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2010
病毒性脑炎患儿23例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23例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精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及颅内高压。
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障碍,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瞻妄,昏迷。
我院收治的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通过作好基础护理,高热护理,精神异常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等措施,患儿恢复较好。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护理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精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及颅内高压。
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意识障碍,轻者出现表情淡漠,嗜睡,重者神志不清,瞻妄,昏迷。
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9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23例,通过对其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嗜睡,发热,头痛,均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经治疗后,20例痊愈出院,2例随访后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1例表现为轻度活动障碍。
2护理2.1基础护理2.1.1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檫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2.1.2有2例病儿因昏迷,应保持呼吸道通畅,要将衣领扣子解开,将头偏向一侧,如果有分泌物要及时吸出,并用纱布将下坠的舌头拉出,因病儿不会吞咽,所以不要向口中喂水或喂药,对意识障碍者必要时应约束保护并专人陪伴。
2.1.3如病儿眼睛不能闭合,应涂上眼药膏,用消毒纱布湿敷于眼睛上防止角膜干燥。
2.1.4要注意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清理大小便,并有规律的翻身变换体位,保持床单元的干净整洁,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使用缓解局部压力的气圈及气垫或气垫床,避免褥疮发生。
2.1.5对禁食者或留置胃管的患儿,每天进行2-3次口腔护理。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❹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偏 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吞咽障碍等。❺精神障碍: 病变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可发生幻觉. 失语.定向力障碍等精神情绪异常。
(3)病程:一般2~3周,多数病例可完全恢复, 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如癫痫.听力障碍. 肢体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等。
病 毒 性
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生理
主要的 病理生理变化为直接入侵的病毒对 脑组织的破坏。脑组织.脑膜弥漫性充血.水 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 生及局部出血性软化坏死灶。除此之外, 免疫反应可导致神经脱髓病变及血管周围 的损伤 。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多呈急性起病,病情的轻重与病变部位有关。如病 变在脑实质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较脑膜炎重。 1.病毒性脑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及颅 内压增高症。 (1)前驱症状:为一般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 呕吐.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❶惊厥:多数表现为全身性 发作,严重者可呈惊厥持续状态。❷意识障碍:轻 者表现淡漠.迟钝.嗜睡和烦躁,重者谵妄.昏迷,甚 至呈深度昏迷。❸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儿前 囟饱满,严重者发生脑疝。
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措施
4.健康教育: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里护理, 向家长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及保护患儿的一般 知识,指导并鼓励家长坚持智力训练和瘫痪 肢体的功能锻炼。
谢谢大家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 胞总数轻度增多,病程早期分类一多核细胞为主, 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 在正常范围。 2.病毒血检查:部分患儿取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机 特异性抗体测试均为阳性,恢复期患儿血清特异性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3.脑电图:病程早期脑电图即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 异性常慢性波背景活动,提示脑功能异常。
病毒性脑炎
护理措施
促进脑功能恢复
• 减少刺激,加强看护 • 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①体位:上半身抬高 ②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③给予氧气吸入,减轻脑缺氧 ④静脉注射脱水剂:甘露醇等 • 控制惊厥发作 • 给予止惊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无效者可给予肌 肉松弛剂(机械通气下) • 促进脑细胞代谢
护理措施
瘫痪及昏迷的护理
Glucose (mmol/L)
婴 儿 3.9~5.0 儿 童 2.8~4.5 明显 减低 减低
清亮
chloride (mmol/L ) 婴儿 110~122 儿童 117~127 正常或 降低 降低
混浊 脓样 毛玻 璃样
病 脑
隐 脑
正常或升高
清亮, 个别微 混 不太清
正常~数百 淋巴为主
数十~数百 单核为主
护理诊断
•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及消耗过 多有关 • 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有关 • 躯体活动障碍 与昏迷、肢体瘫痪有关 • 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
发热的护理
保证能量供应 促进脑功能恢复
瘫痪及昏迷的护理
用药护理 病情观察
护理措施
发热的护理
掌握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
掌握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熟悉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了解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概 述
•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由各种病毒 感染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 •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炎 •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 具有自限性,四季均可发病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指南全篇
诊断思路 —重要的查体发现
➢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 ➢ 评价并记录患者意识水平 ➢ 迅速处理感染并发症 ➢ 对于轻度行为异常或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要记录、描
述其行为 ➢ 通过常规医学查体发现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的其他原因
➢ 皮疹 – 是否存在带状疱疹,有助于病因学检查; ➢ 注射针眼 – 提示静脉内用药; ➢ 皮肤Kaposi’s肉瘤 – 提示可能存在HIV感染 ➢ HIV患者口腔溃疡或中心凹陷性皮肤丘疹-
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
脑炎漏诊的原因:
➢ 错误地将患者的发热和意识障碍归因于缺乏有力证据 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
➢ 仅仅因为患者入院时不发热,就忽视患者可能存在隐 含的热性疾病;
➢ 缺乏有力的证据而将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归因于药物 中毒或酒精中毒;
➢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忽略了他们是否存在发热和癫 痫发作;
脑干脑炎诊断线索
➢ 后组颅神经受累 ➢ 肌阵挛 ➢ 交感神经症状 ➢ 闭锁综合征 ➢ 脑干MRI改变,伴基底部脑膜强化
诊断思路 —初期检查
➢ 外周血细胞计数 –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EB病毒感染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
➢ 低血钠 – 见于脑炎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 ➢ 血清淀粉酶增高 – 见于腮腺炎病毒感染 ➢ PCR ➢ 胸片 ➢ HIV抗体检查 – 尤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不明
