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作者:程宇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3期(1.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2.武汉商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6)摘要:对于众多的地方高校而言,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与人才市场和雇主需求紧密对接,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是地方高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雇主的视角对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地方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48-03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企业用人需求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
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是供大于求,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国内许多学者早已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的环节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等学校作为其培养者是责无旁贷的。
尤其对于众多的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其立身之本。
针对社会地区经济发展形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使其与人才市场和雇主需求紧密对接,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是地方高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雇主的视角对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地方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相关研究(一)国外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国外的许多学者和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HEQC,1997)分析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至少需要包括:思辨思维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运用语言和书面表达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广泛的社会领域的关注能力[1]。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作者:陈德刚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武汉城市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含武汉一百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武汉城市圈规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
要在规划期内完成各种“一体化”,人才的因素将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武汉城市圈内必须要实现人力资源一体化战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保持并加强自身竞争优势。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原因分析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资源虽然丰富,但是配置效率不高,产业分布、层次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且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动态不平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尚未形成。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人才太少,二产业人才也不丰富,人才较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
而各产业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第二产业科技人才太少,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开发。
同时,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的层次分布在地市层次过多,在乡镇层次较少。
此外,武汉城市圈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导致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导致现有人才难盘活。
1、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不强。
一是开放不够及其先导作用不够,开放进程相对缓慢,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与目标有较大差距;开放的先导作用不突出。
例如,2006年,湖北外资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商品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7%、6.5%、12.2%,明显低于浙江9.1%、50.4%、69.4%的水平。
二是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够。
长期以来 ,湖北依靠传统产业和国有经济支撑整个经济增长 ,而负担轻、机制灵活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思考与探索
据 统 计 。0 9年 湖北 省 普 通 高 校 毕 业 生 3 . 人 ,其 中 20 67万 研究 生 31 人 。 科 生 1. 人 。 科 生 1. 人 。 汉 地 .万 本 6 2万 专 74万 武
区高校毕业生则达到 2 5万 人 , 全 国 主 要 城 市 相 比 , 汉 地 与 武
21 0 0年 6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人
Ju n l f u e U i ri f c n mi ( m nt sa dS c l ce c s o ra o b i nv s yo o o c Hu a ie n o i in e H e t E s i aS
旺 盛 , 管 理 岗 位数 量 增 加 1趋 饱 和 。 招后 数量 急剧 增 加 的 而 3 扩 武 汉 城 市 圈 毕 业 生 就 业 观 念还 需要 调 整 ,一 些 大 学 生 就 业 期
验 区 建设 人 才 先 行 的 理 念 , 一 步 完 善人 才管 理 体 制 , 进 创新 人 才 激励 机 制 , 出人 才 创 新 创 业 , 好 地 为 “ 型 社 会 ” 突 更 两 建设 提 供 人 才保 证 和 智 力 支 持 。未来 武汉 城 市 圈 发 展 必 将 推 动 全 市 由人 才大 市 逐 步 向 人 才 强 市转 变 。 同时 , 一 方 面 。 另 武汉 城 市 圈 发 展也 将 为 大 学 生 就 业 、创 业 提 供 广 阔的 发 展 空 间 和施 展 才华 的舞 台 。 在实 现 自身 价 值 的 过程 中服 务 社 会 、 回报 社会 。
展 , 须 依 靠 深入 实施 人 才 强 市 战 略 , 全 社 会 树 立 和 践行 试 必 在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一〕(2021-12-30 06:30:21)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开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青岛、大连、苏州等经济兴旺的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基层,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与农村。
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的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与基层。
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认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缺乏,但是它的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的。
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的比照:一、工作时机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工作时机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
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
比方我曾从事过的移动通信增值效劳业〔Service 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的SP企业早已开展壮大,局部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杭州、长沙等地的小SP才开始起步。
