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初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简述亲社会行为概念及培养方式
简述亲社会行为概念及培养方式一、前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培养亲社会行为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亲社会行为概念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等积极行为,包括捐赠、志愿服务、照顾他人等。
2.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1)直接帮助:直接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如捐款、捐物等。
(2)间接帮助:通过提供信息或资源等方式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3)情感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如安慰、鼓励等。
(4)自我牺牲:个体放弃自身利益来帮助他人,如英雄救美等。
3. 亲社会行为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1)与利己主义相比,亲社会行为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2)与同情心相比,亲社会行为更注重实际行动而非仅仅表达感受。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
2.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
3. 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的情境和背景等。
四、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式1. 家庭教育(1)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其重要;(2)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3)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
2. 学校教育(1)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体验亲社会行为;(2)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引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意识。
3. 社会文化环境(1)社会应该倡导亲社会行为,营造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氛围;(2)媒体应该多宣传正能量的事例,引导公众向善;(3)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来。
五、结语培养亲社会行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亲社会行为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比如我们会帮助我们喜欢 的人 。我们 知道 , 我们 最初喜 欢一 个人受诸如身体魅力和相似性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关 于亲社会行 为 的研究发现 , 这些 特征也 同样 影 响助人 行 为 , 至 少在 某些 场合 下, 那 些具 有身体魅力 的人更 可能得 到帮助 。潜在 助人者 和需要 帮 助 的人 两 者 间 的相 似 程 度 也 很 重 要 , 帮 助 同 一 国家 的人 要 比 帮 助 一 个 外 国人 的 可 能 性 大 ; 对 持 有 相 同 态 度 的 人 要 比 没 有 共 同 态 度 的人 帮 助 多 。 然后我们会 帮助那些值得帮助 的人 。人们对某种特定需要 的 重 要 性 的判 断强 烈 地 受 着 价 值 的影 响 。在 评 价 需 要 本 身 的 值 得 性 时, 潜在的助人者也会去参 考那人 的需要 的原 因或理 由。研究 指 出, 关键在于因果因素 的 自控 性 。人们更 倾 向于帮助 问题 的原 因 是不可 自控 因素 的那 些人 。例 如 , 大学 生们更 愿意把租金 借给 一 个 由于生病 而借钱 ( 不可控 原 因) 的人 , 而不愿 借给 因懒惰 ( 可 控 因素) 而借钱的人 。我们 可能会 同情 那些并不 是 因为 他们 自己的 错 而遭受痛苦 的人 , 而讨厌或恼恨那 些应对其所 遇难题负 责任的
情使 我们把 注意力集 中于 我们 自己和我们 个人 的需要 , 那么它 就 会 减低 帮助他人 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认为帮助别人会使我们感 觉
好起来 , 由此 抚 慰 我 们 的 坏 心 情 , 那 么我 们 更 可 能 去 帮 助 。 第 三是 帮 助 者 的 内疚 情 绪 。与 亲社 会 行 为 有 着 特 殊 联 系 的 心 理 状 态 是 内疚 , 即一 种 由于 我 们 认 为 做 错 了事 而 引 起 的不 愉 快 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研究实践 ■亲社会行为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论题,得到了广大心理学家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成长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奠定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因此,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意义重大。
亲社会行为不仅受生物学因素、认知特点、自我概念、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
因此,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再结合其他途径,共同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以促进儿童终身心理健康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谦让、分享、帮助、合作、使他人愉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等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
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是行为主体做出的能够使他人获益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出生后通过不断在环境中学习得来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发展并产生了亲社会行为。
按照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又可将亲社会行为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其本质为个体在尽少地付出代价的同时,使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交换过程。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人们可能为了博取赞赏、为了使自身感到愉悦、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等去从事亲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引起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具有多样性。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差异(如认知特征、移情等)、外部情境(如旁观者效应、时间是否紧急等)以及求助者特征(如求助者的外貌、是否与自身具有相似性等)这三方面要素的影响。
其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如下。
(一)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较大的认知能力。
个体能够理解和认知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的能力即为观点采择。
