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气象科学
@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类常见核心期刊&SCI期刊(2011版)李国平整理
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李国平整理,2011.9)符号说明:◎为权威核心期刊(一级核心期刊,一级学报,2008年起我校科研成果又细分为3个子类:○A权威核心A,○B权威核心B)※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2008版,2009起我校科研成果采用的认定标准)#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2010版)□为中国气象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的1级核心期刊(2010年)○为中国气象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的2级核心期刊(2010年)1.气象学报○A※#□2.大气科学○A※#□3.高原气象○B※#□4.气象※○5.应用气象学报○B※#□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10年起分为两个期刊:大气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核心期刊)7.热带气象学报※#○8.气候与环境研究※#○9.气象科学※□10.气象科技※1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2.中国农业气象#○气象相关的其它主要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2008版)一、综合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物理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系统科学学报,中国工程科学二、大学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地学类:地球物理学报,地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沙漠,冰川冻土,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山地学报四、测绘类: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测绘通报,工程勘察,地球信息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五、农林类:中国生态农业科学,经济林研究,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六、资环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太阳能学报,自然灾害学报,灾害学,水科学进展,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健康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七、交通类:铁道学报,中国铁道科学,中国铁路,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交通科技气象相关的英文SCI(E)收录期刊(中国大陆出版,2010年)1、ADV 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SCI)2、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SCI)3、科学通报(英文版,SCI)4、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SCI)5、物理学报(英文版,SCI)6、气象学报(英文版,SCIE,单投英文版)7、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SCIE,单投英文版)8、地理学报(英文版,SCIE)9、地理科学(英文版,SCIE,单投英文版)10、山地学报(英文版,SCIE,单投英文版)(国外出版,2010年)1、ASIA-PAC J ATMOS SCI2、A TMOS RES3、A TMOS SCI LETT4、B AM METEOROL SOC5、BOUND-LAY METEOROL6、CLIM DYNAM7、CLIMATIC CHANGE8、INT J CLIMATOL9、J APPL METEOROL CLIM10、J ATMOS SCI11、J ATMOS SOL-TERR PHY12、J CLIMATE13、J METEOROL SOC JPN14、METEOROL ATMOS PHYS15、MON WEATHER REV16、Q J ROY METEOR SOC17、SOLA(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8、TELLUS A,B19、THEOR APPL CLIMATOL20、WEATHER FORECAST21、AAAR (Arctic,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Arctic,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22、GPS Solution气象相关的中文EI收录期刊(中国大陆出版,2010年)1、水科学进展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5、西南交通大学学报6、测绘学报7、太阳能学报8、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9、铁道学报10、中国铁道科学11、中国公路学报。
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面积 8 1 .3万 l , 灾 面积 17 成 .3万 l , 收 面积 160万 绝 0
回波强度基本都 在 4 B 0 d z以上 。
表 1 加町 年 7月 7日 1 : 2 : 40 0— 10 周 中尺 度站 逐 时雨 量 和各 高度 层 0雅
强 回波次 数
1 be1 Io d a fl a de l B I t yr i al n o缸 螨 . ∞出 l ib lyr山l n 4h~ l n n d m lgtae t I g1 t i
黄沮辉江西冰雹大风与短时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气象200703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199503切变线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期刊论文气象200502雷达气象学2000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05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ruibochenbojiezhongxiaoying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气象2005317丁青兰
一
次暴雨天气过程 的多种雷 达产 品特征进 行 了分 析 , 讨多 探步研 进 究多普勒雷 达产品对 暴雨 等灾 害性 天气 监测 和预报 的重要
应用指标 和方法 , 在防灾减灾工作发挥 重要 的作 用 。 使其
l 天气 背景形势 7日 80 :0至 8日8 0 , 洲中高纬度地 区维持 比较稳定 :0亚 的两槽 一脊 的环流形 势 , 国东北有 低槽 东移至 日本海 , 我 大 陆有高压脊随之东移 , 青藏高原也有一低槽 东移 。50ha副 0 p 高脊 线在 2 ̄ 5N附近 , 0 一2 ̄ 西脊点处在 10 一12E, 淮地 区 1。 1 ̄ 江
GPS 气象学主要参考文献
GPS气象学主要参考文献(1990-2010)毕研盟, 毛节泰, 李成才, 等. 2006a. 利用GPS的倾斜路径观测暴雨过程中水汽空间分布. 大气科学, 30(6) : 1169~1176毕研盟, 毛节泰, 刘晓阳, 等. 2006b. 用地基GPS遥感倾斜路径方向大气水汽总量. 地球物理学报, 49(2) : 335~342毕研盟, 毛节泰, 杨光林, 等. 2004. 地基GPS遥感观测安徽地区水汽特征. 气象科技, 32 (4): 225~228蔡昌盛, 高井祥. 2009. 利用GPS观测值反演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时空变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5): 727~730曹丽青, 余锦华, 葛朝霞. 2005. 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水科学进展, 16(3) : 439~ 443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等. 2007. 地基GPS气象站网建设指南. 北京:气象出版社曹云昌, 陈永奇, 李炳华, 等. 2006. 利用地基GPS测量大气水汽廓线的方法.气象科技, 34(3): 241~245曹云昌, 方宗义, 李成才, 等. 2005. 利用GPS 和云图资料监测北京地区中小尺度降水的研究. 高原气象, 24(1) : 91~96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4a. 地空基GPS探测应用研究进展.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7(4) : 565~572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4b. 轨道误差对近实时GPS遥感水汽的影响研究. 气象科技, 32(4): 229~232曹云昌, 方宗义, 夏青. 2005b.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16(1) : 54~59曹云昌, 陈永奇, 李柄华, 等. 2005a. 导航卫星信号湿延迟化模型和数值模式的比较. 全球定位系统, 5: 1~5陈娇娜, 李国平. 2009a. 地基GPS水汽监测应用系统的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4(增刊):1~4陈娇娜, 李国平, 黄文诗.2009b. 华西秋雨天气过程中GPS遥感的水汽总量的演变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6):753~759陈娇娜, 李国平, 郝丽萍, 等.2009c. 成都地区秋、冬季地基GPS遥感的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分析,气象科学,29(5):682~686陈俊平, 王解先, 陆彩萍. 2005. GPS 监测水汽与水汽辐射计数据的对比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3) : 125~128陈俊勇. 1998a. 利用GPS反解大气水汽含量. 测绘工程, 7(2) : 6~8陈俊勇. 1998b.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的误差分析. 测绘学报, 27 (2) : 113~118陈洪滨, 吕达仁. 1996. GPS测量中的大气路径延迟订正. 测绘学报, 2: 127~132陈世范. 1999. GPS气象观测应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气象学报, 57(2): 242~252陈小雷, 景华, 仝美然, 等. 2007. 地基GPS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天气分析诊断中的应用. 气象, 33(6): 19~24陈兆林, 张书毕, 冯华俊. 2009. GPS定位与水汽反演中对流层干延迟的订正研究. 气象科学, 29 (4) : 527~530程宗颐, 庄雪娟. 2004. 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数据采集处理中心及其自动化处理软件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5: 144~149218程晓, 徐冠华, 周春霞, 等. 2002. 应用GPS资料反演南极大气可降水量的试验分析. 极地研究, 14: 136~144楚艳丽, 郭英华, 张朝林, 等. 2007. 地基GPS 水汽资料在北京“7.10”暴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气象, 33(12) : 16~22何平, 徐宝祥, 周秀骥, 等. 2002. 地基GPS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应用气象学报, 13(2): 179~183党亚民, 王权, 冯金涛. 1999. 利用GPS 资料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 测绘科技动态, (3) : 2~5刁秀广, 朱君鉴, 黄秀韶, 等. 2008. VIL 和VIL 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 高原气象, 27(5): 1131~1139丁金才. 2009. GPS气象学及其应用. 北京:气象出版社丁金才, 叶其欣. 2003.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实时GPS气象网. 气象, 29(2) : 26~29丁金才, 叶其欣, 黄炎, 等. 2003. 2002 年汛期长江三角洲地区GPS 观测大气可降水量的统计分析.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1) : 26~35丁金才, 黄炎, 叶其欣, 等. 2004. 2002年台风Ramasun 影响华东沿海期间可降水量的GPS观测和分析. 大气科学, 28(4) : 613~624丁金才, 叶其欣, 马晓星, 等. 2006. 区域GPS气象网站点合理布设的几点依据. 气象, 32(2) : 34~39 丁继新, 成英燕, 王权, 等. 2002. 利用GPS技术遥感大气对流层水汽含量的研究. 测绘科学, 27(2): 16~19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等. 2005. 用地基GPS资料分析大气可降水汽总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3) : 121~124范磊, 符养, 杜晓勇, 等. 2008. 雾灵山山基掩星观测反演误差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3(1): 89~92葛茂荣, 刘经南. 1997. PC-GAMIT软件及其应用. 测绘通报, 2: 21~23顾清源, 徐会明, 陈朝平, 等. 2006. 四川盆地大雾成因剖析. 气象科技, 34(2): 162~165谷晓平. 2004. GPS水汽反演与降雨预报方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谷晓平, 王长耀, 王汶. 2004.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6) : 697~704谷晓平, 王长耀, 吴登秀. 2005.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局地算式研究. 气象科学, 25(1) : 79~83谷晓平, 王长耀, 蒋国华. 2005.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及在气象上的应用. 气象科学, 25(5): 543~550郭洁, 李国平. 2007. 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与气象业务应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7(专刊): 35~42郭洁, 李国平, 黄丁发. 2008. 基于40年探空资料的川渝地区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及其局地建模.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3(专辑): 43~46郭洁, 李国平. 2009a. 川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地面水汽量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4(1): 344~350郭洁,李国平,陈娇娜,等.2009b. 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中地基GPS水汽异常输送信号. 见:中国气象局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编. 2008年西南地区东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机理研究和服务评估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109~113郭洁, 李国平, 黄文诗, 等. 2009c. 不同类型降雨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特征的对比分析,水科学进展,20(6):763~768郭志梅, 李黄, 缪启龙. 2008. GPS 探测气象参数的技术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13(2): 212~224胡雄, 张训诫, 吴小成, 等. 2006. 山基GPS掩星观测实验及其反演原理. 地球物理学报, 49 (1):22~27黄栋, 黄瑚, 李金岭, 等. 1997.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 地球科学进展, 12(3) : 217~223蒋虎. 2001. 空基GPS遥感地球大气参数方法研究. 测绘学报, 30(3) : 238-242蒋虎, 黄珹, 严豪健. 2000. 空间GPS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方法及其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 15 (5) : 565~570蒋虎, 黄珹, 严豪键. 2001. 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误差分析及应用进展. 地球物理学报, 16(1): 82~88焦文海, 段五杏, 马欣. 200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8年GPS联测数据的处理. 测绘通报, 11: 13~14金慧华, 白征东, 过静捃, 等. 2008. 地基GPS反演水汽的影响因素分析. 测绘科学, 33(4): 65~67金慧华, 白征东, 樊月波. 2009. 山基GPS掩星反演大气对流层折射率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勘察, (9) : 74~76卡普兰(Kaplan E D). 2002. GPS原理与应用. 邱致和, 王万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李炳华, 黎守德. 2005.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水汽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发展和应用. 第十九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 3李成才, 毛节泰, 李建国, 等. 1999.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总量. 科学通报, 44(3) : 333~336李成才, 毛节泰. 1998. GPS地基遥感大气水汽总量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9(4) : 470~477李成才, 毛节泰. 2004. 