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认识上下和前后教案 人教版
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a9f37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7.png)
教案:上下前后(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词。
2.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空间方位词的准确性。
2. 描述物体位置时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教学素材(如图片、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
2.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座位是在前面还是后面?是在上面还是下面?二、探究(10分钟)1. 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个物体,一个在另一个的前面,一个在另一个的后面。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3.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哪个物体在前面?哪个物体在后面?4. 引导学生总结出“前面”和“后面”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三、实践(10分钟)1. 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个物体,一个在另一个的上面,一个在另一个的下面。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3.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哪个物体在上面?哪个物体在下面?4.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和“下面”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四、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多个物体,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体位置,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等词语进行描述。
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检查描述是否准确。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包括“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等空间方位词的意思和运用。
2. 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空间方位词?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六、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观察家里的环境,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b64fb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3.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优秀教案第【1】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二、探究新知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五、作业布置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 下 前 后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 下 前 后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cb26a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d.png)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1 上下前后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利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出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3)教师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定义,并板书。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1,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2)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2,让学生根据方向词找出隐藏的图形。
4. 实际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关系。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6.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24页的练习3,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使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学生自主描述上、下、前、后四个方向词的含义。
第二单元2.1《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2.1《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aec0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9.png)
第二单元2.1《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判断和描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看、做等方式,积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简单运动的兴趣和把握方向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前、后的理解和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和图片,如球、车、块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前几次课学习的内容,如大小、颜色等,温故知新。
2. 引出本次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上、下、前、后’,我们会学会如何通过这四个词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二、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范和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上、下、前、后”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手势等方式表达上、下、前、后。
3. 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三、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实物和图片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自己身边的物体,模仿老师的描述用上下前后来描述这些物品的方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
2. 在教室中设置简易迷宫,让学生通过描述上下前后的方式找到目标点,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四、评价(10分钟)1. 小组合作,相互对话,描述自己的家庭分布、家具等信息。
老师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引导。
2. 学生进行表演游戏,自由角色扮演,描述自己的位置、方向和动作。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上、下、前、后的应用和描述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后记】学生通常可以迅速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和应用场景,但是对前和后的理解较难,需要通过多次演示和引导来加深理解。
老师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和复杂度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在评价环节也可以适当加入口头评价和写作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和前后|人教新课标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和前后|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11a9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e.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认识上下和前后|人教新课标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认识上下和前后|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上下和前后。
我们将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上下和前后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上下和前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上下和前后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是在桌子上还是在桌子下?”学生回答后,我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回答问题。
2. 知识讲解:接着,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上下和前后的图片,如天空下的地面、前面的桌子后面的椅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上下和前后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请判断下面的图片中,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上面,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下面。
”学生独立完成后,我进行讲解和反馈。
4. 随堂练习:我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请判断下面的图片中,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上面,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下面。
”学生独立完成后,我进行讲解和反馈。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上下”和“前后”两个词,并在下面画出相应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它们的关系。
6.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判断下面的图片中,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上面,哪个图形在哪个图形的下面。
答案:(图片展示)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上下和前后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学生对位置的判断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https://img.taocdn.com/s3/m/efcbb4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0.png)
标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词,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描述想象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的概念2. 描述物体位置的词语3. 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位置,如“铅笔在书本的上面”、“橡皮在书本的下面”等。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上下前后》。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教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如“书本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
三、实践与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描述物体的位置,并判断是否正确。
3.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进行示范,展示他们如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巩固与拓展(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描述物体位置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并进行改正。
2. 学生尝试自己描述一些物体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尝试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它们的位置,并进行口头练习。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上下前后等词语的用法和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并进行书面练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检查学生的作业,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家里的物体位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186d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7.png)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设计《上、下、前、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山羊老师想教同学们画一张笑脸,看,上面缺少什么?(课件出示)师:我们应该把眼睛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把嘴巴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二、教学新知:(一)、教学上下1、出示课件:主题图(1)师:看图上有什么?(生口答:有,汽车、火车和轮船)师:仔细思考一下: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吗?板书:(2)师:我先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
(3)课件出示:火车和轮船师: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师:谁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师指图讲解:有生说:“火车在轮船的下面”师及时追问:“下面吗?”师小结:火车对于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于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为什么呢?师指图讲解后小结:我们以后在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也要说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师:我们看一看教室里,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2、把数学课本放在先放在课桌上面,练习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交流。
