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doc
中国传统服饰的美与实用
中国传统服饰的美与实用一、引言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时尚风格,同时也具备实用性,适应着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美学和实用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学价值1. 颜色和图案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服饰的颜色和图案凝聚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黄色象征地皇家尊贵,蓝色代表清新和悠闲等。
同时,服饰上的花纹、刺绣和织锦等装饰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
2. 材质和工艺的精湛中国传统服饰以其高质量的材料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无论是丝绸、棉布还是麻布,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以保证服饰的舒适度和质感。
而各种工艺技巧如织锦、刺绣、染色等则增添了服饰的艺术魅力和精致感。
3. 剪裁和造型的独特之处中国传统服饰的剪裁和造型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美感。
例如,汉服的直身衣裳和袖子的宽松设计使人体呈现出优雅的姿态,旗袍的修身剪裁则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这些独特的剪裁和造型使得中国传统服饰在时尚界具备了独特的地位。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实用性1. 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考虑到了不同季节和气候的需求。
夏季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如旗袍和薄款汉服,以抵御酷热;冬季选择厚实保暖的衣物,如棉袄和长袍,以防寒保暖。
这些服饰的设计使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服装,从而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
2. 适应不同场合和身份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合适的服饰。
例如,正式场合可以穿着礼服和袍子,以展现尊贵和庄重;民间活动可以选择长袍和褂子,突显自由和随性。
这种实用性使得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和文化环境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3. 体现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体现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感。
穿着传统服饰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汉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汉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汉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饰样式:汉朝服饰样式丰富多样,以宽博大气为主,注重装饰和
表现身份。
这种服饰样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唐朝的服饰,继承并发展了汉朝的宽博大气之风。
2. 颜色和图案:汉朝非常重视颜色和图案的象征意义,并广泛应用于
服饰、配饰、车马等方面。
汉朝的这些象征意义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
生了重要影响。
3. 服饰制度:汉朝建立了完善的服饰制度,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可以
使用何种服饰。
这种制度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有助
于维护社会秩序。
4. 审美观念:汉朝的审美观念以简约、大气、自然为主,注重表现人
的自然美,而不是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这种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维护人的自然美,并促进了朴素美的发展。
从汉朝服饰中得到的启发包括:
1. 注重装饰和身份表现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使服饰既
符合身份,又适合日常穿着和使用。
2.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服饰更加符合时代的
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3. 建立和完善服饰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文化。
4.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简约、自然、大气为主的美学观念,
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总之,汉朝服饰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宋朝服饰历史
宋朝服饰历史宋朝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服饰风格,并在制度和审美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变化。
以下是关于宋朝服饰历史的一些概述:1. 社会背景与政策影响:1)宋代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社会风气相对内敛,这反映在服饰设计上追求简洁、淡雅、含蓄之美。
2)程朱理学的影响使得服饰更加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表现。
2. 服饰制度与等级划分:1)宋朝官服制度严格,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如公服、祭服等,通过不同的颜色、纹饰来区分官阶地位。
2)百姓的日常服饰则以交领或圆领长袍为主,黑白色调常见,符合当时崇尚简朴的社会风尚。
3. 服饰样式演变:1)从唐时宽博之风转变为宋时窄瘦修身的设计,衣袖由宽大变为较窄,体现了宋代婉约内敛的艺术倾向。
2)士大夫阶层流行穿直裰(对襟长衫),特点是大袖口、领口镶有黑边,配戴东坡巾等头饰,表现出儒雅闲适的生活态度。
4. 面料与工艺:1)宋代纺织技术进步,丝绸、绸缎、棉麻等材料广泛应用,织物图案丰富多样,如团花、折枝花卉、动物纹样等。
2)手工刺绣技艺高超,尤其以苏绣、湘绣等地域特色的刺绣艺术闻名。
5. 民族融合与影响:宋朝时期,各民族交流频繁,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也融入到了汉族服饰中,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融合风格。
6. 女性服饰:女性服饰同样讲究端庄秀雅,褙子、襦裙等款式流行,褙子是两件式外套,可以搭配各类裙子穿着,体现了女性的温婉气质。
7. 后世影响:宋代服饰的发展为后世明清时期的服饰奠定了基础,其优雅含蓄的美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宋朝服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审美趋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其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至今仍对中国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产生着积极影响。
论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
论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民族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汇聚了民族的智慧、审美和传统生活方式,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服饰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和珍惜民族传统服饰,探究其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并积淀出来的,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生产方式、食品、民居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汉服是汉族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各具特色,彰显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例如藏族的长袍、苗族的高跟鞋、维吾尔族的帽子等等,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深厚的生命意义。
