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唐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选举制,专掌此事的官员往往注重门第,轻视德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凭能力选拔官员。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将科举制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决江南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我国科举史上新的篇章。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建立后,逐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
文史常识14-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下面介绍一下明、清的乡试、会试、殿试情况。乡试在首都和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子、卯、午、酉年)一次,称为正科。国家有庆典时,于正科之外,加试一次,称为恩科。如恩、正两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按两种名额录取。生员(经过“科考”、“录科”或“录遗”录取者)、贡生、监生(经过“录科”录取者)均可应考。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前五名称为“五魁”,第一名称为“解元”。《儒林外史》第3回范进中举的“报贴”上写:“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是“报录人”奉承的说法。第七名不应称为“亚元”,“连登黄甲”更是未来的事,报录人恭维范进中举后再中进士。乡试的时间是八月,故称秋试、秋闱、秋榜、桂榜。明朝“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漫兴十首》第二首:“秋榜才名标第一”,自夸他曾中乡试第一。乡试俗称“大比”。比,是考核的意思。《红楼梦》第116回贾政对贾琏等说:“今年是大比的年头。……务必叫宝玉同着侄儿考去,能够中一个举人。”
综观宋代科举,考试的手续简化(取消选试),录取的标准放宽(文章合格,不论门第),录取的名额增加(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近一万人),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元:设。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人与汉人分别考试,前者录取人数较多,入仕较易。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当时四个等级的人,分为两组考试。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哈喇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为一组,汉人(北方的乣汉,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南宋的江南人民)为另一组。前一组考试内容较易,录取标准较宽,授予官职较高;后一组相反。前一组为右榜,后一组为左榜(蒙古以右为上)。如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录取后官加一等。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制度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概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旨在选拔优秀人才为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后勤支持。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透明,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起初,科举考试的范围相对狭窄,主要是针对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展,包括经义、经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使得参加考试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以名门望族的背景为准的官员选拔。
人们有更大的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科举制度也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
四、进士文化的兴盛科举制度的实施催生了进士文化的兴盛。
进士们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他们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进士们热衷于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进士文化的兴盛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相对狭窄,忽视了民生、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问题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进士文化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稳定秩序和发展机会。
进士文化的兴盛则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存在偏差,选拔范围相对狭窄。
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 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大批门 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参与政权的机会,“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的手里转移到朝廷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这 一制度为历朝沿用,直至清末才被废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
I
兴起,魏晋以来的九
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到了北朝后期,选官已经重视 才干,而不完全凭门第高低,一些出身比较卑微但有才 能的人才,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武则天即位后,让州县每年向兵部选送学习武艺的考生, 进行骑射、马枪等项考试,称为“武举”。 唐玄宗的时候,科举考试的地位得到提高。
这一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唐 诗的发展繁荣。然而,科举制把士人的精力吸引到应付
诗赋文学考试上,对实用性的学问又有所忽视。
隋唐科举制度

开展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学术交流与合 作。
文化旅游
将科举文化融入旅游开发,打造科举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传承 与经济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 与文化遗产
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
推动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削弱了地方豪门势力的影响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人才的掌控。
促进文化普及
科举制度推动了儒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隋唐科举制度
汇报人:张老师 2023-11-28
contents
目录
•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 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 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 隋唐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反思 • 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
01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通过推荐选拔官员,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世 家大族垄断仕途,不利于统治。
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01
隋唐科举制度在当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朝廷
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隋唐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
学习热情,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
考试制度的局限性
03
隋唐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考试内容僵化、
选拔人才的方式单一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后世的影响
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
01
隋唐科举制度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形成了尊重知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
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重要
作用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
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隋Hale Waihona Puke 时期的科举制项目概况
概念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特点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具有公开、公平等特点
过
