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正文内容:1. 虚无缥缈的道:1.1 道的本质:《老子》中提到的道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事物和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1.2 道的运行规律:道以无为为原则,它不主动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万物的和谐。
2. 自然的智慧:2.1 自然的无欲无求:《老子》强调人应当追求无为而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2.2 自然的平衡:《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人应当学会保持内外的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无为而治的智慧:3.1 政治智慧:《老子》认为,国家的管理应当以无为而治为原则,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2 领导智慧:《老子》提倡领导者应当以谦虚、温和的态度对待下属,不要过度控制和干预,赋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4. 谦逊与无私的智慧:4.1 谦逊智慧:《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才干真正获得智慧和成长。
4.2 无私智慧:《老子》强调人应当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追求功利,以和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才干实现真正的智慧。
5. 自我反思的智慧:5.1 自我反省:《老子》提倡人应当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5.2 心灵的宁静:《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扰乱,才干实现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智慧体现在虚无缥缈的道、自然的智慧、无为而治的智慧、谦逊与无私的智慧以及自我反思的智慧等方面。
这些智慧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匡助人们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追求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百家之源”。
庄子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生、自然和道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生和自然是相通的,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应该随顺天道,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生活。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游戏,人们应该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挑战和变化。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以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余嘉善之,自以为知者不言而言者不知。
”他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幸福是无法言喻的,而世俗的知识和智慧只是表面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满足和快乐。
他进一步写到:“有噬树之虫,无知无觉;有江海之鼠,无知无觉;岂知游者之求无离,岂知达者之坚忍?”他以动物的无知和无觉来比喻那些追逐名利和物质财富的人,批判他们追求外在的功利而忽略了内心的自由和意义。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伦理和政治的思考上。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放开手脚,不要过多地干涉社会和个人的自由,而要让自然的力量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
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为人们提供安全、平等和公正的环境,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庄子的智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中。
他的智慧不仅是理性和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与生活和自然的深入交融和感悟的结果。
他的智慧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智慧,是一种追求真理和道义的智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智慧蕴含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在他对生活、人生、道德、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中。
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庄子的智慧,领略他在思考和哲学上的卓越成就。
庄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上。
在庄子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大梦者不觉,虽千年万载而一旦不觉”这样的春秋无明与大梦觉醒的观点,指出了人生的虚幻与不真实。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我们在世间行走,经历各种疾苦和快乐,但最终一切都会随着梦的结束而消失。
庄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的超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视同、醒梦等同,这种视死如归的境界展现了他对世间事物的豁达和超然心态,显示出他对人生深刻的领悟和处理人生境遇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上。
在他的著作中,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贯穿始终,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庄子深刻地领悟到了自然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方式发展,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求得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庄子的这种看法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上。
在《列御寇》篇中,庄子以“南华篇”讨论了权力与正义的关系,主张用大同观念艰难地推翻青、杲的道义世界,以楚稚为代表的弱小而能、庄子的人道主义价值;在庄子的《德充符》篇中,更是针对孔子的“德充符”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其建构在系统的单位化和向度取向上的精细的训价层面为大同之前传统道义伦理建构的核心中心,因此打破了贤德、辨问以及可以双重审美又顶上出现的其它议题。
庄子在对传统伦理概念的批判和反思中发掘出了一种独特的伦理观,提出了个性至上、自由至上、大同至上的伦理哲学思想,这也是他的智慧之一。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一、无为而治的智慧:1.1 无为而治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做过多干预和控制,而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改变。
1.2 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坏。
1.3 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智慧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平衡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返璞归真的智慧:2.1 简朴生活:《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而简朴生活则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2 内心修养:《老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2.3 追求真实:《老子》教导人们要追求真实,摒弃虚伪和伪装。
他认为真实是智慧的基石,只有真实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三、无欲无求的智慧:3.1 淡泊名利:《老子》提倡淡泊名利,不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执着于物质财富的追逐。
他认为欲望的过度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束缚。
3.2 内心宁静:无欲无求的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超越欲望的束缚,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平衡。
3.3 追求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只有在精神上的提升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四、道法自然的智慧:4.1 道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与道的合一。
4.2 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生活的满足。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思想深邃丰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作品《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之作。
庄子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上。
他的思想以自然、自在、无为为核心,提倡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自在,不受外在的束缚而活得轻松自在。
他的智慧贯穿于他的各种哲学观点和寓言故事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
庄子的智慧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从自然、超然物外,不随世俗习气而动。
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自在。
他曾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是短暂的,光阴易逝,人生有限,应该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永恒。
庄子的智慧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被世俗牵绊,应该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智慧还反映在他的“逍遥游”的哲学观点中。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在水中、鸟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在的约束和束缚。
他说:“逍遥游者,与时哉偕期。
游者于宇宙,飞者于天地”“腾兹乎也,逍遥于琭洋之间。
”这里的“逍遥游”,是庄子对心境自由的表达,他呼吁人们要摆脱物质的世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永恒。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各种寓言故事中。
庄子的寓言夸张生动,意味深远。
比如他讲述的“庖丁解牛”寓言,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表达了自由自在的心境,在辛劳劳作之余才能解脱心灵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还有“蝴蝶梦”寓言,通过蝴蝶和梦的对话,寓意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勉励人们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领悟人生的真理。
