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备课资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2个课时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 2个课时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2个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定义,并能够辨别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和溶液的体积浓度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2.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经常听到“溶液”的这个词,你们知道溶液是什么吗?溶液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解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用黑板和彩色粉笔绘制溶液的示意图,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介绍溶液的定义,并与实际例子结合进行解释,以增强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3. 计算溶质质量浓度(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制备一个质量浓度为20%的盐溶液,应该如何计算所需的盐的质量?•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公式:溶质质量浓度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计算练习。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溶质质量浓度。

4.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溶质质量浓度的计算方法,以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2. 计算溶液体积浓度(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制备一个体积浓度为30%的盐溶液,应该如何计算所需的溶质的体积?•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公式:溶质体积浓度 = 溶质体积 / 溶液体积,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计算练习。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溶液体积浓度。

3. 实际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答案。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讨论溶液浓度与物质溶解速度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1250 g不放食沉?浮?2250 g1匙(约5克)沉?浮?3250 g2匙(约10克)沉?浮?4250 g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23归纳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课 题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备注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名称 质量分数过氧乙酸 40%水 55%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子的过程啊?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

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新课讲解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1 计算;2 称量;3配制;4 装瓶,贴签。

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板书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案教案分析归纳,课件演示深化探究,激活思维探究发现,联想顿悟学以致用,趣味延伸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 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教学反思年月日教案导入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1 250 g 不放食沉?浮?2 250 g 1匙(约5克)沉?浮?3 250 g 2匙(约10克)沉?浮?4 250 g 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g、1.5 g固体硫酸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word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word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情境] 展示四种液体: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 看到这四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 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四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四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溶液教案

溶液教案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溶液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作业
课后反思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型
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
从自己家中寻找常见的溶液,带少量样品到学校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9-2】、【实验9-3】
做练习
观察实验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液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溶液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永定路中学课时授课教案
学科
化学课题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时
教学目标: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 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5. 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6.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 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8.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探究溶解度曲线。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 1 溶液的形成二课时课题2 溶解度二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二课时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一课时单元复习一课时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 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学设计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有关溶液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新课学习一、自主学习(一)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蔗糖水、蒸馏水、豆浆、食盐水中属于溶液的是。

2. 溶液是由和组成。

常见的溶剂有、、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时安排本单元总共包含3个课时,建议每个课时安排为40分钟。

•第一课时:溶液的分类和性质•第二课时:浓度和溶解度•第三课时: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够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将溶液进行分类。

2.掌握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3.学会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3.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教学难点1.溶液中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溶液配制和稀释的实际操作技巧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教材2.道具和实验器材:溶液制备和稀释实验所需材料、浓度计算实验所需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溶液的分类和性质1.上课导入(5分钟)–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溶液?–学生回答,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2.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师解释溶液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常见溶液的分类和性质,包括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等。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溶质和溶剂的变化。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浓度和溶解度1.上课导入(5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澄清疑惑。

2.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师解释浓度和溶解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相关的公式和实例。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行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但在导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和阐述溶解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溶液的种类:根据溶质的状态,溶液可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分类;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清晰性,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3.提交作业前,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表达清晰。
4.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对待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
1.溶液的概念:教师讲解溶液的定义,强调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举例说明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分类:介绍溶液的分类,如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固态溶液等,并举例说明各类溶液的特点。
3.溶解度: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讲解。
4.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包括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5.作业小结:布置有关溶液知识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思考、细心解答。通过作业小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案例亮点在于: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布置作业小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亮点使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药剂等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溶液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遇到问题时及时提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感知溶液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明确溶液形成的原理。
3.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巩固他们对各种分散系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教案

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实验准备药品: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碘单质、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用油、乙醇、汽油、水、洗涤剂、硫酸铜溶液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灌、温度计、钥匙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七,教学内容Ⅰ,【引入】从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入Ⅱ,【新授课】【演示实验9-1 修改版】【提问】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展示硫酸铜溶液。

)2.一种物质仅能溶解一种物质吗?(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

)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溶液的定义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扩散方式:离子: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后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如NaCl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扩散,如蔗糖(4)组成:溶质和溶剂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乙醇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

溶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一般简称某溶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演示实验9-2】2,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剂溶解不同溶质的能力也不同。

【演示实验9-3】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3注:1.液液形成溶液时,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水为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单元备课参考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

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2.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增加的内容:乳化现象、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减少的内容:关于溶解度的计算、体积分数的内容、溶液的浓与稀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4.本单元的各课题间的关系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本单元内容的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而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知识结构透视】组成对比定性分析和定量定量分析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6).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以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重点、难点扫描】本单元教学的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单元学情分析】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则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再者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

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学生在计算方面又因为繁琐而懒与动手,因而,针对于此,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即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

例如:可以例举生理盐水的配制计算。

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

【实验与活动分析】本单元包括7个实验,2个活动与探究,3个家庭小实验和1个调查与研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一:[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

[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

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单元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

[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

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家庭小实验]该实验很简单,学生可能早已有实践经验,做这个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体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促进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让化学走向生活。

课题二:[活动与探究一]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探究,来得出溶解度的概念,应该了解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二]——绘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涵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家庭小实验]本课题的家庭小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但是也不要强求学生。

课题三:[实验9-5]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

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7]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

图9-22表示了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

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很多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二课时课题2 一课时课题3 二课时拓展性课题一课时复习课三课时【单元教学建议】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二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在做活动探究一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