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教案2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能运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为后续学习其他图形的对称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运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能运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对称现象能否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轴对称的坐标表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进行解决。
如:“已知点A(2,3),求关于x轴对称的点B的坐标。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
如:“已知点A(2,3),求关于y轴对称的点B的坐标。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是本册教材中关于几何变换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和平移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以及函数图象的性质。
他们对几何变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坐标表示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坐标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它们的坐标表示方法。
2.难点:轴对称和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例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理解。
3.练习法: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制作包含教材内容、例题和练习题的PPT。
2.练习题:教师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2,3)关于y轴对称,求对称点B的坐标。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轴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应的图象和坐标表示方法。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3.3节主要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理解坐标系中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轴对称的坐标表示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对平移和轴对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坐标系的运用和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需要加强对对称性思想的感悟,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能运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坐标表示方法。
2.难点:坐标系中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性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实例、图示、练习等环节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实例,如剪纸、图片等,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练习环节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数学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坐标系中点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坐标系中的点如何表示轴对称?对称轴是如何确定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对称实例,运用坐标表示对称轴和对称点。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坐标系和图形的变换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和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题目。
3.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如剪纸、建筑物的设计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优化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规律,进而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变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坐标规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进行解决。
5.巩固提高: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的坐标表示、平移的坐标表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对于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坐标系中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坐标表示方法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坐标系中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坐标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运用坐标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坐标纸,供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如何用坐标表示。
2.呈现(10分钟)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结合PPT上的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坐标纸上表示轴对称和平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坐标表示方法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全班交流,每组分享解题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坐标表示方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疑问。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坐标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平移的坐标表示》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性质和坐标与图形变化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移的性质和坐标与图形变化的基础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坐标系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清晰,对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理解平移对坐标的影响。
2.能够运用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坐标系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平移的坐标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3.坐标纸和尺子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变换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平移的性质和坐标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坐标纸上进行实际操作,画出给定向量平移后的图形,并标注出对应的坐标。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释和演示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和坐标系的重要性。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3.3节主要介绍了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本节课重点是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基本知识,对平移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2.难点: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3.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种移动。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性质,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运用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进行解答。
组长负责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移的坐标表示方法和运用平移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八年级数学下册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第2课时 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导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2课时 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1.掌握点的坐标轴变化与点的左右或上下平移间的关系.2.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知识探究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P97-99页,回答下列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 )向右或左平移a 个长度,可以得到点的对应点是(x+a,y )或(x-a ,y );将点(x,y )向上或下平移b 个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是(x,y+b )或(x ,y-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把一个图形的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一个图形的各纵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 个单位长度.自学反馈1.将点P (-4,3)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点P ′,则点P ′的坐标为( C )A.(-2,5)B.(-6, 1)C.(-6,3)D.(-2,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3,纵坐标保持不变,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 A )A.向右平移了3个单位B.向左平移了3个单位C.向上平移了3个单位D.