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龙_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身份构建_蒋群
多模态话语分析功夫熊猫2
多模态话语分析功夫熊猫2梦工厂动画片《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在全球掀起了不小的功夫热潮。
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阿宝”步入江湖,成为神龙大侠,担当起拯救功夫、拯救中原的重任。
《功夫熊猫2》在2011 年5月上映,更是掀起了不小的观影高潮。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之所以赢得中国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融合了西方大片的制作技术和为中国广大观众所熟悉并感到亲切的中国文化元素。
影片《功夫熊猫2》中的“凤凰城”,大红灯笼沿街高挂,黄包车随处可见,整座古城坐落在云雾缭绕、水墨山水之中;气势恢宏的“宫门城”,细节之处尽显成都宽窄巷子与锦里的影子。
片中衣(汉服)、食(豆沙包、担担面、豆腐、火锅)、住(亭台楼阁和皇宫宝塔)、行(黄包车)、乐(太极、皮影戏、琵琶、烟花、舞狮)无不体现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
同时,在《功夫熊猫2》中,潮湿的植被、淅淅沥沥的雨水、壮观的瀑布等场景构成了“熊猫们的香格里拉”,也将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意象,片中大量水的元素的加入、水的运用远远超越了水的表象意义。
本文将从多模态分析角度分析水在《功夫熊猫2》中禅学意义的构建。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multimodality)也称多符号,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
李战子(2003)把多模态定义为除了文本以外,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是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
多模态话语运用听觉、视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觉,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是多模态话语交际的手段和符号资源。
Kress(2001:68)指出在书本教材、报纸、电子媒介、网络等传播媒介中,图像正替代语言成为主要的意义构建资源或者与语言平分秋色。
由于“视觉文化”的影响,视听动态图像渐渐取代文本来传递信息,意义的构建往往通过文化处所或实体等非语言符号系统来体现。
视觉结构绝不只是形式的,它们在语义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龙"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身份构建
S p e e 0 0 e t mb r 1 2
21 年 2月 02
“ 国龙 " 画 的 多模 态 话 语 分 析 及 身 份 构 建 中 漫
众的多模态读 写能力 ; 徐静 ( 0 1 从模态 间角度 研究 了多 21 )
画进行多模态分析 , 而说 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 从 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 的作用 , 以期对读者多模
态识读 能力 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 多模 态理 论与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种新 的话语分析 方式。多模态话语 是一 种融合 了多种
为突出 。国内近年来相关研究 日益增加 , 逐渐成为话语分析
的重要领域。朱永生( 07 详细论述 了与多模态话语 分析 20 )
的培养 应引起重视 。“ 中国龙” 画是包含 图像 和文字等多 漫 种模态 的多模态 话语 , 国内外 对 “ 国龙 ” 中 的意 义解 读和文 化 身份理解存在 出入 。本文以 Kes a eu e ( 06 提 rs&vnLe w n 2 0 )
国龙 ” 漫画 , 1 面 目狰 狞 的“ 图 是 中国龙” 出利爪 , 图掌 伸 企
控新疆 , 2是 “ 图 中国龙 ” 撕扯 美 国国旗。我们尝 试对 以 在 下两 幅“ 中国龙 ” 漫画进行 多模态分析 。
收 稿 日期 :02—1 21 2—1 6
作者简 介 : 蒋群( 9 6 , , 南科技 大学外 国语 学院在读硕士研 究生, 18 一) 女 湖 主要 从事外 国语言学及 应用语 言学研 究。
以期 提 高读 者 的 多模 态识 读 能 力 。
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路 慧【摘 要】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方便、快捷、和视觉化,关于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的关注多模态的表现形式,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模态结合起来,探索多模态隐喻的本质。
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政治漫画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特点,尝试分析政治漫画中的隐、转喻现象,进一步说明多模态隐喻形成过程中,源域的选择及其与目标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漫画 多模态 隐喻一、前言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化”时代开始影响着信息的传播。
在进行话语分析时,仅集中在文字意义的阐释已不能满足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主要从多模态角度出发,首先对政治漫画的语篇特征进行说明,然后分析新闻类政治漫画中出现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对意义的形成进行详细解读,并且指出源域的选择及其文化内涵,对目标域意义的形成和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多模态的发展在对多模态隐喻研究之前,必须对“模态”和“多模态隐喻”进行说明,对于“模态”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Forceville(2009)把“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他的定义把模态和人的5个感官联系在一起。
在多模态理论发展方面的代表人物Kress&Leeuwen认为,“多模态指的是运用几种符号学模态或者使用多个符号学模态来加强一种意义的传达,或者发挥补充功能”(Kress&Leeuwen 2001: 20)。
在多模态语篇中,读者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多种模态的符号,然后通过不同的感官模式理解的信息,不同模态之间会进行积极互动,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作为文字文本的一部分等。
多模态语篇指运用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并且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意义传达的现象(张德禄2013)。
三、隐喻研究的多模态转向隐喻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式,之后也有许多学者都专注以修辞为研究方向对隐喻进行研究。
《2024年《扬名立万》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扬名立万》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不仅传递了电影的基本信息,还通过多模态话语构建了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本文以电影《扬名立万》的海报为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其视觉元素、文字信息、色彩搭配及图像构建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其如何有效地传递电影的核心信息与主题,以达成最佳的宣传效果。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以语言为中心的多种符号资源在特定语境中的互动与意义生成。
在电影海报中,多模态话语主要表现在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上。
三、《扬名立万》电影海报的多模态分析(一)视觉元素分析《扬名立万》电影海报中,主要视觉元素包括人物形象、场景布置和道具设计等。
