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7章)

合集下载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 When in balance [HA] [A-] 1000 1 [HA] [A-] 10
pKa = 4.4
total
1001
11
1001/ 11=91
药物浓度指的是解离型与非解离型药物浓度的总和。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运
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
弱酸类
pH1侧药物浓度 1 10 pH2侧药物浓度 1 10pH2-pKa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的结构?
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特点?
Simple Diffusion
Filtration
Facilitated Transport
Active Transport
Endocytosis
Simple Diffusion
Filtration
Facilitated Transport
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口服
舌下
直肠(灌肠)
非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
方便有效,依从性好 吸收缓慢不完全 在胃肠道内容易被破坏的,对胃肠道刺激大的, 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适合口服给药 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患者不适用。
1.口服给药
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
Buccal cavity Stomach
Intestine
Portal vein
Vena cava
Rectum
2.舌下给药
舌下(硝酸甘油)
首关消除?
Buccal administration can by-pass the liver and avoid “first pass”
Buccal cavity
维生素B12胃肠道吸收,葡萄糖转运到红细胞内等。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药物化学第七章习题与答案

药物化学第七章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抗肿瘤药三、比较选择题7-7下列药物中,哪个药物为天7-13为亚硝基脲类烷化剂B7-然的抗肿瘤药物C.多柔比星7-14为氮芥类烷化剂C一、单项选择题8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的名称为[7-26~7-30]7-15为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7-1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结构A.盐酸阿糖胞苷B.甲氨喋呤HN剂E类型不包括E.硝基咪唑类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OHONHOH[7-16~7-20]7-2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的原因7-26通过抑制DNA多聚酶及少是A.在正常组织中,经酶代谢C.米托蒽醌7-16含有一个结晶水时为白色量掺入DNA而发挥抗肿瘤作用A生成无毒的代谢物结晶,失去结晶水即液化A7-9下列哪个药物不是抗代谢药7-27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7-3阿霉素的主要临床用途为B.物D.卡莫司汀7-17是治疗膀胱癌的首选药物D剂,大量使用会引起中毒,可用抗肿瘤7-18有严重的肾毒性E7-19适亚叶酸钙解救B7-10下列哪个药物是通过诱导用于脑瘤、转移性脑瘤及其它中7-4抗肿瘤药物卡莫司汀属于A.7-28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等亚硝基脲类烷化剂时抑制所形成微管的解治疗BC7-5环磷酰胺体外没有活性,在聚而产生抗肿瘤活性的B.紫杉7-29抗瘤谱广,是治疗实体肿7-20是胸腺嘧啶合成酶的抑制体内经代谢而活化。

在肿瘤组织醇剂C瘤的首选药D中所生成的具有烷化作二、配比选择题[7-21~7-25]7-30体内代谢迅速被脱氨失用的代谢产物是E.磷酰氮芥、活,需静脉连续滴注给药A[7-11~7-15]A.伊立替康B卡丙烯醛、去甲氮芥7-6阿糖胞A.结构中含有1,4-苯二酚B.莫司汀C.环磷酰胺D塞替哌E.[7-31~7-35]苷的化学结构为结构中含有吲哚环C.结构中含鬼臼噻吩甙有亚硝基A.喜树碱B.长春碱C.两者NH27-11为乙撑亚胺类烷化剂D7-均是D.两者均不是D.结构中含有喋啶环E.结构O12中含有磺酸酯基7-31能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HOC.OH为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A7-21甲氨喋呤D7-22硫酸长春管,同时抑制所形成微管的解聚D碱B7-23米托蒽醌A7-24卡莫司汀C7-25白消安E7-32能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7-38直接作用于DNA的抗肿瘤7-42巯嘌呤具有以下哪些性质管蛋白双微体聚合成为微管B药物有A.环磷酰胺B.卡铂B.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C.卡莫司汀D.为抗代谢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是利用潜效化原理设计出来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二、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2.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载体媒介转运;5.促进扩散;6.ATP驱动泵;7.多药耐药;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9.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二、问答题1.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

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6.影响Ⅱ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_____.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途径吸收。

