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模型试验研究_刘鸿
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2)
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一、前言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是一种常用于土工工程中的施工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土体的抗滑能力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包括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工法简单灵活,适用于各种土质和不同规模的工程。
2. 施工过程中对现场土地利用要求低,对环境影响小。
3. 施工速度快,能够大幅度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程效率。
4. 施工技术成熟稳定,施工质量可靠,能够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适应范围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场景:1. 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如软土、淤泥、黏土地层。
2. 需要提高土体抗滑能力和稳定性的边坡、堤坝、挡土墙等工程。
3. 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用于提高工程的抗震和抗风能力。
四、工艺原理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微型桩的作用:通过埋设微型桩,增加土体内部的摩擦阻力,提高土体的抗滑能力。
2. 抗滑组合结构的作用:采用不同的抗滑结构,如护坡、挡墙等,增加土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地面准备工作:清理施工现场,搬运材料和机具设备。
2. 微型桩施工:进行微型桩的钻孔、灌浆、安装和灌注等工序。
3. 抗滑组合结构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抗滑结构,如护坡、挡墙等。
4. 桩土连接处理:将微型桩与土体进行牢固的连接。
5. 后期处理:进行护面、排水等后期工序,保证工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六、劳动组织施工工法需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劳动组织应包括施工人员的划分、任务的分配、工作时间的安排等。
七、机具设备施工工法需要一些特定的机具设备,如钻机、搅拌机、挖掘机等。
这些机具设备应符合安全规范,并且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
微型桩在地灾加固应用中抗滑稳定性
微型桩在地灾加固应用中的抗滑稳定性浅析【摘要】建筑工程中的微型桩技术,在开始主要应用于地基的加固,起源于上个世纪中期,随着建筑行业与社会的发展,微型桩技术逐渐成为一些地质灾害中的高边坡治理和深基建筑的支护等实践工程,它被今天广泛应用,得益于微型桩抗滑效果比较突出,在地质灾害中滑体防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微型桩技术的认识谈起,探讨现在微型桩技术的发展及类型,并对其抗滑稳定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型桩技术;地质灾害;支护;发展;抗滑稳定性微型桩在现代工程中的发展已有较长的时间了,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很高,取得的实际效果也明显。
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业内有很多有关微型桩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根据这些我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微型桩的工作原理,其抗滑稳定性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微型桩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1、对建筑工程中微型桩的认识微型桩是一种由钢筋和混凝土加工而成的柱状体,一般直径在70mm到300mm之间。
微型桩技术在上个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建设和滑坡支护中被广泛应用。
尤其在地质条件不稳定的西南地区的道路桥梁、隧道建设中。
微型桩的结构工作原理,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勘察测绘,再根据桩柱的具体数据,进行相关的计算,最终使用钻孔固护的形式将桩柱与周围岩层进行组合,起到加固抗滑的效果。
在微型桩的抗滑施工中,内力计算的方法包括压力计算法和数值计算法两种。
2、微型桩在现实施工中应用成功的新形式(1)微型桩挡墙。
利用重力的作用,在滑体的一侧施工,将微型桩以集群的形式排列在滑体一侧。
在施工过程中要深挖滑体根部,使微型桩底部深植岩层,并插入钢筋束,以浆液锚固在结实的岩层中;上部使微型桩与滑体的上部连接起来,可以用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砌合。
这种结构使得微型桩与滑体成了一个整体,且施工时对滑体自身的影响不大,且地基的承受能力强,不占空间,井井有条,对中小型的滑体具有很强的治理效果。
(2)微型桩补充普通抗滑桩结构。
这种方式是结合了微型桩和普通抗滑桩的特性,采取配合的方式,从整体上看与微型桩挡墙相似。
