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拳术建体至用功法概论
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概论
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概论-京城马国兴(2009-10-19 11:54:16)转载▼标签:旅游文化休闲养生杂谈健康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综合学问,是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兵法学》等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阐述、诠解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
是研究传统拳术人体攻防技术、功夫的科学学问。
是从中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的统一共性为基础立论,探讨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
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乃是“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系统完整的一项躬身自厚,自学成“文兼武全将相身”的济世人才的事业!分别论述如下:法分三修建健之体健之体的建立,主要是内功法,是指内功练法而言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两种功法。
炼精化气,主要是内气的生成、积累的内容。
练功形式,静练为主,站桩、坐、卧都可以。
在站、坐、卧各种桩法中,主要是形静气动的功法。
即外形静态而内气在体内运行,就是各种的贯气方法。
此种方法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各家皆有自认为良好的功法。
如: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肾,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贯于掌,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气从丹田,入于两肾间,由两腿股膝胫踝,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内气上下周流不息。
行功之法,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乃各种桩功“功法”为建立“健之体”而修炼的内容。
建顺之体顺之体的建立功法,即外功练法,有动练法和静练法两种基本形式。
动练法主要是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
静练法主要是运用内气的“以无有入于无间”的功能,可使外形脱拙换灵、脱壳换象,再以动静练法修之,可使外形“柔弱无骨、静而不躁、一息坚融”。
坚,即刚发时的“接骨斗榫”;融,即柔化时的柔弱无骨。
中华武术的套路与招式解析
中华武术的套路与招式解析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武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精妙的套路和招式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华武术的套路与招式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独特之处。
首先,中华武术的套路分为外家拳和内家拳两大类。
外家拳强调力度与速度,注重攻击性和实用性;内家拳则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气的运用和身心的统一。
无论是形意拳、太极拳还是八卦掌,都有着独特的套路和招式。
通过反复练习套路,武者可以熟练掌握各种技巧和动作,提升自己的武艺水平。
其次,中华武术的招式包括了跌打、擒拿、点穴、格斗等多种技巧。
这些招式不仅可以用于自卫,还可以用于身体锻炼和健身。
其中,太极八门五步、八卦掌的八卦步、形意拳的五行拳等套路,都有着独特的招式组合,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
然后,中华武术套路的演练也需要注重内心的调整和修行。
武者要在练习中追求心境的平和与专注,才能真正领悟套路的奥义。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运用自如,发挥出套路和招式的最大威力。
最后,中华武术套路与招式的传承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种门派与流派。
每种套路和招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传承着不同的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不同门派的套路,武者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武术美学与价值观,拓展自己的技艺视野,提升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套路与招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研究套路和招式,武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武术境界,感受到套路背后的武术魅力和智慧。
希望更多人能够在中华武术的世界里体验到身心的修炼与提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研究中华武术的拳法套路和武器套路
研究中华武术的拳法套路和武器套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拳法套路和武器套路是其中最为精髓的部分之一。
拳法套路是武术中常见的拳术动作序列,主要用于锻炼身体素质、提高武术技法和战斗能力。
武器套路则是以武器为载体,展示武术中的武器技法、动作和战斗技巧。
在中华武术中,拳法套路可以分为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刀等各种拳种。
