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

老子与庄子都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相同吗?区别太大了先秦道家学派有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与庄子。
自魏晋时代以来,老子与庄子便被合称为“老庄”,被视作道家的代表人物。
然而,他俩的思想却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庄子一派学者认为老子只是道家诸多思想家中的一位而已,《庄子·天下》中将先秦道家分为很多派别,老聃(老子)只是其中一派。
《庄子·天下》虽将老聃赞为“古之博大真人”,同时也认为他的境界还没有登峰造极: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杂篇·天下》)可见老子、庄子虽然都是先秦道家,但是两人的思想有较大差别。
老子与庄子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俩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
《史记》记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一般认为老子是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中央档案馆馆长,是一位中央干部。
他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可以看到以前历朝历代的档案文献。
庄子身份是漆园吏、“漆园”是什么?学术界有两种解释:有人认为漆园是地名,庄子是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吏;还有的人认为漆园就是漆树园,庄子是管理漆园的小吏。
不论如何,庄子都是一个小吏,与一般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根据《庄子》一书中的描写来看,庄子的生活十分贫困的,有时还会吃不上饭。
老子是周王室直属的官员,高瞻远瞩,他想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百姓幸福安康、天下太平。
所以老子所著《道德经》本是一部写给统治者看的政治书籍。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们愚笨无能,却偏偏要妄自作为,结果把国家弄得一团糟。
他们还肆意扩展自己的欲望,盘剥百姓,作威作福,因此百姓们贫困不堪。
老子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剂药:“无为”。
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统治者不要强作妄为,不要肆意骚扰百姓,而要让百姓顺着自身的潜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如此一来百姓自然能够平安富足,国家自然能够和谐稳定。
(详见:《道德经》说的“无为”,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吗?老子没有这么颓废)庄子的身份是个普通人,因此他总是站在普通人,而不是统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庄子与道家

庄子与道家庄子(公元前399——公元前295,)对于老子思想的发展“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汪洋自肆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庄子思想的一个背景当然是老子: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庄子思想的另一个背景是隐者传统。
楚国狂人接舆对孔子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人间世) 隐者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鄙夷政治,避世而居;第二,全性保真,保全自已;第三,擅长抽象性的的思考。
彼其充实不可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天下) 我把这一点概括为“崇尚自然,全性保真”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我把这一点概括为:“不谴是非,无待逍遥” 。
一是崇尚自然,全性保真,二是不谴是非,无待逍遥,这两个方面就是我们理解的庄子思想的核心,这是掌握庄子思想的基本进路,非如此很难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
庄子思想核心的第一个方面:崇尚自然,全性保真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旨,老子首倡其端,庄子再接其后。
庄子对这一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强调万事须顺应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
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师)庄子否定自然有一个确切的起点: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老子和庄子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那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异同老庄一派,庄子晚于老子,也有人说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
相传,老子的寿命相当长,晚年乘青牛而去也并没有人见到他逝去。
乘青牛而去后,仍然归隐了数百年才西去。
归隐过程中一直在找无衣钵传人。
找寻百年都无果,心灰意冷至河南商丘境内遇到一农妇难产。
说来也是奇怪,该产妇本该在三个月前生产,却一直没有临盆迹象,遍访名医也无果。
直至老子路过,入室寻水喝,孩子竟然就呱呱坠地。
老子想来也是缘分,便就近住下,担任起这个孩子的启蒙老师来。
孩子三岁染恶疾,老子随即带着三岁稚童离开。
这一走就是30年,而立归来竟然是满腹经纶。
30年后,已经鲜有人记得,曾经有个鹤发童颜的老翁带走了一个身染恶疾的三岁稚童。
此人归来便开学布道,广收门徒,宣讲道德经,老子所著。
一时间,老子的思想传遍坊间,民间开始广泛研习道德经。
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字,却字字珠玑。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竟能悟出不同的概念,以此概念研习下去竟也能自成一派。
有人说,人间所有的事都含在一部老子之中。
老子的思想,因为庄子的开学布道得以广为人知。
因此,老子此人对世人而言竟也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庄子是老子的入室弟子,因此他对老子的思想的继承也是相对透彻的,从而也归纳出自己的思想。
庄子从老子那里得到人生智慧,研习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思想介绍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
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庄子老先生啊,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
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
庄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

