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第一部分第1课 Windows界面教学目标:1.认识Windows的基本界面,知道快捷方式、图标、桌面、任务栏、屏幕保护等概念。

2.学会调整电脑中的日期和时间,会修改桌面背景,能设置屏幕保护,设置个性化的Windows界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认识桌面,调整显示器属性(改背景图和设置屏幕保护)教学难点:理解任务和快捷方式的概念课前准备:检查电脑中是否安装了屏幕保护程序。

在桌面上建立一些快捷方式教学提示:(一)注意点1.Windows95中“显示器属性”的对话框和Windows98中略有不同,注意向学生说明。

2.设置屏幕保护时,要强调学生一般不要设密码,如果要设,要求学生上好课后还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课文分析:课文主要包括认识Windows界面和设置Windows 界面两部分,重点是设置Windows界面。

设置界面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栏: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任务”的概念,学会查看Windows 启动了哪些任务,能够在切换任务和调整时间。

2.快捷方式:知道“快捷方式”的基本概念。

3.设置背景和屏幕保护:学生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

(三)教学过程1.说一说Windows的基本界面是怎样的?可以分哪几部分?明确任务栏、图标、快捷方式等概念;2.启动“画图”,再观察任务栏,此时电脑执行了一个任务;不关再闭画图,再启动“纸牌”,看任务栏的变化,说明了电脑执行任务时,会把执行任务的名称显示在任务栏上,Windows是多任务的。

单击任务栏上的任务的名称就可以在任务间的切换。

(快捷键是Alt + Tab ,有些任务会把任务栏挡住)3.任务栏右边有些什么?你知道怎么用吗?重点学习如何改变电脑中是时间?练习将电脑中的时间改成自己的生日那天。

比一比谁最先将时间校准回来。

4.怎样改桌面背景良师益友(陈猛个人主页):E-mail:cmy315@第2课查看我的电脑教学目标:1.认识“我的电脑”,能区分软盘、硬盘、光盘。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发展历程; 3. 了解计算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4.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5.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文化概述•什么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机械计算器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个人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计算时代3. 计算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计算机的影响•文化与计算机的融合4. 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与分类•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安全5. 计算机礼仪与道德规范•了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礼仪•培养网络交流的良好习惯•学习计算机道德规范6. 计算机安全意识教育•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与防范•网络钓鱼与网络欺诈的防范•密码安全与身份认证•数据备份与恢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开展学生与教师及互动,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礼仪。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安全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计算机文化概述1.课堂导入(10分钟)•列举一些计算机的重要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计算机文化概念的引入(15分钟)•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3.计算机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15分钟)•讲解计算机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0分钟)•分析计算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开放、自由、共享等。

5.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文化重要性的短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定义,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以及二进制的概念。

第二章:计算机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

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资源管理、进程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等。

2.2 常见操作系统简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

介绍这些操作系统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如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以及网络拓扑结构。

3.2 Internet的基本概念与应用让学生了解Internet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

介绍Internet的基本组成部分,如IP地址、域名、协议等,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如电子邮件、浏览器、即时通讯等。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文档、编辑文本、设置格式等。

介绍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

4.2 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如插入图片、表格、公式等。

介绍如何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排版和打印。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创建表格、输入数据、单元格格式设置等。

介绍常见的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5.2 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应用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功能,如数据排序、筛选、公式函数等。

介绍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计算机文化基础》大说课稿

《计算机文化基础》大说课稿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沟通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明确课程的学习要求、作业 要求、考试要求等,确保学
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教学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教学内容
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 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 的内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等 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 的动手能力。
02
阐述计算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个人发展
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03
探讨计算机文化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如何促进跨学科的创
新与发展。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
组成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课程要求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 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 展,信息安全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涉及到隐私保护、 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
包括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这些威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财产损失等严重 后果。
实验目的
掌握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文档 处理能力。
实验步骤
启动Word应用程序,熟悉工作界面;学习文本的输入、 编辑和格式设置等操作;掌握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和打印 输出等技巧;了解表格和图形的插入与编辑方法。
案例分析: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分享
案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_ 节次_ _
教案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12.20 节次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 _
教案
姓名学年第学期时间节次_ _。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编程基础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2. 实践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上机实验12课时。

