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肝病的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涉及肝病的医疗、护理、药品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三条肝病患者来院就医时,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诊疗流程:1. 值班接待患者到院后,前台接待人员将导诊至肝病科。
2. 门诊医生接诊肝病科医生依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评估和询问患者的病史,必需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
3. 辅佑襄助检查依据初步评估,医生可要求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活检、超声检查、CT或MRI等辅佑襄助检查。
4. 报告解读辅佑襄助检查的结果出来后,医生进行报告解读,并订立认真的治疗方案。
5. 治疗方案执行医生依据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并注明用药剂量、用法、频次等相关要求。
6. 随访及复查治疗期间,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依据病情变动进行复查。
7. 出院依据病情好转,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如需要连续治疗,医生应予以相应的建议。
第三章诊疗标准第四条为确保诊疗质量,肝病诊疗应符合以下标准:1. 诊断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诊断标准,确保准确诊断。
2. 治疗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治疗标准,明确治疗方案中的用药、剂量、疗程等要求。
3. 手术操作标准对于需要手术干涉的肝病患者,医生应严格依照手术操作标准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第五条医院应定期对肝病诊疗工作进行评估,确保诊疗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六条为保障患者权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权益保障机制。
1. 信息告知医院应向患者供应充分、明确的诊疗信息,包含病情、治疗方案、费用等内容。
2. 予以知情同意权在进行重点手术、特殊治疗或需要进行重点药物使用时,医生应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3. 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4. 投诉处理对于患者的投诉,医院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零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 (39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45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 (57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69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 (8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 (137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 (145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167外科中医临床路径 (19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29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 (265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 (28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93眼科中医临床路径 (313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47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 (365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407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49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 (491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
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一、药物性肝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损伤,但已系统性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病因而诊断为药物性肝病(ICD:K71.1/K71.9)(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7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1. 临床表现:可具有非特异性的肝病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
有时可出现肝外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等。
2.经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检查,明确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病。
3.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服药时间与肝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4. 应用RUCAM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6分,提示肝病“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
5.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基本诊断策略。
需排除引起肝病的其他可能病因,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隐源性肝硬化、急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脏小静脉闭塞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药物与中毒性肝病,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内科治疗: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2.支持治疗根据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可酌情考虑予适当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1)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型患者应尽早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成人一般用法:50~150 mg/(kg·d),总疗程不低于3 d。
(2)糖皮质激素仅限于应用在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无禁忌证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多种类型。
随着生活方式不健康和饮食习惯改变,肝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规范肝病患者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情的进展及复发率,我们制定了这一份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患者对肝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管理意识;2. 提高患者治疗遵从性,减少治疗中断和拖延;3. 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降低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率;5.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管理流程1. 患者确诊首先,患者需经过具备相关资质与技术的医疗机构的检查和确诊。
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病因学检查等,确诊后患者与医生进行治疗方案制定等交流。
2. 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等内容。
3. 严格的药物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必要的药物处方,并要求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医生需要对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4. 定期复诊患者需要定期回医院进行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5. 患者教育与康复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肝病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同时,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 遵从性管理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遵从性。
7. 管理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
四、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临床路径制定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明确每一步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2. 基本建档建立患者的基本建档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肝病科工作方案
肝病科工作方案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肝病患者数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肝病科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提高肝病科工作效率和治疗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非常重要。
二、工作目标1.提高肝病科疾病诊疗水平,降低肝病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2.加强肝病科科研工作,提升科室在肝病领域的学术影响力;3.健全肝病科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肝病专业人才;4.加强与其他科室以及社区、家庭等其他医疗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