微型桩在地灾治理中的抗滑应用浅析
微型桩在地灾治理中的抗滑应用浅析建筑工程当中的微型桩技术,一开始主要运用在地基的稳固,起源于二十世纪中叶。
现在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的迅猛发展,微型桩技术慢慢地已经成为部分地质灾害之中的实践工程,以至于现在被广泛运用,主要因为微型桩抗滑成效比较显著,在地质灾害中滑体支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微型桩技术,探究现在微型桩技术的发展以及类别,并且对它的抗滑稳定性能进行分析。
标签:微型桩技术地质灾害支护发展抗滑稳定性1前言微型桩在现在的建筑工程当中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微型桩在实际掌控之中的可行性比较高,获得了真实成效也比较显著。
在实际施工当中的运用,本行业之中有许多相关微型桩的经验总结以及例子分析,依据这些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微型桩的运作理论,微型桩的抗滑稳固性能的缘由,并且可以完全了解到微型桩和我们生活的种种联系。
2建筑工程之中的微型桩微型桩就是一个柱状形体,它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混合加工而成,微型桩的直径基本上都是七十毫米到三百毫米之间。
微型桩技术在二十世纪末期获得了迅猛地发展,现在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深基建造与滑坡治理之中被广泛运用。
特别是在地质条件不稳固的西南区域的道路桥梁、隧道建造之中。
微型桩的构造运作理论,经过对施工现场勘探测绘,紧接着依据桩柱的具体数字信息,进行有关的计量运算,最后再采用钻孔防固的方法把桩柱和四周岩层实行结合,有着加固抗滑的成效。
在微型桩的抗滑施工之中,内力计量的方式涵括压力运算方法以及数值运算方法两种。
3微型桩在实际施工之中运用成功的新形式3.1微型桩挡墙运用重力的作用,在滑体的一方进行施工,把微型桩用集群的方式设立在滑体的一边。
在实际施工进程中需要深挖滑体的底部,让微型桩根部深植岩层,并且插进钢筋束,用浆液稳固在牢固的岩层之中;上层让微型桩和滑体的顶部结合起来,可以使用混凝土等等材质进行砌合。
这样的构造导致微型桩和滑体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在施工进程中对滑体本身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地基的承受能力比较强,不占据空间,对于中小型的滑体具备着较强的处理成效。
微型钢管群桩抗滑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 边坡 工程; 三维有限元; 微型钢管桩 ; 群桩 ; 抗滑特性 ; 影响因素 小直径钢管桩是预成孔插入或轻型机械打入带孑 L 的小直径空心钢 管, 并在平面上布设成一定形状, 再 向管内高压灌注水泥砂浆 。注浆压 力 作用 下 , 水泥 砂浆在 滑 动面处 可 以扩散 到很 大 的范 围 , 浆液 凝 固后 , 使滑动面附近土体形成“ 水泥土” , 使滑动带土层的『 生 质得到改善。 同时, 由于浆液的渗透 陛, 将滑体和滑面下稳定岩、 土层粘聚形成一个扩散的 复合体 , 从而改善了滑面处土体的抗滑作用I 1 " 1 。 具有 比同直径的普通抗滑 桩抗弯强 度高数 倍 ; 抗倾覆 力强 ; 布桩 形式灵 活多变 ; 加 固见效快 ; 压力 注浆具 有多种 效果 ; 施工迅 速安全 ; 施 工时 对边坡 扰动小 ; 适应性 强 ; 施 工费用 较低等优点日 。 本文结合 四川某地 区钢管 排桩现 场试验实测 , 采 用 岩土有 限元 分析软 件 p l a x i s 对 现场试验进 行数值模 拟。 1有限元计算 模型 为保证计算精度, 桩周围土应该有足够大的范围。 本模型的几何尺 寸为 : 长× 宽× 深= 1 5 7 I r 1 ) ( 5 O H Ⅸ 8 O m。桩顶通过贯梁将桩联系起来 , 使整个 微型钢管桩体系和桩间岩土体作为—个整体结构进行工作。 模 型 中包括 滑体 、 滑带、 滑床 、 小直 径钢 管排 桩结 构及模 拟 堆载 区 的荷载。其土层依次为滑体( 含块石黏土) 、 滑带( 低塑性粘土) 、 滑床( 弱 风化泥岩) 。岩土体材料按弹塑性材料考虑 ,均服从莫尔— 库伦屈服准 则; 小直 径钢管排 桩结构均视 为线 弹 l 生 材料 , 钢 管桩采 用 e m b e d d e d p i l e 单 元模 拟 , 桩径 O . 1 8 m, 桩 顶 连 系梁采 用 b e a m 单元 , 进 行模 拟 , 截 面为 0 . 4 r n x O . 4 m 。土层及材料计算参数如表 1 、 2 所示。
钢管微型桩极限抗滑力的工程实例分析
sr cu e,t e l n si t tr u h a d l de—t r s it b i n ba k o h ie i g i h n n mali h dde p ro ma c ’ h td sr ut c ft e p l sbi n t e e d a d s l n t e mi l e r n e ’ u i o f U” t p it b i n o r ; S i e itn e e o e h p l i bi t p n s l o tm p ro ma c iv re t a g a y e dsr ut f m i o o l ssa c b fr t e ie s g o a d ma l t r b o e r n e n e d r n ulr f t i
R e e r h c n l so s: i t d h we h t f rt e se lp p ir — p l h t u i g pi — c p — b a c mbie s a c o c u i n Th ssu y s o d t a , o h t e i e m co ie t a sn l e a e m o nd
ba em)i 5 6k s g te pp i o— i v rg m t l igrs t c r 4 N npat a poet, h s s 9 N, i l s l iem c ne e r pl aeael i sdn ia e sn f 1 o c j