地基GPS 遥感大气水汽总量中的“静力延迟”和“湿延迟”. 大气科学, 28(5): 795~800李黄. 2006. 全球定位系统气象参数探测(GPS/MET)技术讲座.中国气象报李佳英, 俞小鼎, 王迎春. 2006. 用探空资料检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能力. 气象, 32(7) : 13-17李建国, 毛节泰, 李成才. 1999.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分布原理和中国东部地区加权“平均温度”的回归分析. 气象学报, 57(3) : 283~292李国翠, 李国平, 连志鸾, 等. 2007. 地基GPS水汽资料在石家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气象与环境科学, 30(3): 50~53李国翠, 李国平, 景华, 等. 2008a. 华北三站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及其特征. 气象科学, 28(4): 389~394李国翠, 李国平, 连志鸾, 等. 2008b. 不同云系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特征. 高原气象, 27(5): 1066~1073李国翠, 李国平, 刘凤辉, 等. 2009a. 华北地区水汽总量特征及其与地面水汽压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 25(4): 488~494李国翠, 李国平, 刘凤辉, 等. 2009b. 华北地区地基GPS水汽反演中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2(1): 80~86李国翠,李国平,王丛梅,等.2010. 应用GPS可降水量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一次高空冷涡暴雨的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S2):194~200李国平. 2007. 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李国平, 黄丁发. 2004. GPS遥感区域大气水汽总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气象科技, 32(4) : 201~205李国平, 黄丁发. 2005. GPS气象学研究及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气象科学, 25(6) : 651~661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2006a. 地基GPS遥感的成都地区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 水科学进展, 17(2) : 160~163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2006b. 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试验.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1(12) : 1086~1089李国平, 陈娇娜, 黄丁发, 等.2009. 地基GPS水汽实时监测系统及其气象业务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4(11):1328~1331李国平等. 2010.地基GPS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李天文,2003. GPS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李铁林, 刘金华, 刘艳华, 等. 2007. 利用双频微波辐射计测空中水汽和云液水含量的个例分析. 气象, 33(12): 62~68李薇, 李永振, 汤达章. 2006. 使用VIL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区域. 气象科学, 26(4): 432~435李薇, 金德镇, 郑娇恒, 等. 2005.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应用拓展浅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8(4): 275~280李延兴. 2000. 应用GPS 技术监测可降雨量试验研究. 大地形变测量, (1) : 14~23李延兴, 胡新康, 赵承坤. 1999. GPS 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案研究. 测绘学报, 28(1):62~66李延兴, 徐宝祥, 胡新康, 等. 2000. 用地基GPS观测站遥测大气含水量和可降雨量的理论基础与试验结果. 中国科学(A辑), 30(增刊) : 107~110李延兴, 徐宝祥, 胡新康, 等. 2001. 应用地基GPS 技术遥感大气柱水汽量的试验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12(1) : 61~69李征航, 徐晓华, 罗佳等. 2003. 利用GPS观测反演三峡地区对流层湿延迟的分布及变化.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8(4) : 393~396梁丰, 李成才, 王迎春, 等. 2003. 应用区域地基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分析北京地区大气总水汽量. 大气科学, 27(2) : 236~244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2006.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1(4): 526~534林文鹏, 石婧, 王长耀. 2005. 滨江流域GPS 降水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2(3): 25~28刘基余. 2003. GPS卫星导航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刘基余, 李征航, 王跃虎, 等. 1993.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北京:测绘出版社刘说安, 杨名. 1999. GPS估计可降水量: WVR约束法. 大气科学(台), 27(2): 131~140刘旭春, 王艳秋, 张正禄. 2006. 利用GPS技术遥感哈尔滨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析. 测绘通报, (4) : 10~12刘旭春, 王艳秋, 张正禄, 等. 2006.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中加权平均温度获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2(2) : 38~40刘焱雄. 1999. 地基GPS技术遥感香港地区大气水汽含量.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8(3) : 245~248 刘焱雄, 陈永奇, H.B. Iz. 2000. 可降水分的误差分析.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5(5) : 105~107刘焱雄, 陈永奇, 刘经南. 2000.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确定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5(5) : 400~404刘焱雄, H. B. IZ., 陈永奇. 2000. GPS气象学中垂直干分量延时的精确确定. 测绘学报, 29(2): 172~180刘治国, 陶健红, 杨建才, 等. 2008. 冰雹云和雷雨云单体VIL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 27(6): 1363~1374刘志赵, 刘经南, 李征航. 2000. GPS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2) : 7~8刘志权, 方宗义, 徐建平, 等. 1996. 探测大气参数的GPS/MET方法. 气象科技, 146(2) : 1~7毛节泰. 1993. GPS的气象应用. 气象科技, 21(2) : 45~49刘国纬. 1997. 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 66~98刘世祥, 王遂缠, 刘碧,等. 2006. 兰州市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变化研究. 干旱气象, 24(1) : 18~22 吕弋培, 殷海涛, 黄丁发等. 2008. 成都地区大气平均温度建模及其在GPS/PWV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 33(4) : 103~105吕世华, 陈玉春, 苏志侠, 等. 1996. 区域暴雨增强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及其预报效果分析. 高原气象, 15(1): 1~10青盛, 吕弋培, 黄丁发,等. 2008. GPS水汽反演在成都地区的应用. 四川测绘, 31(3): 121~124曲建光. 2005. GPS遥感气象要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曲建光. 1999. 由Saastamoinen和Hopfied 模型推算水汽含量的比较与分析. 测绘工程, (4) : 22~27曲建光, 吴壮. 2001. 从GPS推算大气水汽的误差分析. 测绘工程, 10(4) : 24~26曲建光, 刘基余. 2004. 利用GPS数据推算大气水汽含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测绘通报, (2) : 5~7曲建光, 魏旭东, 王泽民, 等. 2003. 在高海拔地区Saastamonien 与Hopfield 模型推算水汽含量差异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8(4) : 397~399盛峥, 黄思训, 方涵先. 2004. 基于GPS掩星技术反演大气参数模型的优化. 全球定位系统, 6: 36~41盛峥, 黄思训, 张流青, 等. 2005. 利用GPS 技术探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1) : 33~37沈桐立, 闵锦忠, 吴诚欧, 等. 1996. 有限区域卫星云图资料变分分析的试验研究. 高原气象, 15(1): 58~67石娟, 沈桐立, 王盘兴. 2009. 遗传算法同化GPS可降水量资料的研究与应用. 气象科学, 29 (5): 584~590宋淑丽. 2004. 地基GPS网对水汽三维分布的监测及其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论文宋淑丽, 朱文耀. 2003. 区域GPS 网实时计算可降水量的若干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刊, 24:20~24宋淑丽, 朱文耀. 2004. 地基GPS气象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最新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19(2) : 250~251 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等. 2003.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过程的监测.天文学进展, 21(2) : 180~184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 等. 2004.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可降水汽量的实时监测及其改进数值预报初始场的试验. 地球物理学报, 47 (4) : 631~638宋淑丽, 朱文耀, 程宗颐, 等. 2004. GPS信号斜路径方向水汽含量的计算方法. 天文学报, 45(3) :338~346宋淑丽, 朱文耀, 丁金才, 等. 2005. 上海GPS 网层析水汽三维分布改善数值预报湿度场. 科学通报, 50(20) : 2271~2277隋立芬, 许其凤. 2000. 高程及卫星轨道误差对Z坐标的影响. 测绘学院学报, (2) : 91~94万蓉, 郑国光. 2008. 地基GPS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进展. 28(6): 697~702王柏春, 彭洪淼, 顾大权, 等. 2002. COSMIC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气象科学, 22(2):247~252王斌, 李树勇, 程强. 2002. GPS气象资料同化展望. 气象科技, 22(2) : 237~240王皓, 李国平, 陈娇娜. 2009. 运用GAMIT10.34解算成都地区的GPS可降水量.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4(5): 478~483王留朋, 过静珺, 金慧华等. 2005. GAMIT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安装和使用. 全球定位系统, 6: 43~46王黎俊, 孙安平, 刘彩红, 等. 2007.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气象, 33(11): 28~3王天应, 施闯. 2007. GAMIT在PC机上的安装和使用. 地理空间信息, 5: 116~118王小亚, 朱文耀. 2003. GPS 监测电离层活动的方法和最新进展. 天文学进展, 21(1):33~40王小亚, 朱文耀, 严豪建. 1998. 地面GPS观测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方法和前景. 天文学进展, 16(2) : 136~142王小亚, 朱文耀, 严豪健, 等. 1999.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大气科学, 23(5): 605~612王鑫, 薛震刚, 杜晓勇, 等. 2002. GPS-L EO 掩星探测地球大气的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 5: 14~20王鑫, 薛震刚, 杜晓勇, 等. 2003. 利用无线电掩星观测数据反演大气水汽剖面. 电波科学学报, 18(4) : 462~465.王勇, 柳林涛, 刘根友. 2005. 基于水汽辐射计与GPS湿延迟的对比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4) : 110~113王勇, 柳林涛, 梁洪有, 等. 2006. 基于GPS技术的高原与平原地区可降水量的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6(1): 88~91王勇, 柳林涛, 郝晓光, 等. 准实时地基GPS可降水量的解算方案与可靠性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2): 177~181王勇, 刘严萍, 柳林涛, 等. 2007. 区域GPS网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可降水量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3(5): 510~514汪俊寰, 史天元. 2000. 以全球定位系统估算大气湿延迟量. 测量工程(台), 42(3) : 3~16吴建军, 王鑫, 吕达任, 等. 2007. 北京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30(3): 377~382徐平, 尹继尧, 吴培稚, 等. 2006. 北京市GPS网解算时IGS站的选取实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1) : 49~52,62萧佐, 张东和. 2000. 通过GPS测量数据研究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逐日变化. 空间科学学报, 20(2): 97~102.谢娜, 王咏青. 2009. 基于GPS可降水资料的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分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9(3): 55~59徐红, 甘德清, 王勇. 2010. 基于MA TLAB的GPS水汽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 矿山测量, (1): 52~54徐晓华, 李征航, 罗佳. 2003. 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地球中性大气参数折射角方法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28 (5) : 598~592徐裕华. 1991. 西南气候. 北京:气象出版社严豪健, 郭鹏, 张贵霞, 等. 2003. 上海天文台GPS掩星技术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刊, 24: 39~47杨光林, 刘晶淼, 毛节泰. 2002. 西藏地区水汽GPS 遥感分析. 气象科技, 30(5) : 266~272杨红梅. 1998. 用单站探空资料分析对流层气柱水汽总量. 气象, 24(9) : 8~11杨红梅, 徐宝样, 周秀骥. 2000. GPS资料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气象科技, (4) : 32~34杨红梅, 何平, 徐宝祥. 2002. 用GPS资料分析华南暴雨的水汽特征. 气象, 28(5) : 17~21杨景梅. 1996. 我国可降水量同地面水汽压的经验表达式. 大气科学, 20(5) : 620~626杨景梅. 2002. 用地面湿度参数计算我国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有效水汽含量方法的研究. 大气科学, 26(1) : 9~22杨力. 2001. 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杨露华, 叶其欣, 邬锐, 等. 2006. 基于GPS/Pwv资料的上海地区2004年一次夏末暴雨的水汽输送分析. 气象科学, 26(5) : 502~508姚建群, 丁金才, 王坚捍, 等. 2005.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气象, 31(4): 48~52岳迎春, 明祖涛, 俞艳.GPS站水汽压与可降水分关系的探讨, 测绘科学, 34(5): 164~164袁野, 王成章, 蒋年冲, 等. 2005. 不同云天条件下水汽含量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气象科学, 25(4) :394~398袁招洪, 丁金才, 陈永林. 2004a.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水汽与GPS 观测的比较研究. 大气科学,28(3) : 433~440袁招洪, 丁金才, 陈敏. 2004b. GPS观测资料应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初步研究. 气象学报, 62(2) : 200~212岳迎春, 吴北平, 李征航. 2003. 地基GPS技术探测大气水汽含量的误差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 (5): 14~17翟盘茂, 周琴芳. 1997. 