形意拳注重意念贯串、力度饱满,以意引气、以气驭力,形成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武术特点。
太极拳则以慢、缓、连贯、柔和的动作为主,追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战斗哲学。
八卦掌则以八卦方位变化为核心,以旋转、转身、抽身等步法与手法变化相结合,具有灵活多变、变幻莫测的特点。
形意刀则是形意拳的延伸,注重以刀为手,以手为刀,融合了拳术与刀法。
武器套路则包括刀、枪、剑、棍等多种武器类型。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武器套路繁多,每种武器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用法。
刀法注重刀尖、刀背、刀刃的应用,动作短快利落,具有攻守兼备的特点。
枪法着重于枪身的运用,注重身法和步法与枪法的配合,追求快速进攻和迅速突防。
剑法则强调点、劈、刺、挑、撩、绞等多样的剑术技法,讲究“以剑为先”的原则,追求矫健利落的剑身。
棍法则融合了攻守、进退、攻击和格挡于一体,力求运用棍法突破对手的防御。
研究中华武术的拳法套路和武器套路,需要不断练习和领悟,掌握技法和精髓。
通过反复演练拳法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同时培养出色的动作与步法;而对武器套路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武者熟练掌握各类武器的使用技巧,提高对不同武器战斗的适应能力。
在研究拳法套路时,熟悉每个招式的技巧要领和变化规律,理解其动作的用意和目的,进而在实战中能够灵活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武器套路的研究则需要注重武器与身体的配合,掌握平衡点和力量的运用,提高武器的操控能力和攻击效果。
总的来说,研究中华武术的拳法套路和武器套路需要耐心、勤奋和毅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悟,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将武术技艺发扬光大,传承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
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上海一拳友谈及宋书铭五乘功夫,我将《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续集》中“五乘功夫”解析中的“毛发松弹守三阳”内容登出作为答复。
拳家言: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所言成功一也,又有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
歌诀云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阴阳互感通天下。
论曰: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毛发松弹守三阳: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
谚云:“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即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
此“守三阳”。
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
泰卦卦象,坤上乾下。
即如人体修练,外阴形,内阳气,修练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正是“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中的“歌诀”说:“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
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
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
已是“二阳”已明。
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
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
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合成铁布衫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
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招式与技法
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招式与技法传统武术中的形意拳,作为一种以拳法为主要手段的战斗技术,源远流长,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技法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招式与技法进行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武术的精髓所在。
一、形意拳的基本招式形意拳以其简洁、直接的招式而著称。
其基本招式主要包括:“推”的拳法、“托”的拳法、“靠”的拳法、“砸”的拳法等。
这些基本招式以直线为主要运动轨迹,打击力度直接而有力,给予对手以迅猛的攻击。
1. "推"的拳法推拳起初为挡击对手的拳法,后来逐渐发展为进攻之用。
其特点是以掌心向内的掌击,运用肩膀、胸腹等部位的力量,向对手推击,以压制对方的进攻。
2. "托"的拳法托拳以手掌拿住对方的肢体部位为主要手段,通过托持对方的肘、手腕等关节部位,进而控制对方的动作,使其失去攻击力。
3. "靠"的拳法靠拳以身体接触为核心,通过靠击对方的胸部、背部等部位来产生攻击效果。
靠拳要求身体、手臂以及腰腿等部位通过协调的动作,迅速移动并与对手接触,从而给予对手极大的压力。
4. "砸"的拳法砸拳以拳头作为主要冲击部位,通过直线式的冲击方式,打击对手的关键部位,如头部、胸腹等。
这种拳法要求力度准确、力量有力,给对手造成巨大的打击。
以上所述为形意拳的基本招式,其设计简明直接,注重攻击直接、有效,能在瞬间给予对手巨大的压力和伤害,是形意拳的核心。
