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难点
会解释现象
课前
准备
墨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备教师撰写)
批注
(由使用教师补充)
(一)分子热运动:物质有---------------------------构成
1、扩散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在不停地。
(2)分子之间有。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物理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分子热运动》
总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
教学
重点
分子动理论内容
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
控制变量法
小结:温度越,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得越快。
练习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A.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B.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练习1:下面一些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方法指导(分子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不是分子)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F、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运动与位置》,主要介绍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并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 掌握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于参照物的概念可能还存在困惑。

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小汽车和一棵树。

-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小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如何判断的?-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小汽车是在运动,因为它离树越来越远。

-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汽车和树的位置关系,判断出小汽车是在运动的。

那如果小汽车离树的距离一直保持不变呢?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参照物的概念。

- 教师: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我们需要找一个参照物,也就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或位置作为参考。

通过观察物体和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教师:假设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站着的乘客,你能判断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公交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3. 观察实验- 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书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看不见的运动贵阳市第十九中学 刘 琴

看不见的运动贵阳市第十九中学  刘 琴

看不见的运动贵阳市第十九中学刘琴一、内容分析1.1课标解析课标的要求是: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分子热运动是微观粒子的运动,不可能直接看出其运动的规律和情况,课标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从实验操作中理解物理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1.2知识点介绍本节内容包括“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以及应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物质的状态不同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物体的运动”、“力的相互作用”这些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认知基础,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微观世界的知识,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

由此,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从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入问题,分析讨论,总结出分子虽小,但是也是运动的,甚至分子间也有作用力。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提出问题——猜想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

1.3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热运动并且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教学设计2.1教材简介沪科版第十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一)、内容安排沪科版的“看不见的运动”安排在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之后,是学生在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只是这种运动从宏观世界走进了微观的世界;安排在第五章“熟悉又陌生的力”和后,学生已经对力的概念有所认知,并且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对学习“分子间也有力的作用”有所帮助。

(二)、基本要求1、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2、知道扩散现象以及扩散的原因3、能从生活现象中了解分子动理论的观点4、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分子热现象(三)、教材建议1、引入从上节课的复习引入本节课的问题:“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这些有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不动呢?”从上节课中学习到既然物质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是肉眼所看不到的小粒子,这些小粒子有空隙与否?分子是否在运动?分子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带着疑问和好奇,直接进入试验探究:2、实验探究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一盒小石头,当我们往其中撒沙子的时候,沙子就会镶嵌在石头的空隙中,那么不同的分子也有大小之分,如果分子之间也像石头之间那样存在间隙的话,他们也会镶嵌在间隙里的。

小学体育_第五节 《 保护眼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体育_第五节 《 保护眼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健康教育》保护眼睛一、教学目标: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眼睛可能造成的伤害。

3、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

2、了解不良的用眼习惯对眼睛的损坏,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蒙眼布水果让学生自由结合分成四队。

四、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玩通关游戏吗?胜利通关后高不高兴?那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玩?这节课一共是四关需要你们通过,同学们有信心吗?每过一关就用胜利的手势来表示。

现在开始上课第一关:谜语关1、喜欢猜谜语吗?现在就请进入我们的第一关谜语关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要是猜不着,对镜瞧一瞧。

师:打一我们身体上很重要的器官。

(眼睛){第一关过关成功}2、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眼睛的,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题(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第二关:游戏关。

下面老师找一个同学进行闯关。

哪个同学愿意参加?你用最快的速度把苹果交到老师手里,我一拍手就开始,看看用了多长时间,同学们一起来记时间,这个游戏对你来说非常简单,下面我们要增加难度,蒙上眼睛你用最快最安全的速度到框子里拿水果给老师,我们一起计时。

问题:同学们说一说,二次游戏有什么区别?哪次用的时间长?那次用的时间短?再让玩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说明我们的眼睛怎么样?(非常重要)如果眼睛看不见东西会很痛苦,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下面我宣布第二关同学们闯关成功。

