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文化背景。
2.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观察和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时长
约为2-3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作者背景,介绍小说创作时代背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阅读理解(20分钟)
让学生阅读选取的章节(如第一章或第十章),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小说。
3.交流讨论(30分钟)
带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及理解偏差,同时互相借鉴、批判和纠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碰撞。
4.写作实践(40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以小说为材料,创造性地编写自己的小说片段或篇章,帮助学生掌握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水平。
5.总结回顾(10分钟)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提高学生的思辨、鉴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教案旨在通过《呼兰河传》这部文学名著的研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突破文学语言障碍,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中华文化自信的目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呼兰河传》(部编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传主呼兰河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呼兰河的勇敢与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传主呼兰河、皇帝、大臣等,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发展脉络,理解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4. 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呼兰河传》、相关历史资料。
2. 学具:笔记本、阅读记录表、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呼兰河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传说?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呼兰河传》,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4. 内容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地讲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阅读记录表,进一步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兰河传》人物形象:呼兰河、皇帝、大臣等故事情节:发展脉络、高潮、结局主题思想:勇敢、智慧、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呼兰河传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整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整书阅读,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呼兰河传》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和作品的背景,包括书写动机、创作背景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第二部分:整书阅读在整书阅读环节中,学生需要按照章节顺序逐渐阅读全书,并进行问题的解答和主题的讨论。
1. 第一章:描绘呼兰河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生活,学生需要注意这些描写与作品整体主题的关联。
2. 第二章至第十章:通过阅读这些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主人公呼兰正传从小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
3. 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学生能够对主题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4. 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因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痛苦与反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揭示。
5. 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四章: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的人生转变和成长,以及对自我认识和命运的理解。
第三部分:主题分析与讨论在整书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分小组进行主题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通过书中的细节和情节进行论证,最后展示给全班。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2. 第一部分: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师简要介绍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
3. 第二部分:整书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逐渐阅读《呼兰河传》,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解读提示。
4. 第三部分:主题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主题分析和讨论,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导。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论证,并在班级中展示。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收获。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
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
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
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
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
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
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最新9篇)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最新9篇)呼兰河传教案篇一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
)播放背景音乐:《童真》【投影】(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3.想象与表达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
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
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
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
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导言:《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悲欢。
它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物形象,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呼兰河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意义;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情感,并能够娓娓道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2. 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及情感表达;3. 提高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呼兰河传》的背景与作者简介;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意义;3. 小说的主题与情感表达。
2.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解读;2. 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3. 写作与口头表达。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于话题的兴趣。
2. 导入与讲授(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背景: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等。
2. 介绍萧红的生平及其对于小说创作的贡献。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主题,例如:1.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2. 人物形象中的善与恶;3. 小说中的家庭与婚姻问题。
4. 合作探究(20分钟)将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彼此的讨论成果,并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可以予以适当引导并引发更多独立思考。
5. 写作与口头表达(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主题或情感,撰写一篇关于小说的文章或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或表达的素材和指导。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结合课堂讨论的结果对《呼兰河传》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适当批评,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五、教学评估与反思1. 教学评估1. 学生写作或口头表达的质量;2. 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与事件的分析能力。
2. 反思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呼兰河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萧红及其文学地位,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2. 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 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呼兰河传》。
2. 相关资料:关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与《呼兰河传》相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萧红。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标记出自己觉得有趣或优美的段落。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家乡、亲人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亲情题材的小说,如《平凡的世界》、《草房子》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亲情和家乡的主题。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呼兰河传》改编的电影,比较文字和影像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表现,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主题的把握。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效果。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教学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背景,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2)小说情节梳理(3)人物形象分析(4)小说主题探讨(5)语言特色鉴赏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 教学准备:教材《呼兰河传》,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章节安排第一章: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生平,掌握作品创作背景。
2. 教学内容:介绍萧红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及《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
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萧红的生平事迹及创作风格。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1.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把握小说线索。
2. 教学内容: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线索。
