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统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论系统论思想
、
一
,
以耗气 d” 《 土 ( 达生 》 , ) 偻者承蜩 “ 志不分 , 用 乃凝 于神 ” 《 ( 达 生》 , 丁解牛 “ )庖 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 ” 《 ( 养生 主》) 都是描述 , “ ” 于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的重要作用 。可见 , 气 对 庄子的气论 对 中国古代审 美理论的建立 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孟子所提出的“ 养气 ” .土 说 廿 是后世 以气论艺的一个源头 之 一。《 孟子 ・ 公孙丑上》 : 我善养 吾浩 然之气 。……其 云 “ 为气也 , 至大 至刚 , 以直 养而无害 , 则塞 于天地之 间。其为气 也, 配义与道 , 无是 , 也。 孟子在这里所讲 的气将体 内的气 馁 ” 与精神上 的气 质相混 。“ 养气 ” 强凋的是一种精神 美。它至 . 大至刚 , 可以充塞天地之I 成 为一种 巨大的主观 精神力量 。 , 孟、 庄之 后 , 直接 以气论 艺者 , 则推 《 记》 乐记 》 受 了 乐 。《 接 自然元气论阴 阳二气相互作用化 生万物 的观点 , 并认为乐 正 是阴 阳二气和谐作 用 的表 现。《 乐记 》 : 先 王作 乐 , 生 云 “ 合 气之和” “ , 使其 阳而不散 , 阴而不 密 , 刚气不 怒 , 气不摄 。 柔 ” 又云 : 、 、 “ 诗 歌 舞 三者本于心 , 然后 乐气从之 。 ” 第一个将 “ ” 用 在 文学 的评论 的是 曹丕 , 所说 的 气 运 他 “ 文以气为主” 文 以气 为 主 , 之 清浊 有体 , 可 力强 而 。“ 气 不 致 。比如音乐 , 典度 虽均 , 奏同检 , 于引 气不 齐 , 节 至 巧拙 有 素, 虽在父兄 , 能以移 子弟。 《 不 ” 典论?论文 》 中的这段话 众人耳熟能详 。他 以气 论 文 , 高扬 了艺术 家 的个性 。当然 , 曹丕的文气说既包括创作 主体之 气 , 也包括作 品之气 。他在 分析 当时作家作品时 , 出的所 谓 “ 指 齐气 ”、 体气 ” “ 气” “ 、逸 等等 , 对后来 的美学思 想产生了很大影 响。刘勰着重从 上古 的养生气化论的有关内容加 以衍化 , 文心雕龙》 在《 中就 多次 运 用“ ” 气 的概念 , 如他所提 出的“ 和其心 , 清 调畅其气 ” “ . 神 居胸臆 , 而志气统其关键 ” “ , 情之含 风 , 形之包 气” “ 气 犹 ,意 骏爽, 则文风清焉 ” “ 虑裁 篇 , ,缀 务盈 守气 ” “ , 思不 环周 , 则 索 寞乏气 ” 等等 , 从气质 、 才气 、 格调 、 文势 、 气貌 、 养气等各 个 方面 , 极大地丰富和发 展 了“ ” 气 的内涵。魏晋 以后 , 气衍 化成为美学范 畴。刘勰之 后 . 历代 文论 家 、 家 和艺术 家各 作 从不同角度发挥 和 阐释 “ 的美 学意蕴 , 气” 如刘勰 的“ 志气 ” 说, 钟嵘 、 司空 图的 “ 生气 ” , 轼 的 “ 气 ” , 鼐 的 阳 说 苏 意 说 姚 刚、 阴柔二气说 , 东树 的“ 气” , 方 神 说 刘熙 载 的“ 骨气 ” 等 说 等, 构成 了“ ” 气 之审美的范畴体 系。 二、 气论体 系的不 同审美形态 在 中国古典 审美中 , 同时 代对意象 、 不 气韵 、 、 神 意境 、 味 有不 同的侧重 。宋范 温 《 溪 诗眼 》 : 潜 说 “自三 代秦 汉 , 声 非 不言韵 , 舍声言韵 , 自晋人始 ; 唐人言韵 者 , 亦不 多见 , 惟论 书 画者颇及之 。 “ ” ” 韵 的美学 内涵大 大 突 出, 魏晋之 后 。曹 在 植《 白鹤赋》 聆 雅琴之 清韵 ” 嵇 康《 说“ , 琴赋》 改韵 易凋 , 言“ 奇弄乃发” 都是从 声音和 喈和音 乐美感意 义上谈 “ ” , 韵 。这 种看法 廿影 响到文学创作 。魏 晋以“ 品评人 物。“ ” 土 韵” 韵 的 美学价 值得到普遍 推重 , 言韵重 韵蔚成 风气 , 过魏晋 , 其 胜 遍
系统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国家职能研究
我 国国家 职能 的发展 可 以简单 的概 括 为三个 阶 段, 社会主义改造 和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 、 文化大革命 时 期、 及改革 开放之后 。 ( 1 ) 社会主义改 造和社会 主义 建 设时期 。在 1 9 4 9 年到 1 9 6 6 年这 1 7 年 时间 内 , 我 国的 国家职能建设处于起 步和建设 阶段 。我 国当时处于建 国初期 , 政治职能 主要体现在巩 固和捍卫无产 阶级政 权上 , 政治职能 的发 挥 以专政职 能为主 。经济 职能主
赵金 蕾 , 朱 峰
1 1 6 0 0 0 ) ( 大连 交通 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科研部 , 辽 宁 大连
摘要: 我 国 自改革开放 以来历经 了3 0多年的改革 与发展 , 伴随着我 国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我 国的 国家职 能
也 经历了3 0多年的综合 变革和 系统性建设。在 经历了国家职能的重建 , 混乱 , 调整 , 改革 , 完善等 阶段之后 , 我 国的 国家职能逐
步走上 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试从 系 统论的视角 出 发, 结合 系 统思维和 系 统本 身的特点 , 尝试对当代 中国的 国家职能进行 系统
论解读 。 目的在于对我 国的国家职能有科学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 , 推 动我 国国家职能的进 一步 完善和发展 。
关பைடு நூலகம் 词 : 系统 论 ; 国 家职 能 ; 现代 化 ; 全 球 化
( 二) 我 国 国家职 能 的发 展
这 里研究 的系统 国家职能观 , 就 是用 系统论 的思 维和系统论 的方法观察分析 我国的国家职能 。把我 国 国家职能的构成要 素 、 发展历程 、 及外部环境等各种错 综复杂的因素都看成 一个 系统 。构成 国家职能系统 的 各要素 之间并不是机械 地综合起来 的 , 而是 既具 有相 对独立的职能分工 , 又相互依 赖 、 相互作用 的。各职能 本 身存在 于系统 之 中 , 但 又各 自作为 子系统 而存 在 。 国家职能系统的 内在联系决 定了各 种国家 职能所要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体系Ma2lr0l《中乐山市委党饺学报》折(仑)JL,A)TEPRYSHOFLSANCPLCMMTEFC.O ̄L【HATOLEHNMUIIAONFCOTEO.CPV!3NQo】论国色会I理休的法休中特社论系方论系王文杨勇民它们的含义应该是有区别的。
人们关于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不同的概念,为自己赖以产生、在和发展的思想根基,存从而形成了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去独创的一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方法叫方法论。
世界观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体系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含着世界观,也包含着这些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最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应该把它们定位于是关于对世界根本看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在这些最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们认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原理决定着相应的方法的智慧和心血。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
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础,必然也被吸收、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点、运矛盾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社会结构系统论、成果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等。
础,并成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血缘纽带。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决定了人们认识和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的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的普遍方性相结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运用、坚持和发展相法的学问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论视角解析
