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消除动力学之——连续恒速给药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药代动力学

教学大纲药代动力学

358.036.1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一.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即体内药量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基本知识,掌握药物体内变化过程和体内药物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数学方程定量描述,从而为设计或改进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反应及进行新药的开发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两部分。

总学时为54,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6学时。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篇药物代谢第一章概论目的要求:了解药物代谢研究的内容及任务以及在药理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药物体内转运与生物转化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相互关系.药物代谢对研究药物活性或毒性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解释某些发病机理和设计新药等方面提供理论根据。

第二章药物代谢部位及其酶系目的要求: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发生部位及其催化的酶系。

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药物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生物转化的酶系主要分布在微粒体,其次在可溶性部位,少数在线粒体: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及其对药物的氧化过程。

第三章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目的要求,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阶段(相)及其反应类型时效,8学时教学内容:药物代谢一般分为非结合和结合代谢,I相代谢反应主要有微粒体酶系及非微粒体酶系的氧化,还原以及水解,'相反应为结合代谢;各类代谢反应过程。

第四章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目的要求:熟悉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人为因素。

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药物代谢酶系受到药物抑制和诱导而影响代谢速率,酶系诱导剂和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药物首过作用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物因素包括种属,个体、遗传因素等及疾病状况。

第五章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目的要求:了解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原则和技术。