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
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学龄前儿童是指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通常指3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动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产生的内在动机,包括关心、同情、合作、分享等行为。
本文将从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关心和同情心发展迅速学龄前儿童的关心和同情心发展迅速,他们对于周围人的情感变化和需求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他们会因为别人的情绪而感到难过或开心,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人。
2. 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在学龄前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合作意识,愿意和其他人一起做事情,分享玩具和玩耍的乐趣,能够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愿意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具有分享的意识学龄前儿童具有分享的意识,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愿意与他人共同享受快乐。
4. 对正义与公平有着敏感的认识学龄前儿童对正义和公平有着敏感的认识,他们会感到不公平的事情不舒服,愿意帮助其他被欺负的孩子,保护弱势群体。
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学龄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价值观等都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产生影响。
家庭中是否存在着亲社会行为模范、是否有着积极正面的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环境也对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动机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动机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对亲社会行为的认可与肯定,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规范都会对学龄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培养产生影响。
4. 个体特点个体特点对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情感稳定性、社交技能等都会对其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和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面临着自我认同、同伴影响和道德认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我同情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培养和引导来提升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一、自我同情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对自己困境及其带来的痛苦的察觉和感受,这种情感体验可以激发个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行为。
青少年往往面临多重挑战和压力,比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当他们能够察觉和感受到自己的困境时,就可能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心,并更愿意帮助别人。
一方面,自我同情促使青少年更为关注他人的需要。
他们会倾听别人的困扰,关心他人的状况,并主动提供帮助。
这种行为可深化人际关系,增强社交技能,使青少年更加愿意参与亲社会行为。
另一方面,自我同情也有助于塑造青少年的共情能力。
通过体验自己的痛苦,他们能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心理的共鸣和共情能力。
这种共情能力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二、道德认同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对道德准则的接受和内化程度,它对青少年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少年逐渐形成的道德认同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道德认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认同能促使他们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他们更懂得承担个人义务,主动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
第二,道德认同能够引导青少年进行道德决策。
个体在道德认同的指引下,能够在伦理和道义的准则下进行思考、评估和决策。
当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时,他们容易做出符合伦理和社会期望的选择,从而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三、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1. 培养自我同情心:a. 父母和学校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从而培养出自我同情心。
探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探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作者:徐圆圆申璐林哲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6期摘要:亲社会行为是良好人际交往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文章主要从外部环境、施助者、求助者三个方面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增加亲社会行为与减少不良亲社会行为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受助者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发性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所表现出的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谦让、互助,甚至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做出自我牺牲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从个人层面讲,亲社会行为对个体适应社会起着关键作用;从社会层面讲,亲社会行为对于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自然的物理环境因素自然物理环境是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不同的天气情况、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大小以及各种等级的噪音水平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亲社会行为发生在晴天多于雨天;个体白天对陷入困境的行人提供帮助的行为多于夜晚。
