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
中学生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中学生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作者:张彩玲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17期今天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公民,即将面临各种挑战。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他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更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享受、娱乐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他们不适应集体生活,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缺乏责任意识。
有的学生在班级中往往扮演着自己只管自己的角色。
不会从别人身上得到关心,也不会去关心别人。
他们的心理由安静→孤立→担忧→抑郁→爆发,在逆社会行为中成长,对社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已经全部消失,就不用谈情操高尚了。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除了学校、家庭、自我认知和自我移情以外,还有个社会学习的影响。
无论在家里或者学校里,孩子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很多的行为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得到的。
这种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成人不知不觉,孩子也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
学知识要先学做人,做个充满亲社会行为的人。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是一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体现,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品质和能力。
它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亲社会行为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而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
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思品教学的特性,进行亲社会行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培养负责任的高尚行为。
教育学生,不如说是感悟生命。
那么,思品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呢?一、借助教材蓝本,培养亲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呈现方式,许多情感、道德认识都是从教材中学到的。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作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机制,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道德自我调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以及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文章首先将对道德自我调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进行界定和阐述,随后将分析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提升个体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道德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行动。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对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旨在促进他人福祉或社会整体福祉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和安慰等。
道德自我调节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从而激发和维持亲社会行为。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他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
这种道德自我调节的过程,使得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道德自我调节还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们更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自我利益、群体压力等)而忽略或违反道德规范,从而表现出违规行为。
因此,在探讨道德自我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社会认同感,我们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易错点01 亲社会行为—备战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错题[001]
易错点01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1.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哪些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2.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意义)?(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4)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1)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2)学会谦让、分享和帮助他人(3)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到:积极参加综合实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4.为什么要关爱他人?(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5.如何关爱他人?(1)要心怀善意。
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2)要尽己所能。
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3)要讲究策略。
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6.我们为什么要服务社会?(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7.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怎样实现?(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
(2)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8.我们应该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活动。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道德推理和少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同伴和成人的替代情感之间的关系
巴拉特、马修和哈沃德的报告中称,只有当儿童被诱导为他人感到难过而不是被诱导为自己感到难过时,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最后还是没有分析出成人主导的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四种亲社会道德困境中的三种都属于同龄人主导的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推理能力对同伴和成人主导的亲社会行为不同(爱森堡,1985),由于这些事例都没有以其他为导向的替代回答,这四种不同的分类分成了显示出有替代回答的儿童和没有替代回答的儿童的对抗。
道德推理值处于中间值。
因此MANCOV分析的每一种都包括一个2(高VS低,代替情感回答)X2(高VS低需要为导向的道德推理)设计。
其中主效应测试有详细论述。
其中一项分析关于同情心的两项指标和其他项目的推理非常详尽,儿童对于同龄人的帮助被认为是需要为导向与道德推理和对难过情绪的自我陈述之间的重要联系引起的。
简单的主效应测试表明对于儿童来说,以需求为导向的推理值越高,这些自我陈述式的儿童在看到同龄人难过时会会比那些没有自我陈述的儿童要提供更多的帮助,而需求为导向的推理值越低是,这两组儿童在帮助他人上没有明显区别。
在分析外显的关心与自我陈述或外显的难过时,这些联系时不重要的。
尽管效应值相对处于中间,这些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与青少年的分析结果类似,我们发现学前儿童的自我陈述和对于其他因素为导向替代反应而采取的表情和更高层次的推理呈正相关,对于同龄人的难过沮丧,儿童的自我陈述法,男孩的面部表情,女孩的难过情绪都和社会标准推理呈正相关。
同样,自我注意的反应指数和道德推理水平的关系与预想中的一样。
