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总结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总结

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总结一、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其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现当代文学展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实验文学等。

2. 反传统:现当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始注重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体现了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义。

3. 社会批判: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4. 主观性: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加突出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5. 多元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借鉴了多种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体现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对拉丁美洲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而备受赞誉。

2. 卡夫卡《变形记》:捷克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以其对人性、孤独和恐惧的深刻探讨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3.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以其对艺术家命运和艺术家与现实的冲突的描写而成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4.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以其幻想和想象力的丰富性而备受推崇。

5.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以其对青春、爱情和成长的感悟而成为畅销书之一。

6. 杜拉斯《情人》: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以其对爱情、欲望和人性的深刻探讨而备受称赞。

7. 翁贝托·埃科《离开大修道院》:意大利作家埃科的代表作,以其对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深入探讨而成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8. 萨拉马戈《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法国作家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以其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描写而备受赞誉。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与中国文学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与中国文学发展
国之后十七年文学这 种状况还一直延续 ,到 16 年代 代主 义 。 90
中期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 , 十年动乱 更是打倒一切 , 怀疑
理 主 总 。 。ci A c 。 。I 论 页l第 期l .I i i 圃 。 i


全球 化 背景 下本 土经验 与 中国文学发展
■ 吴 正 锋
在全球化背景下 , 探讨本土经验 与中国文学发展 的 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 它不仅是困扰 着中国文学 是借助于西方思想 资源和 文学 资源对中 国文学进行 彻 底的结构性 的变革 , 一变革虽然遭 到林纾 ,学衡》 , 这 《 派
些高雅优 美的形式 , 在与世界文学的联 系中 , 注意向苏 键 。拉 美魔幻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的创 联社会主 义文学学 习,但却忽视向西方现代文学 的借 作 , 一方面得益于加勒比地 区的地理与文化 背景 , 土族
鉴 ,基本上处于一种与西方现代文学相隔绝的境地 , 建 民间文学和悠远的非洲血统 ,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欧美现
缚, 构建新 的文学系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正
} I Jidi 。论 如 l c 。∞。 主 A 期。页 哪 i J II c 总 理 i 第 。
关键在于他们能 以世界眼光 , 在西 方现代艺术特别 西方资源的结合上继续取得进展 , 而解放 区文学由于受 就 , 到封锁相对封闭 , 特别是毛 泽东主席 发表《 讲话 》提倡 , 中国文学应有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 的中国作风和 中
创作的实践命题 , 也是一个 困扰着中国文艺理论研 究的
理论命题。中国现 当代 文学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 史 ,
我 们 在 本土 经 验 的 处理 上取 得 了 重 要 成就 , 是 也 存 在 但

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一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心聂鑫森三月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柳树的丝丝缕缕织出翠色的珠帘,桃花也绽放出许多笑意来。

今天是双休日的星期六,华光家具厂的宿舍区静悄悄的,静得悲戚。

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做的家具竟没有了销路。

最烦躁的要算厂长柳大林了,好好一条结实的汉子,硬是瘦了一圈。

他年纪并不大,满打满算五十三,木匠出身,中间还读过两年中专技校,称得上是家具行业中的里手。

一早起来,他在阳台上练了几节“太极操”,可思想老开岔。

厂里的事让他苦恼,家里的事也叫他焦心。

昨晚,妻子告诉他,她听人讲,独生女小絮已有了男朋友,至于那个人的年庚生月、性情长相,以及工作、身体情况,则一概不知。

背后传来了脚步声,轻轻悄悄的,然后停住了。

“爸爸,今天天会晴的。

”大林回转身,见女儿齐齐楚楚地站在面前,长发披肩,西装配牛仔裤。

“管它晴不晴,小絮,你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来让我们看看?”“在适当的时候。

”阳光从云层里射出,金灿灿一直射到客厅里来。

大林站起来,走到窗前,从三楼往下望。

他忽然发现在大楼与大楼之间的那块空坪上,黑压压围了一大堆人,一个个指手画脚、又笑又说的。

小絮悄悄地走了过来,也把脑袋伸出窗外,说:“哦,是一个小木匠在揽生意。

”大林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简直是班门弄斧,揽木匠活也不看清地方,居然闯到这木匠窝里来了。