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普遍规律: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居民比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相对更友好,且更容易产生互助的行为。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个体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生活,信息量负荷,会尽量回避各种刺激,包括他人的求助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物理环境因素是噪音,噪音使人们对周围所有事物的反应能力下降,更少顾及周围人所处的紧急困境。
(1)是否有旁观者在场“旁观者效应”最早由拉特纳与达利定义,指个体在有旁观者存在时会抑制助人行为的发生。
当出现紧急事态时,即使个体很明确自己有义务去帮助受害者,但当周围出现较多的旁观者,人群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的责任感分散,认为他人或许比自己更有义务实施助人行为,从而减少个体的助人行为。
(2)助人事件是否紧急在紧急事件中,个体是否付出助人行为大多由个体的认知所决定。
研究发现,与一般情境相比,紧急情境中的助人行为更少。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刘泽文1赵爱玲2(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2.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开展了许多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其领域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
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简评、展望和对培养的启发。
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
幼儿在1至2周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将不断得到发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成就,可以防止儿童抑郁情绪和犯罪倾向的生成、促使儿童自我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
由此可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
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性是可塑的,因此,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是由Paul Mussen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无畏、忠诚、尊重别人的权利及感情、有责任感等。
1982年,O rlick Mc Nally和O’H ara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Krebs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朝向。
行为利他成份的量是由两个标准决定的:行为的方向性和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利他行为就是在这个连续体上朝向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既包括具有利己性的又包含纯粹利他性的,既包含非侵犯性的行为也包含亲社会性的侵犯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作者:宁锐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7期【摘要】亲社会行为,即有意使他人获益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使他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的形式有帮助他人、与人分享、无私奉献、与人合作,以及参加志愿活动等。
遵守社会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如红灯停绿灯行。
本文从情境和个人角度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有旁观者效应、媒体因素等。
个人因素有认知和情绪因素。
学校和家庭应该结合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旁观者效应【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32-021.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家C.Daniel Batson认为,术语“亲社会”起源于社会学领域的“反社会”的反义词。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众多学者都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解释,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人获益。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种,利他是最纯粹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利他动机完全从他人角度出发,无私关心帮助他人。
最有可能引起利他动机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同情。
也有些学者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受互惠的目的驱使的。
当个体帮助他人,而他人没有给予感谢或者回报时,个体会感到愤怒。
2.情境因素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最常见的现象即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的情境下,如果有许多的旁观者在现场,个体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则会降低。
比如拥挤的人行道上,一路人抱着的一大摞文件被撞散落在地,大部分路人都会选择离开。
现场的旁观者数量也是影响个体帮助他人的影响因素,有越多的旁观者在场时,就有更多的旁观者分散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那么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越低,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会赞许效应和评价顾忌也是个体考虑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有时个体想要获得他人或者社会的肯定,而选择帮助他人,捐献物资等亲社会行为。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首先,家庭环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家庭氛围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例如,父母的情感支持以及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可以建立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进而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分享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学校是儿童社交交往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校的教育政策都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教师对儿童的关心和关注以及学校中开展的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亲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儿童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培养其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除了家庭和学校,儿童的社交经验也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经验涵盖了与同龄人、家庭成员、老师、社会各个层面的交往经验。
