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科举制说课》课件

《科举制说课》课件
试,打破社会阶层固化。
保障女性权益
建立适合女性的选拔机制,让 女性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得到更
多的机会和关注。
05 科举制案例分析
历史上的科举制案例
隋唐科举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为士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机 会,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的繁
荣。
宋代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多项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使 科举制更加严格和公正。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发了人 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 质。
B
C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强化了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
传播中华文化
科举制不仅选拔了人才,还传播了中华文化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D
02 科举制的组织与运作
考试科目与内容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现代启示
重视人才选拔
科举制的公平、客观的人才选拔原则 对现代企业、政府机构的人才选拔具 有启示意义,应注重能力与业绩的考 核,而非关系和背景。
强化文化自信
推动教育公平
科举制的历史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 进步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应努力消 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让每个人 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01
隋唐时期
科举制创立并逐步完善,考试科目多样,选拔范围广泛 。
02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不断调整和改 革。
03
晚清至民国时期
科举制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制的影响与意义
A
选拔人才
科举制为各个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 台,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使优秀的人才得以 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ppt课件
• 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上 就叫“落选”。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7
•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 台。
3
•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 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 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 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制度的创立(课件

科举制度的创立(课件

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 2 3
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确保了选拔过程 的公平公正,为现代人才选拔提供了借鉴。
标准化评价
科举制度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使得 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有助于识别和选拔优 秀人才。
全面发展
科举制度不仅关注知识水平,还注重品德、能力 等方面的考察,对现代人才选拔中全面评价人才 提供了启示。
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消极评价
束缚思想
科举制度注重儒家经典的记诵和默写,考试形式单一,容易束缚 考生的思想,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忽视实用技能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而忽视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 察,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实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社会阶层固化
科举制度虽然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 社会阶层,使得一些家庭背景优越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合评价
历史意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现实启示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建立更加科 学、多元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的形成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科考 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 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 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设诗赋、 杂文等考试内容,推动文化繁荣。

科举制创立课件

科举制创立课件

(3)阅读材料三,想一想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 【参考答案】科举制以前,以出身和门第来选拔官员,造成门 阀政治的产生,削弱皇权,也不利于选拔人才;而科举制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改善用人制度,打击门阀势力,促进了教育事 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科举制还 影响了世界。
课堂小结: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探究思考】(1)简要说明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隋朝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推举的方式, 官员大都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而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 能的人反而不能当官。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一样。材料二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后的忧愁、悲 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三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科举制创立课件
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的时 期?是他统治的前期还是后期?
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的繁荣表现在 哪三个方面?
唐朝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在:使用 了哪两种农具?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科第 举四 制课 的 创 立
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二、科举制度的完善 三、科举制的影响
D 视的是: A、明经科 B、明书科 C、秀才科 D、进士科
【判断抢答】
× 1.隋炀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提示: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提示: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 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 ) ) )
( ( (
(


童 试
, 俗 称

隋唐科举制度PPT课件

隋唐科举制度PPT课件
-------《隋唐贡举制度》
14
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5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0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
2
3
4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邬益斌 5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PPT课件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PPT课件

chénɡ)、 坊 、坊和市; (h是uá官民
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2)地位:长安既是 的中心。东方文化
丝绸之的路起c点hé,又n 是
ɡ)
第五页,共16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九分。
温故知新(wēn gù zhī xīn)四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混乱。同时与吐
蕃、南诏发生多次战争,国力削弱。
(4)影响:促进了怀民仁可族汗间的
;促进了民族间科技、文化、
___《___唐_的蕃交会流盟与发碑展》。
和平相处
经济
第七页,共16页。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九分。
西突 厥




(H东u 突厥
íhé)


(Tǔf
ān)
南 诏 (ná
第八页,共16页。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九分。
想一想
(1)民族概况:吐蕃——
____、白族 ;靺彝鞨族。
藏;回族纥—— (zàng
维;南吾诏尔—族
(2)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zú) 比较的开民明族政策。
(3)交往方式: ①设立 行政进机行构管理,如
时期唐,在太西宗
域②少为的文和设数“成渤立民亲公海族政主郡首策王领的金城,”实如。公,施回唐, 主,纥玄如安首宗西北领时都庭为期时、护都,期护府册府,封在大(安先c祚è西后。荣武f都入ē则④n护藏ɡ天会府)。粟盟北末方③边部式册设首,封置如领(唐cè穆fē宗n时ɡ)
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分科考试
第十二页,共16页。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九分。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zhìdù )

