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PPP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

合集下载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内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模式。

该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速度,提高投资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推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PPP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交通、水利、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管,完善政策和法规,推动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国内PPP模式的实施现状可以从政策导向、项目数量和行业覆盖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PPP政策,为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5年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合理发展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扩大项目融资渠道、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等。

2017年再次印发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PPP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项目数量上,国内PPP模式的项目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国内PPP项目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交通、环保、水利等领域的PPP项目数量较多,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处理厂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PPP模式的行业覆盖也较为广泛。

除了传统的交通、水利、环保领域外,PPP模式还逐渐向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一些城市开展了PPP模式的医院建设和运营,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PPP模式,大量的社会资本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运作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中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PPP模式的不断发展,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信贷风险、监管缺位、项目融资难等等。

对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1. 信贷风险目前,PPP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来推动项目的建设。

但由于市场风险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对PPP项目的融资存在一定的顾虑,导致融资难度加大,项目进展受阻。

2. 监管缺位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一些PPP项目出现了合同履行不力、项目效益下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项目融资难由于PPP项目的投资周期较长、风险较高,而且部分项目属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公共服务领域,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融资难度较大,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二、对PPP模式发展的对策分析1.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PPP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明确PPP项目的融资模式、盈利模式和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建立专门的PPP项目监管机构,强化对PPP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项目的实施过程。

加强对PPP项目的信息披露和问责机制,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保障PPP 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融资渠道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推动PPP项目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降低PPP项目的融资难度和成本。

4. 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加大对PPP项目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增加项目的投资主体,分散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及评析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公私合作(PPP)项目成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重要模式。

然而,尽管PPP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PPP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 金融风险难以承受由于PPP项目通常涉及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因此金融风险是一个主要问题。

经济周期波动、融资成本上升、合作方信用不足等因素可能使得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或提前终止。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提供稳定可靠的财务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PPP合作方的监管和评估,确保他们具备足够实力和信誉度参与项目。

2. 悬而未决的土地纠纷在很多PPP项目中,土地纠纷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土地被拆迁、征用或租用等操作所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引发矛盾和争议。

这些纠纷不仅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

为避免土地纠纷,政府应强化土地管理的规范和透明度,并确保所有相关权益得到妥善保护。

同时,建立一个快速、公平、高效解决纠纷的机制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3. 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PPP项目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导致私人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项目的风险与回报。

此外,一些PPP项目在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公众对项目进展了解有限,很少能参与讨论和审批。

在这方面,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提供充分且易于理解的数据和信息供私人投资者参考。

同时,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能够促进更多社会各界对PPP项目质量及效果的关注。

4. 合同管理与约束机制不完善良好的合同管理是确保PPP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合同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合同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晰的条款,甚至有漏洞,可导致项目运营中出现纠纷。

为加强合同管理与约束机制,政府应建立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监管,并且对关键合同条款进行详细规定和审查,确保各方权益能得到充分保障。

当前PPP模式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PPP模式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营管理由于雪莉酒在中国市场还处于产品的导入期,因此,作为中国消费者认知度不高的新产品,在刚投入市场时,尽可能将利润让渡给消费者,使其迅速能为中国葡萄酒市场所接受,打开销路,增加产量,与此同时,让竞争者望而却步,从而获得市场优势。

4.3 雪莉酒的渠道策略根据市场调查,在诸如超市、酒店和名烟名酒店等一般销售渠道中,中国的消费者一般都习惯选择白酒、啤酒以及国产葡萄酒,酒吧夜场等地偏爱烈性洋酒,而一些高档的商务消费场地,大多数已经被法国葡萄酒等在中国享有较高品牌声誉的葡萄酒所占领,对于没有打出品牌的雪莉酒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高级商务人士所接受。