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法和体外法;生物样本中药物代谢产物的分离检测:实验动物的药物代谢研究结果对人体情况的推断。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并不能决定药物的最终分 布浓度,许多因素可以使早期分布的药物在 体内再分布。
如:硫喷妥钠的体内分布特征。
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为重 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体内屏障组织
血脑屏障 组织学基础 生理学意义 药理学意义
胎盘屏障 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 不能保获胎儿免遭外源性化合物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体内过程 :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
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 学规律
第1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名词解释:
首过消除 生物利用度 肝药酶诱导剂
血浆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消除 表观分布容 积 稳态血药浓度
课后思考题
1.从药代动力学角度举例说明药物的相互 作用。
2.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的 区别?
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 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
绝大多数
药物通过生物 膜是以非离子 态的脂溶性的 被动扩散。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
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 浓度低的一侧,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度差 转运
与血浆蛋白结合 D + P DP 特点:
1. 结合是可逆的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答案)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A1型题(本大题共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43.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目下方的答案栏内。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A. 药物的不良反应B. 药物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动力学规律D.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E. 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参考答案: C2.关于药物简单扩散叙述错误的是()A. 不消耗能量B. 不需要载体C. 无饱和现象D. 可有竞争性抑制E. 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参考答案: D3.药物最常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 主动转运B. 简单扩散C. 膜孔扩散D. 易化扩散E. 膜动转运参考答案: B4.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 顺浓度差转运B. 消耗能量C. 需要载体D. 有竞争抑制现象E. 有饱和现象5.体液pH值的变化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A. 解离度B. 溶解度C. 脂溶性D. 化学结构E. 分子大小参考答案: A6.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 药物的分子量B. 药物的脂溶性C. 肝脏功能D. 药物的解离度E. 膜面积参考答案: C7.青霉素(小分子)通过肾小管细胞分泌排泄是()A. 主动转运B. 易化扩散C. 简单扩散D. 胞饮E. 胞吐参考答案: A8.药物的首关消除效应常见发生于()A. 舌下给药后B. 吸入给药后C. 口服给药后D. 静脉给药后 E 皮下给药后参考答案: C9.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是()A. 口服B. 直肠给药C. 静脉给药D. 舌下给药E. 肌内注射参考答案: A10.下列属于舌下给药特点的是()A. 可避免首关效应B. 吸收速度比口服慢C. 不能避免胃酸破坏D. 所有药物都易吸收E.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参考答案: A11.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A.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分布)B. 药物剂型C. 药物的首关效应D. 体液pHE. 给药途径12.下列那种给药途径无吸收过程()A. 口服B. 舌下含服C. 肌肉注射D. 静脉注射E. 直肠给药参考答案: D13.首过消除是指()A.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中,首次进入肝脏被代谢灭活B. 药物静脉注射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而暂时失去活性C. 体循环的药物从肾脏快速排泄D. 体循环的药物经过肝脏被代谢灭活E. 体循环的药物优先分布至血流丰富的器官参考答案: A14.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A. 对药物分布有影响B. 对药物吸收有影响C. 具有永久性D. 肾小球滤过加快E. 使药物代谢加快参考答案: A15.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D. 药物排泄加快E. 药物分布广参考答案: C16.某药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被另一药物竞争置换后,该药的药理作用呈现()A. 不变B. 减弱C. 增强D. 消失E.增多参考答案: C17.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A. 分子大,极性高B. 分子小,极性低C. 分子大,无极性D. 分子小,极性高E. 分子小,无极性参考答案: A18.肝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用主要在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注意()A. 个体差异B. 减少药物用量C. 变态反应D.耐受性E.成瘾性参考答案: B19.药物经过代谢(生物转化)后的结果不可能是()A. 药理活性增强B. 药理活性降低C. 毒性增加D. 水溶性增加E. 毒性减小参考答案: C20.下列哪种药物是肝药酶诱导剂()A. 地西泮B. 阿司匹林C. 普萘洛尔D.苯巴比妥E. 硝酸甘油参考答案: D21.经肝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时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新增参考答案: B22.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的药物()A.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C.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D. 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E.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参考答案: C23.肝肠循环主要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 起效快慢B. 药效高低C. 分布D. 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参考答案: D24.排泄过程是药物的()A. 生物转化过程B. 再吸收过程C. 彻底消除过程D. 再分布过程E. 储存的过程参考答案: C25.大多数药物的消除途径不包括()A. 肝脏的代谢B. 肾脏的排泄C. 乳汁的排泄D. 随唾液排出E. 胆汁排泄参考答案: D26.尿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排泄,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A. 分子结构B. 大小C. 解离度D. 解离常数E. 溶解度参考答案: C27.大多数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皮肤、粘膜B. 肾脏C. 肺脏D. 肠道E. 肝脏参考答案: B28.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可引起()A. 弱酸性药物再吸收增加B. 弱碱性药物再吸收减少C. 弱酸性药物排泄加快D. 弱碱性药物排泄加快E. 弱酸性药物排泄减慢参考答案: C29.某药物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几乎相等,表明该药物()A. 口服吸收迅速B. 口服吸收完全C.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 口服药物没有首关消除E. 静注吸收不完全参考答案: B30.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A. 随给药途径而不同B. 与血药浓度有关C. 受给药间隔影响D. 给药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E. 相对恒定参考答案: E31.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消除半衰期B. 消除速度C. 吸收速度D. 吸收进入机体的药物相对量E. 给药剂量参考答案: D32.关于时-量关系曲线的描述正确的为()A. 反映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B. 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及其规律C. 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给药剂量D. 时量曲线的升段只反映药物吸收E. 时量曲线的下降段只反映药物消除参考答案: B33.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所需时间为()A. 10小时左右B. 20小时左右C. 1天左右D. 2天左右E. 5天左右参考答案: D(50小时)34.按半衰期恒量重复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可采用()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给药次数E. 增加每次给药量参考答案: A35.按半衰期恒速恒量给药,大约经过几个半衰期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A. 8个B. 5个C. 10个D. 2个E. 1个参考答案: B36.临床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正确的恒量给药间隔()A. 每4 h给药一次B. 每6 h给药一次C. 每8 h给药一次D. 每12 h给药一次E. 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参考答案: E37.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A. 药物的作用最强B. 药物的消除量最大C.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D. 药物吸收过程完成E. 药物不再消除参考答案: C3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A.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脑脊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药物效应降低一半所需时间D. 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E. 从血浆药物浓度为原来的一半至完全消除的时间参考答案: A39.按一级动力学方式消除的药物,按一定间隔时间连续给一定剂量,其坪值到达大约需要()A. 1个t1/2B. 3个t1/2C. 5个t1/2D. 7个t1/2E. 10个t1/2 参考答案: C40.血浆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参考价值是()A. 确定用药剂量B. 制定给药间隔时间C. 研制药物剂型D. 选择给药途径E. 计算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B41.决定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A. 体内转化速度B. 作用强弱C. 吸收快慢D. 体内消除速度E. 生物利用度参考答案: D42.对生物利用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A. 给药次数B. 给药时间C. 给药剂量D. 给药途径E. 年龄参考答案: D43.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般代表()A. 口服药物被机体吸收的百分率B. 口服药物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高低C. 口服药物的溶出度D. 口服药物剂量的大小E. 口服药物的安全性参考答案: A二、A2型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HST.151: 药理学原理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3.半衰期t½,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从公式中可以得到。