21 0 2年 9月 第 9期 ( 18 总 6)
铁
道
工
程
学
报
Sp 2 2 e 01
J OURN I W AY E AL OF RA L NGI EE NG S I T N RI OC E Y
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及其设计理论
图 3(b),(c)采用了埋入式的组合桩,以便于平台和 坡面采用植被防护,增加更多的景观效果。图 3(d) 是设置在坡顶的微型组合桩,这种结构在设计时应 重点考虑坡顶建筑物在坡体内引起的附加荷载。
图1
坡面加固型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形式
Fig.1 Forms of micro-pile composite structure set on slope surface
Abstract:Micro-pile composite structur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landslide treatment engineering due to its many advantages;and the engineering effect is very evident. But at present,few researches on the anti-sliding mechanism of the structure have been don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echnique servic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must be urgently conducted. Three types of the micro-pile composite anti-sliding structures have been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setting places on the slope,namely, type of slope surface reinforcement,type of slope step reinforcement, type of slope foot reinforcement. Some key problem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for the design of these structures. Among these structures,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micro-pile fixed by the tip beam is usually more adopted in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pile-soil interaction,the anti-sliding mechanism of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is discussed.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improves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liding surface;and the pile-soil system behaves better in anti-sliding effect. The anti-sliding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is not same as the one of the common retaining pile. The anti-sliding effect of the system is achieved by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micro-pile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of soil and pile,but not by the whole bend ability as the common retaining pil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axial force of the micro-pile,the design theory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with restriction of transverse deform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design theory to a slope project shows that the
微型桩在地灾加固应用中的抗滑稳定性浅析
2 工 程 实例
2 1 工 程 概 况 .
2×1 1 0 17 00 . 6
本设计位 于内六线 D 2 9+ 7 K 2 0 0~+12路段 , 2 该路段 为
右堤左 堑 , 铁路位 于直 线上 。牵 引变 电所 位 于路线 右侧 , 原
2×1 0
03 . 03 . O 2 .5 O 2 0 5 0 5 0
5 0 ,
4 0 4 0 4 6 4 6
4 6 ,
04 . 04 . O4 . O4 .
O4 . O4 .
最有 发展潜力 的设计计算方 法。但是 由于实 际情 况复杂 , 模 型参 数选 取不当就会对 最终 的计 算结 果产 生较 大的影 响。
[ 定稿 日期] 00—1 2 1 0—1 1 [ 作者简介] 陈国栋 (9 3~) 男, 17 , 工程 师。
16 2
四川 建筑
第3 1卷 5期
2 1 .0 0 1 1
2 3 微 型 桩 抗 滑稳 定性 分析 .
