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第一节教案设计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第二节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课 题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解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解离过程,明确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
2.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3.掌握水的离子积概念和表达。
4.会用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板书:
1.概念: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在水溶液里解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这时溶液里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都保持不变,形成动态平衡,称为解离平衡。
举例说明:在CH3COOH溶液里,只有一部分CH3COOH分子发生解离,这时在溶液里既有解离出的CH3COO-和H+,又有CH3COOH分子存在,在离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解离平衡。NH3·H2O溶液与此类似。
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水的离子积的概念。
4.pH的概念和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作业:
综合练习:二、3;三
【板书设计】
第二章 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HCl == H++Cl-
现象:连接插入在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电极上的灯泡比较亮,连在醋酸和氨水溶液的灯泡亮度大大降低,连接纯水的灯泡不亮。
说明:盐酸和氯化钠的水溶液导电性比醋酸溶液和氨水强。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对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大;导电性弱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小。由此可知,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解离程度是不同的。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 了解溶解过程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1)导入: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实验现象,引出溶液的概念。
(2)讲解:解释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3)讨论: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溶液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 溶液的制备方法
(1)实验操作:展示溶液制备实验,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讲解: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解、稀释和混合方法。
(3)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溶液制备方法的理解。
3. 溶解过程的规律
(1)探究:让学生进行溶解实验,分析溶解过程中出现的规律。
(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溶解过程的规律,如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等。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分类和制备方法,并了解了溶解过程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正确描述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4. 了解如何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理解。
2.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等。
2. 实验物质:NaCl、CuSO4等。
3. 课前准备:制作溶液并做好溶液浓度检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学习:简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内容:
a.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稀释溶液等。
b.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明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c.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介绍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3. 实验操作:
a. 制备NaCl饱和溶液并用三角瓶测量浓度。
b. 制备CuSO4过饱和溶液并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撰写制备溶液的实验报告。
2. 记录观察对比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和提问。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拓展对溶液的理解和探索。
自学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自学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时间:2节课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和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
3.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5. 化学方程式中的溶液表示法
教学活动:
第一节课:
1. 简单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明白溶解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变化。
2.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在水中的表现,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描述溶质和溶剂的比例关系。
第二节课:
4. 以饱和溶液的实验为例,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让学生了解温度、压力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5.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来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让他们理解溶解是一种化学反应。
评估:
1. 提问学生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看他们是否能清晰地表达。
2. 让学生解释化学方程式中溶质和溶剂的表示方法,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延伸活动:
1. 实验溶解度和溶解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 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熟悉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4. 学会用溶液进行实验,并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3. 溶液的分类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侧重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补充知识,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知识检测:设计一份知识检测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师资:
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 需要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本次教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特点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讨论溶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溶液和其他混合物。
3. 讲解溶液的表示方法,如浓度、摩尔浓度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定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溶液特点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表示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方法2.2 溶液的纯化方法2.3 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2. 介绍溶液的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方法,如密封、冷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纯化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储存与保鲜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概念3.2 溶液的稀释方法3.3 溶液的浓度计算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如添加溶剂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C1V1=C2V2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稀释方法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溶液的化学平衡4.1 溶液的酸碱平衡4.2 溶液的离子平衡4.3 溶液的溶解平衡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酸碱平衡,如pH值的概念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离子平衡,如离子的共存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溶解平衡,如溶解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平衡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 汽水.【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主题:溶液
目标:学生理解溶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溶液。
一、引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盐搅拌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能否溶解盐。
二、概念讲解:
1.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的过程。
2.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浓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5. 稀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性。
材料:盐、烧杯、温水、冷水。
步骤:分别在温水和冷水中加入相同量的盐,观察盐的溶解情况。
2. 实验二:制备饱和溶液。
材料:饱和食盐溶液。
步骤:加入适量盐在水中,持续搅拌直至无法再溶解盐,制备饱和溶液。
四、讨论和总结:
1. 为什么在冷水中盐的溶解性会比在温水中差?
2. 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3. 什么是晶体水?
4. 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五、拓展练习:
1. 有一杯水中加入一些结晶的糖,糖会不会溶解?