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儿童可以学习并模仿他人的社会行为,培养自己的社交技能。
例如,在和同伴的互动中,儿童会学习到如何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进而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此外,媒体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儿童使用各类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媒体中的内容往往会对儿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良好的媒体内容可以通过儿童的观察和模仿,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然而,过度暴力、竞争等消极媒体内容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产生攻击性和自私行为。
综上所述,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交经验和媒体影响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的学校教育、丰富的社交经验以及良好的媒体环境都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关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人员一直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助的模式。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性别与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性别对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社会化过程中女性更多地接受到关爱、关怀的因素有关。
此外,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更注重维护人际关系和情感沟通,这也使得她们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性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下,男性和女性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差。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表现出同样的救助行为。
因此,性别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境和条件。
二、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对道德价值观的认知和发展过程。
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关联。
具有较高道德发展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并将他人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道德发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
理解道德发展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为教育和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改善方向。
三、群体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依恋程度。
研究发现,群体认同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强,越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群体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个体愿意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种群体利益优先的行为模式在团队合作、社会互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者还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个体参与亲社会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同理心、社会信任、自尊心和归属感等。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近十年来,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综述近十年关于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首先,在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研究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从而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此外,研究也发现,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朋友因素、文化因素等等。
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环境对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会比家庭环境较差的家庭孩子更好。
而且,孩子在家庭中所面对的父母规范、教育方式以及沟通方式等,也会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政策、环境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学校给予学生良好的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学校组织活动多样,有提供良好服务的老师,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朋友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相处感受,会影响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研究表明,友好和礼貌的朋友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如果朋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各地的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重视尊重、团结,华人文化重视礼仪,日本文化崇尚礼貌,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最后,要提醒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良好的亲社会环境,并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发展中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社会性格。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都受到了大量研究,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朋友因素和文化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学校、朋友等人际环境的建立,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交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简要介绍一些相关研究。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这种行为表现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