快乐的情绪反应对同龄人的难过情绪与更低水平的道德推理呈现出积极的联系,冷漠或中立的代替情感反应与更高水平的道德推理呈负相关,尤其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儿童以其他为导向的道德推理(比如,需求为导向的推理)和同情感(为同龄人感到难过的情绪)越高,就越有可能表现出同龄人为指向的亲社会反应,尽管这些结果更多的是必定与某事实有关,事实就是这四种测试只有一种交互联系是重要的,这两种分析都包括了自我陈述的替代措施和难过的面部标志,这些优势会反映自我甚至是其他为导向的关心。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场合中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遵守社会规范、积极维护公共秩序等。
人际关系
社会价值
个人成长
亲社会行为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
06
结论与展望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其中,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作用;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因素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具有调节作用。
$number{0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日期:
演讲人:
目录
引言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述心理形成机制分析培养策略探讨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1
2
3
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03
心理形成机制分析
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共情能力
青少年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感,如内疚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促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在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亲社会行为是学生个体进行社会化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对学生自我成长有促进作用,也对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有推动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和重视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关心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公共活动,有效为社会服务。
对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引导和培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所以,亲社会行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中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和意义亲社会是社会心理学范畴,要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符合,与反社会相对,与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相对。
所以,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和社会期望及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行为,包括相互帮助、分享交流、合作共进、谦让多礼等各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很多表现形式,结合心理学家的分析和研究,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调节、帮助、分享、利他、礼貌、包容、公正、控制等八种类型行为。
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社会中逐步形成的。
如今的初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教育教学中会发现这些学生因为父母、长辈过分关爱和呵护,做事和思考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他人和社会考虑很少。
同时学校和家长因应试教育影响而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以成绩对学生进行衡量,进而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也就更不重视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属于道德行为,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其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社会观,以及能形成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也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有效教育和培养,亲社会行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教育的内容,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实施教育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之间的调节效应。
道德推脱是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通过心理机制将自身与不道德行为分离,从而减轻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而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合作、有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道德认同则是指个体对道德规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推脱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影响到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因此,本文将从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入手,分析道德认同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道德推脱、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认同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明确各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道德推脱、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实际关联。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揭示其内在机制。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
道德推脱,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通过心理策略将自身从道德责任中解脱出来的现象。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推脱现象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帮助或合作等动机,所做出的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对某一道德标准或价值的接受和内化,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亲社会行为
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亲社会行为作者:崔继军来源:《教育》2015年第52期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亲社会是其思想品德当中的关键部分之一。
其亲社会行为得到良好的培养,不仅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同时也将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如何能够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广大教师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
亲社会行为概要“亲社会”是心理学概念的一种,也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
所谓的“亲社会”是指要求社会当中的个人、群体等,通过帮助、合作等所做出的公益行为。
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多数家长以及教师通常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对于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应是其思想品德的一种,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帮助。
培养策略通过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
目前,初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日常生活中,在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对别人的感觉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考虑。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概念进行充分讲解。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对简单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认识,例如:学会谦让、懂得分享、无私奉献等。