3. 教学方法:讲解法、线索分析法。
4.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小说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线索。
(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小说情节,梳理线索。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1)教师展示人物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人物性格特点。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1.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呼兰河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3.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3、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九年级学生从整体来说,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
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
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通篇都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而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2、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
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童年》MP3)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事先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童年是美好的,是难忘的,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完整版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完整版【课时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2.了解呼兰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3.了解呼兰河的传统农业和渔业以及它们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2.教学难点:了解呼兰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教学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多媒体投影仪、图片展示、视频展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呼兰河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呼兰河,了解呼兰河有关的一些传说及故事。
二、呼兰河的地理位置(10分钟)1.利用地图,向学生介绍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的省份、流经的城市等。
2.向学生展示呼兰河地区的地理特点,如山川、湖泊等。
三、呼兰河的历史渊源(10分钟)1.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呼兰河的历史渊源,如呼兰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等。
2.向学生讲解呼兰河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农业、渔业等。
四、呼兰河的文化特色(10分钟)1.向学生展示呼兰河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如民俗、文物保护等。
2.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呼兰河的传统文化。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进行简单回顾。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呼兰河的生态环境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呼兰河的生态环境(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呼兰河的生态环境,如水质、植被、动物等。
2.让学生思考呼兰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三、呼兰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5分钟)1.通过图片和文本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呼兰河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水污染治理、植被保护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参与到呼兰河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四、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呼兰河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进行简单回顾。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呼兰河地区的农业和渔业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1.2 教学重点(1)分析《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1.3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珍惜当下。
1.4 教学准备教材《呼兰河传》、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Step 2:阅读交流让学生自主阅读《呼兰河传》第一至第四章,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Step 3: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分享,详细讲解《呼兰河传》的第一至第四章内容,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4: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思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Step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珍惜当下。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
三、教案内容3.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2 教学重点(1)分析《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3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珍惜当下。
3.4 教学准备教材《呼兰河传》、多媒体设备。
3.5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体会其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原著,了解呼兰河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呼兰河、小团圆、冯歪嘴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讽刺等,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了解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领悟作者萧红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运用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呼兰河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课时:鉴赏小说中的艺术手法,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呼兰河传》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素材教案大全
近年来,《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素材的发布备受教师关注。
作为一部反映东北农民生活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素材教案大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呼兰河传节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
3、阅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
2、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介绍《呼兰河传节选》的背景和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教授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3、读写本法:让学生阅读小说,并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4、图文对比法:通过与其他相关图文资料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内容1、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
3、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分析。
4、小说与其他相关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
五、课堂实施第一课: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介绍1、导入:在黑板上展示几张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并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目的。
2、授课:通过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第二课: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1、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之后开展讨论。
2、授课:通过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性格,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内涵和构成。
第三课: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分析1、导入: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阅读其他相关资料,展开互动讨论。
2、授课:通过分析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对当时社会和文学的影响。
第四课:小说与其他相关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1、导入:教师上传相关图片或链接,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对比分析。
《呼兰河传》阅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呼兰河传》阅读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呼兰河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呼兰河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1.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呼兰河传》原著或简化版。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书籍。
学生准备:1. 预先阅读《呼兰河传》。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原因,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性格。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二课时四、深入学习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叙述手法、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2. 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五、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
2. 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深入分析《呼兰河传》中的具体内容。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绘制一幅插图,并简要说明选择的原因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呼兰河传》板书设计3篇