2. 教学进度:第1-4课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第5-8课时:操作系统第9-12课时:文字处理软件第13-16课时:电子表格软件第17-20课时:演示文稿软件第21-24课时:网络与信息安全第25-28课时:计算机编程基础第29-32课时:上机实验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70%。

3.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计算机实验室,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上操作的机会。

4. 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5. 辅导资料:提供历年考试真题、模拟试题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教案标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培养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如何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3. 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资料;3. 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计算机文化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强调计算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2. 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的起源到现代计算机文化的形成;3. 介绍计算机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安全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发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计算机文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深入理解。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2. 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练习,如打字、浏览网页等;3. 引导学生注意网络安全,教授相关的防护知识和技巧。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计算机文化,培养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文化的不同方面,如计算机艺术、计算机伦理等;2. 组织学生参观计算机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计算机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Basic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Basic
(6)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7)地址、位、字节、字、字长的概念
(8)系统软件的概念及组成
(9)常用的应用软件
(10)中央处理器的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的作用
(11)内存储器,RAM,ROM等的特点
(12)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
(13)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14)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类型
(15)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等
(2)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3)地址、位、字节、字、字长的概念
(4)指令和程序的概念及其执行过程
(5)系统软件的概念及组成,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等
(6)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绘图软件等
(7)微机硬件关系结构
(8)中央处理器
(9)运算器,控制器的作用
(10)内存储器,RAM,ROM及Cache等的作用
(16)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及分类
2、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2)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如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3)机器数、真值的概念,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
(4)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5)微机硬件关系结构,三总线结构
(6)外存储器的分类,如软盘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等
5、计算机内部的信息表示,包括:
(1)进位计数制概念,数制的转换等
(2)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如机器数、真值的概念,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
(3)字符型数据的表示,ASCII码、BCD码以及汉字的四种编码,输入码、交换码、机内码和字形码的概念及用途
6、计算机系统,包括:
(1)冯.》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如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量子计算机、等。

1.2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讲解硬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计算机的软件分类,如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

第二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2.1 操作系统的概述讲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

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

介绍文件管理、系统设置、软件安装等常用功能。

2.3 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3.2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讲解网络协议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3 Internet的应用讲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介绍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搜索引擎的运用等。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4.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

4.2 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讲解Word界面的布局和基本操作。

介绍文档编辑、格式设置、图片插入等常用功能。

4.3 WPS Office的基本操作讲解WPS Office的特点和优势。

介绍文档编辑、格式设置、图片插入等常用功能。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5.1 电子表格软件概述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完整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

(完整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案一、课程定位在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我院各专业的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

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工具,为专业学习服好务。

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在各专业的第一学年开设,该课程通过各个教学坏节,其意目白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WINDOWS和OFFICE这两大软件包的使用。

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上能够灵活运用网络这个资源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OFFICE 中的WORD和EXCEL的学习,让学生将来工作能够胜任无纸化办公打下基础。

对PPT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同时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2、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3、掌握WORD软件中的文件处理和表格处理及相关的技巧使用。

4、掌握EXCEL表格生成基本设置及技巧使用;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公式、函数及数据分析。

其他专业顷这块知识作为了解。

5、了解PPT的制作(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达到盲打,每分钟能够打60个字左右。

2、能够掌握操作系对磁盘、文件管理和具有计算机对病毒防护的安全意视。

3、能够运用WORD,处理公函文件、办公中相关的表格、制作目录。

4、能够运用EXCEL制作常规表格、统计表格及图表。

5、对会计专业学生要求掌握EXCEL的数据分析功来生成相关财务报及统计报表。

6、能够运用POWERPOINT 制作简单的PPT(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本课程教材采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作为教学参考书。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3.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和演示软件。