二、形意拳的技法要领形意拳作为一种内家拳的代表,其技法要领更注重于内外结合的发力方法和技巧。
1. 呼吸控制形意拳注重呼吸的配合,通过深呼吸和有力的发声,调整自身的气息和节奏,使发力更加有力。
2. 重心下沉形意拳要求保持稳定的重心,并且将重心下沉于腰部,通过腰部的扭转和转移,使得力量源源不断地产生,增强发力的效果。
3. 动作连贯形意拳强调整体的协调运动,要求拳的发出和收回动作要连贯流畅,自然而有力。
传武拳法套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传武拳法套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传武拳法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古代民间。
以其独特的拳法技巧和精湛的身法表演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推崇和传颂。
概括而言,传武拳法主要以拳为主要攻击手段,通过对人体各个器官的技术训练和思维导向的发展,使实践者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攻击和防御问题。
而在武拳法的套路中,拳的应用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拳术中,技法的分布和发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传武拳法通过丰富多样的拳术套路和对身体的锻炼,可以培养出训练者强健的体魄和卓越的武术素养。
同时,传武拳法注重实战性和技击效果,其套路包含了攻守兼备的技术要点,能够在实战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通过套路的训练,传武拳法的实践者可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更好地适应现实战场中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传武拳法在中国武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武拳法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统和精神的表达。
通过武术的训练和实践,传武拳法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使人们具备坚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同时,传武拳法也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总之,传武拳法是中国武术中独具特色和重要地位的一支,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传统,具有丰富多样的技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通过对套路的训练和实践,传武拳法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格斗能力,更具有培养品质和传承文化的深刻意义。
因此,传武拳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传武拳法套路的相关内容: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传武拳法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这部分将回顾传武拳法的起源,并探索其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太极拳的拳法拳理
太极拳的拳法拳理太极拳的拳法拳理太极拳是武术,武是实力,术是战术。
太极拳有内家的丹田内劲,在实战的攻防的技术、战术是非常的高明。
例如剑法中的迎风掸尘,圆的一半是防守、圆的一半是进攻。
先是贴著对方的剑,顺其进攻之势,以自己身体轴心的旋转,使对方完全失去进攻的威胁。
后是把剑逆势走圆削回去,攻击的方向、范围,完全是对方无从防守的。
这正是太极拳舍己从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精义所在。
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寓有攻防的意义。
都是符合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宗旨、法则。
对于攻击的力量,太极拳从不正面硬碰硬挡,而是舍己从人,让敌人按其原来的方向,角度、路线、继续进攻。
当其失去了运动的过程、距离达到终点就失去了攻击力,偏离了中心、中线的进攻,进攻的力量,都只是徒劳而已。
而这时,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进攻,这个转折,正是外家拳的断劲所在。
所以,外家拳必快,以速度弥补这个破绽。
当第一个攻击失去作用,第二个攻击力量未接上之时,正是对方的弱点、破绽。
故此,铁掌开碑、利如刀斧,重若千斤的刚猛,对于太极拳是丝毫无损的,亦正是四两拔千斤之道理。
太极拳是运动战,不是硬桥硬马的阵地战,舍己从人、顺其自然,顺著对方的进攻方向、路线,不争不顶、退让、迂回、虚下无争。
太极拳的进退,转变运动的步法,是非常灵活,高明的。
扣脚转身已是180度,圆的角度,只稍一转让、变化,就完全脱离对方的进攻范围,对方的侧面,后背的破绽,完全在攻击范围内。
这个战术的运用,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游击战里,得到非常具体,恰到好处的表现。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退我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迂回、包抄、攻其无备、攻其必救。
这些都是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法则。
在太极拳的攻防中,相当高明的演绎,体现。
孙子兵法亦是源出于道,其意义与太极拳是一脉相通的。
太极拳的攻击,不是一招一式向目标的发力进攻,而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进攻的主动,只是诱敌作出反应。
当对方作出力量的显示,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以更快的更迅速的攻击对方的弱点、力点、借力打力,快准狠,是太极拳所向无敌的致胜之法。