当学生对这些概念充分掌握之后,教师应指导其同他人开展合作、学会对他人赞美、礼貌待人等。
在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应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亲社会行为的掌握不仅会对自己品德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帮助,同时还将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们的需求根据其层次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生理层次的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尊重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一般而言,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在获得他人尊重的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然美体验或 自然的审美体验是生态伦理学 中情感
道德体 验 的主要 表现 形式 。 侄 态 伦 理学 中 , 当我们 对 荒 野 自然 产 生某 种
美的审美体验时 , 那 也就意味着我们 内心 已经有一
个道德 善 的预设 。在 这 个 意 义上 , 自然 就 不 再 是 工
・
略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看到 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 。 正 因如此 , 这种 美蕴 涵 了生态 伦理学 的善 。
4 0・
教育科学文摘
2 0 1 3年第 4期
德育研究
平 上都反 映 出道德 推 脱在 八 个方 面的不 同 内涵 。 因
服 道德推 脱 , 然 而必 须要 注 意到 他 们 的 道德 推 脱 水
此, 从 这 八 个维度 来 探 测 青 少年 的道 德 推 脱 水 平 是 非 常有 效的 。 然而 应 当看 到 , 三组 被 试 在 责 任 转 移
道德 推 脱水 平与 其 自陈的 攻 击行 为 、 反 社 会 行 为和
理 论 中的 一个重要 概 念 , 指 个体 通 过 各种 认 知 策略
犯 罪行 为有 关 , 道 德推 脱认 知 的改 变还 能 够促 使 失 足 青 少年 中止 犯 罪。 随 着 中国社 会 经 济的 发展 , 一 些传 统 的道 德 观
易进 行偷 窃及 其他 反 社会 行 为 , 甚 至还 与 犯 罪行 为
任 转移 、 责任 扩散 、 歪 曲结 果 、 责任 推诿 、 去 人性 化等
八 个 维度 来测试 青 少年 的道 德 推 脱 , 并 对 八 个 维度
的每道 题都 进行 了反 复的 翻译推 敲 和本 土化 。在 本 次测试 中 , 普 通初 中、 高 中生 以及 职校 生在 八 个维度 上整体 都表 现 出较 为稳 定 的 差异 模 式 , 据 此 可 以认 为这八 个维度 不仅在概 念 上 , 在 实际测试 的 得 分 水 具理性 所理 解 的没 有情 感 的 客体 , 而是 一 个生 态 主 体, 对 自然 的尊 重就 是对 于主体 的尊 重 。 由此 , 就 可 以逻辑 地 推导 出对 自然 的尊重 就是 一种 人 的 内心 向 善, 是 人 的道德 表 现 。这 一 思 想 构成 了生 态 伦 理 学
初中学生道德推理_移情反应_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
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朱 丹Ξ1 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摘 要 抽取上海市初中三个年级217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对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和问卷调查,考察初中阶段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与移情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相关;移情能力中的个别指标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助人动机、帮助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事呈现方式不同会对故事与自己相关程度产生影响。
关键词:道德判断推理 移情 亲社会行为1 引言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现象,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可以视为是行为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影响因素是社会认知和移情(empathy )。
Woodruff Smith (1989)在所著的书中将移情解释为“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体验,设想自己也处在别人的位置经历别人的体验。
”[2]。
当一个人面临他人的困境时,或者专注于自我内心的焦虑,或者专注于他人的情绪状态,会产生利己与利他两种行为取向。
在利己倾向中人可能为了减少自己的苦恼而选择逃避的行为,而只有在利他倾向中才更可能更多地采取利他行为。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
普遍认为,个体能否将亲社会的观念转化成为具体行动,移情在此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已有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比如William Robert 和Janet Strayer (1996)[3]的一项青春期研究表明,移情确实与利他相一致,情绪的观察能力(emotional insight )、表达能力(expressiveness )以及角色采择能力(role taking )等因素都与移情有显著相关。
八年级政治养成亲社会行为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第4课时(总课时数4)学习内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分析: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
“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学习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初步感悟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环节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1.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②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 4.谦让表现在:②①③④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独占有哪些危害?6. 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7.,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P24---P26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么?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1. 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2.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3.想?,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六号飞船”,我感到我们国家,我感到我们国家,我感到我们国家用稚嫩的肩膀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引言: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在面临亲社会行为时,往往借助各种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而道德认同则是指个体内化并主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愿意为他人利益付出。
这两个概念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元分析,探讨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1 道德推脱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当个体通过道德推脱来逃避责任时,其亲社会行为常常受到负面影响。
道德推脱会削弱个体的道德情感和义务感,导致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从而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概率。
1.2 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影响与道德推脱相反,道德认同能够激励个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积极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
个体通过道德认同,加强了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提高了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概率。
二、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关系2.1 道德推脱降低道德认同水平道德推脱的出现往往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程度负相关。
个体通过推脱责任,减少内心的道德冲突,但同时也削弱了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降低了道德行为的产生概率。
2.2 道德认同减少道德推脱倾向与上述相反,道德认同的提升能够减少个体推脱责任的倾向。
通过内化道德规范,个体更容易感受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从而降低了推脱责任的概率。
