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空气是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一种物质。
以下是关于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简要介绍:
一、空气的特征:
1.无色无味:我们看不到空气,也闻不到它的味道。
2.会流动: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会流动。
3.容易泄漏:与一些固体和液体相比,空气更容易从容器中泄漏出来。
4.很轻:空气非常轻,可以让袋子鼓起来,并且摸起来是软软的。
5.抓不住:由于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轻盈的特性,我们无法直接抓住它。
二、空气的作用:
1.人类呼吸:空气对人类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它来呼吸。
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能量,而二氧化碳则是我们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2.植物生长:植物也需要空气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生长和产生氧气。
3.玩具充气:许多玩具,如气球、皮球和轮胎等,都需要空气来使其充气并保持形状。
此外,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而空气、水蒸气则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④ 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二、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 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最全整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1.1 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习目标: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
能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学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石头、树叶、玩具等。
2.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这些物体,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1.2 比较轻和重学习目标:能够比较物体的重量。
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教学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石头、糖果等。
2. 让学生使用天平来比较这些物体的重量。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
第二章:我们的地球2.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能够解释白天和黑夜的形成。
教学步骤:1. 通过图片和模型向学生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让学生观察天空,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形成。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2.2 天气和气候学习目标: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能够描述不同天气和气候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解释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描述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第三章:生物的世界3.1 生物和非生物学习目标: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区分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3.2 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能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步骤:1. 向学生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让学生观察一颗植物,并记录下它的生长变化。
3.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对植物生长的观察结果。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4.1 物质的形态学习目标:能够了解物质的不同形态,如固态、液态、气态。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形态的变化。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物质的不同形态。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和水分的参与。
2. 植物的生长有个体生长和细胞分裂两种形式。
3.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4.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缺水会导致植物枯萎和逝去。
二、动物的生长1. 动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构成的。
2. 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
3. 动物的生长速度与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有关。
三、物体的运动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等形式。
2.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3. 物体的运动是受力作用的结果。
四、物体的速度1. 速度是一个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可以用公式v= s/t来表示。
2. 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速度的大小可以用速度计来测量。
五、物体的运动轨迹1. 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圆弧、抛物线等形式。
2. 物体的运动轨迹受到外力的影响。
3. 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运动轨迹。
六、物体的重量1. 物体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产生的力。
2. 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砝码秤来测量。
3. 物体的重量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七、物体的浮力1.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一种支持力。
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程度与其密度有关。
3. 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或沉下。
八、物体的密度1.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用公式ρ=m/v表示。
2. 密度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程度。
3. 密度大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会浮起。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空气的压力1. 空气是由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分子的运动产生了气体的压力。
2. 大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 空气的压力可以通过气压计来测量。
十、声音的传播1. 声音是一种能够使物体振动的机械波。
2. 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比如空气、水和固体等。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这些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的基本特征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表格。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一篇关于某种生物的短文。
第三章:探究物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和相互作用(如酸碱反应)。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实验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完成一篇关于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短文。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特征。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1.1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1.2 物质的颜色、形状、重量等性质2. 物质的变化2.1 溶解、融化、汽化等物质的变化过程2.2 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3.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3.1 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量形式3.2 火的形成与燃烧的能量转化第二部分:大自然中的现象与过程1. 灾害与保护1.1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影响1.2 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 季节与气候2.1 春夏秋冬的原因及气候特点2.2 暖气与冷气的形成过程3. 水循环与空气循环3.1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2 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生成和降水的形成第三部分:生物世界1. 植物1.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方式2. 动物2.1 动物的分类与特点2.2 动物的生活习性与行为3. 生物的生长发育3.1 生物的生命周期3.2 生物的适应与变异第四部分:科学实验与探究1.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1.1 提出问题、做假设、实验设计、记录数据、得出结论1.2 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2. 科学与生活2.1 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2 科学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 科学技术的发展3.1 科技改变生活的方式和影响3.2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结语三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包括物质与能量、自然现象与过程、生物世界以及科学实验与探究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能够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扩展上述科学知识点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每个部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1.1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在三年级科学课程中,学生会学习到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常见物质的特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色龙在树丛中随环境改变,体色袋鼠在草原上跳的又快又远。
鸽子在空中自由飞翔2、鲤鱼的皮肤表面长有鳞片,刺猬的皮肤上长着刺。
大象的皮肤非常粗糙。
3、侧线属于鱼皮肤的一部分,多长在于身体的两侧,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4、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
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抵御寒冷5、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或甲等。
6、海燕能在暴风雨中飞翔,信天翁,能在天空中滑翔。
7、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8、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9、有的植物的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
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10、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11、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的作用12、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13、叶的表面有气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是叶的蒸腾作用。
14、花瓣落下来会逐渐变成土壤的一种成分15、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就是在反思16、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17、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是沙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三类土壤渗水能力不同。
