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义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乳化作用3、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作业: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一、溶液做【实验9-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溶质?2、什么叫溶剂?【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实验9-2】、【实验9-3】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溶液与浊液的区别2、乳化作用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活动与探究】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板书设计:一、溶液: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剂?3、什么叫溶质?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本节课达标自测A组一、填空题: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九单元溶液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本质上是相关的。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专题2关注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极限。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生可以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在本单元的三个主题中,主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了解溶液,主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极限,主题3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一定量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这三个主题密切相关,并逐渐深化。
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除课文外,在“材料”和“拓展主题”栏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和探索中完成的,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研究”、“练习”、“家庭实验”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主题包括“溶液”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两部分。
当两种不相容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它们可以形成一种称为乳液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乳化不是溶解,但由于其含量少,要求低,所以将其附在溶液的背面,以便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课 题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备注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名称 质量分数过氧乙酸 40%水 55%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子的过程啊?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
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新课讲解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1 计算;2 称量;3配制;4 装瓶,贴签。
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板书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250g不放食沉?浮?2250g匙(约5克)沉?浮?3250g2匙(约10克)沉?浮?4250g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23归纳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学习溶解、溶剂、溶质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4.了解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5.学习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重点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基本概念的运用。
2.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教学方法:1.学生讨论发言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盐溶于水时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盐在水中能溶解彻底,形成透明无色的溶液。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的课是关于溶液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呢?Step 2 理解基本概念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区别,并归纳总结。
2.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引导学生清楚溶液是什么。
Step 3 饱和溶液1.造成饱和溶液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2.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一下饱和溶液是不是稳定的。
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制备饱和溶液。
4.合并讨论学生的实验结果。
Step 4 浓溶液和稀溶液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并归纳总结。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制备浓溶液和稀溶液。
Step 5 溶解度1.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利用示例让学生区分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Step 6 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亲和力等。
2.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固液溶解、气溶胶、液滴等的形成。
Step 7 总结归纳1.让学生归纳汇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性概念的确立。
Step 8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Step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 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5. 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6.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 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8.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探究溶解度曲线。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 1 溶液的形成二课时课题2 溶解度二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二课时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一课时单元复习一课时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学设计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有关溶液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新课学习一、自主学习(一)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蔗糖水、蒸馏水、豆浆、食盐水中属于溶液的是。
2. 溶液是由和组成。
常见的溶剂有、、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分类;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清晰性,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3.提交作业前,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表达清晰。
4.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对待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
1.溶液的概念:教师讲解溶液的定义,强调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举例说明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分类:介绍溶液的分类,如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固态溶液等,并举例说明各类溶液的特点。
3.溶解度: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讲解。
4.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包括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最新人教版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培养学生的阅读“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念.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溶质和溶剂[过渡语]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观察到蔗糖溶液是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的,溶液中含有蔗糖和水两种物质,其中水是能溶解蔗糖的物质,叫溶剂;蔗糖被溶解到水中,叫溶质.思路一【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结论现象现象现象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 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1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化学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和实验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上节学习内容,预习本节教学内容。
实验准备:试管(20×200)烧杯量筒(10mL)胶头滴管酒精灯药匙试管夹试管架火柴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钠和硝酸钾先称量好,2 g一份,用纸包好)高锰酸钾熟石灰检测准备:选取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习题,供课堂上学生练习。
内容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考。
五导学过程【复习引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哪些可以形成溶液?面粉氯化钠硝酸钾植物油高锰酸钾泥土蔗糖【问题展示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某种物质是否是无限的?【活动与探究1】(根据学生数每4人一组,分组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2 g氯化钠和硝酸钾,等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可由小组内同学同时操作,以节省时间)【学生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点拨】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确定后,多数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当溶质溶解达到限度时,溶液就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未达到限度时就是不饱和溶液。
(由此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问题展示2】说饱和溶液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如果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会怎样呢?【活动与探究2】:在上述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观察氯化钠溶解情况。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某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初中阶段讨论的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一般是一种。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一:溶液利用烧杯和玻璃棒,分别取少量面粉、植物油、食盐、蔗糖、味精、纯碱、酒精、粉笔灰、泥土等物质加入水中并搅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的空格处。
(1)比较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物质能否被水溶解。
(2)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在外观上有何不同?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有现象的打√)3: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本质区别?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物质高度分散(以分子、离子或原子)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通常所说的溶液指的是液态溶液。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
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根据溶液的聚集态,可分为固态溶液(简称固溶体,如某些成分的合金等);液态溶液(简称溶液,如食盐水、碘酒等);气态溶液(亦称气溶体或气体混合物,如空气等)。
通常所说的溶液,其中最常见的是水溶液。
问题:如果在水中滴入数滴洗洁精或涂些肥皂,这时清除油迹就比较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验:在一只玻璃杯或瓷碗中加入约10 mL水,用筷子蘸食用油滴入数滴,观察现象;振荡片刻,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向其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或肥皂水,振荡片刻,再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这次的实验现象跟上一次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释“乳化”的,然后试着解释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因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的溶解(活动与探究)什么是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解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物理的机械扩散和化学的溶剂化。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常有热效应发生(吸热或放热)。
例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中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两种液体互溶时,液体的总体积可能缩小(如酒精跟水互溶),也可能增大(如苯跟醋酸互溶),或可能基本不变(如正己烷和正庚烷互溶)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课题2 溶解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一: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氯化钠饱和溶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出)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总之: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生丙: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
实验的方法是: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辛: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中所需要的条件。
师:对。
要注意条件。
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进行实验。
那么,怎样证明在一定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不同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生丁:可以把不同的溶质,分别加到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生戊:应该先称量出相同质量的不同溶质的质量,然后把它们分别溶解在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就可以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对比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即:称量两种(硝酸钾和硝酸铵)不同溶质的质量(各20g),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室温)、相同体积(10mL 水)的水中,观察溶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同时比较两种溶质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呢?生丙: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是把溶质全部加入到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生[齐]:分数次,逐渐加入。
下面,请同学再考虑一个问题: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下面大家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生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例如,上面实验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但是硝酸铵溶液中含溶质多、浓度大。
而硝酸钾溶液中含溶质少。
浓度小。
因此这两种溶液相比较,硝酸铵是浓溶液,硝酸钾是稀溶液。
师:回答得很好。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生乙: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乙: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概念。
这些概念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己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