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绝分析

合集下载

三国“三绝”联赏析

三国“三绝”联赏析
_
隆也” 及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 , 诗“ 语 说刘备 能三顾茅芦 , 重用诸葛亮这样 才德兼备 的贤臣 , 始得创 建蜀汉 , 了刘邦 创业 、 延续 刘秀 中兴 的刘 氏王朝 的正 统。下联 ,济大事 , 为本 ” 出< 国志 ・ 主传> “ 人 典 三 先 曹操南征荆州 , 荆州百姓随刘备南逃 , 有人劝说刘备弃 百姓可行 军迅 速 自保 , 备言 “ 刘 夫济大 事必 以人为 本 , 今人归吾 , 吾何忍弃去 ! ~四方靡骋” 化用 < ・ 诗 小雅 ・ 节 南山> 中的句子 :我瞻 四方 , 蹙靡所 骋。靡 , 。蹙 “ 蹙 ” 元 蹙 , , 可引 申为动荡不安。骋 : 马奔驰 , 紧迫 这里 纵 喻施 展才能。黎即黎民 , 指一般人民。下联意思是说 , 民 黎 百姓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 的根本 , 日天下多难 , 今 我 元法实现 自己的抱负 了, 愿你能保佑 蜀地 黎民 百姓得 享安 宁的生活。联 句化用君 臣名言 , 不露痕迹 , 拳拳之 义、 殷殷之情尽在其 中。 关羽是罗贯 中精心刻 画的人物形 象之 一 , 也是三 国人物 中享受香火最盛 的一位 , 明清封建统治 者 , 出于 政治上的需要 , 到处 为其建庙 , 毛宗纲评 其 为“ 今来 古 名将 中第一奇人” 后世将 其奉为 “ , 武圣 人” 是 小说 中 , 的“ 绝” 义 形象 , 以在 写关羽 的对 联 中尽 力渲染他 的 所 忠勇 和神武。 匹马斩颜 良, 河北英雄 齐丧胆 ; 单刀会鲁肃 , 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是湖南省湘潭市关帝庙里 的一副对联。建安五 年, 袁绍派遣大将颜 良率军 围攻操军 。颜 良连斩 两员 曹将 , 曹营无 人能 敌 , 羽奋 然上 马 , 入无 人之 境。 关 如 颜 良措手不及 , 被关 羽一刀斩 于马下 。河北 将 士惊魂 失魄, 不战 自乱 。曹军乘势进攻 , 大获全胜。关羽镇守 荆 州时 , 明知东吴设下 陷阱, 强要荆州 , 仍从容渡江 , 单 刀赴会 。鲁肃提起归还荆 州事 , 羽假 装喝醉 , 席 , 关 离 右手 提刀 , 左手 挽住 鲁肃 , 从容走 向江边 。吴将 吕蒙 、 甘宁等人 , 恐怕鲁肃 被伤 , 不敢动手 。关羽直到江边上 自己的船 时, 才放了鲁肃 , 已吓得魂不 附体 。这副 鲁肃 对联 , 引用这两 个故事 , 刻画人物 , 形神 具备 , 烘 云 用“ 托月” 映写之法 , 出关羽的机智与 勇敢 。 衬托 道 辞曹书, 美武 侯笺二表 ; 媲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一、智绝:诸葛亮。

1、聪明绝顶,料事如神,熟知天下大势;有超人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2、过人的口才与匡扶汉室的决心舌战群儒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忠君爱国的优秀品质白帝城托孤
二、义绝:关羽(青龙偃月刀)。

1、英雄虎胆且有过人机智单刀赴会、淹七军
2、武艺绝伦,有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3、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4、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

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义释曹操
5、有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刮骨疗毒
6、顾全大局挥泪斩马谡
7、刚愎自用,自负大意失荆州
三、奸绝:曹操。