庄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
他们探讨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就是生死价值的问题。
他们凭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描述了人生存在客观而永恒的依据:道。
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道家。
一、社会背景不同
1.老子处于“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奴隶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以家庭单位的
封建经济开始萌芽。
2.而庄子则处于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取得政治上的胜利之后,在不同程度下进行了社会
改革,从而使地主阶级的专政得到巩固。
二、哲学观点不同
1.二者代表的阶级所处状况不同
老子处于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而庄子见证了奴隶社会的灭亡。
由此导致他们在哲
学观上有相当大的区别。
2.哲学观不同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
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
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
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
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第四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智慧出,有大伪‛、‚民多利器,国家昏乱
‛
2、为无为
•
—— 《 史 记 老 子 韩 非 列 传 》 ·
适 己 , 故 自 王 公 大 人 不 能 器 之 。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免 也 。 其 言 洸 洋 自 恣 以
, 指 事 类 情 , 用 剽 剥 儒 、 墨 , 虽 当 世
之 属 , 皆 空 语 无 事 实 。 然 善 属 书 离 辞
徒 , 以 明 老 子 之 术 。来自畏 累 虚 、 亢 桑 子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 二十一章》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二十五章》)
老子与庄子

庄子的政治思想 ——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
•
• • • • • •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 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 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
《胠箧》“田氏代姜”的史实寓意何在?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辩证法思想
•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褔兮,祸之所伏。”
二庄子
•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字子休(一作子沐),曾受号南华仙 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 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 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我国先秦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 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 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 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 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 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 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 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 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 静无为”。
庄子的人生观 ——一切顺应自然的宿命论
•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无为,即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无 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 《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的寓意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 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 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依 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自然。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

中国思想史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欲⽣存→认识→利⽤→控制→⾃由→然⽽难以如愿→转⽽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殖崇拜d、英雄崇拜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
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主取消,社会进⼊专制时期。
第⼆讲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崇天尚⿁,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上帝是天上⾄⾼⽆上的统治者,⾃然神如⽇、⽉、⼭、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性,成为执⾏上帝意志的⼯具。
上帝还主管着⼈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命的授与;周⼈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上的权威。
以“天”代“上帝”。
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命”不是恒定的,⽽是可变的。
3、提出“依德求民主”。
即天根据德⾏“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
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
在天命思想⾥注⼊道德政治内涵。
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
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思想的创新。
试论周⼈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
其次,周⼈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
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补充a、依典⽤刑。
b、出于善⽽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c、审慎惩处。
3、五⾏说之五⾏的涵义,五⾏的⽣克关系如何?五⾏学说是我国古代⼈民创造的⼀种哲学思想,以⽇常⽣活的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涵义:元素、能量、德⾏。
五⾏⽣克关系:相克:⼟克⽔,⽔克⽕,⽕克⾦,⾦克⽊,⽊克⼟。
相⽣:⽊⽣⽕,⽕⽣⼟,⼟⽣⾦,⾦⽣⽔,⽔⽣⽊。
中国政治思想史 道家老子及庄子思想

