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012药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时
n=1:一级动力学
间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载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膜
散
动
转
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四个基本过程
2、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数学原理和方法 定量描述
☆代谢与排泄统称消除(elimination) ☆吸收、分布、排泄统称转运(transportion) ☆代谢又称转化(transformation)
结合部位 受体
二、负荷量(load dose,DL) 定义:使血药浓度尽快达到目标血药浓度的首次
用药量。
静脉滴注: 负荷量=靶浓度(Cp)·Vss/F=Css · Vss/F = F · Dm/ CL ·τ × Vss/F = Dm/Ke ·τ=RA/Ke=1.44 t ½ RA
分次恒速给药: Ass=Dm+Ass e-ket,移项 Ass=Dm/(1- e-ket)
各药都有固定的pka。药物的pka与药物本身属于弱酸或弱碱无关,弱
酸性药pka可>7,如弱酸性药苯巴比妥pka=7.4.弱碱也一样。
弱碱性药
[BH]/B= 10pka-PH
离子障(ion-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
膜,而离子型的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相象称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机体 动用各种机制使药物发生结构改变。 代谢结果: 1、理化特性:极性↑、水溶性↑ 2、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失活)、活性↑
毒性可能↑(生物转化≠解毒) 代谢部位:肝脏最主要、胃肠道、肺、
皮肤、肾等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三、代谢步骤: 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生成或引入
• 恒定值
零级动力学消除
• dc/dt=-k0 (n=0) • ct=c0-k0t (y=a+bx) • 当ct =1/2c0,, t为 t ½ • t ½=0.5c0/ k0 • 变量
药学专业知识一_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答案:B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正确的是 A:是不可逆的
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是疏松可逆的
D:促进药物排泄
E:无饱和性和置换现象
答案:C
3、大多数药物经代谢转化
A:极性增加
B:极性减小
C: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D:药理活性增强
E:药理活性基本不变
答案:A,C。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半衰期(T1/2)
总结词
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的参数。
详细描述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T1/2值越短,药物 消除越快。药物的消除途径、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T1/2值。
清除率(Cl)
总结词
描述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是指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 数之一。Cl值越大,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越强。药物的排泄速率 、尿液pH值和尿液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Cl值。
二室模型
总结词
二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不均 匀性,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
VS
详细描述
二室模型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中央室包括血液和主要的脏器,周 边室包括其他组织。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在 体内分布不均匀,且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 转运速率不同的情况。
微生物模型
总结词
微生物模型是用于描述药物在微生物中的代谢和消除过程的模型,常用于药物制剂的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确保 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和频率,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 减少不良反应。
新药研发与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 节,用于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等特性。
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 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需要调 整药物剂量。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t1/2 = 0.5 C0 / k
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超出机体消除能力极限,而以
最大速率自体内消除。 特点t1/2 随血药浓度高低变化。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 例的药量。
dC dt = -keC
Ct = C0e-ket lnCt =lnC0 -ket
lgCt = lgC0 – ket/2.303 t= lgC0 / Ct ×2.303 / ke
当 Ct = 1/2C0时 t1/2 =lg2 ×2.303 / ke =0.693/ke
特点: t1/2 是一个恒定值,不随血药浓度变化, 说明机体消除能力有余,大多数药物按恒比 消除。
三、混合消除动力学(米-曼氏速率过程)
2.肾小管分泌:有些药物在近曲小管由载体主 动转运入肾小管,有两个分泌通道:酸性 和碱性。经同一载体分泌的药物可竞争转 运载体而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消化道排泄
1. 胆汁排泄:被分泌到 胆汁内的药物及代谢 物经胆道及胆总管进 入肠腔,部分药物可 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 收经肝脏进入血液, 这种肝、胆汁、小肠 间的循环称——肝肠 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首关效应: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 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 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 少现象。又称首关代谢 或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 效应。
舌下含服:脂溶性药物按简单扩散的方式从
舌下静脉或口腔粘摸吸收,面积虽小,但吸 收速度较快且不经过首关消除,适用于高效 能的药物。
dc = Vmax·C
dt
Km+C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A
14
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 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 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 少,吸收多,排泄少;而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
A
15
归纳为:“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解释为:“酸酸少易”-弱酸性药物在 酸性体液中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体液 中解离多,则很难透过细胞膜。
C.机械门控通道——受膜两侧的机械力学因 素变化来控制开闭的通道。
A
22
电 压 门 控 通 道
A
23
化学门控通道
(配体门控通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24
机 械 门 控 通 道
A
25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从细胞内转运到胞外,即胞吐。
A
33
A
34
A
35
受体介导入胞则是通过被转运物质与膜 受体特异结合,二者一同凹入细胞内, 再分离,细胞膜与受体均可以重复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入胞的物质很多,包括胰 岛素及一些多肽类激素、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结 合了铁离子的运铁蛋白、结合了维生素 的运输蛋白质、抗体及一些细菌等。它 与一般的入胞比较,速度快,特异性高。
A
38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药物的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 吸收过程。 吸收速率和程度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给药途径等因素影响。
药理学第2章 药物代谢药动学
(三)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的相对数量。生物利用度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 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二、药物消除类型
1.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 药物总是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其消除 速率总是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大多数药物的消除都 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而且药物吸收、分布中的被 动转运,也是按照一级动力学方式进行的。
特点: 1.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消 除量不恒定。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t1/2=0.693/ke,消除速率不变。 3.为曲线消除,纵坐标取对数为线性消除。 4.大多数药物。
