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12课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第12课

历史必修二第12课
外因: 鸦片战后,西式服装的传入
原因:
内因: 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民国政府)
服装选择:随心所欲 服装改良:中西合璧
影响:
思考 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 的思想观?
传统: 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新式: • 透露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 饰外,还变了什么?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 维新派,主 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张“断发易
李叔同简历: 1880年出生于 天津官宦家庭, 1885年丧父, 与母亲相依为 命。1898年他 与茶商之女俞 氏成婚,同年 因被说是“康 梁同党”,携 眷奉母逃到上 海。1905时, 其母去世。 1912年时,他 在浙江执教。
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想象他父亲的葬礼是何种情形? 4、他结婚时候新娘如何装扮?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 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7、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 呢? 8、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如何打扮?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服饰 传媒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报纸《申报》电影《定军山》 《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
表 习俗 现
断发、不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
规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律 ②变化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保留民族特色 原 ①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因 ②政治: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资级改良(戊)和革命(辛)运动的发展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④思想: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⑤主观: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知识对内改革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知识对内改革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知识对内改革体系一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其中的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秦国具备了变法的有利条件。

二措施: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思想文化:焚烧诗书,“燔诗书明法令”。

社会生活:推行小家庭政策。

三评价:1、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改革。

2、特点: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战国时期较彻底影响较大的的改革;3、成效:①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阶级,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推进社会发展,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确立;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拓跋珪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统治危机。

二主要内容: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2、政治:整顿吏治;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讲汉语,行汉制;三评价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历史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下,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强化皇权,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3、辽和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为变法奠定基础;5、王安石锐意改革;二内容:-----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富国之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实行“强兵”措施,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教案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材料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晚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材料二“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中唐李肇《唐国史补》材料三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

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清初张岱《夜航船》教师设问:换个视角来分析我们所熟知诗句中的信息,大家一起思考关于材料中描述的这个唐代“快件”的相关问题:1.“快件”的起点有可能是在哪里?(岭南、福建、巴蜀)2. “骑手”使用了什么交通方式和工具来“派件”?(驿递、快马)3. 这个“快件”被快速送至长安,这在当时是交通领域的常态吗?通过层进式的设问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之间的距离,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水陆交通的变迁。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开门见山,选择三类史料,启发学生思考并渐入学习主题。

设问1和3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特点并合理应用,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一、“探路”:源何处?(形成)1. 古道天成:山川形势浑然见(1)古道溯源原始人在自然界开展生存活动过程中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材料四(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

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时道路形成和应用的哪些信息?(信息:此时期的道路主要依山川形势自然形成,材料中也反映出大禹在治理水患过程中能够顺应当地物产和交通的自然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因地制宜。

)说明: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是主要运输渠道。

阅读材料,借助大禹治水的史实,分析当时古道形成的主要路径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加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思想路线
“左倾”思想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工作重心 经济、政治体
制 对外政策 农业政策
领导核心和思 想体系
以阶级斗争为刚
经济建设为中心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民主集中制
善和发展
建国后,我国的经济体 制发生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建国后,我国的经济体 制发生了哪三次重大变 化?
阅读课本第三目,归纳: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国 内、国际背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 程(按时间顺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 义?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东欧局面、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遇到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 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 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
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
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社会 解放和发 社会主义制 建立社会主义 主义制度 展生产力 度的自我完 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案)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案)
学生A回答: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总督辖区进行管理,总督由国王任命,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学生B回答: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发展起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同时,为保证宗主国利益,殖民者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部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西方的文明得以传播,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同时也要看到西方的殖民给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第二部分: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跟随者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道路,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在亚洲掀起了殖民扩张的热潮,南亚、东南亚、西亚、东亚地区相继沦陷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区。
第三部分:从15世纪开始,西方列强就侵入非洲。到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他们在东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工业革命后,殖民者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特别注意的是柏林会议,列强对非洲的瓜分速度不是慢下来了,而是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连接交通 发展经济 移风易俗 巩固统治
(2022·衡水期末)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
《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
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
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
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
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 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的修建
A.反映了欧洲交通体系的完善 B.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西欧人不断探索海洋 D.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
与交通发展
1807年美国富尔顿 蒸汽轮船
1814年斯蒂芬森 “火箭”号
西方:交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特点?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 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 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
(2022·西城期末)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 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使得亚欧之间往来 船只可以直接通行;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
古代世界对海洋探索的历程及特点? 范围窄规模小
智利的复活节岛,居民5000 人,即波利尼西亚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 很早就在太平洋 诸岛活动。 ◆腓尼基人首次 横渡地中海。 ◆维京人在北大 西洋和北海地区 探险。 ◆阿拉伯人在印 度洋开展繁忙的 海上贸易。
从区域到全球 ——全球航路
的建立
太平洋
北美洲 1492—1493年
19世纪60 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②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②通过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②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伟大的变革运动开端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指什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③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根本目的是什么?④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包产到户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⑤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用口号、拨乱反正、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比较: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所有制上:多种所有制分配上:多种分配方式1992[南方讲话、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1997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发散搜集资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变化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内容-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安徽、四川“包产到户”-1983年,乡、镇……城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1992、1993、1997]后记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看法是什么?【知识表解】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停滞不前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开始: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四川等省展开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背景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2.10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教学素材】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共28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交通
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 “路”。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 河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2)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第一条实用铁路 。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 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运河名称 苏伊士运河
通航 时间
1869 年
意义
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 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 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 上通道
巴拿马运河
1914年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 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1)西方 ①1814年,史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 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的发展。
◎火箭号
◎1913年英国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 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 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将蒸汽机安装在 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 治·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 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 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2《淝水之战》名师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2《淝水之战》名师课件

