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归去来兮辞》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2.解题。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3.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2. 诗文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归去来兮辞》全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了解有哪些?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归去来兮辞》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诗文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归去来兮辞》。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云、鸟、水、木”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诗文意境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文意境的美好和深远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文内容学习中,通过逐句解析和意象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选8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一课时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3.农人告余以春及4.复驾言兮焉求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乐夫天命复奚疑(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审容膝之易安2、策扶老以流憩3、悦亲戚之情话4、聊乘化以归尽三、研习课文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一)、读解课文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找到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

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

“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师:恩,读完了。

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

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

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并掌握诗歌《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

2.掌握辞章的特点,同时了解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朗读诗歌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

2.了解辞章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辞章的意义和作用。

2.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诗歌《归去来兮辞》的文本材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简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诗歌赏析 (15分钟)教师可以将《归去来兮辞》的诗歌内容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3. 探究辞章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0分钟)教师可以结合辞章的定义、特点以及辞章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来向学生介绍辞章的概念和起源,并让学生了解辞章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4. 辞章的运用 (2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辞章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古代辞章的写作方式,或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辞章。

5. 作业布置 (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辞章的小论文,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诗歌《归去来兮辞》展开,通过诗歌赏析和辞章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通过辞章的运用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

4.能够运用《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掌握《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

2.能够运用《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主题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并理解。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归去来兮辞》中的词语和句式,并进行分享。

3.写作训练法:通过让学生运用《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和意义教师讲解《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理解。

3. 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教师将《归去来兮辞》中的词语和句式列出来,让学生逐一学习。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归去来兮辞》中的词语和句式,并进行分享。

5. 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能够掌握《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

4.学生能够运用《归去来兮辞》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和写作训练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需要在下节课中适当调整。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学语文课程中《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引导与实施,旨在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篇古文,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使学生了解该篇古文的与内容;2.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深入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前自习时间,让学生回顾《归去来兮辞》这篇古文,并思考其可能的主题和作者意图。

欣赏与理解(30分钟)1.教师呈现《归去来兮辞》的文本,并以逐段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情感表达;2.学生跟读文本,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分析,理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学生小组讨论,文本的主题和作者意图,并提出自己的理解。

文本解析与评价(3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通过辩论和讨论,就《归去来兮辞》中的核心观点和作者意图展开深入探讨,并形成自己的评价;3.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展示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以《归去来兮辞》为素材,撰写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或作文,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2.学生结合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思考和分析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3.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同桌互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包括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学生完成的作文和互评记录,用于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3.学生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表现,用于评估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文作品进行鉴赏,并撰写类似的批判性文章,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鲁教版-语文-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

鲁教版-语文-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

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多读,少讲,绝不能上成文言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陶渊明一个清白简单的教法。

(我的实际教法是——让学生辨别课文属于文言文还是诗歌,然后从诗歌的“三美”(新月派)着手,这样,上课的条理非常清晰)一、以选择题导入(幻灯)1、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A、秦、隋B、三国魏晋南北朝C、汉、唐D、山顶洞人时代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B、故都北京西安C、繁华的都市上海广州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3、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A、我若为王B、九品芝麻官C、我愿为民D、甘心为奴E、和尚道士F、隐士重点不在于学生的选择正确与否,而在于如何辨证分析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本质。

《我若为王》中“为王”之好处,为王之耻辱,为王之悲哀,看来——“为官”肯定亦有其好处、难处与坏处。

(官场之诎涤攵菸艺晃宥访锥垩?BR>引出陶渊明这个人物。

二、自读程序(韩军重视朗读——声泪俱下,镇涛重视语言——要和钱梦龙一起为语文招魂)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但辞赋中虚词可紧跟着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背景和作者。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意思和思想内涵。

3.通过朗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4.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归去来兮辞》背景介绍。

2.《归去来兮辞》的基本意思和思想内涵。

3.《归去来兮辞》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分析。

三、教学方法1.朗读。

2.解析讲解。

3.小组讨论。

4.个人思考和总结。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朗读要求学生按照先读整篇文章、再分段读、最后读出重点的顺序,朗读《归去来兮辞》。

第三步:解析讲解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给出解析或讲解,向学生逐一解释。

3.让学生自己感悟领悟。

第四步:小组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交流观点、讨论问题。

2.由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第五步:个人思考和总结1.个人思考并完成《归去来兮辞》的摘抄和总结。

2.互评。

五、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口头表达的自信度。

2.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的效果。

4.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多安排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适当安排学生写作或语言表达任务,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4.耐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归去来兮辞》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词》。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作品的韵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词》。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