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1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1.2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1.3 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2.1 计算机的定义2.2 计算机的分类2.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1 硬件系统3.1.1 中央处理器(CPU)3.1.2 存储器3.1.3 输入输出设备3.2 软件系统3.2.1 系统软件3.2.2 应用软件4.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4.1 操作系统的概念4.2 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4.3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5.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5.1 文字处理软件5.2 表格处理软件5.3 演示软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践法:上机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的使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足够的计算机设备。

2. 网络环境:校园网覆盖教学区域,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

3.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办公软件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上机操作考试成绩。

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在线教程、视频教程,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和应用领域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1.2 计算机系统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等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1.3 计算机的数制和编码讲解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概念和转换方法介绍ASCII编码和Uni编码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概述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版本2.2 Windows基本操作讲解桌面环境、窗口操作、文件管理等基本操作介绍快捷键的使用和系统设置2.3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讲解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介绍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方法,包括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3.1 Word 2010概述讲解Word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Word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输入、编辑、保存等3.2 文档编辑与格式设置讲解文本的编辑、字体和段落的格式设置介绍页面布局、页眉页脚、页码等设置方法3.3 图文混排和表格制作讲解插入图片、形状、SmartArt等对象的方法介绍表格的制作和编辑技巧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4.1 Excel 2010概述讲解Excel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单元格编辑、数据输入等4.2 单元格格式设置与数据管理讲解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介绍单元格的数据验证和条件格式设置4.3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讲解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介绍常用函数的使用,包括SUM、AVERAGE、COUNT等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5.1 PowerPoint 2010概述讲解PowerPoint 2010的启动和退出,界面布局和功能介绍介绍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包括幻灯片的插入、编辑等5.2 幻灯片设计讲解幻灯片的布局选择和设计原则介绍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设置5.3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放映讲解演示文稿的保存和退出方法介绍演示文稿的放映技巧和备注添加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6.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介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网络协议6.2 Internet的基本使用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介绍搜索引擎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方法6.3 电子邮件的使用讲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第七章:常用软件与工具7.1 压缩软件WinRAR的使用讲解压缩文件的方法和步骤介绍解压文件的操作和压缩格式的选择7.2 杀毒软件的使用讲解杀毒软件的安装和更新方法介绍病毒查杀和系统防护的操作7.3 截图工具和文本编辑工具的使用讲解截图工具的快捷键和操作方法介绍文本编辑工具的语法高亮和代码格式化功能第八章:数据库基础8.1 数据库概述讲解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和分类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常用软件8.2 Access 2010的基本操作讲解Access 2010的启动和界面布局介绍创建数据库、表、查询和报表的方法8.3 数据库的应用讲解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步骤介绍数据库的导入导出和数据备份与恢复第九章:程序设计基础9.1 程序设计语言概述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发展介绍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9.2 C语言入门讲解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语法结构介绍C语言的简单输入输出和控制流程9.3 算法与逻辑讲解算法的定义和特性介绍常见的排序和查找算法及其实现第十章:计算机安全与道德10.1 计算机安全讲解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和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介绍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加密的方法10.2 计算机伦理与法律讲解计算机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介绍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10.3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信息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介绍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和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的数制和编码数制转换: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匡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了解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 理解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4. 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文化的定义和为什么计算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探讨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分析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20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量计算机文化的演变和影响。

5. 讨论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2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组,每组讨论计算机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2. 图片和视频资源:计算机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3. 教材和参考书籍:计算机文化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4. 小组讨论工具:小组讨论的记录和展示工具。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3. 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代计算机。

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的特性。

3.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4. 计算机的分类:按规模、按性能、按用途。

5.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工业控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组成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提问、讨论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操作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 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作用。