这些寓言故事传达了庄子对人生和自由的深刻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庄子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追求的浪潮中,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沼泽之中,迷失了心灵的方向,无法体验内心深处的自由和宁静。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顺应自然1.1 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非逆其道而行。
1.2 自然的无为而治《老子》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运行,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顺其自然。
1.3 顺应自然的益处顺应自然能让人心境平和,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内涵《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2.2 无为而治的实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无为而治的效果通过无为而治,人们能够减少争斗与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谦逊谨慎3.1 谦逊的重要性《老子》强调谦逊,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自负自大。
3.2 谨慎的必要性《老子》提倡谨慎,认为人们应该慎思慎行,不要轻易行事,以免后悔。
3.3 谦逊谨慎的益处谦逊谨慎能让人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与后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无为而无不为4.1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无为态度,不受外在干扰。
4.2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在无为的基础上,保持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4.3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无不为,人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超然与自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至简至真5.1 简朴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倡简朴生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不要被物质所累。
5.2 真诚的处世态度《老子》强调真诚待人,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
5.3 至简至真的境界通过追求至简至真,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结语:《老子》的人生智慧贯穿于整部经典之中,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谨慎、无为而无不为、至简至真等理念,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实现真正的自我解脱。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道的哲学智慧1.1 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人们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1.2 包容万物的思想:《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万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事物和观点,以实现和谐共处。
1.3 返璞归真的智慧:《老子》提出了“归根结底”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回归本真和自然状态。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人性的哲学智慧2.1 慈善与仁爱的价值:《老子》强调了慈善与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培养同情心和善良品质,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2 谦逊与谦虚的美德:《老子》主张谦逊和谦虚,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自负和傲慢。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和虚心,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2.3 自由与无私的境界:《老子》提出了“为无为”的思想,强调无私和自由的境界。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超越私利和欲望的束缚,追求无私和自由的境界,以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三、治国的哲学智慧3.1 简约与节制的原则:《老子》主张简约和节制,认为过度的权力和贪欲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平等。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简约和节制,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3.2 以德治国的理念:《老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榜样作用,以建立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3.3 和平与和谐的追求:《老子》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认为战争和争斗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要追求和平与和谐,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2008-04-22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
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老子所著。
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
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
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老子》第一章既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
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
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
庄子的智慧智商观与智能化思考

庄子的智慧智商观与智能化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智慧智商观和智能化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智力发展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庄子对智慧的理解是与传统的智商观有所不同的。
在庄子看来,智慧并不仅仅是凭借理性和智力来解决问题,而是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境界。
他认为,智慧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界。
庄子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功利思维,通过超越自我和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智慧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尚的情操来看待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观与现代的智能化思考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的智商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智能化时代的智慧问题。
庄子的智慧观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即通过超越自我和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智能化时代,我们需要在技术的支持下,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以超越机器智能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庄子的智慧智商观还提醒我们在智能化时代要保持平衡。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功利思维,追求内在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庄子的智慧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智慧,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总之,庄子的智慧智商观与智能化思考相互关联,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庄子的智慧观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以超越自我和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技术的支持下,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智慧的培养,以超越机器智能的局限性,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智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庄子的智慧涵盖了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庄子的智慧中的一些精选。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道德经》道是宇宙最高的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不可言说,不可名状。
只有超越语言的境界才能领悟到它的奥妙。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庄子·逍遥游》大道是公正无私的,应该为天下人所共享。
治理社会最好的方式是选贤任能,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和睦相处。
3. “大王之道,洋洋乎如巨浸,器满则覆。
” ————《庄子·天下篇》以规矩统治天下,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往往会导致暴力和腐败。
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庄子·逍遥游》一切万物都有其本源,所有事物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精神的升华是从一到二再到三,最终导致万物的诞生。
5. “人之所以能,以其恒也;人之所以不能,以其有所不能也。
” ————《庄子·人间世》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有了放弃的念头,或者不能胜任某些任务。
6. “人生自是有穷时,知也者不死。
” ————《庄子·齐物论》人生有限,必须及时行乐,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从生命中获得智慧和真理,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永恒。
7. “形同而神不同,故莫能与语言言之。
语言虽多,弗能究也。
” ————《庄子·逍遥游》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的,即使人们表现得相似,其思想和信仰也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语言无法穷尽精神的奥秘。
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在生活中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能够带来真正的财富和自由。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庄子·天下篇》有道德思想的人通常追求的是内在价值的实现,而缺乏道德思想的人往往追求自己的私利。
庄子的智慧与勇气的哲学思考