中国大气水分气候变化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8(3) : 342~351赵峰, 戴连君, 聂志锋, 等. 2006. GPS水汽含量自动处理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测绘科学, 31(6): 63~64 赵玲, 梁宏, 崔彩霞. 2006. 乌鲁木齐地基GPS数据的解算和应用. 干旱区研究, 23(4): 654~657赵有兵, 黄丁发, 顾利亚, 等. 2008. 利用地基GPS资料分析成都地区大气可降水量. 测绘工程, 17(1):14~19章红平, 刘经南, 朱文耀, 等. 2005. 利用地基GPS技术反演武汉地区大气可降水分. 天文学进展, 23(2) : 169~179张朝林, 陈敏, Kuo Ying-Hwa 等. 2005. “0017”北京特大暴雨模拟中气象资料同化作用的评估. 气象学报, 63(6) : 922~932家诚, 林之光. 1985. 中国气候.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222张学文. 1988. 新疆的空中水. 新疆气象, (7) : 1~7张学文. 2004. 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力的关系. 气象, 30(2) : 9~11张瑜, 魏山城. 2005. Hopfield大气模型的精度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4): 46~49郑作亚. 2003. Bernese GPS 4.2版本数据处理软件的介绍与探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4: 143~149周国君, 潘雄. 2006. GPS水汽遥感中加权平均温度获取方法研究.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9(4): 14~16周自江, 朱燕君, 姚志国, 等. 2006.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应用气象学报, 17(5): 567~573神田学. 2000. 首都圈局地对流性暴雨和GPS可能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天气, 47(1) : 7~15(日文)新村典子. 2000. 首都圈GPS可能降水量和降水之间的统计关系. 天气, 47(9) : 635~642(日文) Ahmad B, G L Tyler. 1999. Systematic errors in atmospheric profiles obtained from Abelian inversion of radio occultation data: Effects of large-scale horizontal gradients. J. Geophys. Res., 104, (D4):3971~3992 Askne J, Nordius H. 1987. Estimation of tropospheric delay for microwaves from surface weather data. Radio Sci., 22:379~386Baker H C, Dodson A H, Penna N T,et al. 2001. Ground-based GPS water vapour estimation: potential for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63:1305~1314Balling R C. 1985. Warm season noctur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Great Pl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 Climate Appl. Meteor., 24:1381~1387Barros A P, Joshi M, Putkonen J, et al. 2000. A study of the 1999 monsoon rainfall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in central Nepal using TRMM products and rain gauge observations. Geophys. Res. Lett. ,27:3683~3686 Bevis M, Businger S, Herring T A, et al. 1992. GPS Meteorology: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J. Geophys. Res., 97: 15787~15801Bevis M, S Businger, S Chiswell, et al. 1994. GPS Meteorology: Mapping zenith wet delays onto precipitable water. J. Appl. Meteor., 33:379~386Boudouris G. 1963. On the index of refraction of air, the absorption and dispersion of centimeter waves in gases. J. Res. Natl. Bur. Stand., 67:631~684Bouma H R, B Stoew. 2001. GPS observations of daily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Phys.Chem.Earth.(A), 26(6-8):389~392Braun J, C Rocken, R Ware. 2001. V alidation of line-of-sight water vapor measurements with GPS.Radio Sci., 36:459~472Braun J, C Rocken. 2003. Water vapor tomography with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using GPS. International Worhshop on GPS Meteorology. 14~17 Jan Tsukuba Japan.Businger S, R Chiswel, M Bevis,et al. 1997. The promise of GPS in atmospheric monitoring. Bull. Amer. Met. Soc., 77(1):5~7Chen Y L, A J Nash. 1994.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airflow and rainfall frequencies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Mon. Wea. Rev., 122: 34~56Coster A J, M Buonsanto, E M Gaposchkin, et al. 1990. Ionospheric and tropospheric path delay obtained from GPS integrated phase. Adv. Space Res., 10(8):105~108Dai A, F Giorgi, K E Trenberth. 1999. Observed and model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diurnal cycle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J. Geophys. Res., 104: 6377~6402Davis J L, T A Herring, I I Shaprio, et al. 1985. Geodesy by radio inter-ferometry:Effects of atmospheric modeling errors on estimates of baseline length. Radio Sci., 20: 1593~1607De Pondeca M and Zou X. 2001. A case study of the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of GPS zenith delay observations into a mesoscale model.J Appl Meteor, 40:1559~1576Dodson A H, H C Baker. 1998. Accuracy of orbit for GPS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estimation. Phy.Chem.Earth, 23(1):119~124Duan Jingping, M Bevis, Fang Peng, et al. 1996. GPS meteorology: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precipitable water. J. Appl. Meteor., 35:830~838Elgered G, J L Davis, T A Herring, et al. 1991. Geodesy by radio inter-ferometry: Water vapor radiometry for estimates of the wet delay. J. Geophys. Res., 95: 6541~6555Emardson T, G E Range, J M Johansson. 1998. Three month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with a network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J. Geophys. Res., 103(D2):1807~1820 Feng D D, B M Herman. 1999. Remote sens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The GPS/MET data analysis. J. Atmos. Oceanic Tech., 16: 989~1002Flores A, G Ruffini, A Rius. 2000. 4D tropospheric tomography using GPS slant wet delays. Ann.Geophysicae, 18: 223~234Foelsche U, G Kirchengast. 2001. Troposphere water vapor imaging by combination of ground-based and space-borne GNSS sounding data. J.Geophys.Res., 106:27221~27231Fujibe F. 1988. Diurn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thunderstorm frequency in Japan in the warm season, Pap. Meteor. Geophys., 39: 79~94Gaffen D, Elliot W P, Robok A. 1992.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s observed radiosondes. Geophys, Res. Lett., 19:1839~1879Galina D, G Gendt, C Reigber. 1999. Operational water vapor estimation in a dense German network. IGS 1999 Technical Report, 375~384Ge M, E Calais. 2000. Reducing satellite orbit error effects in near real-time GPS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estimation for meteorology.Geophys. Res. Lett., 27:1915Gendt G, G Dick, C Reigber, et.al. 2004. Near real time GPS water vapor monitoring for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in Germany. J. Meteor. Soc. Japan, 82(1B):361~370Gradinarsky L P, Johansson J M, Bouma H R, et al. 2002. Climate monitoring using GPS.Phys Chen. Earth, 27:335~340Guo Y, Y H Kuo, J Dudhia et al. 2000.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of heterogeneousmesoscale observations for a strong convective case. Mon.Wea. Rev. 128: 619~643Gutman S I, S G Benjamin. 2001. The role of ground-based GPS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GPS Solutions, 4(4):16~24Ha S Y, Y H Kuo, Y R Guo. 2002. Assimilation of ground-based GPS slant-path water vapor measurements and its impact on short-range prediction of pre-frontal squall line: An OS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ird US-Korea Joint workshop on Storm Scale and Mesoscale Weathe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Boulder, CO, 2: 20~22Ha S Y, Guo Y R, Roken C. 2002. Comparison of GPS Slant Wet Delay Measurements with Model Simulations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Squall Line. Geophys Res Lett, 29(23):2113~2116Henk K B, H V an der Marel, G A Andre, et al. 2002. Integrated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estimates from a regional GPS network.J. Geophys. Res., 107, 10.1029/2000JD000094Herring T A. 1992. Modeling atmospheric delays in the analysis of space geodetic data. Symposium on Refraction of Transatmospheric siginals in Geodesy. 36:243~248Hopfield H S. 1971. Tropospheric effect on electromagnetically measured range: prediction from surface weather data. Radio Science, 6:357~367Hugentobler U, S Schaer, P Fridez. 2001. Bernese GPS software version 4.2, Astronom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BerneIngold T, R Peter, N Kampfer. 1998. Weighted mean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transmittance determination at millimeter-wave frequencies for ground-based applications. Radio Sci., 33(4): 905-918 Iwabuchi T, I Naito, N Mannoji. 2000. A comparis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trie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with th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analysis data over the Japanese Islands.J.Geophys.Res., 105:4573~4585Iwabuchi T, Y Shoji, S Shimada et al. 2004. Tsukuba GPS dense net campaign observations: Comparison of the stacking maps of post-fit phase residuals estimated from three software packagesr. J. Meteor. Soc. Japan, 82(1B):315~330Iwasaki H, Mik. T 2001.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ble water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ly induced local circulation over the “Semi-Basin” around Maebashi using GPS data. J. Meteor. Soc. Japan, 79:1077~1091Iwasaki H, T Miki. 2002.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precipitable water over the "Semi-Basin"-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evening convective activity maximum. J. Meteor. Soc. Japan, 80: 439~450Iwasaki H. 2004. Diurnal variation with dual maxima of precipitable water and convective activity in summer season around Mt. Tanigawa in the north Kanto district, Japan. J. Meteor. Soc. Japan, 82:805~816 James F, M Bevis, et al. 2000. El Nino,water vapor,and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eophys. Res. Lett., 27(17):2697~2700James L D, G Elgered, A E Niell, et al. 1993. Ground-based measurement of gradients in the “wet” radio refractivity of air.Radio Sci., 28:1003~1018Janes H W, R B Langley. 1991. Analysis of troposheric delay prediction models: comparisons with ray-trac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GPS relative positioning. Bull.Geod., 65:151~161Kimura F, T Kuwagata. 1995. Horizontal heat fluxes over complex terrain computed using a simple mixed-layer model and a numerical model. J. Appl. Meteor., 34:549~558Kondo H. 1990.