十六国
(前秦)
魏 蜀 西晋 淝水之战
吴 统八五 治王胡
东晋
北朝 南朝
腐之内
败乱迁 宋 齐 梁 陈
420年 刘裕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公元316年内迁 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 亡了西晋。
317年 司马睿 重建晋朝
都城建康 史称东晋
河其政公
流他权元
4
域 。
割 据 政 权 , 统 一 了 黄
纪 后 期 , 氐 族 前 秦
苻坚(氐族)
北方 (前秦)
东晋 南方
东晋方面: 1、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2、为了保卫家园,士气高昂。
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 几次战役相似?
城濮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北方——重陷割据混战
南方——暂时的稳定
晋孝武帝司马曜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 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方面: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军心不稳; 2、指挥不当; 3、苻坚的心理因素:骄傲自大—心虚胆怯。
公元383年8月,前
秦王苻坚倾尽全国
之力,征集了八十
万兵马,南下伐
晋,意图一统全
国。他自夸能够投
鞭断流的百万大
军,却一战而失天

下,自己落得一个
说 苻 坚
被叛将缢杀的千古 耻辱。那么,这次
战役苻坚为什么会

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人教版必修二)
2.四大件的重大变化

3.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 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材料: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1: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 思想大解放。 背景2: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 滞状态。
反映了经济体制的什么变化趋势?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 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四川首先 在广汉县进行了人 民公社政社分开、 恢复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消人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 建立的四川广汉县 向阳乡人民政府。
行政机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通 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 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 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改变
结合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 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 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精品课件

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精品课件
勇气的出身清白、从事正当职业人家的子弟,
(朝廷)都授予他们羽林郎的职务。诏书中又说: “(胜利后)朝廷任命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担任尚 书左仆射,谢安担任吏部尚书,桓冲担任侍中;依 情势看,我国出征凯旋还师,为时不远,可以事先 (派定东晋皇帝和大臣归降后的官职)替他们修建 府第。”民间富家子弟前来效命的有三万多人马, 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担任少年都统。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这时 于坚言,状语后置
鼓励,鼓动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
对 满足,实现
(是)判断句 仇敌
战乱
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

所陈述的计划谋略 迎合
罢了
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
通“娴”,熟习 只说 阿谀奉承的话 心意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 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 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 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破瓮救友
第一段
当兵 那些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
下达诏令 发动 入侵 成年男子 派遣
出身清白、从事 正当职业人家的
子弟
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
材通才,才干
通“以” 定语后置
任命
将 任命
担任
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
担任
担任
看势 回师
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 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 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 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45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45张PPT)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P57《学习延伸》,分析中国经 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我)原们因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 历证史完原成因每:户人的民全公年社上体缴制和严公重粮挫,伤不农再民伸生手产向的国积家极要性钱 农农要 也业业保粮的的;证现地状 位如,::不把农农成我民业的,们是温我的国饱们小民问经干孩题济部养没的坐活有基牢解到础决杀十,,头八农严也业岁重的甘。影高心响速。现发代大展化家是建社实设现员;四
乡、镇、村
2.特点: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农 直民 去生 不产拐的弯东,特 点西交:够国“大家包的干,,留大足包集干体,的直,来剩 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的现状: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
1
0.9
7.15
08.8 07.7
6.70 5.02
06.6
05.5
04.4
03.3
02.2 0.77
0.1
1 0
0
1976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单位:亿公斤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检查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绘制一幅中国古代水陆交通图、撰写一篇关于交通变革影响的小论文等。
4.亮点四:启发式教学
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亮点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水陆交通事业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态度,提高其历史素养。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3.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2.图片引导:展示一幅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交通景象,激发学生对水陆交通的兴趣。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绘制中国古代水陆交通图,撰写关于交通变革影响的小论文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见前言)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确立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错误方针)(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作出战略决策)(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确定工作中心)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合作探究3】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合作探究6】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7】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8】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废除人民公社的必要性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下放,生产经营权的下放,作为国家基层政权和生产组织单位的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

此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动,国家上层建筑也要进行与其相适应的变动。

因此,国家必然要逐步撤销人民公社。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

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10】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①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②姓“资”姓“社”问题;③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①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③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