1、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视天下群雄如草芥。

2、爱才且智力过人当年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当袁绍的谋士许攸发现自己的主公没有远见的时候决心投靠曹操许攸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正准备休息听说许攸来了连鞋子、衣服都没穿好就去迎接他当时许攸感动到流泪以后为曹操出谋略提出偷袭袁绍的粮库“乌巢”结果曹操大胜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从这可以看出曹操的人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对敌方来投靠自己的人推心置腹慧眼识英雄曹操的诗歌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无疑是他对自己雄心壮志的表现扫平四海,称霸天下的英雄之志;心系天下,虎视群雄的英雄气魄。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 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 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形象。

《三国演义》想说啥?
作者最给予热情描写是蜀汉集团 ——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刘备与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 “贤亮”,又能“尽亮”; “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 “白帝城托孤” 通过塑造诸葛亮超轶绝伦的“智绝”形象,还总结 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经验
“三绝”形象——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9.“悲剧”说 1.“正统”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 2.“忠义”说 说 3.“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 说 相谐”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6.“赞美智慧”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 7.“天下归一”说 忠义英雄”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仁民爱物” “桃园三结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兄弟,则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人宗旨是“宁死不为负义之事”; 为政方针是“爱民如子”;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整整一生“仁德及人”;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远得民心”,近 孚民望”。处处是君爱民、民拥君的景象。 刘备饱受暴君残虐的老百姓所企盼的理想中 的明君,在现实中不可遇合。于是成了小说 中老百姓的一种远距离的寄托。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

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

《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三绝”给学生的启示

臣”的特殊关系。他们能够使刘邦政治 集团肩负起常人所无法承受的重担,以
超人的 才德和 勇武 为理想 政治 的实现 奋
心 ,把残暴和狡诈巧妙结合。他的这种 不 以德服人 ,靠 权术 诡计 称王 的做法 同 刘备的 “ 义”治国之道形成了鲜明对 比。因此他只能以一个 “ 乱世之奸雄”
我们 应该辩证地看待 关羽的 “ 。 义”
动地 r解中国历史 ,品味传统文化,从 中获得智慧.以便于他们构建健康的心 理 ,塑 造完美 的性格 。这 样才 能实现 古
典小说 “ 以通俗 谕人” 的目的。
“ 命世之才” 。可是,在他的那种极端利 已主 义处世 准则指 导下 ,一 切被 他视 为 敌手或遭他疑忌的人,他都煞费心机 , 有的借故而杀, 有的假借他人之手而杀。 当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就竭力拉拢收买,
而 当触犯 了他的 利益 的时候 ,他 就会毫 不 客气地下 毒手 帮他 在官 渡之 战大 获
下面我们就以 “ 三绝”为例,谈谈
如何 指导 中学 生从 古典小 说人 物形 象身
上受到启发,塑造个人性格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关羽的 “ 义” 的积极的一面 。刘关 张 “ 三结义 ” ,不 是 凡人的结义。他们的 “ 义”体现了 “ 同
b协力 ,扶困 济危 ,上报 国家 ,下安 黎 庶”的政 治原 则 ,他 们 的 “ ”巩 固了 义 他 们三人 “ 友而 又兄弟 ,兄 弟而又 君 朋

“ 智绝”孔明对 中学 生的启示
全胜的许攸对他微露不敬,被他的心腹 许 褚所杀 ,多次 猜透 他 内心隐秘 的杨 修 “ 恃才放旷”被他以扰乱军心为借 口而
曹操智高胆雄 , 见远识卓,集政治家 、
军事家 双重素 质 于一身 .自己也 出生 入

怎样读懂《三国演义》?

怎样读懂《三国演义》?