本文采用 G O—S O E软件 中 的 S O E W 模 块 对该 E LP LP/ 工点路基稳定性进行 了评估 。 2 3 1 极 限平衡法基本 原理 .. 极限平衡法是建立在摩尔一库仑 强度准则 基础上 的 , 其 特点是只考虑静力平衡条件和土 的摩 尔一库仑 破坏准则 , 通
土层编号 密度 弹性模量 泊松 比 粘聚力 摩擦角 摩擦系数 ( gm ( a k/ ) P) (P ) () k a 。
① ② ③ ④
挡 土墙 微 型桩
20 00 20 10 20 2o 2 5 1O
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建设中,钢管组合桩常常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工程施工中,其抗滑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基础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其抗滑机制以及相关计算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展开,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
(2)研究钢管组合桩的软土中抗滑性能及相关参数特征,并探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在软土中抗滑的机理。
(3)基于现有的经验公式和计算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分析。
(4)通过基础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依据实验结果对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性能进行评价。
3. 研究方法和步骤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通过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
(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等方法,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依据实验结果对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性能进行评价。
(3)基于现有的经验公式和计算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分析。
4. 预期成果通过该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深入探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及其对抗策略。
(2)建立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计算模型,并得到相关结果。
(3)提高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性能和可靠性,为基础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5. 研究难点本研究的主要难点如下:(1)在实验中如何深入研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
(2)针对跨越海底的钢管组合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难以确定一些参数。
6. 研究计划在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下,该研究计划分为三年,工作进度如下:第一年: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探究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的抗滑机制以及设计计算方法,并开展室内模型试验。
抗滑工程中微型桩工作机理研究现状
J a n . , 2 0 1 3
・
设计与研究 .
抗滑工程 中微型桩工作机理研 究现状
r 出
威都理工 埘 大 一
瑛 , 何计彬 1 , 梁 炯 2李乾坤 2 川 都 , 成
,
6 1 ㈣
;2 . 中
质
院
川 成都 6 1 l 7
3 4)
桩( m i c r o - p o l e ) 一 般指 桩径 在 7 0 3 0 0
缘, 难 以形 成贯 通 型桩 的破 坏模式 为滑 面附 近剪切
与弯 曲相 结合 的破 坏 : 微 型抗 滑桩 在加 固边坡 时 , 承
受 的轴 力 主要 为压 力 . 集 中在 锚 固段 , 当桩顶 产生较 大位移 时 , 桩才 会受 到拉力 作 用 。 抗 滑 桩这种 非 连续支 挡结 构发 挥连续 支挡 作用 的本质 即为土拱 效应 。土拱效 应是 由于介质 的不均 匀 位移 引起 的 , 介质 在受力 过 程 中发生 了应力偏 转 , 引起应 力重新 分 布 ,把作 用 于拱后 或拱上 的压 力传 递 到拱 脚及 周 围稳定 介质 中去 。[ 1 o 3
第4 9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 ……一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竺 — — — — — ! — 竺 — — — o U R c E s A N D
— — — ~
。 …
珏 c H N o L 0 G Y
… … ■
V o 1 . 4 9, N o1
微 微 型桩 进行 了模 型 萎 型桩 群 能够抵 挡 横 向荷 载 蓑 递 方 謦 向 体 中 问 , 桩 体 承 受 的 滑 坡 推 力 : 的 加 固 挚 果 取 了 孬 冀 桩后土体抗力及推力均递减 进而分 析得 到边坡 土体类 型及埋 2  ̄ 5 m 的土 体抗 剪 强度 对 侧 向受 荷 能力 影 响较 o 享 F 个 . 仕  ̄ 上 t 的 分 配 系 数 分 别 为 0 . 2 7 9 , 0 . ] 9 ’ 5 , 0 … . ] 8 9 : 6 、 o ・ 1 7 6 , 据此可对 微型 桩刚 度方 面优 化设计
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受力分析——基于低承台桩基理论的改进方法的开题报告
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受力分析——基于低承台桩基理论的改进方法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适用于土壤承载力不足,但有一定稳定性要求的场合。
其基本形式为一条或几条小直径桩钻入较深的土层中,通过加固土层和依靠桩身的摩阻力来保证基础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土壤性质复杂,且该结构中微型桩的直径较小,因此其受力机理难以准确说明,且其承载力难以直接计算。
因此,需要对其受力机理和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该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低承台桩基理论是一种常用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该理论将基础与壳体组合起来进行力学分析,并且能够考虑不同土层的力学性质,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桩基的承载力。