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the "extended sea breeze" over the Kanto Plain. J.Meteor. Soc. Japan, 68:419~434Kondo H. 1990.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a breeze and valley wind to generatethe so-called "extended sea breeze." J.Meteor. Soc. Japan, 68: 435~446Kubota H, T Nitta. 2001. Diurn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onvection observed during the Toga-Coast. J. Meteor. Soc. Japan, 79, 815~830Kuo Y H, X Zou, Y R Guo. 1996. V ariational assimilati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using a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adjoint model, Part I:Mositure retrieval and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Mon. Wea. Rev., 148:122~147Kuo Y H, Y R Guo, E R Westerwater. 1993. Assimilati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to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Mon.Wea.Rev., 121:1215~1238Li G P , Fujio Kimura, Tomonori Sato, et al. 2008.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 of GPS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 central Japan during calm summer day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92(1~2):15~29Li G P, Huang D F, Liu B Q, et al. 2007. Experiment on Driving Precipitable Water V apor from Ground-Base GPS Network in Chengdu Plai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0(3):181~185Liou Y A, C Y Huang, Y T Teng. 2000. Precipitable water observed by ground-based GPS receivers and microwave radiometry.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6), 445~450Liou Y A, C Y Huang. 2000. GPS observation of PW during the passage of a typhoon.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10):709~712Liou Y A, Y T Teng, T V an Hove, et al. paris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observations in the near tropics by GPS, microwave radiometer, and radiosondes. J. Appl. Meteor., 40(1): 5~15Lubomir P, P JarLemark. 2004. Ground-based GPS tomography of water vapor: Analysis of simulated and real data.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551~560MacMillan D S. 1995. Atmospheric gradients from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observations.Geophys. Res. Lett., 22:1041~1044Manabu Kanda. 2003. GPS Meteorology: Ground-bsed and space-borne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GPS Meteorology[C]. Tsukuba, Japan, 3~12Mendes V B, R B Langley. 1999. Tropospheric zenith delay prediction accuracy for high-precesion GPS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Navigation, 46(1):25~33Mao J T, Li C C, Li J G. 1998. GPS remote sensing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typhoon and severe storm back-ground. Proceedings of SPIE-Optical Remote Sensing of the Atmosphere and Clouds,329~335 Murata F M, D Yamanaka, M Fujiwara, et al.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ed with UHF radar, GPS rawinsondes and surface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t Koto Tabang, West Sumatra during September-October 1998. J. Meteor. Soc. Japan, 80:347~360Niell A E. 1996. Global mapping functions for the atmosphere delay at radio wavelengths.J. Geophys. Res., 101(B2):3227~3246Ohasawa T, H Ueda, T Hayashi, et al. 2001.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rainfall in tropical Asia. J. Meteor. Soc. Japan, 79:333~352Ohtani R. 2001. Detection of water vapor variations driven by thermally-induced local circulations using the Japanese continuous GPS array. Geophys. Res. Let., 28:151~154Ohtani R, I Naito. 2000. Comparisons of GPS-deri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s with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in Japan. J. Geophys. Res., 105:26917~26929Okamura O and Kimura F.Behavior of GPS-derive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in the moutain lee after the passage of a cold fro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3,30(14):1746-1749Oki T, K Musiake. 1994. Seasonal change of th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over Japan and Malaysia. J. Appl. Meteor., 33:1445~1463Parsons D, J Machol, et al. 1999. Preliminary progress on improv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vapor.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5):89-92Robert A M,Businger S,Gutman S I,et al.A Lightning Prediction Index that Utilizes GPS Integrated Precipitable Water V apor. Weather and Forecasting,2002,17:1034-~1046Reigber C. 2002. Water V apor Monitoring for Weather Forecast. GPS World, 13(1):18~27Riley G T, M G Landin, L F Bosart. 1987. The diurn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central Rockies and adjacent Great Plains. Mon. Wea. Rev., 115:1161~1172Rocken C R, R H Ware,T V an Hove, et al. 1993. Sensing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with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eophys. Res. Lett., 23 (20): 2631~2634Rocken C, T V an Hove, M Johnson, et al. 1995. GPS/STORM-GPS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for meteorology. J.Atmos. and Ocean. Tech., 12: 468~478Rocken C, R Anthes, M Exner,et al. 1997.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GPS/MET data in the neutral atmosphere. J. Geophys. Res., 102: 29849Rocken C S, J Sokolovskiy, M Johnson, et al. 2001. Improved mapping of tropospheric delays.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18: 1205-1213Ross R J, S Rosenfeld. 1997. Estimating mean weighted temperature of the atmosphere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p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102:21719~21730Ross R J, S Rosenfeld. 1999. Correction to “Estimating mean weighted temperature of the atmosphere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p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104: 27625Saastamoinen J. 1975. Atmospheric correction for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in radio ranging of satellites. The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for Geodesy, Geophys. Monogr., Ser.15, 247~251Sato T, F Kimura. 2003.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n diurnal cycle of mountain lee precipitation. J. Atmos. Sci., 60, 1992~2003Sato T, F Kimura. 2005. Diurnal cycle of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round the central mountains in Japan during the warm season. J. Atmos. Sci., 62, 1626~1636Seko H, S Shimada, H Nakamura,et al. 2000.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estimated from tropospheric delay of GPS data in a mesoscale precipitation system of the Baiu front.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2:927~933Shoji Y, H Nakamura, T Iwabuchi, et.al. 2004. Tsukuba GPS dense net campaign observation : Improvement in GPS analysis of slant path delay by stacking one-way postfit phase residuals.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301~314Smith T L, S G Benjamin, B E Schwartz, et al. 2001. Using GPS-IPW in a 4-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51):101~105Smith T L, Benjamin S G, Gutman S I, et al. 2007. Short-range forecast impact from assimilation of GPS-IPW observations into the rapid cycle [J]. Mon Wea Rev, 135:2914~2930Srikanth Gorugantula. 2005. A GPS-IPW based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heavy rain events. Master dissertation,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Stoew B, G Elgered. 2004.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parameters using a ground-based GPS network in north Europe. J. Meteor. Soc. Japan, 82(1B): 587~596Takagi T, F Kimura, S Kono. 2000. Diurnal variation of GPS precipitable water at Lhasa in premonsoon and monsoon periods. J. Meteor. Soc. Japan, 78:175~179Thayer G D. 1974. An improved equation for the radio refractive index of air. Radio Sci., 9: 803~807. Tregoning P, R Boers, D O'Brien. 1998. Accuracy of absolute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estimates from GPS observations. J. Geophys. Res., 103 (28):701710。
三级以上国家期刊名录整理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名录(2005)1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 经济学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 世界经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会计研究中国体育科技中国人民大学报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语文学术月刊农业经济问题古汉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土地科学语言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外语教学与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外国语自然辩证法通讯财贸经济中国翻译心理学报金融研究当代语言学(原为:国外语言学)心理科学国际金融研究现代外语世界宗教研究管理世界外国文学评论统计研究商业经济研究外国文学社会学研究企业管理外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科学学研究文学评论中国人口科学科研管理文艺研究民族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学遗产政治学研究中国出版文艺理论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求是图书情报工作美术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音乐学台湾研究情报学报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法学高等教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外法学教育研究世界历史法学评论比较教育研究考古学报经济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文史(中华书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敦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保险研究体育科学经济管理中国劳动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财政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审计研究税务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浙江大学学报2自然科学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地理学报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遥感学报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无机材料学报生理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遗传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动物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催化学报植物学报(中、英文版)数学学报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生物物理学报数学年刊(A、B辑) 