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自然科学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
初三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浙教版
•日本的水 俣病患者
•长江上游植被遭人为破 坏
❖ 1、环境保护的含义: ❖ 2、环境保护的措施:
▪ 设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制定法律法规 ▪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监察站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 ——广东省的鼎湖 山
•
自然保护区
•淡水生态系 统
资料分析
•A:微小的水生植 物
•B:剑水蚤
•C;蜻蜓的幼虫子
•D:小鱼
•E:大鱼
*小红点表示有毒物质, 进入生物体内难以分解 、无法排出。
•讨论 •1:、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
有毒物质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 ,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 ,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无法排出的,这些 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资料:日本的水俣病是有毒物质 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
•1953年,日本的水俣(YU)市出现了病 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 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 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1965年查明,此病 是由该市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 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 →食硅藻的水 生昆虫及其幼虫 → 石斑鱼 → 肉食性鲟 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 10—20mg/kg,最高达50—60mg/kg,比原 来含汞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 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 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A •C •F
•A B C •D结论:
•B •D •G •E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课件)
丙
1600
1200
800 甲
400
乙
丁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
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本课结束,谢谢!
(4)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B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估计
(5)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
一定程度的_自__动__调__节__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 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_整__个__生_。态系统
课堂演练
练习3:下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
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课堂讲解
②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
环境因 环境污染
人 为
素的变 化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因 素
生物种 类的变 物种的无节制捕杀和物
化
种的盲目引进
课堂讲解
森林植被破 坏
人类对地球 的破坏
土地沙漠化
藏羚羊的呼唤
垃圾成灾
课堂讲解
课堂讲解
我们仍然处在沙尘暴的威胁之下,沙尘暴 只是一个符号,真正威胁我们的是生态环 境的持续恶化。
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
态平衡的原理 (1)有稳定的____能__量__
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___相__对__稳__定_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其_他__生__物__生__活__提__供__氧__气__和_。养料
(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C_O_2_______能 _供_植__物__进__行__光__合__作__用__合__成__有__机。物
课堂演练
[练习1]我省某一地区,有一片林木,如图
浙教新版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结束语: • • • • • • • • 碧水、青草、牛羊„„ 地平线之外一片苍茫。 “小小寰宇”在宇宙中旋转, 承载着它的生命之网。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的蓝色星球, 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 捍卫家园是人类不可推卸的使命,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
2.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生物圈Ⅱ号的启示
“生物圈Ⅱ号”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目前对
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
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
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
维生系统。
人类应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不满 300万岁的人类想对45亿高龄的地球 指手划脚当家作主,为时尚早。人类 要避免让生物圈彻底崩溃,否则,人 们很可能不会再有下一个五千年文明。
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 失,生态平衡被破坏,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以上是
人为
因素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 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 A、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石 油海洋的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破坏。 B、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 (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B、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
(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 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实例:(1)河流(2)森林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4、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5、负反馈调节(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
(2)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①负反馈调节图解:②食虫鸟和害虫的捕食关系曲线:⎭⎪⎬⎪⎫A 代表害虫B 代表食虫鸟两者相互制约→数量相对稳定(3)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
6、正反馈调节(1)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2)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图示如右:(3)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7、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组分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 ,并使自身的 保持原状的能力大小: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 定性就越 ,反之则越低(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9、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10、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件(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①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③提倡划区轮牧。
3. 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洒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无数捕 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 动物,会不会导致种群严重 减小?会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 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 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 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 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 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 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负反馈
作用: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态 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
食虫鸟数量增大
食虫鸟数量减小 食食 物物 增减 多少
天天 敌敌 减增 少多
害虫数量减小
害虫数量增大
正反馈
实例:
湖泊受到了污染
+
(
+
鱼类等生物死亡
)
结果: 死鱼等生物腐烂
正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
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 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
自我调节能力 强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 高
森林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较 高 恢复力稳定性较 低
人工林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较 低 恢复力稳定性较 高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
力稳定性一般存在相反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 能力较小,原因是 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件(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
3.生态系统调节特点: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外来影响不超限度,称为 “干扰” 外来影响超过限度,称为 “破坏” 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 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 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
内容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稳态)
原因
自我调节能力
如何提高?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措施:
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 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 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负相关关系 联系 2. 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 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 恢复力稳定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想一想:苔原、沙漠生态系统也是这样吗?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993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 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 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 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 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 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 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 无法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 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 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 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来自例1:食物短缺草
科学九年级下浙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与“数量”有关文档共16张)
(1)有稳定的_____
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能_量_________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相_对__稳__定_______________。
其它生物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能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
(植5物)进微行生光物合能作利用用合和成有机物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1页,共16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鼠食物
增加
鼠数量 增加
鼠数量下
鼠因饥饿 死亡
降
鼠吃大量植 鼠吃少量植 物
物
植物
减少
植物 增加
第2页,共16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
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A.寄生
B.共生 C.捕食
D.竞争
其它生物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1)有稳定的_____ 来源。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A.寄生
B.共生 C.捕食
第4页,共16页。
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
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例如: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 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后来牛粪成 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 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貌。
新同步九年级科学浙教版下册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重点要点)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平衡的特点)(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________和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2)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________和______的输入、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4.稳定性的大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其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例1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种类: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特点: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人口增长引发的危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改造了自然环境,在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
2.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关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________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化或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烈。
九年级下科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课课件PPT浙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 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是相对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生态平衡
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那么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你的猜测是?……
◆人为的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
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 稳定就会被破坏!