又比方一些新兴的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筹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就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就拿房地产来说,北京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
而成都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缺乏百家。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在局部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遥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兴旺地区。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Part 1: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什么情况?现实中,我们的担忧是否是多余的呢?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都是大众关心的重要问题。
考虑到高校现阶段的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供给状况、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比较严峻。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1. 毕业生增多,就业岗位供给趋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和推广,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创新高,而就业岗位供给却没有跟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确十分严峻。
此外,不同专业热门程度也会影响就业形势。
比如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计算机等专业诸如此类应用性非常广泛的专业受到了许多学生的青睐,造成竞争压力增大,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为了在就业市场中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各大企业对求职人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高,对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大局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这使得大学生们在求职之时,极易受到企业招聘标准的限制,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 相关政策的调整政策方面及时发布和调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三支一扶”计划、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并优惠大学生创业及就业。
政策的调整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危机,提高大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只要我们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实现个人价值。
Part2:就业竞争的应对策略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拿到理想的工作?以下是几点应对策略。
1. 提高职场操守职场操守是成为一名合格职场人士的基本要素。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作者:张娜依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0期[提要]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体,而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目前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验证以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4个维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认可度,并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等核心能力。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核心;调查报告本文系2014年武汉市市属高校教研课题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024)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一、引言武汉高校云集,乃人才输出重地。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是高校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目前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
以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相对较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企业的需求和社会需求。
(图1)二、调查的设计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所属行业、员工人数等,目的是为了结合后面的调查反映出什么样的企业更看重什么样的就业能力;二是对各项就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如对图1“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中的各项就业能力,提供“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供被调查者打钩选择;三是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让被调查者从“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各项就业能力中钩选出其所认为的“核心就业能力”,若觉得该模型列举不全面的,可自行补充回答。
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一方面将问卷文件上传至历届毕业生QQ或微信群让被调查者进行电子答题;另一方面选择一部分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发放纸质问卷。
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
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作者:————————————————————————————————日期:2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昨日,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公布2012就业白皮书,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武汉地区201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是武汉市第二年以白皮书的形式,对外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去年,该市首次用“非失业率”描述大学生就业状况,涵盖“就业率+升学考研率+出国留学率”。
据称,武汉地区201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为267703人,其中本科生114961人、专科生123781人、硕士生25661人、博士3300人,非失业率达89.61%。
这支武汉规模最大的高校毕业大军,近九成有“事”可做。
与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2011届毕业生考研率仍然维持在高水平,本专科毕业生留在武汉的就业比例下降,研究生留汉比例处于高位。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分析,武汉市人才正面临“洗牌”局面,近七成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
总体来看,对硕博毕业生、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等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大,而一般制造业、加工业需求则向周边中小城市扩散。
硕士月薪3872元本科月薪2983元根据昨日发布的就业报告,武汉地区2011 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983元,专科毕业生2123元,硕士研究生3872元。
相比2010届,前两项分别增加了56元、119元。
业内人士认为,物价上涨是导致薪资升高的原因之一。
武汉市毕办主任王星介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属中上等。
本科各专业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月收入为3421元;其次是工学,月收入33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仅2742元。
行业间的贫富差距明显。