三、工作内容1.临床工作(1)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制定肝病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2)加大门诊服务力度,提高门诊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3)完善住院病房护理工作,健全病重病危患者的监护机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4)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科研工作(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形成互补的研究团队;(2)制定科研项目申报计划,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资金,开展创新的科研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推广度;(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医学教育(1)制定规范的医学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肝病科医学人才;(2)加强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医师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3)开展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医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4)加强与高校和医学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育机会。
4.合作与交流(1)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提高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2)加强与社区健康机构和家庭的合作,提高肝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疾病诊疗水平;(4)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零九年七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肝癌临床路径
肝癌临床路径一、肝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癌(ICD-10:D01.553)可行肝脏肿瘤导管介入治疗和/或射频消融治疗(ICD-9-CM-3:99.253、88.472、99.691)。
(二)诊断依据。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修订)源自: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P322-3231. 病理诊断: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
2. 临床诊断:①AFP≥400μg/L,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能触及肿大、坚硬及有结节状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②AFP <400μg/L,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等,并有两种影像学检查有肝癌特征性占位病变;或有两种肝癌标志物(AFP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g-GT同工酶Ⅱ、α-L-岩藻糖苷酶及CA19-9等)阳性及一种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
③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肝外远处转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发现癌细胞),并能排除转移性肝癌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肿瘤分期患者健康状况肿瘤特征Child评分O 超早期良好单个结节<2cm A或BA 早期良好单个结节<5cm;或不超过3个结节,每个结节<3cm A或BB 中期良好大的,多中心结节A或BC 进展期衰退血管侵犯,肝外转移A或BD 终末期严重衰退不论 C0期:(患者及/或家属充分知情,不愿选择切除、肝移植治疗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A期:(患者及/或家属充分知情,不愿选择切除、肝移植治疗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B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
C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癌栓伴有临床症状者,可行门静脉支架成型和门静脉癌栓射频消融治疗,可推荐患者口服索拉菲尼或其他分子靶向治疗。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2)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1. 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在医院中,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实施方案的流程和要点。
2. 实施方案的流程2.1 确定优势病种首先需要在医院内确定中医优势病种。
这可以通过医院的数据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得出。
一般来说,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肝病、肾病、风湿病等。
确定优势病种是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
2.2 制定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进行医疗活动的顺序和内容。
制定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收集相关文献和临床指南,了解该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和经验 - 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确定中医在该疾病中的治疗方法和关键环节 -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临床路径的流程和时间节点 - 将临床路径与医院的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路径的电子化管理和跟踪2.3 制定诊疗方案诊疗方案是指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制定诊疗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分析 - 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理论 - 中药的选方和用药原则 -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制定诊疗方案需要由中医专家组进行讨论和确定,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3. 实施方案的要点3.1 多学科合作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在制定临床路径时,需要由中医专家、西医专家、护理人员等多个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实施诊疗方案时,中医和西医的医生需要进行密切的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协作,提高治疗效果。
3.2 强调个体化治疗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可以提供指导和参考,但在实际治疗中,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
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乙肝临床路径(医师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二)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抗病毒治疗法2.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3.营养支持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伴有ALT ≥2倍正常值,或B超可见回声增粗,脾轻度肿大。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凝分析、大生化;(2)乙肝两对半、乙肝DNA、AFP,(3)上腹部B超2.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6项、甲功7项、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抗肝抗原组合、肝纤维化四项,心电图、增强上腹部CT、增强肝脏核磁。
(七)药物选择。
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核苷类药物2.免疫调节:胸腺肽3.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治疗: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甘草酸、腺苷蛋氨酸、丹参、茵桅黄、山莨菪碱、皮质醇激素。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凝分析、肝功。
2.乙肝DNA(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好转。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或下降的7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存在其它疾病需要治疗,需要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要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需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ICD-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时间住院第1阶段住院第2阶段住院第 3 阶段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病情初步评估,满足入住普通病房治疗标准,无重型肝炎表现□给予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营养支持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评估。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肝胆外科临床路径
(二)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满足以下条件: 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 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的患 者.
(三)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 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的; 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 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 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 患者出现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等情况不适应 继续完成临床路径的.
四)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处于危险边缘,应迅速给予患者有效干预措 施和治疗.
