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常用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涩肠固脱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平熄内风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紫苏3-10g 生姜3-10g香薷3-10g荆芥3-10g 防风3-10g羌活3-10g白芷3-10g 细辛2-5g 藁本3-10g葱白3-10g 胡荽3-6g柽柳3-10g紫苏梗3-10g 苍耳子3-10g辛夷[包煎]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方剂,正确给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中药方剂及其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之一是石韦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状。
给药时,应先将药物研末,再将30克研末加入500毫升水中煎煮,煎煮至250毫升,分两次服用。
给药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过敏病史,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一个常用方剂是银翘解毒片,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该方剂的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遵循医嘱,不可过量使用,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同时,要告知患者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黄连解毒片是用于治疗胃肠炎、痢疾等病症的常用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给药时应告知患者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改剂量,避免发生副作用。
同时,要注意配合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黄连上清片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腹泻等症状的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饭前服用,避免饭后服用影响消化。
同时,要注意给药时间间隔,避免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影响疗效。
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对于孕妇,应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方剂,尽量选择温和、无毒的中药。
对于儿童,剂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对于老年人,剂量应减少并间隔时间较短,以免影响药效。
在给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观念和食物禁忌等,避免因误服或配伍而引发不良反应。
同时,要提醒患者要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总之,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和正确给药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并考虑给药护理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与方剂—常见方剂(中医基础课件)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 荆芥药性微温,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 之药。
· 银翘散 ·
佐: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芦根 —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 汤”;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喉炎;
· 痈疮初起;
· 麻疹初起。
4.现代研究: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增
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5.名词术语解释:制性存用
6.病案分析
二、泻下剂
•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 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 剂,统称泻下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 中的“下法”。
·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补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脾益胃之效
佐:茯苓——健脾渗湿
·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补中健脾;渗 湿助运。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参与术 、术与苓配伍;全方温而不燥,平补 不峻,共奏益中气,健脾养胃之效,体现了脾胃气 虚的基本大法。犹如宽厚平和之君子,故有“四 君子汤”之名
· 和解剂 ·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 四逆散、逍遥散。
3.调和肠胃 —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 半夏泻心汤。
· 和解剂 ·
小柴胡汤
【组成】
( 《伤寒论》)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二妙散(《丹溪心法》)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三仁汤(《温病条辨》)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8.大青龙汤(《伤寒论》)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13.小青龙汤(《伤寒论》)14.小建中汤(《伤寒论》)15.小陷胸汤(《伤寒论》)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小蓟饮子(《济生方》)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20.五苓散(《伤寒论》)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止嗽散(《医学心悟》)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25.丹参饮(《时方歌括》)26.乌梅汤(《伤寒论》)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30.