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shang)

合集下载

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们的道德哲学著作《老子》、《庄子》,不仅对人类生命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透辟的论述,而且在极为明晰的哲理思辨中还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原理,指出了人对自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如何践履这些准则的方法,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环境伦理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美好理想,开创了世界环境伦理思想的先河。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就把人纳入到天的范畴。

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反映。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是更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老子看来,道高深莫测,远大难知,看似空虚无形,隐隐约约,却又无所不在,是无限宇宙里支配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

大自然实际上是道的化身,敬仰道自然就是敬仰作为它的化身的大自然。

像老子一样,庄子对天地自然也无限崇尚,他热情赞美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庄子·天道》)自然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作用无限而伟大,故而古代的先哲无不崇尚自然,赞美天地。

老子、庄子不仅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而且主张人们师法自然。

老子说:“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天、地、人最后都统一于自然,强调人道要服从天道,人道要体现和践行天道。

他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第21章》),认为大德的运行要以(天)道为唯一的法则和准绳。

老子、庄子提出的“道”这个概念,有时指自然界,有时指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他们所说的“德”是指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人格修养,是“道”的具体体现和功能效用。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老子, 家学派创始人,姓名,字,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后被道教尊为,称“”,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又称《》),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

名言: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字子休(一说子沐),
时期宋国蒙人。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继承思想并有所发展。

曾为漆园吏,贫穷困顿,鄙视权贵,力图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后人称之为“”。

《》亦称《南华真经》。

分内、外、杂篇,原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

第十三讲 《老子》、《庄子》

第十三讲 《老子》、《庄子》


老子还进一步把“道”的本质概况为 “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无”既可释为空无所有, 又可理解为混沌不清,故而老子之“道” 本身就含有精神客体与物质客体相反两极 发展的契机。不过,“道”的观念的提出, 在老子说来,虽然触及到世界的本源问题, 但更主要是为了说明世界的根本特征或规 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就是说,是为 了深入阐释他的政治观点而提出的。

与其他诸子将寓言作为理论的形象化补充 形式相比,庄子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 问题,以寓言特有的功能来寄托一种思想, 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而 不仅仅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 这是庄子寓言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2.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及诡奇的想象构成了庄 子散文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 般的艺术效果; 3.《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其次,《老子》的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 幽深,常常简短几笔就能点出深意,传达 出精奥的道理。

再次,《老子》散文的论说艺术也有相当 成就。它往往赋予理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比喻等方法直 接深化论点,显得雄辩有力。同时,《老 子》对论说的逻辑性也颇有讲求,往往层 层推进,条理分明。

若槁木,心若死灰”(《知北游》)的境 界。由此,庄子又提出了游世的态度: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 己。”(《外物》)就是采取一种无可无 不可,与世敷衍的处世方法: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顺)督 (中)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 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就是教人如何在社会的夹缝中顺应这个社 会的一切,以求生存。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庄子的政治思想 ——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

• • • • • •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 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 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
《胠箧》“田氏代姜”的史实寓意何在?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辩证法思想
•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褔兮,祸之所伏。”
二庄子
•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字子休(一作子沐),曾受号南华仙 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 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 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我国先秦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 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 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 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 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 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 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 静无为”。
庄子的人生观 ——一切顺应自然的宿命论
•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无为,即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无 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 《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的寓意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 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 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依 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自然。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和庄⼦的⽐较⽼⼦和庄⼦的⽐较张京华(洛阳⼤学东⽅⽂化研究院副教授)⼀、直觉认识论道家与儒家⼆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同在"三教"。

儒家⼤师以孔⼦、孟⼦并称,道家⼤师以⽼⼦、庄⼦并称,⼆者有着⼀个外表上近乎平⾏、对称的发展。

道家以⽼庄并称,有益有害。

益处是⽼⼦和庄⼦都是道家⼤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都相⼀致,因⽽⼆⼈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

害处是,既然认为⼆⼈在许多⽅⾯都相⼀致,就可⽤对⽼⼦的研究代替对庄⼦的研究,⽤⽼⼦的思想代表庄⼦的思想,因⽽就出现了单⽅⾯的以庄注⽼,掩盖了⽼庄的重要差异,忽视了庄⼦对道家学说的进⼀步发展。

