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案
第三单元《溶液》教学案
实用文档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溶液》一、课标要求二、近年考题分析三、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三节容,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及《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基本概念有: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共9个,涉及基础知识点有: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物质溶解时能量的变化、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4个,拓展点: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稀释问题和浓缩问题,涉及质量体积换算的计算、配制溶液的实验分析等。
本部分的教学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章节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
从感性到理性表现在各节探究活动中,如第一节从观察食盐溶于水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溶液概念。
宏观到微观: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分析表现比较明显,符合化学的微粒观学习要求。
(化学三观:物质观微粒观符号观)定性到定量第三章第一节,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第三章第二节。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第八章第二节: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及稀释计算。
3.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等。
3.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4.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 = C2V2。
5. 溶液的应用:酸碱中和、溶解度、提取物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3. 运用案例分析,探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 基本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浓度表示。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环保等。
2. 探讨溶液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3.能够根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溶液》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烧杯、磁力搅拌器、试管、玻璃棒、量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溶液的相关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带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概念讲解1.溶液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溶液的定义及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2.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强调溶液中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根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计算溶液的浓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溶质和溶剂的物质量和溶解度计算溶液的浓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溶液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加深对溶液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带着问题明确的思路回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感悟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配制溶液高中化学教案
配制溶液高中化学教案
教案目标:
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含义。
2.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3.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及配制方法。
2.浓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浓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溶液的定义及其含义。
2.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溶质的称量、容器的选择、溶剂的加入等步骤。
3.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选择适当的容器、配量的溶质和溶剂,进行溶液的配制操作。
2.测量配制好的溶液的体积,计算其浓度。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强调溶液的配制及浓度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定义及配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浓度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熟悉度。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溶液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操作。
初中溶液的配制教案
初中溶液的配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学会使用量筒、滴定管等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
3. 能够根据给定的浓度和体积计算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量。
4. 掌握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配制方法。
3.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配制计算。
2.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量筒、滴定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等。
2. 实验试剂:蒸馏水、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3. 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提问: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的组成有哪些要素?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组成要素:溶质、溶剂和溶剂量。
2. 讲解溶液的配制方法:量取、溶解、调整体积等步骤。
3. 讲解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用具和试剂。
2. 根据实验指导书,学生进行溶液的配制实验。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等。
2. 学生计算实验得到的溶液浓度,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溶液的配制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浓度和体积计算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量。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筒、滴定管等实验仪器,提高了实验技能。
然而,部分学生在溶液配制计算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溶液的配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特点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讨论溶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溶液和其他混合物。
3. 讲解溶液的表示方法,如浓度、摩尔浓度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定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溶液特点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表示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方法2.2 溶液的纯化方法2.3 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2. 介绍溶液的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方法,如密封、冷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纯化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储存与保鲜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概念3.2 溶液的稀释方法3.3 溶液的浓度计算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如添加溶剂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C1V1=C2V2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稀释方法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溶液的化学平衡4.1 溶液的酸碱平衡4.2 溶液的离子平衡4.3 溶液的溶解平衡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酸碱平衡,如pH值的概念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离子平衡,如离子的共存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溶解平衡,如溶解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平衡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精选12篇)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精选12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精选12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篇1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准确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假如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叙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许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叙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肯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其次课时(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叙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肯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1.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溶液可以通过溶解、稀释、混合等方法制备。
2.2 溶液的纯化:溶液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
2.3 溶液的储存与保存:溶液应该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光照和空气接触。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3.2 溶液的稀释:溶液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稀释。
3.3 溶液的浓度计算:可以通过C1V1=C2V2等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
第四章: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4.1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可以根据其酸碱度分为酸性、中性、碱性。
4.2 pH值的定义: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数值,其范围为0-14。
4.3 pH值的测定与调节:可以通过pH试纸、pH计等工具测定溶液的pH值,并通过添加酸或碱进行调节。
第五章: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5.1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
5.2 离子强度的定义:离子强度是指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的乘积。
5.3 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的关系: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成正比。
第六章:溶液的沸点与凝固点下降6.1 溶液的沸点: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低,因为溶质的加入会干扰溶剂的分子间作用力。
6.2 沸点下降的计算:沸点下降可以通过公式ΔTb = i Kb m b 计算,其中i 为离子强度,Kb 为沸点下降常数,m 为摩尔质量,b 为1摩尔溶质的沸点下降。
6.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凝固点下降的计算方法类似于沸点下降的计算。
第七章:溶液的扩散与渗透7.1 溶液的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自发性运动,其速率与温度、溶质浓度有关。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3. 知道如何对溶解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溶解度计算。
4.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
2.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实验器材。
2. 合适的示范实验。
3. 学生准备好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通过实际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总结溶液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结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相关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 溶液的浓度计算4.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溶液的分类,溶液的浓度计算。
2.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3.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溶液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溶液知识;2. 讲解:讲解溶液的组成、特点,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3. 演示实验:进行溶液的制备与分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现象;4. 练习:让学生进行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生活应用:举例说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组成、分类和浓度计算的掌握情况;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练习题:批改学生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器材:准备溶液制备与分离所需的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3.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溶液的相关知识;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特点3. 溶液的分类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5.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及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特点、分类及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液的稀释与浓缩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知识;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溶液的概念及组成,分析溶液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基本性质;3. 介绍溶液的分类,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4. 讲解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公式;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案示例:教案名称:溶液的概念及组成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2. 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3. 溶液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2. 教学难点:溶液的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知识;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溶液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基本性质;3. 讲解溶液的组成,分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4. 介绍溶液的特点,如均一性、稳定性等;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溶液的配置教案
