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 举之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看血缘出身, 科举出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 学问做官的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 的中世纪时,我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 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界文明前 列的主要标志之一。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 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 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 其客观性。
3、科举考试使 “通榜”(主考官)和 “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
科举夹带
考生在考试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弊的小抄
4、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法束缚人们的 思想、败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 思考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 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 性格特征。 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
• (四)及第后的荣耀
•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翰林院修 撰);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 花(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庶吉士)
(五)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 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 吏部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 学活动只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 因此,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 制则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 约。
科举考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发展 的兴衰;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 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学校教育是科 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 的指挥棒。
3、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Hale Waihona Puke Baidu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考 试,学校是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的内 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 是学校考核学生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只会 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 强,任事能力差,对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5、科举制是儒家“学而优而仕”原则 的主要途径,在其影响下士人读书具有强 烈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一般知识分子的 思想。
(3)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
(4)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 自己的见解。
(5)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 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 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 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 试方法的多样化。
4、科举考试使选士与育人紧密结合, 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5、科举考试重视学生的学识和才能, 而不是出身和门第,使人才选拔较为客观 公正,对后来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捷报、省报
乡 试 试 卷
状 元 床
状 元 及 第 玉 佩
状元锁
消极作用: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一切教 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 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4)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 选拔司法人才。
(5)明字科: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 也称明书科。
(6)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三)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 主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
(2)口试。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 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 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
• 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预试和省试。 考试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
—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 试。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 行的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 常科即常设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 明法、明字、明算;制科也称特科,有一 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的察 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孙中 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 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 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 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 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 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 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 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 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 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 公元606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从而在 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
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 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
(六)简评
积极方面:
1、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 吏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 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 扩大了统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 的权力分配问题。
3、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 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 发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 因所在。
(1)秀才科: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 出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 级别最高,录取最难。
(2)明经科: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 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 注释就能通过,因而录取人数较多,每 年约一百人左右。
(3)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 赋。录取率是百分一、二。在科举考试 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也是唐诗 繁荣发展的一大动力。
唐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在选士制度上 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其成为一套较为 完备的考试制度。唐朝在武则天统治时对 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 考试中殿试的形式;
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 举的先例;
3、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
(一)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
唐朝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 官学(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 试的称“生徒”;二是由州县选拔并随 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乡 贡”。生徒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常 科”。另有一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 生称“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