三、干预措施基于以上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减少道德推脱倾向,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3.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塑造个体道德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并帮助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其道德情感和义务感。
3.2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为了减少个体的道德推脱倾向,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来促进个体的道德认同。
个体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和民族性质的研究
学术论坛 /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701 引言大学生作为一群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群体,必须努力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促进民族复兴。
然而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各种程度的道德败坏的事件,而在发生这类事件之后,涉案的主要负责人总会去推辞或推卸责任,而为了达到自己不被责罚或归错的目的,个体在群体中会使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这种目的,但多多少少都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
该研究将围绕着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这两个主题进行探索,将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将大学生的道德推脱作为因变量,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机制,并据此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2.1 亲社会行为(1)概念界定。
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同的。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人在对其他个体实施帮助时,使帮助对象受益的同时也对其个人产生自我受益。
此行为的显著特征在于,个人实施帮助行为时,不仅可使其个人和帮助对象产生受益,也可以使自身和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和谐。
(2)理论基础。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包括拓展个体的思维——行动空间、增强灵活性,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个人建构持续性较长的身心、社交等方面,从而体现出亲社会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决定身体的健康成长和最佳功能的实现是基于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我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他们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驱动力。
当个体感知到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胜任感会增加,从而使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
(3)相关研究。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对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结果变量进行整理和讨论。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表现更多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积极地情绪。
以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情、人格、感恩等方面。
同理心是指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情绪状态,并基于这种理解而产生的同理心。
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以286名上海市普通中学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为研究对象,利用道德判断推理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社会测量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道德判断推理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它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显著.同伴关系与道德判断推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中学生同伴关系是其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志军作者单位:刊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1 23(4)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道德判断推理同伴关系。
谈谈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谈谈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发表时间:2013-04-03T16:32:23.5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月总第109期供稿作者:张宗梅[导读] 总之,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良好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定会开花结果。
张宗梅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730700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亲社会行为”这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家庭、学校、社会都应重视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使青少年既能获取生存技能,又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要引入移情、“森林效应”的观念,使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教育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保护,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极度匮乏,总是以孩子是否听话乖驯、学习是否优秀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
中国社会很多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将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
检验和衡量家庭与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经受住社会生活的检验和选择、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存于社会,他们既要有生存的技能,又要有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这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与前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亲社会行为则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题目: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研究背景: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挑战。
一些中学生缺乏道德同一性,无法正确地认识和坚守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因此,研究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某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中学生的道德同一性和亲社会行为情况,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内容和重点:1.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2.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内涵。
3.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预期成果:1. 深入探讨中学生道德同一性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提高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2. 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中学生爱心、友善、谦虚、敬畏等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研究难点和挑战:1. 道德同一性和亲社会行为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有主观的解释和理解。
