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语文词语(成语熟语)误用例句分类解析
高考成语误用的八个类型

高考成语误用的八个类型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1)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2)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分析】事情在将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这是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它常含惋惜意味。
“垂”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理解该成语时不可遗漏的一个关键字。
但大多数考生恰恰忽视了这个关节点,只注意了其他三个词,这样,该成语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成功”“失败”的意思。
此处的陷阱,极具迷惑性。
(3)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分析】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2.错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成语熟语误用分类及例题解析

成语熟语误用分类及例题解析熟语源远流长、形式精练、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惯用语。
它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从电台、报刊对熟语使用的情况看来,用错的地方很多。
综合分析一下,熟语误用主要包括以下八种类型:一、割离整体,望文生义。
熟语结构固定,其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因此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能断章取义。
例如:1、丹霞餐厅明天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2、最近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由于这潮流型乞丐帅哥的举止特立独行,亦有网友对其身份表示质疑。
3、销售商当初承诺若有质量问题,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来,他们却打起退堂鼓,死不认帐。
4、20XX年以前是7月份才高考,“七月流火”,热得要命,对考生不利。
5、两位选手的实力,旗鼓相当,比赛之激烈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
例1中“口耳相传”好像是“互相传递消息”,其实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耳相传一代代保留下来的”。
例2中“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并不是“另类”的意思。
例3中“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句中应改为“出尔反尔”。
例4中“七月流火”往往被人们理解成形容天气热,多年来报刊上早已这样错用,习非成是。
但实际上指夏天秋初,名叫“火”的红星西移下坠,天气渐渐凉了。
“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名叫“火”的红星,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
例5中,“针尖对麦芒”指争执时针锋相对,用于句中属望文生义。
此外,常用的“文不加点”、“危言危行”、“不刊之论”、“噤若寒蝉”、“惨淡经营”、“耳提面命”、“首当其冲”在使用时也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不辨色彩,褒贬失当。
熟语也有褒中贬三性,运用熟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
例如:6、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
高考常见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

常见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⑴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⑴明日黄花;⑵火中取栗;⑶万人空巷;⑷不刊之论;⑸不为已甚;⑹望洋兴叹;⑺不足为训;⑻因人成事;⑼弹冠相庆;⑽久假不归;(11)司马青衫;(12)数典忘祖;(13)大动干戈;(14)高山流水;(15)不绝如缕;(16)不翼而飞等。
附解释: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第二类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高考语文熟语误用类型

高考语文熟语误用类型高考语文熟语误用类型综合近年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便可发现,熟语的运用能力仍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而如何把握好这一类型的题目呢?我们要找出此类题型的命题规律,使熟语的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我们就全面搜查近年高考熟语的每一项错误,总结归纳出高考熟语故意致误常见的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生活。
因此,此错误类型是生活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
如:例1、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宁夏卷〕:“耳提面命〞的意思是不仅要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要揪着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教导。
句子只片面地认为是“当着面〞的意思.例2: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湖南卷):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
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这里望文生义为“水和颜料融合在一起〞。
例3: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辽宁卷):大人不见小人怪指“地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
〞这里错认为此熟语是“地位高的人都不怪我,而你地位低的人反而来怪我〞的意思.例4: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浙江卷〕:此熟语的意思是外来品大家都很喜欢。
不知道的东西,都很喜欢.这里望文生义了,误认为是“外国人喜欢学汉语〞了。
二、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如:例5: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浙江卷〕: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这里的老师鼓励学生应该是件好事,用“推波助澜〞褒贬失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在高考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成语的运用是其中一个考点。
然而,许多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常常出现误用的情况。
本文将根据高考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一、义项混淆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的义项混淆,从而导致与原本的意思不符。
举例来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使用“亡羊补牢”,将其用于形容已经失败的事情后做出的补救行动,实际上,“亡羊补牢”原本的意思是指在羊丢失后补牢。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词序颠倒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成语中的词序颠倒,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出现错误。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将“声东击西”错误地写为“声击东西”,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变得荒谬。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声东击西”,表示用声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侧偷袭。
三、用词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中的词语用错,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或错误。
比如,许多学生会将“井底之蛙”误写为“井底之青蛙”,这个错误使得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
实际上,“井底之蛙”指的是视野狭窄、缺乏见识的人。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井底之蛙”。
四、成语替换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替换为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偏差。
例如,许多学生会将“洗耳恭听”误写为“洗耳朵倾听”,这个替换使得原本的成语意思变得扭曲。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洗耳恭听”,意思是形容非常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套用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成语,使得整个句子的语境出现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会在描述一个人不顾困难坚持努力时使用“泥里做红莲”,然而,“泥里做红莲”实际上是指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与学生希望表达的意思不符。
恰当的使用应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形容一个人坚决不放弃。
通过对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成语的正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高考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一)

