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与STS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

浅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

浅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作者:梁玲玲王丹云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03期摘要:STS(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是一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探索三者之间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进行了很多论述,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对STS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让更多的人了解STS的研究内容,关注STS的动态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到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字: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现状产业中国语境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早在1938 年,美国学者默顿就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就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之一:经济、军事和技术问题是17世纪英格兰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

同样默顿指出:归根结底,十七世纪是现代科技及其各技术分支还只是处在开始的时期,虽然默顿命题针对的是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但默顿命题突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并强调要对它们之间的互惠关系进行研究。

近年来,全球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更是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许多重要的专业期刊都不同程度地编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文章,并对相关的一些学术活动做了重要的编述和整理,在这些学术论文和学术活动中对STS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都有涉及和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

国内外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国际有关STS的现状研究2010年4S学会(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年会在日本东京召开,这次会议内容表现出了更多的学术比较性,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欧美的STS研究传统,主张建立多文化视角中的STS研究。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STS教育思想的剖析研究一、STS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特点1. STS教育思想的内涵:STS教育思想是指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核心是要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去认识、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整合性:STS教育思想要求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关注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2)批判性思维:STS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不死板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是要学会质疑、考虑,形成自己的观点。

(3)社会关怀与责任感:STS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热情,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和态度。

1. 生物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联系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的生物知识内容,往往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遗传与进化单元中涉及到生物技术的应用,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健康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医疗保健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生物实验与社会伦理的关联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实验时,也常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伦理问题。

进行动植物实验时,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对动植物的影响,并且要考虑到保护动植物的权益和生命尊严。

通过STS教育思想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的更加关注实验对动植物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护生命和环境的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伦理素养。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的特点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应对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和知识。

STS教育从跨学科、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交流。

下面是STS教育的主要特点:1.以问题为中心:STS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学科:STS教育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科学、技术、社会及人文学科进行整合。

它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的视野。

3.实践性:STS教育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理解科学知识。

它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调查和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社会性:STS教育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学生要了解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需求和期望。

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5.基于问题的研究:STS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研究。

它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实证研究和分析解决等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6.批判性思维:STS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它鼓励学生质疑传统观点,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评估的方式来理解和评价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7.团队合作:STS教育倡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它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8.多元文化:STS教育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思维和价值观。

它通过引入多元文化的案例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总之,STS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地整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STS: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STS: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STS: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陈光STS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简称。

它不属于那类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所进行的各种具体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也不属于由哲学家通常进行的抽象思考。

相反,它属于有关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而不是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研究。

更确切地说,STS是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即关于科学、技术现象与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研究,例如科学、技术对工作或家庭这类社会制度的变化所起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国际事务的影响,科学、技术创新所引起的伦理和价值问题等,它们常常是STS学者关注的题目。

或者反过来,研究科学、技术如何受社会因素(诸如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力量以及文化价值等等)的制约和影响,也是STS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除上述这类关于科学、技术与宽广社会的相互关系(所谓科学技术的“外部”关系)外,STS研究领域还包括科学、技术的“内部”研究,不过这里说的“内部”研究通常不涉及到科学技术工作本身的技术细节,虽然这些细节有时与STS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二者都有关。

具体些说,STS的这类“内部”研究是指诸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职业与工程学职业的社会结构和酬奖系统、日常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社会方面等现象的研究,其中包括资深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如何使新同事入门和如何使他们社会化的一般过程,以及影响科学家与工程师采纳或拒绝理论或设计的社会因素。

科学和技术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尽管在过去很长时间中,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已从不同方面对科学(相当程度上也包括技术)做过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各自特性和功能发挥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了解,特别是关于技术现象;技术史还不是很成熟,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刚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因而,创造性学术研究工作仍有很大一块园地要开拓,一旦有了触发因素,涉及到STS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关心的焦点。

STS的兴起STS所关心的许多问题,早在30年代以来的“科学之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中已经个别地、时断时续地提出。