怎样读懂《三国演义》?朗读本文我非常推崇三联出版社的理念:读书.生活.新知。

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是服务于生活的。

《三国演义》这本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是要常读常新的。

今天我主要讲一讲在初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怎样进行精耕细读,获得新知,学以致用:精读“三绝”,辅以“毛批”,参读史书,观看影视,以写促读。

一、精读“三绝”,以点带面。

巜三国演义》的开篇是明朝状元杨慎填的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巜三国演义》讲的是英雄逐鹿的故事。

里面人物众多,情节繁杂。

根据百科书,里面有名有姓的英雄就有848位。

如果我们各个喜欢,就会如入特大超市,琳琅满目却不知所购。

所以我们要精读,只抱西瓜,先不顾芝麻。

借鉴《读三国志法》中“三绝”说法,提纲挈领式地精读“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和“义绝”关公这三个人物,便可击中书中要害。

因为这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书中的帅、相、将。

以“义绝”关公以例,串读“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等故事,一个赤面赤心、义薄云天、深沉儒雅却晚来大意的盖世英雄关二爷就有血有肉地浮现我们面前。

然后辐射到三国二十四名将(含关羽):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尤其将吕布与关公处世与下场进行比较,前者见利忘义,缢死白门楼;后者义薄云天,进庙封神。

精读主要人物,注意细节,读深析透人物形象,感受罗贯中通过主要人物表达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以点代面时,“读书不求甚解,毎有会意,便欣然自得”。

二、辅读“毛批”,茅塞顿开。

我们看完电影后,一般都会去读一读豆瓣的影评,读巜三国演义》也要这样。

你读完书,一定要去看一看毛宗岗对巜三国演义》做的批注。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诸葛亮

①孔明灯 ④火兽 ⑦搭桥枪 ⑩馒头
②八阵图 ⑤连弩 ⑧地雷
③木牛流马 ⑥孔明棋 ⑨孔明锁
一、诸葛亮的神人形象 1、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 慧的化身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 臣的代表。 3、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 正的典范。 4、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 官的楷模。
三顾茅庐
隆中对
舌战群儒
借东风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 化身。
诸葛亮的文学造诣
《出师表》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
诸葛亮手书拓本

八阵图· 杜甫 杜甫眼中的诸葛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作者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目 的和意义 1、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成为后世文人敬 仰的最高境界 2、用他的政治理想和作为教育人 3、用他的军事才华鼓舞人 4、用他的气质风度感染人
诸葛亮是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 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 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 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 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千 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智绝 诸葛亮
诸葛亮9岁时,生母章氏去世,12岁时 其父亲诸葛瑾也去世。13岁时曹操攻打徐 州,屠杀了几十万人民,令孔明留下极深的 印象。15岁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17岁叔 父病故,哥哥到了孙权帐下工作,两位姐 姐又出嫁了,所以其后他与弟诸葛均隐居 隆中,过着清静的农耕生活 。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1.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曹操出场,善于“知人”的许劭这样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大喜。

崛起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正如许劭所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如浮雕一般树立在历史长廊中的“奸雄”。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由此呈现出虚伪、奸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

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的印象。

曹操明知误杀吕家八人,还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

陈宫谴责他的负义行径,曹操竟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事实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这损人利己的信条行事的。

并非偶然,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首脑人物中,曹操杀人最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杀人方法,如疑而杀人: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暗降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梦中杀人: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梦中欢喜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他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句不祥,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大规模杀人:衣带诏事发,曹操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斩杀,以及攻打徐州陶谦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小说第十七回的描写。

曹操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粮,在军心浮动之际,竟向仓官王垕“借头”来稳定军心。

这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

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

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三国演义》人物三绝

《三国演义》人物三绝

• 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 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 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 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 “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 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 之目也。”
• 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 “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 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 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 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 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 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 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 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 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 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 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 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
• 35回:司马徽:元直欲去,自去 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 37回:司马徽:虽卧龙得其主, 不得其时。 • 崔州平: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 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 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 心力耳!
•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 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 以奸显雄。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 示出刘备的仁。
关 羽 —— 义 绝
• (1)义
A为义而盟。 B守义而战。 C重义而动。 D护义而降。 E奉义而辞。
华容道义释曹操
• 或疑关公之于曹操,何以欲杀 之于许田,而不杀之于华容? 曰: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 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 可以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 为义。
• 毛宗岗:妙在极忙极热之时, 偏听此极闲极冷之语。说明孔 明徒费心力,是于孔明未出山 之时,早为他临终结局伏下一 笔,妙。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从《赤壁之战》看“三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善写战争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杰出成就。

