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2.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
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种思想A. 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B. 解决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C. 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 实现了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3.《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A.周朝吸取商亡教训 B.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C.周王善于管理国家D.西周人民安居乐业4.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5.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
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
这种变化反映出A.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B. 社会秩序正在转型C. 宗法制已难以为继D. 诸侯争战民生困苦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D.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7.“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中国()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xx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
1.《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该材料指出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6.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c.西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D.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领先世界7.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2.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3.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転。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府,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4.同学们仔细看下列农谚: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这说明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②注重对经验的总结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④不缺科学的概念、定律、逻辑推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
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其中“车”是指A.翻车B.筒车C.耧车D.水排6.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7.《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了生活贫困B.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了生活贫困C.因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8.如图为宋代白瓷“孩儿枕”,生产该瓷器的瓷窑是A.邢窑B.定窑C.景德镇D.大邑9.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交易活跃C.人口大量流亡D.重农政策被废除10.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新 版人教版 新 版
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油,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 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 )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C.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D.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隋唐时期B.夏商时期C.战国、秦汉D.宋元时期3、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D.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B.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C.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D.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5、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A.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B.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C.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D.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6、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目标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 “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等级制度特征C.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出土于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
据此可知,郡守A.可以任免属县的官员B.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C.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D.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
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出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5. 古代雅典某思想家认为,“没有比政治权力分配均等更为荒谬的了,应当作为权力分配主导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按照公民的才能来划分等级的)均等。
”这一观点旨在A.保障公民民主权利B.反对贵族把持政权C.鼓励公民理性思考D.确立民主政治基础6.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①②③④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11.《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A.质量管理严格B.产品做工精美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此材料说明(B.抑商传统仍然盛行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年)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
”这表明(抵抗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
(4分)32.(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分)(2)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官吏勒索舞弊;对手工业产品限价收购;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
影响:阻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自然经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0分)(3)工商皆本。
背景: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6分)。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2.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 “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 白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迥异的模式是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B项正确;ACD项反映了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商业的发展,是这种变异的背景或者原因,但不是实质,故排除。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3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小题,共60.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2.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A. 二牛一人耕作法B. 铁犁冠C. 曲辕犁D. 耧车3.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4.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5.“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A. 以农立国B. 皇权至上C. 以民为本D. 土地国有6.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落属国贡品D. 官营手工业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8.唐代元稹在《织妇词》中写道,“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宗法制B.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但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A.丞相 B.殿阁大学士C.尚书令 D.军机大臣3.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4.某史籍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5.《吕氏春秋》记载:“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之间的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6.“王沔,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A、汉朝人B、唐朝人C、宋朝人D、清朝人7.商纣王,名辛。
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
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人教版
2019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3.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
万民争看,轰动香港。
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
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5.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6.《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1月考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据此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C.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D.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入手分析:A是鸦片战争后;B与史实相反;D项早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材料“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说明了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不能直接起到维护统一的作用,故其根本目的不是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强调公文必须以书面形式上呈,确保信息真实性,但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对官员请示方式做了要求和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故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3.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试题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有且只有一个答案,共64分。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 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 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 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D.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2.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的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犁壁的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A. 自给自足的特征B. 精耕细作的特征C. 脆弱性的特征D. 男耕女织的特征3.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4.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 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 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5.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6.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 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在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 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表1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6.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7.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形成重利轻义的观念 B.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C.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8.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⒉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从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2、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命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3.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历史现象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①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③工业革命——鸦片战争④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成都地区 BC、明代苏杭地区D、清代洛阳地区5、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物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
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为最有可能是A“船国” B、“丝国”C、“瓷国”D、“天国”6、明朝范镰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C、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7、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语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 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主要与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有关()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中央集权制2. 中国的成语往往都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问鼎中原”就反映了当时周朝政治状况,当时的政治状况是()A.王权大大加强B.宗法制寿终正寝C.分封制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制建立3. 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避免皇帝决策失误C.确保皇帝的决断权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5.“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此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D.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7.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理地方。
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8.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推恩令”B.察举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外朝制度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客观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题,每小题记2分,总计60分)1.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汉代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汉朝使用牛耕技术的范围较广D.牛耕技术的使用已经遍及全国2. 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这实质表明()A.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B.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C.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D.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3.“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4.《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不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5.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
该现象说明()A.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B.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D.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6.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
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这反映出()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7. 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交通发达 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商业繁荣 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8.《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9.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这段话中的“大帝国”指古代中国,马克思所讲的“安于现状”表现在()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②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③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0.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11.黄梅戏《天仙配》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12.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 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 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 商业的繁荣发展13.《宋史·食货志》载“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府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盐之禁”。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问题是()A 宋代地方政府权利较前代增大B 国家重治贩卖私盐C 盐业官营,实行垄断经营D 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4.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15.“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16.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请问上述材料在描述什么()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7.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
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
上述材料可以从一种程度上说明()A.新航路开辟的目的B.新航路开辟的过程C.人类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8. 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
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提升了国际地位19.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
”这位学者的主要观点是()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B.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C.“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D.“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20.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举起自由贸易的大旗;19世纪末,美国成为该政策最积极的倡导者。
两国倡导贸易自由化都是基于()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B.工业革命使其经济实力剧增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确立起代议制的政治体制21. 1873年,卡内基创办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
1892年卡内基收购了另两家钢铁公司,同时还出资收购了美国境内的几处铁矿,并建立了专门的销售公司,从而组成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
不到10年,卡内基就将每吨钢的成本控制在12美元以内。
这主要说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垄断组织适应生产力发展C.自由竞争、优胜劣汰D.联营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22. 老师在上课时让同学们做了一条笔记——“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你的同桌不理解这句话,想让你进行讲解。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②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殖民主义活动占据了大量的亚非拉殖民地,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并抢占市场④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⑤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进行投资,使得全世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体的统一市场A.①②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23. 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对比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D.制度创新是各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4. 《全球通史》:“1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C.殖民扩张的要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25. 某国在1801年时人口不到九百万,到了1851年时增加一倍。
除了数目增加外,结构也有重大改变。
1801年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之中,到了1851年,城居人口占了一半,再到1911年时,变成了五分之四。
下列符合这样叙述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26. 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
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C.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D.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因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27. 在中国的明清时代之前,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明清时代,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社会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西方人普遍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英国的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8.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29. 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
这一现象反映出()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30.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