传统服饰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它体现了民族的整体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通过服饰上的图案、颜色、款式等元素,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宇宙、生命及身份的理解和表达。
传统服饰也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它紧密联系着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对于维护和传承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穿着传统服饰,人们会感到自己是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这段历史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部分,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民族传统服饰也对现代生活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追溯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意义,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民族传统的重要性。
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可能不再适用于日常生活,但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智慧、审美情感和生活态度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尚产品;我们可以从传统服饰中反思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平等,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张轶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我国传统服饰经过历代的积累和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融合不同时期人们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在世界服装文化舞台大放异彩。
而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着装心理、趣味爱好和审美风尚。
研究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服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美学的摇篮,美学是文化发展的向导。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标记,是一部活的文化发展史书,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
它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风俗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是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和信仰的文化符号。
我国历代不同形式的服饰风格、色彩组合、面料选用及附属装饰,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美学思想,传达着人们的文化教养、风度气质、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和审美观念,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更加成熟,最终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体系。
“社会美”:标示突出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是社会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服饰观,对后世服饰观念产生巨大影响。
“克己复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服饰观以仁义为道德典范,以等级、秩序和礼仪来约束着装,强调服饰的政治伦理意识,突出社会礼仪规范。
古代社会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制定有彰明礼法的服饰礼仪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特征。
服饰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份和地位,也成为社会治乱的标志。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的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从早期的皮毛衣物到后来的丝绸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一部分,更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古人讲究“以衣冠者尊”,通过服饰的装束、颜色、样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区分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
二、传统服饰中的文化意义1. 品味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色彩和绣饰展现着千年的传统文化。
比如汉服,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彰显古代文人雅士的身份和高尚情操。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品味和追求得到了体现。
2. 传承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服饰中的图案、绣饰等元素,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袍上的龙纹象征着中国民族的尊荣和权威,褚红袍上的褚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
通过传统服饰,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三、中国传统服饰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了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时尚的选择,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许多人积极参与到传统服饰的制作与传承中,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服饰工艺,保留并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提升了国家形象: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许多国家元首和外国友人在访华期间都会穿着中国传统服饰,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推动民间交流和友谊发展。
3. 传递了正能量:中国传统服饰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服饰吉祥图案中伦理美学的内涵及后世影响
我国古代服饰吉祥图案中伦理美学的内涵及后世影响摘要: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观念也较为丰富。
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吉祥图案中的伦理美学对于提升我们的服装审美和设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 吉祥图案; 伦理美学;我国享有“衣冠王国”的美称,在服饰方面非常考究,这也造就了多样的服饰图案和内容形式。
服饰是人类形象最具显性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服饰行业逐步兴起的今天,服饰图案的设计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民族风、个性化、风格化逐渐成为我国服饰图案设计的代名词,初步构成了体系化的服饰语言。