义 上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可 分解 为主 体 要 素 、 对象 要 素 和方 法 要 素 , 动态 方 面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可 划 分 为 认 识 环 节 、 在
行 为 环 节 和 效 果 环 节 。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要 素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环 节 的基 础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环 节 是 马 克思 主 马
义 中国 化 要 素 在 时 间 中 的展 开 。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要 素 相 互 关 系 的 具 体 化 。 是
关键词 : 系统论 ; 马克 思 主义 : 国化 中 中图 分 类 号 : A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0 5—3 3 ( O 9 0 6 8 2 0 )4—0 0 0 1—0 4
d n mi s e t y a c a p c ,Ma im n C i a c n b i i e n o a r n s i k e a ir l k a d ef c i k a t r i i k s x r s i h n a e d vd d i t wa e e s l ,b h vo i n f t l .F c o s l ' n n e n n
军 事 等许 多方 面 . 一个 严 整 的科 学 体 系 。 马克 思 是
要 素对一 个 事物 的认识 才更 深 刻 。马克思 主义 中国
化 作 为 一 个 非 实 体 性 存 在 的 事 物 也 具 有 其 自身 的 系统 , 以从 系统论 的视 角对 其进 行解 析 。 可
包括 马 克 思 主义 哲学 、 政治 经 济 学 和科 学 社 会 主义 三个 部分 , 涵盖 经 济 、 治 、 政 文化 、 教育 、 术 、 艺 道德 、
关于系统论——精选推荐
关于系统论、系统方法的研究1. 费军余丽华《泛系统论与一般系统论比较研究》《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102. 符坚《论系统论和矛盾论的统一关系》《哲学研究》1996.33. 黄中习《“多系统论”评析》《保山师专学报》2005.14. 李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系统论之比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5. 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26. 李维岳《系统论与集合论》《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17. 林益《一般系统论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 李愿《试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宁夏大学学报》 2000.19. 潘昌新、李以芬《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210. 秦琴《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社会科学辑刊》2005.611. 任维桢《略论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之异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2. 饶欣《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比较研究》《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013. 孙爱军《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414. 孙凯飞《从系统论谈科学的统一》《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415. 邵璐《质疑, 解构, 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外语教学》2004.716. 邵璐《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17. 陶军《现代系统论对普遍联系原则的确认与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218. 彤明《普通系统论的方法》《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1119. 武东升《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联系的特征》《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20. 王坤徐静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论思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321.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的基本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2. 魏彦昭《浅谈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衡水师专学报》 2000.12《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23. 谢静《试述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中的真理观》24. 夏建华许征《整体性观念的系统论阐释》《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25. 徐仁璋《系统理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726. 杨柄《系统论取代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岱宗学刊》1998.227. 于德英《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中国翻译》2004.928. 阎海玉《系统论不能取代矛盾论》《理论探索》1995.929.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译《多元系统论》《中国翻译》2002.730. 袁诗弟《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931. 詹华庆《沈西林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1232. 展立新《贝塔朗菲:向唯物辩证法复归与开创现代系统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33. 展立新《一般系统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34. 张联祝《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的新反思》《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5. 张文泉张世英《广义系统方法探讨》《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4.336. 赵凤平《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237. 周围群《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新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关于系统论、系统方法的研究观点摘录一、系统论、系统方法的涵义、原则及规律所谓现代系统论,就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也叫普通系统论(简称系统论) 。
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
三论是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历史进程中光辉里程碑。