古拳六式精解,集传统武术技击擂台理念之精华
古拳六式精解,集传统武术技击擂台理念之精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繁多,各种流派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技击手法可谓万紫千红,各不相同。
其实细心总结归纳,根本之处是相通的:最后只有六个字为代表。
这正如音乐一般,再复杂的花腔都离不开七个基本音符。
只要熟练掌握了武术中的六式,由此可化攻防的千招万式。
六式即:封、闭、闪、胯、钩掳、打。
今将其内含用法精解以供搏击爱好者参考。
一、封技击一道,不可专门去注意如何击人,应当先使敌无所显其技,在敌的技击动作刚萌芽之时即将其封杀,这才是拳技之上策。
封法多以封缠之法达到以手封手,以足封足,对方受封部位无法动弹,从而创造出空当予对方以痛击。
例:敌我双方相峙而立(图1)。
1、假设对方前移右步用左直拳朝我方面部击打而来之际,我方迅速右脚右摆步,右掌朝上斜拍格对方左臂外侧,并朝其右侧推阻(图2);紧随前上掌左臂反格压其左臂。
尽量使其左手臂封阻住其右拳的发出(图3)。
在敌手被封阻的瞬间,我方迅速发出右踹腿,踢击对方胁肋部,将其踢跌而出(图4)。
2、假设对方突垫步近身用右踹腿朝我方腰腹部踹击而来之时,我方立即提起左脚,在对方进步刚起腿之际,朝前踩敌前腰部,将其攻击腿封阻住(图5)。
如果说对方借势右脚落步而弹出左腿撩击向我裆部时,我方腾步左转体,左脚落步之机,用右脚踩踏敌右小腿胫面,并向下踏力使其胫骨受创(图6)。
此时,我方乘势前拥身左横勾拳猛击敌右耳门,将其打跌(图7)。
二、闭闭乃关闭的意思。
在技击中,要善于关闭门户,将敌的攻击拳脚闭之于门外。
拳谚有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即是此意。
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御,两者都要兼而有之,不然,则攻敌反被敌乘隙反击,守敌而破绽百出,无一是处。
在传统门派中,对此是相当重视的,并以歌诀形式传授后学。
如“你忙我不忙,两手护胸膛”,“上顾头,下护裆”等等。
下面试举峨嵋洪门提吊斩手法为例,以证“闭”法之妙谛。
敌我双方相峙而立(图8)。
1、假设对方垫步上前用右腿朝我方头面部踹击而来时,我方左脚前移步拥身,右手外划勾腕格抓对方右踝关节下吊,同时左手屈肘上提夹住其右膝关节部位(图9)。
传统拳术功法概论
传统拳术功法概论传统拳术功法概论——建体·至用当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修炼者众多而功成者稀少?究其所因,可能人人殊之,讲不清道不明的。
然虽病有万殊之症,其病源之根确只有一因。
一因者何?不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修炼之道理、之功法、之过程、之本末、之始终,盲目而修炼之所致。
故而可以说是对“功法”概念的认识模糊之所致。
传统拳术功法之道的“功法”,不外乎“建德体”的功法和“至道用”的功法。
从“功法”来分,基本上就是“体、用”两种类型内容了。
如以“练”字来概括功法的话,也就有了“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之分别了。
就“功法”而论,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也就可以精炼地用“修炼、建体、至用”三个字将各种“功法”阐发清楚了。
就“练”字而言,无非就是“建体、至用”两种“功法”内容了。
故前贤云:“拜师三年,得法三年。
”所谓“得法”二字,就是得“建体”之功法以建体、“至用”之功法以至用。
文体成、武用精,三年自可小成。
此时便可有独学自修之能力了。
可投明师访高友,不断切磋、修炼完善自己。
七年中成,十年大成,时至十年,功成艺就,仍是艺无止境之候。
此论说明“建体至用”的“功法”是有区别的。
所谓“体用有别”,就是说明“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从方法、目的、效果上都是有所区别的。
这肯定是不能混淆不能相提并论的内容。
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
我们先从“建体”来论功法的内容。
从“物有本末”开始讨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体”的概念是什么、这个“体”的本末是什么,我们才能对要建之体、所建之体及“建体”的功法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减少失误。
人本“心身一元”之存在,即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
以物立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依此论可知,“内气者,阳物也;外形者,阴物也。
跆拳道基础理论知识
跆拳道基础理论知识跆拳道知识:一、礼始礼终,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的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不同的场合行礼鞠躬。
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做为训练内容。
强调礼始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
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通过行礼的方式,如向长辈、教练、教师、队友鞠躬施礼,使跆拳道练习者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助互学的作风,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基础训练:1柔韧性:跆拳道运动对柔韧性要求比较高,对于初学者比较重要,为了以后更好的完成技术动作,要首先完成的一项。
2手法:手法是指在跆拳道运动中用双手进行进攻与防守,是初学者所必须完成的一项练习,其中包括马步正拳,防守手法,如下防、上防、中防、内防、外防等。
3腿法:腿法是指在跆拳道运动中常用的得分技术,要求练习者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渐掌握跆拳道中的一部分腿法,主要有前踢、旋踢、下压、侧踢、后踢、勾踢、后旋踢等。
4步形:步形是指在跆拳道品式中所出现的站式,如前行步、弓步、三七步、猫足步、马步等。
5步法:步法是高水平练习者在实战中所常用的一项。