因此,我们希望能从原产地的文化特色入手,主打文化营销。

首先,在渠道的选择上,雪莉酒主要选择电子商务渠道和模式,通过互联网做相关雪莉酒品牌推广,请中国球迷比较熟知和喜爱的西班牙球星作为雪莉酒的代言人,在各大酒类电子商务平台投放广告,相对于传统电视广告的高成本和平面广告的范围限制,电子商务广告不仅成本低,而且宣传面广,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可以在比较开放的大城市开设实体专卖店和雪莉酒庄等配合网上销售,利用酒庄提供的酒文化环境,让消费者可以在休憩放松的同时体验到这种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带来的美好,从而营造好氛围,培养消费群体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其次,进口酒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西班牙文化交流,例如西班牙美食文化节,因为在西班牙,雪莉酒通常是与美食如Tapas等共同品尝,因此,可以借用美食文化节的开展将传统西班牙小吃与雪莉酒完美的结合,借此普及雪莉酒相关知识,培养客户忠诚度,扩大团购引导消费群。

此外,可以通过邀请销售量高的经销商去雪莉酒产区安达卢西亚区旅游和参观当地的酒庄,让经销商真正感受到西班牙雪莉酒的悠久文化历史和相关的雪莉酒知识,再让他们通过网站、博客、微信等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随时了解到雪莉酒相关知识和动态。

再次,建立雪莉酒俱乐部,凡是入俱乐部的消费者可以成为雪莉酒终身会员,享受价格折扣并且免费参加举办的各种活动。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大力推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其在国内各地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采用PPP模式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扩大投资渠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PPP模式在国内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风险控制、监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浅析。

一、PPP模式实施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PPP政策的推动和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PPP项目在国内迅速增多,成为投资热点之一。

截至2019年,全国PPP项目库中的项目数量已高达1.7万个,投资金额超过14万亿元。

其中,以交通、水利、医疗、教育和环保等为主的项目数量最多。

此外,PPP在城市更新、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风险控制不到位PPP项目涉及市场、资本等多个领域,风险极高。

然而,国内PPP项目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由于PPP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导致风险分类不够清晰,监管主体难以实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

其次,PPP项目常常给私人投资者过多的风险承受压力,而政府则承担较小的风险。

这很容易导致风险分担不均,出现利益损失。

2. 监管不够严格PPP项目需要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管,针对相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但是,当前国内对PPP项目的监管还不够严格,很难保证PPP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PPP项目中的政府部门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分歧,这也影响了监管效果。

3. 利益分配问题突出在PPP项目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需要进行利益分配,这是关乎利益相关方的大问题。

但是,在国内PPP项目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常常出现问题,导致交易曲折,最终影响项目的进展。

此外,PPP项目中私人投资者的回报率通常较高,容易引发社会关注。

三、对策建议针对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

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公私合作(PPP)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融资方式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新常态下PPP项目的融资渠道愈加困难,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更加谨慎。

而PPP项目由于长期回报周期,资本市场对其投资兴趣大大减弱,使得融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基金、银行等机构进行融资,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新常态下PPP模式的风险分担存在不平衡现象。

PPP合作中,政府通常担负着较大的风险,而私人部门则享受较高的回报。

这种风险分担不均导致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负担过重,难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PPP项目。

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强监管,规范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各方利益平衡。

再次,新常态下PPP模式中的项目选择和评估存在问题。

在 PPP 模式中,项目选择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人才的匮乏,政府在项目选择和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对PPP项目的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项目选择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最后,新常态下PPP模式存在着政策风险。

由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PPP项目往往面临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更加注重风险防控,政策变动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为了降低政策风险,政府应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确保PPP项目能够持续进行。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资金来源困难、风险分担不均、项目选择和评估问题以及政策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通过引入国外资金、加强监管、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政策连贯性等一系列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PPP模式在新常态下的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新常态下,尽管PPP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困难、风险分担不均、项目选择和评估问题以及政策风险等挑战。

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的重难点及对策

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的重难点及对策

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的重难点及对策PPP项目总承包模式是指政府和企业合作,由政府出资,由一家企业承包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

在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重难点,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重点围绕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的重难点及对策展开讨论。

1. 政策法规不完善在我国,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的管理还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PPP项目总承包模式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会给项目的推进和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2. 信息不对称PPP项目总承包模式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也很难全面掌握政府的需求和政策。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合作双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沟通不畅和合作不到位的问题。

3. 风险分担不清在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中,风险分担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合理分担和承担风险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难点。

如果风险分担不清,可能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纠纷和合作问题。

4. 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论证不足在PPP项目总承包模式管理中,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论证不足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管理问题。