玉女煎(《景岳全书》)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4.左金丸(《丹溪心法》)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四逆汤(《伤寒论》)39.四磨汤(《济生方》) 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3.白头翁汤(《伤寒论》)44.白虎汤(《伤寒论》)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59.杏苏散(《温病条辨》)60.吴茱萸汤(《伤寒论》)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5.良附丸(《良方集腋》)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0.炙甘草汤(《伤寒论》)71.参附汤(《正体类要》)7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74.济川煎(《景岳全书》)75.真武汤(《伤寒论》)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77.桂枝汤(《伤寒论》)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84.桑杏汤(《温病条辨》)85.桑菊饮(《温病条辨》)86.理中丸(《伤寒论》)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88.银翘散(《温病条辨》)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90.麻黄汤(《伤寒论》)91.旋覆代赭汤(《伤寒论》)92.清营汤(《温病条辨》)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9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中医学-教学课程大纲
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中医学专业教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郑州中原医学专修学院开设中医专业的目的和要求是: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的精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以及针刺、艾灸等方法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重点介绍中医、中药、针灸理论体系的同时,还扼要介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成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西结合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和理解中医的精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2.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
3.初步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药及针灸的防治。
4.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把中医知识与西医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
三、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进行考核。
理论课考核占80%,见习课考核占20%。
考核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病例分析。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认识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深远意义,了解中医学理论特点,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精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熟悉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重要性。
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课程内容一、重点讲解中国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二、一般讲解中国医药学的起源,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萌芽积累阶段,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主要体现在《内经》。
三、介绍治疗方法的丰富及临床医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介绍《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和外科、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等专科以及《本草纲目》的贡献。
四、介绍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从中医学的展望说明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考核知识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
考核要求一、掌握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的概念。
二、了解中医典籍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
三、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及措施。
中医解表清热和解
滋阴
五、和解剂
凡是具有和解、解郁、疏畅、调和等作 用,以治疗少阳病或肝脾不和、肠胃不 和等证的方剂,叫和解剂。属于八法中 的“和法”。 “和” 代表方剂: 逍遥散
(一)清热泻火药
含义: 凡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 凡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 , 主治气分 实热证的药物, 叫清热泻火药 。 实热证的药物 , 叫清热泻火药。 主要适 用于热入气分证。 用于热入气分证。 气分 代表药物: 石膏
石膏
【性 味】 辛,甘,大寒。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1、 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肺、胃郁热。 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肺、胃郁热。
麻黄
