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资料

合集下载

杜甫资料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长期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安史之乱中看到了许多国破后的惨象。

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分别代表着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现存诗1400多首。

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写《春夜喜雨》前,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绝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他时期的名作还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兵车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贫穷孤苦,深受安史之乱的遗害,但他一直关心民众疾苦,写的诗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形成了他那种沉郁顿挫的诗风,《春夜喜雨》是他少数几篇明快诗篇中的一首名作。

因为杜甫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建了一座草堂。

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之一。

他的家族属于显贵的官僚阶层。

他的祖先出自于颍川,曾祖父杜审福任谏议大夫,高祖父杜审言任太常博士,曾祖父杜审言在唐高宗时期为太常寺博士。

而他的父亲杜审言,虽然没有任官,却也是个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父亲教他读书,诵经,使他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詩聖”。

他一生作品量颇为丰富,多达一千余篇,被列入唐代诗的八大家之一,与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诗圣三杰”。

杜甫的代表作品包括《春夜喜雨》、《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涉江采芙蓉》、《南歌子词》等。

这些作品的主题丰富多彩,有关于自然、人生、历史、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它以雨夜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闲庭散步时意外看到雨夜的景色,引起了强烈的感触,唤起了他岁月不居,时过境迁的感慨,诗中“怅情长叹息,对酒唯吟咏”表达了作者沉痛的心境。

承墨池四顾,方石廊高对晚烟的写景非常传神。

这篇诗具有浓郁的情感特色,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认识和思考。

另外,《登高》亦是杜甫的经典之作,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描绘了他登高远望时的景色,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叹和思考。

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更是成为了不少人的口头禅和人生信仰。

此外,杜甫的诗作还有很多反映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内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奉天遍历诸报》等作品,即表达了对战乱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和不满。

总而言之,杜甫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作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汉语诗歌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他的一生经历了波折和磨难,但他仍然以他那永不懈怠的创作和表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二、杜甫简介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杜甫个人简介-2022年学习资料

杜甫个人简介-2022年学习资料
杜甫简介-G☑G杜甫个人简介ppt课件
杜甫(公元712一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 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 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舌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 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改浴黑暗、人芪疾-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诗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千五百-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1“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 世其中,了-潼关吏-为《石壕吏》《新安吏》-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迂 最多-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
四、西南漂泊时期48-58-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 ,-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 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 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介绍资料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1],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

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

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诗人杜甫的资料_杜甫的趣事

诗人杜甫的资料_杜甫的趣事

诗人杜甫的资料_杜甫的趣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杜甫的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的资料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的趣事杜甫虽为唐朝著名诗人,但是其在世时自命清高,不愿受嗟来之食,对朝廷腐败之气甚是鄙视,故其常生活清贫困苦,所以杜甫生前有不少趣事是因为他家中贫困而发生的,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杜甫趣事吧。

且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听闻战乱结束所流露出愉悦之情所作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成为一首名诗,广为流传,而因这首诗所引出的趣事也成为佳话。

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关于杜甫的资料全

关于杜甫的资料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 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 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 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 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其实杜甫很忙图片在很早就已经火过了,但是 为何又再一次爆红呢,一方面是社会压力过大, 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 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因此面对着快捷的 网络传播推荐,所以大家更容易来转发!
正面影响:带给大家快乐,增长画画技巧,开拓思维
负面:孩子们的顽劣天性、无邪童真,枯燥课业 带来的繁重压力,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 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何处?拄杖一叹,宛然 一笑而已。”
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 形象!”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 而21世纪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 没有恶意。如果网友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 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 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 大。”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 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 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 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 的豪气干云。
杜甫很忙,指的是网友系列恶搞涂鸦。2012 年3月,适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 [1] 杜甫突然在网络一然红起,被人乱改造、 涂鸦、恶搞等行为,一般在语文课本上。

杜甫资料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杜甫资料

杜甫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

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平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诗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风貌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以深情和豪放著称,表达了他对故国和人民的热爱,被后人誉为“诗圣”。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

一、杜甫的简介资料1、出生年代和家庭背景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12年),出生于大都会长安,是家中的次子。