(三)其他途径: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 排泄。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吗啡、阿 托品)可较多自乳汁排泄,应注意。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
定义:以药物浓度(C)为纵坐标,以时间(t)为横 坐标绘出曲线图,称为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简称时浓 曲线或时量曲线。
三个时程: 潜伏期 持续期 残效期 2个水平: 中毒及有效 2个点: 起效和峰值
相对F 是评价厂家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 般药典上都规定药厂生产的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距 不应超过±10%。
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①从机体方面而言,剂量、剂型甚至制剂都完全相 同的药物,因为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应用,也 可引起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如空腹和饱食后给药,或 肝、肾功能不全时给药,均可因生物利用度的改变, 而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发生改变。 ②从制剂方面而言,剂量和剂型相同的药物,如果 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制 剂的药物,仅因批号不同,都可以使药物的晶型、 颗粒大小或其他物理特性,以及药物的生产质量控 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崩解和溶解度,使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明显的改变。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方式: 一、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方式: 药物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形状、溶解度、 药物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形状、溶解度、电离度和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相对 脂溶度 1.滤过(水溶性扩散),被动转运(passive 1.滤过(水溶性扩散),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 滤过 ),被动转运 水性通道-小分子-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 ①水性通道-小分子-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 ②毛细血管 2.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被动转运(simple diffusion):非极性、 简单扩散( 2.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被动转运(simple diffusion):非极性、脂溶 性大,水溶性适中,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转运受pKa PH值变化影响大 pKa和 值变化影响大。 性大,水溶性适中,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转运受pKa和PH值变化影响大。 3.载体转运 选择性、饱和性、 载体转运: 3.载体转运: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和竞争性抑制 载体: 载体:P-糖蛋白等 主动转运(active ①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异化扩散(被动转运) ②异化扩散(被动转运):高度选择性
• 特异性酶:胆碱酯酶和单胺氧化酶 特异性酶: • 非特异性酶:肝药酶 非特异性酶: 特点:1.低选择性 特点:1.低选择性 2.个体差异大 2.个体差异大 3.竞争型抑制 3.竞争型抑制 4.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4.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基因变异 基因变异: 1.基因变异:华发林和苯妥英 异烟阱、 异烟阱、普鲁卡因胺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2.环境因素: 3.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3.疾病因素:肝功能 4.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 4.年龄和性别: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膜动转运(cytosis)
指大分子转运伴随膜 运动。 1 胞饮(pinocytosis): 又称吞饮或入胞,指 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 物质,可通过生物膜 内陷形成吞噬小胞, 进入细胞内。 胞饮:垂体后叶素粉 剂经鼻粘膜吸收
2 胞吐(exocytosis):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指液态大分子,可从细 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胞吐:腺体分泌,递质 释放
硝酸甘油(95%)
3 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 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三 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 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①不能跨膜转运 + ②不能被代谢或排泄 ③暂时无生物活性 ④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图:苯巴比妥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苯+双 双香豆素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36
血药浓度(mg/L)
28 20 12 4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服药时间 (日 )
(2)酶的抑制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物效应增 强此现象称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ion)。 ①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 松。 ②意义:可减慢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 ③例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则因 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 苯妥英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最佳选择题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 C 、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分布容积C、药物吸收速度 D 、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A、每4h 给药一次B、每6h 给药一次C、每8h 给药一次 D 、每12h 给药一次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A 、增加半倍B 、增加 1 倍C、增加 2 倍D、增加 3 倍E、增加 4 倍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 ,一天给药 3 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 C 、17~23h D 、24 ~28h E 、28~36h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 C 、吸收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 、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 、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 、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 、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 4 ~6 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A、与用药剂量有关B、与给药途径有关C、与血浆浓度有关 D 、与给药次数有关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11 、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 的关系为A、0.693/k B 、k/0.693 C 、2.303/k D 、k/ 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12、对血浆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 、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C 、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4~5 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13、静脉注射1g 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 /dl ,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0.05L B 、2L C 、5L D 、10L E 、20L14 、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 小的药物比Vd 大的药物A、血浆浓度较低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C、血浆浓度较高 D 、生物利用度较小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 的概念不符A、Vd 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B、Vd 的单位为L 或L/kgC、Vd 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D、Vd 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E、Vd 