小絮说:“一个小木匠,敢到这地方来,恐怕是不同寻常。

”“那好,你陪我下去看看是个什么角色,敢到这里来逞能!”小絮说:“我要看书,我不想去。

”琼芳见大林很有兴趣,忙对小絮说:“小絮,陪你爸爸去吧,免得他老是烦恼,散散心也是好的。

”他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高高挑挑,脸盘很白净,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配得很匀称,白衬衣上罩一件大棒针打的毛衣,上上下下显得很精神。

他的木匠担子很特别,可以拆开,拼成一个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着十几种家具模型。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作者:谢江南刘洪涛《光明日报》(2015年05月25日13版)歌德在1827至1830年间发表的世界文学观念蕴含了世界主义和本土主义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学百年来不断追求与世界联结的愿望。

从20世纪初郑振铎提出的“文学统一观”,到20世纪80年代的“走向世界文学”,再到21世纪伊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乃至最近国内热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无不显示了这种渴望。

这种渴望中包含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论述,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世界主义到本土主义,从吸纳到输出的转变,但“成为世界文学”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

那么,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翻译是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首要选项。

达姆罗什把世界文学定义为“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elliptical refraction)”,以及“因翻译而增色加分的作品”。

第一个定义之所以重要,在于提出了一个“世界文学”的公共空间。

民族文学不是天然就能成为世界文学,而必须像光线发生折射那样,穿过语言、文化、时间、空间等构成的介质,在椭圆形空间中反射出的第二个焦点,由此形成一种混杂、共生的作品。

“椭圆形折射”理论预设了文本经过翻译被扭曲和变形的必然,但这是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必须付出的代价,最终会使原文本获益。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各种翻译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译本之于原本的独立性及其价值进行研究。

而这些研究,都给世界文学理论以启发和鼓舞。

达姆罗什的定义可说是受翻译理论启发而产生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最重要的成果。

而莫言获奖,再一次证明了达姆罗什的论断。

莫言小说的葛浩文英译本存在大量改写和变异的现象,已经被研究者所证实。

如果我们取原作本质主义的态度,它们就是次级的衍生品,但如果从世界文学角度看,这些译本体现的就不只是文本的遗失和变形,更显示出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对话,以及文本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移植与重生,因而对中国文学是有益的。

当代文学地理学与本土经验

当代文学地理学与本土经验
在历史学科里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地理(方言研究),军事学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济地理等,中国当代文学,同样有必要建立一门中国当代文学地理研究方向。这不是牵强附会或简单的比附心理,只是因为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如期而至地到了这样的时刻。
但是,必须承认,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这一情况与古代的社会形态,以及古代文学的生产、交流、传播方式等有关。比如,古代的文人群体、文学流派的产生与传承等,大多以地域为基础。如“三苏”、“常州词派”、“桐城派”、“苏州作家群”等。梁启超以唐朝为界,认为唐以前地理是重要的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唐代以后,“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浸微矣”。唐以后尚且如此,进入现代以后,作家群体、文学流派基本上是以媒体为基础的。比如“新青年派”、“新月派”、“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语丝派”等。用地域表达流派的方法虽然仍还存在,比如“京派”、“海派”等,但已逐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
1986年,金克木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他认为:“地理不只是指地区,而是兼指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文艺也要包括作者、作品、风格、主题、读者(如作序跋者、评点者、收藏者等)、传播者(如说话人、刻书人、演员等)。”他进一步提出:“不妨设想这种地域学研究可能有的四个方面:一是分布,二是轨迹,三是定点,四是播散。还可以有其他研究。”
在许多学者共同关注和呼吁下,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在南昌联合举行了“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来自全国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文学地理学作为新兴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同,也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建构路径探索美国中国学家奚密没有把“归化”与“异化”对立起来,或者说,她放弃执着纠缠于两者谁是谁非,努力调和两者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选择性的亲和”的理想方案。

她在《现代汉诗:翻译与可译性》里说“,可译的中国”必须到“选择性的契合”或者说“选择性的亲和”里寻找。

以现代汉诗为例,她说,首先,译者与其翻译作品之间最明显的契合是它的“新”,即“高度原创性的前卫作品”;其次就是读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广泛的、在知性与美学共鸣基础上的“接触”。