➢ 阿昔洛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对于单纯疱疹病 毒及部分其他疱疹病毒敏感。
➢ 剂量:
10 mg/kg 每日3次,
可使致命性风险从70%降至20%以下。
➢ 由于存在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应保证足够的液 体入量并检测肾功能。个别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伤
问题二:何时停止阿昔洛韦治疗
➢ 常规疗程14-21天,尤其对于疱疹病毒脑炎患 者,要注意10天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反复;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急症处理]1.痰热壅盛证候表现起病急骤,热势多高,神识不清,或谵语妄动,或昏愦不省,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唇干渴饮,喉中痰鸣,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本型在临床上以热炽为主,证由外感温热病毒,内犯心肝,上扰脑窍。
神昏者以热闭心脑为主,抽风者以肝火动风为主。
初起也有邪犯肺卫未解,或邪犯肠胃未清者,各有其症,不难辨别。
治法主方清热泻火为主。
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石膏(先煎)知母、板蓝根、黄芩、黄连、栀子、天竺黄、浙贝母、银花、生地、玄参、水牛角片(先煎)。
本证治疗以清热泻火为本。
但解表透汗、清肝泻火、通腑泄热、清肠燥湿应随证选用,不可固守一方。
病毒性脑炎证候表现各异,应随病机而应变。
若初起畏寒发热、流涕咳嗽,继而头痛呕吐,银翘散加葛根、法半夏、蚤体、板蓝根、石决明、钩藤,冀其病毒达表,汗出而散.若先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随即头痛项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马鞭草、地锦草、藿香、生薏仁,鸡苏散、陈皮、焦山楂,以清肠化湿,清其本源.患儿病重,已见神昏谵妄抽搐者,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常用药:水牛角、生地、钩藤、黄连、黄芩、龙胆草、连翘、板蓝根、玄参、白僵蚕等。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喉中痰鸣者,加服猴枣散;昏愦不省者,加服安宫牛黄丸;频频抽掣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吞服。
此期症状凶险,须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
经治疗后,神清搐止,热势未清者,仍以清瘟败毒饮减其剂而用之,驱邪务尽。
并注意随证渐增养阴生津之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等,或健脾助运之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等,以助康复.2。
痰气郁结证候表现起病缓慢,症见神志抑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喃喃自语,或无由哭闹,饮食少思,小便自遗,肢体乏力,苔白,脉弦滑。
也有表现为狂躁者,症见神识昏乱,烦闹不安,目瞪怒视,不知秽洁,善惊易怒,骂詈叫喊,甚至毁物伤人,舌红,苔腻或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本型于临床中常有两种表现:若热象不著,以痰浊蒙闭清窍为主,表现为神明失主之象;若表现为狂躁者,则属痰火为祟。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观察及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观察及护理何金凤;向芙蓉【摘要】对2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予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给予对症处理,保证患儿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供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等措施.23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对症处理、精心细致的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0(008)015【总页数】2页(P1349-1350)【关键词】脑炎;病毒性;护理;观察【作者】何金凤;向芙蓉【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中医院;416700,湖南省永顺县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病毒性脑炎是患儿由于各种病毒入侵引起脑实质炎症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高压症状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
近年来,我科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25例,通过系统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及实施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儿,其中女10例,男15例;年龄8个月至10岁;其中18例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
其中7例伴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经头颅CT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前18例入院后给予抗病毒、甘露醇降颅压、输注营养脑细胞药物等治疗。
后7例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持续冰帽冰敷、吸氧、镇静、抗病毒、降颅压、营养神经等一系列治疗。
其中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遗有轻度的智力低下后遗症。
其余23例均痊愈出院。
2 观察及护理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
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多提示有脑疝及呼吸衰竭发生,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2.2 加强体温管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体温38.5℃时采用头部使用冰帽持续放置在患儿头部枕后,严格遵循每2 h更换冰袋1次,每次移动其接触面的着力点,并做好标识,观察头部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严格交接班,避免局部冻伤造成不良反应。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针刺治疗急性危重病毒性脑炎1例
针刺治疗急性危重病毒性脑炎1例姜岳波(北京301医院,北京100853)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针刺;头针;体针中图分类号:R24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3-0025-01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具有脑膜刺激征及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1]。
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1 病例介绍郝某,男性,30岁,主因“头痛3周,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伴尿便障碍11天”入院。
患者2009年2月下旬出现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未予以特殊处理。
2009年3月12日始出现双下肢无力,3月13日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出现尿便障碍,当晚22:00左右出现四肢抽搐、双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等症状,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
3月14日已不能下地行走,再次出现“癫痫样发作”3~4次,每次持续数分钟。
2009年3月23日来本院,门诊以“双下肢无力待查”收入院。
入院时查体:双肺、心脏、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嗜睡,言语欠流利,远近记忆力均有减退,计算力(100-7= 93,93-7=?)。
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余颅神经未见异常。
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不能配合;无不自主运动;无感觉平面,脐平面以下痛触觉减退相对明显;双下肢音叉振动觉消失;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颈抵抗一指,Kernig征左侧(±),右侧(±),B r udzinski 征(-)。
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提示WBC、GR升高;血生化:ALT、AST、Υ-GT升高,CK:1212.3U/L,CK-MB:16.7U/L。
脑脊液压力240mm H2O,脑脊液I gG升高;脑脊液生化未见异常;脑脊液细胞总数18×106/l,脑脊液白细胞数4×106/l。
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探讨
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探讨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后导致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多数病毒性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发。
此病在儿科比较常见,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等特点。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死亡。