庄子的智慧与勇气的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下面将对其中的智慧与勇气进行分析。
一、智慧的哲学思考庄子的智慧表现在他对人生、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无常的变化,而智慧就是要顺应这种变化,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性,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庄子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他主张“养生”,即通过修炼身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同时,他对人类行为的批判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他通过对人类追求名利、权力欲望的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二、勇气的哲学思考庄子对勇气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上。
他认为个人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以“逍遥游”为理想境界,主张个人超越世俗的桎梏,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他通过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的质疑,展现了他对勇气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执着。
庄子的勇气还表现在他对权力和权威的批判上。
他认为权力和权威是社会的一种约束和压迫,而个人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受这种约束和压迫。
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控制,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他通过对权力和权威的批判,展现了他对勇气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坚持。
三、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庄子的智慧与勇气在他的哲学思考中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是庄子对人生、自然、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是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和批判;而勇气则是他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是他对权力和权威的批判和反抗。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庄子》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庄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今天的人们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庄子的智慧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他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最完美的,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存在,没有人工的修饰和干预。
他倡导的“自然无为”和“随遇而安”都是对自然态度的体现。
庄子告诉我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去接纳、去包容一切,不要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顺其心意。
庄子的明智还表现在对人生的认识上。
他认为人生犹如梦境一般,一切都是虚幻,而没有真实的存在。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观,认为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倡导的“大梦者不梦为大”的哲学思想,是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能够保持心灵的平和。
庄子对人生的态度也包括“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
他认为,为了社会的和谐,政府官员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无为,不去强求和干预,而是让一切顺其自然。
他强调了政府的兼济予天下的职责,提倡了以“无为而治”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不要过于执着和专制,而是要顺着大自然的规律行事。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上。
他主张“去知”,即去掉世俗的知识和观念,返璞归真,回归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他认为,人心本来就是善良的,只是被外界的世俗所扭曲和污染。
他也提出了“知非知”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智慧是在于超越世俗的知识,而是在于顺应内心的本性,领悟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上。
他主张“兼爱”,即不分贵贱,平等对待所有的人,没有偏见和歧视。
他也提出了“相忘”的观点,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要放下自己的利己心,相互忘掉自我,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他告诉我们要放下身段,放下私心,去接纳和包容他人,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世间万物。
庄子的智慧在于其对自然、人生、政治、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他提出的“自然无为”、“逍遥游”、“无为而治”、“去知”、“兼爱”、“相忘”等思想,都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的智慧涵盖了哲学、宗教、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和今天的人们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生活、人性、自然和宇宙的深刻见解。
下面是庄子的一些智慧,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逍遥游”:庄子讲求人应该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世事,要学会超越身外之物,不被物质和欲望所累,以一种超然的、自由自在的心境去生活。
他在《逍遥游》里说:“大庇天下,礼仪之邦,是谓大同。
故远方之人,不得见,而民自以为有。
久不见,以为奸;劳不怨,而民不为。
故敬为文。
《鲁缪》曰:‘小大由之,名实由之’。
大盗跖之谓也。
是故圣人之制诗,思无己,民可以无疲。
己弗能して,仆射弗能左。
而况大乎!”这一段提出了庄子对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超然、自由,与天地合一。
他认为人的心境和精神应该放飞自我,脱离世俗的羁绊,超脱尘世的纷扰,以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自然和谐”:庄子提倡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之秘在于自然,而人类的存在也源于自然。
他在《齐物论》中说:“是故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动而得。
”讲的就是人应该学会看透世事,抛开浮躁,顺应自然,以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大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尽量不去干预、改变它,而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去顺应它,去感受它。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定和满足。
三、“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所谓的治理并不是强制、干涉,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他在《逍遥游》中说:“物盗窃而不止者,以歌故也。
欲作刺者,囊尤。
与是礼也。
请之出者出,由是入者入。
囊尤,故无过也!”他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有一种自然的规律和秩序,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这种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均衡,无为而治,就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他认为,过分的干涉和干预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秩序,而只有顺应它,不去干预,才能使事物保持原有的和谐和平衡,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深远而富有哲理,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逍遥游”,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的智慧也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表现出一种豁达随遇而安的态度,以及对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的探索。
下面我们将围绕庄子的智慧,探讨他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庄子的智慧在于他对逍遥自在的追求。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多次强调逍遥自在的境界,强调人应当超脱俗务,超越世俗的琐事,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说:“逍遥游者,游心而不游形,喜万物之所然,无事而万物以昭”。
“逍遥而无所求,谓之治心。
”这种态度是对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启示,我们现代人常常身处于物质和压力的纷扰之中,而庄子的这种追求逍遥自在的境界,则给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慰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和社会地位而不断奔波。
庄子的智慧在于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庄子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的秩序。
他说:“民斯为大才,使天下之民得其所;政之可乐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根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应当尊重自然,并根据自然的规律来生活。
他反对人的狂妄和自大,主张人应当谦卑而谨慎地对待自然界。
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无视自然规律,盲目地破坏和改变自然,以致于引发了重大的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
庄子的智慧在于他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庄子看来,人并不是非要逐利和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当顺应内心的天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不要贪功恋利,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
他说:“知足者富。
为学者忧。
”他主张顺应内心的需要,不要贪婪和不满,而是知足常乐。
“为学者忧”则是指追求名利和功名的人常常是忧心忡忡,而不是心灵愉悦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我们现代人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当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摆脱功利和名利对我们的束缚,顺应内心的需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愉悦。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阐述《老子》的智慧,包括道的理念、无为而治、自然和谐、柔弱胜刚强、无私无欲和返璞归真。