人物形象鲜明,表情各异,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达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场景布置和道具设计则突出了电影的题材和风格,营造了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氛围。
(二)文字信息分析文字信息是电影海报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扬名立万》的海报中,标题、标语和演员名字等文字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视觉设计中,既增强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又传递了电影的核心信息和主题。
(三)色彩搭配分析色彩是电影海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扬名立万》的海报中,色彩搭配鲜明而富有层次感,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突出了电影的紧张氛围和情感基调。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与电影的主题和风格相呼应,增强了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感。
四、多模态话语构建与意义生成在《扬名立万》的电影海报中,多模态话语的构建主要通过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这些元素在特定语境下相互互动、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同时,这些元素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传递了电影的核心信息和价值观,引导观众对电影产生兴趣和期待。
五、结论通过对《扬名立万》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多模态话语在电影宣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_以_舌尖上的中国_为例_严慧仙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及其加长版宣传片的 视频集中了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语料,因此, 对其分析宜采用多模态理论视角,从文字、画面、声音 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码、解读。由于本研究着重分 析文化认同的建构,文字分析从内容主题角度切入,解 读词语、句子、段落、完整叙事等语言单位的命题意义,
其一: “天-地-人”和谐。《舌尖》开篇旁白就点明 了食材是“自然的馈赠”: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 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将会 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第一集《自然的馈 赠》开篇旁白) 。“人和自然”的故事则体现出“天地 人”关系。“中 国 人 相 信,水 能 滋 养 人 的 灵 性 和 觉 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 喻的共通”(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旁白) 。这里不仅将
上的许多民众,将叙事从个体延伸到历史传统,建构了 一个普通小镇中的普通人的普通豆腐产品中所承载的 历史积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人们对历 史传承的深刻感情。 4. 4 多元并存
《舌尖》充 分 呈 现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多 样 性。 各 集 纪录片内容体现出基于地理条件多样性的食材多样 性、烹饪方法多样性,而这种与饮食直接相关的多样性 更透射出中国文化多元并存的重要特征。其宣传片覆 盖的内容从上海明珠塔旁的醉蟹到香港大澳渔村的虾 酱,从大理诺邓崇山峻岭中的古村落美食到香格里拉 的自然馈赠、从阿婆的年糕到壮乡糯团与朝鲜族泡菜。 就同一食 物 又 有 不 同 的 区 域 与 制 作,如 就“火 腿 ”而 言,有“大理诺邓”的家庭火腿制作、“浙江金华”的现 代化火腿产业。这里有现代城市与边远地区之间的饮 食文化差异与生活、生产文化差异,有香港与上海这样 不同现代化 城 市 中 不 同 美 食 传 统 的 体 现,有 不 同“边 远地区”之 间 的 美 食 传 统 差 异,也 有 同 一 食 材 在 不 同 地区的文化差异。在《主食的故事》导入部分,中国各 地主食粉墨登场,特写画面不断转换,将以麦、面为主、 但差异巨大的主食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时间的味 道》以腌制食品为主角,虽都是腌制,但火腿、腊肠、咸 鱼( 腌鱼) 、腌菜、泡菜各不相同,其腌腊、风干、糟醉和 烟熏等等不同的古老方法也各不相同,展现了这一微 小领域的丰富的中国饮食,而与这些食物相交织的是 不同民族服装、不同风格的生活画面,更是体现出美食 所折射的地方文化差异,突出表达了中国文化多元共 存的特征。
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看提高文化自信——以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对比为例
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看提高文化自信——以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对比为例祝丽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15)摘 要:采用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对比分析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中国“龙”的翻译,以建立对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自信。
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龙”的词频远远多于“dragon”的词频; 其二,“龙”的共现词多具积极意义,而“dragon”的共现词多含负面意义;其三,将“龙”译为“dragon”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仍具极大的不利影响。
应为“龙”之类的文化负载词确定恰当的翻译,以建立中国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龙;dragon;共现;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Linguistics——Taki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Loong" and Western "Dragon" as an ExampleZHU Li-li(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ze University,Heze,Shandong 274015)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龙” and western “drag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linguistic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龙”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i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findings:1) The word frequency of “龙”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dragon”; 2) Most of the words that co-occur with “龙” are positive, while the co-occurrence of “dragon” often contains negative meaning; 3) The translation of “龙” into “dragon” still has a great adverse effect on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s for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such as “龙”, so as to establish 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more efficiently.Key words: “龙”(loong); dragon; co-occurrence; cultural confidence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20-06-08本文系菏泽学院校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EGP+EAP’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2018229)祝丽丽(1979-),女,山东巨野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对比与翻译,词汇语义学,二语习得。
