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课程改革计划应用于实践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重要角色。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以看出,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现,又是实践的动力。

1.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调适。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

对学生来说,其内心深处将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对其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

“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的外部需求。

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都是外部强加的。

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差。

教学改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教学改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教学改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传统被动学习的弊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师则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

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首先,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被动学习容易造成知识的浅尝辄止。

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暂时记住一些知识点,而没有深入理解和运用。

再次,被动学习也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

学生普遍注重临时记忆和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成为知识的主人。

与被动学习相比,主动学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首先,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环境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而增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主动学习中,学生需要思考和决策,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主动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培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为了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改变教师角色。

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主动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

浅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教学策略则成为了教育者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生合作学习、促进深度思考等方面,浅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教学策略。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提供自主学习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共同探讨问题,从而促进彼此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深度思考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利用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利用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或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素质,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一、变被动为主动,讲求探究。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只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被动记忆的过程。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以前让学生被动吸收知识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指导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现行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一部分内容时,不再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也是丰富多彩:“大年夜,这么小的孩子本该干什么?而小女孩却干什么?”“从‘光着头’‘赤着脚’,你能想到什么?”“‘马车敢撞她,小男孩欺负她’,说明了什么?”“她又冷又饿,却不敢回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是寒冷、饥饿、孤独、痛苦的。

为后文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一次次奇异的幻象奠定了基础。

这样,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语文教学中,仅凭课堂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如果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现行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十课)时,仅凭课本上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也是很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就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调查研究。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3年,我校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改后,我能利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宽松了,思维活跃了,善于表现了,乐于交流了,口语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用仁爱、信任、唤醒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修养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丰富多彩的人。

走在课改的路上,我在不断地改变着。

一、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当前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欣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因为我知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我善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悄然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用生命点燃生命。

我深深地体会到,给学生一方草地,学生就像拉磨的驴,原地踏步;如果给学生一片草原,学生就像一匹匹纵横驰骋的骏马。

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由马艳、张瑞雪两名同学导演了课本剧,同学们兴致极高,特别是扮演侍卫的白永利同学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为了突出两个骗子的贪婪,他先拿班级的脸盆装金子,当两个骗子再管他要金子时,他索性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了下来装金子,并且背在身上好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同学们为他精彩的表演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心理活动的揣摩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个性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所以合作的前提是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彼此信任,彼此包容。

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学习方式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

传统的教室式学习渐渐被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获取知识。

本文将探讨学习方式的变革趋势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在线学习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网上课程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学习各种课程。

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传统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学生们往往被迫按照同一进度学习。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却存在差异。

个性化学习的兴起使得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

通过给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和教材,个性化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的普及移动学习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了一种非常方便和流行的学习方式。

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读电子书籍、观看课程视频,甚至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交流和讨论。

移动学习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在公交车上、午休时间等,进行学习。

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便利性。

四、游戏化学习的推广游戏化学习是将游戏设计和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

通过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情节,学生可以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习知识和技能。

游戏化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游戏的竞争性和奖励机制,学生们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游戏化学习的推广将给学生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五、挑战与机遇并存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培养教师的在线授课技能和个性化教育能力。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小学课改论文篇一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小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为此,我们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体现教学的民主,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

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

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

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

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

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结题论文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结题论文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东宁县第三小学王明明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新课程、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维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但长期以来,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学习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四重”“四忽略”倾向: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生交流重一问一答,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我我们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实践。

第一,要转变学生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如语文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应“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时间。

此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我们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据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这说明我们平时极少给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能长期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不能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去机械操作,形成学习效率的极度低下。

学校教学改革论文

学校教学改革论文

学校教学改革论文引言: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方式和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纳入现代科技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学校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校应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与互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息息相关。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注重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增加实践环节,如实验课、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会,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能力和特点,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分层次、分课程水平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设置心理辅导师岗位,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并定期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九、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十、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需求。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学习方式论文学习意识论文: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论文学习意识论文: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论文学习意识论文: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农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有许多特殊情况,如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辅助教学的工具较少,跟不上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进城打工,使许多学生成了“留守学生”,这些缺少家长监督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给我们教师在实行课改要求时带来了不利条件,特别是数学教师,因为数学这门学科特点,学生不太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一、培养兴趣,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打好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这些学生因为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思想活动较为活跃.特别应该重视那些“留守学生”,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急需人去关心、呵护.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进而达到提高其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要通过内容、教法、语言及情境等方面使数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也可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数学故事,或者列举一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或者利用投影仪出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内容,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穿插一段古希腊学者在敌兵到来时还在专心研究的故事.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三,中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特征,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大胆创设能让学生好奇的情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乘法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感到特别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所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此时再想方设法改变其学习方式就事半功倍了.二、重视教材,改变“题海熬战”的学习方式数学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重视教材的学习,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灵活掌握书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如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教材,仔细阅读,反复琢磨,认真思考,熟练找出书中所述的概念的关键词句,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数学教师能把教材中的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三、灵活应用实验条件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实践、参与才能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实验材料这个条件相对城里来说就有很大差别,灵活应用农村特有的一些条件,像土豆、萝卜、纸张、火柴棒等这些材料都是学生身边就有的,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放飞学生的思维.如用火柴棒搭建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来探索规律,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四、将数学融入生活,改变脱离生活实际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理论提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大生活,认识数学的实质,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实现数学的生活化.例如,在农村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装修房子所需材料,家里一年的总收入及支出分配,计算储蓄利息,出售商品等.还有我们做衣服,外出乘车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数学,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农村中学有许多特殊的特点,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实际,灵活改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作文