第三关:学习关1、简单了解眼球结构。

我们同桌互相看一下,在对方眼睛里你能看到什么?看见的小圆孔叫什么名字呢?下面老师就带着大家简单了解一下眼球的基本结构(出示幻灯图片)2、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做耕种各样的工作,咱们同学们咨询观察图片上的叔叔,阿姨再用眼睛干什么?第一幅图:阿姨在认真的搞科研。

第二幅图:叔叔在灯光下认真工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章. 物体的运动 四、运动的相对性》优质课教案_6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章. 物体的运动  四、运动的相对性》优质课教案_6

2011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教学背景:1课时教学准备:一大一小两只毛绒熊、三角板与一个苹果、卫星模型与大号瑜伽球、一大一小两架飞机模型、玩具风车25个、电池与绿色花泥25组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2.掌握判断物体所处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3.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

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分不清研究对象和参考物。

因此,课堂采用生活化引入方式,以一大一小两只玩具熊的位置变换问题引入运动与静止概念,并对如何判定运动进行初步的方法小结,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强化研究对像的选取问题。

紧接着用一个“搬小猪”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概念,同时引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内会有两种运动形式,由此将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向参照物的选取。

接下来,通过火车问题,进一步强化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两者的关系,引出相对运动的概念。

用多个相对应用在生活、生产中的真实应用,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模拟或者应答,以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来反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研究对象、参照物的判定;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主要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机械运动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三、运动的相对性四、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应用1:同步卫星应用2:加油机和受油机应用3:风洞五、运动相对性造成危害的一面教学反思:本课将理解上的难点用游戏(搬“小猪”、风车、电池与花泥等)进行了分解,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入心。

用表现性任务观察(同步卫星、加油机等)学生的掌握情况,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反馈课堂学习成果,非常直观。

另外,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诠释比较到位,学生理解比较透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人眼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节——人眼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红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产生、紫外线的应用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以及它们的应用,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应用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实例,如电视遥控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引发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红外线的应用(如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如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如红外线的的热效应、紫外线的荧光效应等。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1. 红外线的产生2. 红外线的应用3. 紫外线的产生4. 紫外线的应用5. 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产生。

2. 请列举红外线和紫外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请谈谈你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看法。

答案:1. 红外线是物体由于温度而发出的热辐射,紫外线是物体受到光照后产生的辐射。

2. 红外线的应用实例:电视遥控器、夜视仪等;紫外线的应用实例:紫外线消毒灯、荧光灯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课题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其次章第3节“大气环境”中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洁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打下学问基础。

因此,要让同学更好的把握这节课是特别必要的。

同学分析本节课学习之前,同学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学问,比方:学校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这些学问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同学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同学学习本节课的难度。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组织同学分组商量,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力量,进一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力量。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熟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激发同学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力量,培育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讨,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并将所学的学问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缘由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同学逐步发觉问题,指导同学进行总结。

2.商量法:将同学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商量探究,并进行沟通商量,得出小组结论。

3.展现、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同学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展现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

栾城县第八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栾城县第八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原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量筒、酒精、水、长玻璃管、橡皮塞、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肥皂液、中间系线的铁丝圈。

学生准备:学案、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无论固体、气体还是液体它们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不动呢?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分子间是否有空隙1.实验器材:量筒(或滴定管)、染成红色的水、酒精。

2.实验步骤:(1)往量筒内放入12.5 cm3染成红色的水。

(2)再往量筒内放入12.5 cm3的酒精。

(3)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体积变化。

(4)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水和酒精混合视频。

4.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体积。

混合前水的体积V1/cm312.5混合前酒精的体积V1/cm312.5预计得到的水和酒精的总体积V1/cm325水与酒精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V1/cm324.35.实验结论: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练习1.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

结果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

这一实验表明固体分子间也存在间隙。

2.如图所示,将体积为V1的水和体积为V2的酒精装入玻璃管,恰好装满玻璃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了解扩散现象。