父亲杜审言是两汉文学的爱好者,有文名,却没什么钱,所以杜甫在年少时生活十分贫困。

2、求学和仕途经历杜甫自幼喜好文学,但年少时家境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后来他被李颖曾资助,学习《诗经》和《春秋》,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诗歌才华。

杜甫曾经历过不少的仕途低谷,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官位,为此他离乡背井历经艰辛地到过几十个州府和县城。

最终,在他五十岁时,才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后又升任为兵部员外郎和给事中。

3、婚姻生活杜甫的妻子为王氏,有一子一女。

杜甫和他的妻子在婚姻生活中并无多少感情,他曾写下《别王十二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过,他之后又写下《我的妻子》,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4、晚年生活和逝世787年6月,杜甫辞职返回成都,定居在黄龙商店,在那里安享其晚年。

然而在其晚年,他先是失去了夫人,又失去了儿女,躺在床上思乡,口吐珠泪,终于在公元770年去世,年届六十。

二、杜甫的古诗杜甫古诗可以说是诗歌珍品,他的大部分诗作是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深情、豪放,铿锵有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杜甫古诗。

1、《三吏》“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这是杜甫著名的抒情诗《三吏》,这首诗表现了人世间的無情,和为官者常常遭受到的无法预测的厄运。

这首诗描绘了三个让人哀叹的官员,他们受到错误的指控和糟糕的处理,而最终无奈被调职。

2、《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将进酒》的开头,可以说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之一,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极峰的追求。

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712年7月1日-770年8月24日),又称杜工部、少钱居士,字子美,后改作夫差,祖籍河北平原今盐山一带,是中国两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盛唐之宗”、“诗仙”。

杜甫出生于东晋末年,是唐代文学家杜康之子。

少年时他在佛教和道教密宗影响下学习西京大学,辅以中医、经学等研学,很快博览群书,立意深远,思想革新,敏芳妙辩,有勇无畏之思想初具见影。

杜甫从长安起官始,历任汝州司、祁门县尉,虽经磨炼政治思想,却仍未摆脱神考的绑缚。

他的两大政治观念:“氓以中庸”(中庸之道以民众为本),“拔邪以正”(用正气拔邪恶),展示出他有志高远的精神情怀和正气的行动决心。

他的文学成就更为出色:他的诗大都以民问山、民问谷、民问海为题,内容多描写民生疾苦,讽刺官宦,反映了民众的愤懑和地位不尊;其词则活跃四座,唱和南北朝乐府,御笔丹青,浩如江海,情调温厚动人,深受世人喜爱。

杜甫擅长诗文书法,他不但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也有相当多指略影藏,把自己的艺术深厚学问传给了后人。

此外,杜甫还遗留《杜工部集》、《太白诗稿》、《杜甫太白和张九龄乐府诗选》等多份重要录稿,其份量之惊人令后世领教良多。

杜甫也曾写过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梦溪笔谈》,现存片段代表着晚古小说发展史上一分重要宝贵遗产,融入诗文之中,把梦幻神秘的情调描绘成力学实事的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与相邻的政治行为有关的作品,展现了他追求伟大理想的思想观念:他像佛教徒那样信赖“仁义和义理”,其政治意识不但提倡君臣之义,也强调个人的力量,激发着人民的信心和力量,这样的他被世人“天下有雄才,用之者杜甫”歌颂。

杜甫死于770年,葬于洛阳河东河西辅山太渊墓园,其称为“太白墓”。

后世对他敬仰有加,野台铭文:“看赌棋杜溪,看作诗太白”,这正好概括了杜甫的生平事迹。

杜甫资料以及生平简介

杜甫资料以及生平简介

杜甫资料以及生平简介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固守长安时期 旅食京华(35—44岁)
• 困守长安时期,杜甫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活日益窘迫,“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使他对 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 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创作出《兵车行》、 《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755年11 月回奉先省亲途中杜甫作《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
资料仅供参考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在目冰雪净聪明冰雪聪明将军下笔开生面别开生面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指挥若定失萧曹指挥若定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翻手作云覆手雨翻云覆雨由杜甫诗所延伸的成语资料仅供参考杜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
老。出身于河南巩县一个具有诗书传统 的仕宦家庭。后人尊称其为“诗圣”,其 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圣”
2、关注国事,知本察隐。
“主将位益崇,气骄陵上都。”(《后出塞五首》)
兵车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圣”
3、推己及人,心忧天下。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 业徒,因念远戌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黄彻: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
“诗圣”
4、关注亲情,珍视友情。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干?”(《月夜》)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这首诗歌,标志着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