因此,引入低承台桩基理论,对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进行改进,在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的同时,能够提高其应用范围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将低承台桩基理论引入到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中,分析该结构的受力机理,并且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而进行数值计算。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经典土力学和力学原理,分析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受力机理,给出相应的力学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
2.引入低承台桩基理论,改进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
3.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该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力特性。
4.通过实验研究,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本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测试仪器等手段,对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进行综合性研究。
通过对其受力机理和承载力特性的深入分析,能够提高该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水平,为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拟在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受力机理和计算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预期具有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受力机理,并且引入低承台桩基理论,改进其承载力计算方法。
基于模型试验的滑坡防治微型桩设计方法
c p ct r n f r r m e d n n h a i g r ssa c op l n e itn e o e se lw e co i s d ma e a a i t s msf y a o o b n i ga d s e r e itn e t u l g r ssa c ft t e h n mir p l a g . n i h e
J un lfE gnei el y o ra n ie n G o g o rg o
工程 地质 学报
10 — 6 5 2 1/ 0 3 一3 50 0 4 9 6 / 0 2 2 ( )0 5 — 7
基 于 模 型 试 验 的 滑 坡 防治 微 型 桩 设 计 方 法 木
闫金 凯① 门玉 明②
tn a ct sp o ie y t e s a n e it n e o c o ie e rt e p a e o l n .Th e e it b to i g c pa i i r vd d b h he r g r ssa c fmir p l sn a h l n fsi g y i di e un v n d sr u in i o a d l h u ti o i e e n t e meh d. fl n si t r s Sc nsd r d i h t o de Ke r Mir p ls,La dsi e,Mo e e t y wo ds cn me h d sg t o
r d c sao g t e s d n i ci n e u e l n l i g d r t .A e i n me h d o c o i si p o o e a e n t e r s l .T e s i —e i. h i e o d sg t o fmir p l s r p s d b s d o h e u t e s h k d r ss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
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蔡强;石胜伟;韩新强;李乾坤【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年(卷),期】2015(032)011【摘要】通过开展2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点,研究距径比对微型组合抗滑桩整体抗滑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微型组合抗滑桩结构受力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无变形阶段—阶段—性破坏阶段);②桩顶位移超过总桩长的3.6%,微型组合抗滑桩就进入塑性破坏阶段;③桩顶连系梁有效约束了桩体位移,使得微型组合抗滑桩各排桩在位于滑面以上约l2/8处(l2为自由段长度)出现反弯点,且滑面以上l2/5、以下l1/10(l1为嵌固段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弯矩较大,且最大弯矩位于滑面以上l2/20处;④距径比较小(即7.5)时,微型组合抗滑桩对桩间土体的“楔紧”作用较强,抗滑桩能承受更大的滑坡推力作用.【总页数】6页(P66-70,77)【作者】蔡强;石胜伟;韩新强;李乾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成都611734;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成都 611734;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成都 6117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43【相关文献】1.微型抗滑桩组合结构模型试验与结构影响分析 [J], 胡毅夫;王庭勇;唐承铁2.组合板抗滑桩抗滑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J], 时步炯;郑静;吕昌明;安孟康3.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J], 石胜伟;梁炯;韩新强;李乾坤;杨栋4.两种不同长度单排抗滑桩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J], 刘惠明5.不同距径比下管道后车环隙螺旋流脉动强度特性 [J], 吴剑;刘亚坤;孙西欢;李永业;张帝;杨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型抗滑桩-连梁组合结构抗滑机理试验研究
微型抗滑桩-连梁组合结构抗滑机理试验研究
张院生;雷国平;杨伟鸿;马华;苏栋;吴泽雄;洪成雨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