3.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推断和解释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商量,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究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根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 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局部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肯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肯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渐渐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事物运动的变化,理解事物运动是绝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不要以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就是宇宙中唯一的行星,要勇于发现新的天体。

二、教学重点:理解事物运动是绝对的。

三、教学难点:在探索太阳系起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可选择其中的两个环节):环节一:我们的宇宙朋友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到有无数的天体构成这个大宇宙空间,初步认识人类所在的银河系。

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里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过程:1、组织讨论;在浩瀚的宇宙里,有无数的恒星、行星、彗星,甚至还有星际尘埃,它们按各自特定的轨道在运动着。

你知道哪些恒星?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出示图片)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到天体是运动的。

3、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认识到运动是相对的。

4、启发学生认识到:由于距离遥远,我们看不见太阳,但太阳却看得见我们。

引导学生认识到银河系也在运动着。

5、提问:你怎样区分恒星与行星呢? 6、指导阅读第24页内容,说说恒星有什么特征?太阳的亮度为什么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暗?请你画一画太阳及其周围的行星、恒星。

7、拓展活动:人类也是宇宙中的天体,科学家根据测量知道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直径为10万光年。

那么银河系在运动吗?银河系是否还在扩张?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知道地球正处于银河系的中心,并且在扩张,因此地球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中有多少个行星?提问:你怎样知道银河系是个巨大的星系呢?银河系中有多少恒星?学生回答。

8、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环节二:认识太阳系活动目标:进一步认识太阳系的概况,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过程: 1、激趣引入:你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吗?教师:同学们,现在是北京时间19时30分。

19时29分会是什么时间?学生可能会猜想是晚饭后或者放学前儿童游戏期……再次明确本堂课学习主题—太阳系的形成。

《看不见的世界》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

《看不见的世界》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

大班社会《看不见的世界》说课稿一、设计意图在一次春游的路上,孩子们看到一个正在过马路的盲人,有的孩子便好奇地叫了起来:“你们看,那边有个瞎子!”通过这件事,我不断地思考:现代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能得到家庭、社会给予的关爱和照顾,而关心、照顾他人的意识却略显不足。

二、说教材为了让幼儿能够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和适应社会,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看不见的世界》,从多方面、多层次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满足他们亲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说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盲人生活的困难和不易。

2.技能目标:能主动去帮助盲人或身边有需要的人。

3.情感目标:激发尊重、爱护残疾人的社会情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四、说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残疾人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意识品质。

2.难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并能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五、说教法1.语言传递法。

利用谈话法与幼儿进行交流,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引发思考盲人的生活有哪些不便。

2.直观教学法。

播放多媒体资源,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去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3.陶冶熏染法。

通过观看视频、创建情景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情感熏陶。

六、说学法1.多通道参与法。

从不同角度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盲人的生活。

2.移情体验法。

采用模拟盲人的游戏,幼儿能更加深切地体会盲人生活的不易,知道盲人与正常人在生活上的差别并产生同情之心。

达到活动重点的需求。

3.合作游戏法。

通过“我来帮助你”的合作游戏,让幼儿体验在合作过程中,从中感受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体会到被别人帮助的好处,由此攻破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

七、说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黑暗时刻”(8min)(一)谈话讨论,引发共情。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世界真是美丽而多彩,能看到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儿……。

可是,有一群人,他们的世界却永远是黑暗的,你们知道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吗?(盲人)但有的人叫他们瞎子,他们听了心里该有多难受,这是不礼貌的。

2.1《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2.1《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1课,对应课标“5.1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下的低段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和“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通过使用观察植物的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并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同时感受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后续课程中对感觉器官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通过锻炼身体的场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聚焦于身体各部分。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学生将有方法、有顺序地观察并绘制身体结构,包括使用听、摸、看等方式来探索内部结构,以及观察外部结构。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强化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身体结构。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阅读科普资料来深入思考探索身体内部的结构,以激发对自身身体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外部结构,但常将五官与身体结构混为一谈,对内部结构的认识则相对有限。

