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科举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 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 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 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 “糊名” 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隋唐贡举制度》
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 赂盛行。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隋唐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Biblioteka Baidu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 传》)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隋唐贡举制度》
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 赂盛行。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隋唐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Biblioteka Baidu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 传》)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