2. 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文言文注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韵味。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归去来兮词》,提问:“归去来兮”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和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默写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 鲁人版必修1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叙事、议论、抒情交融的写法。

2.积累“相、或、以、行、策、引、乘”等词语。

3.特殊句式:被动句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1.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鲁人版必修1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1.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鲁人版必修1

1.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重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道具】普通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

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语文必修ⅰ鲁人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讲解

语文必修ⅰ鲁人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讲解

语文必修Ⅰ鲁人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导入、示标、方法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出示目标、方法。

(投影)二、检查预习(投影)三、解题:1、齐读题目,停顿2、辞:一种文体,抒情性较强,讲究押韵3、关键词:归去板书:四、整体感知1、带着三个问题读全诗2、要求:①读准字音,了解词义②读准节奏,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五、为何归去1、过渡语2、指名读提示:①大家认真听,读后让大家评议。

②拿起笔来,做标记。

3、自评互评师评4、指导:①节奏②重音:动词,疑问词,表意突出的,感情色彩强烈的③语气语调:升调、降调“归去来兮”——吐出的是深埋心里的郁闷,喊出的是久蓄胸中的大愿。

要读出豪迈之气。

5、指名读,看效果6、再次评点7、齐读,进一步体味六、如何归去1、自由诵读,看哪些词语能体现出他的感情?关键词:遥遥、轻轻、飘飘、恨2、齐读七、归去后如何<一>1、过渡语2、缓慢吟诵:请把自己当成陶渊明,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大脑中幻化出陶渊明的生活情景。

指导:1、要紧扣诗句,尤其要关注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2、要注意诗句间、词语间的关联。

3、个性感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陶渊明形象的诗句或词语,说一句话,以“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这样的格式进行表达。

4、齐读、感悟——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

(气满声高)5、背诵:3遍:①上下句2遍;②头尾字1遍<二>第三段1、过渡语2、“归去来兮”该怎样读?进行比较3、自由诵读,体验田中之乐4、为什么“感”?——表露出回归田园的快乐和因理想受挫而失落忧伤的矛盾复杂心情。

<三>第四段1、“已矣乎..”怎么读?2、读:低沉——旷达,读出悠然之情,<四>小结:归去后的陶渊明怎么样呢?。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5 归去来兮辞(并序)》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5 归去来兮辞(并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崔锦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和辞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每节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披文入情,通过分析词句体会本文复杂的情感。

一、导入“菊花满前,案有美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提到陶渊明大家马上想到这样一位隐士的形象。

在陶渊明的时代,辞官归隐的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欧阳修甚至这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书写题目和作者)二、解题序文《归去来兮辞》,找同学解题。

题目中的来是助词,兮是语气词,辞,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赋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重抒情。

以六字句为主,少有四字句,间有长短句。

)题目中表意的字只有“归去”。

全文都是围绕归去写的。

(板书归)序文中陶渊明提到了归去的原因有哪些?质性自然,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为程氏妹奔丧。

既然序文中陶渊明已经将为何归去交待得很清楚了,那辞赋的正文还写什么呢?三、诵读文章,理清文脉,概括分析下面大家自己读一下正文,并思考:从每节中找一个字和“归”组词,概括这节的内容,并阐述理由。

(课件展示)大家觉得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找一位同学读,配乐,其他同学思考。

第一节:(归路,归途,归悟)通常写归路、归途应该有所见、所闻、所感,第一节中重点写的是什么?(所感)作者的感想是什么?这里每句的第一个词(悟、知、实、觉),哪个作为题目更好一些?为什么?(归悟)写归悟的有哪几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第二节:(归欣、归趣、归入)归趣,这节主要写作者归隐之后的乐趣,第三节:(归绝、归求、归感)归求,求不做官,求田园之乐。

归感在结尾处提到,重点为归求。

第四节:(归愿、归期、归化)归化。

化,造化,指自然。

何为回归自然?最后一节哪些语句体现出来?曷不委心任去留?(放得下)或执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拿得起)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想得开)四、赏析情感,问题探究(一)第一类看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自然田园中,他心情如何?(显然是欢乐欣喜的)(板书乐)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自己出声读一读,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归去来兮辞(并序)目标导航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并背诵全文。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1.把握“辞”的文体特征,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蕴含于文字间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能力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整体感知《归去来兮辞(并序)》被欧阳修评价为:“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一篇而已。