在本课中,学生将借鉴观察植物的技巧来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身体。

尽管这些观察技巧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仍需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准确的示范和指导。

通过画图记录,学生可以提高表达兴趣,促进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描述。

鉴于一年级学生绘画技巧尚不成熟,他们在用图画表达发现时可能面临挑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2、知道我们身体内部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耳听、手摸、眼看等方式收集信息,据此推测身体内部的结构。

科学实践能够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态度责任能够如实将自己观察到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养成认真、细致记录的习惯。

科学《运动与能量》教学设计

科学《运动与能量》教学设计

5. 运动与能量【教学分析】能量是看不见的,而运动以及运动造成的变化是可以看见的,本课由追究看得见的现象的成因导入,感受能量的存在,观察物体的运动,从而将两者建立联系。

再用学生熟悉的弹珠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发现,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继而识别日常生活中其他能量。

【教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观察、描述运动的物体撞击其他物体时的现象。

3. 能用简单的图示表达物体的运动过程或现象4.联系生活、观察图片,识别日营生活中的能量5.会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

6.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弹珠。

【教学过程】1.聚焦问题,猜想假设师:(出示运动员跳沙坑、铅球落地、汽车撞坏的图片)你能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吗?生:运动员跳入沙坑,沙子被溅起来;地面被飞来的铅球砸出了坑:汽车被撞击后,外壳被撞瘪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经验,说说图中情景发生的具体过程生:……(比划)师;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发生物体这些现象与物体的状态有关系吗?生:它们都是被运动的物体撞到的。

运动的物体可以……,可以……师:如果它们没有被运动的物体撞击到,会有这些现象吗?这说明什么呢?生 1:说明运动的物体有种“力”生 2: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师:是呀!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我们一起来验证。

2.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爱玩儿的弹珠,我们就用它来验证。

你准备怎么验证运动的弹珠具有能量?生1:用运动的弹珠去撞另一个静止的弹珠,静止的弹珠公动起来生 2:用运动的弹珠去播……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推击时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组实验,仔细观察(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 总结现象,得出结论封:组来介绍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生;(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运动的弹珠能使静止的弹珠运动起来,还听见了“陆的运动的弹珠是具在能量的4. 迁移应用人类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特点应目到了生产生活中,我们起来看看,请传生活经验具体说出示射击、水坝、敲门等。

闭目行走幼儿园游戏教案

闭目行走幼儿园游戏教案

闭目行走幼儿园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闭目行走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 帮助幼儿培养平衡感和空间感;3.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4.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了解闭目行走游戏的规则和技巧,掌握幼儿的注意力和行为管理技巧;2. 教具准备,眼罩、安全柔软的地面、指示物(如小球、小玩具等);3.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或操场。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介绍。

(1)教师向幼儿介绍闭目行走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告诉他们在游戏中需要闭上眼睛,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行走。

(2)教师示范闭目行走的动作和技巧,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持平衡和安全行走。

2. 游戏练习。

(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闭目行走的练习,首先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幼儿闭上眼睛,进行简单的直线行走练习,让他们感受闭目行走的不同之处。

(2)逐渐增加难度,让幼儿在闭目行走的过程中避开障碍物或按照指示物的声音或触觉前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 游戏活动。

(1)教师安排闭目行走游戏的小组活动,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闭目行走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完成任务。

(2)在游戏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要求,如在闭目行走的过程中,让幼儿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或操作,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4. 游戏总结。

(1)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闭目行走游戏的过程和体会,让幼儿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和收获。

(2)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肯定和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反思。

闭目行走游戏是一项既有趣又能锻炼幼儿身体和心理能力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确保幼儿在闭目行走的过程中不会受伤。

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适当调整游戏的难度,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

通过闭目行走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空间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教育活动。