正文内容:1. 道的理念1.1 道的概念:《老子》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一种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力量。
1.2 道的运行:《老子》认为,道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它不需要人为干预,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而不是逆其自然。
2. 无为而治2.1 无为的概念:《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2.2 无为的作用:《老子》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而无为则能够保持事物的自然状态,使其得以和谐发展。
3. 自然和谐3.1 自然的智慧:《老子》认为自然是智慧的源泉,它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和神奇,人们应该学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对抗自然。
4. 柔弱胜刚强4.1 柔弱的力量:《老子》认为,柔弱的力量胜过刚强,因为柔弱能够适应变化,而刚强则容易受到限制。
4.2 柔弱的智慧:《老子》告诫人们要学会柔弱,要有智慧地应对挑战和难点,而不是用强硬的方式去对抗。
5. 无私无欲5.1 无私的价值:《老子》认为,无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们应该追求无私,不为私利而行事。
5.2 无欲的境界:《老子》强调了无欲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6. 返璞归真6.1 返璞的意义:《老子》提倡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到最本真的自己,摒弃一切虚伪和欺骗。
6.2 返璞的方法:《老子》认为,人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摒弃功利心和虚荣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105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老子的哲学智慧
3 4
道家老庄
•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
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子所 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其门徒之手。
• 地位:老、庄(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 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和柏拉图(前427年-前347 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
“自然”是道的本性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
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
返璞归真;见素抱朴; 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历代绘 画分为五个等级: 自然、神、妙、精、谨细。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 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
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
• 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
•
•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 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 •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 ·第十六章》)。
3、量变引起质变
“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4、否定之否定
“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 若讷,大赢若绌”。
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 必反、势强必弱
“反者道之动” 含义 • 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 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 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 不动,一成不变的。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 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 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 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 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 • 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 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 “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非得失 的超越。
2、道的功用
——创生宇宙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创生宇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 。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 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 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 ”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原的重 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 万物的最终归宿。
“有”和“无”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 用。 埏埴( shān zhí )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两人间的平衡是对 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 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 前提。——不敢剪:失 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 也就不存在了。
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 核心: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认识论:
•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他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 信。”这说明“道”是一个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
•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 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 “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制多 ,有无往而不胜力量,道与我们所 说的规律有相似之处。 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柔弱 的“道”却使世界万物应时而生, 繁荣昌盛,万物并不会感到有压力 存在,即“道法自然”之意。正是 这种“无为”的做法却达到“无不 为”的效果。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 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 变 •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
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 达到这一境界的
内心功夫是:①“心斋”(养心气,层 次高于身斋(吃素));②“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 ③“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
道是最高原则
• 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道使之 然
•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以为仁 ,而以为自然。
二、朴素辩证法• 反者Fra bibliotek之动, • 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四十章
相互转化 柔弱胜刚强
“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 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 “道”之用则是“柔弱”。
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
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 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 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 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
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
• “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的。 • 二者的关系是:
“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
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 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 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怎样解脱呢: 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道德经》七十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二十二章)
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 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 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 此提倡“无为而治”。
一、宇宙观本体论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柔弱胜刚强
• 水的哲学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 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 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婴儿哲学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 ,和之至 也。
---《道德经》五十五章
水之意象
• 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 • 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 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 “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 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 这样一些含义。
“自然”
谁挥鞭策驱四方, 万物兴歇皆自然。
—— 李白
政治家的等级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 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