通常在急性期过后,患儿往往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给患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积极采取有效对症治疗措施,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在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提供常规治疗时,适当给予患儿大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收到良好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地塞米松;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糖皮质类激素地塞米松(氟美松或德沙美松),属于糖皮质类激素,是重要的抗炎、抗毒、抗过敏、抗风湿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地塞米松易被消化道吸收,水钠潴留作用很轻。
可静脉注射,也可肌肉注射,对垂体—肾上腺有较强抑制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6至2013年1月7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
两组患儿均实施急性期对症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儿大剂量地塞米松,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生命体征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现作如下报告。
1.课题研究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儿科7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为(3.9±0.4)岁。
所选病例均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1]中相关标准。
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0.6)岁,平均体重为(14.9±2.3)kg,平均病程为(8.4±2.6)h。
对照组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0.7)岁,平均体重为(15.6±2.7)kg,平均病程为(7.5±2.4)h。
30例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
30例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选取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均给予抗抽搐、降颅压、降温以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
结果观察组痊愈率(63.33%)、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电图和头颅CT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一旦确诊后,在抗抽搐、降颅压、降温以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病毒性脑炎;脑电图;CT;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性脑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抽搐以及脑膜刺激征等。
该病常发生于儿童,但成年人也可罹患,对患者身体健康存在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加强临床诊断及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我院对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给予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研究对象,男16例,女14例;年龄1~60岁,平均年龄(20.3±8.4)岁;其中≤13岁患者24例(80.00%),>13岁患者6例(20.00%);临床症状:头痛28例(93.33%),发热45例(96.67%),抽搐3例(10.00%),昏迷2例(6.67%);呕吐24例(80.00%);巴氏征阳性7例(23.33%);颈项强直6例(20.00%)。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标准[1],给予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弥漫性慢波活动;给予CT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局部阴影。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
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
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
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病因】(一)发病原因随着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组织细胞培养,血及脑脊液感染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现已明确,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少数为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病毒偶可导致本症。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种最小的无被膜RNA病毒,可在污水中较长时期生存,人类为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
肠道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可以进入细胞胞质并破坏及杀死细胞。
肠道病毒一般分为3种,即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埃可病毒(ECHO virus),此外,还有尚未分类的肠道病毒。
而这几种肠道病毒均有许多亚型,如柯萨奇病毒有A型及B型,但两型均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并偶可引起脑炎及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埃可病毒可在正常粪中经细胞培养分离出来,一般并不致病,埃可病毒有30余种血清型。
(二)发病机制病毒经肠道(如肠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进入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虫媒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在病毒血症的后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
该病毒在人体内还可导致心肌炎、咽炎、肋间肌痛及皮肤等器官损害。
病理改变大多弥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呈相对局限倾向。
脑部大体观察一般均无特殊异常,可见脑表面血管充盈及脑水肿的表现。
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可查见蛛网膜有单核细胞浸润,大脑浅层可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
病毒性脑炎ppt课件
治疗方法和药物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以抑制病毒复
制。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 、白介素等,以调节患者的免 疫反应。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如 使用退热药、止吐药、镇静药 等。
康复治疗
在患者康复期间,进行康复训 练和物理治疗,以促进患者的
神经功能恢复。
或漏诊。
治疗方案差异大
由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不同,治 疗方案差异较大,对医生的诊断
和治疗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后遗症问题
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治愈后仍 可能出现认知、行为、运动等方 面的后遗症,需要长期康复和治
疗。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 2
病毒基因组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寻找病毒与疾病严重 程度、病程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精准 治疗提供依据。
疫情应对
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隔离治疗、流 行病学调查等,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
个人防护与卫生习惯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剂对手部进行消毒。
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合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减少 直接接触。
呼吸道防护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 所。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作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强身体免疫力。
THANKS。
加强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制定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实践指 南,指导医生进行规范化的诊断 和治疗。
深入探究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为研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 供理论支持。