全书120回,共写了四十多次战争。

作者善于从战略眼光认识各个战役的意义,写出战争矛盾的特殊性和战略战术的多样性。

作者笔下的战争,规模有大有小,类型有以弱胜强,以强胜弱,以少胜多,以多胜少,持久,速决等多种。

战术上有火攻,水淹,强攻,智取等多样,特色鲜明,各不雷同。

作者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描写各具特色的战争,但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作者写战争的另一特点是能分清主次,把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作为重点来描写,这就是决定曹操统一北方的袁、曹官渡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的赤壁大战,蜀、吴的彝陵之战宣告了两国同盟的破产,成为蜀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三次大的战争中,以赤壁之战写得最为精彩,现以此为例作如下分析:作者用了八回篇幅(42回一50回)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从战争的起因、决策和备战写起,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兴师南侵引起的。

曹操在统一北方、占据荆州,兵力大增之后,调集八十三万大军顺江南下,追击刘备,进逼孙权。

孙、刘兵力不足,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考验。

诸葛亮和鲁肃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但曹操联孙灭刘的战略步骤使东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纷争不已,孙权则举旗不定,而东吴的动向关系重大。

于是诸葛亮过江,力促主战。

作者让在博望坡初试锋芒的诸葛亮在建立抗曹联盟中大显身手,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的建立。

尔后,又和周瑜一起确立了先决水战进行火攻的作战方针。

在备战阶段,作战双方隔江斗智,周瑜、诸葛亮紧张决策:利用蒋于巧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黄盖苦肉计诈降,使曹操深信不疑;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欣然采纳,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

然后,周瑜调拨十二路军马,诸葛亮安排三层埋伏,抗曹联军作好了鏖战的一切准备。

决战之日,东风已起。

黄盖下书曹操,约定二更押运粮船去降。

高分作文范文-亦谈三国中的“三绝”——读《三国演义》有感

高分作文范文-亦谈三国中的“三绝”——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中有着名的“三绝”——“智绝”“义绝”“奸绝”!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三位三国人物。

“智绝”非诸葛亮莫属。

他可谓才智绝伦,总能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一不通。

一代良相可谓流芳百世。

“草船借箭”一文中,虽在之前失了很多箭,但诸葛亮却妙计一施,轻松夺回十余万支箭。

在“赤壁之战”之前,刮得一直是西北风,曹操以为自己即将得逞,但诸葛亮得知后不慌不忙,早已算出不久将刮东南风,果不其然,交战当天刮起了东南风。

诸葛亮正是凭着他的智慧与遇事的沉着冷静使众人不得不甘拜下风,因而一举夺得“智绝”这一美称。

关羽,可谓武功盖世,而在他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的是他的义胆忠心。

在《三国演义》里,当关羽得知刘备的去向后,关羽不忘当年誓言,舍去曹操所赐金银,如数返还,并且把金印挂在墙上,随后低调的离开。

关羽为了当年与兄弟许下的誓言,能放弃财宝与种种利益,其精神不得不让人由衷赞叹。

然而,也正是他的“义”制造出不少麻烦。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命经过华容道,恰是关羽自告奋勇守在这儿,并向诸葛亮答应不会因旧情而放行,可是仅仅是曹操三言两语,就使关羽忆起当年之事,尤是感动,竟一抬手放了曹操。

其结果可想而知,若不是刘备求情,恐怕关羽也性命难保了。

“奸绝”必然是曹操了,他胸怀大志,却狡猾多疑,可谓盖世之才,却不护忠义。

《三国演义》有一回里,曹操同汉献帝打猎,其实早有预谋。

在汉献帝三射鹿而不中时,曹操竟擅自拿来皇帝的金箭,一箭射中,众人看是皇帝的箭,以为皇帝所射,连喊“万岁”,此时,曹操的不忠之心已经一览无余,竟然挡在皇帝面前受众人之拜。