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都要求“三论”作理论基础进行指导,例如在航空航天、宇宙天体、原子核能源、军事兵器等,促使科研中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目标实现,都离不开“三论”的指导。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创立所谓“中国三论”的学术带头人。
1.系统论的概念、特点:(1)概念: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的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2)类型:系统论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按科学领域可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城市生态管理学涉及系统论的人工系统知识。
)(3)特点: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且具有科学方法的含义。
城市生态管理的基本点就是将系统论的方法论引入到城市管理中,从而建立了城市生态管理的科学体系。
2.控制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自从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信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他特意创造“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
在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
系统论
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 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 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 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 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 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 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 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 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 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 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 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当前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朝 着统一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建立
且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系统问题的高 度。
编辑本段系统论老三论小释
信息论
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 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 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 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将 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 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 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 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 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 定理相互联系。
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 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 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 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 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 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 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 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 平衡系统等等。此个还有大系统、 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 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 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 梁四个层次)。这些研究表明,不 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面貌矗 立于科学之林 。 值得关注的 是,我国学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发 展了一种新的系统论,称为一般系 统结构理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 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 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 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 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 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
中国传统哲学对系统论的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对系统论的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对系统论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
系统论的核心观点是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与系统论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比如,《易经》中强调整体性和变易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并且不断地变化发展着。
同时,《道德经》中也强调整体性,认为万物最终归结为一,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外,中国传统哲学还强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即整体性大于局部性。
比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各个部分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中国传统哲学对系统论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认为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属性,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系统论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简介
