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复习(陈军)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正音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 rǎn )⑨椟( dú)2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词类活用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②“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④“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4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5相关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②分崩离析:不统一,支离破碎。

③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季氏将伐颛臾》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为了夺取颛臾(古时乌鲁城,位于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北约80公里的东营市北)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颛臾是季氏家族的故乡,但被齐国占据。

季氏作为随齐侯而居的臣子,一直渴望夺回颛臾的领土,维护家族尊严。

邻近的郯国看到季氏与齐国矛盾尖锐,便主动提供援助,并以帮助季氏夺回颛臾为名义,伐齐。

同时,吴国也对齐国猖獗的扩张感到不安,也加入了战争行列。

二、文化思想1.季孟之间的情感季孟是季氏家族的两位重要人物。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季孟之间情感的关系成为一大亮点。

季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封建社会下亲情理想关系的代表。

季孟兄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交流密切,相互支持,充分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深厚。

2.父辅子弟的家庭观念文章中,季孟为了家族富强与尊严,决定动用全族的力量伐颛臾。

这种家族观念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据主导地位。

三、政治因素1.权力斗争季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附庸。

他们渴望夺回独立的颛臾城,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颛臾作为一个交通要道,对季氏家族的地位和势力至关重要。

2.各国之间的角力郯国和吴国的加入,使得季氏的战略更加完善。

郯国借势向齐发难,吴国则借此机会压制齐国对自身势力范围的扩张。

吴国和郯国的加入,使得季氏的战争更像是整个时代的一场角力。

四、军事因素1.周密的军事部署季孟兄弟在发动战争之前,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军事部署。

他们秘密筹备军备,准备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

季孟采取了先袭击郯国,再攻打颛臾的战略,从而有效地分散了齐国的注意力,取得了众志成城的效果。

2.兵力的调动季孟为了夺回颛臾城,调动了各地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力量。

他们迅速组织起了一个精锐的队伍,以应对齐国的反击。

庞大的兵力和精锐的队伍为季氏家族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字词句掌握: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东蒙主以为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文本理解1、《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如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作者为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

一轮复习《季氏将伐颛臾_寡人之于国也》

一轮复习《季氏将伐颛臾_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实词
1. 则将焉用彼相矣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不稳定 跌倒 3.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萧蔷:国家内部 辅助者
4. 而在萧墙之内也
5.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摆出来,施展 列:职位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家:卿大夫的封地
重点实词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8.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 兵器 9.数罟不入洿池 读wū:池塘 读cùgǔ:密网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动词,种植
难字难句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 “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与 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
见书88页注解5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 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力,才能。就, 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 的意思。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 意思。 (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 跑出来,龟甲、宝玉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 的过错呢?
词语解释题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只。跑,这里指逃跑
2.(寡人)之(于)国也。 寡德之人。对于。 3.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武器。
4.(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栽植。穿丝织品。
5.(请)以战喻。 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事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翻译题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耽误 12.谨庠序之教 学校 13.申之以孝悌之义 敬爱兄长 1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同“途”:道路 饿死的人 时机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1.季孙之忧:季孙大惧怕政治权力的掌握被损害,因此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恢复他的权力。

这种行为被孔子批评为不义和违反人民利益。

2.颛臾:这是季孙的领土,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家乡。

季孙重新夺取颛臾的行动对于孔子来说是不道德的,因为这将导致战争和人员伤亡。

3.仁者无敌:孔子提出仁者无敌的思想,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改变政治和社会。

他认为仁德是最重要的东西,可以弥合人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实现和平与和谐。

4.孔门弟子的不同观点:孔子的弟子们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一些人支持季氏的行动,认为这与孔子的理念相符合;而有一些人则反对季氏的行动,坚持以仁德为本。

5.阳货、曾子和子路:阳货、曾子和子路是孔子的三位学生,他们在这一事件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阳货坚持支持季氏的行动,认为孔子应该更加积极地为国家大义而行动;曾子则认为孔子的主张是正确的,仁德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子路则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通过仁政可以减少战争和冲突。

6.孔子的教诲:孔子在这一事件中强调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指出季孙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他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即一个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为人民谋福利。

7.孔子对政治和伦理的思考:这一事件展示了孔子在政治和伦理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教诲。

他认为伦理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政治权力应该以道义为导向,而不是个人利益。

8.仁德的实践:孔子通过这一事件强调了仁德的实践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仁德的实践,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减少战争和冲突。

仁德在礼、义、智和勇等方面的实践都是必要的。

9.仁者无敌的应用:孔子通过这一事件展示了仁者无敌的应用。

他认为通过仁德的力量,可以改变政治和社会,实现和平与和谐。

总的来说,《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目中讨论了季氏对颛臾的侵略行动和孔子对此的批评和思考。

这篇篇目展示了孔子的政治和伦理思想,并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和实践。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下面是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一、词类活用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使安定下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二、特殊句式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三、重点实词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6.且尔言过矣(过,错)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四、一词多义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曹刿请见(拜见)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D、是谁之过与(过错)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五、句子翻译1. 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背景:季氏将伐颛臾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小国争霸,国家割据,没有中央统一的政权。

2.季氏家族:季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他们在齐国内部占有很大的势力,曾经担任过高官。