物理化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应用数学学报分析化学微生物学报计算数学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实验生物学报数学进展无机化学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系统科学与数学有机化学生态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古生物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中国稀土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力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动物分类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天文学报兽类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生物工程学报航空学报地震学报生物多样性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气象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大气科学学报光学学报地球化学遗传半导体学报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地质学报自然灾害学报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矿物学报硅酸盐学报声学学报海洋学报空间科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海洋与湖沼海洋工程经济地理北京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复旦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3工学低温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复合材料学报电工技术学报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电子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摩擦学学报光子学报燃料化学学报计量学报光电工程纺织学报传感技术学报通信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电子科学学刊建筑结构学报石油学报电信科学建筑学报钢铁微波学报岩土工程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土木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学报城市规划仪器仪表学报软件学报水利学报振动工程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水利发电学报兵工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测绘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汽车工程学内燃机学报报中国公路学报动力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国环境科学内燃机工程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热力发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太阳能学报文版) (中、英文版)核技术化工学报(中、英文版) 宇航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4 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营养学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病毒学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解剖学报中华骨科杂志药学学报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5 农学土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植物保护学报菌物系统(真菌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园艺学报昆虫学报(中、英文版)农业机械学报林业科学昆虫分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作物学报中国畜牧杂志茶叶科学中国水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蚕业科学核农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自然资源学报棉花学报水产学报生物数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植物生理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国家二级以上学术期刊名录(2005)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第二编经济*关于已停刊《广西会计》出现在核心期刊目录中的说明:据编委会就此问题的回复,2004年版核心期刊筛选用的是1999—2001年的数据,《广西会计》这3年的数据是全的,综合排序时排在了前列,经专家评审,没有专家对它提出异议,因此它被列为会计类的核心期刊。
气象期刊及影响因子
1 气象学报中国气象学会1.3442 大气科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803 高原气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44 气象国家气象中心0.8195 应用气象学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0.9726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4957 热带气象学报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1.1458 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189 气象科学江苏省气象学会0.51110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0.42911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0.0001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17313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中国气象学会0.20014 浙江气象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0.12515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0.10716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四川省气象局0.14917 陕西气象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学会0.12418 山西气象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气象学会0.02519 山东气象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气象学会0.06220 气象与环境学报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0.25421 气象科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0.58922 气象教育与科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00023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0.00024 内蒙古气象内蒙古气象局0.04025 气象与减灾研究江西省气象学会0.22026 吉林气象吉林省气象局;吉林省气象学会0.07627 暴雨灾害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0.10328 黑龙江气象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学会0.03429 气象与环境科学河南省气象局0.04730 贵州气象贵州省气象局0.03931 气象研究与应用广西气象学会0.25732 广东气象广东省气象学会0.12633 干旱气象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0.43134 青海气象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学会0.00035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0.000。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22.分析测试学报
23. 分析科学学报
P1天文学
l.天文学报
2.天体物理学报
3.天文学进展
4.云南天文台台刊
5.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6.空间科学学报
P2 测绘学
l.测绘学报
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3.测绘通报
4.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5.地图
6.测绘科技通讯
P3 地球物理学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21.现代雷达
22.红外技术
23.光通信技术
24.光子学报
25.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6.微波学报
27.广播与电视技术
28.应用激光
29.发光学报
30.光电子、激光
31.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32.电子元件与材料
33.压电与声光
34.电子技术应用
35.光通信研究
36.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37. 量子电子学报
38. 光电工程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4.生物物理学报
5.动物学杂志
6.微生物学报
7.古生物学报
8.动物分类学报
9.生物工程学报
10.微生物学通报
11.动物学研究
12.细胞生物学杂志
13.古脊椎动物学报
14.遗传学报
15.生理学报
16.动物学报
17.生态学报
18.植物学报
19.昆虫学报
14.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5.无机材料学报
16.物理学进展
17.人工晶体学报
18.低温与超导
19.声学学报
20.高压物理学报
21.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第四编自然科学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兽类学报2.昆虫学报3.动物学研究4.动物学杂志5.昆虫知识(改名为:应用昆虫学报)6.动物分类学报7.人类学学报8.昆虫分类学报9.四川动物
O6/07化学/晶体学
1.分析化学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3.化学学报4.物理化学学报5.催化学报6.无机化学学报7.有机化学8.色谱9.分析测试学报
10.分析试验室11.分子催化12.分子科学学报13.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4.分子科学学报15.化学进展16.化学通报17.中国科学.B辑,化学(改名为:中国科学.化学)18.功能高分子学报19.化学研究与应用20.化学试剂21.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2.人工晶体学报23.质谱学报24.合成化学25.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0.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1.大气科学2.气象学报3.高原气象4.应用气象学报5.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改名为:大气科学学报)6.气象7.热带气象学报8.气象科学9.气候与环境研究10.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P5地质学
1.岩石学报2.地质学报3.地学前缘4.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改名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5.地质科学6.地质论评7.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9地球化学10.地质通报11.沉积学报12.中国地质
O3力学
1.力学学报2.爆炸与冲击3.力学进展4.固体力学学报5.工程力学6.振动与冲击7.振动工程学报8.应用数学和力学9.力学与实践10.计算力学学报11.应用力学学报12.实验力学13.力学季刊
O4物理
1.物理学报2.发光学报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4.光学学报5.光子学报6.声学学报7.量子光学学报8.低温物理学报9.物理学进展10.中国激光11.高压物理学报1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3.物理14.波谱学杂志15.量子电子学报16.大学物理17.核聚变与等子体物理18.原子核物理评论19.光散射学报20.计量物理21.低温与超导
气象核心期刊
- 《气象与减灾研究》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气象与减灾研究METEOROLOG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2008年 第02期
- 《黑龙江气象》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气象HEILONGJIANG METEOROLOGY 2008年 第02期
- 《气象与环境科学》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气象与环境科学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年 第z1期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学会 北京市白石桥路46号(100081)
2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100029)
3 高原气象 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兰州市东岗西路196号(730000)
《气象学报》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气象学报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年 第04期
- 《应用气象学报》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应用气象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8年 第05期
- 《气象与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8年 第03期
- 《气象科学》征稿简则 作者:, 期刊-核心期刊 气象科学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年 第03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第31卷总目次
热带对 流活动 及其 与 E O关 系 的非线性 特 征 NS 4 来 我 国城 市气 候和 太 阳辐 射 的变化 特征 3a
… …… …… …… … 沈桂凤 , 吴洪 宝, 莹莹 , 学华 (8 ) 韦 刘 13 …… …… ……… …… 杜 春 丽 , 沈新 勇 , 陈渭 民 , 帅红 (0 ) 施 20 … ……… … 沈桐 立 , 如意 , 何 张利 红 , 迪 (0 ) 何 28
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张勇, 寿绍文, 王咏青, 周军, 陆汉城 ( 1 5)
中尺度模 式遗传 算法 同化 系统及 同化 试验研 究 … …… ……… 彭 菊香 , 沈桐 立 , 朱伟 军 , 沈新 勇 , 孙桂 平 ( 1 6)
热 带太平 洋与 印度洋 相互作 用 的年代 际变化 …… …… ……… …… …… 张福 颖 , 郭品文 , 于群 , 王成 建 ( 8 6) 基 于区域气 候模 式 的江苏省 风能评 估试 验 … ……… …… ……… …… ……… …… 赵 彦厂 , 江志红 , 息 (5 吴 7)
综 述
鱼 眼影 像技术 反演 植被 冠层结 构参 数 的研究 进展 … …… …… ……… … 姚克敏 , 胡凝 , 吕川根 , 黄凤 新 ( 3 ) 19
第 2期
论著
基 于 MO I D S遥感 数据 的混 合像元 分解 技术 研究 和应 用 ……… …… 郑有飞 , 曼昊 , 雪芬 , 荣军 (4 ) 范 张 吴 15 南 京市 闪 电定位 资料 的对 比分析 …… …… …… …… … 冯 民学 , 韦海容 , 焦圣 明 , 曾奎 , 周 王锡 中, 焦雪 (5 ) 11
墙 面可能 晴天太 阳辐射 小 时总量 的计算 与分 布 … ……… …… ……… ……… …… ……… … 成驰 , 吴息 (3 8) 19 -20 我 国气溶胶 光学 厚度 的变 化特征 99 03年 … …… ……… ……… ……… … 杨琨 , 照渤 , 东鸿 (2 孙 倪 9) 干侵入 对 20 05年 8月 1 6日华北 暴雨 的作用 … …… … 王欢 , 绍文 , 寿 解以扬 , 学祥 , 姚 吕江津 , 孟冬梅 (7 9)
参考文献着录格式-气象科学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80%以上应为期刊或会议论文,80%以上为近5年出版的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献作者3位以内全部列出,4位以上只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外文作者姓前名后,名可用缩写,但不加缩写点。
汉语拼音姓名不要省略,英文文章名、期刊名尽量不要自己翻译,原文中有英文的一定要出自原文。