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作文

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作文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应该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路人。

我们要主动提出疑问,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这种主动式学习不仅能增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学习。

网络、视频、APP等新兴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同时,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我们要重视实践环节,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如果脱离实践就会变得空洞无物。

通过实践,我们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的学习也要与之同步。

保持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我,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改变学习方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它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

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 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5篇)

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5篇)

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5篇)第一篇: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使“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生成是一种由隐性存在转换显性存在,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必须亲历教学内容的生成,不是教师把自己生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是促进学生主动生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这些生成点呢?一、在和谐氛围中生成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试想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有动态生成?因此,要想有生成,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激发求知欲。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进入角色,以准确的情感、恰当的手段、激情入境,进行富有情感教学,做到以境动情,以境诱情,以境育情,才有知识、情感的生成。

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

教师有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真正的个人教育信仰,教育教学才会有情境的温度,才会有感染力,才会使学生信服和哲服。

否则,你再怎么出力气,学生不买你的账,你的课堂就失去亲和力。

学生当然更一无所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每一环节,创设一个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得好的教学氛围,当然这决不是摆个花架子给别人看,也决不是走过场,而应创设一个真正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渲染,场景设计,情景再现,课件展示等,也不是只在新课前,而是贯穿整节课。

二、在学生需求中生成教师的“教”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论述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作文

论述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作文

论述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作文说起来,小学数学这玩意儿,早些年都是老师拿着教鞭,站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们坐在下面,小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竖得直直的。

那时候,数学课本就像一本圣经,老师的话就是法典,谁要是敢在课堂上打个哈欠,那可是要被罚站的。

可现如今,时代变了,连数学这门老古董也得跟上潮流。

这不,学校里开始推行什么“启发式教学”,听说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动脑筋,自己找答案。

这可不简单,就像让小娃娃们自己学会走路,摔倒了也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

我有个邻居,他家的小子今年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开始摆弄那些数学题。

他爸是个老派人,看着小子在那儿捣鼓,忍不住说:“你这孩子,怎么不按老师教的来?”小子不服气,嘟囔着说:“老师说了,要我们自己想,不能老依赖课本。

”他爸一听,愣了愣,然后笑了:“行,你小子有出息,自己想就自己想。

”这启发式教学,还真有点意思。

我记得我小时候,数学老师就是个严师,题目错了就得挨批。

现在的小孩,老师更像是个引路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不,我那邻居的小子,最近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他爸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这启发式教学,真是个好东西。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我有个老同学,他儿子也在上小学,他就抱怨说:“这启发式教学,听起来好听,实际上就是放羊,孩子们都玩疯了,哪还有心思学习?”他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启发式教学,要是引导不好,确实容易变成放任自流。

不过,话说回来,教育这事儿,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时代在变,教育方式也得跟着变。

启发式教学,或许就是新时代教育的一种尝试。

它让孩子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我探索,这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可要有意义多了。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学生,都得适应,都得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变革

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变革

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因为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一环。

因此,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的关系, 注重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与合作中学习研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这也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它的特点在于尊重每一位学习者的自主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充分发扬学生独立自主精神,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得以实现。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自我确定。

教师的作用是帮学生从不会确定目标到能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

怎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论文

怎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论文

谈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理念,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学习上的革命。

我们在实施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时,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顺应新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一、改变“学习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何为“学习方式”,简言之,就是为获取知识、技能等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传统教学下的学生知识获得主要靠“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

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

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习方式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购买新房》:为让学生检验房屋面积大小,需要学生亲自去测量房屋的面积。

那就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房屋面积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不同的生活意义。

因为测量房屋面积其实就是测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但是,房屋面积不是很规则的,实际的测量也有误差。

对学生提出的任务是:需要提交一份房屋面积计算报告:房屋平面草图、测量工具及注意事项、原始数据记录表格、面积计算的过程和给父母的购买建议书。

学生可以上网查询有关房产信息,给父母参考,这样的数据处理同时可以与他人分享,应用价值比较大。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发现: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可喜地进入数学等各科教学中,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现在是新课程与旧课程并存的时期,无论是哪种课程,教师都必须创设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宗旨,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寻求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科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科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科教育论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科都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成了目前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感悟。

一、消除教师自身观念上的障碍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无法得以转变。

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

二、转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

其实,每个学生都存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表现欲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压抑或扼杀了。

教师应想方设法将学生的这种潜能挖掘出来。

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开放性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性的语言也已经日常化。

如我常用这样的话激励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能行!”“你会回答得更好的!”“你一定行,试试看!”“你的这种想法(说法、做法)真不错,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我还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树立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我们认为,本次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学科的总和。

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

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且是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因此,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应主动地成为课程创新和开发的主体。

二、教师要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现代教学试图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另一方面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主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求得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在教学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首位的,智力、能力、态度、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
习习惯和人生态度培养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建立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之间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五、关注每个学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有获得发展、取得成功的权利。

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用一把值得怀疑的尺子,将所有儿童、少年分类归档,给予悬殊的对待,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会造成多数
儿童、少年失掉发展的信心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一生的持续发展,乃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民族的悲哀。

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与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

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在改革中,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