⽐如,台湾学者龚乐群《⽼庄异同》认为:"释德清云:'《庄⼦》⼀书乃《⽼⼦》之注疏。

'《笔乘》云:'⽼之有庄,犹孔之有孟。

'可见庄⼦之学确是出于⽼⼦,虽时代稍后,环境略殊,所趣间或有异,然其根本思想固⽆⼆致。

"⽼⼦哲学与庄⼦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上学的道论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有极⼤的不同。

单纯地以《庄⼦》为《⽼⼦》的注疏,不仅掩盖了庄⼦,⽽且实际上也不能正确估价⽼⼦在道家传统中的地位。

⽼⼦与庄⼦⼆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疑惑了。

儒家认识论主张由⼰及⼈,由强调⾃我意识和主体⾏为引申出先⼈后⼰,注重的是由主体⾏为带来的社会效果。

儒家的归纳、类⽐、引申的推理⽅法是⼀种独断的逻辑判断,确切地说不是⼀种逻辑上独⽴的认识论,⽽是从属和服务于儒家的社会主张的。

与儒家完全不同,⽼⼦的认识论是他的道论的基础,在他的道家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且,在⽼⼦的认识过程中,全然没有逻辑推理可循。

⽼⼦哲学的认识论是直觉的认识论,是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是因其最⼤内涵的概念的全部,⽽得到其全称概念⾃⾝,⽽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

《⽼⼦·五⼗四章》:"故以⾝观⾝,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老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

老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

老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那么老子和庄子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

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

虽然说他们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细细来看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

老子觉得人这种生物在世间有着无可超越的优点,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而庄子却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样,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老子有一个“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比如在理国时,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并不是消极,而是在对待事物,为人处事时要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

其实老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在意这些功名利禄的,他有一些入世情绪在里面;庄子则不然,他更多的是消极避世,不管不顾,远离红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钱财功名并没有兴趣。

他们两个都有着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态度并不相同。

老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纯粹的,庄子追求的是超脱自然物我两忘。

虽然稍有分歧,但他们两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价值。

老子是哪里人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关于“老子是哪里人”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明确记载过老子故里:“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该就是从史记开始的,而探究“楚县”到底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

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

安徽涡阳县通过研究历史古籍对老子的记载还有对当地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了大量可以证明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相人,也就是现在的涡阳县人。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介绍《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主要代表了道家思想。

本文将对这两部重要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道家思想中的不同观点和相似之处。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该书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认为无为而治、追随自然是达到真正境界的关键。

1.道的概念:老子赞美道,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无爱好的存在,是超越世俗规范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力量。

2.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随内心,并避免过于干涉事物发展的行为。

通过“不争”、“无欲”、“柔弱胜刚强”的态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3.反传统:老子批评功利主义、权力欲望和社会规范的价值,主张达到无知之境,超越对世界的认知。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庄子。

该书展示了庄子对于乐观豁达心态和思考人生与宇宙关系的独特见解。

1.自由平等:庄子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他反对社会规范和束缚。

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

2.混元一气:庄子使用许多寓言形式来阐述他的思想。

他通过描述混沌、蝴蝶梦或者大鹏展翅等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一体共存的观点。

3.空灵诗意:庄子的写作风格以诗意而闻名,他通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的语言来表达道家思想。

其中包括修身养性、超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与坦然等内容。

比较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代表了道家思想,但两者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明显差异:1.对待社会:《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内心宁静。

而《庄子》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

2.写作风格:《老子》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突出了道家清淡无为的特点;而《庄子》使用寓言形式,诗意盎然,表达一种旷达世界观。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老子》和《庄子》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1.都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指引。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三节:《老子》 《庄子》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三节:《老子》  《庄子》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 整齐,充满智慧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论题鲜明, 结构完整,逻辑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4、《成相》篇与《赋》的写作。文学史上 最早以赋名篇。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注本)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万物 恒有欲 也,以观其所噭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两者同出,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亡。 (简)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 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氷雪, 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 雲氣,御飛龍,而逰乎四海之外。其神 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略)。之人 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 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文言文】道家:《老子》、《庄子》