她的结论是,“翻译既不是对‘同’的确认,也不是对‘异’的追求。

它是相遇,是亲和,是一种开启新世界的方法”。

④其实,不管是谈“归化”,还是谈“异化”,还是谈“选择性的亲和”,它们还都只是在封闭的纯翻译学的“小天地”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综合工程”的“大问题”。

其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传统翻译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庞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有必要走出以上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

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综合因素。

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译介学“它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⑤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它突破了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视野,“转而讨论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生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⑥也就是说,它不再追究“应该如何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是,去探索‘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

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浅谈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本土经验”或“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也正走在国富民强,文化复兴的上行道路上,是时候总结本土经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

2010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共湖南省委宜传部副部长李湘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分别致开幕辞。

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土经验的反思与前进、坚守与超越本次会议就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概念本身进行了梳理,对本土经验的探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理上和操作层面上做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本土经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实际处于流动不拘状态,我们在讲本土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它的内在的多元性,同时,本土内容的多样性跟外部世界一直在发生着积极互动。

对于本土经验,不要死守。

要有一种超越精神,他认为用假借、互动、回观等方法能产生想象上的飞跃,它有多重视角的丰富性,同时也便于用一种批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本土经验。

适当的时候耍保持批评的距离,这样对本土经验走向世界会有巨大的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从“世界文学”概念的生发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如果把“世界文学”概念还原的话,它本身是单数的,是要抹平民族文学的差异的。

但是,高建平认为“世界文学”的概念还应该是复数的概念,除了歌德所遵从的希腊典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典范,文化上不存在这种全球的单一性,只是某种文化在一段时间内起着影响和主导的作用,而且各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复数正是体现了这种进步。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1. 引言1.1 威廉·莱尔简介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汉学家,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中国留学多年,并拥有丰富的中文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

莱尔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为许多学生传授了中国文学知识,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莱尔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他对中国作家的深入研究和精准的翻译,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引入国际舞台。

他的译介工作涵盖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

莱尔教授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且保留了原作的美感和特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而翻译则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通过研究和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互相理解和交流,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西方学术界的研究领域,还可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

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让西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变革和发展,感受到中国作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汉学家威廉·莱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研究和贡献至关重要。

他的翻译作品和学术研究不仅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通过深入研究莱尔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正文2.1 莱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莱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包括对多位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介绍。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作家,涵盖了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

文学的地方性与世界性

文学的地方性与世界性

文学的地方性与世界性一文学的地方性与世界性,是一个老问题,又最容易被人忽略。

因为整个世界都愿意把目光投向中心地区和主流文化,人们更习惯于按照政治、文化、经济、甚至科技发展的水平,来确定文学的地理坐标。

中心地区的文学被视为主流,推举为榜样,与此对应的非主流地区文学,则被视为无足轻重。

可喜的是,当前的世界文学潮流,正朝着关注非主流文学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世界文学的理论观察,正朝文学的地方性转向,对地方性文学中蕴含的重大意义充满兴趣。

二世界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有填充进地方性知识或者地域文化的细节,才会具备肉身和人格,才会有灵魂,变得真实可靠,触手可及。

人生才有温度、有情感、有衣食住行的奔忙和生老病死的轮转,有超凡的诗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伟大小说。

所以,地方性知识,是世界文学的根基,地域文化与文学写作,是全球所有国家文学写作的大问题。

文学是具体的,特殊的,充满个性细节内容的,世界的所有地区,都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细节,也就是各自不同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的内容被作家成功地写成作品,文学就显出非凡的力量。

这些内容被常年累月地书写太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一两个世纪的反复讲述,经过一代又一代作家的重复表达,它们就从特殊的地方性变成了普通意义的世界性。

这些地区的文学作品无论写得多么成熟,都会因为缺少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变得公共化,简单乏力。

美国学者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美国是一个出产和过度出产的国家,缺乏生命与文化的紧迫感,所以,波兰比美国更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伟大作家。

桑塔格的这个意见,用来解释文学话语中心区的前述情况也很适用。

那些文学话语中心区文明开发较早,作家太多,传媒发达,笼统的世界性表达过多,地方性知识缺乏,作品更容易千篇一律,内容欠缺,词语空洞,会经常性出现文学写作的危机。

世界的价值之一就是差异性,文学更加如此,没有差异性的文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差异性表现最充分的文学,就是地方性文学。