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他人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亲社会行为模式的重要阶段。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与其自尊心、社交能力以及积极心态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青少年能够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培养审慎和同情心等亲社会行为特质。
同时,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的支持。
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研究发现,表现出较高水平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亲社会行为还可以缓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情绪困扰,增强其应对挑战的能力。
然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一些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普及与亲社会行为下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沟通方式,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可能缺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机会。
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定和前景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育应积极加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倡导公益活动的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
家庭则应重视对青少年的情感支持和鼓励,鼓励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通过身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亲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亲社会行为不仅对他人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并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社会活动,以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一、关键词解释、研究背景和成果简述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这几十年的研究看,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具体决定因素进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在吸收、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一种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 Bandura(1962、1977、1986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 S. H. Schwartz(1968、1977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B. Latane和M. Darley(1970、1981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式。
这三种模式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问题,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颇为关注,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完成此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有一大派别,即社会生物学假设助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来自于进化遗传,由此亲社会行为也有强烈的遗传原因;而我们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更感兴趣,因此此篇综述的内容并不包括遗传学的观点。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现场因素现场因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偶见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由不可预见的因素组成的。
人们在这种因素分类下产生的助人行为通常有可能有伤害施助者性命,使其财物受到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这种助人行为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往措手不及;现场变化中还会引起施助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中学生亲社会能力的培养策略
■ 研究实践〔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能够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它是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阐述亲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并提出培养策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中学生;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9-0052-02□ 季思姚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中学生亲社会能力的培养策略人们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会展现出社会性,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1]。
亲社会行为是考察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据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制定学校活动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策略是培养中学生亲社会能力的关键。
一、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内涵从动机方面来看,亲社会行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他行为,即只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自愿帮助他人;另一种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亲社会行为。
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亲社会行为呢?可以从心理学和演化两个角度进行剖析,利用进化理论体系来解释亲社会行为;也有从个体角度解释亲社会的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个体为了使自己的基因顺利传递给下一代,他们会优先选择帮助自己的亲属而非陌生人[2];有从群体角度解释亲社会的群体选择理论(Group Selection Theory ),即在竞争环境中,群体中无私个体占比多的话比自私个体占比多会更有优势,群体成员存活率更高,数量更大。
对陌生人之间亲社会行为的解释有互惠利他理论(Reciprocal Altruism ),该理论认为,帮助他人之后个体自身会获得即时的或者延迟的利益,个体得到利益后可能会强化亲社会行为。
“近朱者赤”_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