关于STS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PPT课件

关于STS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PPT课件
(3)STS的应用研究
1)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TPP)。 2)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 3)STS教育问题等。
四、关于我国STS研究的若干现实问题研究
1. 关于我国的STS教育问题
(1)知识结构的缺失
(2)素质教育与精英教育
2. 关于我国的创新体系问题——建立三位一体的 创新体系
(1)以知识创新为基础 (2)以技术创新为主体 (3)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1)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 1978年以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开展了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 关系方面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如科学 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和科 技政策,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开始从多学科、跨学科的 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 STS研究的理论框架
STS研究的理论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STS的历史研究
1)STS通史--即研究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演变,如C. 米切姆的《寻求科技和社会之间的新关系》;
2)STS断代史--即对某一历史阶段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 探讨,如R. 默顿的《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1)1964年哈佛大学在IBM公司500万美元的资助下 建立了一个“技术和社会”计划,其目的是“深入探讨 技术变化对经济、公共政策和社会特征的影响,以及社 会进步对科技发展的性质、范围和方向的互惠作用”。 这是STS研究在美国兴起的雏形。
(2)1969年,以康奈尔大学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计划”为标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STS
(2)STS学科的建制化
8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一批STS研 究和教学机构,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什么是STS教育我国理科教育和STS教育中国的STS教育研究急待研究的问题常初芳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与近代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是同步前进、相互促进的。

这两者,既对中小学自然科学的分科教育提出要求,也为它的实施提供条件。

科学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也是矛盾统一。

直到近5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

回顾和探讨科学教育发展历史,包括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兴起,无疑对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改革有益,对落实“科教兴国”有益。

一、STS教育的由来与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年代来划分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并阐述STS教育的沿革。

(一)1920年以前以美国为例,当时的科学教育方向,是基于实利主义的原则,配合农业、工业及商业发展的需求,开始运用新的示范性及科学实验方法,编制一定的课程,使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二)1920~1950年这个时期,处于两次大战之间,科学教育都以培养专业性的科技人才为宗旨。

因此,这时期内增加了木少科学与科技方面的教科书。

科学教学策略,引用演绎法。

科学实验用以验证科学知识及加深学习层次,科学知识不断以逻辑形式向前扩展,科学学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

STS的萌芽和它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科学教育领域之外,这就是被称为“科学为人民”的运动。

1920年至1930年期间的左翼科学家霍尔丹(Haldane)、霍格本(HogBen)以及二次大战后的斯基尔贝克(Skilbeek)等,他们是主张“社会改造”教育的教育家。

“英国科学社会责任协会”(the British Society for Social KesponSibility in Science)中有许多思想共同的成员,他们主张,新的科学教育应该着力于使公民能参与恰当的政治行动,学生需接受的教育应包括社会改造方面的问题。

东北大学10年所有博士点

东北大学10年所有博士点

魏淑艳
①1001 英语②2003 管理学基础 知识③3002 行政学专业知识
同等学力考生要求同上
01 政治与行政管理
周光辉
①1001 英语②2003 管理学基础 知识③3002 行政学专业知识
校外兼职导师,同等学力考生 要求同上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01 教育行政管理 02 比较高等教育管理 史万兵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选一 ②2003 管理学基础知识③ 3003 高等教育学 01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02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03 高等学校管理研究 张德祥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 选一 ②2003 管理学基础知识③3003 高等教育学 校外兼职导师,同等学力考生 要求同上 同等学力考生要求同上
01 化学材料
刘晓霞
①1001 英语②2006 固体物理、 2007 材料物理 选一③3008 电 子显微分析学、3009 热力学与 统计物理 选一
同 学 考 需 备 已 过CET6 或 等 力 生 具 :通 ( CET6 成 在425 分 以 ) 具 本 绩 及 上 或 有 领 较 富 研 经 域 丰 的 究 历
201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专业及研究方向
001 文法学院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1 技术哲学 02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03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 陈凡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1003 俄语、1004 德语、1005 法语 选 一②2001 科学技术哲学③3001 科学技术史 01STS 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 02 科学技术学研究 03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研究 04 科技计量学研究 01 科技创造方法论 02 设计哲学 罗玲玲 郑文范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1003 俄语、1004 德语、1005 法语 选 一②2001 科学技术哲学③3001 科学技术史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1003 俄语、1004 德语、1005 法语 选 一②2001 科学技术哲学③3001 科学技术史 01 工程哲学与工程演化 殷瑞钰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1003 俄语、1004 德语、1005 法语 选 一②2001 科学技术哲学③3001 科学技术史 院士,校外兼职导师