程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
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重才能,不利
于巩固统治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
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
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另外,在改朝换代过程中,豪门士族的经济势力日益衰弱,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们希望能参与政治,同时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解决地主内部矛盾,各阶层都希望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来取代九品中正制,这样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初,围绕着选士问题,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之制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国运短暂也使新生的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之隋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甚重视科举取士。
科举在隋代虽还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文化上削弱了士族豪门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明确规定了应试日期、对象、预选办法等。
次年三月选举诏书指出,由于广大寒士“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而官府又常常“举非其人,滥居班秩”,所以要求未得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已登朝,无嫌自进”。
此诏确立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规定了“怀牒自应”的自由报考办法。
这标志着国家定时公开设科招考,士人凭才自由报考的科举制度臻于完备。
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一方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为封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以确保科举取士的数量和质量。
唐太宗对科举最大的贡献是设国子监,开设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
国子监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在贞观后期仅仅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另一方面,开科取士,通过科举考试来网罗人才,钳制人们的思想,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
随着发展,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武则天时期十分重视科举制,对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她令人练武习功,以长垛、马射、马枪为考试内容,通过武举来选拔军事人才,从而开创了武举的先例;当时,试场舞弊之风盛行,为此,她采取糊名考试的方法,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在考试中沿用。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3—755年),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一岁贡举,凡有数千”,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二、科举制度的科目和内容隋唐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明经、进士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秀才科注重选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为最高,最难。
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内容分大、中、小经,另加《论语》和《孝经》。
进士科注重诗赋,唐初沿隋制,仅试策而已,后包括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场。
明法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规定试律7条,令3条。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先口试,再试以《说文解字》、《字林》20条。
明算科注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六科中后三科均为专门科目,虽列为常科却不经常举行,入仕后地位也难与前三科相比。
秀才科虽最高但后来此科废除,所以经常举行的又受士人重视的,仅明经,进士两科而已。
三、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意义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
从静态看,文章典籍记录、表现、反映文化,文章典籍是文化之“言”,我们也可把文章典籍通俗地称作文本文化。
而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本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明显地反映在儒家文化的传延和唐诗兴盛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由于科举制度为媒介,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独领风骚;而我国古典诗歌到科举盛行的唐代登上了发展的高峰。
由于科举制度的媒介,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具体而言,科举制度的实行突出强化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儒家文化的传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是以儒学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至宋代,随着科举的制度化,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儒家经典著作中;至明代,科举作为一项统一的取士制度已进入成熟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考试标准更为刻板严格,而考试内容最显著的变化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八股文”被捧作统一的规范。
“明以时文取士。
时文或称制艺,或称八股文,或称四书文。
制艺言其为制科(科举——原文注)之文,八股言其形式,四书则言其内容,因为出题取自四书,而又须依经按传,代圣贤立言。
乡试三场,首场试四书义、经义,另一场试论、判、诏、诰、章、表,一场试经史策论。
三场所重在首场,首场经义或称五经文,作四书文,亦用八股文式。
所以论者称明以时文或四书文取士者,乃就其所重者而言,并非谓时文之外不另考其他文字”。
自此,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科举制基本成为一种以考察对于儒学了解状况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
清末废除科举使专制政权失去了维系儒家价值体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核心的根本手段,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顿时被打破,儒学由此走向衰微。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之所以难逃废除的厄运,也是因为“儒家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的‘求道’式的反技术主义教育观与西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儒学兴衰与科举革废相互映照,进一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与光大我国儒学经典的重要作用。
四、科举考试制度教育意义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有着亲密的联姻关系,教育为“养士”,科举为“取士”,“学而优则仕”,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考试便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指挥棒,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起着全方位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虽然从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全程考察,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本着“储才以应科目”的目的出发,科举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度从隋唐至清未,一直实行了1300 多年。
这是我国古代在教育事业上的一场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拨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它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二是促进和完善我国的考试制度和培养人才制度。
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封建官吏体制的成熟,促使封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揭开了中国古代人才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为教育事业发展开劈了新的道路,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制度的基础,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
五、科举制度的意义及影响隋唐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