二、问答题1.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n 年龄不同 肝药酶活性不同
◆ 胎儿和新生儿药物代谢 酶 活性很低,常规剂量就可出 现很强毒性。
◆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会 降低。
n 性别: CYP2C19活性,女性>男 性
o 3.病理因素 :肝炎患者药物代谢减慢
o 4.药物相互作用
o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利福平等 o 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结合率<20%,与血浆蛋 白结合低
o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 合(水杨酸钠80-90%)
o②弱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 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如奎尼 丁80%)
o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 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糖皮质激素-CBG 80%,10%结合白 蛋白)
o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 处于动态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率 临床意义:
2)主要经胆汁排泄而非肾脏排泄的药物,当肾功能 不全时,可不必调整剂量 3)药物从胆汁排出量大时,有肝肠循环的药作用时 间延长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再经肠 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到肝脏后重 新进入体循环。
如洋地黄毒苷
o 肝肠循环延迟药物排泄(半衰期延长 ),延长作用时间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o血浆蛋白结合率: o器官血流量 o细胞膜屏障:
n 血脑屏障 n 胎盘屏障
o体液PH
n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7.4 n 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不易进入细胞内
o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o药物转运体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药物的浓度】/【 总浓度】
结合率>90%,表示高度 结合;
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概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1/6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Pharmacokinetics译法
除称为“药物动力学”、“药动学”之外,尚 有称作“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 名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1/6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药动学在药学领域的地位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1/6
§3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
• (一)速率常数(Ki): 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min-1或h-1
常见速率常数:
• Ka:吸收速率常数; • K:总消除速率常数;
dX KX n dt
给药系统
✓以药物动力学观点和方法进行药物质量的认识与评

✓应用药物动力学方法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
物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1/6
§2 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药物化学与药剂学 • 药理学:药效学与药动学,临床药理学 • 分析化学与数学 • 临床药学:临床药物动力学
•WHO:“对药物评价疗效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
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 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1/6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二、药物动力学发展简况
• 1913年,Michaelis 和 Menten动力学方程; • 1972年,美国马里兰洲波兹大国立卫生科学研究所(N.
药物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AUC
与剂量不成正比——米氏方程 • 特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讲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讲义

药动学讲义:要求:掌握药物在体内跨膜转运规律和影响因素吸收、首关消除、肝药酶及肝肠循环、生物利用度;熟悉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再分布、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生物转化了解一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特点、基本公式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药酶抑制剂、药酶诱导剂零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特点、基本公式消除速率常数、血浆清除率、负荷剂量药物主要内容: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kinetics基本概念: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Process of Drug in the Body 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 和排泄( excretion),即ADME 四个基本过程。

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elimination)。

一、药物的转运转运的类型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内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主要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跨膜转运水溶性强的药物难于跨膜转运。

离子障ion trapping 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使其变成离子膜的那一侧,不可自由穿透;即非离子型即分子型脂溶性好,可自由穿透。

许多药物是弱酸或弱碱性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由其pKa 及其所在溶液的pH 而定。