第十章STS简介

第十章STS简介

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第10章STS简介第11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13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14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10章STS简介一、STS的起源二、STS的学科内容三、STS的关系模式四、STS学科的建制化五、中国特色的STSSTS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对我国来说,它是一个外生型的学科,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开始对一些STS 性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作为一个学科引进我国,则是90年代初以来的事。

要使这门学科真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了解它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趋势,并把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一、STS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词,译成中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意思。

STS就是研究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更具体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与自然作斗争,从自然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古以来就存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产生STS呢?原因在于STS有一个孕育、发展的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1)古代在古代,由于生产实践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处于经验阶段,很不发达;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不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人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2)进入近代自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伽利略把实验科学与数学相结合,产生了精密的自然科学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几百年间,社会经过两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人们实际地体验到了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威力。

这时,虽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是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知不觉之中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误以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毋需研究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STS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STS思想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STS思想STS(Science,Technology Society)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历史等诸多学科。

我国的STS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

鉴于此,有学者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STS学派,并最终形成中国语境的STS,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STS研究,注重研究马、恩著作中的STS思想。

STS研究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肇始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和默顿(R.K.Merton)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众所周知,贝尔纳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默顿也同样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默顿科学社会学的诞生曾大大受惠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5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学手册》曾专门对马克思主义的STS思想进行了阐述,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作为社会关系的科学技术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并且马克思自己也深刻洞察到了科学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确实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尤其是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代表性著作,《手稿》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中国STS学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技术是福也是祸既然STS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那么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到底是福还是祸?一般认为,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造福的同时,又给人、自然和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4]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早期工业社会的批判,对科学技术的福与祸也展开了辩证研究,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但是又有所侧重。

15世纪中叶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欧洲出现,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

什么是STS教育思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STS研究和STS教育始于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幸福,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生态、人口、能源、资源等等)也随之不断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STS研究和STS教育应运而生。

可以说,STS研究和STS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并对大、中、小学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在第十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一位加拿大高中教师提出的按照“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的做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许多国家已将STS 教育作为理科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STS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的社会观的教育。

它要求科学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注重渗透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特征,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

它要求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要把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与科学技术密切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此外,由李伯聪教授牵头撰写的以上海虹桥枢纽工程和大庆石油工业为案例的工程哲学著作,拟在2011年出版。

围绕上述问题域,近年还发表了有关工程生存论、工程伦理、工程共同体、工程设计、工程知识、工程创新、工程存在方式、工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多篇文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0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召开了两个国际会议,一是“哲学、工程和技术论坛”(简称FPET -2010)。

这次会议是由国际技术哲学学会、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国际工程研究网络、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团体联合主办的。

美国里海大学教授斯迪夫·戈德曼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会议围绕“工程哲学理论”、“工程设计哲学”、“工程、技术与伦理”、“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社会与政策”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决定两年后召开下一次会议。

二是在FPET -2010之前召开的“工程与发展:中国、欧洲和美国的观点”国际学术研讨会。

米切姆、卢塞纳、贾米森、李伯聪、王前等教授做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通过三方的文化与学术交流,探讨在三种文化语境下对于工程和发展问题的不同理解。

其最终成果是由中、欧、美三方人员共同组织编写文集———《工程、发展与哲学》,该文集将由Springer 出版社出版。

文集编辑由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斯丁·克里斯滕森、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教授卡尔·米切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以及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教授安延明共同担任。

可以说,这两个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工程哲学研究的国际互动,并凸显工程与技术、工程与伦理、工程与教育、工程与社会、工程与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关系等工程问题的探究。

而全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工程社会学”学术会议、全国第一次工程史学术会议的召开,将开创以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与工程史为主要问题域的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局面。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刘啸霆a ,b(北京师范大学a.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b.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收稿日期:2011-07-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24)作者简介:刘啸霆(实名:刘孝廷,1963—),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实践哲学与文化研究。

【精品】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

【精品】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英语世界中常用缩写字STS来表示。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STS研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召唤而表现出其生命力:1)从和平运动、环境运动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2)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到生产力的第一因素;3)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到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革命交叉。