高考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一)高考成语误用详解1.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
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莫衷一是。
(衷;折衷。
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般用于指议论者。
句中可改为“无所适从”。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好。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3.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
(“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
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
)4.王厂长的一席话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谦辞,不能用于别人。
注意,不少成语是专用于谦敬的。
)5.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
)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7.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
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是一个自谦之词。
)8.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9.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10.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如下:1.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成语的含义。
例如,“登峰造极”原意是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表示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2.褒贬误用:指在运用成语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理解错误,褒贬混淆。
例如,“想入非非”原意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是中性词,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表示胡思乱想。
3.语境不合: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成语的含义与句子的整体意思不符。
例如,“美轮美奂”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如“美轮美奂的舞姿”。
4.画蛇添足: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后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并散布谣言。
5.颠倒词序:指在使用成语时,将成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或错位。
例如,“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文思敏捷,落笔成章,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做事之前没有计划或条理。
6.断章取义:指在使用成语时,只截取成语的一部分来表达意思,忽略成语的整体含义。
例如,“万人空巷”原意是形容人们都出来观看盛大的场面,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街巷十分冷清。
7.张冠李戴:指将一个成语错误地用于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成语上。
例如,“首当其冲”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现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混淆字形:指由于字形相似而将两个不同的成语混淆使用。
例如,“再接再厉”和“厉兵秣马”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前者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后者形容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但有时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高考成语熟语误用

二、感情色彩失当
1、闪烁其辞:形容说话遮遮掩掩,半 吞半吐。不肯露出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含贬义。 2、游手好闲:形容懒散游荡,贪图安 逸。含贬义。 3、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含贬义。 4、罄竹难书:形容罪状多得难以写尽。 含贬义。
5、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追逐某种东西, 就像成群的鸭子一起去啄食一般。含贬 义。 6、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项坏事的人 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含贬义。 7、痴心妄想:指一心向着毫无指望、不 可能实现的事情。一般用于贬义。 8、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情况引起 的内心震动。用于贬义事物。
22、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 神。只能形容年轻女子美丽可爱。 23、汗牛充栋:指用来形容书多。 24、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巧妙、高超。所修饰对象必须 是人工制作的,不能是天然的。 25、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般伤心 和着急。只能用于死了父母。且含贬义。 26、令人发指: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只用于愤怒的情绪。且含贬义。
33、捉襟见肘:指衣服破烂,也比喻 困难重重,无法应对。误用为衣服不 合身。 34、不知所云:现指说话思路乱,说 话叫人摸不着头脑。常误用为听话人 听不懂。 35、年富力强:指年轻力壮。误用为 有经验。 36、无动于衷:指对色”。
37、惜墨如金:指写字、作画、作文不 轻易下笔,力求精炼。错用为不愿动笔 墨。 38、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 遇。误作为不期而遇。 39、不寒而栗:形容非常害怕。误用为 因为非常寒冷。 40、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 专用于消息等;物品类用“不翼而飞”。 表示消息传得快,而不是跑得快,更不 指物品。
28、卓尔不群: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 超乎寻常。多误用为不合群。 29、振聋发聩:比喻能使糊涂麻木的人 清醒的言论。多误用为使人耳聋。 30、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 误用为“依靠自己把事情做成功”。 31、狭路相逢: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 多误用来形容路窄。 32、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 连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了。多误用为初 学。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第一篇: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的考查是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是比较固定的。
考生如果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
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一、不懂词义而误用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准确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否则易望文生义导致用错。
例(1)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分析: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今义释古义。
“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律古造成误用。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差强人意”是指还能使人满意。
“强”是“振奋”的意思,引申为符合。
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例(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
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例(5)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分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
“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
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6)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分析:“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没有整体把握”。
例(7)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分析:“长物”指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高考易错成语熟语例句辨析123