基于此,我们能够意识到服饰图案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因而探究中国古代服饰吉祥图案中的伦理美也成为现如今服饰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也足以彰显我国服饰图案的艺术地位以及文化风貌,对于提升我国服装设计的审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一、中国古代服饰吉祥图案中的伦理美学内涵中华古代先民“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系辞下》),在服饰的纹样中融入大自然的美好图案,以达到沟通天地万物、求德祈福之目的。
这种图案美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感性的、非功利性的,二是理性的、功利性的。
这一外化的美感形式,强化了君主内心的道德与自律,以体现治理天下之功德。
帝王服饰中的图案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内的伦理美学,而百姓服饰中的图案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属于民间吉祥图案。
民间吉祥图案以追求幸福为目的,彰显美学的纹样和造型,旨在消除各种邪气和灾害,具有祈福、辟邪、喜庆等内涵,是民众表达美的一种方式。
如将动植物造型抽象成图案装饰于服装上,期望神灵的庇佑;将百兽之王老虎的形象装饰于鞋帽上,寓意保佑孩子免受外界生物的侵害,从而健康成长。
另外,在民间婚俗中,吉祥图案亦有美好寓意,新娘的嫁衣上以牡丹、莲花等图案作为刺绣的花纹,男性服装则以鱼纹、蛙纹进行装饰,以及在新人的被罩、床单上绣制花纹,预示子孙满堂、幸福平安。
中国的传统服饰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对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特点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生活、艺术和现代时尚的影响。
一、传统服饰的来历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早期的服饰主要是以动物皮毛制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丝绸、棉花等更加舒适的材料制作衣服。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流传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风格和规范。
二、传统服饰的特点1. 着装风格多样:中国传统服饰的着装风格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方式各异。
比如汉服有华丽的礼服、简约的居家服等多种款式。
2. 色彩丰富多样:传统服饰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寓意各不相同。
以中国的五行思想为基础,服饰的颜色代表着人的身份、地位和气质。
3. 细节讲究:传统服饰注重细节的处理,从图案、纹饰到缝线都经过精心设计。
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设计师的心血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服饰影响的方面1. 生活方面:传统服饰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服饰款式和着装规范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传统服饰也是各种庆典和节日的必备装束,增添了喜庆和仪式感。
2. 艺术方面: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绘画、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服饰的图案和款式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
3. 现代时尚方面:传统服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在现代时尚界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受到传统服饰的启发。
他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巧妙地结合,创造出独特并富有现代感的服装,使中国传统服饰焕发新的生机。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凝聚着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精华。
最新-传统服饰美学对后世的影响透析 精品
传统服饰美学对后世的影响透析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由、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审美趋向等方面,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果袁明,国人服饰审美观念体现出趋同化审美、中性化审美、社会效应等三大心理特征.论文关键词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政治伦理思想;等级观念;趋同化心理;社会效应;民族文化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服饰,人们总会有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千姿百态的款式,姹紫嫣红的色彩,变幻莫测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可以顿时将人体装扮出各种效果来;一谈到服饰美,人们又难免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穿在别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漂亮,在商场里看着不错,回到家里那种感觉却找不着了,曾经作为招牌或时尚的服装,没过多久很快就变成了昨日黄花,难登大雅之堂.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感觉是稍纵即逝的,理性则喜欢刨根问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说,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对于从事服饰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搞清服装与政治、经济、伦理观念、民族文化和审美学之问所存在的微妙关系,研究服饰的深层文化结构和美学意蕴,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将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深意挖掘出来,见常人所不能见,说常人所不能说,使服装从一种现象,升华为一门学问,从悦人眼目的日常实用品,转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学符号,这样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华服饰美学思想的渊源.1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2服饰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人类的思想犹如一条河流,有起源,也有流变的过程,同时也会对所流经的地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也是如此,它起源于夏商周和先秦时期,成形于两汉,兴盛于唐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篇幅的限制,对这个问题本文不可能做非常详尽的论述,只能从宏观上作一番框架式的美学勾勒.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元的.从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服装出现了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强烈抗衡的局面,而女性服装则是以传统的在深衣基础上形成的旗袍与起源于16世纪西班牙而后风行于西方的型束胸箍腰长裙或18世纪末从法国新兴并很快流行起来的夏奈尔套裙装比美.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再到2世纪8年代初期,围绕着穿西装与爱国主义的强烈争执,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在选择服装时,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种种带有共性的审美心态以及时代特征,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折射出传统服饰美学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潜在的影响作用.