2. 如何制备一定体积的稀盐水溶液?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溶解、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化学溶液的有关知识。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整合思路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叙述性内容多,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溶液的形成时,采用卫星收视模式下的多媒体配套设施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影像、动画效果,给学生展示了丰富、真实、直观的信息资料,达到了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学生难以触及到的事物在课堂上显示。
课件图文相互交映,形象直观、对比鲜明。
通过直观感知、讨论、实验,有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溶液;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
3. 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烧杯、玻璃棒、溴酸钾、氯化钠等;
2. 课件或教学板书;
3. 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液的颜色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3. 实验:通过实验制备溴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观察其溶解过程和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溶液的溶解度和溶度特点,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盐水、汽油、酒精;
2. 溶解度和溶度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加以说明;
3. 请解释下列现象:在加热溴酸钾溶液时,观察到白色固体溶解,冷却后结晶析出。
六、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完成化学实验报告;
3. 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增强了他们对溶液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
需要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最新化学精品教学资料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来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2、特点二、乳化现象1、定义2、特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2、特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练习: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溶液 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溶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溶液。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2. 溶液的分类。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水杯、盐、糖等溶质;
3. 平板或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如倒茶、喝汤等。
2. 探究溶液的定义和特征(20分钟)
- 展示溶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 带领学生讨论溶液是什么、有哪些特征等;
- 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3. 认识溶液的分类(25分钟)
- 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种类的溶液,如盐水、糖水等;
- 学生观察和描述溶液的特征;
- 教师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种类
的溶液。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复;
-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科学知识,扩展对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探究、体验等,增强了
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积极性。
但在探究溶液的分类过程中,可能需要
更多的示范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种类的溶液。
同时,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加强对溶液的巩固和应用。
教案设计: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教学及反思.doc
化学教学反思: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思想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常见的问题,树立学指示、用指示的正确观念。
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那么,海水是纯净物吗?还有,我们喝的糖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其实他们是一种混合物。
这节课我们学习像糖水一样的混合物一一溶液的形成。
二、讲述新课:(实验):课本P23的实验9・1 完成实验,填写表格。
(讲述):上述实验其实是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一蔗糖溶液。
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板书:一.溶液: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分散.被溶解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我们称之为溶剂。
注意:(一)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了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分散进溶剂里(没溶解)不能计算在内。
①溶液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 O②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有一种。
③溶质和溶剂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物质。
④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是指各部分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也会发生变化)。
(外界条件不变):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
(讨论):课本的P24讨论题(实验):课本的P25实验9-2完成实验,填写表格。
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实验准备药品: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碘单质、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用油、乙醇、汽油、水、洗涤剂、硫酸铜溶液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灌、温度计、钥匙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七,教学内容Ⅰ,【引入】从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入Ⅱ,【新授课】【演示实验9-1 修改版】【提问】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展示硫酸铜溶液。
)2.一种物质仅能溶解一种物质吗?(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
)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溶液的定义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扩散方式:离子: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后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如NaCl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扩散,如蔗糖(4)组成:溶质和溶剂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乙醇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
溶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一般简称某溶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演示实验9-2】2,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剂溶解不同溶质的能力也不同。
【演示实验9-3】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3注:1.液液形成溶液时,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水为溶剂。
初中化学导入溶液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导入溶液教案设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溶液的概念、特性,以及溶解度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一、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让同学们观察一些材料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2. 提问引导:请同学们思考溶解是什么现象?为什么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的物质
不能溶解?
二、知识讲解
1. 溶液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同学们介绍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2. 溶液的特性:讲解溶液的透明度、颜色、导电性等特性。
3. 溶解度和浓度:讲解溶解度和浓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计算。
三、实验展示
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盐、糖等常见物质,以及水、酒精等溶剂。
2. 实验过程展示:进行溶解实验,让同学们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并记
录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讨论:让同学们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四、知识巩固
1. 课堂练习:设计几道涉及溶液概念、特性、溶解度和浓度计算的题目,让同学们巩固所
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
1.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展示和知识巩固,总结溶液的概念、特性、溶解度和浓
度计算方法。
2. 反思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海水中盐浓度比淡水高?如何用实验验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概念、特性和相关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
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设计人:XX 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学案第14周第1课时总27课时
课题:水溶液的性质编制人:李秀芸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并以此为依据从客
观现象上区别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与实践联系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2)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输液。
肌肉注射。
石灰浆粉刷墙壁喝药煮饭等等我们都离不开水,那么水起了什么作用呢?学生试回答。
那么溶液有什么特征呢?
(实验探究)我们试把下列物质溶解在水中观察现象,你看到的物质哪些地方相似?
实验桌上试剂分两组:
(一组)。
食盐、泥沙、熟石灰、高锰酸钾、水、花生油、酒精、碘
(二组)白糖、石灰石、固体碘、硫酸铜、水、酒精、
(由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
试总结溶液的特征:。
其余是浊液
质疑(思考提升):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食盐、白糖溶于水,无色透明。
里面是什么微粒?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启发:物质构成微粒有哪些?食盐的微粒是什么?食盐水溶液中微粒是什么?白糖是由什么微粒构成?那么白糖水中的微粒是什么呢?是单个的还是多个微粒构成?
讨论得出结论:他们是单个分子或离子,光线都能通过,所以透明。
观察泥沙、熟石灰、石灰石其中悬浮的是什么?我们叫悬浊液。
油和水的混合物其中悬浮什么?我们叫乳浊液
它们悬浮的还是不是单个微粒?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些大的颗粒决定它们最终
分层
思考:
(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空气是不是溶液
(3)溶液都是无色的
(4)生铁和钢是不是溶液
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溶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包括溶质和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的物质叫溶剂。
以上几种溶液都是以水做溶剂。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填表
讨论: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集中意见:
(1)人体70%是水,人体的物质就是溶于水,被植物吸收的
(2)土壤中营养元素和矿物质也是溶于水被植物运输吸收的
(3)生理盐水注射,葡萄糖注射液
课后拓展延伸:日常生活中悬浊液、乳浊液有没有应用
初三化学学案第14周第2课时总28课时课题:水溶液的性质编制人:李秀芸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电离和乳化作用
2、了解水溶液的部分性质和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阅读课本:
1、分析电离的过程和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2、什么是乳化作用?
问题探索:
1、实验探究3—2,说明水溶液具有那些性质?
2、讨论,食盐为什么能使水的凝固点降低?
3、在生活中,煮面条或饺子时,人们常常在水中加一些食盐,这样煮饺子过程
中不容易破皮,面条也不会发粘,你该怎样解释?
4、为什么食盐水能导电?蔗糖水为什么不导电?酒精溶液为什么不导电?导
电的溶液中都有什么?拓展延伸:
1、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A 医用酒精
B 食盐固体
C 石墨棒
D 蔗糖水
2、下列溶液中,溶质在常温下是液体的是()
A 碘酒B氯化钠溶液C雪碧饮料D医用的酒精溶液
3、关于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溶液的质量是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B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 外界条件不变,长期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D 溶液都是无色的液体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
B 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
C 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杯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 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种溶剂只溶解一种溶质
B 5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可得到15毫升酒精的水溶液
C 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
D 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将盐水和糖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趟,则不是溶液了
6、实验室中有两瓶液体,一瓶是水,一瓶是稀硝酸钾溶液,可用什么简单的方法把他们鉴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