初论中华龙及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
On Chinese Dragon and China's Image in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 陈麦池;洪流
作者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44-4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华龙;中国形象;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传统传承
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经过数千年连续不变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但由于中华龙演变和发展的复合性,以及Dragon这一英文译词的文化偏差,导致对中华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质疑、争论。
针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严峻现状,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和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主张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传播文化自觉,坚持本土文化主体地位和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吸收外来文化,构建起“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从而对传统文化得到不断改造、丰富和发展,产生适应现代化的新因素和新活力。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
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总结心得在当今社会,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多模态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在不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图像、声音等)中,隐喻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意义的。
中国军人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过程中的多模态隐喻运用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的体现1.语言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的构造中,语言隐喻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将军人比喻为“钢铁长城”,既表现了军人的坚强意志,又突显了他们在保家卫国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人民军队”、“子弟兵”等称谓,也体现了军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军人形象的可亲可敬性。
2.图像隐喻图像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海报等,通过塑造英勇善战、忠诚奉献的军人形象,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军队标志、军装、勋章等视觉符号,也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军人的荣誉与使命。
3.声音隐喻声音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也不容忽视。
如军歌、口号、军号等,它们以激昂、奋进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和英勇顽强。
同时,军队仪式中的鼓掌、步伐等声音元素,也成为了军人形象的一部分,传递出军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心得体会1.多模态隐喻的协同作用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多模态隐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丰富、立体的军人形象。
通过不同模态的隐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军人的品质、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从而加深对军人形象的认识。
2.隐喻的动态性在军人形象构造过程中,隐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军事题材作品的不断创新,军人形象也呈现出更多元、更贴近现实的特点。
3.关注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多模态隐喻在中国军人形象构造中,不仅传递了直观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多模态漫画语料视觉修辞建构研究
多模态漫画语料视觉修辞建构研究作者:陈风华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等志愿者组织是在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新形势下诞生的。
北京公安机关发布“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多模态漫画形象宣传平安北京战略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
研究从视觉修辞、多模态隐喻等理论角度和视觉修辞图像神话模型、漫画语料等实证角度出发,建构了“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多模态漫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模型,给人们提供了多元读图理论思辨依据及视觉素养认知考察理据。
研究发现,首先,漫画强调了深入基层生活而不是只依赖先进科技的务实方式的重要性;其次,漫画向中外人士揭示了平安北京建设是长期持续开展的全民参与工程。
关键词:多模态漫画;视觉修辞;意识形态;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中图分类号:G20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08806一、引言“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等北京志愿者组织是因应“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新形势需要而诞生的。
邢彦明认为“人文北京”理念是“三个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顺利实施的核心要素,其内涵包括“平安北京”“法治北京”及“和谐北京”等观念的价值诉求,需要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从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和推进首都法治建设这两个层面的认识高度积极参与。
[1]殷星辰指出开展“平安北京”建设对“人文北京”建设意义重大,它能够显著提高首都文化软实力,增强首都居民幸福指数,促进首都社会和谐创建。
[2]2014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平安北京建设的意见》,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完善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首都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中,规范街道、社区各类协管力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北京建设”。
2015年8月,北京公安机关通过“平安北京”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发布因举报多名明星艺人嫖娼、吸毒而闻名的“朝阳群众”和占西城区志愿者力量七成以上的“西城大妈”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的多模态漫画形象(下文简称“形象”),见图1。
