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2.3汽化和液化2

合集下载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2.3汽化与液化 课时练习 含解析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2.3汽化与液化 课时练习 含解析

12.3汽化与液化考点一、汽化和液化现象1.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其中水分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发生了( )A.液化B.沸腾C.凝固D.蒸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汽化现象。

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是因为其中液态的水一部分蒸发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故选D。

2.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树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现象。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故A说法正确。

冬天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空气中形成小水珠,就是看到的“白气”,故B说法正确。

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树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树木内的水分,故C说法正确。

烧开水后,温度很高的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即“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说法错误,故选D。

3.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滴B.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答案】C【解析】选C。

本题考查“白气”的理解。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用眼睛看不到;生活中所见的“白气”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的;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温度低,冰棍周围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就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外的温度比壶内温度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故选C。

4.使用冷暖空调的密闭轿车玻璃上,无论盛夏还是严冬,都有小水珠凝结。

实际情况是( )A.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内表面B.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玻璃的外表面C.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内表面,冬天凝结在外表面D.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玻璃外表面,冬天凝结在内表面【答案】D【解析】选D。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3汽化与液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3汽化与液化

知1-讲
实验目的
探究物质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1. 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 实验过程 扎紧2. 倒入80 ℃以上的热水
3. 倒入冷水后,塑料袋又瘪了下去
分析论证
结论
物质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知1-讲
深度思考气态看不见,如何知道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了?
思考结论 实验中酒精的气态我们看不见,
可以通过塑料袋的体积间接反映出 来,这里用了转换法。
知1-练
例 1 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 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液__化___形成的。开启电风扇, 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_汽__化___现象。(均 填物态变化名称)
知1-练
解析: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很 多,当遇到墙壁瓷砖时,液化为小水珠;开启电风 扇,加快空气的流动,加快水的汽化,经过一段时 间小水珠消失了。
第十二章 改变世界的热机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1 课时讲解 汽化与液化
沸腾 蒸发
2 课时流程 液化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知识点 1 汽化与液化
1.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方法点拨 汽化和液化是互逆(逆
向思维法) 的两个过程。
知1-讲
规律点拨 初末态分析法:通过对物体初态和末态
的分析判断其物态变化过程的方法。
知3-练
知3-练
解析:消毒凝胶很快变干,是液态的消毒凝胶变为 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知识点 4 液化
1. 探究水蒸气液化条件
实验 设计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蒸气遇冷降温才能液化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2.3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2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2.3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2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2.3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2新版沪科版一、夯实基础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但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C.液体沸腾时要吸热,而蒸发时不一定要吸热D.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2.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加在饮料中冰块会逐渐变小B.冰棍周围经常会看到“白气”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D.太阳出来后花草上的露珠不见了3.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沾有酒精,将它们放在同一环境,则()A.沾有酒精的温度计示数小B.沾有酒精的温度计示数大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D.无法确定二、能力提升4.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xx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上个世纪 60 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药物的药效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时间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5.小明在探究“水加热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结论,则从表中提取的能得出该结论的信息是()A.温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升高B.6~10分钟内,持续加热但温度计示数不变C.在当时环境下水的沸点是98℃D.水的初温是85℃6.居民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时,用加压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B.生产时,采用降温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C.使用时,液态的石油气要升华成气体D.使用液化气时,液态的石油气发生沸腾现象三、课外拓展7.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打火机如图所示,涉及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参照下述示例,列举两种.示例:拔动转轮打火,机械能转化为内能.(1);(2).8. 小刚在浴池中洗澡,看到天花板下滴下的水珠.他想:“水蒸气变成水有没有条件,是不是跟温度有关?”他先进行了猜想:水蒸气的液化是否跟遇到冷的物体有关?然后他就进行了以下的实验,给试管里的水加热,用导管把产生的水蒸气喷到冷的玻璃片上,看到有水珠产生,而再把水蒸气喷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时,却没有发现水珠.根据阅读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小刚同学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该结论在上述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应用?试举例说明.9.夏天扇扇子,空气的温度并没有降低,为什么人们会感到凉快?四、中考链接10、夏天,晒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边干了,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 B.液化 C.汽化 D.升华11、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12、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C2、【答案】D3、【答案】A二、能力提升4、【答案】C【解析】:A、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用微火加热,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方法不可行.B、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缩短加热沸腾时间,水的温度仍为100℃,并不能降温,方法不可行;C、降低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也会降低,此方法是可行的;D、增加容器内气压,水的沸点会升高,此方法是不可行的.故选C.5、【答案】B【解析】A、温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升高,不能得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结论;B、6~10分钟内,持续加热但温度计示数不变,反映了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特点,能得出此结论;C、在当时环境下水的沸点是98℃,不能得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结论;D、水的初温是85℃,不能得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的结论;故选B.6、【答案】A三、课外拓展7、【答案】:(1)里面的气体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的;(2)拨动的轮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知道,打火机涉及的物理知识有:①里面的气体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的;②打火时产生火花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拨动的轮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等等.8、【答案】:(1)热的水蒸气喷到冷的玻璃片上,看到有水珠产生,而再把水蒸气喷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时,却没有发现水珠.说明降温可以使水蒸气液化.(2)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摩擦生热熔化,液化成的小水珠和熔化成的水,一起降落形成雨.9、【答案】夏天扇扇子会加快空气的流动,尽管不能降低气温,但是通过加快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汗水的蒸发,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即汗水的蒸发会吸收人身体的热量,所以人会觉得凉快.四、中考链接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C【解析】锅里的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019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液化课时作业(新版)沪科版