《科举制度的废除》课件

《科举制度的废除》课件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 无法满足选拔人才的需求,其考 试内容和形式僵化,无法适应时
代的发展。
新式学堂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人们开始接 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科举制度 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
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如考试内 容单一、考试方式不科学等,这些 问题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ppt课件
目录
•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废除 • 科举制度废除后的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官僚 制度需要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 应运而生。
创立初期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 族对权力的垄断。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05
总结与反思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公平性
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他们 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地位。
标准化
科举制度采用统一的考试标准,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和文人,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01
02
03
僵化
科举制度过于僵化,考试 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限 制了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方 式。
忽视实用性
科举制度注重传统学问, 忽视了对现代科技和实用 技能的培养。
压力大
考生为了追求功名,往往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 牲,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
重视公平性
培养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隋唐政治制度ppt课件

隋唐政治制度ppt课件
国子寺以国子监为首长,将作寺以将作大匠为首长
隋炀帝改革:
1、废三师,设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 合称五省
2、增谒者、司隶二台,与御史合称三台
3、改太府寺为少府寺,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寺为 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与督水监并称五监
二、唐代国家结构
1、三省
(1)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省
长官称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国家组织 二、隋唐时代的国家结构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四、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国家组织
一、隋朝国家组织的改革
隋文帝时,对国家组织进行了改革,其改革 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了北周所施行的以《周礼》六 官为模式的国家组织,恢复了魏晋以来的国家组 织。
国家组织:三师、三公
门下省——长官原称侍中,后改为纳言,次长黄门 侍郎,属官有录事、通事舍人、散骑常侍、通直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下辖城门、尚食、尚药、 符玺、御府、殿内六局。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次长为左右仆射。下辖 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
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监,下辖著作曹、太史曹, 分别以著作郎、太史令为首长,此外还有校书郎、 正字、司历、监候等属员。
五监: 国子监——掌教育、学校 军器监——掌兵器制造 少府监——掌皇室手工业 将作监——掌大型工程 督水监——掌河渠水利
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尚书六部 的指挥
第二节 隋唐时代的国家结构
一、隋代的国家结构
1、两级制(州县制/郡县制)
(1)隋文帝时,裁撤各郡,裁并州县。取消地方长 官自行选用属吏的制度,改由中央直接任命
尚书所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行政。各部 设尚书为部长,侍郎为副部长;各司设郎 中为司长,员外郎为副司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 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三省各自为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 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 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 第二部分 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录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到科举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
府职务,世代为官。
1、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导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行政体系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三省六部
雏形
4
2
3

1
秦朝:三公九卿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的察 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孙中 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 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 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 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 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 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 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 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 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 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 公元606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从而在 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 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 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 其客观性。
3、科举考试使 “通榜”(主考官)和 “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
科举夹带
考生在考试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 思考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 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 性格特征。 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
(3)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
(4)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 自己的见解。
(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 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 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 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 试方法的多样化。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 约。
科举考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发展 的兴衰;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 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学校教育是科 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 的指挥棒。
3、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考 试,学校是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的内 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 是学校考核学生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只会 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 强,任事能力差,对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 举之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看血缘出身, 科举出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 学问做官的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 的中世纪时,我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 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界文明前 列的主要标志之一。
• 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预试和省试。 考试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
—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 试。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 行的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 常科即常设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 明法、明字、明算;制科也称特科,有一 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
(4)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 选拔司法人才。
(5)明字科: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 也称明书科。
(6)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三)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 主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
(2)口试。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 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 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
• (四)及第后的荣耀
•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翰林院修 撰);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 花(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庶吉士)
(五)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 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 吏部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 学活动只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 因此,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 制则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
5、科举制是儒家“学而优而仕”原则 的主要途径,在其影响下士人读书具有强 烈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一般知识分子的 思想。
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 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
(六)简评
积极方面:
1、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 吏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 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 扩大了统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 的权力分配问题。
3、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 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 发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 因所在。
(1)秀才科: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 出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 级别最高,录取最难。
(2)明经科: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 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 注释就能通过,因而录取人数较多,每 年约一百人左右。
(3)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 赋。录取率是百分一、二。在科举考试 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也是唐诗 繁荣发展的一大动力。
4、科举考试使选士与育人紧密结合, 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5、科举考试重视学生的学识和才能, 而不是出身和门第,使人才选拔较为客观 公正,对后来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捷报、省报
乡 试 试 卷
状 元 床
状 元 及 第 玉 佩
状元锁
消极作用: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一切教 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 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在选士制度上 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其成为一套较为 完备的考试制度。唐朝在武则天统治时对 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 考试中殿试的形式;
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 举的先例;
3、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
(一)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
唐朝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 官学(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 试的称“生徒”;二是由州县选拔并随 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乡 贡”。生徒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常 科”。另有一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 生称“制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