“近朱者赤”_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引言:在当今社会中,社会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在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同伴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公正世界信念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对他们的同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往往受到同伴的行为决策信息的影响。
当一个同伴展现出亲社会行为时,他们倾向于模仿,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类似的行为。
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同伴中有人自愿捐赠,那么青少年更有可能在自己的捐赠行为中表现得更加慷慨。
同伴的行为决策信息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首先,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会通过模仿同伴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当同伴捐赠时,青少年往往认为这是一种被认可和赞赏的行为,从而增强他们自己参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其次,同伴的行为决策信息也可能通过压力机制来影响亲社会行为。
在青少年中,群体压力常常使得他们选择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如果同伴大多数都参与亲社会行为,这会使得青少年在希望被认可和接纳的压力下更容易选择捐赠。
第二部分: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除了同伴捐赠决策信息的影响外,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也会在亲社会行为中发挥作用。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公平和正义性的信仰。
在青少年中,公正世界信念的程度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持有更强烈的公正世界信念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参与亲社会行为。
他们认为捐赠是对社会不公正的一种纠正,通过捐赠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公正世界信念还可以缓解同伴的影响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持有较强公正世界信念的青少年往往更加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他们不会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而选择逃避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0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
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
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
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
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
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宇涵
【期刊名称】《青少年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呈现。
国外对该类行为较为关注,从行为表现、载体、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微观研究,但国内学界对此关注不够。
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借鉴OSOR模型分析框架,探讨了个体倾向、媒介与传播、态度与认知等因素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国内开展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在媒介化情境、理论与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针对网络行为的生态系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方面强化线下空间的价值引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对青少年开展分层分类引导。
【总页数】9页(P46-54)
【作者】王宇涵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青少年初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5.大学生网络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学校培养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学校培养策略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城乡区域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教育等领域,这些差异会对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随着中小
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本研究旨
在探讨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学校培养策略。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
1. 深入了解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 探究学校在培养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有效策略;
3. 提出针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建议和启示。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类型、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校培养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搜
集和整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了解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现
状及其影响因素,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学校在培养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实践情况,以及有效的策略和经验。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通过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学校培养策略的深入研究,探索对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培养策略和措施,为促进初中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帮助。
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为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7 3 期 2 1 年第 8 02 期 总第 94 0 页
行为虽然表现各异 ,具体情境也有所不同 ,但有 道德 推理 与 亲社会 行 为之 间 的关 系 。道 德 的发 展 个共 同的基本 目的就是使得他人乃至社会获得 可 以使个 体 的关 注点从 从 自我 中心 向社 会 、大众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7 3 期 2 1 年第 8 02 期 总第9 3 0 页
・ 论研 究・ 理
作者简 介:张铭迪 ,辽 宁师范大学 ,硕 士研究生 ,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专业 ,现 从事研究领域 :个 l发展与社会认知 。 生