请引用“气象科学”和“大气科学学报”近几年发表的文章至少各3篇,并在文中相应位置用引文号标示(参照参考文献引用规范),文章目录在附件中给出供参考;其他参考文献的格式请严格按照附件给出的目录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我刊不需要)].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不需要)].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示例:[1] 陈联寿,徐祥德,罗哲贤,等. 热带气旋动力学引论.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8-10. CHEN Lianshou, XU Xiangde, LUO Zhexian, et al. Beijing: Introduction to Tropical Cyclone Dynamics. Beijing :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in Chinese),2001:8-10. (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会议文集)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我刊不需要)]//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不需要)].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示例:[1] 钟万强,张赛忠,谢海华.2007年浙江省闪电特征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国气象学会. 第26届中国气象年会论文集, 杭州, 2009:357-363.ZHONG Wanqiang, ZHANG Saizhong, XIE Haihua.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2007 Lightning in Zhejiang//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The 26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 Meteorology, Hangzhou(in Chinese), 2009:357-363.(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我刊不需要)].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不需要)].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示例:[1] 张霞, 王咏青, 符长锋,等.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熵流指数演变.气象科学, 2007, 27(5): 522-529.ZHANG Xia, WANG Yongqing, FU Changfeng, et al. Evolution of the entropy flow index in a storm rainfall far from a Typhoon. 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in Chinese),2007, 27(5): 522-529.[2] 狄利华, 姚学祥, 解以扬. 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31(1): 18-25.DI Lihua, YAO Xuexiang, XIE Yiyang, et al. Impacts of Cold Air Intrusion on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of Typhoon Matsa.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in Chinese),2008, 31(1): 18-25.(4)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1]PACS-L: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 [EB/OL].Houston,Tex: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1989[1995-05-17]./pacsl. Html. (5)学位论文[1] 左志燕. 我国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博士论文].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ZUO Zhiyan. Anomaly of soil moisture in East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East Asian monsoon[D]. Beij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 Chinese), 2007.。
基础医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基础医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基础医学院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由三部分组成:1.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完成的2000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由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提供的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3.根据学院各学科提供的核心杂志名称,经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审核确定的核心期刊。
关于校内杂志,无论发表多少,在应聘教师职位时只能计算1篇。
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
学院增补期刊名称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
解剖学研究(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热带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会)
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法医学会)
法医学杂志(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物理学会)
同位素(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
气象期刊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专业核心期刊(2005)
符号说明:
◎为权威核心期刊(一级核心期刊,一级学报)
※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2004版,我院科研成果认定标准)
#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2004版)
□为中国气象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的一级核心期刊(2005年)
○为中国气象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的二级核心期刊(2005年)
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10.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1.气象科技○
与大气科学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冰川冻土,山地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自然灾害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主要的气象期刊简表。
中国大气出名刊物
中国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大气科学》(中、英文版)、《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和《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
其中《大气科学进展》被SCIE收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别资助,《大气科学》获得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誉,《气候与环境研究》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CSCD)。
一、胡英:《气象》、《应用气象》,秦莲霞:《气象学报》、《大气科学》,张阮:《大
气科学进展》、《高原气象》,
二、
大气科学【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编】黄荣辉;李崇银;邱金桓;裴申
高原气象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编】钱正安;言穆弘;沈志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南京气象学院
【主编】田永祥
气象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
【主编】李晓东;彭治班;刘新元
气象科技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情报研究所
【主编】赵四强
气象科学
【主办单位】江苏省气象学会
【主编】余志豪;赵鸣;张铭;何金海;沈树勤
气象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热带气象学报
【主办单位】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主编】吴尚森;梁建茵;彭涛涌
应用气象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等
【主编】朱文妹;曾晓梅
国外
一、美国有《CA》、《ASFA》、《BA》还有气象与大气科学类国际顶级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 1 专著 :序 号] [ 主要责任者. 名 : 题 其他题名信息 [ 文献 类型标 志 ] 其他 责任 者. 本项. . 版 出版 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引文
主要研究 方向和 E ma ; - i 如属基 金资助项 目, l 应将资助基金项 目名称及编号 放在论文 首页地脚 。同时 , 电子文稿发送 至 x bb bj
@ nu s. d c it  ̄ u. n。
三、 本刊严格 执行 双向匿名审稿 制度 , 稿件经专 家审 阅 , 由编委会 讨论定 稿。如稿件 不予 录用 , 概不退 稿 , 请作者 自留底
| -茸 ’ 稿 。来稿 4个月 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书 , 自行 处理。4个月 内请勿一稿 两投 或多投 , 可 否则后果 自负。 四、 文稿要求打印 , 一式三份 , 中两份隐去与作者有关 的信 息。另一份注 明第一作 者出生年 月 、 其 籍贯 、 学历学位 、 职称 、 主 要研究方 向和 E ma , - i 以及通讯地址 、 l 邮政编码 、 电话 ; 若第一作者非通 信作者 时 , 则应 加注通信作 者 的籍贯 、 历学位 、 学 职称 、
() 3 连续 出版物 ( 期刊 、 纸) 报 中的析 出文献: 序号 ] 出文献主要 责任 者. 出文献题 名[ [ 析 析 文献类 型标 志 1连续 出版物题 .
名: 其他题名信息 , , 期 ) 页码[ 年 卷( : 引用 日期 1获取和访 问路径. . () 4 专利文献 : 序号 ] [ 专利 申请者或所有 者. 专利题名 : 专利 国别 , 专利号 [ 文献类 型标志 1公告 日期或公 开 日期 [ . 引用 日 期 ] 获取和访 问路径. . () 5 电子文献 : 序号 ] [ 主要 责任 者. 题名 : 其他题 名信 息[ 文献类型标志/ 文献载体标 志] 出版地 : . 出版者 , 出版年 ( 更新 或 修 改 日期 ) 引用 日期 ] 获取和访问路 径. [ . 各 文献类 型及其标 志代码分 别为 : 普通 图书 M, 会议 录 c, 汇编 G, 纸 N, 报 期刊 J 学位论 文 D, 告 R, , 报 标准 s, 专利 P 数 , 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 电子公告 E 各 电子 文献栽体及其标 志代码 分别为 : 带 MT, P, B; 磁 磁盘 DK, 光盘 C 联机 网络 O D, L。
山东省济宁市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0)山东省济宁市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董益多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摘要 利用山东济宁1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10年(2005—2014)的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济宁市大雾的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济宁11个县(市、区)大雾天气的逐月变化可分成4种类型,共同特征是6月份发生大雾天气最少,这与济宁夏季降水较多有关;在地理分布上,济宁大雾天气自西北向东南减少,说明大雾的发生与地势有关系;济宁大雾天气在全年所有月份均有发生,但秋冬季大雾天气日数占72%、夏季仅占13%,这与秋冬季逆温增多有关。
济宁市大雾天气与风速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以上结果可为济宁市大雾天气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雾;统计分析;时空分布;气候特征中图分类号:P42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151-03大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航空航海、陆地运输、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均有不利影响[1-3]。
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提道:“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天气现象[4-6]。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作为影响人们出行的灾害性天气,大雾引起了各界普遍关注[7-9]。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大雾开展了研究分析,从大雾天气的成因、物理结构、微观结构、大雾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探讨,利用多种观测手段在不同地区进行观测试验[10-12]。
刘小宁等[13]利用1950年以来我国气象系统地面观测网679个国家基本(基准)站的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雾空间、时间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得出我国大雾分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并对大雾日数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付桂琴等[14]分析了河北省低能见度事件特征,发现河北省低能见度的地理分布呈北少南多的特点,太行山东麓地区低能见度事件更为集中。
曾妮等[15]利用1981—2020年安顺市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能见度资料和同期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安顺市大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安顺市大雾主要出现在1月,出现的频率占全年的18%,其次是2月和12月;大雾日数的季节变化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冬季大雾出现频率最高,占全年的44%;大雾日数在1986—1990期间减少趋势,1996年以后大雾日数呈增加趋势,且2004年以后增加趋势显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
溪
^
也
暗
地
口 .
Is 0 02 2 s N 10 - 2 0
闰r 由 1 . 0 期 h 0 0
I S 0 S N 1 00—2 2 02
J OUR L OF N NJNG NA A I
(月 ,7年 刊 双 刊18 创 ) 9 第3卷第 期 总 2期 1 、 3 ( 第1 ) 4
主 管单位 江苏省 教育厅
M TO O O Y EE R L G (mnlst i 9 ) B oh,r 18 i t te n 7 y ad
维普资讯
\ 干J r \l 、
约 于 L于
/ }叶 / H 蚪 lZ 源自1 01 c v、
I 1
: 绾 纪 伍 泽 崇 诗 存 德 顾编 丑 荣 李 李 陶 庆 潘 l 委 昭 生 椿 银 言曾 炉 :悉 范 仟 问 渤
Ad nsr t y J n s rvni mii ae b i guPo ic l t d a a
雾 霾
主 办单位
南 京信 息工程 大学
D pr et f dct n eat n uao m oE i
编辑发行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编辑部
Sosr y a i n e i f m tn 鬟 pno d Nnn U i r y fn r a eb jg v s oIo i t o
Ds i t bodb C i t aoa ir ue A ra y h an r tnl tb d n Ie i n
B o rdn oprtn okT aigC roao i
( . B x3 9 B in , hn ) P O. o 9 , eig C a j i T lp o e +8 -55 7 15 e h n e 62 -8 3 8 1
欢迎订阅2008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征 [ ] 地理研究 ,9 4 1 2 :73 . J. 19 ,3( ) 2 -3
祝 从 文 . 亚 季 风 及 其 与 热 带 海 气 相互 作 用 年 际 变 化 关 系 研 东
[ 6 徐 海 明 , 谦 谦 .9 4年 7月 我 国 东 部 降 水 异 常 成 因 的 数 值 1] 王 19
维普资讯
第 4期
许 晓林 , : 南 6月持 续性致 洪暴 雨 与孟加拉 湾对 流异 常活跃 的 关 系 等 华
41 7
的 影 响 [ ]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9 4 1 ( :7 -7 . J. 19 ,0 3)2 42 9
[ 5 H sisB JK rl . h ed na so s f hf 1 j okn , aoyD JT es ayf erep neo s e — t i r ap i
to f3 6 a e r a o s r v a e fo o t o n o g i n o 0- 0 d y p  ̄u b f n a e e l i d r m u g i g l n
w v ait ndt[] JAt sSi18 ,3 1 ) 9 19 1 aerdai a J . mo c,9 64 ( 0 :6 -7 . o a
研 究[ ] 热带气象学报 ,9 7 1( ) 262 3 J. 19 ,3 3 :7 -8 .