金融服务行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收入继续领跑,平均月收入3321元,紧随其后的是IT行业,平均月收入达3253元。
关于湖北高校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皖江城市带 ) 起着核心和枢纽 的作用 。 中, 得天独厚的综合 区 位优势 ,将促进武汉城市 圈成为资源和财富的集聚 中心 , 并 成 为未来 中国区域经 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实践证明 , 市圈的崛起和发展 , 一不是科技发挥着 城 元
其 他 城市 也 是 如 此 。
“ 国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 ( “ 全 简称 两型社会 ”建设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 圈地处中国中西部 的接合 部, 既位 于长江流域的中部 , 又位于 中部五省的中心位置 , 在 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 、 贯通南北 的桥梁和纽带 作用 , 也是 内地通往沿海地 区和世界各 地的重要 中转站。在
圈建设提 供 强大的人 才和 智力支持 , 满足城 市 圈建设 的需求 , 不断推进 武汉城 市 圈又快 又好地发展 。 关键 词 : 北高校 ; 务 ; 湖 服 武汉城 市圈 ; 建设
中图 分类号 : 0 0 2 G4 — 5. 2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 3 8 7 (0 0 0 - 0 4 0 A 10 ~ 4 72 1 )6 0 7 - 2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1 0 0年 第 6期
关于湖北高校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彭 澎
( 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 院,湖北 武汉 4 0 7 ) 3 00
摘要: 武汉城 市圈建设 , 湖北乃至 全 国的 经济社 会发展 都具有十 分重要 的意义 。 武汉城 市圈建设 需要 对 而
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新机 制 , 最大限度地激活在鄂高等 院
大量 的各方 面的人 才 , 可从武汉城 市 圈的现 有人才状 况分析 , 才又十分 匮乏 。与此 同时 。 北是 一个教 育大 人 湖 省 , 育 资源雄 厚 , 却 出现 了大量 大学毕业生就 业 困难 的 问题 。只要 加 大教 育改革 的力度 , 教 但 不断探 索和 完善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一个发展辐射范围。
作为
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武汉城市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情况。
首先,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湖北省的经济引擎,
武汉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协同效应。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尤
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圈的发展不够均衡,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最后,城市圈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的协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优秀版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取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潜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潜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潜力不比研究生业务潜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状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到本单位的业务状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期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必须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思考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期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必须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透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必须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潜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
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
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
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
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
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
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固然毕业生有自主择业的权力,但不是说,就业政策就失往了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
用人单位有自主用工的权力。
因此毕业生自主择业不是毕业生的一厢情愿或为所欲为。
双向选择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主客体的辩证同一,选择的双方不是谁必须服从谁的题目,而是双方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基础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双向选择体现毕业生就业中的更本质的关系。
武汉工作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武汉工作现状调查分析报告1. 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文的调研目的是了解武汉市的工作现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调研采用了以下方法:1. 网上问卷调查:采集了500份有效问卷,覆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员工。
2. 实地访谈:与50位工作人士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武汉的工作情况和现状。
2. 调研结果2.1 工作行业分布根据调查数据,武汉市的工作行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领域:1. 制造业:占比30%。
主要涵盖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
2. 服务业:占比40%。
主要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和旅游等行业。
3. 建筑业:占比15%。
随着城市发展,武汉的建筑业也逐渐兴起。
4. IT行业:占比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武汉的IT行业蓬勃发展。
5. 其他行业:占比5%。
包括农业、能源和环保等行业。
2.2 薪资水平分析调研数据显示,武汉市的薪资水平整体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下是几个主要行业的薪资水平情况:1. 制造业:平均薪资为5000元/月,中位数薪资为4000元/月。
2. 服务业:平均薪资为6000元/月,中位数薪资为5000元/月。
3. 建筑业:平均薪资为4500元/月,中位数薪资为3500元/月。
4. IT行业:平均薪资为8000元/月,中位数薪资为6000元/月。
可以看出,IT行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2.3 工作满意度调查调研中,我们向受访者询问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主要发现:1. 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70%的受访者表示对工作环境较满意,30%的受访者对工作环境感到不满意。
其中,IT行业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最高,达到80%。
2. 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60%的受访者表示对工作内容较满意,40%的受访者对工作内容感到不满意。
其中,服务业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达到70%。
3. 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50%的受访者表示对工资待遇较满意,50%的受访者对工资待遇感到不满意。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Wu h a n c i t y c i r c l e .