向下平移了3个单位活动1 小组讨论例1三角形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1),B (3,1),C (4,3),把△ABC 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得三角形A ′B ′C ′,(1)求顶点A ′、B ′、C ′的坐标(2)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3)△ A ′B ′C ′与△ABC 的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解:(1)A ′(1,4),B (3,4),C (4,6)(2) ABC S △ 2(3)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活动2 跟踪训练1.已知点A (-1,-3),将点A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则点B 在( D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2.将三角形各顶点的纵坐标分别加3,横坐标不变,连接三个点所成的三角形是原图形( C )A.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B.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C.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D.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3.已知点P (m,n )经过平移后变为(m+3,n ),则点P 需( B )A.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B.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C.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D.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M (0,2)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M 1( 0,6 );把M (-1,-3)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M 2(3,-3).5.将点P (-3,y )向下平移三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 (x,-1),则xy=-10.6.三角形ABC 中,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5,0),B (4,0),C (2,5),将三角形ABC 沿X 轴正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沿Y 轴负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三角形EFG.(1)求三角形EFG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2)求三角形EFG 的面积.解:略.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将你的收获与同学分享.。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章 图形与坐标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3.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公开课教案_2
课题:3.3.1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教学目标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利用关 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能作出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图形。
2、在探索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 的思维意识;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 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重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难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出示ppt 课件) 1、我们学了哪些图形变换?2、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如图,作出∆ABC 的轴对称图形∆A'B'C' MA'=AM ,NB'=BN ,PC'=CP二、知识探究(出示ppt 课件)1、讨论轴对称图形的坐标的特点。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3,2(1)分别作出点A 关于x 轴,y 轴的对称点A ′,A 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作点A 关于x 轴对称点A ′线段AA ′与x 轴垂直,且被x 轴平分。
作点A 关于y 轴对称点A ″线段AA ″ 与x 轴垂直,且被x 轴平分。
(2)比较:点A 与A ′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点A 与A ″呢?归纳知识点: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b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C BA C'AB'MN PlA (3,2) 关于x 轴对称 A′(3,-2) A (3,2) 关于y 轴对称 A′′(-3,2) A ′(3,-2) 关于原点轴对称 A′′(-3,2) x 轴 坐标 对称轴纵坐标 横坐标 y 轴 原点 不变 互为相反数 不变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点(a, 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点(a, 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应用举例:例1、已知点P(-3,4),则: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是。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坐标系中轴对称问题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坐标表示轴对称,通过坐标来研究对称点的坐标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对称点的坐标规律,从而总结出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建立、点的坐标表示、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轴对称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坐标系中的轴对称问题还缺乏直观的感受,对对称点的坐标规律把握不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掌握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概念,能运用坐标解决简单的轴对称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方法及其应用。
2.难点:对称点的坐标规律的发现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坐标表示轴对称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对称点的坐标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实例和问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坐标表示轴对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对轴对称产生直观感受。
接着,提出问题:“如何在坐标系中表示轴对称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湘教初中数学八下《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word教案 (2)
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开头是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关于点平移时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学会求已知点左右,上下平移后所得像的坐标,并能根据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点的平移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线段经平移后所得的像,最后上升到一个图形的多种平移的组合。
教学目标:1、 感受坐标平面内图形轴对称和平移变换时的坐标变换;2、 了解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3、会求与已知点左、右或上、下平移后的像的坐标;4、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5、进一步培养坐标意识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
教学准备:刻度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 合作交流,寻找规律(1) 如图,在方格纸上任画点A ,写出它的坐标; (2) 分别把A 点向左、向右平移5个单位,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3) 分别把A 点向上、向下平移3个单位,并写出它们的坐标。
(4) 与同伴交流,比较点A 与它的像坐标,你发现什么规律?让每人任选一点,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规律。
O 1 2 3 4 1 2 3 4 -1 -2-3 -4 -1 -2 -3-4 x y A二、总结规律,灵活运用a)从上面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坐标平面内的点与平移h(h≥0)个单位后所得的像的坐标的关系如下:(a,b+h)向上向左向右(a+h ,b)(a,b)(a-h ,b)向下(a,b-h)2.练习:已知平面上有6个点,坐标分别为A(-2,3)、B(2,3)、C(-2,-3)、D(2,0)、E(1,-3)、F(0,1.5),其中,点D向下点平移2个单位后的像的坐标是-----------,点E向右点平移2个单位后的像的坐标是是-----------,点F向左点平移2个单位后的像的坐标是-----------,所得的像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像的坐标是-----------,点A向------------平移-----------单位得到点B,点A向------------平移-----------单位得到点C,点B向先向------------平移-----------单位,再向------------平移-----------单位得到点C.3.课本例24.练习:在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ABCD的边AB可表示成(2,y)(-1≤y≤3),边BC可表示成(x,3)(2≤ x ≤5),则点D的坐标是什么?边CD该如何表示?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多少?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长方形。
八年级数学下册3.3.3用坐标表示平移二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3.3.3用坐标表示平移(二)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经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受并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掌握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
难点:利用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出示ppt课件)1、什么是平移?点平移后的坐标特征?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b)向右(或向左)平移k个单位,其像的坐标为(a+k,b)(或(a-k,b));将点(a,b)向上(或向下)平移k个单位,其像的坐标为(a,b+k)(或(a,b-k)).概括起来是:上加下减“y”加减,右加左减“x”加减.2、如何做出图像在平移下的像?先确定图形平移后对应点的坐标,再连线即可。