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 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
场出现一块块秃斑,苍蝇滋生,危及家蓄,草原生态平衡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思考: 如果分别大量捕杀左右两个生态系统中的小鸟,对两个生态系统各有何影响?对哪一个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性要大? 为什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2)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2)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鸟,对两个生态系统各有何影响?对哪一个生态系统
造成的破坏性要大? 为什么?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 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 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区别?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学以致用
3、在一条“植物→雷鸟→猛禽”食物链中,全部猛禽
若消失了,则雷鸟的数量会( C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4、我国黄河上游生态平衡被破坏主要是__人__为____因素 的破坏,并导致____自__然____因素的强化而造成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浙教版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 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当今世界上有两种强大的因素,经常破坏生态系 统的平衡。首先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常常造成森林毁灭、水土流失、草原荒 废、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其次,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污染,也常常破坏生态系统。例如工业废 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排放入湖泊,使湖 泊中有机体因缺氧或受毒害死亡,造成湖泊生态 系统的破坏。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鼠数量 增加 鼠数量 下降 鼠吃大量 鼠因饥饿 植物 鼠吃少量 死亡 鼠食物 植物 增加 植物 减少 植物 增加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居民区附 近的一河流(图A)进行溶解氧和藻类的测书定,并根据所 测结果绘成图B,发现在AB段溶解氧和藻类大量减少。通 过调查,了解到在河流A上游附近处有一酿造厂将污水直 接排入该河流。请据此回答: (1)在河流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 。 (2)D段后,水中的 溶解氧和藻类基本恢复, 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 。 (3)对此污染问题的处 理,请你提出一条合理 化建议 。
第 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 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过 程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稳定;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 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这也是与生态平衡的区 别; 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 力稳定性等方面。
九年级科学下册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教案浙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自然因素: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视频:2005年的台风“麦莎“,印尼”海啸“,危地马拉泥石流、南亚地震等)讨论1:我们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麦莎”过后当地的菜价上涨,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下降。
)简介中国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
(可预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汇总交流)讨论2:如何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减轻自然灾害导致的后果?思考:植树造林为什么能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往往会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
视频播放:污水污染、过量开采资源、森林的大肆砍伐.讨论:1、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原来生活在森林中的动植物将受到什么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2、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3、本地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4、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1、介绍十大林业工程2、建立自然保护区3、颁布法律文件4、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小结:教学说明:本节课可上成讨论课,课前可事先让学生分别调查和收集资料,在课上交流.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新教材浙教版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周围的生态系统。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
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 2004年08月13日
四川丹巴发生特大泥石流
1人死亡,50人失踪,另有71人被困。这 是灾情最严重的水卡子村损毁严重的民房。
中国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P66)
自然致灾因子类别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
假设气侯条件较好,小麦大量增加, 鼠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com/xiazai/
PPT教程: www.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把鼠全部杀死,会恢复到原来状况吗?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生物种类越少, 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稳定性也就越低. 生态系统容易失去平衡
1、该生态系统稳定性高还是低? 2、狐全死了后,该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吗温带?