和主张人的身体是构成自我环境、和自我不可分割、突出体现每个人个性化着装效果、同时又非常注重服装的人本意义的西方观念不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中注重社会伦理等级的倾向,使服饰一直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异常紧密的联系,有些服饰样式由于集中地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观念和时代精神,乃至统治者的喜爱,甚至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象征,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中国古代服饰与封建政体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比如在明代,由于受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左右,那时的人们将服饰与人的个体生命关系放到了极不重要的位置上.还有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政治的需要,整个社会迫使人们穿戴清一色的服装,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上绿下蓝,一身军装,人对服饰需求的个性追求完全被社会的政治观念遏制了,个性美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单调乏味的共性强制.这样,一方面导致了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对当时的服饰时尚产生重大的冲击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智慧在服饰领域的发挥.从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绵延3000余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改朝换代一直是促使服饰时尚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因.两次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王朝是这样,还有中间夹杂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情形也是相近的.正如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所指出的种族是人的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是与身体的气质和结构相关的天赋、本能和才具.种族就像种子,全部的生命力都包孕在里面,任何发展都基于它,并从这里孕育而出;环境和时代,则犹如自然界的气候,基本的生长条件都在里面,对生命的发展和方向起着选择和淘汰的作用.这三种力量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精神气候.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服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稳定而且成熟的美学。
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服饰文化中华民族又被称华夏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传承的中华特有的服饰传统和名目繁多的服饰样式,使中华服饰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服装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服饰的作用不仅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而且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社会观念等,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隋唐服饰文化背景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的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由于长期稳定,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
其服饰无论衣料还是衣式上的发展,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初唐时的妇女秉承了隋时遗风,多着窄袖。
开元之后就慢慢宽大起來。
到盛唐时就演变到了宽松博大的时代,妇女上装皆为交领衫,长裙系于胸上方,拖曳于服下,给人一种宽松全新之感。
当然也从妇女服装的越来越宽大中,我们不难看出初唐时的唐代贵族社会的精神面貌由朝气蓬勃走向奢侈腐化,再走向颓废堕落的轨迹。
浅谈汉代服饰文化,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
浅谈汉代服饰文化,对后世的启发及影响本期导读服饰,是我们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
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同时服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历史,是对中国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现。
汉朝是在秦朝以后的封建一统国家,是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汉代的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朝代的时代背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朝服饰风格。
(一)、汉服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汉服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源头息息相关,其含义,从字面来看,“汉”即汉朝,也可指汉族。
“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后在《尔雅·释诂》记载:“服,事也。
”这里“服”的本意为服从。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到:“服,用也,一曰车右騑,所以舟旋。
”这里的“服”,表示从属意思,引申为“衣服”,解释成附属于身体的东西,可穿可脱。
汉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商周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服装及面料技术也得到进步,服饰制度趋于完善,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蛮荒走向文明,开始了“垂衣裳治天下”。
之后又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国,秦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统一服饰,建立了衣冠制度,废除周代六冕的服装制度,用通天冠作为常服,百官戴高山冠……穿袍服,身佩绶。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多项制度,西汉初期,政治上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服饰也比较简朴。
汉武帝以后,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得与邻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强,服饰变得丰富起来,初步制定了服饰的等级制度,直到东汉时期,服饰制度才正式确立,恢复了秦废除的冕服制度和祭祀制度,古代的深衣也演变成了比较简单的袍类服饰,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进入了比较完善的阶段。
(二)汉代服饰特点:以“丽”为主线,不同阶层服饰又展示出各自的特点汉代的服饰主体上是以“丽”为主要的审美风格。
秦汉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秦汉服饰对后世的影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汉服饰不仅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对后世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服饰的材质、款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秦汉时期的服饰在材质上有着独特的选择。
在秦汉时期,丝织品的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丝绸成为了主要的服饰材料。