多模态隐喻架构视角下《中国抗疫图鉴》中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多模态隐喻架构视角下《中国抗疫图鉴》中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多模态隐喻架构视角下《中国抗疫图鉴》中中国形象建构研究摘要:本文从多模态隐喻架构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抗疫图鉴》中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研究。
通过对图鉴中多种模态的隐喻策略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形象塑造方式和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抗疫图鉴》通过语言、图片、色彩等多种表征形式,呈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坚强意志、高效组织、团结力量和崇高担当,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架构;中国抗疫图鉴;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一、引言2020年初,新冠病毒迅速传播,给全球各国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国作为疫情发源地,经历了艰难的时期,以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成功控制了疫情。
《中国抗疫图鉴》作为中国应对疫情的成果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和图像,展现了中国不畏困难、众志成城的形象。
本文将从多模态隐喻架构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抗疫图鉴》中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研究,以揭示其中的意义和艺术表达手法。
二、多模态隐喻架构的视角多模态隐喻架构是一种将不同的表征形式相结合,通过多模态的组合和隐喻构建某种意义的方法。
在图鉴中,语言、图片和色彩等多种模态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手法。
通过对这些模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
三、《中国抗疫图鉴》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抗疫图鉴》以疫情防控工作为主题,通过多种形象的隐喻呈现了中国的形象。
首先,通过语言的运用,图鉴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疫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
其次,图鉴中充满了丰富的图片,展示了医护人员的英勇事迹、群众的团结一心等场景。
再次,图鉴运用了饱和度高、色调鲜明的色彩,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通过多种模态的结合,图鉴构建出了一个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形象。
四、多模态隐喻架构的意义与启示通过分析《中国抗疫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可以得出以下意义和启示。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他是龙》作为多模态语篇的隐喻意义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他是龙》作为多模态语篇的隐喻意义分析作者:赵飞来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出发,对电影《他是龙》这一多模态隐喻性语篇进行分析,探讨多模态语篇如何在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下的构建隐喻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多模态语篇研究的新视角,为分析隐喻意义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给予大学外语教学一些新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概念整合;隐喻意义当今世界是一个整合了构图、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多元化符号的时代,而这种整合是一种多模态的整合。
Forceville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影像实例,系统分析了多模态互动针对隐喻意义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提供了从静态模态到动态多模态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以电影《他是龙》为例,深度分析多模态语篇的隐喻意义以及概念整合理論四空间的认知机制构建过程,从而探讨多模态语篇隐喻意义的实现。
LAKOFF G针对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后提出,概念整合主要是针对各种新鲜、复杂隐喻进行分析,其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基于核心理念来看,概念整合主要指的是认知机制处在四个心理空间当中运作的整个流程,指的是针对行李空间实施基本认知方面的操作,构建相互映现的一种心理空间。
从单个概念整合系统进行分析,对应的心理空间主要涉及一个合成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以及两个输入心理空间。
当中两个输入空间,由于部分元素或者认知框架存在相似性,最终建立类属空间,存在对应的跨空间映射情况,最终产生合成空间。
Fauconnie & Turner提出,输入空间进入到合成空间的整合进程,主要是通过关系时间压缩而完成的,包括变化、表征、空间以及时间等。
简单来说,输入空间当中相互之间的概念,经由特定的联系形成外部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经过压缩就形成了整合空间。
二、《他是龙》中的隐喻映射电影《他是龙》是以屏幕为媒体的视频,包含语言、声音和图像等多种模态资源,主要阐述了龙族后裔阿尔曼与公爵女儿米拉之间的跨种族爱情。
“中国龙”构成设计的造型分析
“中国龙”构成设计的造型分析作者:王村杏孙立新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0期王村杏孙立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与精神图腾,在封建时代,它象征着不可触逆的神圣皇权,在当代中国,它代表着尊贵与祥瑞,是少数几个被广为应用的吉祥纹样之一。
遗憾的是,当代我们对“中国龙”的视觉传达,大多受到传统龙形、龙迹、龙纹的形象束缚,始终保持着传统的视觉惯性,束缚了我们对“龙”的想象。
本文以平面构成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国龙”创新造型的构成设计,通过对布莱恩·科林斯、韩秉华等设计大师代表作品的深入解析,归纳平面构成设计在“中国龙”造型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个性化、流行化的视觉构成元素在“中国龙”平面形象设计中的融会贯通,目标打破传统视觉惯性,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龙”颜,实现对千年“龙”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平面构成原理在“中国龙”创新设计中的作用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时尚龙颜,说易行难。
难点有二:其一,究竟怎样的造型风格能够与时代的审美特征契合?其二,要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和谐?带着上述疑问,我们来看日本设计大师是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
“日本设计之父”龟仓雄策,把日本传统的理性的设计美学与欧洲的构成主义美学联系在一起,发现共性,并在日本传统的象征性符号中加入西方构成主义的元素,显示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融合的特点,既有国际认同的基本视觉因素,同时又呈现典型的日本民族特征。
1946年东京奥运会标识、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设计项目,充分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与日本民族性内容相结合的可能性。
而另一位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经常采用日本传统的绘画、戏剧场景、脸谱等作为装饰动机,把高度民族性的装饰主题纳入方格网中,即显得理性统一,又富有韵味。