草
把狐全部杀死
原 生
态
系
统
的
食
物
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复__杂___,生物种类_越__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自然科学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 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意义。
3. 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 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变化,物质和能量总是不断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中,所以说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2.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
4.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它的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特点:①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构上的平衡)②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功能上的平衡)③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例题1:观察下面的草原生态系统,指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说明食物链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致情况。
思考:1. 若外界干扰不大的情况下,在几十年中,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怎样的变化?2. 由于某种原因蛇或猫头鹰而突然大量减少,那么在这个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重新保持稳定吗?“某种原因”你认为可能有哪些?解析:观察得图中能量流动情况为:无机环境物质能量生物群落物质能量无机环境−→−−−→−−思考分析:1. 有衰老、死亡、繁殖、新的生物迁入迁出。
2. 蛇由于某种原因而突然大大减少,被蛇作为食物的鼠的数量迅速增加,草的数量同时迅速减少,但是同时蛙的数量也会迅速增加,则食草昆虫会迅速减少,那么草的数量同时就有所增加。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作用,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最终能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会重新保持稳定。
“某种原因”可能性是比较多的。
①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使得蛇死亡而减少;②也可能大量施用农药,鼠和青蛙而死亡,蛇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③由于无机环境的变化使得蛇迁出等等。
小结: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几十年内,若外界干扰不大,则生物个体会不断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环境到生物群落内部,又不断地从生物群落内部散发到环境中去。
但是从整体上看,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数量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把生态系统这种平衡称之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越稳定。
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3.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讨论:下图两个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森林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思考: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地衣等植物;有丰富的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其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态系统。
是人起主导作用。
人们种植的植物是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比生物单一性的农田生态系统要稳定得多。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但一旦破坏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将比农田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
(三)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它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3. 影响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有: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1)由于自然的灾害常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因素,因此称为自然致灾因子。
(2)自然致灾因子类别:有大气圈致灾因子、水圈致灾因子、生物圈致灾因子、岩石圈致灾因子。
(3)自然致灾因子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
(4)自然致灾因子危害性: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常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4. 防灾灭灾措施:①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
②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
思考: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解析:森林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植树造林能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
练习:1. 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A. 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B. 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定很小C. 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 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本题考查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和因素。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动调节能力,只是能力大小不同,不可能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选D。
2.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A. 分解者大量减少B. 生产者大量减少C. 动物大量减少D. 食物网简化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们使物质和能量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因此生产者大量减少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
选B。
(四)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2.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破坏作用的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有:①对森林的过度采伐;②对草原的过度放牧;③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而造成植被破坏;④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汽车排放尾气而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
3. 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4. 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思考:1. 1998年,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大灾过后,党和政府痛下决心,宣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保护植被和防治洪涝灾害有什么关系吗?解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严重流失,气候变化异常,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 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洒过农药,那么,DDT是哪里来的呢?解析:农田中大量使用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后,导致水生生物中毒,远在南极的企鹅也难幸免。
练习:某乡有一池塘,塘中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
后来,由于附近办了一家小型化工厂,经常把污水排入池塘中,结果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
(1)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池塘的这种变化说明池塘的遭到了破坏。
(2)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化工厂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对池塘水质影响,超过了池塘生态系统的能力。
(3)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
(五)环境保护保护环境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护。
(4)环境保护:1. 自然保护:涵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措施:(1)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2. 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练习: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类把草的种子吃掉,试着将某块草地用网罩上。
过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加网罩的草生长良好,加网罩的草地上的草数量却比以前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网罩草地的()A. 草的光合作用减弱B. 食物网发生变化C. 土壤结构改变D. 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前后两种草在土壤结构和光合作用效率方面不会有太大差异,而人工增加网罩,虽防止鸟吃草的种子,但同时也阻隔了鸟对食草害虫的捕食,导致害虫数量大量增加,影响了草的生长。
所以食物网和食物链结构变化是导致草长不好的主要原因。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均应遵循生态的自然平衡规律。
选C。
【典型例题】例1. 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M以N为食B. N以M为食C. M与N无捕食关系D. 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捕食的概念。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
由于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所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随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小而减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
由上图曲线分析出N为捕食者,M为被捕食者,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例2. 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A. 增多B. 减少C. 基本不变D. 可能增也可能减分析:此题考查食物网中的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与蛇的食源断缺而引起它们数量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