如此小人,“奸绝”当之无愧!三国人物,个性鲜明,人性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糟粕,我们则应敬而远之,以之来做警钟。

名著导读三国“三绝”故事情节

名著导读三国“三绝”故事情节
•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 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 此展开战略决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 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 有名战例。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七擒孟获
• 公元225年,南中蛮彝发生叛乱,诸葛亮派 军南征,对蛮王孟获实行“攻心为上,攻 城为下”的方针,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 释放,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不再反叛。 亮抚慰孟获,下令退军。从此,南中基本 安定
空城计
• 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安排撤军,把兵力 分散出去了,而司马懿率大军攻城。众文臣 皆惊,唯诸葛亮临危不惧,令士兵隐匿旌旗, 大开城门,各门均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洒扫街道,亮本人于城楼上凭栏而坐,焚 香操琴。司马懿惧城内有埋伏,便率军望 北山路而退。
水淹七军
•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 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屯兵在山谷中。 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 处水口。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曹军 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
单刀赴会
•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 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 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 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 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 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 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 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 继续维持。

三国演义三绝

三国演义三绝

三国演义三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这部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塑造、曲折而又婉转的情节,以及精湛的文字艺术诠释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故事。

第一绝,“万万千千万,一个曹家一统江山”,这句名言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原文出自曹操招兵贴将时,洛阳的一堂布告中的内容。

它象征着曹操用权威的能力统一江山,塑造出他的杰出人物形象,也赋予了三国历史一个新的开始。

爱护家国,忠于职守,以刚毅勇德和胆气精神,令千百万平民百姓去支持曹操在一统江山之路上不断前进,从而彰显了曹操才智,极大地激发了全体的爱国热情,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第二绝,“此兵不可与争,请息兵拒战”。

这是魏文帝曹丕出师讨伐吴国时吴王吴景将军太史慈的名言。

这句话体现了太史慈对国家利益的超越一切的忠贞,也宣告了秦朝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此绝语显示了文帝曹丕在政治智慧和德行方面的远超常人之处,他绝不苛求敌方,心怀大义,千方百计安抚兵息,选择和解,以求争取中华文明未来可贵的历史意义。

第三绝,“诺诺!”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原文是“诺诺将军,可拿下荆州么”。

该言语让司马懿赞叹不已,从司马懿的言论中,可看出其忠义的特点,他不仅是有智慧的军事家,而且也有迫不得已的英勇义气,在人物形象上更显示出独具理念的伟大将领,同时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忠诚情谊,崇高的心智境界,令人感叹,对全体的启示极大,也实现了三国经典文学的立足与辉煌。

总之,《三国演义》记载了三国时期历史变革的壮丽史诗,杰出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文字艺术,也激发了全体爱国热情,增强同胞团结,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三国三绝——精选推荐

三国三绝——精选推荐

三国三绝《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历来读之者众多,议之者更甚,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民族优秀传统⽂化的研究中扮演着空前绝后的⾓⾊。

⽽且在世界⽂学名著之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国》是⼀部谋略的演义,更是智慧的结晶。

是⼈与⼈的厮杀,更是⼀代奸雄与枭雄的较量。

是⾂对君的忠⼼,更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的伟⼤胸襟。

三国中有三绝和三奇,三绝为哪三绝?第⼀,贤相诸葛亮可称得上是“智绝”。

第⼆:奸雄曹操可谓“奸绝”。

第三:桃源之盟中的关⽻,“义绝”⾮他莫属。

清末⼩说点评家⽑宗刚就曾提出了三奇三绝的这种论点。

三奇⼜是哪三奇?古之⼤贤中的第⼀奇⼈诸葛亮,奸雄第⼀奇⼈曹操,忠义第⼀奇⼈关⽻。

下⾯我们还是说说这三绝吧。

“智绝”诸葛亮,提到诸葛亮,我们就会想到刘备的三顾茅庐,和那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请出诸葛亮后,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展宏图。