2. 中学生的道德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需要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1. 王立新. 浅谈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培养[J]. 教师论坛, 2021,29(1):96-97.2. 王力明.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0,23(3):32-35.。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因此,探究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
1.调查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2.分析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3.探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2.设计问卷并对其进行试用和修订;
3.对样本进行抽样和调查,收集数据;
4.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了解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关系和因素。
四、预期结果及其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试探——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试探——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目前,国内的道德状况引发人们极大地关注。
“老人摔倒了路人不扶”和“小悦悦”事件,对陌生人,咱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友情和亲情,咱们也冷淡了很多。
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这不能不引发教育界的反思。
据调查,现代在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在家庭中备受溺爱与娇纵,又缺少同伴,缺乏必然的亲社会行为教育。
这种教育的欠缺,必将会致使青少年社会化的缺点,缺少走向和适应社会所应具有的道德道德。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如助人、分享等。
亲社会行为包括了一切踊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乃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养成这种行为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加大道德宣传力度渗透亲社会行为人们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滋长了现实生活中的冷漠风气。
对于社会健康的进展和谐的社会秩序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第一,加速课程渗透整合的力度。
踊跃、有序、有效地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当中,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化。
语文科品味美文的思想性,历史科感悟人物事迹的先进性,理化科体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
寻觅各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课堂,演绎成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
第二,利用学校的软硬环境。
校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优化,一方面绿化、美化、亮化硬环境,另一方面娱化软环境,设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友情提示口号、心语热线、校报或学校QQ群等。
从校园生活的细处着眼,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耳染目濡的宣传力度。
如设立大型的宣传灯箱或其他口号。
自信成绩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谦让是美德,分享更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字字赫然入目,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再次,学校应踊跃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创设道德训练情景。
给予学生特定的任务角色,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试探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适应,自主感悟亲社会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强化道德的宣传与渗透,创造一个对学生有利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 、 福建、 江 苏 8省 市 2 0 0 0多名 中学 生 问卷 调 查 的数 据 , 探 讨 了青 少年 的道德推 脱程 度 、 亲社会 行 为
德推 脱, 表 现 出更 多 的 亲社 会 行 为 。此 外 , 青 少年
( 初 中和 高 中) 面对 升 学 和 高考 的 压 力 , 把 大部 分 精
力都投 入到 学 习 中, 较 少受到社 会不 良现 象的影 响 。 道德推 脱 的平均 水平 对青 少年 的亲社 会行 为具 有显 著 的反 向 预测 作 用。道 德 推 脱 程 度越 高 , 青少 年 的 亲社会 行 为倾 向越低 。道德 推脱 可 以使 道德 自 我调 节有 选择 性地 激 活 或 失效 , 这 种 失效 会使 个体 即使 没有按 照 道德 规 则 表 现 出亲社 会 行 为 , 也 不会 产 生强烈 的 内疚 和 自责 。这种 道德 的 自我调 解机 制 可 以从 意识上修 正主 体 的 道德 认 知 , 对 青 少年 的 亲 社会 行 为起 着重要 作 用 。
间值 , 亲 社 会 行 为 水 平 较 高 。 从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各 个
。
这 种道德 自我 调 节机制会 促使 个体 行 为摆 脱 按
照其 自身道德 准则而行 事 的思 维方式 。通过 重新 定 义 自己的行 为 、 减 少 自己的行 为 责任等 方 法 , 道德 推
脱 这 种 道 德 自我 调 节 机 制 会 导 致 道 德 自我 调 节 失
维度 来 看 , 诚 实互 惠型 、 关 系分 享 型 、 情 感体 贴 型 的 亲社 会行 为得 分较 高 ; 慈善 利 他 型 和 生人 援 助 型 的
效, 降低 个体 对 不 良行 为 所 导致 的 伤 害及 这 些不 良 行 为在 后 果 中的责任 的认 知 , 从 而进 一 步降低 他 们 心 。当今 以市 场 经济 为主 导的世 界 比以往 任何 时代
人类 命运 的关 切 。
冲淡人 的高 尚价 值 追求 和社 会 责 任 感 , 使 人 丧失 对
理 想世 界 的追求 、 对 弱 者 的 同 情 和对 子 孙 后 代 的关
是 进行 推脱 。从 道 德推 脱 的各 个机 制 来 看 , 责 任 扩
脱) 就成 为决 定 亲社会 行 为进 行 与 否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散、 道 德合 理化 得分 较 高 ; 有利 对 比 、 非人 化 、 结果 曲
解得 分较低 。青 少年 的亲社会 行 为得 分 高于理论 中
不 同 的 道 德 推 脱 机 制 影 响 不 同类 型 的 亲 社 会 行
主 体 避 免 因 违 反 道 德 标 准 而 进 行 自我 制 裁 。道 德 推
脱属 于道德 心理 层 面 的 问题 , 道 德 心 理 影 响 道 德 行
为 。有 关道德 推脱 影 响道德 行 为的研 究主要 分 为 两
脱 内疚 和 自责? 班杜 拉 提 出过 道德 推 脱 的概 念 , 试 图以此 解释 这一 潜在 的心理 过程 。道德 推 脱是 指通
过 分 离 个 体 行 为 与 其 内在 的 道 德 标 准 , 从 而 使 行 为
校 普遍 重视 综合 素 质 教 育 。在 这 种教 育环 境 下 , 青 少年形 成 了良好 的德行 意识 , 责任 感 强 , 较 少进行 道
共 同的事情 , 它关 乎着 全人类 共 同 的命 运 。因此 , 当 前 思想 政治 教育 要 注重 人 文 关 怀 , 这 种 人 文关 怀 寄 托着 人们对 未来 的憧 憬 , 关 乎着 人 们 对 生 活 的理 解 和期 待 、 对 弱势 群体 的 同情 、 对社 会 4期
德
育
青少 年道德推脱 与亲社会行为
刘 珊 , 石 人 炳
华 中科 技大 学 社 会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4
《 青 年研 究) ) 2 0 1 7年 第 5期 , 约1 0 0 0 0字
近年 来 , 各种 不道 德 事 件 不 断发 生 。这 促 使 人 们思 考 , 人 为什 么会 做 坏 事? 做 了坏 事后 又如 何 摆
思想 政治 教育 生活 化要 培育 人们 的科 学思维 观 念 和探求 真理 的 决 心和 意 志 品 质 , 以求 真 的态 度 理 解科 学精 神 , 将 科 学精神 内化 于人 的生 活方 式之 中, 对科 学 表现 出强 烈 的认 同感 。另 外 , 也 要 时刻 警 惕
科技 理 性所 具有 的 排斥 人 的一 面 , 科 技 理 性所 坚 持 的是 物 质至 上和 技术 至上 的观 念 , 这 一 观 念有 可 能
亲社 会行 为得 分 较 低 。这 其 中的 可 能原 因在 于 , 学
确预 见 , 才能体 现其 对 生活 的意义 和价 值 。 3 . 坚 持 弘扬科 学精 神与人 文关 怀 的统一
都 需要 人文关 怀 。当今 世界 还有 很多 的弱 势群体 需
要 人们 给予人 道 主 义 的关 怀 , 需 要 全 社会 的关 心 和 支援 , 这不单 单是 某个 国家 自己的事情 , 而 是全人 类
状 况及 其 内部 结构 、 道 德 推 脱 对 青 少年 亲社 会行 为
的影 响 。研 究表 明 , 青 少年 的 道德 推 脱 程 度 普遍 较
低, 青 少年 较 多 为 自 己 的 不 道 德 行 为 承 担 责 任 , 而 不
为 。在 实 际生活 中, 当 个 体 的 社 会 行 为 同 社 会 的 道 德 标 准发 生 冲 突 时 , 这 种 道 德 自我 调 节 机 制 ( 道 德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