【文言文】道家:《老子》、《庄子》

【文言文】道家:《老子》、《庄子》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崇尚自然”。

老子庄子一、老子其人二、《老子》简介老子简介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关于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老子与庄子》

《老子与庄子》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
前后相随,恒也。
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因此圣人用 ‚无为‛对待世事: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庄子生平
道家概说
老子:《道德经》 ①天下万物都是“道”所产生的,应遵循“道”。 ②“道”是自由、自然、自发的。 ③有道之人,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④强调“柔弱”的作用和“无为”的效果。 庄子:①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所以应当“无为” ②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③追求一种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 境界中逍遥漫游。
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空间中有四种大,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生平
LOGO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有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 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不改变,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强为之名曰大。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
LOGO

庄子和老子之间的故事

庄子和老子之间的故事

庄子和老子之间的故事
据传,在古代中国,庄子和老子是一对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之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老子请庄子来参观他的花园。

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老子带着庄子细心地观察每一棵植物。

庄子看到有一棵葱,便说:“这棵葱长得真好啊!”老子却摇了摇头:“你看,这棵葱的根还没有完全扎进土壤里,随时有被风吹倒的风险。


庄子听后,又指着一棵松树说:“那这棵松树呢?它看起来很稳定啊!”老子却解释道:“你看这棵树太过挺拔,树干没有曲折,再加上它的根部并没有足够伸展,如果有大风来袭,它也难逃遭受摧毁的命运。


庄子对老子的回答很是感慨,他明白了老子提醒他的道理。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花草一样,不要过于执着于表面的美好外表,而应该在自然的力量之下自由生长,以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安稳。

从此以后,庄子和老子成为了好友,他们经常交流思想,推陈出新,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精选文档..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精选文档..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

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辨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大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概括:《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先秦道家学派有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与庄子。

自魏晋时代以来,老子与庄子便被合称为“老庄”,被视作道家的代表人物。

然而,他俩的思想却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庄子一派学者认为老子只是道家诸多思想家中的一位而已,《庄子·天下》中将先秦道家分为很多派别,老聃(老子)只是其中一派。

《庄子·天下》虽将老聃赞为“古之博大真人”,同时也认为他的境界还没有登峰造极: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杂篇·天下》)可见老子、庄子虽然都是先秦道家,但是两人的思想有较大差别。

老子与庄子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俩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

《史记》记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一般认为老子是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中央档案馆馆长,是一位中央干部。

他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可以看到以前历朝历代的档案文献。

庄子身份是漆园吏、“漆园”是什么?学术界有两种解释:有人认为漆园是地名,庄子是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吏;还有的人认为漆园就是漆树园,庄子是管理漆园的小吏。

不论如何,庄子都是一个小吏,与一般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根据《庄子》一书中的描写来看,庄子的生活十分贫困的,有时还会吃不上饭。

老子是周王室直属的官员,高瞻远瞩,他想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百姓幸福安康、天下太平。

所以老子所著《道德经》本是一部写给统治者看的政治书籍。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们愚笨无能,却偏偏要妄自作为,结果把国家弄得一团糟。

他们还肆意扩展自己的欲望,盘剥百姓,作威作福,因此百姓们贫困不堪。

老子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剂药:“无为”。

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统治者不要强作妄为,不要肆意骚扰百姓,而要让百姓顺着自身的潜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如此一来百姓自然能够平安富足,国家自然能够和谐稳定。

(详见:《道德经》说的“无为”,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吗?老子没有这么颓废)庄子的身份是个普通人,因此他总是站在普通人,而不是统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老子和庄子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那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

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

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

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果,心灰意冷至河南商丘境内遇到一农妇难产。

说来也是奇怪,该产妇本该在三个月前生产,却一直没有临盆迹象,遍访名医也无果。

直至老子路过,入室寻水喝,孩子竟然就呱呱坠地。

老子想来也是缘分,便就近住下,担任起这个孩子的启蒙老师来。

孩子三岁染恶疾,老子随即带着三岁稚童离开。

这一走就是30年,而立归来竟然是满腹经纶。

30年后,已经鲜有人记得,曾经有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带走了一个身染恶疾的三岁稚童。