《隆中对》中精辟的分析了天下⼤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州,形成三分⿍⽴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兵分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针。

可见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不及也。

在实现这些战略时,诸如,⽕烧新野,⾆战群儒,草船借剑,⾚壁之战,三⽓周瑜,巧赚荆州,计取成都,平定汉中。

这些⼤⼩战役的胜利都体现出了孔明的出众的才智和⼀流的军事才能。

在南征北站中诸葛亮坚持“攻⼼为上”的⽅针,使南中地区成为稳定的战略后⽅,⽽且战术运⽤得当,在蜀汉⽆法两路北伐的情况下,⼏度进攻曹魏的雍,凉⼆州,⼒图夺取关中和陇西地区,为的是斩断曹魏⼀臂,然后进取中原,再夺天下,这些战略战术,⽬标明确,措施得当,正是堪称“智绝”的诸葛亮才能想得到的。

魏军⾯对空空⼀城,却只有防守,⽽不敢冒然进攻,结果使智退了司马懿⼤军。

甚⾄在诸葛亮病逝后,蜀军撤退,司马懿亲帅⼤军追赶,还被反旗鸣⿎的蜀军吓退,落得个“死诸葛下⾛活仲达”的话柄。

在军队训练,⽤兵布阵,武器装备上孔明继承和发扬了前代兵家的战略思想,创制出了独具特⾊的阵法系统—⼋阵图。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其他两绝你知道吗?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其他两绝你知道吗?

要说到全国最畅销的书籍,那绝对是《三国演义》,根据报道证明,每年能销售出去的《三国演义》基本上在180万册左右,注意了,是每年,从罗贯中写好了这本书,到现在几百年了,它的热度从来没有下降过,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大部分都是清朝书评家毛宗岗父子修正过的版本,毛宗岗曾经说过,《三国演义》里面有三绝,你知道那三绝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智绝诸葛亮:这个人物我想我不必介绍过多了吧。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巧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很多人闭着眼睛都能倒背如流,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经过一千年的神话,他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智慧象征,他精通,天文,地理,法律,谋略,政治,水利,奇门遁甲之术等等,几乎无所不能,说他是智绝,不为过也。

义绝关云长:这个人是塑造相当成功的一个任务,美髯公,丹凤眼,青龙偃月刀一挥,天下舍我其谁。

被曹操所获,面对金钱名利,丝毫不动心,一有消息及时过五关斩六将也要找到刘备。

面对华容道的曹操,明知道不能放,但他还是不忍杀之,最后放归。

为了义气,可以违背军令状而不顾,为了兄弟,生死可以相依。

所以三国那么多豪杰,走上神坛的却只有关羽一人,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期望,说是义绝不为过。

奸绝曹操:白脸的曹操笑哈哈,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室正统搞得很没有颜面,对于古代的那些人来说,他自然就是反贼无疑了。

而且此人小命阿瞒,意思是从小就会骗人的意思,他的那一句:宁愿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

尽显其奸雄本色,说是奸绝也不为过。

不过,随着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曹操逐渐被洗白,乱世之中,谁拳头大,谁才是正统,汉室的天下,早就四分五裂了,何来正统呢?。

《三国演义》人物三绝共71页文档

《三国演义》人物三绝共71页文档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三国演义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

试述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三绝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人物,被誉为
“三绝”,分别是曹操、关羽和诸葛亮。

曹操是“奸绝”,他的奸诈过人,体现在他善于运用权谋、心计和策略,以达到自己
的目的。

在小说中,曹操常常运用各种手段来欺骗对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的奸诈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关羽是“义绝”,他的义气过人,主要体现在他对刘备和蜀汉的忠诚上。

关羽与刘备
情同手足,他为了维护刘备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与自己的利益相违背。

他的义气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诸葛亮是“智绝”,他的智慧过人,主要体现在他的谋略和智慧上。

在小说中,诸葛
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展现了他的超凡智慧和谋略。

他的智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三绝”形象栩栩如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亦是一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一曲明主、贤士和良将的颂歌,唐宋以来,很多诗人,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动机也各异,但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表现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重与仰慕之情。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主,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赞美诸葛亮的诗篇。