pKa: 药物在溶液中50 %离子化时的pH。

二、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一)胃肠道给药方式:口服(per os )小肠粘膜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门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转化
图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的主要组份
*示e 和 2H+来自NADH-黄素蛋白-细胞色素b5或来自NADPH-黄素蛋白
生物转化
肝药酶的特点: (1)专一性低:不仅可对许多脂溶性高的药物发挥 酶促作用,也能对一些内源性生理物质起酶促作 用。 (2)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 竞争抑制现象。 (3)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 理因素(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等)、病理 因素(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4)可以受某些药物的诱导:活性增加(肝药酶诱 导)或活性减弱(肝药酶抑制剂)。
体内药量的时-量(效)关系
时-量(效)关系曲线
时-量(效)关系曲线
图 多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后的时-量曲线
a.静脉注射;b.静脉注射(D/t1/2);c.静脉注射(2D/t1/2);d.静脉注射首次量2D、后D/t1/2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为下山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 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特点: ①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 ②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③ 受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因素 的影响。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 状态时就停止转运。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 参数及其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的时间过程。 房室模型: 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即房室模型来模拟机体,把机体 看作由许多房室构成的体系,将药物转运速度相似的都归为 同一房室,如:一室、二室、多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 用来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表观空间,是通过药 物在体内的总量(A)除以初始血药浓度(C0)计算出来的 参数(Vd)。 Vd = A(总药量)/C0(初始血药浓度) 生物利用度:服用某种药剂后,药剂中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 量和相对速率。F 半衰期: 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 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尿 1ml/min
血浆流量 650ml/min
滤过
酸性 碱性
竞争性抑制
主动分泌 编辑课件
99%的H20和 脂溶性药物
重吸收 55
• 影响肾排泄药物的因素: 1、肾功能 2、尿液pH值
编辑课件
56
胆汁排泄
(biliary excretion)
和 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recycling)
29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B (分子型) B+ + OH-
弱酸性药物在胞内浓度 低 于细胞外, 静滴NaHCO3,可使药物从胞 内 向胞 外 转 移。
编辑课件
30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
分子量>100者即编辑课不件 能通过
14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 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编辑课件
15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如 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需载体
特异性(选择性)
1、方式
2、药物代谢的酶系
3、酶的诱导和抑制
编辑课件
51
四、 排泄 (Excretion):
•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 分泌器官自体内排出的过程。
共同规律
多数属被动转运,少数属主动转运
多数以原形和代谢物双重形式排泄
药物在排泄器官中积蓄,既有利也有弊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一、基本概念与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 (三)表观分布容积(Vd) (四)血浆清除率(Cl、Cltotal) (五)消除速率常数(Kel)和半衰期(t1/2) (六)稳态血药浓度(Css) 二、药动学参数计算
Cl = Kel · Vd = X/AUC Cl = Dose/AUC
Cl的意义:
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
正确估算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 正确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CL D AUC 0
a l0-liter aquarium, contains 10,000 mg of crud. concentration = 1 mg/ml. Clearance = 1 L/h aquarium filter and pump clear 1 liter of water per hour.
1)一房室模型: 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 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房室,并以 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
The body is considered as a single, well-stirred compartment.
Drug is administered directly into the system…..
当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 max) 与谷值(Css- 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 间隔可以减少Css波动(图)。

稳态血药浓度Css: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 相等(经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或从体内 消除)。 ①单次给药时,经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 >96%。 (计算) ②恒速静脉滴注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 逐渐上升,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 坪值)。(图)
A: t1/2
= 0.693/Kel = 0.693/0.5 = 1.39 h
Ⅱ、一级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及意义: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 给药间隔时间等的重要参数。 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虽然独立 于X,但受Cl及Vd双重制约。 Cl大, t1/2短; Vd 大, t1/2长。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
dC n = kelC dt
式中: 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 Kel:消除速率常数。
1、一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百分率消除, 又称恒比消除,体内药量(X)的消除速率 dX/dt与当时体内药量成正比。 dX/dt = -Kel· X Kel: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对血浆药物浓度C: dC/dt = -Kel· C

Vd的生理意义: 60 kg个体含60%体液, 6%体重是血浆. Vd = 3.6 L 仅在血浆分布; 3.6 L < Vd < 36 L 有(外周)体液分布; Vd = 36 L 均匀分布; Vd > 36 L 外周组织分布为主; Vd >100L 集中分布在特定组织、器官 或骨、脂肪。
*****
零级动力学过程:恒量消除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AUC, C~t) :直线 对数血药浓度~时间关系(logC~t): 曲线 半衰期(t1/2 = 0.5· Co/Kel):不恒定,剂量依赖 Alcohol,heparin,phenytoin,aspirin: 高浓度时遵循零级动力学消除。
Kel = 0.693/t1/2 = Cl/Vd = 2.303b
b: logC~t 直线斜率。

Kel: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能消除药物的 固定分数或百分比,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如某药的Kel=0.2h-1,表示机体每小时 可消除该小时起点时体内药量的20% 。 Q:一种药物Kel = 0.5 h-1, t1/2 = ?
③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 t1/2)给予等量药物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 经5个t1/2达Css。(图) ④首剂加倍(负荷剂量, loading dose):可 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t1/2特长或特短 的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用。(图)
Ct 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

一级动力学过程:恒比消除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AUC,C~t) : 曲线 对数血药浓度~时间关系(logC~t): 直线 (b=-Kel/2.303) 半衰期(T1/2=0.693/Kel) :恒定值。 图