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态势分析与理念探讨

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态势分析与理念探讨

2 0 1 0年 1 2月 , “ 本 土 经 验 与 中 国现 当 代 文 学 的世界性 ” 学术 研讨 会 在 长沙 召开 。参 会学 者 认 为 “ 任何 一 个种 文学 它本 身就 构 成 了世 界 文 学 中 的一 部分 ” , 主张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在叙 事 理 念 上“ 应 该 注 重本 土 经验 与世 界视野 的融合 ” , “ 这 种 融合 和 统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到了 2 O世纪 五 、 六 十 年代 ,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理论
主导 文学 研 究 的价 值 判 断 , 文学研究者“ 程 度 不 同 地受 到苏 联 当时 ‘ 正统 ’ 的文 学 史观 念 的影 响 , 特 别
体现在跨民族 、 跨文化 、 跨语 境的转换 中” 。 _ 1 这次
对 于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 世 界 视野 ” 的倡 导 并 不
是新话 题 。在 “ 五四 ” 新 文 学运 动 尚未 发 生之 前 , 鲁
术 研 究 均 取 得 了 丰硕 成 果 , 形 成 了相 当宏 伟 的 规 模 。综观 当前 的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现 状 , 有 若 干 发展 态 势及 问题 需要 我 们 予 以更 多 关注 , 值 得 我 们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的研 究历 史并不 算长 , 若 由胡 适1 9 2 2年 写定 的 《 五 十年 来 中 国之 文 学 》 开 始 算 起, 迄今 为止 也不 过 九十 余 年 。在 几 代学 者 孜 孜 不
倦 的辛勤 开拓 下 ,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 的 学科 建 设 和 学
化 语境 中 , 对 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发 展 品 格进 行 了探 讨 和 展望 。
2 0 1 3年第 9期 第2 6卷 ( 总 1 3 5期 )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受到这个社会背景的制约,很多中国的作家在创作中试图表达和探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

然而,尽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土化的,但它们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本土经验。

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包括战争、革命、经济改革等。

这些社会变革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

同时,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中国的作家们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个文学体裁中,通过描写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以及社会的变化和冲突,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经验。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描述了一个面临社会愚昧和腐败的年轻人的内心痛苦。

而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则以家族故事为背景,通过个体命运的抉择和社会转型的冲击,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边界。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具有世界性的阐述。

作为一种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文学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在具体创作中,作家们尝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知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连接,从而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局限,实现了世界性的阐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生命体验,揭示了人类共同的痛苦和喜悦,关注人类的尊严、自由和平等。

例如,莫言的小说《蛙》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力量和现实的矛盾时所面临的选择和困境。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更是关于人类的。

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还通过与其他文学传统的对话和交流,实现了世界性的阐述。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的一些作家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开始尝试创造全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

近年来,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阐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

例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在西方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

中西文学的本土特色中西文学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特色,同时也都受到了各自文化中的历史、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中西文学都形成了自己的本土特色。

本文将就中西文学各自的本土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1、繁体字的使用中文文学最大的本土特色之一便是繁体字的使用。

繁体字是中文的传统字形,它保留了古代汉字的书写形态,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繁体字的使用为中文文学带来了复杂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在中国古典小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繁体字的使用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2、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便是人物刻画,这是中文文学的又一本土特色。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常常是极其深刻的,尤其是对历史名人或传说人物的刻画,更是引人入胜。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形象深刻,个性鲜明,直接作用于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当代小说中,中国作者仍然以深刻的人物刻画为艺术追求。

3、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这也成为了中文文学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非常丰富,例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均运用了大量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在中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

1、地中海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文文学的本土特色受到地中海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等是西文文学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包含丰富的神话色彩,也有着浓郁的历史色彩和哲学深度。

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神话和历史元素常常被特别利用,成为剧情中的高潮或转折点。

2、现实主义和抒情主义的融合西文文学中不同流派的作品可以融合多种文艺风格,这也是西文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的本土特色之一。

绝大部分西方小说和戏剧都追求现实主义的风格,力图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呈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活动。

同时抒情主义在西文文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法国文学中的诗人维托尔·雨果,其作品充满自由、浪漫、抒情等元素,这种人性化的抒情风格逐渐成为了西文文学的一大特色。

陈思和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陈思和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思和先生的学术实践活动,是与新时期社会、思想、文化与文学发展同步展开的。