[7] Muaa C e o g u X eAn e a E s r rp g- 1 rk mi T, hnL n xn, i ,tl at dpo aa wa
究[ . D] 南京 : 南京 气象学 院大气科学 系。9 86 -0 19 :87
联 系电话 :2 -8 3 1 ( 0 55 7 1 马老 师 )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 林昕,管兆勇.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9.[2] 贺晓霞,吴洪宝,陈小兰.我国东南夏季干旱指数的ECC预测方法[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0-17.[3] 狄利华,姚学祥,解以扬,等.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8-25.[4] 朱男男,沈桐立,朱伟军.一次降水过程的GPS可降水量资料同化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26-32.[5] 夏芸,管兆勇,王黎娟. 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KG*8]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33-41.[6] 黄浩隽,魏鸣,万雪丽.贵州鸭池河流域雹云移动演变机理及回波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42-50.[7] 张勇,寿绍文,王咏青,等.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51-60.[8] 彭菊香,沈桐立,朱伟军,等.中尺度模式遗传算法同化系统及同化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61-67.[9] 张福颖,郭品文,于群,王成建.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68-74.[10] 赵彦厂,江志红,吴息.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江苏省风能评估试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75-82.[11] 成驰,吴息.墙面可能晴天太阳辐射小时总量的计算与分布[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83-91.[12] 杨琨,孙照渤,倪东鸿.1999—2003年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92-96.[13] 王欢,寿绍文,解以扬,等.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97-103.[14] 汤莉莉,牛生杰,徐建强,等.铅对不同土壤中青菜生长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04-108.[15] 郝立生,闵锦忠,段英,等.衡水湖湿地气溶胶分布的飞机观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09-115.[16] 毛文书,王谦谦,马慧,沈桂凤.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16-122.[17] 张宁,孙照渤,曾刚.1955—2005年中国极端气温的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23-128.[18] 李兴荣,胡非,舒文军.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热岛影响因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29-134.[19] 霍晓音,李刚.一类奇异半线性椭圆型方程Dirichlet问题[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35-138.[20] 姚克敏,胡凝,吕川根,等.鱼眼影像技术反演植被冠层结构参数的研究进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39-144.2008年第2期[1] 郑有飞,范旻昊,张雪芬,等.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研究和应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145-150.[2] 冯民学,韦海容,焦圣明,等.南京市闪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51-157.[3] 代刊,罗哲贤,滕代高.小尺度系统对涡旋自组织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58-166.[4] 梁琳琳,寿绍文,苗春生.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67-175.[5] 张焱,孙照渤,白莹莹,等.近47 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76-182.[6] 沈桂凤,吴洪宝,韦莹莹,等.热带对流活动及其与ENSO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83-191.[7] 张玲,张艳玲,陆汉城,等.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192-199.[8] 杜春丽,沈新勇,陈渭民,等.43 a来我国城市气候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00-207.[9] 沈桐立,何如意,张利红,等.在MM5伴随模式中使用AMSU资料对暴雨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08-213.[10] 李青,刘宣飞,潘敖大.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机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14-220.[11] 侯团结,牛生杰,雷恒池,等.长春地区对流云起电过程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21-227.[12] 翟羽,肖辉,杜秉玉,等.聚类统计检验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28-233.[13] 郭锐,智协飞.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大旱天气学背景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34-241.[14] 韩雪,沈桐立,沈新勇.多重网格法在MM5自适应模式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42-249.[15] 赵小艳,申双和,孙虎声.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50-256.[16] 李永秀,罗卫红,倪纪恒,等.温室黄瓜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57-263.[17] 朱琳,寿绍文,彭加毅,等.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探空资料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64-271.[18] 高琦,孙照渤,邓伟涛.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72-276.[19] 王蔚,朱伟军,端义宏,等.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77-286.[20] 黄小燕,金龙,姚才,等.夏季南海台风移动路径的一种客观预报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87-292.2008年第3期[1] 郭品文,刘畅.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纬向对称模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293-299.[2] 王盘兴,吴幸毓,华文漪,等.热带气候风场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00-307.[3] 杜楠,钟玮,陆汉城,等.一次四川暴雨过程的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08-316.[4]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太平洋区域季内振荡的一种负反馈过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17-325.[5] 侯亚红,杨修群,李刚,等.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及其变率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26-330.[6] 潘敖大,孙照渤.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分型及其年代际变化Ⅱ: 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31-339.[7] 李燚,陆维松,濮梅娟,等.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40-351.[8] 王勇,丁治英.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52-362.[9] 王琳琳,高志球,沈新勇,等.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黄土高原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63-368.[10] 滕代高,罗哲贤,代刊, 等.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369-380.[11] 李春虎,罗哲贤,张颖娴, 等. “麦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排熵指数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81-388.[12] 吕军,江志红,张静, 等.天目山树轮碳同位素与周边地区旱涝变化关系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389-394.[13] 岳治国,牛生杰,梁谷.陕西渭北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模型及灾害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95-402.[14] 张文,张天宇,刘剑.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03-410.[15] 濮文耀,魏鸣,李红斌, 等.雷达定量测量降水中的异方差性及加权判别函数处理.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411-421.[16] 李永华,高阳华,廖良兵.重庆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变化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22-428.[17] 徐菊艳,王盘兴,吴洪宝.两种再分析资料平流层温度场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29-435.[18] 严红梅,顾松山,胡胜,等.用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的TREC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36-440.[19] 范萍,李刚,黄瑜.一个半线性耦合抛物型方程组爆破解的速率估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41-446.[20] 杨兴东,周月军,何青泉, 等.矩阵方程A T XA=D扰动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47-451.2008年第4期[1] 黄思训,曹小群,闵锦忠.变分方法反演双多普勒雷达低层二维风场.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453-459.[2] 郭品文,居丽丽,徐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在中国四季降水异常分布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60-467.[3] 申双和,陶寅,张方敏.棉花阴、阳叶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的观测对比及模型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68-472.[4] 肖现,肖辉,王振会,等.傅立叶位相技术在雷达回波移动矢量特征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73-482.[5] 周非非,廖菲,苏爱芳,等.河南省2002年秋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观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83-493.[6] 代刊,罗哲贤,腾代高.一个β中涡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494-502.[7] 刘朝顺,高炜,高志强,等.基于ETM+遥感影像反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03-510.[8] 李登文,杨静,乔琪.2006-06-13贵州省望谟县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11-519.[9] 陆春松,牛生杰,杨军,等.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20-529.[10] 朱健,何海滨.0604和0605号台风的数值模拟与暴雨成因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30-538.[11] 邓伟涛,孙照勃,倪东鸿,等.夏季北半球环状模态及其周期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39-545.[12] 王珏,沈新勇,寿绍文,等.06·6福建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复杂地形影响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46-554.[13] 丁建芳,牛生杰,岳平,等.沙尘暴热力结构的个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55-562.[14] 王珊珊,黄兴友,苏磊,等.利用雷达回波自动识别锋线的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63-573.[15] 张方敏,申双和.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74-579.[16] 李刚,王会,朱江,等.一类非稳态热耦合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80-586.[17] 曹雯,申双和.我国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87-591.[18] 汤丽丽,牛生杰,陆春松,等.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92-598.[19] 刘亚亚,夏大峰,赵慧芳.一类奇异二阶三点方程组正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99-602.2008年第5期[1] 周毓荃,赵姝慧.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03-614.[2] 郭品文,李汀,姜玥宏.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与ENSO的非线性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15-623.[3] 郭本军,贺千山,李成才, 等.大连一次沙尘天气的遥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24-632.[4] 杨艳蓉,王振会,张沛源.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同化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33-639.[5] 官莉, HUANG Hung-lung.两种红外晴空辐射订正方法及其反演大气参数的比较.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40-645.[6] 叶香,陆维松,张天宇, 等.近46 a重庆汛期极端降水量异常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46-654.[7] 高润祥,牛生杰,张华, 等.2006年春季西北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55-661.[8] 吴建云,周伟灿,沈新勇.低纬大气Kelvin波和Rossby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62-670.[9] 闫冠华,李巧萍,吕冬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71-678.[10] 刘向文,孙照渤,倪东鸿, 等.中国东部531[KG*8]a夏季旱涝型的划分.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79-686.[11] 张芳华,高辉.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87-693.[12] 潘文卓,缪启龙,许遐祯.1951—2006年南京气温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94-701.[13] 金宏忆,顾松山,王珊珊, 等.多普勒雷达低空大风轴线自动识别方法的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02-710.[14] 李刚,胡丹妮,朱江.一类不定常热耦合Stokes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11-717.[15] 陆建刚,郑有飞,杨艳, 等.疏水性中空纤维膜组件操作过程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18-722.[16] 孙燕,朱伟军,魏建苏, 等.江苏夏季旱涝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23-730.[17] 盛日锋,王俊,李欣, 等.山东省一次积层混合云暴雨三维风场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31-737.[18] 杜军,胡军,张勇, 等.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38-743.[19] 陈军,肖稳安,韩秀榕.两级雷击电涌保护器配合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44-748.2008年第6期[1] 黄刚,胡开明.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49-757.[2] 王盘兴,陈延聪,卢楚翰, 等.闭合气压系统中心分布特征量及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758-766.[3] 王让会.干旱区MODS格局下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67-773.[4] 郭品文,姜玥宏,王群.热带夏季风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74-781.[5] 张志华,黄刚.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及其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782-789.