2、零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单位时间内定量消除,又称恒量 消除 ,与体内药量无关。 dC/dt = -Kel 积分得: C = Co - Kel · t,AUC为直线方程。 C = 1/2Co时,t = t1/2: t1/2 = 0.5· Co/Kel **零级消除的t1/2与剂量成正比,是剂量依赖 型半衰期。
一、基本概念与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房室:不是解剖学或生理学空间,为假设 分割空间,是一抽象概念。 但有物质基础,根据药物吸收、分布、代 谢和消除过程科学划分。可因人、给药途 径、计算方法不同而不同。 常用模型: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 不常用:三房室以上模型。
Administration
immediately distributed evenly around the compartment …..
Stirrer
Excretion
Metabolism
and subjected to loss by metabolic deactivation and excretion.

图位/h
消除2.5单位/h 2.5单位/h 2.5单位/h
零级动力学: 恒量消除
一级动力学: 恒比消除
back 图
3、米氏动力学过程: aspirin, digoxin,ethanol等。 Michaelis-Menten方程: VmC dC/dt = Km + C Km:米氏常数,Vm:最大反应速率。
2)二房室模型: 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 中央室 (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 肾)和周边室 (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 脂肪)。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 然后再缓慢分布到周边室。
一房室和二房室
二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药动学曲线
C0
Ka
Kel
C0 Ka K12 Kel K21
大多数药物呈二房室模型分布、代谢
不管初始剂量如何,体内血药浓度充分降 低后,消除总是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大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特点: 1.恒比消除。 2.消除速率与C成正比。 3. t1/2恒定,与C0无关。 4.AUC:普通坐标作图 为凹型曲线;对数作 图呈直线。 5.速率常数Kel (1/h)
零级动力学消除特点:
表观分布容积(Vd)的临床意义:
1、可计算产生期望的血药浓度(C)所需 的给药剂量。 2、可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 Vd大:血药浓度低~~周边室分布, Vd小:血药浓度高~~中央室分布。 3、分析体内药物排泄、蓄积情况。
(四)血浆清除率(Cl或Cltotal): 单位时间内一定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 除(单位:L· h-1 )。 血浆清除率(Cl)是肝肾等清除率的总 和,是另一个独立于体内药量(X)的重要 药动学参数,Cl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或:
dC 1 当n= 1时, = k eC = k eC , dt ket 将上式积分得: Ct=C0 e ,取自然对数 lnCt=lnC0 k e t ke 换算成常用对数 logCt=logC0 t, 2.303 C0 2.303 t=log , Ct ke
根据直线方程:


体内血药浓度常常很低,即Km>>C, 此时,米氏方程简化为: Vm dC/dt = C Km Vm/Km为常数,即这时药物消除速率 与药浓成正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如血药浓度C很高,C>>Km,则米氏方程: Vm· C dC/dt = 简化为: Km + C Vm· C dC/dt = = Vm C 这时药物消除速率与药浓无关,为零级动力 学过程, 按最大速率消除。
Initial increase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time
go
Ct
time
back
5个t1/2
back
7 6 5 4 3 2 1 0 0 5
toxic plasma conc.
effective
(六)稳态血药浓度(Css) Cs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的平均 血药浓度,应该与预期的有效浓度相等。 必要时可以按达到的Css与预期的Css 比值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RA)。
Css = Dm· F/Vd· Kel· τ
Dm:维持剂量;F:生物利用度;τ:给药 间隔时间。

分次定时定量给药时,Css上下波动。此时 血药浓度稳定在下一次给药前的谷浓度和给 药后的峰浓度之间。
t1/2 = log2 × 2.303/Kel = 0.693/Kel
(Kel = Cl/Vd)
一级消除药物半衰期是常数,与药浓无 关。 但是,t1/2受疾病、年龄、合并用药、给 药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半衰期(t1/2)临床意义:
1. 同类药物分为长效、中效、短效的依据; 2. 连续用药间隔时间与t1/2成正比; 3. 肝、肾功能不良, t1/2会延长; 4. 估计药物的体存量: ⑴一次用药大约经5个t1/2基本消除(96.9%) ⑵连续用药大约经5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 5. 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 6. 调整临床给药剂量,剂量随t1/2的增加而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