由于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如果在项目启动前不能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可能会导致项目后期出现重大问题。

5. 合同管理不规范在PPP项目总承包模式中,合同是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合同一般都比较复杂,如果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项目过程中出现合同解释不清、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2. 加强信息沟通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提高合作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

3. 合理分担风险针对风险分担不清的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当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承担范围,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4. 加强项目论证和评估针对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论证不足的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对项目的论证和评估工作,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项目的后期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PPP新机制的45个疑难问题

关于PPP新机制的45个疑难问题

起草背景一、《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 u b l i c—P r i v a t 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共服务、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2月以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布置各地暂停PPP推进工作,抓紧开展清理核查和项目整改。

6月初,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工作分工。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工作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了《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会同财政部联合上报国务院同意后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转发各地方、各部门贯彻实施。

规范实施PPP新机制,旨在畅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渠道,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水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确保规范发展、阳光运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意见》的定位是什么?《指导意见》出台后,此前与《指导意见》不一致的PPP相关文件是否仍然有效?《指导意见》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工作分工,报国务院同意后印发实施的,是规范2023年2月份以后PPP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意见》明确,“2023年2月PPP项目清理核查前未完成招标采购程序的项目,以及后续新实施的PPP项目,均应按照本指导意见规定的新机制执行”。

在此之前的涉及PPP工作的各类文件,应仅适用于2023年2月PPP清理核查前已完成招标采购程序的项目。

近日,财政部已废止了此前印发的部分PPP文件。

需要强调的是,规范实施PPP新机制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概念、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各有关方面应结合《指导意见》出台背景准确理解文件精神。

只有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才能形成合力,真正实现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三、P P P新机制各部门如何分工?《指导意见》对PPP新机制的管理责任分工作了明确划分。

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作者:唐好军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9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体制和机制的一次重要创新变革,用引进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来改善和优化传统的供给方式,是对行政管理机制、财政管理机制的一次变革。

本文分析了PPP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一、PPP模式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推广进度不平衡。

有的地方单纯地把PPP模式看作一种融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度去认识该模式,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导致PPP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方有试点项目,但迟迟落不了地,遇到困难束手束脚,遇到矛盾无能为力,造成了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效率不高。

第二,顶层设计滞后,法律保障缺失。

当前PPP立法还处在调研起草过程之中,虽有较高级别的“国办发〔2015〕42号”文件,但法律层级不够,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对自身权益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担忧,不利于调动更多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同时,国家部委之间多头发文推动PPP模式,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给基层部门执行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容易形成内耗。

第三,借PPP项目为名,搞变相融资。

有的项目一经批准入库,便以PPP项目的名义找某些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建设,继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

有的项目既想要PPP头衔,享受PPP的待遇,又不想按PPP规则办事,人为指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热衷于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有的则将BT项目包装成PPP项目,将一般的招商引资项目等同于PPP项目,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第四,民营企业参与程度还不够高。

从客观来看,有些PPP项目的投资规模比较大,招标时设置的门槛过高,对企业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授信额度、利润总额都有一定的要求,从而限制了一大批中小民营企业的参与。

而且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往往更高,周期更长,很难与央企竞争;从主观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领导长期以来更喜欢和央企合作,以降低风险,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参与。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PPP模式的实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PPP项目的立项和预审环节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往往过分追求增加GDP和税收的目标,忽视了项目的真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性,导致PPP项目的前期筛选和预审出现了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增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PPP项目的融资难题较为突出。

社会资本对PPP项目存在投资回报率的担忧,往往要求政府提供过高的补贴或保底收益,并要求政府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而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和债务限制,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造成PPP项目融资的困难。

PPP项目中的风险分配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PPP项目主要分为投资建设类、运营管理类和公共服务类三大类别,不同类型的项目风险分配不同。

但是目前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权责明确不清,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机制还不完善,社会资本在项目运营期间可能面临各种风险,而缺乏有效的保障。

PPP项目的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PPP项目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监管和绩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调节作用,项目可能面临质量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损害了社会资本和公众的利益。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应当加强对PPP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确保项目的真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性,避免盲目推进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合理分担风险和利益。