(五)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病人在接受诊疗服务 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 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变异 的处理的遵循以下步骤:
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变异记 录单内;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经治医师应与 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 处理措施. 报告:经治医师应及时向实施小组报告变异原因 和处理措施,并与科室相关人员交换意见,并提 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讨论: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 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 对于临床路径中出现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组 织相关的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谢谢大家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和临床 路径实施方案
肝胆外科
(一)临床路径一般应按以下流程实施: 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 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 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 知相关护理组; 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作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其住院 期间的诊疗计划(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 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医师版临床路径中的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 应的签名栏签名.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
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
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L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L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 K74. 100)疾病编码。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腹部彩超、腹部MRl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口引噪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E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2)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500倍稀释、HBVDNA、乙肝病毒基因型及耐药测定、丙肝抗体、HCV RNA. HCV基因分型测定、甲肝抗体、戊肝抗体、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清铜、血清铁蛋白、肝病自身抗体、ANA谱、IgA. IgG. IgM. C3、C4、dsDNA、自身免疫性肝病IgG 谱、IgG4、ANCA、ACA、免疫固定电泳、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血糖监测、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心肌酶学、肌钙蛋白I、BNP/prO-BNP,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EA. CAI99、CA125)、24小时尿钠排出量、尿钠/钾比值、尿白蛋白/尿肌酎比值、24h尿蛋白定量。
(消化内科)肝硬化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9.□其他:
住院第5~9天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禁食□禁饮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 4.2□测体重、腹围 4.2观察: □乏力□食欲减退□腹痛 □腹胀□腹泻□恶心 □肝功能减退 □门静脉高压症 4.4□记24 h出入量 4.5□氧疗 4.6□心电监护 5.□健康教育指导 6.有无变异:□有□无 7.□其他:
评价: □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签名:
(消化内科)肝硬化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住院第2~4天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
皮试:
□阴性□阳性
4.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禁食□禁饮
5.辅助检查:
□胸片□心电图□B超
□CT□腹腔穿刺
□肝穿刺活检□胃镜检查
□其他:
6.专科观察与护理:
6.1□生命体征监测
6.2□测体重、腹围
6.3观察:
□乏力□食欲减退□腹痛
□腹胀□腹泻□恶心
□肝功能减退
□门静脉高压症
6.4□记24 h出入量
6.5□氧疗6.6□雾化吸入
6.7□心电监护
7. □健康教育指导
8.有无变异:□有□无
住院第10天(出院日)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禁食□禁饮 4.出院指导: □用药指导 □康复训练及注意事项宣教 □嘱患者定期复查 □告知电话回访 □协助办理出院 5.□其他:患Βιβλιοθήκη :住院第 1 天 年 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
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M、HCVM;(3)。
自身免疫抗体和甲状腺功能(4)HCV-RNA定量检测,如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到病毒,则需用超高敏-HCVRNA方法检测(5)HCV基因分型检测(6)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是否做肝穿刺病理检查(七)肝穿刺术。
1.适应证:丙型肝炎患者没有禁忌症均可做肝穿刺检查2.目的:对丙型肝炎的类型诊断、分级,病情追踪,疗效考核及预后的判断。
3.术前准备:在术前1—2天,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肝脏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检测、胸透和腹部超声检查。
术前1天,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术前1天和手术当天,要肌注维生素K110毫克各1次,术前,医生还要向患者说明配合穿刺的注意事项,练习送气以及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
患者术前半小时测血压、脉搏,排空小便。
4.麻醉方式:局部麻醉;5.术后处理:需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术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
卧床24小时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内活动。
肝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包括活检部位的不适、放射至右肩的疼痛和短暂的上腹痛。
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可以适当进行镇痛治疗。
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在穿刺活检后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出血可在腹腔内、胸腔内或者肝脏内;发生肝脏胆汁外漏或者穿透胆囊可以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但是,大多数并发症都发生在活检后3小时内。
(八)保肝药物的应用。
按慢性肝炎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九)出院标准。
1.肝功能回复正常2. 确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不会引起临床问题,主要指患者临床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注射干扰素后出现严重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经处理后仍不能耐受;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处理仍不能维持在可接受范围。
2.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等。
3.利巴韦林诱发严重溶血导致贫血4以上情况均导致治疗方案实施困难,需调整药物剂量、纠正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延长住院天数,费用增加。
(十一)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ICD-10:74+ R18)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病毒性慢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腹部CT、肝活检;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七)药物应用。
1.保肝降黄:甘草酸胺类、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3.免疫调节、抗纤维化。
4.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2.肝功能好转ALT<8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等)退出本路径。
2.进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退出本路径。
3.病情迁延不愈或顽固性黄疸,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九)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支持治疗:(1)休息;(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能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内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