高考易错成语熟语例句辨析1、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2、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
3、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4、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5、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6、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项望文生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8、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9、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持平之论指公正的意见。
也指折中、调和的话10、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言人人殊:说的话个个不同。
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11、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解析

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解析该类题的设误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望文生义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由于缺乏对成语意义的准确理解,仅从字面意思来推测,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①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08全国卷Ⅰ)②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08安徽卷)【解析】①句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②句中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而不是感叹的意思。
二、用错对象有些成语是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如:①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08全国卷II)②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08安徽卷)③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08重庆卷)④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08四川)⑤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能否换为鱼龙混杂)(08广东)⑥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湖北卷)【解析】①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②句中行云流水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对象多指文章、歌唱等,而不能是时间。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及举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类型及举例一、望文生义(错误原因: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暴,空手搏斗。
冯,同“凭”,从水中走过去。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能理解为“连续不断”。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削除错字。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
也说一文不名。
【不瘟不火】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多用于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然,是的,对的。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苦费心力。
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
原指下笔前极力构思。
后也形容在困境中艰难地从事某种事业。
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经营状况不好。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
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因无力抵抗而跟敌人订的盟约。
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多误解为签订合同。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大方,专家学者,内行人。
【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仁,仁义,道义。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
形容恳切地教导。
【罚不当罪】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也不计较。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
(含贬义)【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高考考察成语误用案例及正确解释

误用成语举例(音序版)A.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使,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大坝。
2、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3、这里药铺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4、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5、李小红从痛苦中苏醒过来,老板对她不仅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予以摧残。
6、一个成年人做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不可理喻....。
7、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8、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9、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10、他被敌人抓住后,虽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11、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12、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13、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不以为然....。
14、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改革方案的初稿。
15、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16、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C.17、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18、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
19、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
高考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

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成语运用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而排除错误选项是我们选出正确项的最常见、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我们做准成语题有重要意义。
现将成语使用中常见的误用情况归纳如下:一、望文生义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
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
例1: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辨析: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例2: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辨析: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成语使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时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无误用。
例1: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辨析:“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这里改变了使用对象,自然不正确。
例2: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辨析: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其使用对象是女子,该句却用来形容民族歌舞,显然用错了对象。
三、误用褒贬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色彩的,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无用。
不辨色彩主要表象在褒贬无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误用100例分类归纳5页

成语误用100例分类归纳一、褒贬不当1、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褒义。
//误用:苦口婆心。
2、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糟,贬义。
//误用:面貌焕然一新。
3、粉墨登场:演员化装后上台,多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贬义。
//误用:用于褒义语境中。
4、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误用:作褒义。
5、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怎样做坏事,下面的人就学着做,贬义。
//误用:用于褒义语境。
6、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误用:作褒义用,如形容“勇气”。
7、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误用:混同于表褒义的“无微不至”。
8、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误用:用于褒义语境中。
9、咬文嚼字: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含贬义。
//误用:作褒义解10、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褒义。
//误用: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11、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表贬义或自谦。
//误用:为中性12、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
//误用:表示气势宏伟。
13、弹冠相庆:坏人做官,同党祝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误用:作中性的“互相庆贺”意。
14、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含贬义。
//误用:用于中性的“评议”15、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贬义。
//误用: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16、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误用:表示人很多,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17、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褒义。
误用:形容毫不犹豫的干坏事。
二、敬谦误用18、蓬荜生辉:自家简陋,对方的到来使自家增光。
//误用:形容别人的家19、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贬义。
//误用:褒义20、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用于他人或讨论终止时。
21、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误用:拒绝别人的要求。
22、鼎力相助。
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

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第一类: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成语是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其中个别成语的意义尽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演变,但大多数还是也需要注意来源、典故、出处等,不能与成语本意或者固定意义相违背的。
下列成语就必须记清词意,不能望文生义。
1.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不是“形容距离小”。
2.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
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3.拍手称快:快,痛快。
拍掌叫好。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4.不足为训:足,值得。
训,准则,典范。
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5.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6.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
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7.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8.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9.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10.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
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11.久假不归:假,借。
长期借去,不归还。
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12.明日黄花: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13.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
高考成语误用经典类型解析实用一篇