初中溶液的配置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学会使用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等实验器材。
3. 学会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配置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溶液的计算和配制。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等。
2. 试剂:溶质(如食盐、糖等)、溶剂(如水、酒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特点。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配置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掌握配置溶液的基本技能。
3. 进行溶液配制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检验其准确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溶液配制的准确性,讨论并交流经验。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特点和配置方法。
2. 强调溶液配制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稀释方法,延伸溶液配制的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溶液配制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准确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特点和配置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溶液配制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物质称为溶剂。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发、萃取等。
3.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透明(或有色)等。
4.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等。
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药物、食品、清洁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2. 难点: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实例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实验,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等。
溶液教案初中试讲
溶液教案初中试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4. 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2. 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3.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
2. 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药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定义。
二、探究溶液的本质特征(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 学生总结溶液的本质特征,教师板书。
三、学习溶液的组成和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溶液的组成,如溶质、溶剂等。
2. 学生学习溶液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3. 教师示例讲解,学生跟随练习。
四、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如稳定性、均一性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性质,如混合后的溶液颜色变化等。
3. 学生总结溶液的性质和特点,教师板书。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水、清洁剂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区分溶液与其他类型的混合物。
同时,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溶液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概念、特征和组成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乳浊液:液体(通常是小液滴)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3、悬浊液:固体(通常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4、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如密度)和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量压强等)不变时,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5、浊液:没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一般来说浊液通常在静置后会出几种物质的分离..现象。
6、溶液的组成: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注意:a、在初中仅仅要求掌握溶液及相关知识,对于悬浊液和乳浊液只要求了解,一般中考不会涉及。
b、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d、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因为粒子之间存在间隔)※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
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
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水都是溶剂。
※特别提醒:固体完全溶于液体的部分才是溶液中的溶质,未溶解的固体则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
乳化原理及应用:在初中主要要求同学们知道用清洗剂或肥皂清洗油污是利用的乳化原理,这一现象即为乳化现象。
其它的不作要求。
知识点巩固:例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少量植物油与水混合、搅拌、振荡得到的液体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的液体C、冰溶于水后得到的液体D、植物油与汽油混合、搅拌得到的液体例2、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通入CO2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A、溶液→乳浊液→溶液B、溶液→悬浊液→乳浊液C、悬浊液→乳浊液→溶液D、溶液→悬浊液→溶液例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B.汽水C.泥水D.澄清石灰水例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和水B.汽油和水C.蔗糖和水D.食用油和洗涤剂例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汽水B.冰山C.生理盐水D.碘酒例6、在家庭用的调味品中,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用油B.食盐C.味精D.蔗糖例7、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碘加入汽油中B.面粉加入水中C.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D.植物油加入水中例 8、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盐酸清除铁锈例 9、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B.牛奶C.酒精D.白醋例 10、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其中溶质分别是。
○1奶②无水酒精③泥水④澄清的石灰水⑤钡餐⑥Fe加在适量的稀硫酸中○7碘酒知识点二、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知识点巩固:例 11、 向图示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 形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 、活性炭B 、氯化钠C 、硝酸铵D 、氢氧化钠知识点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 )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是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少。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了解)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知识点巩固例 12、 图1可表示“M 与N 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 属于N 的从属关系”。
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例 13、 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 .加水B .不断搅拌C .升高温度D .加氯化铵晶体知识点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下。
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100g 溶剂中。
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量。
④单位:克。
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3、 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4、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 (OH )25、 溶解度曲线点:图中任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线:图中每条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的面(包括曲线)表示一种饱和溶液,曲线下的面表示一种不饱和溶液知识点巩固例 14、 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10℃时,甲的溶解度为 。
(2)30℃时,甲的溶解度 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交点A 的意义是: 。
(4)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乙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要从甲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甲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甲的固体中混有少量乙固体,常采用方法来提纯。
例 15、甲、乙各W 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3℃时所得乙溶液为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降低到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例1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澄清、透明的(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量的变化而变化例17、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
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冰B. 浓硫酸C. 硝酸铵D. 干冰E. 氢氧化钠F. 氧化钙例18、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NH4Cl,形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例19、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甲 乙冰水 图A图B 例 20、 (2008年贵港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在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 .在t 2℃时,N 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 .在t 1℃时,100g 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例 21、 (2008年哈尔滨市)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D .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例 22、 (2008年海南省)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 所示。
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B .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D .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例 23、 (2008年宿迁市)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t 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C .将t 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2℃时都会析出晶体D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例 24、 (2008年镇江市)A 图是物质M 和N 的溶解度曲线。
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 、N 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有未溶解的M 、N 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减少,乙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 .浓硫酸B .硝酸铵固体C .氧化钙D .氢氧化钠固体12溶解度知识点五:气体的溶解度1、 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思考: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完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是什么原因? 知识点六:溶质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1、 公式:2、 在饱和溶液中:特别提醒:★ 溶液中析出的晶体及反应生成的沉淀不能算做溶质的质量★ 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所带结晶水成为溶剂一部分,如CuSO 4·5H 2O 溶解于水,溶质为CuSO 4,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 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SO 3溶于水,SO 3+H 2O =H 2SO 4,其溶质是H 2SO 4,而不是SO 3,溶剂质量也相应减少.★ 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 g NaCl 投入到50 g 水中(20℃时S NaCl =36 g ),20℃时,50 g 水中最多溶18 g NaCl ,故溶质质量为18 g ,而不是20 g .用水稀释问题的计算溶液的稀释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加水稀释.加入水之后,溶剂质量增加了,溶液质量也增大了,但溶质质量不变,这是我们进行这类计算的关键所在.例25、 将50g 质量分数为40%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g ?[提示:加入水后溶液质量变 (填多或少), 质量不变]例26、 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