【年(卷),期】2022(62)12
【摘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多排微型抗滑桩-连梁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破坏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桩顶连梁和嵌固长度的影响;并通过对桩顶的连续拍照和图像处理及对桩身应变采用高精度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了桩的变形和受力过程。
结果表明:桩顶连梁和足够的嵌固长度均能加大该组合结构的承载力;受群桩效应影响,沿滑坡方向处于边缘的桩弯矩更大,并率先达到塑性屈服,在桩变形的弹性阶段抗滑力较大,塑性阶段则低于中间桩;连梁加大了后缘桩的受拉并使前缘桩桩顶附近受压,提高了其抗滑力。
【总页数】5页(P162-166)
【作者】张院生;雷国平;杨伟鸿;马华;苏栋;吴泽雄;洪成雨
【作者单位】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3.158
【相关文献】
1.微型抗滑桩组合结构模型试验与结构影响分析
2.组合板抗滑桩抗滑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3.预应力锚索对微型桩结构抗滑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4.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建筑工程中,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者地基基础面形态不规则,建筑物的地基容易发生沉降、变形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常常采用微型桩加固地基的方法。
在微型桩加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因此,对于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 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构造和受力情况分析;2.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包括竖向力、剪力、弯矩等;3. 对影响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荷载大小、地基性质、桩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等;4. 对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该结构的可行性和优化方案。
三、研究意义1. 增强了对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的理解和认识,为工程师们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2. 提高了工程师们对微型桩加固地基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 探讨了影响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的关键因素,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的内力进行分析。
有限元软件将使用ANSYS,对不同荷载情况下的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竖向力、剪力和弯矩等内力情况。
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因素对结构内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将得出刚性帽梁微型桩组合结构的内力情况,并对不同因素对该结构内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究结果也能够增进人们对微型桩加固地基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机理分析及计算理论的开题报告
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机理分析及计算理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建设行业中,使用深基础工程是非常常见的做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桩基。
桩基是通过钢管排桩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小直径钢管排桩则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排桩方式。
小直径钢管排桩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具有承载力大、施工方便、环保等突出优势。
但受到土质、地下水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直径钢管排桩也容易产生抗滑不足等质量问题。
因此,对小直径钢管排桩的抗滑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小直径钢管排桩的抗滑机理,对其计算理论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提高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性能的方法和措施。
三、研究内容1. 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基本原理和施工工艺。
2. 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模型,分析小直径钢管排桩在抗滑过程中的受力特点。
3. 根据实际工程数据,对小直径钢管排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影响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
4.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提高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性能的方法和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收集与小直径钢管排桩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论分析法:采用应力、位移等力学原理,建立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力学模型,探讨其受力特点、变化规律等。
3. 数值模拟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小直径钢管排桩的三维模型,按照实际工程数据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小直径钢管排桩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滑性能。