如换步、前进、上步、后移、赶步、侧移等。
6品式:品式是跆拳道练习者所必修的一项,与中国功夫的套路相似,主要以进攻与防守为主的一种修练形式。
三、实战训练:1进攻技术:进攻技术是指在实战中用来得分的主要技术,可以用单一腿法,如旋踢、下压等。
也可以用组合腿法,组合腿法就是把单一动作组合起来连续使用,如旋踢+下压下压+后踢、侧踢+旋踢等。
2反击技术:反击技术是指在实战中用来反击对方的一种技术,主要有迎击、时间差反击、防守反击等。
3素质练习:素质练习主要分为速度、力量、反应、协调性等。
(1)速度练习有助于实战中移动进攻与反击达到更好的效果。
(2)力量练习主要有助于实战中的击打效果。
(3)反应练习主要有助于实战中的反击效果。
中国传统武术拳学理论
捋成偏重牵人动,按成双沉放人出,疯牛怒虎抵扑到,任是英雄也心灰。(双把)
单把前出一只手,似正似斜见其形,雷霆万钧掌根吐,冷冷杀气指尖生。
鹰抓功力在腕臂,冲墙倒壁在拳锋,莫把单把作一式,千变万化亦无穷。(单把)
插花回环均乱打,何况插花复回环。乱打拳法如雨点,招也难兮架也难。
攻击前手复前手,是直拳臂不直,后驱逆行见真力。头抵腿趟闯过位,谷摇山应一齐摧。
冷拳半步利近取,掖打歪步最相宜。中线对换信无碍,撞拳一招定大局。
近似平拳而不平,斜上斜下循弧行。上斜俗名摇山手,下斜俗名滚肚红。
猿臂马腿难到位,寻常格挡更无功。斜拳强击无先后,弯步插花似天成。
乱踢腿法如惊蛇,进也难兮退也难,拳脚插花乱踢打,黑白无常到门前。(乱打)
亮翅单臂偏分开,如撑似拉见本色,半边脚手同开展,身形随遇一边歪。
摔法三盘名为挣,打法三盘变百态,拿法偏爱脚与手,不是不幸便是灾。(亮翅)
绞翅斜飞似无奇,难测卷纵藏杀机,脚手交错见长短,身法拧拗忽高低。
绞翅撩裆惯索命,斜飞得势山也飞,劝人手脚多留意,一中圈套命归西。(斜飞)
潜伏爪牙非无能,含机待时似张弓。鹤立蛇盘随遇转,先发后发无定评。
泛视目光如撒网,似看不看装外行。脚手头脸三不照,拳脚到处鬼难防。
妙理玄功不须论,一个同动值千金!应发齐作无先后,形影难分动鬼神。
近取为近易得手,夺臂阻膝杀前锋。爪牙剔除身何用?徒手操刃一般同。
大形同动步后驱,局部自律循轨迹。三层复合忽切线,石破天惊是发力。
由下而上挥曰撩,撩法杀人不用刀,出其不意何须怪,同动近取最为高。
绞翅亮翅正反手,不动声色把裆掏。撩法得手人人怕,过于狠毒过于刁。
抛拳形象难描述,信手抛出似飞石,拳到尽头忽转向,骤然一勾循圆回。
武术概述及其健身作用与原理
武术概述及其健身作用与原理武术概述及其健身作用与原理教学内容:1、武术概述2、武术的健身作用与原理开篇: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
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的国粹。
中华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在中国受到广大群众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一、武术概述1.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传统武术练功法
传统武术练功法1、撞树功(1)练法练功者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面对杨、柳、松、槐等树,分别用肩部采用撞、挤、靠等法撞树;肘则用各种肘法撞树;航则用撞、挤等法撞树。
随功力的增加,最终能将树撞断。
当然,撞树时应增强环境意识,不要破坏树木。
(2)注意事项①练习时要由轻到重,循序渐进。
②用肩肘髋撞树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损伤。
③练功后可以进行局部接摩和用药熏洗和内服一些药物。
2.撞无极板(1)练法练功者首先在空旷地方埋制一个无极板。
其制法是:先挖一个1米多深的坑,然后将两根2.5米长的槽形钢埋入约1米深的坑内,填好土压实。
在两钢板之间插入一块木板,木板厚约5厘米,再用较柔软的材料,如棉花、稻草、麻绳等包裹,外面再敷一两层帆布,缝合结实,即成无极板。
此时练功者以肩、肘、髋部位配合身法、步法撞击无极板。
(2)注意事项①无极板制作的软硬适度应适宜练功。
②练习此功时应配合气功练习,以气运力,力气结合。
③练完此功后应进行局部按摩,减少损伤。
3.梅花桩(1)练法用5根直径约20厘米的木桩(每根桩长约2米)呈梅花形埋好,每根埋于地下1米深,地面露出约1米高,即为梅花桩。
练功者站于桩上进行前进后退、蹦纵窜跳、走转闪展的练习。
(2)注意事项①安置梅花桩时,每根桩应距至少0.6米,桩头用铁箍箍紧以防木桩劈裂,影响练功。
②练习此桩时应先从低桩开始,先练走砖(先走平砖,再走横立砖,再走竖立砖),再走低桩,最后才走高桩。
4.少林石桩功(1)练法练功者先练习骑马势,待有一定功力后,练功者呈骑马势站于木桩上,两腿屈膝呈水平,两腿之上放一块木板,板上放砖,并逐渐加重份量,直到两腿能承受百斤以上重物,两腿犹如石柱一般。
(2)注意事项①练骑马势时大腿应与膝平,与小腿略呈90°角。
②要意守丹田穴,并用腹式呼吸。
5.扫桩功(1)练法将数根木桩埋于地露出桩,练功者以左右跛脚或前后扫镗腿扫踢木桩。
(2)注意事项可参考肘肩髋功夫中的注意事项。
民间传统武术功法
民间传统武术功法
在民间传统武术功法中,有很多优秀的、实用的、功法简单、速效的好功法,是喜爱民间实用功夫习练者所渴求的。
今将古老的传统土秘门派中的臂力功法供出,以便广大习武者对古老传统真功的研习。
此种功法不用什么药物,招式简捷,功效宏大,并适合军警特勤人员习练,以保社会安全而用。
臂力功:习练者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双手抬起向两侧伸平,掌心向上,自然呼吸,静立一分钟左右,开始在臂上加套铁圈(铁圈是金属制成,可自制,也可在工厂加工。
能套在臂上合适即可,以铁圈5斤为一个量。
现在也可在体育武术器械店购买)。
从上肩臂部加套铁圈往下移动,每加套一个铁圈须得付出很多汗水,当汗水流淌多,而铁圈增加到手腕处时,其功力就很可以了。
可接着习练活臂运手。
习者马步桩站好,双手握重量相等的铁圈,上体保持正直,双手如习练太极拳云手一样,向身体两侧划圆弧运手,动作要轻柔松活,全身要放松,仅是双臂、腕、掌、指用劲运转。
以内劲运手,也就是暗劲。
含而不露,含胸实腹,顺便也习练了腹壁劲,强壮了腰腹壁。
注:此功主要为强壮臂的劲力,使臂部劲力倍增,是练臂的悬劲、暗劲。
习练中如果没有铁圈,可用沙袋包、哑铃、砖石等,但必须两手臂配重相当。
手握配重要根据自己身体的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双手配重增至30斤能轻松云手划圆弧即功成。
要点:此功是习练活劲功夫的,是用于实战搏击的,不是练举重而练成死力、僵力的,望习者自悟。
民间武林求之不得的少林秘典——拳法总论