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浓度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50%时的时间。

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度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度相同。

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

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

(单选题)1: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正确答案: A(单选题)2: 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 顺浓度梯度转运C: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 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正确答案: E(单选题)3: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A: 结合是牢固的B: 结合后药效增强C: 结合特异性高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正确答案: D(单选题)4: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D: 排泄速度不变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正确答案: C(单选题)5: 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A: 阿司匹林B: 苯妥英钠C: 异烟肼D: 氯丙嗪E: 氯霉素正确答案: B(单选题)6: 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 A: 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B: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D: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E: 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正确答案: A(单选题)7: 地高辛t1/2为36h,每天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为:()A: 2dB: 3dC: 5dD: 7dE: 4d正确答案: D(单选题)8: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B: 2LC: 5LD: 20LE: 200L正确答案: D(单选题)9: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E: 药物完全消除正确答案: C(单选题)10: 恒量恒速分次给药,基本达稳态的时间是:()A: 1~2个t1/2B: 2~3个t1/2C: 3~4个t1/2D: 4~5个t1/2E: 2~4个t1/2正确答案: D(单选题)11: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致死血浓度D: 中毒血浓度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 B(单选题)12: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每次给药量E: 增加给药量次数正确答案: A(单选题)13: 房室模型的划分依据是:()A: 消除速率常数的不同B: 器官组织的不同C: 吸收速度的不同D: 作用部位的不同E: 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 A(单选题)14: 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0→∞被称为:()A: 零阶矩B: 三阶矩C: 四阶矩D: 一阶矩E: 二阶矩正确答案: A(单选题)15: 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A: 1.693B: 2.693C: 0.346D: 1.346E: 0.693正确答案: E(单选题)16: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E: 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 D(单选题)17: 关于试验动物的选择,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A: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B: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C: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必须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D: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E: 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正确答案: C(单选题)18: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 色谱法B: 放射免疫分析法C: 酶联免疫分析法D: 荧光免疫分析法E: 微生物学方法正确答案: A(单选题)19: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A: 10B: 7C: 9D: 12E: 8正确答案: D(单选题)20: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 年龄在18~45岁为宜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正确答案: E(名词解释)21: 首关效应正确答案: 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内容](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实际给药量的相对量和速度,称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中的跨膜转运有多种形式,但多数药物是以简单扩散的物理机制转运,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的解离度也因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及所在溶液的pH不同而不同。

非解离型(分子态)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离子型(解离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

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2.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大小、脂溶性、pKa等)。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药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

③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④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

如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

分布容积(Vd)等于体内总药量(mg)与血药浓度(mg/L)的比值。

即Vd=A (mg)/C(mg/L),单位为升(L)。

3.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药理学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笔记

1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也称坪值。

P412副作用:也称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

P73.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时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又称首关消除。

P304.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P415.拮抗剂:只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P156.肝药酶抑制剂:药物等外源性物质使肝药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从而使药酶代谢能力减弱的现象,称为药酶的抑制,具有药酶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称药酶抑制剂。

P347.受体激动剂: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为受体激动剂。

P158.抗菌后效应:停用抗菌药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P3239.耐药性: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P325影响简单扩散因素的应用P26①分子量的大小,转运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②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跨膜转运速度越快、③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膜面积越大,转运速度越快,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④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越大,越不容易扩散。

拟胆碱药分类、代表药P61或者P73小结(1)直接拟胆碱药①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卡巴胆碱。

②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③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络贝林。

(2)间接拟胆碱药:①易逆性抗胆碱脂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②难逆性抗胆碱脂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其他:促乙酰胆碱释放药。