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 、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 、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解离度 C 、体液的pH 值 D 、药酶的活性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18、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消除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C 、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E 、药物消除到零的时间19 、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 、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B 、单位时间内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消除 D 、单位时间机体内药物消除量恒定E、消除半衰期恒定20、关于一室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相等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速率相似 C 、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快速达到平衡D、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反映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低 E 、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一定相等21、对药时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可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B 、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C 、又称为时量曲线D、又称为时效曲线 E 、血药浓度变化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22、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依赖于A、血药浓度B、分布容积 C 、消除速率D、给药途径E、给药剂量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的排泄属于A、简单扩散B、滤过扩散 C 、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膜泡运输24、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 、肾脏B 、胆管C、汗腺D、乳腺 E 、胃肠道25、有关药物排泄的描述错误的是A 、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少,易排泄B 、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慢 D 、解离度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E、药物自肾小管的重吸收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26、下列关于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B、又称单加氧化酶C、又称细胞色素P450 酶系 D 、肝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E、肝药物代谢专司外源性药物代谢27、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 C 、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28、具有肝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药物是A 、酮康唑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灰黄霉素E、地塞米松29、下列关于肝药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C 、对药物的选择性不高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30、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B、可能加速本身被肝药酶的代谢 C 、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的代谢D、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E 、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3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C、辅酶Ⅱ D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胆碱酯酶32、下列关于药物体内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药物的消除方式是体内生物转化B 、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依靠细胞色素P450C 、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 、有些药物能诱导肝药酶活性33、不符合药物代谢的叙述是A、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B、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 C 、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 D 、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加E 、P450 酶系的活性不固定34、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 C 、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35、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 、肝肠循环B 、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 值 E 、特殊生理屏障36、关于药物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内转运的过程B 、分布多属于被动转运C、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 D 、分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E 、分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有关37、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 C 、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38、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A 、吸收B 、分布C、贮存D、再分布 E 、排泄3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 、是不可逆的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是可逆的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E、促进药物的排泄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 C 、分布程度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率4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 、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 E 、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42、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药理学知识点笔记
药理学笔记——xxxx级临床x年x班整理第一章药理学总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实际给药量的相对量和速度,称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中的跨膜转运有多种形式,但多数药物是以简单扩散的物理机制转运,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的解离度也因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及所在溶液的pH 不同而不同。
非解离型(分子态)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离子型(解离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
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 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2.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大小、脂溶性、pKa 等)。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药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
③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④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
如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dC/dt = -KCn
在t时间内可处置的药物量(浓度)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1 一级动力学
dC/dt = -KCn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 的药量。
dC/dt = -K C
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 指数曲线 lgC 与 t 作图 直线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٠ h/L)
15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二、速率过程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速率---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C/dt)