1推荐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简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有着高度综合的特点,一方面向深度发展,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专一,科学分类越来越精细,新领域、新科学、新专业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各科学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移植而使得科学技术日趋整体化和综合化。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就是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产物,这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它是具有综合特性的横向科学,它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改变了科学发展的图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以其特有的新颖的思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法,扩大了人们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由定性到定量认识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新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因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科学体系结构中的横向科学的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它在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面、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在解决一切复杂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方面,有着其他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三门科学,是现代科学前沿的新兴“软”科学群,它们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内容,但它们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其手段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与其他基础科学不同,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观世界中哪一种结构,也不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态,而是从横向综合的角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揭示世界各种互不相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性,三者各成体系,但都应用系统、控制、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协同发展。
系统论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的系统,研究系统就是寻求利用信息实现最优系统的途径。
显然任何系统都离不开信息,因此研究系统就必须研究反映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
一个系统信息量的大小,反映系统的组织化、复杂化度的高低。
而系统的运行又离不开控制,对系统的控制同样离不开信息。
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的渊源-古代与近代的系统思想
五行观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苫,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这里的五行除了包含对构成世界基本要素的猜 想,更重要的是初步包含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 已经含有对事物基本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认识.
老庄学说——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代表
三、西方古代的系统思想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开创了宇宙体系论时期。
公元前500多年泰勒斯(Thales,约前624一前547 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认为,在 不断变化和运动中,世界一定具有统一性,只要把 握了始基,就可以把世界这一整体把握。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70一前490年)学 派则提出“数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认为数体系 的和谐就是宇宙的和谐,也是社会的和谐。因此数 体系反映了宇宙体系,数结构也即宇宙结构。恩格 斯对这一命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毕达哥拉斯 的命题中“数服从一定的规律,同样,宇宙也是如 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
庄子认为:不仅万物在变,作为运动变化的 规律的道也在变,正是道的变化才生成了万 物,即《天道》篇里所说的:“天道运而无 所积,故万物成”。最后,庄子谈到了道与 人的关系,认为人也是道的产物:“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老庄学说中关于“自然”的观点
老子把“天道自然”的本体论发展到了以 道为“万物之宗”的实践论,即从一种对宇 宙的看法中推演出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法则。 要求人们在待物处世时应该“听其自然”, 要“自然而然”,不要作违背自然法则的事 情。 这里已经包含了现代系统理论中自组织思 想的萌芽.
1937年贝塔郎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 概念。 1945年,《一般系统论》正式发表,标 志着该学说正式创立。广义地说,一般系统 论包括3个主要领域:第一个领域是系统科学, 即各门科学中对系统的科学探讨和科学理论, 以及适用于所有系统的原理性学说;第二个 领域是系统技术,即系统工程;第三个领域 是系统哲学,包括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 和系统价值论。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中国古代系统思想systems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a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把事物诸因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想。
随着系统思想的产生,逐渐形成了系统概念和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
许多古籍,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易经》、《老子》等,都有不少应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系统思想表现在治学和社会实践的许多方面,而在朴素的宇宙观、中医学说、军事理论、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实践中尤为突出。
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
《易经》从自然界找出 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作为万物之源。
《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些学说都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战国时的名家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其无穷的层次关系。
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在《荀子·天论》篇中指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借以表述一个系统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的观点。
这里万物是指世界,道指宇宙。