2019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三节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液化课时作业(新版)沪科版

第2课时液化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 液化现象1.揭开锅盖盛饭时,经常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滴(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2.夏天,一罐易拉罐饮料在冰箱中被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来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

即使马上用干毛巾擦,一会儿又变湿。

这是发生了( C ) A.饮料渗出 B.熔化C.液化D.汽化知识点2 液化放热3.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

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 如图 )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

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水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

汤汁是水蒸气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后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而形成的。

4.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D )A.水蒸气比水温度高B.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C.水蒸气比水传热快D.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知识点3 液化的方法及应用5.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6.为了便于运输氧气,应使氧气液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 )A.压缩体积B.提高温度C.降低温度D.增大体积综合能力提升练7.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汽化(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的缘故。

8.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我们经常看到尾翼拖着的长长的白线( 俗称拉烟 )。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燃料燃烧产生的物质中有水蒸气;由于高空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环境时,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而发生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现象,这时就有大量的雾产生,人们就会看到一道长长的白线形成的尾迹云。

9.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判断出乙房间的气温较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3汽化与液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3汽化与液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3汽化与液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十二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 汽化的原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从液态跃迁到气态。

3. 汽化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汽化过程是吸热的。

4. 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5. 液化的原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凝结成液态。

6. 液化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液化过程是放热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水沸腾、蒸发,以及冰棍融化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原因和特点,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如水沸腾时温度升高的原因,冰棍融化时吸热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原因和特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因和特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因。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汽化)课件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汽化)课件 (新版)沪科版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什么感觉? 酒精逐渐消失、同时有凉的感觉。 想一想:酒精哪里去了? 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这个类似的现象?
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现象
烧水时电水壶冒白雾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二、听思路。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7/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谢谢欣赏!

2019-2020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12、3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1新版沪科版word版

2019-2020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12、3汽化与液化同步练习1新版沪科版word版
综合训练
9.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结冰—凝固 吸热 B.雾生成—液化 放热
C.露产生—汽化 吸热 D.霜形成—升华 放热
10.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2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图乙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温度计。
24.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前,同学们就器材的选取进行了讨论,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整理记录如表2,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填序号)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14. 1905年,第一款国产香水“双妹牌”花露水诞生。“花露”初见于宋词“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花上露水和草丛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露水压垂了花儿,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花露水主要由酒精、水和食用香精配制而成,喷洒在手臂上,香气弥漫,清凉爽肤。这是因为芳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和酒精吸热的缘故。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22.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2章第3节《汽化与液化》。

本节课主要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以及汽化与液化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冰块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夏天喷雾降温、冬天呼出的白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的关联。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3. 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汽化与液化的现象。

如将热水倒在冰块上,观察水蒸气的产生和冰块的融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与汽化和液化有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3 汽化与液化概念: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条件:汽化: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化:温度降低,达到沸点现象:夏天喷雾降温、冬天呼出的白气等七、作业设计答案:夏天喷雾降温是因为喷雾中的水滴在空气中迅速汽化,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冬天呼出的白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液化,形成小水滴,呈现出白气。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3 第2课时 液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3   第2课时   液化

能力提升练
13.【中考·湖南株洲改编】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冰块, 在冰块四周出现了“白气”。“白气”是冰块从周围环境吸 热,周围环境温度骤然降低,__空__气__中__的__水__蒸__气______(填 “冰”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__液__态____(填“液态”或“气 态”)的水。
能力提升练
14.【中考·山东烟台】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 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填“内 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 的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能力提升练
【点拨】夏天,车外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 窗,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的外侧;冬天,车内温 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窗,液化形成小水珠附 着在车窗的内侧。 【答案】液化;外侧;内侧
能力提升练
11.【中考·山西】右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 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 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 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 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 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 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 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13
9 试管壁有小水珠;放出
答案呈现
习题链接
能力提升练
14 液化;外侧;内侧 15 水珠;降低温度;液化; 放热 16 乙 17 吸;汽化;液化;放
答案呈现
新知笔记
1.液化是指物质从____气____态变为____液____态的过程。 2.液化是汽化的__相__反___过程,液化属于___放____热过程。 3.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_降__低__温__度_、_压__缩__体__积_。 4.最常见的两类液化现象:___空__气___中的水蒸气遇冷降低