此人归来便开学布道,广收门徒,宣讲道德经,老子所著。

一时间,老子的思想传遍坊间,民间开始广泛研习道德经。

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字,却字字珠玑。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竟能悟出不同的概念,以此概念研习下去竟也能自成一派。

有人说,人间所有的事都含在一部老子之中。

老子的思想,因为庄子的开学布道得以广为人知。

因此,老子此人对世人而言竟也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庄子是老子的入室弟子,因此他对老子的思想的继承也是相对透彻的,从而也归纳出自己的思想。

庄子从老子那里得到人生智慧,研习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思想介绍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

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庄子老先生啊,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

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道家有关文艺的观点▪道家主张消灭文艺,”灭文章,散五彩”。

道家直接的文艺观是不可取的,因此,道家在文艺史上没有地位。

但道家著作的许多论述与文艺相关,对文艺的欣赏和评价有价值,对后来的文艺批评有影响。

先秦道家代表著作是《庄子》和《老子》,其共同的认识是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世界——道。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老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这部书产生在《庄子》(内篇)之后,它出现在战国后期,是当时道家的人托名老子写成的。

《老子》的成书▪《史记》中说道家著作之产生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说明它们产生在儒、墨、名、法等百家争鸣之后。

《老子》中也有这样两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前句是对儒家“仁义”之说的批判,后句是对法家“法令”之倡的否定,这也说明《老子》产生在儒法争论之后。

另外从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来看,《老子》产生在战国后期也有它的必然性。

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认为,宇宙万物在生成之前,就存在着一种先验的“道”。

这种“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出这先验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即《庄子》谓的“形非道不生”。

《老子》还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即是说:宇宙万物,只是“道”的外化而已。

道家认为“道”,又名为“无”,“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桑庚楚》亦云:“万物出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有必出于无有”。

▪后世道家也有这种说法,如《列子》:“有之为有,待无以成;事之为事,由无以生”;三国时王弼注《老子》也说:“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道家的“道”,是相对于有形有质的物质世界而言的的“无”。

《老子》讲“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道之为物,唯惚唯恍”。

▪道家所谓的“无”,只是无形无质无名的意思。

这也就是说,道家所讲的“道”,是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存在。

物质世界产生之前,就存在一种绝对精神或理念,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绝对精神的外化而已。

所谓“以无为本”的意思是只有那无形无质的超物质的精神,才是宇宙的本体。

西方相似的哲学思想▪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持相同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比如桌子的理念产生于桌子的实物之前。

《老子》的文艺观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文艺学的创始者。

老子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音希声”说▪《老子》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谓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最美的形象是没有实际形状的。

庄子也说:“钟鼓之音,羽毛之容,乐之末也”,谓现实世界中的可听的乐音与可见的舞容,并不是“乐”的根本,根本的乐是“视乎冥冥,听乎无声”的。

▪老子所谓“大音”“大象”,即音乐与形象的“道”。

《老子》说过:“有物混成……无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可见“大”为“道”的同义语。

老子认为现实的音乐虽然有声音,现实的形象虽然有形状,但是它们的“道”却不在这物质性的声音和形状上。

相反的,音乐和形象的最真实的“道”是无声无形的。

换句话说,音乐和形象的本体是物质之外的精神或观念。

▪道家的“大音希声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艺术与物质的自然物有本质不同:自然物的运动动力在于它自身,它的运动是物质本身的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在它之外,绝不可能有什么精神实体或者上帝在指挥它;而艺术品的运动动力却在它自身之外,艺术家按照自己的观念意图来产生它、指挥它。

艺术品的物质运动没有自在性和独立性,是艺术家观念的外化。

▪比如音乐,一首钢琴曲,它的和谐的音波震动,其动力当然在不在于钢琴本身,而在于钢琴之外的艺术家。

其他的艺术也是如此。

一个特定的自然物,在它产生之前,并没有在任何地方存在过,而艺术则在它还没有变成艺术品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