他的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他在文学史及中外文学关系领域的著述,既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学理层面看,思和先生在其所从事和涉及的几个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学术概念和命题及其引发的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也许是观察他的成就与影响力的一个侧面。

从“新文学整体观”“战争文化心理”“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共名与无名”,到“先锋与常态”和“世界性因素”,这些引起持续反响的概念、命题或者判断,事后看起来似乎带有某种理论的抽象性,但要是放回到思和先生三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它们却是与中国当代文化进程,与中国新文学学术的演变,特别是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它们又都体现于思和先生在人文学术、文学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的具体的思考与日常而又有针对性的精神劳作当中。

我有幸作为思和先生最早的学生之一,自80年代初起就投其门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以贯之。

加以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保持经常的联系,参与由他策划、主持的许多课题,更不论始终关注他的学术思想的开展和人格精神的呈现,并领受其激励与启发。

在我的角度管窥,这些概念与命题的酝酿、生成和提升,它们的假设与论证,都有具体的接地方式和话语情景。

在我看来,思和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影响所及,不仅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与当代文学批评史上已经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编辑出版,乃至当代思想文化等领域,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在这里,我想以“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这个概念与命题为中心,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特点和兴趣,谈谈自己对思和先生学术的一偏之见,以此表达对思和先生的敬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思和先生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关键词”,大约就是“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了。

这个核心概念在他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实践中,经作家个案研究、文学思潮研究和文学史叙述等多个层面的同时展开和不断推进,在思和先生的个人学术话语中,它与“新文学整体观”“共名与无名”“战争文化心理”“潜在写作”“先锋与常态”等一样,已经成为具有范式意义的概念。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赏析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赏析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赏析一、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反思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我们无法用简单地言语来总结回答,当时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蓝,我们应当辩证综合分析。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本土经验受到世界体系的影响,成为阻碍文学发展的重大因素。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越来越汹涌,再加之西方思想文化资源越来越冲击着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尽管依然有些保守派反对破坏这种变革,本土经验依然摒弃这种变革,但是中国文学的变革势如破竹,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

20 实际30 年代,在五四文化运动提供的现代文化发展有利条件下,中国文学开始既能依赖本土经验,又能融合西方资源,开始走上成熟之路。

60 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一种水深火热的处境,可谓是中国文学面临的大灾大难。

经过一段时期的审视反思,80 年代朦胧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文学已经开始能够运用洗发文学资源和理论加以创新创作,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走上相对健康的发展之路。

从这段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能忽略本土经验带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依然要认识到本土经验的弊端,掌握适度原则,结合西方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对本土经验的理解,我们要具备世界意识,对它的复杂性进行辩证性地批判、继承和发扬。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认为,对于本土经验的思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发挥的作用,为世界性的文学思想贡献的价值,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的文学才应当具有世界性的价值。

在前提下,笔者认为,本土经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撑,但我们也应当以一种世界的意识来讲本土经验世界化,促进中国文学的创新。

20 世纪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发挥的积极意义有目共睹,例如沈从文借助古希腊牧歌艺术,结合中国传统诗歌,将湘西民间诗歌创作转型。

2021年北京市三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三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三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2020年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7年2月28日,北京某校在校女生朱某等5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采用辱骂、殴打、逼迫下跪等方式侮辱女生高某某,并无故殴打、辱骂女生张某某。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朱某等人随意殴打和辱骂他人,造成二人轻微伤,严重影响他人生活,破坏社会秩序,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分别判处5名被告人十一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办案法官表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行为构成犯罪的案件。

如果仅仅因被告人系未成年人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会纵容犯罪。

2018年9月,最高法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分析,校园霸凌行为对学生的伤害十分严重。

部分受到霸凌的学生因此自卑、抑郁,甚至自残、自杀,也有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引发严重的校园暴力案件。

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2948人,同比上升24.1%。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法严惩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切实贯彻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政策精神,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近年来,最高法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织细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网,落实落细特殊、优先保护的政策。

(摘编自彭波《密强法网,呵护成长》材料二据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介绍,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持续上升,案件预防难、发现难、取证难的问题亟待破解。