阿托品药理作用P75-P76(1)阻断M胆碱受体①抑制腺体分泌②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③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④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2)扩血管(3)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阿托品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临床应用P76-P77①抑制腺体分泌:)用为麻醉前给药,可减少麻醉过程中支气管粘液分泌,预防术后引起肺炎,并可消除吗啡对呼吸的抑制。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快慢程度药物分类的依据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六血浆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1.2.7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意义
一、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Plasma aspirin concentration (mg/L)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单次静脉注射
10
8
Cmax
6
时量曲线 (time-concentration curve)
单次口服
4
2
Tmax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Vd的意义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如一个70Kg 体重的正常人:血浆容量约有3 L, 血容量5.5 L, 细胞外 液12 L,总体液容量42 L。
Vd=5L左右,大多分布于血浆
=10~20L,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40L,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
>100L,集中分布到某个器官内(蓄积)
Vd 数值的大小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 高亲脂性药物:Vd 280-1050 L,远大于体液总量。 亲水性药物:Vd 值小,多为主要集中在血液,难以 透过血管壁或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四、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
体内总量
Vd =
A mg
C mg/L
单位:L或 L/kg
血药浓度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作用规律的学科。

主要任务包括: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检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对已上市的药物进行评价,为药品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 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也称坪值。

3、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4、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级毒性间的关系,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20155、累积系数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称为积累系数。

RC= C /C1=1/(1-e-kτ)20156、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是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7、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8、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医科大学2019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

医科大学2019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第1题,多数药物在血中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常与药物结合的物质是)A、白蛋白B、球蛋白C、血红蛋白D、游离脂肪酸E、高密度脂蛋白正确答案:A第2题,静脉注射后,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单指数相方程特征时,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多少所需的时间?()A、50%B、60%C、63.2%D、73.2%E、69%正确答案:C第3题,恒量恒速分次给药,基本达稳态的时间是)A、1~2个t1/2B、2~3个t1/2C、3~4个t1/2D、4~5个t1/2E、2~4个t1/2正确答案D第4题,关于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剂量选择,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高剂量最好接近最低中毒剂量B、中剂量根据动物有效剂量的上限范围选取C、低剂量根据动物有效剂量的下限范围选取D、应至少设计3个剂量组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第5题,Wagner-Nelson法是主要用来计算下列哪一种参数的?()A、吸收速率常数kaB、消除速率常数kC、峰浓度D、峰时间E、药时曲线下面积正确答案:A第6题,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A、2B、3C、4D、5E、6正确答案:C第7题,弱酸性阿司匹林的pKa为3.4,它在pH=1.4的胃液中,约可吸收(血浆pH=7.4))A、0.1%B、99.9%C、1%D、10%E、0.01%正确答案:B第8题,关于试验动物的选择,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A、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B、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C、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必须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D、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E、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正确答案:C第9题,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A、房室B、线性C、非房室D、非线性E、混合性正确答案:B第10题,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A、AUC0→n+cn/λB、MRTiv+t/2C、MRTiv-t/2D、MRTiv+tE、1/k正确答案:B第11题,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色谱法B、放射免疫分析法C、酶联免疫分析法D、荧光免疫分析法E、微生物学方法正确答案:A第12题,若口服给药,研究动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需要多少小时以上?()A、4B、6C、8D、12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E第13题,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效应的是)A、苯巴比妥钠肌注被肝药酶代谢,使血中浓度降低B、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黏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C、青霉素口服后被胃酸破坏,使吸入血的药量减少D、普萘洛尔口服,经肝脏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所有这些正确答案:D第14题,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0→∞被称为)A、零阶矩B、三阶矩C、四阶矩D、一阶矩E、二阶矩正确答案:A第15题,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种现象是因为)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吸收增加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的苯妥英钠增加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E、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正确答案:D第16题,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B、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C、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D、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正确答案:D第17题,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葡糖醛酸转移酶B、单胺氧化酶C、肝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D、辅酶ⅡE、水解酶正确答案:C第18题,若静脉滴注药物想要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以下选项哪项不正确?()A、滴注速度减慢,外加负荷剂量B、加大滴注速度C、加大滴注速度,而后减速持续点滴D、滴注速度不变,外加负荷剂量E、延长时间持续原速度静脉点滴正确答案:E第19题,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A、极性高的药物B、脂溶性高的药物C、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D、解离型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B第20题,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不由下面哪项所决定?()A、消除速率常数B、表观分布容积C、滴注速度D、滴注时间E、滴注剂量正确答案:D第21题,AUC正确答案:血药浓度曲线对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BH+]
[A -] pKa=pH-log
[HA]
[B] pKa=pH-log
[BH+]
[A -] pH- pKa=log
[HA]
[B] pH - pKa=log
[BH+]
[A-] 10pH-pKa=
[HA] 当pH=pKa,[HA]=[A-]
[BH+] 10pKa-pH=
[B] 当pH=pKa, [BH+] =[B]
一、药品经过细胞膜方式 (一)滤过——属于被动转运 (二)简单扩散(被动扩散) 1、简单扩散是绝大多数药品经过生物膜
方式 2、简单扩散特点 3、离子障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页
弱酸性药品
弱碱性药品
HA
H+ + A-
BH+
H+ + B
[H+] [A -] Ka=
[HA]
[H+] [B] Ka=
相对生物利用度
受试药品AUC =标准药品AUC
×100%
药品吸收速度:可用Cmax和Tpeak衡量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7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8页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9页
第七节——药品剂量设计和优化
一、维持量 二、负荷量 三、个体化治疗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40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3页
第六节——药品代谢动力学主要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 t1/2 )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0.693/ke,为固定数
值 零级消除动力学t1/2=0.5C0/k0 二、去除率(CL) CL = ke .Vd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ppt课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3
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
定义:是指血药浓度(纵坐标)对时间(横坐标)作图, 所得到曲线下面积。
梯形法 积分法 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呈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
的相对量,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
临床药物代谢动学 Clinic pharmacokinet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1
最新版整理ppt
1
房室模型
房室(compartment)的概念 房室是一个假想的空间,体内某些部位只要药物转运的速 率相同就可以归为一个房室。
药动学房室模型 按照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 而设置的数学模型。 开放性一室模型(open one compartment model) 开放性二室模型(open two compartment model) 三室模型
相对生物利用度 同一给药途径下不同制剂之间比较。
最新版整理ppt
17
A制药公司产品
B制药公司生产的 两批产品
最新版整理ppt
18
吸收量相同的三种制剂的药-时曲线
A