民间武林求之不得的少林秘典——拳法总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拳法著作亦然。
“拳法总论”这一名称,则反映了武林某个时代的文风。
一、以“拳法总论”为名的章节在众多拳谱中出现拳法总论,顾名思义,是概括拳的来源,或传承的历史,或技术,或兼而有之。
“拳法总论”的写法,在清代武林风行各门,许多门派的拳谱中都有此一章节。
姬氏武学《拳法论书》中的“拳法总论”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姬氏武学《拳法论书》中的“拳法总论”某民间抄本中的“拳法总论”《心意拳术学》中的“拳法总论”章节《心意拳术学》中的“拳法总论”载:“起手横拳实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步步行动剪子股,用起鹰捉要平身。
身子未动眼先到,六合贯注一气行,未曾开拳先打顾,后打上法动五行……”方七娘拳祖《拳法总论》载:“父子相随之法,皆按于先天八卦河图之象。
八卦生五行,五行乃头手足也。
五行定五星,五星生在腹肚之内,河图生四象,四象乃两腰、丹田、心屈也。
夫人以气为主,以肾为元。
气生筋,肾生肉,筋主气,肉生血,又人以骨为标,以髓为本,筋生于骨,髓藏于骨内。
骨者一身有六块骨锉,乃二膝二腿头二改。
二膝即膝踝之骨锉,二改改屈之骨锉,二腿头乃川贝骨之锉,此六锉俱要扯筋者,不待言而能知。
筋者乃二腰,二腰生一阴一阳,阴主气,阳主肾,今此二者俱要落,落则中气自立,有须呼吸,呼吸则气血不滞,而周身之力亦能遂行于四肢。
四肢按四时之变化,变者变拳法,化者化势力。
此势二手要一长一短,长者为父,短者为子,如捧半月。
五指齐开为虎爪,一身吞吐似龙形,出马如虎势,鬓发似龙威,五星俱现起,二十八宿腹中收,两腰皆坐落,丹田腹中收,谷道须要束,尾椎钉下流,腰骨能穿束,玉柱吊上腰,两眼光如镜,口鼻似虎形。
读此一篇,法力无边。
”这些“拳法总论”中,有的意思与《拳法总论》基本相同,而文字略有变化,如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载:“纵防屈身人莫知,近靠缠绕我接衣……拳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清末民初通背名家薛家雄抄本之“拳经总论”王公云生《七星螳螂拳总论》说略中有:“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汇三才之气于一体融化贯通……”王云生拳谱河南登封市文联副主席常松木先生《登封市石道乡阮村传统少林武术》中说:“清朝以前,阮村少林拳的传承世系已无据可考。
太极拳的基本介绍
太极拳的基本介绍关于太极拳的基本介绍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太极拳都再熟悉不过了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太极拳的基本介绍1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蝉从拳师陈长兴学得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在传习过程中逐渐删去发劲、纵跳等激烈动作,演变为速度均匀、动作柔和、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拳式,后经他儿杨健候与孙子杨登甫修订定型,至今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被誉为“健康之神。
杨式太极拳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为一体,是一种美的运动。
它使人在美的运动中得到健身,并不知不觉地积累独特的内劲,发挥出神奇的技击力量。
心意纯正兮,心灵美。
杨式太极拳倡导“敬以直内。
敬者,心也。
心直则意正,心平则气顺。
它毫无争勇斗狠之心,绝无矫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练者逐渐沉浸在纯洁、诚朴、怡然自得的自美状态之中,陶冶性情,文明心灵。
拳势工整兮,形象美。
杨式太极拳架式宽舒,体势工整,心、息、身协调运动,方法清晰,结构严谨,形随意动,文雅端庄。
似静而微动,似动而难察,恰似春蚕吐丝,连绵不断。
腰如车轴,如环无端,身心两忘,纯任自然,使演练者在奇妙细腻的弧形螺旋运动中,舒筋强骨,调气和血,健体美形。
神固韵匀兮,神韵美。
杨式太极拳被外国朋友描绘为“伴有深思,做起来周而复始的运动。
运动中“思索,“思索中运动,这就是“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动有韵,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节奏匀整。
杨式太极拳神定自若,守中气,绝杂念,含目光,凝耳韵。
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
演练者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体验无穷的魅力,横生意趣,益智健魄。
“阴阳合德兮,功力美;杨式太极拳练其形而传其神,传其神而达其意,达其意而先其心。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气鼓荡,内动导外动,外动合内动。
劲由内换,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丹田吐力,功力老到。
刚柔互运,虚实渗透,动静浑然,蓄发相变,奇正相生,全身处处皆太极。
长拳的基本技法范文
长拳的基本技法范文长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种之一,也是中国武术技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几个民族的武术技艺,如汉族、满族、维吾尔族等,并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将介绍长拳的基本技法。
一、功夫基本功1.站桩:站立时注重身体的放松,保持头部的正直,双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外扣,腰部微微下压,整个身体向上延伸,双手自然下垂。
通过站桩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感。
2.步法训练:包括前步、后步、左步、右步等,能够灵活地改变站立的位置和方向。
步法练习可以培养人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手法:长拳中常用的手法有直拳、钩拳、捶(崩)拳、手刀等。
