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3背影
13.《背影》导学案
《背影》课型:讲读课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
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
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
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
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
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迟疑”等词语,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掌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
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课时布置】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一、导语设计(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和牺牲精神。
2. 学习文学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文学技巧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情感渲染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素养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课文(1)描写技巧: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如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对话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对话技巧,如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3)情感渲染: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渲染技巧,如通过景物描写、音乐描写等来表达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感。
3. 情感素养培养(1)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深沉爱和牺牲精神,如父亲在分别时对儿子的关爱和祝福,以及为了儿子的未来而默默付出。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爱与当代父母的爱有何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朗读、回答问题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情感素养: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评估学生对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背影》是一篇充满情感的回忆性散文,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文学表达技巧,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爱和牺牲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十三课背影教案
十三课背影教案教案标题:《背影》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了解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细节和人物形象;3. 运用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文学评论。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2. 运用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文学评论。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复印件;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学生阅读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亲情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 提问学生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背影》;2. 学生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检查学生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并解释其意义;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进行互动讨论。
四、扩展与创造(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背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批评与修改;3. 学生选取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或展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和促进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2. 学生对于《背影》的分析和讨论;3. 学生的短文表达和批评修改能力。
教学资源:1. 《背影》的复印件;2. 图片或视频展示亲情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语文初中备课教案背影
语文初中备课教案背影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2.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和含义。
3.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背影”的寓意和作用。
2. 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2)解题
背影:指父亲离去时的身影,也寓意着父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和含义。
3. 课堂讲解
(1)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无私奉献。
(2)“背影”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4. 课堂练习
(1)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四、设计意图
《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好情感。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背影》导学案 3篇
《背影》导学案篇3课型:学课时间: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
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
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
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
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
《背影》初中语文教案
《背影》初中语文教案一、教材版本及要求本教案针对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这篇阅读材料的教学,主要教材版本为人教版或人教版同步教材。
这篇阅读材料的要求是,能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会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对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孝道等道德观念。
2.通过分析《背影》中的语言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阅读《背影》,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背影》中的亲情、孝道等道德观念,并培养他们对这些道德观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背影》中的语言形式,如用词、句式等,并对这些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讲授背景知识在开始阅读《背影》之前,教师可以简单讲述一些背景知识,如《孝经》的相关内容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内容。
2.精读课文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进行分段精读,结合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通过提问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3.整体阅读在精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同时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和记忆。
4.讨论研究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开展讨论、研究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些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影》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
2.提问法:通过对课文中的相关细节、语言形式等方面提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领会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
3.讨论法: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背影》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方法1.作品鉴赏: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背影》进行鉴赏,以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背影》导学案
课文内容解析
总结词:深入挖掘
详细描述:《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通过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文章主题思想深刻,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理解。
总结词:细腻刻画
详细描述:在《背影》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了父亲形象的高大和深沉。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
汇报人:
2023-12-28
《背影》导学案
目录
课文背景介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难点解析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任务布置学习效果检测
课文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思想深邃、文笔优美而著称。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东海,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后赴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和中文,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感谢观看
THANKS
课文配套练习册
阅读朱自清其他散文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朱自清散文集
选择一些名著导读类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广度。
名著导读类书籍
学习任务布置
总结词
总结词
总结词
总结词
01
02
03
04
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文章大意
梳理文章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深入理解主题
总结词
探究写作技巧
总结词
分析语言特色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自发表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它不仅是朱自清文学风格成熟的标志,更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精神影响了无数读者。该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背影初中语文教案
教案:《背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背影》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标题,提问:“背影”在文中代表了什么含义?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深入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针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朗读、自主学习、讲解和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背影》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描写手法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但在写作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信心,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背影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背影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珍惜亲情,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2. 分析父亲的形象,概括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
2. 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风格。
2. 提问: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父亲形象。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父亲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 选取几位同学进行分享,感受亲情的温暖。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父亲”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导学案 背影
1、正音练习:给下列的词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狼藉( ) 妥帖( ) 踌躇( ) 颓唐( ) 蹒跚( ) 簌簌( ) 拭干( ) 举、( ) 游逛(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 )乱七八糟的样子 ( )纷纷落下的样子 ( )凄惨暗淡,不景气 ( )失业在家 ( )短时间停留 (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预习案 ( )衰颓败落 (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 细小而繁多(的事) 3.朱自清,字 ---------,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骨气”。代表作品有散文 、 、 等等 。 4.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 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
探究案
3.父爱是文章的主题,用“父爱”或“父爱如山”做文章的题目岂 不更好?