二、探究交流(出示ppt课件)1、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时,图形上的点坐标如何变化呢?若正方形ABCD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2,4),B(-2,3),C(-1,3),D(-1,4),将正方形ABCD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7个单位长度,两次平移后四个顶点相应变为点E,F,G,H.(1)点E,F,G,H的坐标分别是什么?E(6,-3), F(6,-4),G(7,-4),H(7,-3) 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时,如何解决图形上的点坐标的变化问题呢?归纳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a是正数)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b是正数)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A DB C右移8下移7图形平移的方向与距离图形上点的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点平移时坐标变化规律)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A DB C(或(,)).2、当图形沿非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时,如何让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发挥作用呢?(2)如果直接平移正方形ABCD ,使点A 移到到点E ,它和我们前面得到的正方形的位置相同吗?如图,△ABC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 (-4,-1),B (-5,-3),C (-2,-4).将△ABC 向右平移7 个单位,它的像是△A 1B 1C 1;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A 1B 1C 1的像是△A 2B 2C 2. (1)分别写出△A 1B 1C 1, △A 2B 2C 2的顶点坐标; A 1 (3,-1), A 2(3,4), B 1 (2,-3), B 2 (2,2), C 1 (5,-4); C 2 (5,1). (2)将△ABC 作沿射线AA 2的方向的平移,移动的距离等于线段AA 2 的长度,则△ABC 的像是△A 2B 2C 2吗?在这个平移下,点A (-4,-1)的像是点A 2 (3,4). 点A 2的横坐标是3 =(-4)+7,纵坐标是4 =(-1)+ 5.因此在这个平移下,平面内任一点P (x ,y ) 与其像点P' (x',y')的坐标有如下关系:按照这个关系,点B (-5,-3)的像点的坐标为(2,2),从而点B 的像点是B 2;点C (-2,-4)的像点的坐标为(5,1),从而点C 的像点是C 2.因此△ABC 的像是△A 2B 2C 2.三、例题精讲(出示ppt 课件)例、如图,四边形ABCD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2),B (3,1),C (5,2),D (3,4).将四边形ABCD 先向下平移5 个单位,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它的像是四边形A'B'C'D'. 写出四边形A'B'C'D'的顶点坐标,并作出该四边形.分析:先向下平移5 个单位,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5,再向左 平移6个单位,纵坐标不变,横坐标-6. 解:四边形ABCD 先向下平移5 个单位, 再向左平移6 个单位,在这个平移下, 平面内任一点P (x ,y )与其像点 P' (x',y')的坐标有如下关系:∴A' (5,-3),B' (-3,-4), C' (-1,-3),D' (-3,-1). 依次连接点A'四、课堂练习(出示ppt 课件)五、课堂小结(出示ppt 课件)六、作业:p102 4、5、6。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3.3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移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运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坐标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
但部分学生对坐标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对平移的表示方法和解题策略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移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掌握平移的性质。
2.能够运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并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一次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律。
2.难点:坐标表示一次平移的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平移的性质。
3.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坐标表示一次平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练习法: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平移的过程和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移的概念,如“将一幅画沿着桌面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在坐标系中,如何表示图形的一次平移?”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次平移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坐标系中点、线、面的变化规律。
总结平移的性质,如“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位置”。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与坐标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3.3用坐标表示一次平移》公开课教案_2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第2课时简单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充分理解用坐标表示平移过程中的横、纵坐标的变化规律二、过程与方法:在巩固坐标平移基础上,熟练利用坐标规律解决数学以及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问题:什么叫做平移?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上节课学习了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本节课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
教学说明:复习旧知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入新课题。
二、新课导入活动一探究新知做一做教材第97页动脑筋小组讨论你能发现平移时坐标变化的规律吗?(归纳、讲解习题、考点小结)教学说明:通过动手画图,反复尝试,让学生发现点平移的规律,小组讨论,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活动二深入探究做一做教材第98页动脑筋问题:将一个线段整体平移,你要怎么办?(归纳、讲解习题)教学说明:通过动手画图,让学生明白将一个线段平移的具体操作,加深知识的理解活动三例题探究教材第98页“例2”教学说明:通过动手画图,让学生升华知识,体验将一个图形平移的做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三、巩固新知PPT习题四、小结你能谈谈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吗?五、课后作业1、P99练习第3小题2、P102习题3.3 A组题第1、2小题教学反思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上下平移的规律掌握得较好,但是有部分学生容易将左右平移的规律混淆,以及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时,理解不透彻,今后需要不断强化这方面内容,达到全面提高。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章 图形与坐标 3.3 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3.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公开课教案_2
6.巩固练习
(1).(-2,-1)和(-2,1)(2).(3,0)和(-3,0)(3).(2.5,-2)和(-2.5,-2)
4.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本节难点.例3.如图,(1)求出图开轮廓线上各转折点的A.O.B.C.D.E.F的坐标,以及它们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A′.O′.B′.C′.D′.E′.F′;
(2)在同一坐标系中描点A′.O′.B′.C′.D′.E′.F′,并用线段依次将它们连结起来.
变换
A A2(关于y轴对称)则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4.一般规律: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为(-a,b).
三.师生互动,掌握新知
1、在人人参与的活动中掌握新知.以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一位同学提出一个点的坐标并问另一位同学它关于x轴或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个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在坐标平面内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直尺
教法
学法
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坐标平面内,将第一象限内的图案作怎样的对称变换,就得到了海葵的图像?经学生回答后提出课题,在坐标平面内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轴对称和平移的坐标表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开头是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关于点平移时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学会求已知点左右,上下平移后所得像的坐标,并能根据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点的平移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线段经平移后所得的像,最后上升到一个图形的多种平移的组合。
教学目标:
1、感受坐标平面内图形轴对称和平移变换时的坐标变换;
2、了解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3、会求与已知点左、右或上、下平移后的像的坐标;
4、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
5、进一步培养坐标意识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
教学准备:刻度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1)导入部分安排了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本课大量借助电脑动画技术,形象地演示移动的过程,但是,一般安排在题目之后,,仅仅起到验证学生自己得出的规律的作用,这样避免把结果通过电脑直接告诉学生,更好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例2是“新定义”题型属第一次出现,难度较大,课内只安排了一个线段表示法的相应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安排“新定义”题型的相关练习,但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适当加以补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