政府应完善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更为完善的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合法性,保护社会资本和公众利益。

目前国内PPP模式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PPP模式将有望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目前我国PPP模式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浅谈目前我国PPP模式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浅谈目前我国PPP模式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陈玉荣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对社会需求迅猛攀升,政府财力不足的局限,尤其是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管理、设施维护等事务使得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有效改革,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采取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将适度的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相结合, 可以在实现社会福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润, 同时也能够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目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现状。

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尝试在城市供水、节水、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当中引入非政府投资,并在2003年前后在全国掀起了公私合作的浪潮。

公私合作制(PPP)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公私合作制(PPP)改革。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成都市政公用局将6条公共汽车线路的特许经营权进行拍卖;深圳市在水利、燃气、公交、电力等领域进行国际招标,实行特许经营。

2004年底,五家试点公用事业单位完成了招募引资工作;广州市政府通过合资、合作、参股、项目法人招标、BOT、BOR等方式,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投资经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站场、停车场、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管道、电力、绿化、园林、道路、能源、水利、公共信息网络、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海友联联合体获得了上海市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此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权内的运营管理。

2005年以来,北京通过实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有10个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50亿元;通过向国内外公开推出387个北京奥运经济招商项目,签订协议55项,协议金额达223亿元。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行业PPP模式下的问题及对策建筑行业中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领域中通过签订合同,共同承担投资、运营和维护等风险与责任,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建筑行业PPP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合作机制不完善。

建筑行业PPP合作涉及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涉及合同签订、融资安排、项目运营等多个环节,合作机制不完善会导致合作难度增加、效率低下。

对策是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明确决策流程和机制,提高项目运作效率。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建筑行业PPP项目常由政府来招标,而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投资方难以获取项目的详细信息,评估项目风险。

对策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公开项目信息,提高竞争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风险分担不均。

传统的PPP模式中,政府通常承担较多的风险,而私营部门主要承担利润风险。

在建筑行业中,由于项目周期长、风险高,私营部门在投资回收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策是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吸引更多的私营资本参与,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灵活的风险分担机制,减少私营部门的风险压力。

第四个问题是合同管理不规范。

PPP项目需要通过合同来约束各方的行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建筑行业中,由于项目复杂性和风险性,合同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合同变更、履约不到位等问题。

对策是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机制,从法律、监管和实践等方面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和监督,及时解决合同履约中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

建筑行业PPP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项目周期长、回报周期长,私营部门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对策是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例如引入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探索各种融资模式,提高项目的资金来源。

当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当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当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困难及问题分析当前县级地方政府在推行PPP模式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来自政府自身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当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困难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体制机制问题引发的困难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当前县级地方政府在推行PPP模式时,由于长期以来行政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困难。

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已经导致政府在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竞争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而推行PPP模式需要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交由社会资本管理,从而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但这一过程非常困难。

2. 预算管理体制制约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制约着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

在传统的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而且由于传统体制下政府的行政主导,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支出项目和活动都是政府自身直接承担。

而推行PPP模式需要政府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上有所调整,而这需要对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这也是目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一个主要问题。

3. 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县级地方政府在推行PPP模式时,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是一个主要困难。

县级地方政府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和监管体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这就导致在PPP项目合作中,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和监管项目合作的整个过程,也无法有效规避风险,这也是目前县级地方政府推行PPP模式的一个主要问题。

1. 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当前县级地方政府在推行PPP模式时,由于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也是一个主要困难。

尽管国家政策一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导致社会资本对于参与PPP模式的意愿不强。

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会资本对政府能否有效合作和共同承担风险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社会资本对于项目合作过程的监管不足,也就对于合作的风险缺乏信心,这也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困难。

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文/刘建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此背景下,PPP 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中的应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在当前PPP模式的实际应用中,由于PPP模式发展还有待成熟、社会主体的PPP专业运营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PPP模式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政府与企业等社会力量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

关键词:PPP模式;发展;问题;改进建议PPP模式起源与英国的“公共私营合作”融资机制,是一种公私合营模式。

PPP模式指的是政府通过与私人企业或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合作,共同促进现代化城镇的建设。