《呼兰河传》板书设计(3篇)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板书设计:呼兰河传(节选)散文动物:蜂子、蝴蝶、蚂蚱……颜色:白、黄、金、绿……环境:大花园植物:榆树、谷子、黄瓜……童年生活种小白菜铲地(认错谷子)人物:祖父和我摘黄瓜、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腿浇菜板书设计:《呼兰河传》节选萧红动物:蜜蜂(嗡嗡,胖圆圆,小毛球)蝴蝶(黄、白、红,满身带着大花园里:金粉)蜻蜓(金的)蚂蚱(绿的)小鸟(飞)虫子(叫)植物:大榆树、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黄瓜“我”:摘花、追蝴蝶、“锄草”、绑蚂蚱、“浇菜”、尽情玩耍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对故乡、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一、人物活动(瞎闹,帮倒忙):种小白菜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腿浇菜二、生活环境:大花园动物:蜂子、蝴蝶、蚂蚱……颜色:白、黄、金、绿……植物:榆树、谷子、黄瓜……三、人物关系:祖父和我四、主题:爱、自由、留恋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名著导读《水浒传》教案4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练习及答案《木兰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4《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案例设计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练习及答案2(2013年中考题)议论文写作之学习横向展开议论·教案作文模式之片断组合式作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篇)《学问和智慧》表格式教案7《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10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5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教案6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12。
呼兰河传阅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呼兰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了解历史上呼兰河的起源和发展;3.通过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了解乡村变迁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生活的变化;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呼兰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2.《呼兰河传》的背景和目的;3.《呼兰河传》中的乡村变迁;4.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5.故事中的冲突和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节:呼兰河的地理位置与基本情况(20分钟)1.通过图片或地图,让学生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呼兰河流域的面积、主要支流等基本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呼兰河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国塞外的母亲河”?第二节:《呼兰河传》的背景和目的(30分钟)1.简要介绍《呼兰河传》的作者、出版时间、写作动机和主要内容。
2.分发《呼兰河传》的部分章节或选段,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节:《呼兰河传》中的乡村变迁(3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呼兰河传》中乡村社会的变迁,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变迁等方面。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出乡村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第四节: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3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呼兰河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变化,例如王胜利、王耀武等。
2.让学生思考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与乡村变迁的关系。
第五节:故事中的冲突和思考(30分钟)1.选取《呼兰河传》中的故事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冲突和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呼兰河传》成为了一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了解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了解乡村变迁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以及故事中的冲突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呼兰河地理位置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呼兰河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和理解。
3.能够正确表达自己对呼兰河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呼兰河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黑龙江流域最大的一条支流。
呼兰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有多民族聚居,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是呼兰河的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使学生了解呼兰河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3】教学步骤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准备一些呼兰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看并展开讨论。
2.提出问题:你们了解呼兰河吗?对呼兰河有什么印象?二、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学生观察并描述呼兰河的地理位置。
2.介绍呼兰河的流域面积、水量等特点。
3.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形成简单的地理报告,介绍呼兰河的地理特点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三、呼兰河的历史传统1.学生观察并描述呼兰河的历史变迁。
2.介绍呼兰河的历史河道、历史事件等。
3.邀请当地居民或历史学家给学生上一堂关于呼兰河历史的讲座或讲故事,学生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
四、呼兰河的宗教信仰1.学生观察并描述呼兰河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
2.介绍呼兰河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3.邀请宗教专家或当地宗教领袖给学生讲解呼兰河的宗教信仰,学生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
五、总结和展示1.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总结呼兰河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2.学生可以用诗歌、图片、绘画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呼兰河的理解和感受。
3.班级内进行展示,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4】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呼兰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形成对呼兰河特点的认识。
2.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讲座法:邀请当地居民、历史学家和宗教专家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从专业人士口中了解呼兰河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
苏教九下《呼兰河传》教案3篇
呼兰河传(节选)课文说明一、童年欢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
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
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
“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
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
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二、语言特色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
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
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
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
这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关于练习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并作一些分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很多。
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接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有时不单没把菜种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孩子在劳动中嬉戏,在嬉戏中劳动。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欢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表现的亲情。
《呼兰河传》的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呼兰河传》的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教学设计(A)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
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开篇语:
本文用新鲜诗意的语言,描写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美丽的,自由的,快乐的,是充满爱与生机的。
这一切,缘于童年作者的自由快乐和无拘自在。
祖父的园子,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家可归者——萧红的精神家园,它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背景介绍: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作家及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的小镇“呼兰”。
小说创作于1942年,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3、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
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里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才能那儿得到温暖。
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
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4、小结
“等我生来,第一给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用幻灯)所以说,萧红的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虽然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但却得到了祖父的疼爱。
所以,祖父的园子是美丽的,自由的,快乐的,是充满爱与生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内容来看大概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3)尽可能多地回忆文中所提到的自然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
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见板书,自由。
附:板书设计
动物: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环境:大花园颜色:白、黄、金、红、绿……
自由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玉米……
童年生活(自
由)
种小白菜铲地(认错谷子)
人物:祖父和我摘黄瓜、追蜻蜓
自由快乐
采花心、绑蚂蚱腿
浇菜天真烂漫
三、解读课文,细致品味。
1. 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
2.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或者说文章中写到了哪些事来表现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
(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
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
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烘托出“我”童年时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
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
五.拓展提高。
1.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
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
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3.补充阅读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
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