【性 味】 辛、微苦、温。 微苦、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1、 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 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寒喘证; 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的寒喘证; 肺热壅盛、痰热壅肺的热喘 (都是实证)。 都是实证)。 3、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之水肿实证。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之水肿实证。 【使用注意】 麻黄发汗力强,用量不宜过大。体虚 使用注意】 汗多、肺虚咳喘者忌用。
清热剂
代表方剂: 白虎汤 龙胆泻肝汤
白虎汤
【组成】 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组成】 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功用】 清热生津 功用】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方解】 【方解】
银花、 银花、连翘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君药;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君药; 薄荷、 薄荷、牛蒡子 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 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 助君药宣散在表之邪——臣药; 助君药宣散在表之邪——臣药; 芦根、淡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止渴— 芦根、淡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止渴—佐使药。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中药及⽅剂常⽤中药及⽅剂渗湿利⽔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茵陈、萆薢、威灵仙、⼟茯苓;利尿作⽤⽐较: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化湿药:茯苓、⽩术、苍术、⼭药、⼭楂;理⽓药:陈⽪、厚朴、⽊⾹;助阳化⽓药:⾁桂、桂枝、附⼦、⼲姜;补益药:黄芪、党参、⽩术、⽩芍、当归、⽢草。
⽊通常⽤于⽔肿、⼩便不利,但关⽊通中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物质),⼤量应⽤可导致肾⼩管上⽪细胞坏死,所以要慎⽤。
汉防已、⼴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都含有马兜铃酸,要慎⽤。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术、⾁桂;具有化⽓利⽔、健脾祛湿的功效,适⽤于⽔肿、⼩便不利等症。
泽泻渗湿利⽔为主药,茯苓、猪苓增强泽泻利⽔作⽤为辅药,茯苓、⽩术健脾渗湿,桂枝助阳化⽓。
五苓散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草)合⽅称胃苓散,治疗泄泻⽅剂。
平胃散燥湿运脾,⾏⽓和胃,治疗采⾷减少,多种泄泻。
五⽪散:⽣姜⽪、桑⽩⽪(五加⽪或地⾻⽪)、陈⽪、⼤腹⽪、茯苓⽪各等分,是治疗⽔肿的通⽤⽅。
茯苓⽪渗湿利⽔兼能健脾;⽣姜⽪利⽔;桑⽩⽪降肺⽓、通调⽔道;⼤腹⽪、陈⽪理⽓除湿。
本⽅重在健脾渗湿、利⽔消肿,针对肾性⽔肿、⽔盐代谢障碍等疾病,可辩证加减使⽤,常配合补⽓健脾药如党参、黄芪、⽩术,温⾥助阳药⾁桂、附⼦、⼲姜等药物。
中药组⽅:茯苓、⽣姜⽪、泽泻、⽩术、黄芪、⼭楂、⽊⾹、厚朴、⽢草;按0.5%~1%⽐例拌料,可以加复合维⽣素B、维⽣素E 等;⽅中茯苓、⽣姜⽪、泽泻利⽔消肿,茯苓、⽩术、黄芪、⼭楂健脾利⽔消⾷,⽊⾹、厚朴调理⽓体,⽢草调和。
保肝中药:五味⼦、柴胡、茵陈、⽩芍、郁⾦;利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解毒药:⽢草、绿⾖;提⾼免疫⼒:黄芪、党参、五味⼦、茯苓、⽢草、⽩术;也可⽤车前草⽔、⽢草糖⽔等解毒。
病毒引起的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为原则(银翘散、双黄连);⿍盛期以泻⽕解毒,清热⽣津为原则(⽩虎汤、⿇杏⽯⽢散);深⼊期以清热解毒,凉⾎活⾎为主。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1、四逆散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药物: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血室。
3、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4、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药物: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5、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6、清胃散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药物: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
升麻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7、理中丸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药物: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
8、四君子汤方歌: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9、玉屏风散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药物:生黄芪、白术、防风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10、小承气汤药物: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11、四物汤方歌:四物补血基本方,营血虚滞急煎尝, 熟地当归白芍芎,补血调经功效强。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本文将对常见病中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一、感冒1.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2. 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热,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症状。
二、咳嗽1. 川贝炖雪梨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咳声低重的情况。
2. 杏仁膏组成:杏仁、冰糖、蜂蜜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宽胸,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口干咽燥的状况。
三、消化不良1. 保和丸组成:神曲、莲心、陈皮、白芍、白术等功效:健脾和胃,宽中理气,适用于饮食不节,胃纳差,腹胀嗳气等情况。