南宋的思想家陈亮(1143~1194)在《龙川文集·西铭说》中阐述了理-分殊思想(“理”指天地万物这个整体,“分殊”指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事物的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论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战国晚期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古人运用系统思想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典范。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人际传播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摘要】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古代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传播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存在着不同的传播关系,并具有儒家思想主导的规范传播行为的原则。
本文将以系统论为视角,深入研究并探讨古代中国的人际传播关系。
【关键词】系统论;人际传播;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稳定的传播体系,在系统论的视角下,研究这一体系中的传播形式和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古代中国传播体系自春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就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软力量,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协助封建统治阶级安邦定国,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样的等级秩序之下,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播形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组织传播的体系。
组织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五种类型中的一种,其余四种传播类型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在这五种类型当中,除自我传播外,其余传播类型均为个体对外进行的传播,而这其中,人际传播是其他传播类型得以进行的基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系统论是由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这一理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系统论主张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通过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都可以视为系统。
从系统论角度看当前中国社会稳定问题
二 十 世 纪 五 十年 代 创 立 的 。 把 系 统 定 义 他 为: 由若 干 要 素 以 一 定 结 构 形 式 联 结 构 成
的具有某种 功能的有机整体 。 在这个定义 中包 括 了系统 、 素 、 要 结构 、 能 四个 概 功
念 , 明 了要 素 与 要 素 、 素 与 系 统 、 统 表 要 系 与 环 境 三方 面 的 关 系 。 统 论 的 核 心 思 想 系 是 强 调 系 统 的 整 体 观 念 。 贝塔 朗 菲 认 为 , 任 何 系 统 都 是 一 个 有 机 的整 体 , 不 是 各 它 个 部 分 的 机 械 组 合 或 简 单 相 加 , 统 的 整 系 体 功 能 是 各 要 素 在 孤 立 状 态 下 所 没 有 的
陶 泽邦 广 东建设职业技术学 院经济管 理系 王 宝 山 渤 海大 学 管理 学 院 陈 荣富 扬 州 大学 黄 志祥 四川建 筑 职业 技术 学 院 羊 守森 黄淮 学 院科研 处
口 宋 刚 赵 芮 浩
海淀
的变 革 导 致 了整 个 社 会 系 统 内 部 各 个 子
( 共中央党校, 京 中 北
10 9 ) 00 1
系统 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 就有 的系统平衡 已被 打破 , 新的系 统平 衡尚未建 立 , 这就 是导致社会稳定 问题频 发, 不稳定 因素增
多的主要原因。
些因素是影响社会稳 定的变 量, 这些变 量
之
系统论 是由美 籍奥地利人 、 理论生物
学 家 LV. _ 贝塔 朗 菲 (.o .c a n y 于 LV nB r l f ) ta
那 种 认 为 要 素 性 能 好 ,整 体 性 能 一 定 好 , 以局 部 说 明整 体 的 机 械 论 的 观 点 。同 时 认 为 ,系 统 中各 要 素不 是孤 立 地 存 在 着 , 每 个要素在系统 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 , 起 着 特 定 的作 用 。要 素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 成 构 了一 个 不 可 分 割 的 整 体 。 素是 整 体 中 的 要
系统论的中国例子
系统论的中国例子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传世的社会系统论,让我和泮伟江成了朋友。
卢曼理论因晦涩难懂而闻名学界,但坚持读上数年,也容易上瘾,甚至沦落为“卢曼迷”。
我和伟江学术兴趣一致,在卢曼这个“理论大王”的王国里巡游多年,算得上是卢曼铁杆粉丝,虽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卢曼理论有所保留并提出自己的质疑。
2006年,我误打误撞,当然,也可以换种说法,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必然性牵引,终于完成了以卢曼法律社会学为主题的博士毕业论文。
回顾毕业论文,即便没有遗恨,也有诸多遗憾吧。
这是手忙脚乱研读卢曼两三年后匆匆结出的小果子,难免味道青涩。
论文答辩完毕数日之后,接到清华大学高鸿钧老师聚餐邀请。
久闻高老师盛名,但素未谋面。
聚餐是在清华校门的“醉爱”餐馆,在座的还有高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的沈明。
高老师和我们慢慢说话,慢慢喝酒,美食蒸腾,美酒飘香,十分惬意。
高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卢曼很重要,希望你能把卢曼理论研究继续下去。
在当时国内研究卢曼冷启动的条件下,在孤独坚持了数年之后,我第一次感受到一股直抵内心的温暖和认可。
那次聚会之后,我渐次了解到,其实高老师早已落子布局了社会理论与法学的对接工程。
近十几年来,高老师对哈贝马斯和卢曼等重要社会理学大家的思想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并在清华开设讲坛,令学界瞩目,领我国当代研究社会理论法学风气之先。
名师出高徒,高老师的学生也雨后春笋般登上社会理论法学舞台。
鲁楠、陆宇峰、泮伟江、马剑银、余盛峰、张文龙、杨静哲等青年才俊,个个身手不凡,圈内一时异彩纷呈。
其中,泮伟江专精卢曼理论,对卢曼的系统论法学用功最勤,感情最深,切入最透彻。
我几乎不与人私下聊学术,聊得更多的是学术八卦。
但与伟江的交往是个例外。
相隔京沪之远,除了开会,我与伟江见面并不多。
每每抓住机会,就会向他刺探学术情报。
我有所问,他必爽快答。
有一回他讲,正在翻译卢曼的《社会的社会》和《社会的政治》,并谈到了翻译进度,也坦承遇到的麻烦,等等。
“四个全面”系统论
“四个全面”系统论作者:戚玲玲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32期“四个全面”系统论戚玲玲(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完整地展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
“四个全面”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本文尝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四个全面”进行探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哲学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
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并阐述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彼此制约的顶层设计。
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加以系统认识,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在逻辑与实践意义。
1“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两个以上事物或对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统一体,叫做系统;因相互关联而被包含在系统中的那些事物或现象,叫做系统的组成部分,简称组分”。
[1]根据系统论的定义,可以得出“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的结论。