今日再谈《三国演义》,感怀《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所谓“三奇”是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三国演义》主要是看诸葛亮,在他出山之前和他病死之后,作品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

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罗贯中对他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

首先作者从水镜先生的口中说出“伏龙、凤雏何人也?他只是笑着说:“好!好!”,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想见其人。

接着又写了徐庶有力的推荐,这样,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了。

但作者并不急于让诸葛亮立即出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虔诚地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一直到第八卷《定三分亮出茅庐》这一则中,才让诸葛亮正式出场。

在这以前作品中从来没有过“三国”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

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草堂之上,略事寒喧,二人就纵谈天下大势。

诸葛亮开门见山,宣布了他经地深思熟虑的纲领,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

这个纲领,在《三国演义》上只三百一十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字,其主要精神是: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是他对当时的敌、我、友三方的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当时的情况:“夫病疾之极,当以糜粥以饮之,和药以用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暂回,然子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拔去,人得全生也。

”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很困难:“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与刘备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二者都是暂时不可攻取的对象,因此他主张暂时避开强敌,光取荆州和益州建成自己的基业,然后徐图中原,统一天下。

这种决策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实际的。

后来诸葛亮把它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的战略方针。

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赤壁之战前,他孤身入东吴,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与东吴结成了联盟,以后关羽破坏了这一联盟,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退白帝城病死。

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力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

他“七擒孟获”,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个在各种类锐、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的人物。

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些陪衬人物。

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

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向刘备建议进取西川,又直接参与行军指挥,表现了他的见识和才略。

然而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方面的周瑜和曹魏方面的司马懿。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场战争。

诸葛亮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

他入东吴后,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后,初步结成孙刘联盟,对曹作战。

作品在孙刘联盟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斗争。

周瑜看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对孙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三番两次地想杀掉他以绝后患。

周瑜虽然精明干练,却显得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妒才嫉能,不顾大局。

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以孙刘联盟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使周瑜的多次陷害都不能得逞,而且还没有让矛盾公开化。

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是周瑜,而从旁操纵、掌握主支权的则是诸葛亮。

当赤壁之战大火一起,诸葛亮乘机占领了荆襄九郡。

曹操战败后,退回了北方,局面初步稳定,诸葛亮就主动向周瑜进攻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使周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终于“陪了夫人又折兵”。

在他临死的时候,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在诸葛亮的后期,作品又从曹魏方面写了他的一个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见识和手段远远超过了周瑜。

诸葛亮早已觉察到“深有谋略”的司马懿,久后“必为蜀中之大患。

”曹睿任命司马懿提督雍州、凉州等处的兵马,曾经使诸葛亮为之“大惊”,后来运用反间计,使曹睿罢撤了司马懿,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带后北伐。

司马懿虽然见识手段比周瑜高,但指挥作战到底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

他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而预先作好防备,等到诸葛亮因势利导,更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

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而且善于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从容敌。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

这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

如果据守西城应战,则将众寡悬殊而不堪一击;如果弃城逃跑,则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脱逃。

在这样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地设下了“空城计”,终于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当时作战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特点。

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对他的一贯估计,偏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来一次冒险,这正好符合兵法上“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

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个良将的典型。

作者主要是从“勇武”和“义气”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的。

在“温酒斩华雄”这一则中,作者只用了三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关羽的神勇。

后来,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所向披靡。

“单刀会”又把他的威武不屈的气概、风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然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却是他的忠义思想。

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其中与曹操相处的一段时期,描写的格外集中。

第五卷《张辽义说关云长》这一则中,先写他中了圈套,处于困境。

曹操派张辽去投降,关羽决意不肯。

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当张辽说他一负盟誓,二负刘备依托之重,三不思匡扶汉室,而以匹夫这勇相拚杀,是三大罪时,他动了心。