这些手法要求在执行时形同虚实、刚柔相济,同时在拳与拳、拳与手的连接中要求流畅自然。
4.身法:包括正身、侧身、转身、闪身等。
身法在长拳中起着调动身体的作用,提供合适的力量和力量输出面。
5.呼吸法:长拳强调“以气驭力”,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正常呼吸时,需慢慢吸气,吸到极限,缓缓吐气,同时注重腹式呼吸,使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二、基本操练方法1.形意拳:形意拳是长拳中的一种传统拳法,它追求形态与内在意功的统一、练习形意拳时,需要根据拳法动作的要求,配合呼吸和身法进行练习。
2.固定动作:通过固定教练指定的动作序列进行练习,以训练动作的标准和连贯性。
3.套路:长拳套路是由一系列拳法动作组成的拳术形式,要求动作规范、整齐、连贯。
通过练习套路,能够提高对技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基本技法练习1.基本功练习:长拳的基本功包括站桩、基本步法、基本手法、基本身法、基本应用等。
通过不断地训练,提高基本功,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到实战中。
2.按点击穴:长拳中会用到按点击穴的技法,通过攻击对方的痛点或要害部位,可以迅速制敌。
练习时需要强调技法的准确性和力量的掌握。
3.双人对练:在双人对练中,通过与对手的接触,可以体验和磨练实战技巧。
在对练中注重技法的运用、反应速度的提高等。
中国武术概论 2017
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中华武艺、中国武道等,是中国传统的武技和武道体系。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能,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一般概论:
1.起源和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防身技术。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武术逐渐融合了哲学、文化、医学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2.门派和流派:
-中国武术有众多的门派和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招式、套路、武器使用等特色。
著名的武术门派包括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等。
3.内外兼修:
-中国武术包括内家拳和外家拳,内家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身体内部的力量控制;外家拳则注重外在的技巧、力量和速度。
4.武器使用:
-中国武术涵盖了多种武器的使用,包括刀、剑、枪、棍、鞭等。
每种武器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套路。
5.套路和形式:
-武术套路,也称为“招式”、“形式”等,是武术中的一种练习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组合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技术。
6.武术哲学:
-中国武术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注重的不仅是技术的掌握,更是心性的修炼、道德的塑造。
7.传统与现代:
-在现代社会,中国武术既保留了传统的技法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现代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的理念。
8.国际传播:
-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武术学校和培训机构,中国武术也成为国际武术比赛的热门项目。
总体而言,中国武术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不仅强调技术的精湛,更注重身心的协调和内外的调和。
同时,武术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拳术总结归纳
拳术总结归纳拳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受人尊敬的武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拳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体育项目和自我防卫技巧。
本文将对拳术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卓越的搏击技巧。
一、拳术起源与发展拳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并随后传播到亚洲各地和世界各地。
它起初是军事训练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街头自卫技巧和武术竞技项目。
拳术的发展与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因素紧密相关,各个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术流派,例如中国的太极拳、武当拳等,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等。
二、拳术的技巧和动作拳术运用一系列复杂而精确的技巧和动作来实现效果。
首先是基本的拳法动作,包括拳击、踢腿、躲闪和格斗姿势等。
其次是适应不同情况的组合技巧,如组合拳、腿法和接招技巧等。
此外,对手的动作观察和快速反应也是拳术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三、拳术的训练与技巧提升拳术的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专业的指导。