小组评价:祝贺你你成功参与发言或展示(
)次。组长签字:
1. 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 (1)变卖典 ( ): 。 (2)不能自 ( ): 。 (3)触目伤 ( ): 。 (4)情 ( )于中: 。 2.判断正误。 (1)《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 ) (2)《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当堂训 ) 练案 民主战士。( (3)《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 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 ) (4)《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 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
小组评价:你得了( )颗★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朱自清, 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
《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交卸( 奔丧(橘子( 晶莹( 迂腐( 琐屑( 栅栏( 差使( 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籍:踌躇:触目伤怀:蹒跚:自已:颓唐: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3、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的2、3 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4、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情感)。
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当堂检测、读写训练、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浓浓的爱,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o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达标检测、书写完全正确的(A.悲哀衰弱妥帖诸多B.惨淡踪迹栅栏钩留c .晶萤交御奔丧狼藉D.亏空赋闲谋事踌蝫2、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c .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 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控制,抑制住)3、迁移过关玉兰花的记忆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初中语文《背影》导学案
]一、课前综艺二、展示目标⑴回忆作者作品,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积累生字词。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⑶学习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4)分析本文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三、导入新课四学习导航(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赋(f 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拭(shì)游逛(yóu gu àng)蹒跚(pán shāng)马褂(mǎ guà)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迂( yū)2、看意思说出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人物+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2、父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那么,我对父亲呢?我从一开始就能领会到父亲所为我做的这一切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一下我对父亲的感情态度有什么变化?3、背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四、总结一、回顾总结,夯实基础二、重点研读,领悟深情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
《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2、领会理解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 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相关资料1、作家作品《背影》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代表作品有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
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导学练习(一)自主练习1、正音练习:给下列的词注音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狼藉()妥帖()踌躇()颓唐()蹒跚()簌簌()拭干()举箸()游逛()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 .失业在家短时间停留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衰颓败落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细小而繁多(的事)(二)文学常识朱自清,字,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代表作品有散文、、等等。
(三)导学提纲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你读过此文后的感受?2、父爱是文章的主题,用“父爱”或“父爱如山”做文章的题目岂不更好?3、(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 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背影》导学案(师生用)
1、背影(教师用)【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4、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难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2、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资料链接】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预学】(一)文学常识作者(1898 —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背影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在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儿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万里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
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
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
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
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狼藉.(jí)簌.簌(sù) 踌躇..(chóu chú)交卸.(xiè) 迂.腐(yū) 琐屑..(suǒ xiè)栅.栏(zhà) 颓.唐(tuí) 蹒跚..(pán shān)举箸.(zhù) 游逛.(guàng)2.积累文中多音字,读准字音。
奔丧(sāng) 照看(kàn) (chāi)使丧看差丧(sàng)失看(kān)护(chā)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4.作者链接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儿女》。
5.背景链接《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他自己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②―⑥)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②③)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④⑤)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⑥)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2.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交流点拨】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3.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背景下见面的。
这一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无微不至关照的感动。
(二)深层探究1.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交流点拨】共出现了四次。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交流点拨】作者流了四次泪。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3.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交流点拨】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小结:父爱如山,终得圆满;垂暮之年,终得如愿。
其实生活中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
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深刻理解。
四、板书设计祖母死了见面背景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父亲失业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四次流泪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背影惜别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四个背影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五、拓展延伸步入青春,我们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
【交流】妈妈,我想对您说:即使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我是一条扬帆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都要经过母亲精心营造的那座桥!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这人间至情却蕴含在父亲朴实的外表、笨拙的动作和简单的话语之中。
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
那么,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背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交流点拨】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失业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了。
2.为什么说父亲的这次背影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交流点拨】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
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3.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交流点拨】(1)亲自送行。
(2)照看行李。
(3)讲定价钱。
(4)送子上车。
(5)选定座位。
(6)叮嘱儿子。
(7)嘱咐茶房。
(8)为子买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传神的细节描写阅读选段,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交流点拨】“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更加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交流点拨】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交流点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二)朴实的语言描写1.阅读勾画: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并具体说明。
【交流点拨】(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又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语言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2.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交流点拨】“我”因家中境况悲凉而落泪,父亲强咽心中苦悲,反而来劝慰“我”,更见父亲的体贴。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交流点拨】“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