[6] 朱素行,徐海明,何金海.高分辨率卫星实测资料揭示的近年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进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90-802.[7] 樊曙先,杨关盈,朱彬, 等.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03-810.[8] 郭渠,孙卫国,程炳岩, 等.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交叉小波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11-818.[9] 赵晓川,吴洪宝,何浪.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19-827.[10] 施春华,郑彬.欧洲中心臭氧再分析资料与HALOE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28-835.[11] 唐卫亚,孙照渤,谭桂容.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36-843.[12] 崔晶,张丰启,钱永甫, 等.2005年12月威海连续性暴雪的气候背景.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44-851.[13] 张靖,银燕.黑碳气溶胶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52-859.[14] 马革兰,罗哲贤,范新强, 等.旋转大气中地形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60-864.[15] 贾星灿,牛生杰.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65-870.[16] 彭江良,吴息,江志红, 等.南京冬季城、郊近地面湍流特征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71-878.[17] 陈耀登,高玉芳,王如云.利用伴随法反演风应力系数.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79-882.[18] 朱连华,门可佩,徐志勇.纵向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Bayes局部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83-889.[19] 周先春.DS-CDMA系统中两种盲多用户检测恒模算法的比较.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90-894.[20] 黄纬,宋顺林.面向过程的组合服务执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95-899.2007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 周海光,郭富德.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 1-8.[2] 钱玮,管兆勇.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9-16.[3] 韦莹莹,吴洪宝,沈桂凤.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7-25.[4] 徐文明,孙照渤,曾刚,等.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及其与全球热通量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26-33.[5] 翟菁,周毓荃,杜秉玉.河南省层状降水云系中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34-42.[6] 何冬燕,朱伟军.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43-50.[7] 尹红,郭品文,刘洪滨,等.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a来初夏旱涝事件初步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51-56.[8] 谢小萍,刘玉洁,杜秉玉.利用FY-1D全球数据监测北极冰雪覆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57-62.[9] 王桂臣,管兆勇.SVD揭示的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63-71.[10] 衡骏遥,周伟灿.弱二次切变流轴对称涡旋演变的解析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72-78.[11] 彭霞云,闵锦忠,周振波,等.单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的质量控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79-85.[12] 刘汉华,寿绍文,周军.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86-93.[13] 富元海,刘宣飞.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边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94-100.[14] 王颖,寿绍文,周军.水汽螺旋度及其在一次江淮暴雨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01-106.[15] 廖胜石,罗建英,寿绍文,等.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07-113.[16] 李金辉,樊鹏.冰雹云提前识别及预警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14-119.[17] 何华,陶云,肖子牛,等.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的时空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20-127.[18] 桑建人,陈楠,杨侃,等.宁夏气温变化趋势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28-133.[19] 王志南,朱筱英,柳达平,等.基于干旱自然过程的干旱指数研究和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34-139.[20] 赵峰,戴连君,方宗义,等.GPS水汽监测中卫星轨道处理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40-143. 2007年第2期[1]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2005年6月华南致洪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45-152.[2] 祁丽燕,孙照渤,李忠贤.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热状况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53-161.[3] 姜金华,胡非,刘熙明,等.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62-169.[4] 杨霞,管兆勇,朱保林.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70-177.[5] 郝立生,陆维松,闵锦忠,等.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夏季环流的机制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78-185.[6] 李爱华,江志红.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86-193.[7] 杨晓苑,王盘兴,覃军,等.大洋间SST遥联与亚太夏季风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94-200.[8] 孙琪,周锁铨,康娜,等.基于GIS的长江中上游降水的空间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01-209.[9] 黄蔚薇,杨军,凌士兵,等.沙尘气溶胶粒子表面变性对云滴形成过程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10-215.[10] 方涵先,王廷芳,黄思训,等.变分伴随方法应用于大气化学初值和参数反演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16-223.[11] 杨艳娟,管兆勇,朱保林.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24-230.[12] 张俊,谷德军,施能.1948—2004年全球平均Hadley环流强度指数与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31-238.[13] 徐传书,张耀存.秦岭山区一次冷空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39-245.[14] 李伟,李庆祥,江志红.用Kriging方法对中国历史气温数据插值可行性讨论.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46-252.[15] 王洪利,张曼,杜钦.不同显式方案模拟对流风暴的不确定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53-259.[16] 王群,郭品文,曹艳艳.春季青藏高原东部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59-265.[17] 任余龙,寿绍文.甘肃中西部近年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及典型个例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66-273.[18] 王晶晶,金健.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训练策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74-278.[19] 黄卫红,杨兴东,周月军.矩阵Sylvester不等式与Frobenius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79-283.[20] 许敏,周伟灿.用同伦算法求解带阻尼项的n维Liénard型方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84-288. 2007年第3期[1] 朱艳峰,陈德亮,李维京,等.Lamb-Jenkinson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289-297.[2] 王桂玲,蒋维楣,魏鸣.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298-304.[3] 陈敏,张国琏.上海浦东地区“梅雨期”降水及其多尺度时频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05-311.[4] 朱敏,王体健,李淑玲,等.淄博市污染气象特征与大气环境容量.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12-319.[5] 刘学刚,罗哲贤,滕代高,等.不同发展阶段台风大气边界层暖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20-327.[6] 董海鹰,刘毅,管兆勇.MODIS遥感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检验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28-337.[7] 史湘军,智协飞.1950—2004年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的统计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38-344.[8] 胡亮,何金海,高守亭.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降水条件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45-351.[9] 匡昭敏,朱伟军,杨鑫,等.基于MODIS数据的广西旱区干旱指数模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52-358.[10] 郭立平,张素云.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59-364.[11] 杨沈斌,申双和,张萍萍,等.ENVISA TASAR数据用于大区域稻田识别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65-370.[12] 刘生,邱新法,王潇宇.起伏地形下我国太阳散射辐射分布式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71-376.[13] 吴建军,王鑫,吕达仁,等.北京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77-382.[14] 王越,江志红,张强,等.基于Palmer湿润指数的旱涝指标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83-389.[15] 张晰莹,王承伟.高纬地区罕见的MCC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0-395.[16] 韩庆红,王普才,王玉昆,等.利用MODIS产品分析东北地区积雪覆盖状况及冬季气候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6-401.[17] 张佃国,郭学良,肖稳安.北京及周边地区2003年夏秋季气溶胶和云滴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02-410.[18] 王巍巍,张艳玲,寿绍文.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11-416.[19] 陶岚,顾松山,徐芬,等.1480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尺度气旋识别模块设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17-423.[20] 赵蕾,程国胜.数据扩展的相容性判定问题.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24-427.[21] 席雷,吴诚鸥,吴令云.测量误差对统计推断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28-432.2007年第4期[1] 廖玉芳,俞小鼎,唐小新,等.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湖南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33-443.[2] 杜华栋,黄思训,蔡其发,等.变分同化方法反演海气耦合模型参数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44-449.[3] 黎健,殷剑敏,张瑛,等.南昌市城区暴雨积水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50-456.[4] 郑祚芳,张秀丽.边界层急流与北京局地强降水关系的数值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57-462.[5] 许晓林,徐海明,司东.华南6月持续性致洪暴雨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的关系463-471.[6] 谭桂容,孙照渤,朱艳峰.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72-478.[7] 不曾鹏,罗哲贤,滕代高.同初始涡廓线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79-486.[8] 潘敖大,孙照渤.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分型及其年代际变化Ⅰ:统计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87-494.[9] 曹文博,沈桐立.卫星云导风资料应用于伴随同化系统的数值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95-502.[10] 李春虎,赵宇,龚佃利,等.“04·8”山东远距离台风暴雨成因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03-511.[11] 李云艳,孙治安,曾宪宁,等.晴天地表太阳辐射的参数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12-518.[12] 张秀丽,孙燕.近50a北京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19-523.[13] 庞华基,高靖,李春,等.青岛百年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24-529.[14] 张天宇,孙照渤,倪东鸿,等.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30-537.[15] 夏冠聪,寿绍文.一次梅雨锋暴雨的数值模拟及位涡诊断.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38-545.[16] 张静,朱伟军,李忠贤.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46-550.[17] 郭栋,王盘兴,严厉.一种数值积分方案用于球函数分析的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51-555.[18] 来小芳,张艳玲,陆汉城,等.“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56-560.[19] 盛琼,申双和,顾泽.小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量折算系数.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61-565.[20] 姚菊香,王盘兴,鲍学俊,等.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几何意义.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66-570.[21] 许敏,周伟灿.一类带阻尼项Duffing型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71-574.[22] 王祥,张太忠.Hardy-Hilbert不等式一个新的改进.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75-578.2007年第5期[1] 廖玉芳,俞小鼎,唐小新.2004年4月29日常德超级单体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579-589.[2] 陈丽,银燕,杨军,等.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590-600.[3] 毛冬艳,钱传海,乔林,等.贵州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01-609.[4] 权维俊,郭文利,叶彩华,等.基于TM卫星影像获取北京市水体密度指数与植被覆盖指数的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10-616.[5] 刘晓莉,牛生杰.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17-622.[6] 陈小兰,吴洪宝,丁留贯,等.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23-631.[7] 吕翔,徐海明.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32-642.[8] 金正润,牛生杰,河惠卿.2002年3月21—22日影响韩国的沙尘天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