1.老子的自然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有相同之处。
2.认为个人私心是乱政的一大原因又与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相通。
3.放任主义的涵义:放任主义是主张政府只维护法律和秩序,取消对外贸易和物价的一切法律限制的学说。
4.无政府主义的涵义: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2)老子承柔顺之教并发挥,孔子变柔顺为弘毅,遂成两家不同的学术。孔子精神根本异于老庄的地方:孔子施教的目的不在个人的自全而是重视天下的兼善。
2.庄子继承老子的立论并拓展,“无为”的政治哲学成为失望之有心人对于宝骏苛政最微妙和最严重的抗议。
3.老庄的思想并非完全消极,也有积极的成分。
4.老庄思想的总结:全生适性是老庄政治哲学的最后目的。
政治思想不能脱离环境产生,但是即使在同一历史环境中,所有的思想也不一定都如出一辙。个人的品性,家庭的生活,师友的影响,都可以使个人在同一环境下发生不同的反应而造成思想的分歧。萧公权在提及每个大家的思想时都不免提及这些人的背景、时代,而我们发现许多大家都有亡殷文化的背景,因此他们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墨子虽是亡殷之后,但他是“贱人”的身份因此与孔子的思想的角度出发不同,这都是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身份、经历等去考证。
5.庄子的政治思想是古今中外最为彻底的个人主义,也是最极端的自由思想。
6.老庄的思想为何没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个人主义的发起人是革命民主思想者,他们对个人态度积极,对社会和政治的态度并非消极,反抗的并非一切制度而是当前不满意的制度,那些主张革命的人,希望以理想中的新的制度,保个人的幸福。如果革命者对政治有信息,则一般以宪政、民主为目的,若是完全失望,则每每以无政府的社会组织为理想。这些都是对人性做不彻底的乐观态度,因此他们认为不可以绝对自由而依然视组织为必须。庄子学说对个人表示无条件信任,对组织无限度轻蔑,制度无论好坏,都无益于个人的自由。庄子生于封建天下的末世,不曾有民主政治的观念,就算有,也不可能有革命的意识。另一方面,庄子对个人的态度,又比欧洲自由主义者更消极。因此,也可以说庄学是最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
庄子及其思想ppt

• 第三篇的《养生主》,是从第一二篇的逍遥、 齐物而来,如果真能物我齐一,才是懂得养生, 真正懂得物吾一齐而养生适性,才可处于人间世 而无闷无忧,善于用世而不被世用,而乐其天年 ,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因此才有第四篇的 《人间世》,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 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 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迷 乱而无所收获。从此到达内养的道德充沛,符合 于天机的自然,才有第五篇的《德充符》。
庄子及其思想
目录
• 1.庄子简介 • 2.庄子思想形成探源 • 3.庄子作品及思想分析 • 4.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 5.结束语
1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 城县)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他是庄子 学派的创始人。
• 庄子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代表作:《胠篋》“田成 子一旦弑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 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 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庄子寻找的治国之良方: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实 行愚民政策。 “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 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 从总体上看,她不是教 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 的权力,而是引导人们 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5 结束语
毛泽东有言,差异就是矛盾。
庄子的思路则是尽最大努力抹平一切区别 、一切差异,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齐物 。
完!
谢谢
3 庄子作品及思想分析
又称《南华经》、《南华真经》 极富想象力和浪漫色彩,擅用寓(寄托)言,《史 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老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

老子和庄子思想有什么区别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那么老子和庄子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和庄子的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
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
虽然说他们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细细来看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
老子觉得人这种生物在世间有着无可超越的优点,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而庄子却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样,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老子有一个“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比如在理国时,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并不是消极,而是在对待事物,为人处事时要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
其实老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在意这些功名利禄的,他有一些入世情绪在里面;庄子则不然,他更多的是消极避世,不管不顾,远离红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钱财功名并没有兴趣。
他们两个都有着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态度并不相同。
老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纯粹的,庄子追求的是超脱自然物我两忘。
虽然稍有分歧,但他们两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价值。
老子是哪里人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关于“老子是哪里人”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明确记载过老子故里:“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该就是从史记开始的,而探究“楚县”到底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
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
安徽涡阳县通过研究历史古籍对老子的记载还有对当地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了大量可以证明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宋国相人,也就是现在的涡阳县人。
道家的政治思想