2. 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Windows、Linux、macOS。

3. 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操作系统,了解其运行原理。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提问、讨论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操作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和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硬件设备、软件设备、通信协议。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4.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TCP/IP、、FTP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认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等。

4、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 Word)进行简单的文档编辑和排版。

5、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各部分的功能和软件的分类。

(2)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3)Word 软件的常用功能,如字体设置、段落排版等。

2、难点(1)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2)掌握不同软件之间的协作和数据交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案例,如智能手机、电脑游戏、在线学习平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文化基础。

2、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约 20 分钟)(1)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计算机到现代计算机的演变,介绍每个阶段计算机的特点和主要技术突破。

(2)阐述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计算机系统组成(约 30 分钟)(1)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硬盘等)、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等),讲解它们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讲解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和应用软件(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让学生理解软件在计算机运行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资料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资料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史:
代别
第一代1946~1957 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64 晶体管高级语言、管理程序、监控程
序、简单的操作系统
科学计算、数据处

第三代1965~1970 集成电路多种功能较强的操作系统、会
话式语言
实现标准化, 应用
于各个领域
第四代1970至今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可视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多
媒体、网络软件
广泛应用于所有领

2.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3 数字化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
(1)位
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来表示的, 一个二进制代码称为一位, 记为bit。

位是计算机中最小的信息单位。

(2)字节
在对二进制数据进行存储时, 以八位二进制代码为一个单元存放在一起, 称为一个字节, 记为Byte。

字节是计算机中次小的存储单位。

(3)字
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信息, 称为一个字。

字是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的基本单元。

(4)字长
CPU中每个字所包含的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称为字长。

字长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功能
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字长、主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摘要:本篇文章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教学情境进行了设计,对教学情境的授课形式进行了设计,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做一体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人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文化基础》已成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 、Word、Excel 、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HTML 文档、FrontPage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便于教学,对本课程设计如下:1 设计思路: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5)在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上,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为学生就业服务。

(6)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上,以真实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积极推广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教学设计概述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关注的领域之一,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历史、发展、应用、影响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教学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体系。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让他们能够开展计算机相关的创新性项目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设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涵盖以下内容: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基本概念。

2.计算机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与人物。

3.计算机应用领域与影响:计算机在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4.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文思想和艺术表现,比如计算机游戏、计算机音乐、数字艺术等。

5.计算机伦理与社会责任:计算机技术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

教学方法设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等。

2.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项目研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创新。

3.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4.视听法:通过观察教学视频、听取音频、查阅相关课程资料等,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5.case教学法:引用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并快速融入生活实例当中。

教学评价为了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引入一些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图J-1)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图J-2)从图J-2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并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作为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也为后续专业软件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逻辑方面的铺垫。

(图J-3)开设该课程后,使学生具备配置与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维护进行计算机系统和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为形成计算机操作维护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后可以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维护、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岗位,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图J-4)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既有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育目标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较快的汉字录入能力;具有Windows文件操作及功能设置能力;具备组装微机和对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具备安装和使用Office的能力;具备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具备信息下载、文件压缩的能力;具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能力。

方法能力包括: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在专业应用的工具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交往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图J-5)课程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将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在了课程上。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非计算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常用计算机术语、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三、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微机性能指标、。

四、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分、计算机各种辅助系统英文缩写的区别记忆。

五、教学步骤:1、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宣制成功。

计算机发展的划分是按照逻辑元器件划分的。

计算机发展5个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从ENIAC 问世~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子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2、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 (2)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6)网络服务这几点要强调计算机辅助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计算机中的信息存储单位位(bit):位是计算机中度量数值的最小单位,表示一位二进制信息0或1。

字节(Byte ):一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1Byte (字节)=8Bit 。

字节是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有:KB 、MB 、GB 、TB4、计算机系统构成(1)计算器:主要部件是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对信息进行运算和加工处理,运算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续)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n等;
3. 授课形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