这两位大师的创作手法,为千年龙颜的时代性再创造指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是在以西方设计艺术理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构成设计是贯穿整个西方设计艺术的基础,它倡导对基础造型要素进行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与研究,发掘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形式美法则,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要素抽象出来,按照美学规律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形态及组合方式。
_中国龙_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身份构建_蒋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September 2010收稿日期:2012-12-16作者简介:蒋群(1986-),女,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国龙”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身份构建蒋群(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关键词:“中国龙”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身份构建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研究语言的基础上,把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也纳入话语分析。
本文以Kress &van Leeuwen 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2)01-0143-04一、引言当今时代,话语不仅以文本形式体现,还辅之以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模态,这种多模态话语改变着我们的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
胡壮麟(2007)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中国龙”漫画是包含图像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多模态话语,国内外对“中国龙”的意义解读和文化身份理解存在出入。
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 (2006)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对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多模态理论与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
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Kress &van Leeuwen 2001),其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主要是Hal-liday (1985/1994)功能语言学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语言是社会符号(Halliday 1978),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_潘艳艳
隐喻不仅 是 一 种 修 辞 方 法,而 且 还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Lakoff & Johnson 1980),那 么 隐 喻 就 不 仅 可 以用语言 符 号 表 达,还 可 以 用 其 他 符 号 模 式 来 表 达,表现在绘画、音 乐、雕 塑、建 筑 等 人 类 的 认 知 活 动中。各种线条、形 状、式 样 都 表 达 内 心 的 思 想 和 感情,赋予我们的信 仰、怀 疑、希 望、需 求 和 理 想 以 实体与形式(束定芳 2000:30)。在认知 隐 喻 理 论、 概念整合理论 和 关 联 理 论 的 基 础 上,Forceville提 出 图 像 隐 喻 (也 称 为 “视 觉 隐 喻 ”[visual metaphor])和多模 态 隐 喻。 在 单 模 态 的 图 像 隐 喻 中,源域和 目 标 域 都 以 图 像 的 形 式 (即 视 觉 模 态 ) 呈现。在多 模 态 隐 喻 中,源 域 和 目 标 域 分 别 由 不 同符 号 模 式 呈 现 (Forceville 2006:384)。 在 多 模 态的语境 下,通 过 两 种 或 多 种 模 态 或 符 号 的 协 同 作用,相 互 补 充,构 成 概 念 隐 喻。 例 如,漫 画、海 报、广告、电影、演 讲 等,这 些 语 篇 通 过 图 像、文 字、 声音、音乐、动 作 等 符 号 和 模 态 的 组 合,构 成 多 模 态隐喻。要证明 隐喻 是 人 类 的基 本认 知 机制 之 一,基于语 言 研 究 所 观 察 到 的 概 念 隐 喻 及 相 关 结 论就需要在对其他非语言模态隐喻的观察中进一 步 证 明 ,这 同 时 也 是 多 模 态 隐 喻 研 究 的 意 义 所 在 。
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语类分析
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语类分析蒋婷婷【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As a special genre,news cartoons demonstrate its distinctive genr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metaphorical mapping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abstract,contextual relevance and cultural relevance. A study on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news cartoon can reveal the essenc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thus contributing to cultivating multiliteracies in the information era.%新闻漫画作为一种特殊语类,在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上呈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具体到抽象映射的图文表征,语境关联性以及文化性。
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的本质和操作机制,有助于信息时代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总页数】4页(P55-58)【作者】蒋婷婷【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相关文献】1.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1Q84》——村上春树《1Q84》中多模态隐喻分析 [J], 苏萍2.新闻漫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多模态隐喻 [J], 熊之宁;3.从视觉语法分析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 [J], 李子荣4.新闻漫画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基于多模态隐喻的话语分析 [J], 王凯5.多模态隐喻视域下气候变化新闻漫画分析 [J], 周凯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腐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与传播
反腐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与传播
毛峻凌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中纪委官网的反腐漫画以多模态隐喻为主要认知机制,促进官民话语互融,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这种多模态隐喻不但渲染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势,反映并参与建构社会现实;还能发挥漫画特有的视觉说服潜能,促进政治话语传播时尚化和与时俱进.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围绕"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两幅反腐漫画进行跨学科交叉探究,诠释多模态隐喻的媒介特性及其所肩负的舆论传导功能,为完善多模态隐喻的传播提供视觉考察理据.