四个全面尽管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范围不同和内容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结构,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它是成为四个全面中的目标系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可以说它是围绕目标实现而提供的动力系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可以说它是围绕目标实现而确定的法治保障系统。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奋斗目标实现而采取的组织措施和提供的组织保证,是目标实现的控制系统”。
系统论视域下的“四个全面”探析
系统论视域下的“四个全面”探析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郭宏赵淑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系统论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距离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下5 年,时间紧任务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履新以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很多重大难题都已逐渐破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需要全面系统思维,抓重点攻难点,全盘考虑整体推进。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本身又包含一系列的子目标系统,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政治进步方面,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建设方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论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论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借鉴国外的现代化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适合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
系统论是一种理论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实现过程。
系统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也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整体发展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中国特色”,这表现在制度设计、文化传承、国家意识形态等方面。
在制度设计中,中国注重稳定和可持续性,强调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
在文化传承中,中国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借鉴传统文化智慧,弘扬中华精神。
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中国强调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政治方面,中国需要平衡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公共与私人利益等关系;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在文化方面,中国需要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创新,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需要协调各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整体发展的目标。
只有在这样的综合调控下,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望获得更大的成功。
【系统】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与中国系统论
【关键字】系统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与中国系统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系统思想是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从系统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去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刻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自然观,分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社会系统,提出了系统历史观,并阐述了中国的整体性思想和系统论,中国的整体性思想和系统论在世界系统哲学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受到世界系统科学家和系统哲学家的高度重视。
从中国系统哲学的理论思维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到它关于整体性与系统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系统哲学中国系统论Marxism System Philosophy and Chinese System TheoryAbstract: Marxism philosophy is the theory about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inking development, system the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alectics, it emphasizes understanding problems from the rule of the whole system and its constitutes relating, the Marxism philosophy have profoundly dialectics ideology, according to the deeply analyses for nature, itself system view of nature is put forward and analyzing the most complex system——society system, the system view of history is proposed, while state the Chinese integrity ideology and system theory, which play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philosophy in the world, seen from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system philosophy theory ideology, we can get its thinking about integrity and system issue.Keywords: Marxism, dialectics, system philosophy, Chinese system theory0.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中国文化与系统论
五 调动思维,寻找传统文化的相关 性
• 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 化的。系统独立存在,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系统内各要素 相互作用,一个大系统又有许多子系统,子系统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而且子系统与大系统以及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 协调和作用,是谓系统的相关性。因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各个 子系统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看作是一个大系统,联系其他子系 统来考察和进行。