因案件发现不及时,严重影响了打击犯罪和救助未成年人的效率、效果。

有些案件后来即使被发现,由于时过境迁,给侦查取证、打击犯罪带来很大困难,有的甚至因为证据灭失,让犯罪分子得以逃避应有的惩罚。

日前最高检与国家监委、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等8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确保及时干预、严厉惩治、有效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本土经验”或“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也正走在国富民强,文化复兴的上行道路上,是时候总结本土经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

2010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共湖南省委宜传部副部长李湘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分别致开幕辞。

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土经验的反思与前进、坚守与超越本次会议就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概念本身进行了梳理,对本土经验的探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理上和操作层面上做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本土经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实际处于流动不拘状态,我们在讲本土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它的内在的多元性,同时,本土内容的多样性跟外部世界一直在发生着积极互动。

对子本土经验,不要死守。

要有一种超越精神,他认为用假借、互动、回观等方法能产生想象上的飞跃,它有多重视角的丰富性,同时也便于用一种批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本土经验。

适当的时候耍保持批评的距离,这样对本土经验走向世界会有巨大的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从“世界文学”概念的生发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如果把“世界文学”概念还原的话,它本身是单数的,是要抹平民族文学的差异的。

但是,高建平认为“世界文学”的概念还应该是复数的概念,除了歌德所遵从的希腊典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典范,文化上不存在这种全球的单一性,只是某种文化在一段时间内起着影响和主导的作用,而且各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复数正是体现了这种进步。

那么从这个概念阐发开来,实际上井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叫做“世界文学”的东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何西来着重谈了文风与国运以及知识分子反思与批判,人格建设与担当等问题。

他认为,目前存在着文风低靡、衰退,不讲道德的现象,盛世强国应当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文风,跟我们正走在上行道路的大国相称的文化气象,反思是一个好的传统,但是如果不加甄别地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否定掉,那么。

反思本身也就需要反思了。

在大国崛起的时候,我们知识分子要有所担当,需要健者走在前面。

对本土经验的理解,首先要以世界意识为前提,不是说凡本土的都可以不加批判地继承,要正视它的复杂性。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认为,提到本土经验,首先我们自己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文学给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贡献了哪些具有世界导向性的命题和思想。

他认为,任何一个种文学它本身就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分,但是,不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的民族文学,它就不具有世界性价值。

就像我们的阶级叙事,充其量只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时代意识,如果我们不在这些作品中增加人类意识,这种本土经验永远只属于我们自己。

《文学评论》编辑部的董之林指出,近代以来,我们有没有一个纯粹的。

未经西方影响,未经外域文化影响的中国经验,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土经验必须经过总结和升华,否则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胡良桂则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谈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他认为,当下不少作品缺乏审美意蕴的深度追求,应该弘扬古汉语凝炼、丰赡、雅致的特色,同时在叙事理念上还应该注重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融合,这种融合和统一体现在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转换中,而转换后的主题且往往赋予了本土元素以新的意义,并集中表达人类性和人性的普遍性,在创作手法上借鉴域外艺术,开拓本土资源,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对西方的创造性转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正锋对“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做了阶段性划分,本上经验几起几落,在几次历史机遇中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这个概念会阻碍中国文学的发展,必须以本土为根基,与世界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超越本土化或西方化,才能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同步。

地域文化和边缘叙事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自近代以降,湖南文人比较注重回观本土,走向世界。

因本次会议在长沙召开。

故与会代表也着重谈到了湖南人的世界性眼光这个话题。

陆建德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从钟叔河先生编的《走向世界》这套丛书,谈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以及他的《海国图志》。

陆建德特别肯定了一位被人们忽略了的一位重要外交家——郭嵩焘。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怀着为国家为民族尽职尽责的想法,背着骂名与外国人打交道,他认为郭嵩焘具有一些同辈人所不具备的眼界和胆识。

他还特别肯定了另外一位外交家曾纪泽,认为湖湘人士为中国走向世界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余三定则从个案出发,谈到了湖南岳阳作家的创作与世界眼光的问题。

岳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积淀深厚,岳阳作家承袭了历代文化名人的遗风,敢于创新。

有批判精神,他们的小说、戏剧不仅在国内产生过影响,而且还在世界文坛受到好评,如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陈亚先的戏剧《曹操与杨修》,他们的作品都带浓郁的地方特色。

余三定先生认为表现本土的作品要具有世界性。

必须既是本土的,同时超越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湖南大学李阳春教授重点谈了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学的百年辉煌。