2019-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学生完成学案“课堂探究”知识点2“实验探究水的沸点”设计实验方案部分内容.
进行实验: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冷水组和热水组,并对个别组提出建议:能不能想办法缩短时间过程——让水尽快沸腾,为后续问题铺垫.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观察到以下现象: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
端午节,小红和弟弟小刚帮妈妈煮粽子,小红建议为了节省时间一直用大火把粽子煮熟,而小刚则认为为了节省燃料水沸腾后应当改用小火,为此二人争执不下.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
教师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产生疑问,将带着好奇心学习本节内容,教师趁机引出课题.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见学案
答案:
1、液态气态气态液态沸腾蒸发
2.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学习观察、比较、分析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液体的沸腾现象联系起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重点
水沸腾的实验探究.
难点
水沸腾的现象以及水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环节安排】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最佳解决方案
创设情境
作业设计
1、试画出晶体熔化、非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大致图像.
2、(选做题)当堂达标题第6小题,若将乙容器中的液体换成酒精,则能否沸腾,为什么?
通过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全体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同时设有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2.3 汽化与液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2.3 汽化与液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2.3 汽化与液化教案(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学器材: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出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提出问题:不将水倒出,不向杯内放任何物体,怎样可以让水从杯中快些消失。

学生:自由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可以把烧杯加热,让水快速消失。

(二)、探究水的沸腾教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问题,认真观察学生:学生按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中,根据学案提示问题,注意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表格上。

学生合作探究,有问题共同研讨解决。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做出总结分析。

回答学案上问题。

并提出:烧一段时间,水就会变少并消失,它们到哪里去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交流,并获得对沸腾现象的初步感知。

回答学案第一部分问题通过对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在沸腾的情况下,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溶解在空气中。

知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学生:在解决学案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沸腾特点,完成表格。

(三)、蒸发教师提出现象:刷碗后残留在碗中的水,时间长了也消失不见了,它们哪里去了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并回答,它们也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B. 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C. 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汽化现象 D. 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蒸发吸热的是
( C)
A. 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干
B. 医生往发烧病人的头上擦些酒精来缓 解病情
C. 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的人被风一吹感 觉很冷
酒精蒸发吸收手背以及周围的热量。
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 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 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①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
②温度计读数不变。
实验表明: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 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导入新课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 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 ➢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 ➢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
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
固态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态
汽液 化化
气态
一般气体是看不 见、摸不到的
D. 吃冰棒可以解热
5.把一根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发出 “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
__汽__化____后__液__化____。
6.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
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
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
➢提出问题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 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设计实验
温度/℃105Fra bibliotek100
95
90
0
5
15
用酒精灯给水 加热至沸腾。当水 温接近90℃时,每 隔1min记录一次温 度。仿照晶体的熔 化曲线在左图上作
出水沸腾时温度和 时间关系的曲线。
时间/min
➢进行实验
沸点与气压有关系,而且实验时各种 仪器的精密度不一样。
今天用的温度计是酒精 还是水银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
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 78℃,而水银的沸点是357℃,所以应该用 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纸锅烧水 纸
锅 为 什 么 不 会 燃 烧 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
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没有达到纸的 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 温度/℃ 90 93 97 99 100 100 100 100 …
温度/℃
105
100
95
90
0
5
15
时间/min
➢分析和论证 实验现象
沸腾前
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 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 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温度
实验现象总结
时间
➢沸腾前气泡较小,沸腾时气泡变大。 ➢沸腾前声音较大,沸腾时声音变小。 ➢沸腾前温度升高,继续加热,达到一
气先在镜片上遇冷__液___化_____成小水珠后又发 生___汽___化____所导致的现象。
2.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 形势,专家们提议,要提高植物覆盖率,减少 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水分蒸发
___减___慢_____(填“加快”或“减慢”)
3.下列关于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本节导航
1.沸腾 2.蒸发 3.蒸发致冷 4.液化
在这两种情况下,水在物态变化上有什 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都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加盖烧杯
温度计
➢在一定温度下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 时发生的
石棉网 ➢剧烈的 ➢汽化现象。
铁架台
观察水沸腾的装置
酒精灯
水的沸腾
定温度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 ➢停止加热,不再沸腾。
➢实验结论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 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小资料 几种液体的沸点/ºC (在标准大气压下)
液态铁 2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4 液态氦 -268.9
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C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1.利用冰的致冷作用,可以防止饭菜变馊。 这里再介绍一种利用蒸发致冷保存食物的方法。 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 稍高处,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型,下面浸入盆 里的水中,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放在通风 处效果更好。因为纱布能沿着自身的纤维结构将 盆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周围的温度就
4.液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 压缩气体体积
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小结

液 汽化 气

态 液化 态
温度
影响因素 表面积
蒸发
空气流动
汽化 方式
蒸发吸热 (致冷)
沸腾
巩固练习
1.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 回到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但 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清晰,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
2.蒸发
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 的沸点也会变干。
➢在任何温度下 ➢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 的 ➢缓慢的 ➢汽化现象。
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表面积对蒸发的影响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对蒸发的影响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3.蒸发致冷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 手背上有凉的感觉。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 的求知欲望,从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 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