B



最小中毒浓度
最小有效浓度 C
时间
最新版整理ppt
19
口服生物利用度F的计算
FFabFIFH
ab:通过胃肠粘膜; I:肠内避开首关效应; H:肝脏内避开首关效应
消除速率常数(K)
一室模型中药物消除速率为
dX dt
= –KX
如果消除速率K = 0.5h-1,就意味着每小时机体可以消除体 内当时药量的50%。

药物代谢动力学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章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消除2.5单位/h 2.5单位/h 2.5单位/h
一级动力学: 恒比消除
back 图
零级动力学: 恒量消除
3、米氏动力学过程: aspirin, digoxin,ethanol等。 Michaelis-Menten方程:
VmC dC/dt =
A: t1/2 = 0.693/Kel = 0.693/0.5 = 1.39 h
Ⅱ、一级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及意义: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等的重要参数。 于X,血但浆受药C物l及消V除d半双衰重期制(约t。1/2)虽然独立
Cl大, t1/2短; Vd 大, t1/2长。
T1/2在0.5~8 h之间,主要考虑TI和给药方便: TI低:每个T1/2或更短时间给药一次,或iv; TI高:每个T1/2或更长时间间隔给药。
T1/2在8~24 h: 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必要时首剂加倍。
T1/2 > 24 h: 一天一次,必要时首剂加倍。
(六)稳态血药浓度(Css) Cs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的平均
当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 max) 与谷值(Css- 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 间隔可以减少Css波动(图)。
稳态血药浓度Css: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 相等(经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或从体内 消除)。
相对生物利用度可作为评价药物制剂质量
86 %
3、分析体内药物排泄、蓄积情况。 经过7个t1/2后:消除99.
药物B对白蛋白也具有高亲和力,但药物B给药量是白蛋白结合容量的100倍。 60 kg个体含60%体液, 6%体重是血浆. (一)单次静脉注射: 半衰期(T1/2=0. = RA/Kel ·Vd (静脉注射) 使用透析法或超离心法可将二者分离,以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动力学是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消除的过程和规律。

它涉及到药物的代谢、排泄以及药物在体内留存的时间等多个方面,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消除过程通常包括代谢和排泄两个环节。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被氧化、还原、水解等转化为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的可能具有药理活性,有的则可能被进一步排泄出体外。