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

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

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探究目标: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够分辨出来物体的运动主要就是由哪种力(例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促进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动脑筋想要使臣物体运动出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设想出来多种并使物体运动出来的方案,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从学生们讨厌玩玩乒乓球、篮球,导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要出来各种办法使小球由恒定运动出来,并且想一想就是什么力并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建议:3人一小组,先悖论与设计,然后自己检验,再恳请同位同学学检验。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要与设计:将自己的见解录在观测记录表中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使小球动起来方案实验检验什么力?同学评价4.交流汇报: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要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⑴实验中就是什么力并使小球由恒定变成运动的?并将结论写下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⑶使学生融合生活列举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并使物体运动出现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教师明确提出问题,学生写作科学在线: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2、融合p39图恳请学生自己说道说道这些运动分别属哪种运动方式:对应状态、旋转、振动的特点:并辨别出来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3. 无处不在的运动-大象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 无处不在的运动-大象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 无处不在的运动-大象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本课背景运动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基本现象,现代科学将各种运动分为机械运动、声波运动、电磁运动等各种类型。

学生从小学习科学,需要学习和认识运动,了解运动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1.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学习和掌握来描述运动的术语和方式。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三、能力目标1.观察和理解运动现象。

2.运用已学知识描述、分析和解释运动现象。

3.学会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1.运动的基本概念。

2.运动的分类和特征。

3.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法。

五、教学难点1.客观描述和解释复杂运动现象的能力。

2.运用合适的术语和工具记录和观察运动现象。

六、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运动无处不在。

请观察周围,哪些事物在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声波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电磁运动?(学生回答)科学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讲授环节1.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现象。

2.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声波运动、电磁运动。

3.运动的特征:时空性、连续性、相对性、多样性。

4.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法:位置、方向、速度、加速度。

5.运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标尺、秒表、纸车等。

3. 操作环节1.观察和记录纸车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使用标尺测量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距离和方向。

3.使用秒表测量物体在时间上的变化。

4. 总结环节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学会了运用术语和工具描述和分析运动现象。

我们也学习了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

在今后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学习中,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这个基本概念。

《分子的运动现象》教学设计

《分子的运动现象》教学设计

一、《分子的运动现象》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此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能提高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宏观现象去推断微观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提问:通过已学知识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墙内开花墙外开,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提出疑问】分子在不断运动,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但是,我们看见过分子在运动吗?看不见,因为分子是微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今天却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同学们看见分子确实是在运动中的。

【讲解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和药品:1、实验仪器: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注射器、胶头滴管、滤纸、塑料瓶2、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实验步骤:1、向盛有30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的颜色。

3、将纸花用酚酞溶液润湿,固定在塑料瓶中,用注射器向塑料瓶底部注射一定量的浓氨水,观察纸花的颜色变化。

【注意】实验结束后,一定要提醒学生,实验的废液和废渣一定要放到指定的位置,不能随意丢弃也不能带出实验室。

【引入相关法制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实验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验;也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明白微观上的知识是能够通过实验,通过宏观的现象来进行推导研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比试验,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深化认识,提升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2.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宏观的演示,对比实验,概括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

【教学难点】
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物质由分子组成
演示实验,巧设情境:注射器密封后还可以将注射器的活塞向里推
新课教学: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演示实验:
现象: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就比预计的要小。

结论: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二、分子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演示实验——液体的扩散: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墨
水是否散开,哪个散的快。

现象1: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现象2:热水中墨水散开的更快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
2.归纳:
(1)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3)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4)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叫分子的热运动
2.气体和固体的扩散:
①气体、液体、固体都发生扩散现象。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有作用力吗?
1.学生体会:
①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笔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②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压短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交流讨论: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吗?
2.演示实验——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两块铅块压紧后,看下面是否可以挂钩码
现象:压紧的铅块下面的钩码不会掉下来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演示实验——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将注射器中吸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
活塞,与推动空气相比,容易推动吗?请同学说明
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4.归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学生们阅读教材,认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2.归纳提升:
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作用最强的是固体,它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形状的是液态;既没确定体积也没固定形状的是气态。

五、学以致用:(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1.解释为什么下图情况下严禁烟火?
2.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请说出此现象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分子动理论:
1.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作业
1.认真复习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
2.完成《校本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1.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