高考成语误用经典类型解析实用一篇高考成语误用经典类型解析 1高考成语误用经典类型解析前后矛盾有些成语,就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尽管准确,但还要看它在整个句子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
例23: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辽宁卷):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而前半句已说是第一次,又何来的刮目相看呢?例24: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赠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赠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四川卷):僧多粥少:比喻不够分配之意。
而前半句说消费者寥寥无己,后半句怎能说僧多粥少呢?明显的供大于求嘛。
八、词义用错成语是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的含义也相对固定。
因此,成语在使用时要求也较高,如果句子和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有出入,我们称其为词义用错。
例25: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宁夏卷):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非常谦虚。
句子意思并不表现丛飞谦虚,因此用错成语。
例26: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山东卷) :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句子的意思根本没有帮助之意,用错成语了。
例27: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广东卷)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句意的大方面和具体方法并不属于南辕北辙。
例28: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北京卷):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句子意思和读书无关,因此用错成语。
例29、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类型高考语文成语必背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类型高考语文成语必背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类型|高考语文成语必背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必猛攻。
分析:①中的“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
无须修改。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allure。
似乎就是所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厚实。
与“四郊多垒”的意思刚好恰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就是指四郊都存有敌人的营垒。
后用以形容敌人四面出击,形容危难。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专制,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
“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基准②中的“等量齐观”应当改成“一视同仁”。
这两个成语虽说都存有“同样对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通常用作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例如:”因为他就是把社会阶层、贵贱、智愚、贤不肖、不为、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
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就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就是公平的,不分后粗细长幼,例如:“就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将近而握离。
”①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②姐姐性格暴躁,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出席社交活动。
分析:①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②中的“卓尔不群”就是指头顶四肢,远远超过通常,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例句中将“卓尔不群”和“性格暴躁”同列,似乎作者以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将“卓尔不群”改成“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高考语文词语(成语熟语)误用例句分类解析褒贬误用1.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2013·全国大纲卷)处心积虑:意为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一般用于贬义场合,此处不合语境。
2.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弹冠相庆)(2008·浙江卷)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
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
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
多用于贬义。
3.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2·安徽卷)令人侧目:侧目,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褒贬使用不当。
4.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山东)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5.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2015·安徽卷)倾巢而出:全体出动。
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多用于贬义。
不合语境。
6.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金科玉律)(2008·浙江卷)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
此处,“清规戒律”不能换成“金科玉律”。
7.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2013·全国大纲卷)求全责备:意为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带有贬义,用在此处不合感情色彩。
8.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2012·四川卷)如期而至:按照约定的期限到了。
褒贬使用不当。
9.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2012·新课标卷)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褒贬不当。
10.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7·浙江卷)“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是个贬义词,褒贬误用。
11.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2013·新课标I卷)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是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充分。
不合语境12.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2016·新课标II卷)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13.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6·新课标II卷)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不合语境。
14.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2004·浙江卷)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5.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2014·北京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
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抢占市场”等行为。
16.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2012·全国卷)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应改为“不负众望”。
17.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2015·广东卷)不容置喙:置,安放。
喙,嘴。
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此处成语不合语境,句意指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这一事实是无需置疑的,与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关,可改为“不容置疑”。
18.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2006·浙江卷)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这里要改为“不厌其烦”。
19.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是不同凡响....了。
(2012·江西卷)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
20.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2013·山东卷)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显然与语境相悖。
21.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013·新课标II卷)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22.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2014·安徽卷)登堂入室:也说“升堂入室”,谓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后也形容唐突进入,指鲁莽不礼貌的行为。
23.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2014·山东卷)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
比喻掉转方向,与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24.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2013·新课标II卷)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与语境不符。
25.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2014·大纲卷)“风声鹤唳”的意思是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26.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2016·浙江卷)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
感到象糖那样甜。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27.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2016·新课标III卷)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
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观众们欣赏小香玉的表演,句中并没有观众们用新眼光(即隐含原来不欣赏的意思)欣赏他的意思,成语使用不正确。
28.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2014·山东卷)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29.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2012·全国卷)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30.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蛇添足)(2009·浙江卷)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此处“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能换成“画蛇添足”。
31.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2012·全国卷)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32.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2016·山东卷)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
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
33.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
(脱胎换骨)(2009·浙江卷)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
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
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此处“鲤鱼跳龙门”不能换成“脱胎换骨”。
34.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2009·浙江卷)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
名不副实:副,相称,符合。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指空有虚名。
近义词:徒有虚名。
此处“驴唇不对马嘴”不能换成“名不副实”。
35.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2013·新课标I卷)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这里不止两家,故错。
36.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