五、预期结果1. 建立小直径钢管排桩的力学模型,深入探究其受力特点及抗滑机理。
2. 对小直径钢管排桩的抗滑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性能的因素。
3. 提出一些提高小直径钢管排桩抗滑性能的方法和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六、论文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简要介绍小直径钢管排桩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6卷,第1期 中国铁道科学Vol.36No.1 2 0 1 5年1月 CHINA RAILWAY SCIENCE January,2014 文章编号:1001-4632(2015)01-0018-07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模型试验研究刘 鸿1,肖世国2,张益锋3(1.四川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2.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系,四川成都 610031;3.杭州萧山城投集团,浙江杭州 311201) 摘 要:针对框架梁连接的微型桩组合结构,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型桩桩后土压力和桩身水平位移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
结果表明:采用框架梁连接的微型桩组合结构,其抗滑机理除了表现在微型桩组合结构增强了滑带的抗剪能力外,各排微型桩还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土体抗力作用;依据模型试验结果,将碎石土受到的土压力采用矩形分布时,运用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桩身弯矩和桩身水平位移是合适的,各排微型桩桩身水平位移的理论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在模型试验条件下,施加35.49kPa的滑坡推力时作用在第1—第3排桩上的剩余滑坡推力分别达到2.46,2.11和1.01kN·m-1,剩余滑坡推力比为2.44∶2.09∶1。
关键词: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抗滑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U216.4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4632.2015.01.03 收稿日期:2013-09-30;修订日期:2014-03-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30);四川理工学院人才引进资助项目(2013RC11) 作者简介:刘 鸿(1969—),男,四川遂宁人,副教授,博士。
微型桩及其组合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岩土支护技术,由于其施工时仅需要轻型施工机具,布置灵活,施工进度快,加之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施工场地适应性强的特点[1-4],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等行业的边坡加固、滑坡治理及地基加固中,且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其抗滑机理及其相关设计理论还不很成熟,且严重滞后于工程应用[5-8]。
微型桩及其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其结构形式及承受的荷载方式存在较大联系。
目前使用的微型桩加固结构的主要形式有独立微型桩结构、平面桁架微型桩结构、空间桁架微型桩组合结构、顶板连接式微型桩组合结构等,主要承担侧向或竖向荷载[9-10]。
在以往相关研究中,主要研究承受竖向承载作用的微型桩结构[2,9],而对于承受侧向荷载作用的微型桩结构研究较少。
有关微型桩体系及桩间岩土体之间的传力机制的研究往往借助于数值模拟,而借助试验研究的较少。
目前国内外在微型桩及其组合结构的抗滑模型试验方面研究得很少,闫金凯[3]进行了滑体为黄土条件下的空间桁架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微型桩所受到的滑坡推力呈三角形分布,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
周德培等[4-6]开展了有关顶板连接式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各排桩均能承担较大的弯矩,其中靠近加力装置的桩承担了最大弯矩,其余2排桩承担了相对较小弯矩的结论。
在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抗滑机理研究方面,肖世国[9]开展了有关顶板连接式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的理论研究,根据桩—岩土复合体效应,得出各排微型桩所受到的滑坡推力呈现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布,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处的结论。
冯君[10]开展了平面桁架微型桩体系及空间桁架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的理论研究,得出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微型桩所受到的滑坡推力呈矩形分布,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处的结论。
本文结合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框架梁连接的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抗滑机理。
1 模型试验概述 模型试验系统由模型箱、测量元件、数据采集系统及加力装置等组成。
模型箱为钢制结构,高1.1m,纵向长度3m,净宽1.8m,如图1所示。
在模型箱内制作滑坡模型和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
根据模型试验的研究目的,模型与原型的几何相似比确定为1/10,碎石土重度相似比为1,其余各主要物理量的相似比根据相似理论导出。
滑坡模型按照滑床、滑带和滑体的先后次序制作。
滑床采用C30混凝土制作,并预留微型桩孔。
为了测定滑坡发生时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横向承载力,滑带采用双层聚乙烯塑料薄膜模拟,其凝聚力c为7kPa,摩擦角φ为20°。
滑体采用碎石土分层夯实而成,碎石土取自四川省宜宾市东郊,碎石土的粒径组成及其比例见表1。
每层铺土厚度为13cm,用橡皮锤夯实后土层厚度需达到10cm,夯实后的碎石土密度ρ为1.84g·cm-3,含水量ω为11.1%,变形模量E0为50MPa,滑体制作完毕后,用塑料布盖严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并保证碎石土含水量不变。