关键词 : 武汉城市 圈; 就业环境; 就业能力结构
Ke y wo r d s : Wu h a n c i t y c i r c l e ; e mp l o y me n t e n v i r o n me n t ; e mp l o y a b i l i t y s t uc r t u r e
中图分类号 : G 6 4 7
宋 文 娟 S ONG We n - j u a n; 张娜依⑩ Z HANG Na — y i
( ①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武汉 4 3 0 0 5 6 ; ② 武汉商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 , 武汉 4 3 0 0 5 6 ) ( (  ̄ ) 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 Wu h a n B u s i n e s s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5 6 , C h i n a ;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s i n e s s E c o n o mi c s , Wu h a n B u s i n e s s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5 6 , C h i n a )
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王胜鹏,胡莹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21期王胜鹏1胡莹2(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文章采取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武汉地区部分大学为样本,从就业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标准和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观之间的内部关系。
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及舆论引导等角度提出相应举措,以期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观;调查;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21.031收稿日期:2015-08-170引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局面相当严峻,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最大难题,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关于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就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
就业观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调查方案介绍1.1调查目的及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形势历来十分严峻。
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和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
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交织而成的。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越来越迷茫,是考研继续留校读书,还是踏入社会就业?必须考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就业观的影响。
这些都是要加强调研分析的重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不再只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心。
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但是,从资源消耗、产业结构、产业质量以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与国内先进城市、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武汉城市圈在能源利用效率的工艺和技术上的企业研发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
2005年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单位GDP能耗,武汉市列第14位,而第三产业比重列第6位。
从牺牲环境的角度来看,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就,据测算,两者都要扣除大约10个百分点。
这就使得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大打折扣。
而且,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矿产、粮食等传统工业原材料价格飞涨,使得大量依赖煤炭、石油、铁矿石的重工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传统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
在现有产业结构下,依赖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消耗行业不仅无法实现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短期内连过去的粗放增长模式也不可维持。
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武汉市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大体表现为武汉一枝独秀、东部高于西部的不平衡分布态势.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普遍反映出城市规模呈外延扩张,土地持续利用趋势不明显的特征.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
2022年武汉就业环境分析
2022年武汉就业环境分析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而2010年高校毕业生仅仅只有575.4万人,12年间人数增长了将近一倍。
从大学生到打工人,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迎面而来的就业压力!
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各类高校数不胜数,就业压力更大。
不仅有985、211之类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还有众多的二本院校以及各种高职高专等学校。
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00万人,毕业人数在30万左右。
武汉大学生众多,然而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并不太多。
最新武汉大学生就业七成学生求稳调查报告
武汉大学生就业七成学生求稳调查报告武汉市人事局昨对外发布了《武汉大学生20xx年就业质量指数与20xx年就业缺口指数调查报告》,该权威报告称,武汉地区多数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的月薪只有1000-1500元,这比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预期标准要低。
本次调查涉及公用事业、制造业等十个行业及1800名已就业学生。
调查显示———七成毕业生求稳与几年前大学生求职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单位的稳定性。
数据显示,75.5%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工作,只有5.9%的学生选择了低薪水、充满创业活力与激情的小企业就业。
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薪酬、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
毕业生月薪多为千余元调查显示,50.13%的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应该拿到1500-2000元的月薪;22.74%的大学生认为应拿到2000-3000元的月薪,只有23.25%的大学生觉得毕业后拿到1000-1500元的月薪就满意了。
而根据武汉市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言,多数企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的月薪只有1000-1500元,可以说目前大学生对于薪水的预期比去年偏高。
缺乏工作经验是最大障碍调查中,在被问及“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时,79.7%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工作经验”,其次有29.7%的学生还认为“缺乏专业技能”也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还显示,“面试经验不足”以及“缺乏社会关系”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六成学生进入社会“不适应”调查中,有30%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顺利,觉得非常适应;67%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30天内表示“不适应”,但表示可以承受,情况在慢慢变好;3%的学生感觉强烈的不适应,想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在30天内跳槽。
同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再追求专业对口,调查中有近40%的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其中有70%的学生对此表示满意。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的涌入。
作为这
一地区的一份子,我们不得不对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更好地推动地区的发展。
首先,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城市圈已
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
同时,城市圈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经济发展方面,城市圈的
产业结构还不够多元化,过度依赖某些传统产业,对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挑战。
同时,城市圈内的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大
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城市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城市圈的绿色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结构分析作者:宋文娟张娜依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34期摘要: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则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大量人才不能留在武汉城市圈工作。