丝绸的光泽和质感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丝绸的使用也成为了后世服饰的重要元素。
秦汉时期还首次出现了真丝绸的使用,这种丝绸更加柔软、舒适,使得服饰更加贴身。
后世的服饰也广泛采用了丝绸作为主要材质,丝绸成为了中国服饰的代表。
其次,秦汉时期的服饰款式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秦汉时期,男女的服饰款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男性服饰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性,常常采用单色、直线、直裾等设计,注重强调男性的阳刚之气。
女性服饰则更加注重美感和华丽感,常常采用多彩、曲线、大袖等设计,展现女性的柔美之美。
这种区分男女服饰的设计思想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男女服饰款式的区别,成为了后世服饰设计的基础。
另外,秦汉服饰对后世的影响还表现在服饰的装饰和配饰方面。
在秦汉时期,服饰的装饰非常讲究,常常使用金银丝、珠宝、玉器等装饰品进行点缀。
这些装饰品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后世的服饰设计也逐渐注重装饰的细节,加入了丰富的装饰元素,使服饰更加精美。
此外,秦汉时期的服饰还注重配饰的搭配,如帽子、饰物、腰带等,这种搭配的思想对后世的服饰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服饰搭配的重要指导。
总结起来,秦汉服饰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材质、款式和装饰配饰等方面。
丝绸的使用使得服饰更加华丽,成为了后世服饰的代表材质。
男女服饰的区分和设计思想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饰的装饰和配饰的精细搭配也成为了后世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
秦汉服饰的影响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唐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朝代,其服饰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的服饰丰富多彩、高雅精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
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唐朝的服饰主要有衣、裳、冠、履等几大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唐装,它以宽松自然,雍容华贵为特点,被誉为“华夏正统服饰”。
唐装最重要的特点是腰身宽松,穿着舒适、自然、灵活。
而且唐
装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衣褶、袖口、领子等处都采用了精致的装饰,呈现出高雅、大气的风范。
唐朝的头饰也非常讲究,冠帽和发饰是最为明显的标志。
皇宫里
面的头饰尤其华丽,皇帝戴金龙冠,皇后则以凤冠为主,这些头饰体
现了皇室的尊贵地位和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朝的履物同样独具匠心,袜子、鞋子都十分讲究。
唐代制鞋术
极为精湛,有的鞋子竟可以内外穿,不仅方便实用,同时也彰显了唐
代的文化魅力。
唐穿传承至今,不仅在服装上得到了广泛喜爱,还在各种文化活
动中得到了推广。
在时装设计中,唐装被赋予了新的时尚元素,成为
了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的各式服饰。
由于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唐装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唐朝服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代表,其造型、色彩、细节处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服装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
历史传承下来的唐装文化,将继续激励后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添新的色彩。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一《诗经》中服饰描写概况及意义纵览《诗经》,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优雅秀美的文字中隐藏着如繁星一般璀璨但又佶屈聱牙的文字。
让人难以理解和琢磨,同时也给诗义的赏析带来很大的障碍。
但细看之下,却发现他们是那样的生动可爱,每一个都有意蕴深长的解释,且每一个词都会为你脑中所想的优美画面添上清丽的一笔。
这些词就是服饰,应该说每一个服饰名称后都会有一个奇或特或美艳或沉静或温婉或俊伟的故事人物。
《诗经》中涉及到以服饰为标题的文章就有十二篇之多,这些还不包括诗文中极少出现的服饰篇幅。
如邶风中《绿衣》郑风中《羔裘》、《缁衣》、《褰裳》、《子矜》、《葛屦》,唐风中《羔裘》、《无衣》桧风中《素冠》《羔裘》及秦风中《无衣》齐风中的《著》。
这些篇幅中包含的服饰达32个种类。
服装名称包括:巾、裘、褐、袍、展衣、锦衣、缁衣、縞衣、衮衣、素衣、羔裘、翟衣、当然,古人写诗画意中如此浩如繁星一般的服饰,绝非是为了向后人展示他们的衣着打扮,并非一场服装T台秀。
有着其更为深远的意义,《诗经》中写人物十有八九会描写到人物的服饰。
这几乎成为《诗经》塑造人物最主要的艺术手段。
以琼玉配美人,以玉剑配俊生,以子矜寓学子,以羔裘衬儒臣雅士,以缁衣来视朝服。
无不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宛如在眼前。
真可谓丰富多样色彩斑斓。
可以看出周人对礼度、仪态的重视,对服饰搭配颇有研究,而描写服装配作为古典文学中一中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段,简明准确的为我们揭示了人物的形象,透出了人物的心声,描绘出了轮廓清晰的人物形象。
同时,为后世历代文人所借鉴、继承并发扬。
通过描绘人物服饰“状难写之景,抒难发之言”。
她就像衣服标签一样把每个人的思想,经历、一一展现给后人。
二《诗经》名篇服饰浅析《子矜》中那位日思夜想期盼恋人来看自己的女子,用“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简单就勾勒出自己所想的那位青年俊朗的形象。
细看那位星眸皓齿,剑眉如梭的青年,翩翩独立在眼前,穿青白的衣服,佩戴者葱绿的领巾,腰佩青玉,环佩叮当作响向我们慢慢走来。
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与时尚演变
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与时尚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的国家。
古代中国人的衣着文化也非常有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演变成现代时尚的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的衣着文化到时尚的演变,探究中国古代衣着文化对当今时尚的影响。
一、古代的衣着文化古代中国人的衣着文化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崇尚节俭、正规、自律、内敛等美德。
这些品德也体现在他们的着装风格中。
古代男士的服饰以“衣冠禽兽”为基本样式。
衣着简约,设计朴素,体现了中庸之道、致虚妙道与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涵。
女性则以婉约、清新为主要特点。
传统女性服饰通常以青花白衫、襦裙、褂子为主,配以匹配的腰带、发饰、绸带等装饰,丰富了服饰的层次感。
二、清朝时期的传统服饰清代是中国服饰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许多特色的服饰风格在这一时期得以成形。
清代的传统服饰以大袍、对襟衫、马褂为基本款式,以绸缎、棉、麻布、毛料为主要材料。
清代传统服饰体现了严谨、端庄、优雅、朴素、自然的风格,并且形式复杂,样式多样。
在清代服饰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如袍龙、履蟒、环上戏、补帽等,这些服饰被广泛应用在大型活动或特殊场合。
三、现代的时尚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演变,逐渐融合了西方流行元素,形成了独特时尚风格。
在当今的时尚界,中国设计师也通过将古代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风的时尚品牌。
以往,中国传统服饰中黄色作为皇家标志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色彩的使用也有所扩展,而且逐渐与其他颜色混合,形成了更多的新颜色,如咖啡色、酒红色等。
目前,中国传统服饰已经成为世界时尚的一部分,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瑰宝的一种。