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宏伟建设任务,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研究领域(STS)的形成科学,从来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从来是社会中的技术。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早已为一些思想家和所重视.”知识就是力量"是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F·培根的名言,他看到了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功能和价值,认为凭借以建立和扩大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亲身经历了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考察了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他们把科学誉为"历史的有力杠杆","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曾把从中国传至欧洲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他还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进入人的生活,必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恩格斯对18世纪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了的理论概括: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他们认为,排除掉自然工业,就不能达到对历史现实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论述甚丰,他们把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有机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

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苏联物理学家盖森宣读了长篇论文《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他从牛顿所生活时代的经济、技术善和社会思想背景上分析牛顿力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局限性等,被认为是科学史的研究从”内史”跨向"外史"的开始。

第一章STS教育的由来和现状

第一章STS教育的由来和现状

第一章 STS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1 STS教育的产生1.什么是STS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词头缩略语,即科学一技术一社会。

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这三个单词的简单排列。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

STS是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研究的总称。

它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一个渗透着价值的复杂社会事业,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它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这是关于STS研究对象的一个理论STS的定义。

理论STS包括STS总论、STS静力学和STS动力学三个部分。

STS总论研究STS的对象,基本概念和概念结构,以及方法、意义等一般理论问题。

STS静力学暂时撇开STS的基本运动,主要研究STS系统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以及各种相互关系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条件和前提。

STS动力学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例如:科学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相应的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关系的动态发展规律;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中心转移的规律;科学、技术和社会这三个相互依赖和相互独立的变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地区以不同方式结合的规律等等。

STS静力学偏重在性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分析;STS动力学侧重在进化和发展方面的分析,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目前STS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理论研究。

侧重在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

90年代以来,美国的STS形成了两大派,一派叫学科派(Disciplinary STS),简称STS—D,它侧重在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把STS作为一门专业看待;另一派叫交叉学科派(Int-erdisciplinary STS),简称STS—I,它把交叉学科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展开研究。

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

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

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转自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站文章来源: 哲学研究199411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殷登祥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

由于它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学术需要之中,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模式,所以日益显示出它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它正沿着理论STS和应用STS两个方向蓬勃发展着。

本文拟就理论STS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即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一、研究对象关于STS的对象问题是涉及到STS能否成为独立学科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美国,STS作为一个英文缩写词代表着两种不一样的说法。

其一是指“Sciencea-nd Technology Studies”,中文意思是“科学技术研究”;其二是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文含义是“科学、技术和社会”。

这两种说法实质上反映了,在新旧价值观转换背景中,STS研究对象的辩证形成过程。

前者旨在把作为认识客体的科学技术,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使之发展成为“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并使认识主体对这个发展了的认识客体,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各个侧面进行反思和研究。

后者则从根本上把认识客体转变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形成了一系列从各种角度揭示这个新的认识客体内在本质的关系概念,以及适合于对该客体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方法。

显然,从渗透着旧的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自主科学技术”到开始对这一旧的价值观进行反叛的“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再到确立新的STS价值观(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STS的研究对象如何从旧的视野中通过局部质变到整体质变而生长出来的活生生的辩证图景。

东北大学举办“国际技术哲学暨STS暑期学院(2010)”

东北大学举办“国际技术哲学暨STS暑期学院(2010)”
东 北 大 学 举 办
“ 际 技 术 哲 学 暨 S S暑 期 学 院 ( 0 ) 国 T 2 " 1 0
8月 2 日至 2 0 1日, 由教 育 部 “ 8 9 5工 程 ” 技 与 社 会 ( T )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科— 东 北 大 学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研 究 中心 、 国 自然 辩 证 法 研 究 国 中 会技 术 哲 学 专 业 委 员 会 和 科 技 与 社 会 ( T ) 业 委 员 会 联 合 主 办 的“ 际 技 术 哲 S S专 国
学 暨 S S暑 期 学 院 ( 0 0 ” 东北 大 学 举 办 。 T 2 1 )在 本 期 受 邀 前 来讲 学 的是 国 际 技 术 哲 学 学 会 ( P 执 委 、 典 皇 家 理 工 学 院技 S T) 瑞 术 哲 学 与技 术 史 系 主 任 汉 森 教 授 ( vn Ov nsn 及 亚 太 S S网 络 主 席 、 西 S e eHa so ) T 新
技 术 科 学 与 自然 科 学 的 区别 。 两 位 学 者 的 精 彩 报 告 引 起 了 与 会 专 家 、 者 和 研 究 生 的 热 烈 反 响 , 互 动 交 学 在
流环 节 , 与会 代 表 都 踊 跃 发 言 和 提 问 , 两 位 学 者 进 行 了积 极 而 有 益 的 交 流 和 探 与 讨 。两 位学 者 一 致 认 为 我 国科 技 哲 学 方 面 的专 家 、 者 在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达 到 了 学 较 高 的水 平 。
险 的概 念 及 其 与 不 确 定 性 的 关 系 、 防技 术 风 险 的 原 则 以 及 技 术 风 险 处 理 的 工 程 预 方 法 等 三 个 方 面 的 内 容 。下 午 , 森 教 授 作 了 “ 术 科 学 探 讨 ” 学 术 报 告 , 绍 汉 技 的 介