可用数学式表达
一级动力学: first-order kinetics
零级动力学: zero-order kinetics
少数药的消除有此饱和现象如胃肠 的主动转运,肾和胆的排泄。
或当药物浓度过高,酶系统饱和时, 如乙醇 阿司匹林等
西安交大医学院药理学系 曹永孝 ;
dC/dt = -KCn
3.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在治疗剂量时,血浆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在血药浓度较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浓度为纵,时间为横- 时量曲线。
潜伏期反应吸收和分布过程 药高峰浓浓度度,与(C剂ma量x)—成药正后比达到的最 达 高峰 浓时 度间 的时(Tm间ax)—用药后达到最 持续期—持续有效的时间。与
吸收和消除速率有关
2. 曲线下面积(AUC)---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g·h/L)
表示药物在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第二节 药物体内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转运及转化使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体液中的浓度 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动力过程称动力学过程。
第二章 药动学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药时曲线
•Cmax •Tpeak •有效时间 •AUC
•起效快慢与吸收速率有关
•持续时间与消除速率有关
AUC意义:
1.表示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的量 2.求参数,如CL、生物利用度 A B AUC0-∞= + α β
多次给药
多次给药时,随着次数增加,血药浓 度不断递增,但当给药量等于消除量 minimal toxic concentration 时,血药浓度不再增加,而是在稳态 水平上下波动,此浓度成为稳态血药 浓度,也称坪浓度。 minimal effect concentration
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将机体
划分为若干房室(compartment),
房室内药物转运速率相同。药物可进
出房室,为一开放系统。
房室模型
单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均 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 消除。可以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 衡的“均一单元”。
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进入机 体的某些部位,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 间才能完成分布。
特点:
1.顺浓度梯度扩散,不耗能。
2.无选择性。 3.无饱和现象。 4.无竞争性抑制。
载体转运
特点:借助于载体、常耗能、
逆浓度转运、具有饱和性、具有选择性、 存在竞争。
载体:P-糖蛋白、转运体(阳、阴离子)
存在部位:肾小管、胆道、血脑屏障、胃
肠道
方式: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影响药物跨膜的因素
• 药物解离度及体液PH值 • 药物浓度差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 厚度 • 血流量 • 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连续恒速给药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在小肠
1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吸收 (Absorption) 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吸收部位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第 三 节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one partment open model)
二室模型(two partment open model) 定义:以简化的数学模式图(房室空间) 来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分 布与消除)。
1
2
一室模型: 假设条件 ① 将机体视“匀一单元” ② 均匀分布于血液及组织
弱酸性药物
在酸性的环境中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多,非解离性成分少,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 在碱性的环境中不易解离,解离性成分少,非解离性成分多,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
弱碱性药物
问 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2. 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98% 2% 保泰松 96% 4% 华法林
与保泰松合用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由毛细血管壁(被神经胶质细胞包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大分子、脂溶度低、DP不能通过 有中枢作用的药物脂溶度一定高 也有载体转运,如葡萄糖可通过 可变:炎症时,通透性↑,如青霉素难以进入健康人的脑脊液,脑膜炎时易进入。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消除2.5单位/h
药理学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3
4
5
6
7
4 5 1mg 0.5mg 0.75mg 0.88mg 0.94mg 0.97mg 1mg
1
2
3
1mg
1m. 选择靶浓度(TC); 2. 参考正常值并根据病人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预 估病人的Vd和CL; 3. 根据TC, Vd, CLTC计算并给予负荷量或维持量;
42
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 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 2.零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 位时间内按恒定量进行的消除。
43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k:消除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elimination)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1 dC/dt = - kC
药物通过胎盘的转运方式主要是简单扩 散。 大多数药物均能进入胎儿。
血眼屏障
30
三、药物的代谢(biotransformation)
定义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主要部位 肝
意义
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活化、增毒、
利排
31
三、药物的代谢(biotransformation)
方式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葡萄糖醛酸、硫酸、 醋酸、谷胱甘肽等 酶 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肝药酶)
1/2
49
一、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 =0.693/Ke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浓度成正比 半衰期不随浓度而变 Slope(斜率) = -Ke/2.303
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局部给药
经皮给药:是指将药物涂擦于皮肤表面,经完整
皮肤吸收的给药方式。
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 直肠内给药的优点仅在于可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 刺激性。
四、舌下给药(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无首关消除,特别适合口服给药时易于被破坏(如 异丙肾上腺素片等)或首关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 片等)的药物
注射给药的最大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另外,注 射给药也适用于在胃肠中易被破坏(如青霉素 G 等),不易吸收(如庆大霉素等)和在肝脏中首关 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片等)的药物。
Distribution
●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布于 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
●而药物消除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药方式,其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吸收 方式主要为脂溶扩散。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很 多
饮水量、是否空腹、肠蠕动的快慢、胃肠道 的PH值、药物颗粒的大小、与胃肠道内容物 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首关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首关效 应,first-pass effect)
转运过程:
药物分子和载体在膜一侧结合→形成复合物→转 运到膜的对侧→复合物解离→释放出药物→载体 再返回→重新结合药物。
特点:
① 需载体、耗能
② 饱和性
③ 选择性
④ 竞争抑制现象
易化扩散
载体转运
兼有主动转运(如需载体,有饱和性、竞争
抑制现象)和被动转运(如顺浓度梯度, 不耗能)的特点。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维生素B12从肠道吸 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 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过消除
药物在吸收进入体循环前,在经过肝、肠壁及肺时, 部分被代谢或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 现象 。 Liver vein pass through liver before
reaching circulation undergo metabolism by liver Question 首过消除的意义?