3、前、后(1)、过渡: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上下两个位置关系,在我们生活中,不光存在着上下两个位置关系,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
(2)找“前后”的活动。
(老师请3位小朋友站起来。
)像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能用上下来表示吗?师: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师:谁能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一句话吗?师指生站起,问:她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师: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前后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前后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18bd3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3.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前后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前后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活动,掌握前后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前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前后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系统和深入。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前后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动作准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前后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前后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玩具或物品,用于表示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幅画面,如教室里的座位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同学在前,哪个同学在后。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前后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小动物、车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前后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找出前后”、“排列顺序”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前后位置关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https://img.taocdn.com/s3/m/8540b53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6.png)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概念,能够正确运用这些位置词进行描述。
2.能够通过实际物品的摆放,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运用“上下前后”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上下前后”概念。
2.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区分“上下”、“前后”的概念。
2.利用实物进行相应的展示和练习。
四、教学准备
1.立体物体模型。
2.实物:书、桌子、椅子等。
3.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
品之间的位置关系。
2.学习《上下前后》概念:通过示例,教授“上下前后”的概念。
3.游戏练习:利用立体模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上下前后”概念。
4.实物练习:老师提供实物,让学生描绘物体的位置关系,运用“上下
前后”描述。
5.小结:复习“上下前后”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作业
观察家中的摆设,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各个物品之间的位置,并运用“上下前后”
说出位置关系。
七、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实物练习
•梯子、凳子、箱子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和实物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上下前后”的概念。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前后”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引导和巩固。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1dfc6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c.png)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上、下、前、后》1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掌握上、下、前、后的基本方位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上、下、前、后的理解。
4.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上、下、前、后的含义。
2.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1.区分上下、前后的概念。
2.灵活运用上、下、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上、下、前、后的图片和示意图。
2.教学实物道具:例如文具盒、书本、板擦等。
3.计算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上、下、前、后的概念,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物体的位置。
•学生互动,讨论并确定上、下、前、后的含义。
2. 讲解(10分钟)•讲解上、下、前、后的具体定义和用法。
•展示图片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3.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在课桌上放置文具盒,并使用上、下、前、后描述文具盒的位置。
•组织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巩固对上、下、前、后的运用。
4. 拓展(10分钟)•鼓励学生到教室不同角落,用上、下、前、后描述周围物体的位置。
•挑战性练习:老师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学生根据描述找到该物体。
5. 小结与反馈(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上、下、前、后的规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对上、下、前、后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1. 实践活动•室内或室外进行追逐游戏,老师用上、下、前、后的指令引导学生行动。
•让学生自由组合实物道具,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 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上、下、前、后的概念展开,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https://img.taocdn.com/s3/m/9ae865cbb14e852458fb575c.png)
第二单元位置(一)单元教材分析对于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发展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上、下、前、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材中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游戏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
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二、探究新知1.上、下、前、后。
(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瞧!这座大桥上开过来好多车,还有船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4)2.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
《位置》上下前后(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位置》上下前后(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2304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6.png)
《位置》上下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题为“位置”上下前后,旨在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位置的概念,掌握“上下前后”等方向词汇,能够在游戏中发现位置,并熟练运用方位指示词语。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语:上下前后2.找出图中物品的位置,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3.用自己的语言谈论物品的位置。
教学重点1.学习方位词语:上下前后2.找出图中物品的位置,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方位词语:上下前后,并能够在游戏中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通过播放视频《一起动手看位置》,学生将了解什么是位置。
第二步:学习新知识1.通过图片,手势、口述等方式,教授“上下前后”的方位词。
2.讲解方位词的运用方法,通过交流方式,让学生理解方位词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帮助他们了解方位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步:练习和探究1.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找到图片里的物品,挑战“我最聪明”。
2.设计场景任务,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方位词的运用方法。
第四步: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出方位词的运用方法,并与学生一起写出总结性的长段落。
教学评估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以下评估:1.学生能够掌握“上下前后”的方位词汇,掌握方位词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表达自己所在的位置。
2.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图片里的物品,挑战自己的聪明智力。
3.学生能够在场景任务中完成指定任务,真正理解方位词的运用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一年级小学生对方位词非常有兴趣,愿意与认真地学习。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差,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在设计场景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度和情景的真实性,以确保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上下前后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上下前后](https://img.taocdn.com/s3/m/77d30d6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a.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上下前后一.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的第1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位置——上下前后”。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上下、前后等基本方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让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位置的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位置关系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位置的概念。
同时,学生刚进入学校,课堂纪律和小组合作能力还在培养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灵活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如小动物、玩具等,用于展示和练习。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里需要有一些空间,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的?”b.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位置——上下前后”。
2.呈现(10分钟)a.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如小动物、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上下、前后描述它们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上下前后教案1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上下前后教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58044302768e9951e73880.png)
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体会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个拍手游戏。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4.刚才游戏中,我们用上下前后表达了方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位。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游戏中导入新课,可以很快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率。
此外这个游戏过程初步感受到用4个词表达方位。
二、探求新知1.教学“上、下”(1)看这是南京长江大桥!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
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长江,一艘轮船正穿桥而下,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一辆辆汽车行驶着,这就是我们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2)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会大桥上有什么车?(3)你能说说火车、轮船的位置吗?(4)引导学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上面,轮船在下面。