3.季氏与颛臾:颛臾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是齐国的属地。

4.季氏借兵:季氏家族起初是借助颛臾的军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季孙用权掌握齐国政权后,借用颛臾的兵力进一步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

5.季氏反目:由于季氏家族的嚣张气焰,颛臾逐渐感到不满,决定与季氏决裂。

颛臾推翻了季氏在颛臾的统治,独立了出来。

6.季氏复仇:季孙用权得知颛臾与自己家族决裂后,决定用武力来报复,将颛臾重新收回齐国。

7.孟尝君的劝诫:在季氏准备进攻颛臾的同时,齐国的贵族、政治家孟尝君劝阻季氏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战乱。

不过因为孟尝君与季氏有着政治利益的利益交换,劝阻未果。

8.颛顼的抗击:颛臾的君主颛顼得知季氏即将进攻,他决定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他选拔了一些年轻精锐的士兵,修建了许多城墙和壁垒来抵御季氏的进攻。

9.颛臾的胜利:在孟尝君的劝阻和颛顼的准备之下,颛臾顶住了季氏的进攻。

季氏的军队在颛臾的坚守下无法攻破。

10.颛臾的自立:经过一番鏖战,季氏的军队不敌颛臾,最终被迫撤退。

颛臾借此机会重新宣布独立,摆脱了季氏的控制。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字词句掌握: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东蒙主以为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文本理解1、《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如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作者为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地方军事冲突。

发生
在春秋时期,由齐国的定公和鲁国的颛孙臾所发动的,是一场封建王
朝的斗争。

季氏将伐颛臾的始末,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历史过程:
①外因要素导致的冲突:公元前634年,定公建立的秦国瓦解了
齐国的联盟,引起齐国贵族的不满,并激发出齐国领袖定公继承王位
及勤王肃治等政治问题,引发了季氏将伐颛臾的冲突。

②各方进行斗争:双方组织军队互相进攻,颛臾部下马贤将兵来
齐攻打,但被定公兵组成的抗击部队击退,双方互相推诿,结果颛臾
受困齐国外,定公乘机攻打颛臾部下。

定公派大将郑比便带兵子伐鲁,夺取颛臾的老巢,并在领主官庄里夺取大祭器,使颛臾势力受到削弱,最终定公终于取得胜利。

③后期效果: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强了齐国定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勤王”称号的声誉,也因
此推动了《礼记·春秋》的编撰,而这也是中国经典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和我们现在的重要课文资料。

山东专升本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山东专升本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13?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14,龟玉毁于椟(dú)中 15,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8,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9。盖均无贫 20,和无寡 21,安无倾 22。夫如是 23,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24。既来之,则安之 2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 27,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29。”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 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 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 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 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 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6.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 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 鲁国。 7.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8.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9.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 落。成年做过“委吏”(管 理粮仓的小官)和“乘山” (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 由鲁国中都宰(管理京城治 安的官 )升任司寇(管理刑 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
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
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文言实词积累--
• 3 .是谁之过与? 过错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经过,通过 超过 胜过 过分,过于 错误,过失 责备 拜访、访问 看望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
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整体赏析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
国也》) • 译文: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 读音二:shǔ • 动词 • ①计算 • 例句: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译文: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 来计算。
•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 例句: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 序》)
• 译文: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 读音三:shuò • 副词,屡次 • 例句: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读音四:cù •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 例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

现在不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要。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家。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 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 例: 何以伐为相:过:② 动词,担任 ③ 动词,成为 ④ 介词,替例: 例: 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后世必为子孙忧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 ① 动词,责备 ② 形容词,错误 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例:无乃尔是过与例:且尔言过矣例:是谁之过与③ 名词,过错 ④ 走过,经过 ⑤ 超过 过犹不及 (《论语 ?先进》)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⑥过于 安:①形容词,安定 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 安定 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作家作品》《论语》主要掌握: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后面“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主要掌握: 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

《课文主旨》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

(过:责备) 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

(是:代词,这,指颛臾)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来:招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

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

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

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必为之辞。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 墙之内也。‛
•1.无乃尔是过与 •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 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2.是谁之过与 • 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
• 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使动用法: 使……来、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
二、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 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其 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 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 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 第一次对话: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20 儒 是 语录 体,凡__篇,为_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____‛。
一、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 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 是非正义的事。
4、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相 名词
相夫子
辅佐,动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虎兕出于柙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引出对象 对 从 在
指忧患的事。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形容词活用为 ②吾恐季孙之忧 名词。
3、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是谁之过与 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正音:请你读读准
• • • • • ①论语(lún) ③社稷(jì ) ⑤ 出于柙(xiá) ⑦干戈(gē) ⑨椟( dú ) ②颛臾(zhuānyú) ④虎兕(sì )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⑧冉有( rǎn )
四、整体赏析课文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力伐争利
文德治国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 有 •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晓 之 以 礼
驳 • 斥
引用名言

晓之以理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五、中心概括
又羡慕什么呢?
6、成语积累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 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 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 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 部发生祸乱。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 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5、文言句式
1)固定句式 A、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B、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这是国家的臣属
3)宾语前置
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 尔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 又何羡乎! 又羡何乎?
• 第二次对话: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 就 •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 • 过与?‛
• 第三次对话: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 • 不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 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 落。成年做过‚委吏‛(司 会计)和‚乘山‛(管畜牧) 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 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 游列国,终不再仕。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