”清新淡远而又洒脱的风格是其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作者辞官是因为官场的黑暗,但文章中却只字未提,只言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

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肺腑中流出,不见斧凿之痕。

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整体感知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了他对当时的政治,尤其是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托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答案】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仕宦生活蔑视功名利禄整体感知初读课文,试着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提示】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而已。

”这样的推崇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居家之乐 室中之乐 人情之乐 农事之乐出游之乐 田园之乐 田园之乐 归去来兮辞(并序)走近作者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年),(朝代)大诗人。

名潜,字,世称“”。

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表达出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如《》《》。

但也有少量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寄寓抱负的篇章。

【答案】东晋元亮靖节先生饮酒归园田居走近作者你对本文的作者了解多少?【提示】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人称其为“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等。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其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作品。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济世无门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

因而屡屡辞官回乡。

督邮事件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任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并序)》就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出任彭泽令,不久就厌倦了这种官场生活,仅80余天就弃官归隐。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解绶去职,躬耕田园。

这篇文章即写于他回归田园之初,文中反映出作者浓厚的思想,表现出其对之情。

【答案】腐朽现实归隐农村田园风光的无限热爱写作背景你了解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写作背景吗?【提示】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将视线转向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求的艺术境地。

文体知识文体知识辞,是介于和之间的一种文体。

辞因为起源于时期的楚国,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又称。

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

到了汉代,常把和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调节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

【答案】散文诗歌战国楚辞“骚体”辞赋文体知识你对“辞”这种文体了解多少,试着总结一下。

【提示】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而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也多将辞、赋并称。

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齐整,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帮助调节语气、表情达意。

自主预习字音辨识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靡.途(mǐ)(2)轻飏.(yáng)(3)熹.微(xī)(4)盈樽.(zūn)(5)壶觞.(shān g)(6)出岫.(xiù)(7)翳.翳(yì)(8)盘桓.(huán)(9)西畴.(chóu)(10)窈窕..(yǎo)(tiǎo)(11)遑.遑(huáng)(12)耘耔.(zǐ)字音辨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1)储粟.()(2)一稔.()(3)飏.()(4)熹.微()(5)载.欣载奔()(6)壶觞.()(7)眄.()(8)矫.首()(9)岫.()(10)翳.翳()(11)盘桓.()(12)西畴.()(13)棹.()(14)窈窕..()(15)遑.遑()(16)耘耔.()(17)东皋.()【答案】(1)sù(2)rěn (3)yáng (4)xī(5)zài (6)shāng (7)miǎn (8)jiǎo (9)xiù(10)yì(11)huán (12)chóu (13)zhào (14)yǎo tiǎo (15)huáng (16)zǐ(17)gāo字音辨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浔.阳(xún)荒芜.(wǔ)惆怅.(zhàng)耘耔.(zǐ)B.熹.微(xī)稚.子(zhì)盈樽.(zūn)眄.庭柯(miǎn)C.怡.颜(yí)容膝.(xī)流憩.(qì)遐.观(xiá)D.出岫.(xiù)西畴.(chóu)船棹.(zhào)遑.遑(huáng)【解析】荒芜.wú,惆怅.chàng。

【答案】A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轻飏.(yáng)壶觞.(shāng)出岫.(yòu)景翳.翳(yì)B.曷.不(hé)耘耔.(zǐ)东皋.(gāo)棹.孤舟(zhào)C.熹.微(xī)流憩.(qì)遐.观(xiá)眄.庭柯(gài)D.西畴.(chóu)盘桓.(huán)遑.遑(huáng)载.欣载奔(zǎi)【解析】A项,“岫”应读“xiù”;C项,“眄”应读“miǎn”;D项,“载”应读“zài”。

【答案】B通假释义掌握下列通假字的意思。

1.乃瞻衡.宇通“横”,横木。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通假释义1.乃瞻衡宇通,意义:2.景翳翳以将入通,意义:【答案】1.“衡”通“横”,横木。

2.“景”通“影”,日光。

通假释义1.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脱然有怀,求之靡途B.乃瞻衡宇C.将有事于西畴D.登东皋以舒啸【解析】“衡”通“横”。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舟遥遥以轻飏B .临清流而赋诗C .乃瞻衡宇D .抚孤松而盘桓【解析】“衡”通“横”。

【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乃瞻衡宇B .召有司案图C .与武决去D .将有事于西畴【解析】A 项,“衡”通“横”,横木;B 项,“案”通“按”,审察、察看;C 项,“决”通“诀”,辞别。

【答案】D古今异义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出仕,做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