2. 吴茱萸丸组成:吴茱萸、枳壳、厚朴、半夏等功效:理气健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
四、失眠1. 安神补心丸组成:黄泥香、当归、枸杞子、酸枣仁、甘草等功效:镇静安神,促进入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的情况。
2. 青龙健脑丸组成:龙骨、牡蛎、玉竹、夏枯草等功效:益智养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月经不调1. 调经活血颗粒组成:川芎、益母草、当归、桃仁等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2. 归脾丸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党参等功效:调经养血,益气养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便秘1. 大承气汤组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等功效:泄热通便,适用于大便燥结,干燥无形,腹胀等情况。
2. 顺气丸组成:枳实、郁金、白芍、厚朴等功效:理气通便,适用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不爽的情况。
以上便是常见病中药方剂的部分总结归纳,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如果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相关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病症。
方剂与中药的关系
方剂与中药的关系方剂是中医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方剂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辅以一定比例的矿物、动物性药物或植物性药物,按照一定的配伍规律和用药方法配制而成。
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又离不开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
方剂与中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方剂来源于中药,中药是方剂的主要成分。
方剂所用的草药、矿物、动物性药物或植物性药物均来自中药资源。
中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具有博大精深的药材资源,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方法也都来源于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
因此,可以说方剂是中药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方剂是中药的一种应用形式,是对中药的加工和运用。
方剂是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规律组合起来,通过不同的药物性味,达到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制备工艺和药物搭配都是基于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相生相克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中草药单味使用较少,大多数是通过多味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
因此,方剂是中药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是对中药丰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此外,方剂与中药的关系还体现在方剂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中。
方剂通过对中药的配伍组合,能够达到协同作用、增效作用,提高药物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方剂常常是通过对疾病证候分析,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在中药适应症的基础上进行选方,达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方剂的疗效不仅受到中药药材的质量、配伍的合理性、用药的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也受到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的检验。
因此,方剂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方剂与中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方剂是中药的具体运用形式,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医方剂完整版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狂躁,谵语神昏,或吐衄发斑,舌绛唇焦
导赤散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泻白散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肺有伏火之咳喘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肿阴痒,或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
营血虚滞证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红,口渴喜饮,舌淡,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
内补黄芪汤
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痈疽溃后,气血两虚
痈疽溃后,溃处作痛,倦怠懒言,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
第4章、清热剂
白虎汤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阳明气分,实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邪热初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热伤血络证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
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泻热通里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
第8章、补益剂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固涩药与固涩剂
1、定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治疗各种滑脱证候的药物 2、分类: 固表止汗药