【总页数】5页(P159-163)
【作者】毛峻凌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J], 赵秀凤;戴馨洋
2.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J], 赵秀凤;苏会艳
3.多模态性别隐喻的认知机制探析——以商业广告中的多模态性别隐喻为例 [J], 乐思伟
4.多模态性别隐喻的认知机制探析——以商业广告中的多模态性别隐喻为例 [J], 乐思伟;;
5.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以隐喻"情感是力"为例 [J], 彭懿;肖晨星;易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山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南宋马远的《踏歌图》为例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山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南宋马远的《踏歌图》为例沈维【摘要】中国山水画是由水墨画和诗文共同构成的多模态诗画语篇,目前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还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对马远的山水画《踏歌图》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分析表明,该山水画中图像与文字作为社会符号的表意功能,共同实现了诗画语篇整体意义的建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从多模态视角客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山水画,以期提高读者的多元识读能力.【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7)001【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国山水画;意义共建【作者】沈维【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话语分析的“多模态转向”使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话语分析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交际符号的多种模态、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意义及其特征和功能的分析,它主要研究多种符号资源或模态在同一语篇中是如何相互协同,来实现整体意义构建的[1]。
目前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包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如 O'Toole[2];Kress&van Leeuwen[3];Norris[4];O'Halloran[5])和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如 Forceville[6];El Refaie[7];Forceville&Urios-Aparisi[8])。
从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已对广告、海报、漫画、徽标、视觉诗、PPT、教科书、超文本等静态图文语篇以及电视电影、音乐演讲、课堂教学、日常会话等复杂的动态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分析,然而鲜有学者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分析。
电视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
电视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王小平;梁燕华【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5)9【摘要】Based on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the processes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dynamic multimodal discourse are analyzed with a TV promo as the subject, the finding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four different types metonymic models including category-member, symbol-event, resident-location and approach-behavior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dynamic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modalities like pictures and words, projecting to the no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orld championships, the hosting city and welcoming attitude;three different multimodal metaphors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ways like perceptual resemblance and montage, emanating to the three interrelated themes, viz. to welcome, prepare and hold the championship. The interaction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metonymy in the cognitive domains of multimodal metaphor.%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相关语类的多模态化特征,聚焦电视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宣传片诉诸动态图像及文字等异质模态构建了范畴-成员、符号-事物、居民-地点、方式-行为四种转喻模型,分别映射“和谐共生”理念、“世锦赛”、“赛事主办方”及其“欢迎态度”等宣传要素;而借助“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等手段建构的三个多模态隐喻则映射欢迎、筹备以及举办世锦赛三个相互承接的宣传主题;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互动性则体现在转喻对隐喻概念域的建构性作用。
文化语言学的三维启示——“龙”的英译之辩
文化语言学的三维启示——“龙”的英译之辩
严明;俞理明
【期刊名称】《语言教育》
【年(卷),期】2022()1
【摘要】本文以21世纪争议不断的龙(Dragon)的英译风波为典型案例,以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文化意象"为基础,根据英语作为国际语的理念,从三个维度对龙的多重意象、中国英语的地位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本质进行新的解读,揭示作为国际语的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作为语言教育中重要内容的文化翻译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亟须以文化语言学的学科视角为引领,而教育者须充分认识文化意象、语言变体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启示我们应当站到文化身份的更高层面来全面认识语言教育与跨文化能力,为推动文化交流而努力增强中国英语意识。
【总页数】9页(P79-87)
【作者】严明;俞理明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文化语言学视阈下汉诗英译的心理空间构建与语篇情节分析——以杜甫《登高》的英译本为例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