在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重要时装展上,中国长衫、旗袍等传统民族服饰也开始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时尚大师的关注。
四、中国古代衣着文化对当今时尚的影响中国古代衣着文化对当今时尚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服饰的设计,还体现在社会风气、品位规范等多方面。
例如,古代中国人崇尚节俭、注重道德与伦理常规,在传统文化中广泛地体现。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由、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审美趋向等方面,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果袁明,国人服饰审美观念体现出趋同化审美、中性化审美、社会效应等三大心理特征.论文关键词: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政治伦理思想;等级观念;趋同化心理;社会效应;民族文化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服饰,人们总会有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千姿百态的款式,姹紫嫣红的色彩,变幻莫测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可以顿时将人体装扮出各种效果来;一谈到服饰美,人们又难免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穿在别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漂亮,在商场里看着不错,回到家里那种感觉却找不着了,曾经作为“招牌”或“时尚”的服装,没过多久很快就变成了昨日黄花,难登大雅之堂.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感觉是稍纵即逝的,理性则喜欢刨根问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说,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对于从事服饰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搞清服装与政治、经济、伦理观念、民族文化和审美学之问所存在的微妙关系,研究服饰的深层文化结构和美学意蕴,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将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深意挖掘出来,见常人所不能见,说常人所不能说,使服装从一种现象,升华为一门学问,从悦人眼目的日常实用品,转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学“符号”,这样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华服饰美学思想的渊源.1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2服饰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人类的思想犹如一条河流,有起源,也有流变的过程,同时也会对所流经的地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也是如此,它起源于夏商周和先秦时期,成形于两汉,兴盛于唐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篇幅的限制,对这个问题本文不可能做非常详尽的论述,只能从宏观上作一番框架式的美学勾勒.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多元的.从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服装出现了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强烈抗衡的局面,而女性服装则是以传统的在深衣基础上形成的旗袍与起源于16世纪西班牙而后风行于西方的S型束胸箍腰长裙或18世纪末从法国新兴并很快流行起来的夏奈尔套裙装比美.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再到2O世纪8O年代初期,围绕着穿西装与爱国主义的强烈争执,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在选择服装时,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种种带有共性的审美心态以及时代特征,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折射出传统服饰美学观念在国人心目中潜在的影响作用.和主张人的身体是构成“自我环境”、和“自我不可分割”、突出体现每个人个性化着装效果、同时又非常注重服装的人本意义的西方观念不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中注重社会伦理等级的倾向,使服饰一直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异常紧密的联系,有些服饰样式由于集中地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观念和时代精神,乃至统治者的喜爱,甚至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象征,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中国古代服饰与封建政体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比如在明代,由于受“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左右,那时的人们将服饰与人的个体生命关系放到了极不重要的位置上.还有20世纪“”期间,为了政治的需要,整个社会迫使人们穿戴清一色的服装,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上绿下蓝,一身军装,人对服饰需求的个性追求完全被社会的政治观念遏制了,个性美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单调乏味的共性强制.这样,一方面导致了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对当时的服饰时尚产生重大的冲击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智慧在服饰领域的发挥.从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绵延3000余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改朝换代一直是促使服饰时尚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因.两次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王朝是这样,还有中间夹杂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情形也是相近的.正如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所指出的:种族是人的“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是与身体的气质和结构相关的天赋、本能和才具.种族就像种子,全部的“生命力”都包孕在里面,任何发展都基于它,并从这里孕育而出;环境和时代,则犹如自然界的气候,基本的生长条件都在里面,对生命的发展和方向起着选择和淘汰的作用.这三种力量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精神气候”.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服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稳定而且成熟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这样一种种族性的“精神气候”.在近代,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社会形态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长辫大袍为标志的满清服饰便立刻成了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剪辫易服迅速成为当时的新潮时尚,各种新式样的服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服饰之问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那么,满清王朝覆灭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摆脱了封建君王一统天下的局面,旧的服制礼规也自然寿终正寝,中国服饰的发展速度则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英国学者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其《时髦的身体》中说:“对衣着的社会学透视,不能仅仅把衣着当作观看的对象来考虑,而应该采取特定的方式,在这样的研究方式中,着衣是一个具体的活动,而且是被嵌入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活动.”