在了解大学生现有就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Fu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the strength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the key factor to achiev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 city circle and finds that the unev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ult in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cannot stay in Wuhan city circle to work.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xisting employ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 city circle.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就业环境;就业能力结构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employment environment; employability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4-0217-021 问题的提出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这关系到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体,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则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武汉高校云集,为湖北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数据显示,武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外省、外地就业,留在武汉城市圈为地区经济贡献绵薄之力的大学生的比例并不高,这引起笔者对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新审视。
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调查了解大学生现有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政策建议。
2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就业环境是指影响劳动者求职就业的一切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就业环境能够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条件,就业环境对就业具有激励、约束、导向作用。
就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就业政策环境、就业市场环境及用人单位观念环境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显示出其独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大学生在武汉城市圈的就业。
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地区,其经济发展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一般,武汉城市圈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有限,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这也是武汉大学生更多在外省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特征,第二产业更需要熟练掌握技能的工人,而非应届大学生。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作机会较少。
3 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现有研究对就业能力尚未达成一致,各学者对其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比如Mayer(1992)认为就业能力是指适用于各种职业和行业;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美国学者Fugate(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能够促使工作者在各项工作活动之间以及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明确和实现职业机会的一种适应工作活动的能力;谢志远(2005)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下,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
根据张苹(2012)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的多项调查显示,较高的认知能力、优秀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王培君(2009)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划分为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以及胜任力。
张丽华等(2005)认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
陶晓霞(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实践执行能力、智慧胜任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个性适应品质、印象管理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七个子能力组成。
虽然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方面,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但总体上,学者们普遍认可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
这样的四维度就业能力结构,相对较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企业的要求和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把就业能力结构具体划分为认知能力、个人品质、沟通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四个维度。
3.1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它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含着个体对知识、社会和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通常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3.2 个人品质个人品质也称之为“个性品质”,主要包括责任心、自我约束、诚信、敬业精神等。
有资料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业能力维度就是个性品质,它直接决定着员工的就业能力保持和提升。
3.3 沟通合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可称为“沟通合作维度”,主要包含“我能够比较好地与他人沟通”、“我善于与人交谈”、“我愿意和他人一起工作”等内容。
3.4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主要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4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4.1 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尚未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但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4.1.1 创建与提高就业能力相关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创建和提高就业能力相关的教学模式,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环境和要求。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一方面受到教师自身经历的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类课程没有连贯性,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
提高就业能力相关课程应该分级并贯穿大学学习阶段,例如,初级职业教育课程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具备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中级和高级的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所需的各项技能。
4.1.2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工作经验实习能够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应聘能力,促进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减少对企业和社会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其参加实习是一个有效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实习主要依靠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有时候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学校、学院可以与企业签署实习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合作平台,将学生实习落在实处。
4.1.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身缺乏实践能力,这与高校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相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教师,定期到校内讲课;建立实训基地等。
4.2 深化职业指导,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训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只是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找到工作,注重的是就业率而不是就业能力,没有很好地考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这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在学生进入大学,就根据每位学生的特征和专业兴趣,为其制定全程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计划,或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成功就业做准备。
针对近几年武汉城市圈人才流动问题,各级政府及行政单位采取了各种对策,如上所述,如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清障、在合作上搭台、在环境上创优、在氛围上造势,另一方面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的,以人才质的提升弥补量的不足。
通过建立博士实习基地、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技术中心等方式,筑巢引凤,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才培训、人事代理、人才吸引、住房、家属安置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
有资料显示,2015年武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留在武汉城市圈为地区经济贡献绵薄之力的大学生比例已经超出了2014年的30%,这说明武汉各级政府及行政单位制定的对策是可行的。
5 结论本文通过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政策建议,比如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房子、生活设施上的政策优惠,提供全面的科技人才服务基本保障制度等,有效地解决了武汉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不仅如此,也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1]李翰林.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张丽,王菲.浅议就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3]王爱兰,等.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12,17(1).[4]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