贯穿于一切现实事物的动静、刚柔、进退、取舍、虚实等运动变化之中,并
且由此形成了易学形式的传统来探究、把握这种变化规律。
三 增强对传统文化层次性的认识
• 传统文化优势难以理解,主要是我们对其德体系结构认识不足。从系统论角 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价值可以分为多个层次:(1)传统文化的生活 价值。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因为人类是按照自己需要 去创造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都具有生活意义。(2) 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传统文化方法价值的出现是人类对文化价值较高要求 使然。在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在调整自身关系中,人类会碰到这样那样无 法预料的困难,这样,人类会本能地创造出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以摆脱困境的 文化,这种文化以方法意义满足人,因而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3)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从生活资料的简单朴素到生活资料的多样繁华, 从物质文化享受到精神文化需求,从没有文化到拥有文化,其中体现了人类 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随着人类实践内化到人类创造的文化中; 人类创造文化也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一种关怀,这种关怀精神也必然表现在 人类创造的文化观念上。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层面,它具有 多个层次与方面,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现实中要增强对传统文 化层次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拥有5000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子,不得不对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啊,其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已成为现在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工业起步比较晚的国家,其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的历史堪比西方国家100年的历史辉程,但现在不得不承认其光辉历史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感,及其背后带来的危害也与日俱增,所以现在中国流行着两股风气,一是自信风,另外一种是批判风,这两股风气交织在一起,共同伴随着中国前进的历程,自信风,当然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军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强劲增长,无不让中国人受益不少,这不得不说是个创造奇迹般的神话,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摆在着我们面前,用事实说话是最好的发言权,自信不想谈许多,改谈批判风吧,看看中国背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紧缺的资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中国高攀不跌的房价及日益上涨的物价,不得不说让普通百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感觉,年轻人的脑海中基本上被奋斗与拼搏的词语给占据,何谈去静下心,歇歇脚去体会身边的幸福,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许多,但人的幸福指数却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官场腐败问题,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与道德去,想方设法的去给自己创造价值与利润,看看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氯氰胺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事件等等,有时我真的很愤青,为什么,人们怎么往这方面发展了,昔日的道德文化放到哪去了,现在人们的步行速度笔30年前快多了,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中国越来越浮躁了,越来越脱离良性的发展轨道,这确实是让人担忧,这也不得不想到我们国家改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这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否则一旦矛盾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每一位批判者都有诸如此类的想法,但我有时候也会如此,但想想在怎样更好的规划我们国家时,我到是想到一点,就是中国系统论,即把中国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把怎样治理这个国家看成怎样去发展这个庞大的系统问题,这个系统问题分析法但是可以从中帮助我们在分析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找到很多技巧性的方法。
通过上诉几个突出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通过中国系统论,用系统论的战略思维我们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同时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注入新的方法与技巧,就拿教育来讲,我们只有注入新的知识元素,才能够发展更加强劲的系统,中国系统论知识我的个人看法,我在网上还没看出谁提出这个词,所以我凭着自己的看法来诉说自己的见解。
再谈中国的腐败问题,我们一直都在喊打击官场腐败问题,然出现越反越腐的尴尬场境,这是为什么,说白了点,就是中国其反腐败问题没能够采取到强制性的措施,其打击措施远远不够,用系统论来说就是某些导致系统零件生锈的环境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改善,一个系统要正常运行,必须有一个适合其运行的外部环境,否则其受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腐而失去了正常的运行机制,我们中国的反腐做得相当不到位,对环境只改善一点点远不能使系统良性运转,反而有时会使结果更糟,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只有加大力度去改善系统所处的环境才能够使中国这个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
再谈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一直是粗放型的发展,其有世界工厂之称,得益于我们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一些低级的制造业,着让人也不足为奇,现在我们需要对企业进行转型,让我们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完善,拿系统论来说,就是要使我们的系统更加简单,更加有效率,更加完善,而不是过于臃肿庞大,复杂多变,效率低下,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系统是一个能够简单而又具有高效率,高水准的抵御风险能力强的结构,如此才能够使得系统简单,高效取代复杂,低效。所以经济结构转型迫不及待。
再谈军事外交,一个系统需要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否则其始终要被未来入侵者所吞噬,所以我们不得不发展一套抵御外来入侵者的强劲子系统来维持整个系统进展顺利,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下运行,这个子系统就是军事外交,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展我们的军事外交,使我国能够抵挡得住一切入侵者的冒犯,否则系统被外来者所瘫痪,就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其主体系统就要改头换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