他由《诗经,和《楚辞》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十代典籍推演出北方理性光华和南方瑰丽烂漫的文风,受这种文化浇灌的湖南文人常有旷世济民的胸怀、指点江山的志向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品德。

近代湖南诗赋以王闓运为代表诗人团体在全国处于领袖地位。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散文大家也是一家独霸,现代作家田汉、周立波也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周立波噬山乡巨变净、《暴风骤雨》对当代文学影响巨大,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卓今以湖南三位当代作家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湖南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探索。

她认为,本土经验向外发力需要扎实的实践参照和理论建构,她列举了韩少功、残雪、黄永玉这三位作家,韩少功兼具湖湘学人的原道精神和浪漫绚丽巫楚风格,残雪擅长巫和楚的场景,黄永玉喜欢把小说的人物环境置于浓郁湘西巫、傩的氛围之中。

这三位作家都具有世界性眼光,他们在了解西方文化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其思想资源和艺术品格都具有世界性。

乡土写作与边缘叙事在本土经验探索中无疑是最有实践意义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探讨了本土经验与乡土写作。

他认为本土经验是与全球化、世界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本土经验本身可能是综合性的,从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来看,将本土经验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应该是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独特性,历史性变异以及人的精神成长方面也是最为充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寻根文学和家族历史小说,尤其是寻根文学。

可以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本土经验成功尝试,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目光之后的一种选择。

家族小说也体现出一种新经验,即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反思社会和历史,华南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起林教授从边缘叙事的角度来谈本土经验与世界性的问题,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新世纪以来,作家越来越尚觉地显示出一种超越主流视野开掘边缘性文化的眼光,以个体经验打通中国经验,用琐碎的细节构建一种审美境界,甚至以宗教和民俗为本位来叙述民族兴衰,当然这种叙事方法本身也存在缺陷,缺乏对整体的观照,对于概括性和普遍性而言,边缘叙事可以是一种辅助和共生的伙伴关系。

这里有一个操作上的难度。

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当代文学理论的本土性建构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突围由本土经验引发的当代文学的本土性建构以及如何实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也成为当前热门话题。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谭桂林从当下西方现代汉学家的角度切人,来讨论本土经验与当下文学研究的世界性问题,他认为。

第一、二代西方汉学家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帮助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立了一种整体童讽和良性发展的可能,他认为历史不是由空洞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出来,那种缺乏生命体验,对本土元素缺少活生生的感悟批评是不值得推崇的,第三代汉学家想重振早期汉学家的影响,感觉明显地缺乏经验和实力,谭桂林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也必须建构在本土经验之上,要有以我为主的心态和自信才能与西方研究进行平等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以,现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为题,认为当下我们的文学已进人大文学时代,那么大文学的核心应该是以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要打破由各种体制和学术版图组成的僵化模式。

目前学术研究的文风也成问题,他认为文学研究大都是大学学报体文章,缺乏创建,毫无个性,一个模式的文章最容易被抄袭,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充满生命质感的东西,我们的研究文章同样也应该有我们的体温和个性,《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以当代文艺理论的突围为题,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他谈到了人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偏差,对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误读,他认为要从理论本身出发,才能推动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教授试图在中国古代叙事思想与当代叙事理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者从古代典籍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西方叙事理论占据了我们的研究阵地,中国的古代叙事经验实际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发扬的东西。

西方叙事理论有隐含作者,而中国叙亭经验中叫做影子作者,不一定非要在西方叙事经验的基础上来套。

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多的总结自己的叙事经验,把它发扬光大,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绍峰博士从更抽象的层面讨论新文学的主体性建构及其当下意义,他认为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本身具有一种新的主体性模式。

它既摆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规范,同时又在借鉴和超越西方文学的基础上成就了新的范式。

可以说它获得了民族化和世界性的双重成功,这样一来。

新文学的主体性缺失也很明显,由于在引进和模仿的单项选择中亦步亦趋,在这种追随中获得了世界性,加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强大影响力,其主体性不鲜明亦不成熟,同时也因文学价值评判标准不稳定,新文学主体性还常常表现出不自信、不自立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传统对话中的现代性重构对于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以及读者接受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本朝谈到了本土经验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把当代文学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价,这是问题的关键。

西方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否真有那么强大的解释力,其实它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和矛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