青少年初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因素
张铭迪 刘 文
道 德 推理 是思 考 和做 决 定 的能力 和倾 向 ,尤 至成年 后 的道 德发 展 。M r (07 等 考察 了被 as 20) h 其 是 在 冲突 的情境 中 。亲 社 会行 为是 个 体道 德行 试 目睹处 于 困境 中 的他人 的 面部 表情 ( 恐惧 、平
为 的一 个 组成 部分 ,因此 研 究者 很早 就 开始关 注 静) 与 随 后 亲社 会 行 为 之 间 的关 系 ,结 果 发 现 ,
21 .. 4移情 与相关 的情 绪反应
大部 分研 究 者认 同具 有 良好 的亲 社会 和 道 德
青春期的到来也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减少 亲社 会 行 为 ,情 绪 在其 中的 作 用 很 重 要 。 同情 与移 情
和道德行为,例如 ,随着身体的成熟会伴随着冲 ( 心他人 或对贫 困 的他人 表示 悲伤) 是利他 的 如关 动、 焦虑和尴尬。此外更有研究证明了荷尔蒙的变 主要 动 机 。除此 之外 ,个体 能够 把 移情 、同情 与
解 他人 的需要 ,他 或 她 就可 能会 表 现 出亲社 会行 触 、了解 他 人 的生 活 状 况 能够 发 展 移 情 的能 力 。
为, 并且 自 信拥有助人所需要的技能l 5 】 。 21 .. 3道德推 理
因此 ,儿 童 到青 少年 的转 变 时期 ,发 展 移情 和 同 情是 非 常重要 的 ,能够影 响 到青 少 年道 德行 为 甚
8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7 3 期 2 1 年第 8 02 期 总第 95 0 页
・ 论研究 ・ 理
和对 照 组 相 比 ,实验 组被 试 随后表 现 出 了更 多 的 质 中的重 要 维 度— —社 会抑 制性 影 响幼 儿 的利 他 亲社 会 行 为 ,并 且被 试对 恐 惧 面 部表 情 的辨别 准 行 为 ,爱 社 交 的 幼儿 利 他 行 为 多 于 害 羞 的 幼儿 ;
些方 法 更 多的是 预 测 了亲社 会 和道 德 的发 展 ,但 是 由于青少 年 的身 心成熟 的变化 和新 的社会 挑 战 , 是大 部 分 的研究 的群体 是 亲少 年 ,而且 关 注 点 为 因此最终使 他们 的观念 和家庭关系有所 改变 。
体 上尤 其显 著 。 7 ] 21 .. 因和其 他认知过 程 5归
阶段会经历一个调整的时期 , 日常生活中会偶尔 发生亲 子关系 的冲突 和距 离[。C ln 认 为 ,家长 2 ois 7 1 l
近几 年 ,许 多研 究 者认 为归 因和其 他 的认 知 与青少年之间的良好沟通是通过个人对他人行 为 过程 与 亲社 会行 为 相关 。此研 究 源 自社 会 认 知理 期待 所调 节 的 ,并 且父 母 与青 少 年之 间 的矛 盾 冲 论 和 信息 加 工 理 论 ,指 出 随着 个 体 渐 渐 的成 长 , 突 ( 尤其 是 在青 少 年早 期 )是 由彼 此 之 间实 际行 他 的认 知观 念 的发 展是 逐 步 的并 成线 性 。尽 管这 为与 期待 行 为 的差 异所 引发 的 。这 些 矛盾 的引发
反社 会行 为 。相 反 一些 良好 的亲社 会 行 为则 是 青 侵犯 等否定性 行 为相对 立 的行 为 ,如同情 、慈善 、
少 年初 期儿 童应 该 习 得 的 良好 行 为 ,亲社 会 和 道 分享 、协助 、捐 款 、救灾 和 自我 牺牲 等 等 ,这些
作 者 简 介 :刘文 ,辽 宁 师 范大 学 。
的友好 积极 的行 为 ,其特 点 是使 他人 乃 至整 个群 注点越 来越趋 向于他关系[ 2 1 。关于亲 有 研究 指 出高 水平 的道德 推理 能 力与 亲社 会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两面放进行概述。 行为正相关 ,与不 良行为负相关 ,包括欺骗 、攻
观点 采择 是 个体 所 具有 的 把他人 的观 点与 自 而 个人 苦 恼则 与 自私动 机 的助 人 行 为 相关 [。研 1 o l 己的观 点 区分开 来 的能 力或 倾 向 ,包括 考察 别人 究 指 出情绪 体验 的水 平越 高 ,个 体 的 整体移 情 反 的态 度 、察 觉别 人 的思 想 和情感 、设 身 处地 为 他 应 越多 ,同情反 应 越多 ,个 人苦 恼 反应 越 少 。其 人 着想 等 。观点 采 择 的过程 反 应 了从 自我 中心 到 次 ,已有研 究也 发 现基本 情 绪 理解 能 力 与儿童 的
德行 为会 随着 年 龄 的增 加 而递增 ,因此 相对 于 儿
1引言 。
童 时期 ,青 少 年初 期 注重 其 亲 社会 的影 响 因素 ,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亲社 会行 为 体现 了一种 广泛 的社会 行 为 ,是 意义 。
社会 生 活重要 的组 成部 分 。 自八 十 年 代 以来 ,有
确 度和 随后 的主人行 为呈 正相 关 【。Mas 的研 权威 型父 母 教养 方 式 的幼 儿利 他行 为 比溺 爱 型 的 l 5 1 rh等 究 也 支持 了对 他 人 痛苦 的觉 知 同亲社 会 行 为有 紧 多;社会抑制性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 的利他行 密 关 系 的观点 ,并提 出对 他人 面 部表 情 的辨别 能 为产生 交互作 用【。 矧 力 是 与生 俱来 的。恐 惧 面部 表 情 可 能引 发 了移 情 反 应 ,进 而促 进 亲 社会 行 为 的发 生 。这 是 通 过移
情 而 引 发亲 社会 行 为 的机 制很 可 能是 人 类 通 过遗 22环 境 因素 . 221 .. 家庭
传 而保 留下来 的内在固有本性 。B n 2 0)等 a"(07 传统观点认为 ,步人青少年初期的儿童在家 考 察 了 多维 学校 文化 背 景下 青 少 年 的移 情 与 亲社 庭 中的 自主性逐 渐增 多 ,并 且 受到 同伴 的影 响逐
群体中心,并且能够理解他人 内部和外部的情绪 亲 社会 行 为 密切 相关 【,而 且幼 儿 对基 本 情 绪 的 I l 】 体 验及社 会 背景 。青 少 年通 常 会克 制 自己具 体 操 认 知 能力 能 够显 著 的正 向预测 亲 社 会行 为L,小 】 2 1 作 思维 的局 限性 ,开始 理解 他人 的社会 角色 ,这 学 儿 童 的 自我 意识 情 绪 理解 水 平 与 亲社 会 行 为 、
摘 要 :阐述 了青 少年初 期 的 亲社会 行 为 ,从 个人 因素和 环境 因素 的 角度 出发 ,探讨 其对 青 少年初 期
儿童 亲社 会行 为 的影 响 。影 响 亲社 会行 为的 个人 因素 包括 :亲 少年初 期 的 变化 、观 点采 择 、 道 德推 理 、移情 与相 关的情 绪反 应 、 归 因与其他 认知 过程 、气质 与人格 六 方面。环 境 因素 包 括 :家庭 、 同伴 关 系、师 生关 系、 学校教 育四方 面。 关 键词 :亲社 会行 为 青少年初 期 个人 因素 环境 因素
会 行 为 的关 系 ,结果 表 明 ,认 知 观点 采 择 和 移情 渐多 于父 母 ,这 是 因 为两代 人 之 间 的价值 观 、生
与 亲 社 会 行 为 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1 M M bn 活准 则 和 行 为有 了冲 突 。有些 研 究 不 支 持这 样 6 c ao 。 (06 20 )等 的研究 发现 ,移情水 平 高 的青 少年 报告 的观点 ,认 为家 长和青 少年不存 在冲突【。然而 与 2 句 出 了更 多 的亲社 会 行 为 ,而且 这 一 效应 在 女 性群 此 同时 ,一 些学 者 提 出 :亲子 关 系在 青 少年 早期
关 于人类 的亲社 会 行 为的形 成 和发 展 一直 是 发展
2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亲社会行 为最 先是 17 年 由美 国的学者威 斯 92
心理 学 的研 究热 点 。青 少 年初 期是 动 荡 变化 的 时 期 ,生 理 、心理 、身体 和 教育 的变 化 都发 生 在这 个 阶段 。如果 对 这 些变 化 不能 正确 的对 待 ,那 么 伯在文章 ( 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率 卒 土 就会 增 加个 体 的攻 击行 为 、不 友好 行 为 以及 一 些 先使 用并 提 出 的 ,他 把这 一概 念用 来 代表 所 有与
一
益处【 l 】 国学者 寇 或 (0 6 把 亲社会 行 为定义 亲 社 会 的 发 展 与 道 德 的 发 展 相 类 似 ,Esneg 。我 20) i br e
为 “ 亲社 会行 为 主要 指人 们 在社 会交 往 中表 现 出 (96 18 )指 出刚刚步入 青少年早 期 的儿童他们 的关
化 ,第二性能由于荷尔蒙 的激活出现。这些变化 在 着相 互强 化 的关 系 ,即亲 社会 行 为 的发生 有 利 会 影响 到亲社 会 和 道德 行为 ,例如 ,他 们更 倾 向 于个 体 有关 能力 的增 强 ,而 个体 有关 能力 的增 强
把 自己当做 成人 ,他们可 以做 曾经不能做 的事情 。 又进 一步强 化 了个体 亲社会行 为 的发生阎 。 身体 发 的 的巨大 变化 使 得青 少 年用 曾经 不 能使用 的方 法来帮 助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