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溶液〉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溶液〉复习》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1.溶液制备实验:让学生自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其性质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2.溶液浓度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溶液的实验数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溶液的浓度,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3.生活应用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制备方法以及溶液的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制备方法。然后,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及自己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问题。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包括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等主要内容,以清晰的标题和图示进行组织。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直观、有条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重以下几点:1.使用大号字体和清晰的书写,确保学生远距离也能看清;2.使用图示和流程图来直观展示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3.避免过多的文字,只突出关键概念和公式;4.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有序,避免混乱和杂乱无章。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正确描述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4. 了解如何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理解。

2.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等。

2. 实验物质:NaCl、CuSO4等。

3. 课前准备:制作溶液并做好溶液浓度检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学习:简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内容:
a.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稀释溶液等。

b.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明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c.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介绍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3. 实验操作:
a. 制备NaCl饱和溶液并用三角瓶测量浓度。

b. 制备CuSO4过饱和溶液并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撰写制备溶液的实验报告。

2. 记录观察对比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和提问。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拓展对溶液的理解和探索。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熟悉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4. 学会用溶液进行实验,并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3. 溶液的分类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侧重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补充知识,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知识检测:设计一份知识检测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师资:
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 需要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本次教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初中化学人教版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溶液教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 掌握溶液中溶质、溶剂、溶解度等概念3. 熟悉溶液的分类及相关性质二、能力目标:1. 能够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2.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溶解性3. 能够运用溶液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四、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 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解度3. 溶液的分类及相关性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听取学生对溶液的了解,并解释溶液的定义和组成,介绍溶质、溶剂、溶解度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并总结形成溶解规律。

4. 拓展讨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引入浓度的概念,介绍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5.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性质,以及不同温度、浓度下的溶解度。

6. 总结总结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巩固学习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完成《化学人教版》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

2. 思考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3. 整理实验数据,写一份实验报告。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学习、实验、拓展、实践和总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堂结束时,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所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3. 知道如何对溶解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溶解度计算。

4.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

2.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实验器材。

2. 合适的示范实验。

3. 学生准备好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通过实际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总结溶液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结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溶液》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溶解度、浓度等相关概念;3.掌握常见溶液的分类和制备方法;4.能够解释和应用溶液的一些现象;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重点1.溶解度和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常见溶液分类和制备方法。

3. 教学难点1.能够解释和应用溶液的一些现象;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溶解度和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常见溶液分类和制备方法;4.溶液的一些现象及其解释。

5.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 + 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6.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讲解环节(30分钟):–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解度和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常见溶液分类和制备方法;–溶液的一些现象及其解释。

3.课堂练习环节(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参与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4.总结反思环节(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和讨论,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知识点。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初三化学下册的教学大纲相符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如溶解度、浓度等重要概念的计算方法。

另外,在本节课程中,我们还讲述了常见溶液的分类和制备方法,以及一些溶液相关的现象。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培养其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创造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尝试了“讲授 + 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模式。

在讲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加入了一些课堂练习环节,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溶解度和浓度概念时,我们给出了若干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计算和讨论,以此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溶液;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
3. 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烧杯、玻璃棒、溴酸钾、氯化钠等;
2. 课件或教学板书;
3. 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液的颜色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3. 实验:通过实验制备溴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观察其溶解过程和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溶液的溶解度和溶度特点,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盐水、汽油、酒精;
2. 溶解度和溶度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加以说明;
3. 请解释下列现象:在加热溴酸钾溶液时,观察到白色固体溶解,冷却后结晶析出。

六、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完成化学实验报告;
3. 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增强了他们对溶液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

需要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物质称为溶剂。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发、萃取等。

3.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透明(或有色)等。

4.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等。

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药物、食品、清洁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2. 难点: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实例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实验,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等。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与特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理解溶液的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3.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产生的溶液,引出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讲解:依次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以及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有些则不能。

3.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5.总结: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

六、板书设计: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溶液的组成。

3.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4.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围绕溶液的定义、特性和溶解度展开,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和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溶液的知识。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

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3、解决措施:通过实验配合动画讲解三、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浩瀚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2.语言: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学生活动】感知体验,从熟悉的自然情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由熟悉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水的溶解能力很强,又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新课学习1.溶液的形成(1)实验探究1:物质溶于水的现象3【教师活动】指导、提示①提醒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学案》。

②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③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后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分享〖设计意图〗1.利用并改进教材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对物质溶于水的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