排泄则是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包括尿液、胆汁和粪便等途径。

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研究涉及到多种参数,如半衰期、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等。

其中,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反映药物消除速率的重要参数。

清除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量与体内药物总量之比,它能够反映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功能。

表观分布容积则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总体积,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如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恒比消除、恒速消除等。

线性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剂量成正比,而非线性动力学则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剂量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

恒比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消除的比例是恒定的,而恒速消除则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消除的速度是恒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新药的研发、老药的改造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给药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通过研究其药物消除动力学特点,可以更好地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探讨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多个作用靶点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药物的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质的结合物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HST.151: 药理学原理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3.半衰期t½,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从公式中可以得到。

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浓度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50%时的时间。

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度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度相同。

零级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零级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零级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理学
零级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等量,也称为恒量吸收或消除动力学。

与一级动力学过程不同,零级动力学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

其动力学方程为 dcdt-k0,其中 k0 为常数。

零级动力学具有以下特点:1 恒量消除;2 少数药物按零级动力学吸收消除;3 消除时间不恒定,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4 消除动力学的图斜率为负,线形向右下角延伸;5 药物的半衰期随药物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在零级动力学中,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药物初始浓度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这与一级动力学中的消除过程不同,一级动力学中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药物初始浓度有关,是恒比消除。

在零级动力学中,药物的半衰期随药物浓度的下降而缩短,这是因为当药物浓度较高时,机体会采取更多的消除途径,因此药物的消除速度会更快。

零级动力学与酶学中的 Michaelis-Menten 公式相似,其中
Michaelis-Menten 公式描述了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在零级动力学中,消除速度与药物初始浓度无关,因此也类似于酶学中的恒速催化反应。

总之,零级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药物的吸收或消除过程,其特点包括恒量消除、不恒定的消除时间、负的斜率、药物半衰期随药物浓度下降而缩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消除动力学之——连续恒速给药
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药时药物吸收快于药物消除,体内药物蓄积。

按计算约需5个t1/2达到血药稳态浓度(Css),此时给药速度(RA)与消除速度(RE)相等。

(τ为给药间隔时间)可见Css随给药速度(RA=Dm/τ)快慢而升降,到达Css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它取决于药物的ke
或t1/2.据此,可以用药物的keVd或Cl计算给药速度以达到所需的有效药物浓度。

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地到达Css.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但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

分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大,其峰值浓度,谷值浓度Css-min=Css-max.如果实际Css 过高或过低,可以按已达到的Css与需要达到的Css比值调整给药速度,即Css(已达到的)/Css(需要的)=RA(现用的)/RA(将调整的),但从调整剂量时开始需再经过5个t1/2方能达到需要的Css.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于开始给药时采用负荷剂量(D1),因为Ass就是负荷剂量。

可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
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并维持Css.在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 时,体内Ass是维持剂量(Dm)与体内上一剂量残留药物的和,即当给药间隔时间τ=t1/2时,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时采用首剂加倍剂量的D1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理想的给药方案应该是使CSS-max略小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而CSS-min略大于最小有效血浆浓度(MEC),即血药浓度波动于MTC与MEC之间治疗窗,这一D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m=(MTC-MEC)Vd 负荷剂量计算法与上同,即D1=ASS=1.44t1/2RA=1.44t1/2 Dm/τ,τ为给药间隔时间。

τ可按一级消除动力学公式推算得。

因此可以根据药物的MTC及MEC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D1,Dm及τ。

注意此时τ≠t1/2,D1≠2Dm.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零级动力学药物中,体内药量超过机体消除能力。

如果连续恒速给药,RA>RE,体内药量蓄积,血药浓度将无限增高。

停药后消除时间也较长,超过5个t1/2.因为
t1/2=0.5C0/K,达到C0越高t1/2越长。

临床用药可根据药动学参数如Vd、Cl、ke、t1/2及AUC等按以上各公式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方案以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除了少数t1/2特长或特短的药物,或零级动力学药物外,一般可采用每一个半衰期给于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是有效、安全、快速的给药方法。

有些药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产物则需注意此活性产物
的药动学,如果活性产物的消除是药物消除的限速步骤的话,则应按该产物的药动学参数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