个英译本为例3.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硕士(MTI)典籍英译课的启示--以寓言《画蛇添足》的英译为例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爱情古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以陆游《钗头凤》两个英译本为例5.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调研
关于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调研
《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
【期刊名称】《科技智囊》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2007年5月到2007年6月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委托科技智囊杂志社和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选取北京、上海、石家庄、济南、广州、深圳、大连、沈阳、成都、兰州、昆明等11个城市的部分人群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地的海外华人、华侨组织,开展了关于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
【作者单位】《科技知囊》研究小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华龙的文化理念——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奥组委国际新闻中心主任翟惠生同志在“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暨中华和平龙海内外创意设计第二轮征集活动”仪式上的讲话 [J],
2.弘扬中华龙文化“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内涵和主题——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楚庄同志在“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暨中华和平龙创意设计第二轮征集活动”仪式上的讲话 [J],
3.关于以建设中华和平龙为重要契机,全面开掘和弘扬中华龙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倡议书 [J],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执行委员会
4.中华文化中华龙 [J], 孙海云
5.文化节庆为“长江生态旅游岛”增色第十六届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开幕 2019年中华龙狮大赛同时开赛 [J], 孙薇;吴森林;祝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September 2010收稿日期:2012-12-16作者简介:蒋群(1986-),女,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国龙”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身份构建蒋群(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关键词:“中国龙”漫画;多模态话语分析;身份构建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研究语言的基础上,把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也纳入话语分析。
本文以Kress &van Leeuwen 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2)01-0143-04一、引言当今时代,话语不仅以文本形式体现,还辅之以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模态,这种多模态话语改变着我们的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
胡壮麟(2007)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中国龙”漫画是包含图像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多模态话语,国内外对“中国龙”的意义解读和文化身份理解存在出入。
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 (2006)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对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多模态理论与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
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Kress &van Leeuwen 2001),其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主要是Hal-liday (1985/1994)功能语言学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语言是社会符号(Halliday 1978),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
即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为参照,打破语言分析和图像分析的界限,将功能语法扩展到包括视觉模态和空间物体在内的多模态语篇,从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成功能三个方面,尝试用一种对语言和图像都适用的语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了广泛探索,成果不断涌现。
国外主要以Baldry &Thibault (2006)、David &van Leeuwen (2006)、Kress&van Leeuwen (2001)等最为突出。
国内近年来相关研究日益增加,逐渐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领域。
朱永生(2007)详细论述了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4个问题: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多模态话语的定义,性质和理论基础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胡壮麟(2007)分析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韦琴红(2008)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论述了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汪燕华(2010/2011)分析了两种话语中图类的分布情况以及图文关系,指出对多模态话语中语类与图类的配置研究可以提高受众的多模态读写能力;徐静(2011)从模态间角度研究了多模态语篇互动过程中各主体的身份构建及隐含的权势关系;其他多从一两个具体的语料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如李耀恩(2010)以中山大学校徽为例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
三、“中国龙”漫画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国龙”漫画由图像和文字组成,其分析可以从Kress &van Leeuwen 提出的再现、互动和构成功能三个角度进行社会符号学分析。
以下图1和图2是出现于西方杂志的“中国龙”漫画,图1是面目狰狞的“中国龙”伸出利爪,企图掌控新疆,图2是“中国龙”在撕扯美国国旗。
我们尝试对以下两幅“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
DOI:10.13971/23-1435/c.2012.01.018(一)“中国龙”漫画的再现功能再现功能对应语言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主要包括叙事的再现和概念的再现,叙事的再现又包括行动过程、言语过程等运动过程。
