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科举制
文史常识14-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文史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可以写成专著。
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隋:春还秋往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
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
”(《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
唐:春闱秋卷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
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目约有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科。
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
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
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
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
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
录取,谓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
(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
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
”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
”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
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推动历史进程、民族精神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对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具有远古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子。
但是真正具体的制度是从汉朝开始,首创文学选举。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制度被普遍采用,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但是、因为缺乏统一规范,导致这种选举制度逐步走向衰败。
而唐代则是开创中国科举制度的伟大时期。
科举制度以唐代为主要演化阶段,到了唐朝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成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制度。
唐代的科举考试涵盖了语文、数学、书法、乐曲及其他技校和文科考试,其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进士皆能才德兼备。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多的演变,这些演变都是针对社会发展、制度优化而进行的重大调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其中,科举制度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在隋唐时期,考试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唐朝初年,大约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也增加到了全国范围,人才选拔的范围也更广。
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复杂,考试的科目包括文章和实际技能等多个方面。
这些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加强政治考验隋唐时期,考试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求考生具备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政治意识和能力。
这种综合的考核方式,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具备高才学的官员和文化艺术人才,也为社会上升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3、改变选拔人才方向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吏。
而在唐朝时期,除了选拔官吏,还开始不断改变选拔文人的方向。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心向更广阔的领域,从各个领域吸纳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隋唐科举制度

开展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学术交流与合 作。
文化旅游
将科举文化融入旅游开发,打造科举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传承 与经济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 与文化遗产
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
推动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削弱了地方豪门势力的影响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人才的掌控。
促进文化普及
科举制度推动了儒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隋唐科举制度
汇报人:张老师 2023-11-28
contents
目录
•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 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 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 隋唐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反思 • 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
01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通过推荐选拔官员,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世 家大族垄断仕途,不利于统治。
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01
隋唐科举制度在当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朝廷
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隋唐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
学习热情,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
考试制度的局限性
03
隋唐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考试内容僵化、
选拔人才的方式单一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后世的影响
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
01
隋唐科举制度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形成了尊重知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
但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逐渐完善了起来。
一、制度的发展1、隋代在隋代,科举制度的前身是“博士,业。
”博士是指读书人,业则是掌握技艺的人。
这两种人都可以担任官职。
隋文帝时期,设立了“进士科”,每年招收贡生,进行考试。
考试的内容主要以《五经》为基础,考查的内容包括经文识记、经史评释、文章议论、诗赋制作等全面的内容。
加入进士科需要通过考试和评定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比试,才能真正成为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2、唐代唐代是我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创立的状元、进士、举人、明经四个文职官员单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唐德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和修缮。
如唐代将科举分为县试、省试、乡试和殿试四个环节。
县试是每年的一个固定考试,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进入省试。
而省试则是省内最高考试,同样要通过考试才能参加下一级考试。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也得以出现。
殿试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为了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二是展示天子的权威。
每年春秋两季,殿试的考官和考生都要进入皇宫参加考试。
考场附近要严把关卡,考场内不允许外人进入,甚至包括皇帝本人。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科举制度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揭示人才的真实水平。
通过考试,可以将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出来,并给予教育和提升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的存在也可以避免官员的任命由权贵和财阀来决定,从而保证公共事务的公正,防止腐败和无能的官员贪污。
科举制度还有一个优点是,它可以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读书人去学习和研究经典,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也促进了对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激励了学生和读书人努力学习,进而成为精英人才。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让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卫国公杨广的"开科取士"制度。
该制度首次将士人以考试取士的方式纳入晋、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历代的选官方式。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金榜题名"的说法,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最终能够进入士人阶层。
科举制度在隋朝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最早开始了科举制度的具体施行,设置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唐太宗时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设立省试、殿试等多个环节,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唐玄宗时的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其后期形成的"进士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成熟和系统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1.政治影响科举制度的引入使选官的标准从世袭贵族变为考试选拔,大大降低了家族势力对政治的控制。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的上升渠道更为公开透明,基本不受特权阶层的影响。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的政治氛围更加宽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给优秀的士人们。
2.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推行,使士人们因考试而争先恐后地研习文史,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使士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起了撰写文章、编写史书、官方文献等任务,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促使了先贤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学习。