PPP模式将一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通过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有效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公共事业的稳健发展。

近年来,PPP模式被广泛应用在城镇化建设中,并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如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解决项目融资问题、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城投公司转型、完善公共治理,发展特色小镇,促进片区开发等等。

目前,PPP模式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项目以及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中。

此外,PPP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是一大助力,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一、当前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的实践运用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10年的发展,PPP模式在实际项目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其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就目前而言,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PPP模式建设运营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由于PPP模式主要涉及的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供电、垃圾焚烧发电、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等。

用数据说话分析PPP模式的五大关键问题

用数据说话分析PPP模式的五大关键问题

用数据说话分析PPP模式的五大关键问题自2014年43号文发布之后,财政部与发改委逐步开始了在国内大举推进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步伐。

将通过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此举不仅是是为了缓解沉重的财政压力,也是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

PPP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自重要推广PPP模式开始,近三年来PPP模式参与的领域逐渐在扩展,投资金额也在不断增多,若PPP模式成功替代城投主导的融资模式,其发展空间巨大。

何谓PPP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指的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PPP模式的一个典型结构是公共部门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经营。

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政府的财政困境。

PPP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从广义上来说,PPP指的是企业参与提供传统上由政府独自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模式。

从世界银行对PPP的分类来看,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

因此,BOT本质上也可视为是PPP的一种。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某公用基础设施,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私人企业可以向基础设施使用者收取费用,由此来获取投资回报。

待特许期满,私人企业将该设施无偿或有偿转交给政府。

但从合作关系而言,BOT中政府与企业更多是垂直关系,即政府授权私企独立建造和经营设施,而不是与政府合作,PPP通过共同出资特殊目的公司更强调政府与私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PPP的优点在于政府能够分担投资风险,能够降低融资难度,双方合作也能够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目标,形成社会利益最大化,但缺点在于增加了政府潜在的债务负担。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一种模式。

在很多国家中,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能源、交通、水利等。

然而,PPP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弊端及其原因:1.政府风险转移:在PPP模式下,政府将一部分风险转移到私营部门身上。

政府通常会将建设和运营风险转移给私营部门,以降低自身的风险和负担。

然而,这可能导致私营部门在项目实施中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并且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应对这些问题。

2.不确定的利润回报:在PPP模式中,私营部门通常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来获得投资回报。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私营部门的利润回报也存在不确定性。

这可能导致私营部门不愿意承担高风险的项目,或者要求高额的回报率,从而使得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实施。

3.不透明的合作关系: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通常存在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政府在与私营部门合作时,可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私营部门获得不公平的利益或在项目实施中出现腐败现象。

这可能导致一些项目的效益不如预期,甚至出现财务风险。

4.过度依赖外部资金:PPP模式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但很多国家的私营部门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

因此,政府往往需要依赖外部资金,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来支持PPP项目的实施。

然而,这种依赖外部资金的情况可能会增加项目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导致对外债务的增加。

以上是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及其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合作机制,确保项目的规范实施和监督;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私营部门的监管,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承担项目的风险;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以及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到PPP项目中,从而降低项目的风险和成本。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发布时间:2021-12-16T08:21:09.734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0期(中)作者:洪雪娇1,2 [导读] 为了同时满足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机制的洪雪娇1,2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205 2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05摘要为了同时满足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机制的双重需求,国务院于2014年9月21日颁布国发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PPP模式的诞生承载了各方殷切的期望,力求达到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一个共赢局面。

但PPP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上PPP本身环节比较多,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亟待破解。

关键词:PPP项目存在问题建议 PPP模式即Public-Prival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面对宏观政策重大变革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如何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同时保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把目光都投向了PPP。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促进经济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1.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过度干预项目在经营者转向监督者的过程中,政府尚未完善自身定位。

制度缺乏更是扩大了这一问题,在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负责承担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的绝大多数工作,相比较由政府全额承担的项目,PPP项目更加市场化。

浅谈PPP模式下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谈PPP模式下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谈PPP模式下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污水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采用了多种方式和模式进行污水治理,其中包括公私合作(PPP)模式。

PPP模式下污水治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管理权分配不清在PPP模式下,政府和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管理权分配不清的问题。