关注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针对病毒性脑炎后遗症问题,开 展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研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伴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伴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病毒脑炎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22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为纳洛酮注射液。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44%,对照组为80.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治疗病毒脑炎合并意识障碍患者时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获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应推广使用。
标签:意识障碍;脑炎;病毒性;醒脑静脑炎指的是病原体侵袭脑实质后引起的一类炎性病变,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寄生虫、螺旋体、霉菌、细菌及病毒等,其中病毒侵袭是引起脑炎的常见原因,RNA病毒及DNA病毒均可引起脑炎[1]。
在临床上通常按照起病的缓急程度将病毒性脑炎分为三种类型,即慢性脑炎、亚急性脑炎与急性脑炎,其中急性脑炎发作时可引起精神症状,以意识障碍较为常见。
本文分析了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病毒脑炎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22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脑电图、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且临床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患有病毒性脑炎,且合并有意识障碍。
将122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
观察组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在13岁至78岁之间,平均(42.7±1.6)岁,意识模糊28例,躁动不安11例,昏迷5例,嗜睡13例。
对照组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在13岁至74岁之间,平均(42.1±1.9)岁,意识模糊27例,躁动不安10例,昏迷4例,嗜睡16例,两组的临床表现、年龄及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给予脑神经营养药物、激素,进行脱水、抗病毒及护肝治疗,控制病毒感染及肾脏、心脏保护治疗等。
复方双花片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
复方双花片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复方双花片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療组应用复方双花片,对照组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并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0.01)。
结论:复方双花片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复方双花片脑炎病毒性治疗资料与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病毒性脑炎患者366例,男169例,女197例。
发病年龄9~32岁,平均16.2岁。
其中9~12岁78例,~16岁139例,~25岁93例,~32岁56例。
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本组病例入组指标包括:①发病前1个月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史;②症状:急性起病,多有发热(37.2~38℃)和神经系统症状;③体征:临床症状支持脑膜、脑组织受损改变;④脑脊液: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⑤脑电图:脑电图背景活动明显异常;⑥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提示为广泛或局灶性脑水肿或局灶性炎症样改变,以颞叶、额叶改变多见;⑦除外由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出血、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等疾病。
临床观察:要求所有入组病例均收入病房,按本研究设计要求,统一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分析,部分患者行颅脑CT检查,治疗方法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并填写表格。
治疗方法:本研究36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复方双花片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3例。
治疗组口服复方双花片2~4片,1次/日,7岁以下2~4片2次/日,平均疗程14.65±4.55天;对照组利巴韦林0.6~1.0,1次/日静滴,平均疗程15.76±4.89天。
两组患者对降颅压、止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治疗用药相同,同时合并有上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
疗效观察及判断标准: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头晕消失,耳鸣、耳聋消失,呕吐消失,脑膜刺激征、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的时间,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脑电图、头颅CT恢复正常的时间,以此来判断临床疗效。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2-09-24T14:23:28.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汤奇羚[导读]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脑炎,为脑实质受多种病毒直接侵犯引起。
汤奇羚(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儿科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8 年12 月至2010 年12 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均采用降颅压、止痉、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治疗,180 例患者中,治愈140例,占77.8%;好转39 例,占21.7%;死亡1 例,占0.5%。
平均住院时间14d。
结论:早期及时做出正常诊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治疗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脑炎,为脑实质受多种病毒直接侵犯引起。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故又称散发性脑炎。
本病病原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黏液病毒等为常见病毒[1-2]。
患儿以颅内高压征和脑实质损害症状为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少部分患儿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发生,甚至短期内出现死亡,故及时正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对提高本病治愈率有着关键性的重要。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 年12月至2010 年12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180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0 例,男124 例,女56 例,男女之比为2:1,均符合第6 版《实用儿科学》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年龄最小3.2 个月,<1 岁41 例,1-3 岁72 例,4-6 岁35 例,7-12 岁32 例。
每个月均有发病,3-10 月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病毒治疗;
2.糖皮质激素治疗;
3.抗生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轻症3–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
(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4.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等。
5.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或根据病原学结果合理用药。
6.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频繁癫痫持续发作;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须进入ICU治疗。
二、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表单(轻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周
三、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表单(重症患者)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