随着现代西学东渐时代的到来,受过新式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年轻人,纷纷喜欢上了洋式的西装革履打扮,女孩们则喜欢上了西式裙装,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从西服革履与长袍马褂并存的局面,再到以中山装、连衣裙等中西服装合璧的新款出现,以及随后更大的时装变化,近代中国服装的演变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便很快完成了“推陈”与“出新”的双重历史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千百年遗存下来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社会观念之间形成的紧密关系,中国近代服饰的发展变化是难以达到这种速度的.另一方面,以“礼”和“法”为核心的中国服饰传统思想,从不或很少能够围绕着人的身体的自然条件,来评价服饰的美与丑以及着衣的合适与不合适,也不会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服饰与身体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西方的“寻求身体与服饰的完美和谐,即精神与形体的和谐,服装与精神的和谐”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寻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自然天地的和谐.传统服饰的美是在个人向社会的靠拢、个性对共性的依附中产生的,而不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身体条件着意修饰出来的.个人从直感角度觉得服饰再好看,样式、颜色再别致,但是如果与社会上的服制礼规相脱离,与社会的共同要求相违背,就会马上受到“目逆而送之”(《左传·桓公元年》)的自眼与“服美不称,必以恶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诅咒.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凡是社会政治思想宽松、经济出现繁荣的时代,往往也是人们的服饰美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个性化服饰也就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越大胆、越开放(比如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很能体现女性轻盈体态的杂裾垂霄服,唐代则出现了由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造的奢侈时髦的“百鸟毛裙”);但几乎与此同时,各级官府在这个时候发布服饰禁令也是最频繁、最严格的时候.情与礼,人与礼,美与礼,服饰与礼,仿佛永远无法摆放到一个平等的水平面上,和平共处,相依相存,共同发展,而总是以“礼”(政治伦理观念)的至高地位和绝对优势凌驾于服饰审美的上空,控制、左右和摆布着审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情况形成于历史,积淀成习惯,最终以比较稳定成熟的文化方式,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国人的着衣心理和审美取向等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又无时不在的深刻影响,并在国人心目当中普遍形成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审美心理定势.3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趋向考察和分析经过历史演变之后形成具有定势思维特征的服饰审美趋向,可以得出国人在着衣方面所体现得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第一,趋同性审美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规范、特定的时尚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人们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等僵化性和死板性的弊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的可能性创造,也大大地阻碍和限制了民族服饰美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主张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色用黄.古人的这种观念道出了黑色与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效果与思想的由来.中国古代官方对“黄色”最为钟情,所以称最早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黄袍加身作为行使君权的象征;从清朝开始国家正式将黄袍定为皇帝的御服;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理解和心理认同,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严肃正规服装,平时在生活中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倍受尊宠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年节等特殊时期人们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外,社会上所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多的是以黑、蓝、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主色调.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第三,重视着装的社会效应心理.这种心理是由注重从着装人的身份、地位来评价服饰美丑的传统观念中派生出来的,逐渐构成为民族性共同的社会心理效应.由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服饰的理学(即社会政治观念)意义,把穿衣戴帽绝不看作是个人的日常小事,而是作为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人认同程度的一种标志.因此,人们对着装社会效果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服装本身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延续到近现代社会,便出现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孔乙己至死也不肯脱掉“长衫”的行为,因为,在主人公所生活的清末年代里,“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能产生人们把着装者看作是读书人的社会效应.20世纪初,旧上海最先穿出时装的是那些受到西方文明感染的敢于冲破封建礼俗观念的年轻女郎们,而年长的妇女们则害怕引来社会非议对这些是绝对不敢问津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们心里不愿意求新求异.凡此种种,大致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状况,这远远不能尽述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后世服饰观念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各种服饰现象中所蕴含的独到的美学魅力,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孕育成熟和稳定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不但是中国服饰再度辉煌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和美学思想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是消亡自己,而是张显出自身特色,以独到的美学魅力得到世人关注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从中国传统服饰思想的缘由、发展线索以及趋向等方面,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果袁明,国人服饰审美观念体现出趋同化审美、中性化审美、效应等三大特征.