政府是治理污水的主体,但企业作为参与方也需要发挥作用。

由于双方利益不同,管理权的分配往往不明确,导致治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 技术水平不足在PPP模式下,企业往往承担污水治理的具体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并不足够。

这就导致了治理工作的效果无法保证,甚至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4. 监管不到位在PPP模式下,政府的监管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原因,监管经常不到位,这就给企业开了“挖坑”的机会,导致了管理的混乱。

二、建议1. 加强沟通和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管理权,对企业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协调,而企业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同时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制定治理方案。

2. 合理的利益分配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必须合理。

政府需要给企业相应的回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治理工作。

政府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督,确保企业没有过度索取利益。

3.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要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提高治理效果。

4. 完善监管体系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

对于治理效果不好的企业,要及时制定改进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质量。

PPP模式下的污水治理是一个重要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合理分配利益,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监管体系,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污水治理问题,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并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公私合作(PPP)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民间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兴建和运营公共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项目的快速推进、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和提高项目效益。

在我国,自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公私合作(PPP)模式参与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PPP模式快速发展,涉及领域逐渐扩大,投资规模逐年增长。

国内PPP项目已经涵盖了交通、水利、环保、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国内PPP模式的不断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PPP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国内PPP模式的实施现状,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准确的了解,有助于更科学地推动和规范PPP项目的实施。

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针对问题所在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PPP模式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通过总结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及问题,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PPP模式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对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国内PPP模式实施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PPP模式有效引入了民间资本,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PPP模式注重市场化运作,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

PPP 模式促进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洁:采用PPP应当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今年以来,财政部力推PPP模式,引起各级政府学习PPP的热潮,但是,如何真正做好一个PPP项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PP模式自从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引入到我国以来,已经有不少项目的实践经验,但是,此次财政部力推的PPP模式,并非以前的项目融资而是一种管理模式,融资只是PPP项目过程中一个环节。

在管理模式下,成功使用PPP模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正确理解PPP
要想成功采用PPP模式,首先要正确认识PPP的内涵和特点。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PPP,很难能够达到采用PPP的目标要求。

1、PPP是一个管理模式而非融资模式
任何一个PPP项目的实施,都会有一个SPV(特殊目的载体)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说,SPV是由政府公共部门和若干家企业共同组成。

一个PPP项目的资金来源全部由SPV来筹集,一方面是SPV的自有资金,另一方面是由以SPV为主体的融资。

因此,在PPP项目中,融资是企业的事情而非政府。

PPP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其管理模式包含与此相符的诸多具体形式。

通过这种合作和管理过程,可以在不排除、并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
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贾康孙洁2009)。

融资只是PPP的一部分内容,而非PPP全部。

英国在最早采用PPP时,除了缺少资金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政府项目超预算和超工期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才决定采用P PP模式。

2、PPP具有多样性
早期人们习惯于将PPP与BOT、PFI、TOT、BOOT等形式并列看为项目融资形式,而这处看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是利用和民营部门合作来完成公共部门的任务,因此说,PPP是他们诸多形式的总称。

说PPP具有多样还不止这些,目前世界各国以及多边金融国际机构对PPP的分类都不尽相同。

如英国将PPP分为两大类别,一是由政府付费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纳税人付费的项目称为PFI,另一类是由使用者付费的项目,称为特许经营。

世界银行将PPP分为五类,而亚洲发展银行分类更多。

事实上,采用什么样的PPP形式是根据不同政策需求决定的,不同的政策需要不同的PPP形式。

例如:对于新建的基础设施一般采用BOT的形式,而已经建设成的基础设施更多采用TOT的形式。

因此说,不同的政策要求可以选择适合政策目标的PPP形式。

3、PPP具有复杂性
一个PPP项目涉及多方利益,首先是政府公共部门,它代表公众追求的是公平;其次是民营部门,它追求的高效率和高收益;再次是公众希望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如何将三者的利
益协调一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要涉及一个未来二、三十年的运营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楚,例如物价、汇率、经济周期、各种调控等都会对项目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据英国专家介绍了,一个PPP合同有上万页之多,可见一个PPP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之多了。