第十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第十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性变成了技术工具理性和统治工具。
也就是说,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里,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工业化并没有带 来人的解放,相反却使科学技术自身成 了一种全面统治的工具和对人性的更深 的压抑。
原因之一:现代科技发展消 解了人的反抗意识
现代科技已有足够能力满足人的 多方面的需要,在生活标准日益提 高的条件下,对社会制度本身的不 满显得无益。这样,包括工人阶级 在内的社会主体便消解了对社会的 反抗意识。
2、交叉学科的兴起
现代科技是在高度分化基础 上的高度综合,出现了: • 边缘学科 • 综合学科 • 横断学科
(1)边缘学科
是对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错点进行研 究,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部上成长起来 的学科。
• 物理、化学边缘产生物理化学、化学物理、量子
• • • •
化学、凝聚态物理和固体化学。 生物、化学之交产生化学仿生学和生物化学。 物理、天文学之交产生天体物理学、射电天文学、 粒子宇宙学、量子宇宙学。 生物、地质、化学之交产生生物地球化学。 数学、经济学之交产生计量经济学;等等。
一元论、普遍论和自主性。但所有 这些特点,最终都统一到技术的 自主性中。
• 他认为,“技术自身成为一种实在,
它自我产生、自我决定、自我满足, 并具有自己特殊的法律和决定。” 技术已成为一个有自己的发展逻 辑,并且不受人控制的生命有机体。 它给人规定目标,而不是人给技 术规定目标。它剥夺了人的自由,把 人变成奴隶,成为一种技术生物和技 术事物。
• 这个社会以其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消
除了对立面,使人丧失了否定性的批 判思维能力,因而造就了只会与他人 和社会认同的、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 单向度的人”。 • 整个社会不管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 社会生活领域,也都由于缺乏否定因 素而变成“单向度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哲学与STS研究
研究特色:
(1)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在技术的定义、类型、起源和发展的逻辑结构,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技术进步与人的自由,技术进步的经济协同效应与文化协同效应,技术进步与环境结构的变迁等方面已有突破,在理论上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二是技术社会学研究对技术的社会本质、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技术社会学的框架;三是技术伦理学的研究从广义价值论和狭义价值论视角,探讨了技术的伦理本质,首次提出了技术伦理的系统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伦理学理论;四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研究,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做了奠基性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科技生产力观,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2)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与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整合研究。

就象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各有局限性一样,工程主义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也同样各有局限性,从整体上对二者进行整合研究必将对技术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STS应用研究。

一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评价体系、发展模式、区域案例等进行了研究;二是对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管理、科技决策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山西省、辽宁省和福建省政府所采纳,为政府制定法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长期以来致力于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与日本、美国等国的同行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96年以来出版的专著有《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技术社会学引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等15部;代表性论文有“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整合”、“STS研究及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能源大省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百余篇。

这些成果代表了国内技术哲学的研究主流,也反映了国际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向,在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基础研究上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应用方面已逐步形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的思想库。

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方向在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获得较大的理论突破和实际应用,不仅为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的理论建构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年研究规划:
对西方技术哲学进行综合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技术哲学体系;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研究技术价值论问题;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地进行中日STS比较研究,特别是展开对中西部开发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