什么是真人? 什么是真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是根本不考虑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仙人。 是超凡入圣的 仙人。
(二)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无何 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有之乡)。 有之乡)。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一)道论——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论 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先于物质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关怀下层民众的疾苦。 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无为仅仅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 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欲,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要无知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 (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圣弃智, (四)慎征伐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几点评价
• A、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可以说是以哲学的 视角来看待政治, 视角来看待政治,比以往的其他的政治思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因此更具有某种 普遍性。 普遍性。
首先, 者要无私无欲。 首先,统 治 者要无私无欲。只有清静 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无为就是无 私,无为就是不要有贪欲,无为才能无所 不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 其次,“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符合 其次, 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无为。老子说:“我无为也, 我无为也, 其次是 清 静 无为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我好静, 我无事, 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欲不欲 而民自朴。” 我欲不欲, 自富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清静无为是老子推崇备至的,是最理想的 政治。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治天下。 人类社会动乱、邪事盛行的罪魁就是统治 者违反了这条原则 。
第二节 庄子
庄子(约前 汉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 年 前 年),汉族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 ),后人称之为 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 战国时期宋国蒙 安徽省蒙城县 时期宋国蒙(今 蒙城县,又说今 人”,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著名的思想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 哲学家、文学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 道家学派的 诗人的气质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 老庄哲学” 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和老子的比较

庄子和老子的比较*导读: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三教"。
儒家大师以孔子、孟子并称,道家大师以老子、庄子并称一、直觉认识论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三教"。
儒家大师以孔子、孟子并称,道家大师以老子、庄子并称,二者有着一个外表上近乎平行、对称的发展。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
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
害处是,既然认为二人在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就可用对老子的研究代替对庄子的研究,用老子的思想代表庄子的思想,因而就出现了单方面的以庄注老,掩盖了老庄的重要差异,忽视了庄子对道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台湾学者龚乐群《老庄异同》认为:"释德清云:《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
《笔乘》云: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
可见庄子之学确是出于老子,虽时代稍后,环境略殊,所趣间或有异,然其根本思想固无二致。
"?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
单纯地以《庄子》为《老子》的注疏,不仅掩盖了庄子,而且实际上也不能正确估价老子在道家传统中的地位。
老子与庄子二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生疑惑了。
?儒家认识论主张由己及人,由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行为引申出先人后己,注重的是由主体行为带来的社会效果。
儒家的归纳、类比、引申的推理方法是一种独断的逻辑判断,确切地说不是一种逻辑上独立的认识论,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儒家的社会主张的。
与儒家完全不同,老子的认识论是他的道论的基础,在他的道家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老子的认识过程中,全然没有逻辑推理可循。
老子哲学的认识论是直觉的认识论,是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是因其最大内涵的概念的全部,而得到其全称概念自身,而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第五章 老子与庄子的政治思想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 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 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 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八章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 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 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 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 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 谓至极。」
庄子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是人生必经的阶 段。所以肉体的消散、变化应交給大自然去处理。
二、反者道之动
《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 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 “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 社会人生观。
(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 为之名曰大。”(《老子· 二十五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 师》
5.见微
人们虽然知道物极必反,功成身退的道理,但如 果不能及时把握时机,那知足之术也很难应用于实践。 因为祸福倚伏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成功之始与 失败之初皆甚小而不著。能见微知机者,才能在开始 的时候就把导致失败的因素扼杀掉,从而只有成功没 有失败,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三
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的思想主张答案:庄子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
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扩展:庄子的思想主张:1、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3.追求自由与超脱的人生态度。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
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相对论;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
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游世思想;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
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政治思想;在政治上,如果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是以“无为”而达“有为”,那么庄子则是“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同时,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一)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二)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为学日益,为益日损。
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
”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由上所述,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
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
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
他在《马蹄篇》中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
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
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
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二)窃国者诸侯——社会批判
庄子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他不同与老子的独特之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
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上所称道的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认为,历史是由圣人所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由圣人所制定的。
但是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实际上不足以为圣。
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庄子认为,所谓的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天道人德”相违背的。
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仪规范也愈是隆盛。
为世人多所称赞的名分与知识,正是使人类社会的道德衰败的凶器,名与知不仅不能使人的道德良善,反而却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
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
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