关键词: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思想;等级观念;趋同化心理;社会效应;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服饰,人们总会有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千姿百态的款式,姹紫嫣红的色彩,变幻莫测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可以顿时将人体装扮出各种效果来;一谈到服饰美,人们又难免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穿在别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漂亮,在商场里看着不错,回到家里那种感觉却找不着了,曾经作为招牌或时尚的服装,没过多久很快就变成了昨日黄花,难登大雅之堂.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感觉是稍纵即逝的,理性则喜欢刨根问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说,在知
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
对于从事服饰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搞清服装与政治、、伦理观念、民族文化和审美学之问所存在的微妙关系,研究服饰的深层文化结构和美学意蕴,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将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深意挖掘出来,见常人所不能见,说常人所不能说,使服装从一种现象,升华为一门学问,从悦人眼目的日常实用品,转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学符号,这样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华服饰美学思想的渊源.
1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
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
以治军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 3中国传统服饰趋向
考察和分析经过演变之后形成具有定势思维特征的服饰审美趋向,可以得出国人在着衣方面所体现得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趋同性审美.强调个人与的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确立审美心理的支撑点,确定服饰的美丑,使得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服饰,而是将社会的规范、特定的时尚与他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着装的依据.这样一来,服饰显示的不是个体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而是某种社会精神的体现.所以,趋同性心理往往造成人们着装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体一装等等僵化性和死板性的弊端,在客观上也阻碍了服饰形式的不断更新的可能性创造,也大大地阻碍和限制了服饰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中性化审美心理.这一点在汉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不断.先秦时期主张的乾坤即天地,天在未明为玄色,故上衣像天而色用玄;地为黄色,故下裳像地色用黄.古人的这种观念道出了黑色与黄色在早期服装上的应用效果与思想的由来.中国古代官方对黄色最为钟情,所以称最早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以黄袍加身作为行使君权的象征;从清朝开始国家正式将黄袍定为皇帝的御服;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历代劳动人民对黄色美学意义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理解和心理认同,尽管中国古代有时也将大红大绿用于官服,但这仅仅是上朝公干时所穿着的严肃正规服装,平时在生活中是绝少穿用的,而一直倍受尊宠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的是以黄色为代表的中性色系.在近现代社会,除了婚庆、年节等特殊时期人们穿红戴绿的情况更加少见外,社会上所流行的中山装、西装、长袍等具有正装味道的服装更多的是以黑、蓝、灰及介于这三色之间的中性色为
主色调.妇女们喜爱穿着的新式旗袍也一改满族旗袍大面积织花绣叶的特点,为了显示高贵典雅的美学效果也常用淡雅的颜色.
第三,重视着装的社会效应心理.这种心理是由注重从着装人的身份、地位来评价服饰美丑的传统观念中派生出来的,逐渐构成为民族性共同的社会心理效应.由于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服饰的(即社会观念)意义,把穿衣戴帽绝不看作是个人的日常小事,而是作为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人认同程度的一种标志.因此,人们对着装社会效果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服装本身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延续到近现代社会,便出现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孔乙己至死也不肯脱掉长衫的行为,因为,在主人公所生活的清末年代里,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能产生人们把着装者看作是读书人的社会效应.20世纪初,旧上海最先穿出时装的是那些受到西方文明感染的敢于冲破封建礼俗观念的年轻女郎们,而年长的妇女们则害怕引来社会非议对这些是绝对不敢问津的,但这并不是说她们心里不愿意求新求异.
凡此种种,大致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状况,这远远不能尽述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与后世服饰观念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各种服饰现象中所蕴含的独到的美学魅力,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和各种社会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孕育成熟和稳定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服饰美学
思想的体系.深入地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服饰美学思想,不但是中国服饰再度辉煌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服饰和美学思想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是消亡自己,而是张显出自身特色,以独到的美学魅力得到世人关注的关键.
相关查阅:大学生、工商财务、经济、教育热门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