18、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黑土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厚度有的竟达1米。
19、土壤上种植着很多农作物。
土壤的形成过程很漫长。
20、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2、观察岩石的特征,需要在岩石的新断面上观察。
23、花岗岩中有黑色的斑点24、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物质与变化试题1:1. 物质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状态?- 回答: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2. 举例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和性质。
- 回答:- 固体:如石头、铁锅,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一般不可压缩。
- 液体:如水、果汁,没有固定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能够流动,一般不可压缩。
- 气体:如空气、氧气,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可被压缩。
3. 什么是物质的变化?- 回答:物质的变化指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发生的改变,可以是形态、组成或性质的变动。
试题2:1. 举例说明一种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 回答: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转变成不同的状态。
例如,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凝固成冰(固态);当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处于液态;当温度高于100摄氏度时,水变成水蒸气(气态)。
2. 通过加热和降温可以实现物质状态的转变吗?- 回答:是的,通过加热和降温可以使物质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
加热可以使固体熔化成液体或液体蒸发成气体,而降温则可以使气体凝结成液体或液体冻结成固体。
3. 除了加热和降温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物质状态的改变?- 回答:除了温度的改变外,物质的状态也可以受到压力、浓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的生活试题3:1. 请列举三种不同的动物。
- 回答:狗、猫、鸟。
2. 动物的特征有哪些?- 回答:动物有生命、能够感觉、能够运动。
3. 举例说明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回答:植物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吸收阳光能量,然后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试题4:1. 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条件?- 回答: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水分和适当的温度。
2. 为什么植物在暗处长得不好?- 回答: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长时间处于暗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正常,植物生长得不好。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通过科学学习,我们可以培养观察、实验、探索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了解它们的特点、生存环境以及与我们的关系。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生物之一,我们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植物包括了蔬菜、花草、树木等各种各样的类型。
它们从种子开始,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过程。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的各个阶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其生长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播种植物、观察其发芽的过程,以及为其提供适当的光照、水分和养分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有些则适应在半阴凉处生长。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态角色,培养对自然界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二、动物的特点与分类与植物不同,动物更具有丰富的行为和特点。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分类。
动物根据其有无脊椎、产卵或胎生等特点,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鸟类到哺乳动物,我们将学会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表、行为和食物来源来判断其所属的类别。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动物的生存环境。
有些动物适应在陆地生活,有些则适应在水中生活。
我们将了解它们生存的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习动物的特点与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对动物的保护与关爱意识。
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植物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思考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们将了解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植物能够提供氧气、食物和药物等重要资源,动物则提供了众多的食物和劳动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
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
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1.2 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二章:生物世界2.1 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
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识别它们的基本特征。
2.2 生物的分类培养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章:自然现象3.1 天气与气候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如晴天、雨天、四季等。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特点。
3.2 自然界的物质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如水、土地、空气等。
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等。
第四章:人与环境4.1 人类活动与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资源消耗等。
培养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2 生活与科学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如饮食、健康、安全等。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如推、拉、提、压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5.2 简单机械培养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如杠杆、滑轮等。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探究物质6.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燃烧等。
6.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培养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如元素、分子、原子等。
通过实验和模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七章:地球与宇宙7.1 地球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构造、气候等。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10篇)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10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
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
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
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
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
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
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
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
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2022三年级科学上册电子课本
2022三年级科学上册电子课本
一、《植物的生长》
1. 植物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并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食物。
2. 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分、温度、光照、土壤肥力等。
3.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叶子会变大,枝条会变长,根系会
变粗,茎会变粗壮。
4. 植物的生长也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如虫害、病害、病毒等,这些病虫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5. 植物的生长也受到人类的干预,如施肥、灌溉、修剪等,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二、《动物的生活》
1. 动物是生物的一类,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如繁殖、
迁徙、捕食等。
2. 动物的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环境、食物等。
3. 动物的生活也受到人类的干预,如捕捉、养殖、保护等,这些措施可以保护动物的生活。
4. 动物的生活也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如病毒、细菌、寄生
虫等,这些病虫害会影响动物的生活。
5. 动物的生活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地震、火
山爆发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影响动物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我们多是科学家1、《科学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1、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
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全课总结: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板书)2、《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2、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3、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
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三)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第三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三)、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5、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导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导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
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一、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二、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生物名称发现地点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
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2、《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3、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