叙事的再现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而概念图像表示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它表达一种概括的、稳定的和没有时间限制的精华。
以上两幅“中国龙”漫画属于叙事的再现,我们从运动过程来分析其再现功能。
图1是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幅漫画。
该漫画包括文字,CHINA和XINJIANG,还有图像,如长城等,但主角是龙。
图2中的主角是黑色长龙。
从外表看,两条龙都面目狰狞、气势汹汹。
从动作和运动过程看,图1中的龙从长城另一边伸出利爪,试图抓住新疆整片土地。
图2中的长龙张牙舞爪,正在肆意撕扯美国国旗,原本完好的美国国旗在黑色长龙的践踏下四分五裂。
以人类经验为基础,向上运动代表获得权力,向下运动代表可及性,所处位置高地代表地位高低。
图1中的“中国龙”处于整个画面的右上角,象征其地位之高。
“中国龙”的动作由上而下,表明其力量足够掌控它想掌控的一切。
这一运动方向所隐含的信息是运动的起点(象征性)地位高于目的地(Feng Dezheng)。
图2中的“中国龙”没有达到图画的上方,但是它有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由下而上地撕扯美国国旗预示着“中国龙”会在不远将来获得权力。
同时,这幅漫画包含了黑色长龙撕扯美国国旗的动作及整个事件,美国国旗也由完好无损变得破烂不堪,体现了变化的过程。
因此,这两幅漫画再现了漫画作者想象中的“中国龙”的所作所为。
(二)“中国龙”漫画的互动功能互动功能对应语言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
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中的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
van Leeuwen认为读者与图像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类:权力、参与、互动和社会距离(2008)。
它们以此和观看者互动,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在实现这种互动功能时,距离、接触和视点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同样,就像在语言中一样,情态也是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分析图2中的情态要素。
作为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态的定义在图像分析中发生了变化。
它指的是某种图画表达手段(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使用的程度。
图像的情态以感官的编码倾向为出发点,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
色彩的使用情况与情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像自然主义地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即为高感官情态。
在社会符号学理论中,情态实际上是符号模拟内容与所指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处于肯定(高情态)到否定(低或零情态)之间的连续统上(郑静东2008)。
图2中的漫画背景是美国国旗,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红色为主色,象征国家为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精神,也象征着勇敢、真诚、热忱,以及国家的兴旺发达。
就此而言,美国国旗自然主义地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红色,具有高情态。
图2的主角的是黑色的长龙。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一般代表贬义,在绘画中多用来渲染死亡或恐怖的气氛,显然不具高情态。
这种高情态的存在和缺失形成对比,成功说明了“中国龙”漫画的互动功能。
(三)“中国龙”漫画的构成功能构成功能相当于语言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体现在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种图像语篇组织资源。
在视觉空间中,各种要素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合理分配交际意义,构建连贯的多模态语篇(Kress&van Leeuwen2001)。
本文选取的“中国龙”漫画中主要体现的是信息值和显著性,所以我们只考虑信息值的构建和显著性的体现。
信息值的构建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主要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中心边缘结构三种信息组织形式。
Kress &van Leeuwen认为:上方与下方也具有不同的信息值。
在上下结构中,置于上方的是整体的、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具体的、真实的。
整体的、理想的指的是信息的理想化或概括性的实质,因此也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具体的、真实的指更特定更实际的信息,如细节等。
同样,在左右结构中,左边为已知信息,右边为新信息;在中心边缘结构中,中心放置最重要的信息,边缘放置次要信息。
在现实的布局中,完全的上下、左右或是中心边缘都很少见,一般是三者或两者的结合使用。
这种布局对读者的操控在于引导其对信息值的判断。
44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信息显著性角度,漫画作者通过特定的信息布局调整读者的注意力。
Stenglin &Iedema (2001)指出不同位置信息有不同的显著性:左下角信息价值最低,显著性最低,右上角信息价值最高,显著性最高。
在图1中,面目狰狞的“中国龙”位于漫画的上端,具体来说位于整个画面的右上角,信息价值最高。
而且“中国龙”的手臂位于图片的上方,位置最高,这说明了龙是概括性的实质,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
下方的CHINA 和XINJIANG 位于图片的左下角,信息价值最低,显著性也最低。
同时是更特定的信息或者说是更实际的信息,表明了龙此刻想掌控的是中国的新疆,而不是其他地方。
图2中的“中国龙”位于图片的中央,是最重要的信息。
这幅漫画是“中国威胁论”的产物,其中长龙代表中国,星条旗代表美国,漫画作者认为:中国日益强大就会消灭美国,就想漫画中长龙撕扯美国国旗一样。
所以其极力突出长龙,长龙撕扯美国国旗的行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中国龙”漫画中的身份构建图像、声音等符号和语言一样,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建构的作用(朱永生2007)。
图像比文字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更具影响力。
从古代的通缉令到当今的海报、广告、电视和电影画面,图像都以静态或动态的形式被广泛用于宣传和身份构建(潘艳艳2011)。
通过对“中国龙”漫画的多模态分析,我们发现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漫画中。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看,空间隐喻所构建的视觉语篇并非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而是包含作者情感、判断、目的、价值观的文化构建(Caldas -Coulthard 2003)。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对原本存在的社会现实的多模态呈现,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漫画是原创性的,通过使用幽默诙谐的画面为读者提供看待某一事物的新视角,从而构建或重构身份。
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身份各有特色,其构建宏观上取决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微观上取决于漫画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