基于PPP的复杂性,我们就有必要在一个项目采用PPP模式之前,做相当认真的准备工作,这个工作可能是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较长时间,如果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急忙上马的话,后面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4、PPP具有长期性
一个PPP项目一般需要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如果仅仅有三、五年的话可能实现不了采用PPP所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近几年所采用的BT就是这个情况,一般仅有三到五年时间让政府回购,对政府而言,没有实现当初采用PPP所在达到的结果,相反会更加加剧了财政负担导致政府债务的一个主要来源。

试想如果将BT项目延长到二、三十年,并将管理维护也由民营部门负责,民营部门一定会将项目质量建设的非常好,因为这将影响到后面几十年的维护成本,而每年政府在该项目的支出也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减少财政支出压力。

当然这种由财政完全支付的项目应当受到本地财政收支预算的约束,不能一味采用这种方式上项目,一旦规模过大,超过财政承受的能力,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准确把握风险分配原则
PPP的风险分配原则是让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承担风险。

PP P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分配原则而不是一般的分配原则,因为PP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经济学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曾说: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破坏性的,即便是建设的时候,也没有合作有利。

经济学中博弈论囚徒困境的模型也告诉我们,合作有利于竞争,如何都选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结果是对双方不利的,而只有考虑对方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因此,合作有利于竞争。

可以,如何实现这种合作而不是竞争呢,博弈论同样告诉我们,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对双方不利的,也就是说,虽然说分配原则上是让最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来承担,如何来实现这个分配目标呢?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合同来约束,如果没有合同的约束,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

一般人都会认为政府承担风险的能力会更强,其实不是这样,政府可能对部分风险有较强的承担能力,而对另外的风险民营部门承担能力会更强些。

例如市场风险或运营风险一般由民营部门来承担会更好些,民营部门对市场的敏感性要比政府高得多,民营部门会根据市场微小的变化来调整运营的策略,而政府在这方面就会弱很多,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够。

相反政府对政策所导致的风险承担能力会大大高于民营部门。

例如某个领域收费项目年限的调整政策的变化,如果让民营部门承担就不尽合理,而政府承担就会有更多的应对办法。

总之,风险分配是一个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不能合理分担风险,PPP项目会遇到诸多问题甚至导致失败。

三、合理确定利益调整机制
盈利而不暴利是PPP项目的收益的一个基本原则。

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则呢?企业盈利是正常的,企业经理人是为股东服务,为股东获得利益最大化,而PPP项目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收益的项目,为了让PPP项目正常运营,政府不可能让PPP项目处于亏损状态,众所周知,你不可能让一个亏损的企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确保企业不亏损的同时,也不会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因为这是公共产品或服务,他涉及公众利益,如果是超额利润,必然让公众承担了更多的成本。

事实上,这也是在国外PPP饱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我们研究PPP时,经常说的是利益分享,而现在提出了利益调节机制而不再是分享。

因为,基于前面的原因,政府不应当分享项目的利润,而应当调节项目的利润。

如何实现这个原则呢?一般也通过合同约束,在合同中规定,当利润低的时候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如果收益高的时候政府会通过价格或其它方式降低经营的收益,让经营者总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这样既不让经营者因亏损运营不下去,也不会因产生超额的利润而让公众承担更高的成本。

例如北京四号线,通过对铁轨的租用,来调整PPP公司利润空间。

四、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是成功实施PPP的基础,如果一个PPP项目没有很好的监督就很难达到采用PPP所想达到的结果。

而实现有效监督最好的办法是公开透明,可以说公开透明是监管的基础。

监督可分这三个方面:一是过程监督;三是质量监督;三是成本监督。

为什么说要公开透明呢?因为公共投资项目本来是政府职能,由预算资金来实现,而采用PPP模式是让民营部门来建设并运营,而民营部门的是不会向社会公开的,所以公众难以了解自己所享受到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多少,这也是PPP项目在国外饱受质疑的另一原因。

因此,为了加强监督,有必要让经营者公开运营成本,特别经营者提出需要提高价格时,更应该让其公开经营成本后再讨论是否提高其产品价格。

监督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公开招标,特别要实行真正意义上招标。

对于收费年限和投资回报率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而不是通过谈判达到所要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