(5)你能说说火车和面包车的位置吗?(7)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火车到底在上面还是下面呢?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借助“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来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8)谁来试着说一说火车和轮船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在说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说和谁比较,然后再说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
(9)我们自己也可以摆出上下的位置关系。
现在请听口令。
把数学书放在练习本的下面,把铅笔放在练习本的上面。
同桌两个互相检查,如果同桌摆错了请帮他改正过来。
【设计意图】:上下认识不断规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体会到表述过程中说清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
另在摆放玩具中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bc2b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8.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上、下、前、后》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的《上、下、前、后》。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方位词上、下、前、后,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位词上、下、前、后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方位词上、下、前、后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卡片、实物模型学具:作业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方位词上、下、前、后的含义,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方位词。
3. 练习:通过卡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上、下、前、后方位词的理解。
4. 应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方位词:上、下、前、后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座位位置。
答案:我的座位在前面,上面是窗户,下面是桌子。
2. 题目:请用方位词描述一下你家的位置。
答案:我家在下面,前面是马路,后面是公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学习了方位词上、下、前、后,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部分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上、下、前、后,还有哪些方位词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如左、右、里、外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这些方位词,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入和讲解方位词,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c9e6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5.png)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案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案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教材P9及练习二第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1)图上有什么?(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
并让学生思考: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11第1题的图,请学生观察:(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并回答:①小兵在小玉的()面,小玉在小兵的()面。
②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小玉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11第三题。
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第2时教案人教新标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继续练习背诵文。
3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1 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1 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df6f7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6.png)
2.1 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含义,能够准确地辨别和表达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含义和运用。
2.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对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
2. 物体位置关系的准确判断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2. 教学图片或实物,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吗?2. 学生回答后,总结:物体在空间中有上下前后等不同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上下方位词的含义,举例说明。
2. 讲解前后方位词的含义,举例说明。
3.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让学生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表达出来。
4. 引导学生总结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特点和运用规则。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互评,交流解题思路。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快速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物体位置关系。
3. 教师总结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
2. 教师强调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检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四个方位词的含义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763cfd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7.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3.学生能够根据提示给运动中物体报告位置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上下、前后的概念和区别;2.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3.根据提示给运动中物体报告位置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师:PPT,小黑板、笔,课件的音频、视频;2.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课前热身通过简单的问答、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2. 导入新知教师活动1.通过PPT展示上下、前后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2.通过实物示范,向学生展示上下、前后的区别。
学生活动1.学生在小黑板上分别画出上下、前后的两个图形;2.学生观察实物,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区别。
3. 学习新知教师活动1.通过PPT展示一组物品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2.向学生介绍如何给“运动中的物体”报告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1.学生根据提示,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2.学生在小黑板上分别画出物品的位置关系,并根据提示给运动中的物体报告位置变化。
4. 练习巩固教师活动1.向学生出示图片或物体,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询问并用口头表述物品的位置关系;2.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轮流描述运动中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其他学生猜测所描述的物体。
学生活动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问答并口头表述物品的位置关系;2.学生轮流描述运动中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其他学生猜测所描述的物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巩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本上的作业;2.在家中观察周围物品的位置关系,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要点提示1.使用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2.理解和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需要不断的锻炼,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3.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周围物品的位置关系,并进行记录,帮助学生更快地巩固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 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eae94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4.png)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上下前后”的概念,并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学生通过游戏等活动,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并能够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教学重点1.认识上下前后的概念。
2.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从平面概念到空间概念的转变。
2.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上下前后的概念2.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游戏教学法。
通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在游戏中体会其应用价值。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存在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呈现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上下前后的概念。
2.借助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加深对其理解。
讨论1.让学生分组,将教室中的物品按照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进行排列,并分享自己组的排列方法。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游戏或活动,以巩固上下前后的概念。
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上下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学评估1.游戏或活动的评估。
评估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对上下前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互动讨论的评估。
评估学生在互动讨论中能够理清思路,表达清晰。
1.家庭作业:以教室为背景,让学生在家练习上下前后概念的理解,并将发现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拍照或绘制地图。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的上下前后概念。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的概念,并理解了这些概念的位置关系。
同时,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概念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第二单元2.1《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2.1《上、下、前、后》(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1440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d.png)
教案:《上、下、前、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的概念。
2. 能够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2. 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小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我们使用了哪些词语?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桌子在椅子的下面”,“书在桌子的上面”等。
2. 教师总结并板书“上、下、前、后”的概念,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3.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4.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准备一些小物品,按照“上、下、前、后”的要求进行排列,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学生互相出题,用“上、下、前、后”描述自己身边的物体位置关系,并让对方猜测是哪个物体。
四、拓展与提高(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如站在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物体的描述可能不同。
2. 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上、下、前、后”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标准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和前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
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
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9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李林在王英的()面,王英在李林的()面。
②张宁在李林的()面,王英在张宁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王英的位置关系(对李林来说,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对张宁来说,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