(2)溶液的微观形成【教师活动】设问、模拟、引导问题导入问题一:固体物质是怎样消失的呢?问题二:溶液为什么是澄清透明的呢?微观模拟模拟一: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模拟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问题解答5答一:溶解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里扩散,这样物质就逐渐在水中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复习》说课稿小昆山学校:施惠一、教材分析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上课时觉得有新意,不重复,有条理,能调动起积极性,能通过上复习课,对该部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对该处的习题能迎刃而解。

在本单元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水的分散性,对分散体系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

并且溶液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课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与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本章节复习以复习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为主线,其中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在新课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形成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所以本章节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进行输理,比较,更熟练的掌握知识,然后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溶液的计算。

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上,而难点是在一些有关问题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4)进一步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并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5)巩固晶体、结晶、结晶水合物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对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通过一些习题的练习,掌握溶液计算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3)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特别是(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的简单的计算。

(3)、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是对一些习题的突破。

特别是(1)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计算中对溶质、溶剂、溶液的区分。

(2)结晶的方法,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四、学情分析溶液复习课,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认为是在炒饭,上课时不随老师的思维转,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一些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考查他们的各种探究能力和计算能力,又无法下手了。

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又有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就更是望而生畏了。

所以针对本章节复习的特点,我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先复习,课堂上教师先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溶液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然后选取典型且带有开放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到答案,通过解题来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并进一步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引入复习内容创设情景,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

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回顾知识点,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来形成知识结构(1)溶液及物质的溶解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并分析溶液的组成,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的课程理念。

教师出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你会设计实验来证明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虽然在新课时已经做过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但在没有试剂限定的情况下,再加上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物质的溶解性,由学生自己来设计,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

既复习了溶液的概念,特征,又学会了设计实验,并进一步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溶解度首先利用几道是非题,来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教师出示问题:你会绘画溶解度曲线吗?学生分组分别画出:硝酸钾,食盐,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教师接着抛出问题:从溶解度曲线上你能获得那些信息?这里不仅要学生学会画曲线,而且要熟练应用曲线解决问题,那么首先就要读懂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你能对你的曲线设计题目吗?体现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题目接着抛出溶解度计算的题目,既复习了溶解度及其计算,又突破了难点。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师出示问题: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能起到消毒作用,你会配制100克10%的食盐水吗?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要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质,溶剂的质量计算等知识点。

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白衣服如果就用水来洗的话,时间长了会变黄的,如果用5%的食盐水来洗的话,就不会变黄了。

你会把这个10%的食盐水变成5%的食盐水吗?继续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溶液稀释问题的关键、溶液稀释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师继续出示第三个问题:食盐水的最大浓度是多少?你能让10%的食盐水达到最大浓度26.5%吗?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加食盐或者蒸发水。

教师接着让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这样的复习不仅体现知识的整体性,而且降低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些知识点的难度,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混合物的分离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多种,初中阶段只学习两种:过滤和结晶。

教师出示问题:怎样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怎样分离KNO3和NaCl的混合物?(1)过滤:适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例如,粗盐的提纯基本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

(2)结晶: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方法一:冷却热饱和溶液。

将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溶解度迅速降低,物质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溶解度变化非常小,该物质不结晶,从而将物质分离。

方法二: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

复习这个知识点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过滤和结晶的区别,结晶中什么时候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什么时候用蒸发溶剂?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复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区别,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5)小结学习了溶液的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

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溶液的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知识点,让学生对溶液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为了加深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典型习题:(1)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转化成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2)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100克水.在20℃时,把20克NaCl投人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了70克饱和溶液 B.制成了68克饱和溶液C.有18克NaCl发生溶解 D.还剩余2克固体NaCl(未溶解)(3)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A.溶解度曲线上,曲线上方,曲线下方任意一点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曲线的交点呢?B.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C.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克/100克水,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4)要使50克10%的食盐水浓度提高一倍,应采用什么方法?(5)把50mL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多少mL ?需水多少mL ?思考题:观察右图,有一烧杯装有某种液体,烧杯上漂浮有一木块,烧杯底有少量该液体所含溶质的未溶物,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液体是Ca(OH)2 溶液,杯底是未溶的Ca(OH)2固体,现在对杯底加热,木块如何变化 (填上升或下降,下同)(2)若该液体是KNO3溶液,杯底是未溶的KNO3固体,六、教学效果评估本章节内容多,概念性强,计算题目多,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化学就在身边。

虽然设计的实验,设计的题目简单,但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

本章节的复习,我尽最大努力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讲解,炒“剩饭”,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内容,通过回顾知识点,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整章节有个整体的认识,最后能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祝大家身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