图1 模型箱表1 碎石土的粒径组成及其比例碎石土粒径/mm百分比/%0~0.074 1.600.074~0.1 7.000.1~0.25 7.300.25~0.5 7.500.5~1 10.621~2 14.922~5 19.465~10 25.2010 6.40 模型试验使用的微型桩加固结构采用框架梁连接的微型桩组合结构,待滑体夯实后制作微型桩,最后浇筑连系梁,微型桩组合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
微型桩直径15mm,桩长1.1m,分3排布置,排距15cm,每排11个桩,桩间距为16.4cm。
微型桩的主筋采用横截面为12mm×4mm的钢条,水泥砂浆的水泥∶砂=1∶2,抗压强度σc为17.5MPa。
连系梁采用横截面为4cm×3cm的C30混凝土。
图2 微型桩组合结构布置示意图(单位:cm) 为监测各排微型桩的受力情况,在滑体中及各排桩前、后沿高度方向每隔10cm埋设压力盒,压力盒的埋设与碎石土分层夯实过程同步进行;为测量微型桩主筋应变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桩身弯矩,在每个微型桩的主筋上粘贴8对应变片,应变片的间距为10cm;为观测各排微型桩桩身水平位移的变化情况,当滑坡模型和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制作完毕后,在滑体前缘及桩顶安装位移传感器。
测量元件的型号分别为SZZX型振弦压力盒、YHD-100型位移传感器和BE120-5AA型金属电阻应变片。
所有测量数据均采用DH3816型静态应变仪采集。
测试中应变片与DH3816型静态应变仪采用半桥接法,压力盒及位移传感器与DH3816型静态应变仪采用全桥接法进行电路连接。
滑坡推力采用水平推力模拟。
水平推力加载装置为2台电动液压千斤顶。
为研究滑坡推力在各排微型桩间的力学传递机理,采用分级加载方式,一共分8级,每级荷载保持约3min后再采集试验数据,然后施加下一级荷载。
各级单位面积的加载值见表2。
91第1期 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模型试验研究表2 各级单位面积的加载值kPa·m-2加载级单位面积加载值1 7.712 15.423 24.124 27.095 35.496 41.747 46.538 54.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2.1 土压力图3给出了施加35.49kPa滑坡推力后其中9根微型桩桩后土压力随深度变化曲线。
表3给出了这9根微型桩桩后土压力的峰值。
由图3可见:当滑坡推力为35.49kPa时,9根桩的桩后土压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均有1个拐点,峰值出现在深度-0.2~-0.4m范围,桩后土压力在拐点前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在拐点后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并在滑带附近深度为-0.8m处达到最小值;当深度相同时,同排微型桩的桩后土压力差别不大,变化幅度约在4%以内,因此可以用单根桩的桩后土压力分别代表各排微型桩的桩后土压力分布规律;第1,第2和第3排微型桩的桩后土压力呈现依次图3 微型桩桩后土压力随深度变化曲线递减特点,其中第1排桩桩后土压力的峰值比第2排桩桩后土压力的峰值平均高18.25%,第2排桩桩后土压力的峰值比第3排桩桩后土压力的峰值平均高6.47%。
表3 微型桩桩后土压力峰值kPa2.2 微型桩桩身水平位移施加35.49kPa滑坡推力后,9根桩桩身水平位移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变形后的桩身形态如图5所示,表4给出了这9根微型桩桩身水平位移的峰值。
由图4可见:各排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在深度0~-0.4m范围内出现峰值,且有2个峰值,之后,桩身水平位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图4 各排桩桩身水平位移随深度变化曲线02中 国 铁 道 科 学 第36卷小,在滑带附近达到最小值;当深度相同时,同排微型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差别不大,与同排6号桩相比,变化幅度在1%以内,因此可以用单根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分布规律代表各排微型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分布规律;第1,第2和第3排微型桩的桩身水平位移呈现依次递减特点,其中第1排桩桩身水平位移峰值比第2排桩的峰值平均高8.86%,第2排桩桩身水平位移峰值比第3排桩的峰值平均高5.50%。
图5 变形后的桩身形态表4 微型桩桩身水平位移峰值mm 根据温克尔计算模型,桩后土体受到的压力p与桩身水平位移s成正比,即 p=Ks(1)式中:K为岩土体的基床系数。
对比图3和图4可知,在深度-0.4~-0.8m范围内,桩身水平位移、桩后土体受到的压力均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该变化趋势与温克尔计算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在深度0~-0.4m范围内,桩身水平位移的峰值在桩顶附近,据此桩后土体受到的压力峰值理应出现在桩顶附近,但实测桩后土压力峰值却在深度-0.2~-0.4m附近,该变化趋势与温克尔计算模型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
产生差别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理论分析假定地基为均质弹性体,但是当实际地基受到桩土相互作用时,地表的土体由于受到的重力值较小,根据摩尔—库仑定律,当有较大的水平应力作用时,位于地表的土体极易发生剪切破坏,因此为使加载过程中桩后土体不发生剪切破坏,需要较大的重力作用,故而实测分析结果的桩后土压力峰值在一定深度处;另一方面,由于土体所受压力的计算位置与桩后土压力测点距离桩身水平距离有所不同,因此桩后土压力测试结果仅能近似反映土体压力的分布特点。
所以在进行微型桩结构的理论分析时,有必要适当降低滑体在地表的基床系数以进行理论分析。
3 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分析 根据桩—土相互作用原理,并结合实测滑坡推力作用下微型桩桩后土压力和桩身水平位移分布,对微型桩组合结构抗滑机理进行分析。
选用文献[4]的平面刚架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平面刚架结构如图6所示。
图中Ks和Kr分别为滑体和滑床的基床系数。
该模型假定:①各微型桩在滑带以下的部分均嵌固于基岩内,滑床底部设为固定端;②滑坡推力以均布荷载形式作用于微型桩组合结构上,其分布集度为q;③各微型桩与连系梁的连接均为刚性连接;④微型桩按照受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分析,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时满足温克尔计算模型的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