▪自然物的本质在于它自身之中,它是自在的、独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的各种固有的关系,人的精神不可能改变它,而只能认识它、反映它。

而艺术品的本质却是人决定的,因为它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产物,所以其间的各种关系都是艺术家的精神赋予的。

▪在艺术中,真正作为艺术而存在的,并不是它物质性的媒介,而只能是观念、是精神。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虽然艺术品都是通过物质材料来存在的,任何艺术品都是作为物质状态而实际存在着,但我们却管艺术叫做“观念形态”。

物质的艺术品只是传达观念的材料,艺术的本体是观念性的。

基于上述的道理,道家对于艺术本体的看法,是相当精到的。

“大音希声”的说法,在艺术理论上的合理性在于:它划清了艺术品和艺术的界限,划清了艺术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本体的界限。

▪从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上看,其根本目的不是表现艺术品的物质材料,而是表现他的思想和观念。

从欣赏者欣赏角度上说,我们欣赏一幅画,或看一篇小说,所要领会的也是观念形象。

艺术品的物质材料虽然能够传达这个观念形象,但他和观念形象却有本质的不同。

如何体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老子》▪这就是无和有、虚和实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在老子看来,这种相反相成,是以无和虚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别强调无和虚。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建立在这个思想基础上的两对范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虚实结合”在我国古代诗歌、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园林设计等艺术的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如王维《汉江临泛》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的外貌的描写。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美学、文艺学的一贯主张。

刘勰提倡“言外重旨”。

钟嵘指出诗歌应“文已尽而意有余”。

姜夔主张书法“疏密停匀为佳”。

董其昌要求绘画“实虚互用”。

王骥德提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计成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知北游》),提出“绝学”、“弃智”,认为人的知识与文化会破坏自然规律,妨碍人对道的体认。

他甚至非常极端地说道:“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庄子这种极端的说法,是他的愤慨之言,其实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艺。

他所否定的是离开自然之道,人工痕迹浓厚的文艺,主张的是与道与自然合一的文艺,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艺,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艺。

在《齐物论》中,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

人籁是借助于丝竹管弦等人工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最低层次;地籁须借助地窍,受风的吹动而发出音响,它虽然不属人为的乐曲,但由于还要借助于风,所以也难达到最高境界;只有天籁,是自鸣的乐曲,所以才是最高层次的音乐。

这种音乐的代表就是《天道》篇所说的“天乐”;《天运》篇所说的“咸池之乐”。

《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有一吏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液。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液。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秋水》从音乐上的“天籁”,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言意之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所追求的是不要人力的合乎自然的东西,所谓“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齐物》)这种追求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很有影响,文学批评史上向来就有重视“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苏轼的《书黄子思集后》倡导的“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论家所提倡的反对刻意,重视主观兴发,一触即悟的创作主张,都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印记。

“虚静”“坐忘”说▪所谓“虚静”说▪“虚静”是道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主张“虚静”。

所谓“虚静”,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空也,指内心排除外扰,即“天地万物不入于胸次”。

“静”,止也,指心灵停息内动。

道家把精神的虚静看成是获致大道的前提。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

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其平与准相中,故匠人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天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洒濯)而心,澡雪(精洁)而精神,掊击而知(打破圣智)。

夫道,窅然(yǎo深远貌)难言哉!(《知北游》)▪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颜回曰:“堕(毁废)肢体,黜(chù退除)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大宗师》)《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子》中讲了不少以虚静得道的寓言。

比如“梓庆削鐻”的故事,谓梓庆精于做鐻之术,鲁侯问其道,梓庆说:臣将为鐻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以静心。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

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见成鐻鐻,然后加手焉。

▪这里梓庆自叙其造鐻时“静心”的情况,所谓“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都属于对功利之心的破除;“忘吾有四肢形体”,属于对欲望和情感的摒弃;而“其专巧而外骨(乱)消”,则指专心致志,排除外部干扰而言。

《庄子》中的“佝偻承蜩”,也是一个虚静的故事,谓一老者(佝偻)以竿粘蝉(承蜩),其术入神,人问其道。

老者曰: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