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蜀中叟,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社会活动家,主要代表作《登鹳雀楼》、《茅山吟》《江畔独步寻花》等。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大同东县潞州府绛州市(今属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县一带),先祖是前晋义宗担任宰相的杜佑,杜甫以父为父,深受父爱,母亲多患情病,5岁时与母进京,20岁父母去世,孤苦无依,因而他心情变得很抑郁,然而,尽管有很多困难和痛苦,杜甫终究扎根于文学。

他是古诗词中最突出的一位,代表着唐代和中国历史上最向往自由的叛逆精神,用自觉而敏感的心看世情,面对牢狱与大山的绝望,但他也能够表达心灵的喜怒哀乐,能在苦痛的时候仍然给自己和世间留下安慰。

杜甫的诗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民族情怀、追求自由的理念和反抗封建的勇气,表露了他的忧国悲天憍地的思想。

他的诗歌写的关于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混乱的情形,表达了他希望改变当时一切混乱局面的强烈愿望。

杜甫是一位唐代行家,不仅文学功力深厚,而且有莽撞、不可一世的勇气,督促唐朝权贵改革,反对封建压抑,多次入狱服刑。

他的作品大有助于促进唐朝的腐朽,为实现改革,为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作出艰苦而又顽强的努力。

杜甫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唐朝官僚体制的不满,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无情抱怨,对贫富差距的不停质问与谴责,始终涌动在其诗文之中。

他的叛逆精神,使他能够在不顾一切牺牲中去锤炼自己,最终成就自身,但它也使他无法受到封建压抑臣服的动机和触动,只能把情怀放在俏皮的诗句之中去表达,也就是杜甫的文学功力和叛逆性格的完美结合。

杜甫的诗句反映了他丰富的诗歌情怀和深刻的政治理念。

他的诗歌充满了苦闷、挣扎、不甘和叛逆的情思,但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跨越历史的绝美幻想。

他崇尚高尚、包容仁爱,他的诗歌更是对时代之苦难中所隐含的民族志气的体现。

杜甫被誉为“古今最伟大的诗人”,“国风”、“诗史”、“陆游诗”等都是他的推崇,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集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集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擅长写景、抒情、议论等,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和诗集。

一、简介资料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

他的先祖是京兆杜氏的后代,家境富裕,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杜甫自幼聪颖过人,喜欢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拥有较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才华。

在唐玄宗年间,他考入进士,担任了几个小官职,但因为政治原因,多次被贬谪,一生饱经风霜,历经艰难,但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二、主要诗集杜甫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写景、抒情、议论和叙事等,构成了颇具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的诗歌集,这些诗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杜工部集》《杜工部集》是杜甫的主要诗集,共有1480首诗歌,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文章、诗、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人民疾苦、民间风情、政治变革等,是风格多样的诗歌集。

2、《秋声赋》《秋声赋》是杜甫一篇文学作品,是为了纪念杜甫的子孙而写的,这篇赋旨在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杜甫逝去的悼念和对子孙的祝福。

该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医学、家族、政治、诗词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

3、《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是杜甫的一部田园诗集,共有五十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反映了唐朝社会的风土民情和人民生活状态,以及杜甫的格调和风格。

4、《杜子春秋》《杜子春秋》是杜甫的一部笔记和随笔集,收录了他一生的见闻和心得体会,包括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杜甫的博学和文化素养,是他思想和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5、《拟古诗十九首》《拟古诗十九首》是杜甫的诗集之一,主要是对唐代早期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创新,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学的尊重和热爱,以及他对诗歌内容、格调、风格等方面的创新和发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资料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有那些《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四首》《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1000多首。

杜甫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代表诗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杜甫写作的背景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玉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