Summary ---- 体液的pH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酸吸收主要在酸性环境,碱吸收主要在碱性环境 酸更易在碱性中排泄,碱更易在酸性中排泄
⑷意义 酸化或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增加排泄, 用于解救中毒。 如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的解救;弱碱性药物美加 明的解救。 Question 1.什么样的药物容易排出至偏酸性的乳汁中? 2.尿液是酸性的,要减少酸性药物的重吸收,如何处理? 3.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 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弱碱类药物在体内的解离
BH H B [H ][B] Ka [BH ] [B] pKa pH log [BH ] [BH ] pKa pH log [B] [BH ] log pKa pH [B] [BH ] 解离型 即 10pKa -pH [B] 分子型
Free drug
α-酸性糖蛋白 DP
bound drug
+弱碱性D
① D与P结合的特点 可逆性(结合) 差异性(结合率)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结合型药物不能通过生物膜) 非特异性、饱和性及竞争性(臵换)
②临床意义 For example
A .华法令(99%) +保泰松(98% ) 结合率下降1%时, 其药物效应在理论上 前者可被后者臵换 可增加100% 游离华法令浓度明显增高 B .磺胺药+胆红素(内源性) 后者可被前者臵换 血液中胆红素明显升高 新生儿 核黄疸症 出血
Is there a first pass effect? ②舌下( sublingual (SL) = under tongue ) Onset rapid absorbed directly into blood.
特点 ◎无首过代谢 ◎吸收面积小,吸收量有限
③直肠 特点 存在部分首过代谢
⑵消化道外给药 ①经皮肤吸收----局部作用 ②经注射部位吸收---全身作用
Cell membrane
[ A ]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101
A + H+HA
105 pH=7
1
10pH-pKa = = = 105 107-2
[
A ]
100001
[HA]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碱性药物运转达平衡 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碱性药物 pKa=7.4
pH=5.4
BH+ B+ H+
[BH+]
药物总量
102
1
10pKa-pH = = 107.4-5.4 = 102
Cell membrane
[B]
(分子型+离子型)
101
BH+ B+ H+
104 1 pH=3.4
10pKa-pH = = 107.4-3.4 = 104
[BH+] [B]
10001
跨膜转运的规律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 过生物膜,到碱性侧;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 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四. 生物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 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㈠代谢的方式与步骤 ⑴Ⅰ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多产生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⑵Ⅱ相反应:结合(增加代谢产物的极性,利于排泄) ⑶转归 ①作用减弱或消失(绝大数药物) ②作用增强,某些药物必须经代谢后才能发挥作用(少数) ③毒性增加(如乙酰氨基酚过量,极少数) ④亲脂→亲水(极性增加)
㈡细胞屏障 A.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①通透性<一般毛细血管,药物不易透过→自我保护 ②炎症可增加其通透性 → 有利于药物透过。 ③急性高血压或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可降低BBB功能
B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 对药物的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区别
作用↑作用时间延长 肾毒性↑ 高尿酸血症 痛风
Question: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对临床用药有何影响?