但针对这三条,他提出三约,三者缺一不可。

结果,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才使他暂留下来。

在曹营期间,曹操对他恩礼交加,“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

可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斩将夺关而去。

他走后,连曹操也称赞他“真义士也”。

但关羽政治目光短浅,过于注重个人恩怨。

由于他勇武过人,使他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又使他那刚愎自用的个性大有发展。

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他心里不服,竟不顾不局,要入川与马超比武。

他决断轻率,意气用事,又喜欢别吹棒,滋长了一种盲目的轻敌思想。

他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婚,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终于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擒而死。

使蜀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关羽数十年来既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使刘备事业遭受了重大和不可祢补的损失。

他就是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三国演义》确实着力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从少年时起就胆略过人,机警而善权术,且有除残去秽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刺卓失败后,他回到家乡,疏散家财,招募义兵,矫诏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

讨卓失败后,他知道袁绍等人各怀异心,不能成大事,于是领军自投扬州,决心自己打开一个局面。

在镇压山东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起义军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这使他站稳了脚跟,到后来权威日重。

他又采纳谋士苟或的建议,继续打着举义兵匡扶汉室的大旗,入朝辅佐天子,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交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他成了威镇华夏,纵横四海,叱诧风云的人物。

他先后除吕布,破二袁,定刘表,纵横三十年,终于削平群雄而统一了北方。

在这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善于用兵,常出奇制胜,以弱胜强。

他懂得想成霸业,统一天下,必须先得人心,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程昱也佩服他有王霸之才。

关羽封金挂印不辞而去,曹操不令追赶,作者于此处有小字注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

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

”他又知人善任,识拔奇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兴盛局面。

三十年戎马生涯,虽然最后他并未完成统一大业,但司马氐统一全国的基础,无疑是由他奠定的。

在曹操身亡后,作者引用陈寿的话赞扬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罗贯中对曹操的英雄豪气和巨大的功绩,是描写的很充分的。

北定中原是曹操英雄事业的顶点,也是曹操性格变化的转折点。

中原平定了。

他要实现自己的图王霸业的雄心壮志,就得把矛头指向刘备与孙权了。

曹操对付二袁时,看上去力是弱小,但二袁是腐朽的,曹操却进生气勃勃的。

现在,情况正在反过来,看来曹操的力量是强大的,可是他的生气正在消失,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都有统一天下的大志,都是生气勃勃的诸侯。

当曹操与刘备和孙权角逐时却到处碰壁了。

这时曹操志得意满。

在生气勃勃的对手面前,他恰恰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

横槊赋诗时,他踌躇满志地说:“今手下有百万雄师,更有诸公效力,何愁功业不成耶!”他嘲笑刘备、诸葛亮是“蝼蚁之力,摇吾泰山之重”。

很明显,百万雄的优势,已经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包袱。

很多不利的因素他浑然不觉,他骄傲了,麻痹了。

在政治上,曹操犯了严重的策略错误。

当他战而下荆州时,刘备新败,孙权正在观望。

他本该分化孙、刘、各个攻破,而他自恃兵多将广,忽略了他过去惯用的策略。

经荀修提醒,他才发了一道请孙权“会猎于江夏”的檄文,这已大大落后于鲁肃、诸葛亮了。

曹操自以为实雄厚,变得不象以前那样爱惜人才了。

早在赤壁之战前,他就杀了谏阻他的孔融。

赤壁之战中,他又错杀了蔡瑁、张允,醉杀“多立功绩”的刘馥。

他也仍想举贤任能,但识别人才的眼力却差了。

他任用蒋干那样的庸才,他搜罗到的,则是徐庶、庞统、阚泽、黄盖这样的敌方奸细。

他日益变得自以为是,文过饰非。

他视别人为“小儿”、“村夫”,唯独自己智大才高。

赤壁之战时,荀修提醒他防火攻,他不以为然。

直至黄盖乘风破浪而来,他还迎风大笑,自呜其意。

赤壁大败的主观原因,全在他自射身,逃到南郡,他却大哭郭奉孝,实际上是责怪众谋士不普谏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