敛肺涩肠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3、适应证:自汗、盗汗、久泻、久痢、久病咳喘、遗精、遗尿等
4、注意事项:表邪未解、内有实邪,不宜使用
1、固表止汗药:自汗盗汗 五味子
1、收敛固涩:久咳自汗 2、生津止渴:口渴消渴 3、涩精止泻:遗精滑精
常用固涩中成药
1、固表止汗类 玉屏风散 2、涩肠止泻类 四神丸 3、涩精止遗类 金锁固精丸 4、收涩止带类 千金止带丸
固涩药重点
1、四神丸治疗(
)
2、具有收敛止汗、生津止渴的药是
A五味子 B乌梅 C 肉豆蔻
D 山茱萸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方剂
含义
具祛痰功效,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称为祛痰药; 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称为止咳平喘药
1、下列具有清肝明目的药是?
A桑叶 B蒲公英 C 车前子
D 菊花
2、下列既能健脾燥湿,又能安神的药是?
A苍术 B茯苓 C 车前子 D 白术
3、下列被称为“风寒湿痹要药”的是?
A独活 B苍术 C 桑寄生 D 茯苓
4、下列被称为“转筋要药”的是?
A木瓜 B桑寄生 C五加皮 D 威灵仙
5、下列既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又能安 胎的药是?
(一)芳香化湿药:湿浊内阻,脾阳被困
藿香
有浓郁的香味,为芳香油原料。 或者烹饪材料, 此外,还可用作园林或庭院栽植美化环境。
化湿(湿浊中阻) 解暑(外寒内湿) 止呕(湿浊呕吐)
不宜久煎
(三)利水渗湿药:小便不利、水肿等
菌核 “云苓”
茯苓
“药食两用”、 “抗衰老”, 做糕点、美容
利水渗湿(水肿痰饮)
分类
温化寒痰药 清化热痰药 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
半夏(寒痰、湿痰)
温化寒痰(寒饮伏肺) 燥湿化痰(湿痰伏肺) 降逆止呕(痰饮犯胃) 消痞散结(痰气郁结)
2、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
川贝母(热痰)
清热化痰(外感、燥热咳 痰黄稠)
清热散结(痈疽疮疡)
3~10g,研末冲服
桔梗
祛痰止咳(寒热均可) 宣肺利咽(风热所致之
十三、安神药
用于治疗神志不安病证,分为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 1、朱砂:用于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 2、酸枣仁:养心安神,用于心肝血虚所致失眠 3、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心阴血不足
部风湿) 散寒止痛 (表寒夹湿之头痛如裹、身重)
古代被视为“康乐吉祥之物”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转筋要药”
木瓜
舒筋活络(筋脉拘挛之要药) 化湿和胃(湿热内蕴、吐泻转筋)
集“观赏、药用、食用、美容”于一体 搽在溃疡面上,是溃疡面加速愈合 不可多食,可使小便不通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安胎 (肝肾不足所致胎动不安)
五苓散
【组成】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桂枝 【功用】温阳化气 淡渗利湿 【主治】水肿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泄泻等
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脑积水等
上
目录
下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 芍药 地黄 川 芎 桂枝 茯苓 杜仲 牛膝 人参 甘草
【功用】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
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
上
目录
下
祛湿常用中成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风寒湿痹):木瓜丸 追风透骨丸 2、祛风清热除湿类(风湿热痹):湿热痹冲剂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肝肾亏虚风寒湿痹):独活寄生丸
五加皮酒
祛湿药复习
1、全蝎:有毒,善于祛风通络,治疗口眼歪斜 2、蜈蚣:有毒,善于熄风通络,用于痉挛抽搐,口眼歪
斜 3、僵蚕:善于熄风化痰,适用于风痰阻络 3、地龙:善于清热通络熄风,用于高热神昏
常用平肝熄风中成药
1、祛风息风类:牵正散 2、清热息风类:牛黄清心丸 3、平肝息风类:天麻定眩片 天麻钩藤冲剂 4、化痰息风类:天麻眩晕宁 山楂降压丸 半夏天麻丸
久泻不止
2、敛肺涩肠药:久咳、久泻久痢
乌梅
1、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2、敛肺止咳:久咳不止 3、生津止渴:虚热口渴 4、安蛔止痛:蛔厥腹痛
其他固涩药及方剂
1、肉豆蔻: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所致五更泄 2、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用于遗精滑精、出
汗不止、崩漏下血等证 四神丸:脾肾阳虚之泄泻证(五更泄)
肿痛、声音嘶哑) 排脓消痈(肺痈)
引药上行
(二)止咳平喘药 用于咳嗽气喘
紫菀
款冬花
祛痰止咳 (寒饮咳嗽)
润肺下气 (咳嗽喘息)
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介绍
1、竹茹、天竺黄:善于清热痰 2、瓜蒌:善于清热痰,兼宽胸理气、润肠通便 3、胖大海:善清肺热,用于咽喉疼痛,兼润肠
通便 4、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 5、苦杏仁:各种咳喘均可;尚润肠通便 6、桑白皮:清泻肺热;利水消肿 7、苏子: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A苍术 B桑寄生 C 黄芩 D 砂仁
十二、平肝熄风药
1、定义:平肝潜阳为作用,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药 物
2、适应证:肝阳上亢——眩晕 肝风内动——抽搐
天麻
1、平肝熄风:肝阳上亢 “眩晕要药”
2、祛风通络:风寒湿痹
钩藤
1、熄风止痉:肝风内动 热盛动风
2、清热平肝:肝阳上亢 肝经风热
后下
其他平肝熄风药介绍
化痰止咳平喘药重点复习
1、具有清热化痰,清热散结的药是
A半夏
B桔梗 C 川贝母
D 瓜蒌
2、能温化寒痰、燥湿化痰的药是
A半夏 B贝母 C 桔梗 D 瓜蒌
十、祛湿药与祛湿剂
定义:以化湿健脾、通利水道、解除痹痛为治疗作用的药物 适应症:内湿、外湿 分类:芳香化湿、利水渗湿、祛风湿
注意:祛湿药多为温燥之品,易耗伤阴津。
二陈汤
组成: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咳嗽 用于慢支、肺气肿、妊娠呕吐等
常用化痰中成药
1、燥湿化痰类(湿痰):二陈丸 2、温化寒痰类(寒痰):小青龙冲剂(糖浆) 3、清热化痰类(热痰):急支糖浆 4、润燥化痰类(燥痰):养阴清肺膏 5、止咳平喘类(咳喘):川贝枇杷膏
健脾安神(脾虚心悸)
利水用茯苓皮;安神用茯神;健脾渗湿用白茯苓
药食两用;明清对茯苓抗衰老十分推崇 美容;茯苓酥、茯苓饼、茯苓酒
车前子
包煎
利尿通淋(湿热下注) 清肝明目(肝经风热) 清肺祛痰(肺热痰多) 渗湿止泻(暑湿泄泻)
(三)祛风湿药:风寒湿痹,可汤、酒、丸散、膏剂
独活
祛风胜湿 (风寒湿痹之要药,尤适用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