根据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弱酸类药物在体内的解离
HA H A [H ][A ] Ka [HA] [A ] pKa pH log [HA] [A ] log pH pKa [HA] [A ] 解离型 即 10pH pKa [HA] 分子型
㈡代谢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1.部位 主要部位:肝 肝外部位:intestines, kidneys, brain 等 2.代谢所需酶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肝微粒体 细胞色素-P450酶系) 专一性酶 如ChE, MAO等 非专一性酶——肝药酶 特点:特异性低 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 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水溶扩散(滤过) 脂溶扩散 脂溶性分子 水溶性分子
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载体转运
水性通道
载体
★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电位差(膜电位)
+
+
+
+ + +
H+ HA A-
+ +
+
+ + + + +
+
★绝大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 且不同体液环境pH不同。
因此,药物在体液 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解离,带有不同程 度的电荷
㈡药物转运体 是药物载体的一种,根据转运机制的不同, 转运体分二种: ⑴摄取性转运体---如小肠的寡肽转运体(PEPT1) ⑵外排性转运体---如P-糖蛋白(P-gp) 联合用药时,转运体可能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靶点
二、 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㈠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㈡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⒈药物理化性质 ①脂溶性②解离度③分子量 ⒉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 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给药>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HA OH- H++A-
blood vessel
nephric tubule
question: 酸性药物中毒如何处理?为什么?
㈣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首先向血流丰富的器官分布; 再分布(redistribution)是指个别药物可首先向 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再向血流量少、但脂溶性 更强的组织转移的现象 ㈤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亲和力强,药物分布多,药物浓度高。 ㈥药物转运体 如转运体对止泻药洛哌丁胺的影响 中枢P-gp外排作用,使单用的洛哌丁胺不易进入中枢 奎尼丁---抑制P-gp的外排作用 奎尼丁+洛哌丁胺,洛哌丁胺不能外排,则可进入中枢
Question 酶的诱导或抑制其意义表现在 哪些方面?
五、药物的排泄(excretion)Question 原形药物和代谢产物分别 1、肾脏排泄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经肾排泄有什么意义? ⑴肾小球滤过 转运形式——被动转运 排泄物---------原型药物和代谢产物
⑵肾小管(近曲小管)主动分泌
Question:药物在体内分子态或离子态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H+ B OH BH+
H+ + OH- HA A-
HA
A-
B H+
BH+
H+
药物在体内解离多少,主要取决于: ①体液的pH;②药物本身的酸碱度(以pKa表示)
影响简单扩散主要因素?? ◎膜两侧浓度差
◎药物的脂溶性 ◎药物的解离度 取决于药物的pKa和体液的pH值 ◎药物所处环境的pH值 Question 1.药物pKa 怎样计算? 2.细胞内外两侧pH值不同,药物转运达平衡时,细少(如慢性肾炎、肝硬 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也可因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而发生药物作用增强 和中毒事件
意义: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对预测药物的作用、 毒性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调整药物剂量和合理 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慢、治疗指
数低、分布容积小的药物
胃肠道各部位吸收面 积(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⑴消化道给药 胃 0.1-0.2 小肠 100 ①口服 大肠 0.04-0.07 特点:A . 最常用(方便;适中pH;吸收面大等)
B.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C. 存在首关消除/首关代谢/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limination/first pass metabolism /First Pass Effect)
一般来讲,药物的pKa 是固定的,药物在体液 中解离的多少取决于?
[离子型 pka-pH =———— 10
]
[分子型]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药物运转达平衡 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色甘酸钠 (Cromolyn Sodium):pKa=2
pH=4
HAH+ + A
1
102
10pH-pKa = [HA] 4-2 = 10 = 102
转 运 形 式
①特异性转运机制 有竞争否? ②非特异性转运机制
分泌葡萄糖和氨基酸
分泌 阳离子(碱性药物离子) 阴离子(酸性药物离子)
对于经非特异性转运机制转动的药物:如果经同一机 制分泌,因竞争转运载体发生竞争性抑制
丙磺舒+青霉素 排泄减慢 丙磺舒+头孢噻啶 排泄减慢 噻嗪类+尿酸 排泄减慢 青霉素 作用增强 作用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