这种制度为后人提供了追求有限社会价值、取得荣誉和地位的途径,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运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变得更为宽松,给了有志于进取的年轻人们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选拔官员,还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入手,探讨其起源、特点和演变。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贞观年间。
贞观年间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出身和推荐,而非能力和才干。
而贞观年间,隋文帝杨坚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建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为官的基础。
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用来选拔高级官员的科目,而明经科则是用来选拔低级官员的科目。
进士科每三年一次,考试内容为诗文、经义、财计、礼乐、刑法、兵法等方面,而明经科则每年一次,考试内容为经义、经学、史学等方面。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成熟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比隋朝时期更加成熟。
唐朝的科举制度由武德、贞观、元和、开元、天宝、淳和六朝不同阶段所确定。
唐朝的科举制度共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唐朝的进士科和隋朝的进士科基本相同,但考试内容范围更广,考试难度也更大。
唐朝的举人科是选拔中级官员的科目,考试范围又分为经义、经史、诗词、韵会和格致等五个方面,难度逐渐加大。
而唐朝的秀才科是选拔地方官吏和文化人的科目,考试范围为经义、史学和诗词。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称为“三元及第、会元状元”,是古代中国最严谨、最公平、最公正的贤才选拔制度之一。
三、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政治功能明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其政治功能非常明显。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大多与政治实践相关,以培养优秀的官员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为目的。
二是文化功能强大。
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唐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须精通经义、史学和诗词,这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社会地位提升。
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一些出身贫贱、无门无派的人才得以跻身官场,并成为社会的地位崇高的贤达。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的考试科目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招贤纳士阶段和全国范围选拔人才的阶段。
隋朝时期,招贤纳士的制度得到了发展,但其范围很狭窄,只局限于选拔高官。
唐朝时期,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其选拔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性。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使得人才从官僚家族和贵族流向普通百姓,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掌控力。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选拔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县试,是地方考试,在当地选拔有才干的人才。
县试通过的人可以参加第二层次的会试,通过会试的人才晋升为举人,并可以参加殿试。
在殿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会被推荐到朝廷成为进士。
二、科举的考试科目科举考试中考试科目的重要性的不言自明。
它决定了考生的质量和能力水平。
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经义、史书、诗词等。
这些科目不仅是考生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在经义科目中,考生需要掌握儒家经典,理解儒家哲学思想,推求道德伦理。
史书科目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从中吸取历史经验,了解历史背景与原因,这是隋唐时期考官对考生思辨与跨学科知识的要求。
诗词科目需要考生懂得诗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积累以及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和社会人文背景的理解。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选拔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更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承了下去。
科举制度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 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科举考试要求学生掌握诗、书、礼、乐等知识,这些知识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浸润。
科举制度的推行,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重要
作用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
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隋Hale Waihona Puke 时期的科举制项目概况
概念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特点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具有公开、公平等特点
过
程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
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重才能,不利
于巩固统治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
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五: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这里学习,新罗(朝鲜)人 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越南人姜公辅,日本人阿 倍仲麻吕等都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其中姜公辅 官至中书门章事(宰相)。新罗于公元958年设立 科举制度。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 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 赂盛行。
士族垄断 ,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 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 传》)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 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 “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 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 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平 均每科进士仅4.4名,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均每科为10.25 名。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 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 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 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 “糊名” 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材料三:唐武德七年(624年),李渊下诏设立州县学校,唐 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开设 并扩充国学;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开设学校。国子监下有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在贞观后期仅仅 国学院学生就超过了8000人。
------《中国教育史》
材料四: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 第,当年宏词登科。这是应柳宗元之邀而书写的碑《重复大 云寺记》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 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 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 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 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隋唐贡举制度》
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 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中高 层官员的主要来源。进而有利于中央集权。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文学诗歌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行 卷”,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要求应 试者写出优秀的诗文,以得到达官贵人的 赏识,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小说等文 学形式的的兴盛。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 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 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 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 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
孙中山: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拔制度 及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虽然科举制度也经历了 一些波折,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那在科举废除后的中国社会中还有 科举制度的影子吗?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 隐、柳宗元等都是科举出身。
对当时教育的影响,重视学校的建设,建立 起层次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国子监
松州书院
对书法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书法,书法不 济照样名落孙山,促使唐代书法名家辈出。 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对邻国产生的影响,唐代设计专门录取域外 人士的“宾贡进士制度”,这些中举人士, 或在华为官或回国服务,对促进唐朝与邻国 的关系,以及提升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罗(朝鲜)
日本
越南
16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 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1870年,英 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 度最终确立。
------《教育与科举》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 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 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 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 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