拳术的训练主要包括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身体素质的提升和战术意识的培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拳术实践者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力量和耐力,进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拳术的精神价值除了身体锻炼和实际战斗能力,拳术还赋予人们独特的精神价值。
拳术要求修身养性、遵守道德规范,并培养自律、决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同时,拳术也促使人们学会尊重对手、理解互助、磨练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心。
五、拳术的比赛与推广拳术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比赛和锦标赛。
这些比赛不仅是选手之间实力的较量,也是各国文化和传统的交流。
通过比赛的推广和普及,拳术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六、拳术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拳术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自卫能力,还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拳术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灵敏度和协调性,有助于减压、增加耐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七、拳术的应用领域拳术不仅是一种竞技项目和自我防卫技巧,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拳术建体至用功法概论当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修炼者众多而功成者稀少?究其所因,可能人人殊之,讲不清道不明的。
然虽病有万殊之症,其病源之根确只有一因。
一因者何?不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修炼之道理、之功法、之过程、之本末、之始终,盲目而修炼之所致。
故而可以说是对“功法”概念的认识模糊之所致。
传统拳术功法之道的“功法”,不外乎“建德体”的功法和“至道用”的功法。
从“功法”来分,基本上就是“体、用”两种类型内容了。
如以“练”字来概括功法的话,也就有了“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之分别了。
就“功法”而论,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也就可以精炼地用“修炼、建体、至用”六个字将各种“功法”阐发清楚了。
就“修炼”二字而言,无非就是“建体、至用”两种“功法”内容了。
故前贤云:“拜师三年,得法三年。
”所谓“得法”二字,就是得“建体”之功法以建体、“至用”之功法以至用。
文体成、武用精,三年自可小成。
此时便可有独学自修之能力了。
可投明师访高友,不断切磋、修炼完善自己。
七年中成,十年大成,时至十年,功成艺就,仍是艺无止境之候。
此论说明“建体至用”的“功法”是有区别的。
所谓“体用有别”,就是说明“建体”的功法和“至用”的功法从方法、目的、效果上都是有所区别的。
这肯定是不能混淆不能相提并论的内容。
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
我们先从“建体”来论功法的内容。
从“物有本末”开始讨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体”的概念是什么、这个“体”的本末是什么,我们才能对要建之体、所建之体及“建体”的功法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减少失误。
人本“心身一元”之存在,即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
以物立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依此论可知,“内气者,阳物也;外形者,阴物也。
内气、外形合德,刚柔有‘体’,以体现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我们的攻防机体,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由“乾阳的健之体、坤阴的顺之体”有机组合而成的“内气刚、外形柔”的“健顺德之体”。
故有“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柔化刚发”之运用,“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
然“健之体”何德何能?“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是说内气从乾阳,静止时专一,无形无象;变动而不屈折,是产生拳势的根本。
那“顺之体”何德何能?“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是说外形从坤阴,其静止时和顺能包容一切,变动时开拓承受一切而不拒绝,惟顺从乾的旨意,由是产生了广泛的万拳之变化,是生成拳势的末节。
为什么内气为本、外形为末?古拳论云:“肾属水脏而主骨,肝属木脏而主筋。
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
木能生火,心主血脉而属火,乃生心而生血脉。
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
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
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主骨。
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
因真乙之奇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此论说明,先有一气,后有诸形。
诸形莫不由一气依次聚而成之。
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顺之体”的“气本形末”之精辟论述。
此正是“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的内气为本、外形为末的“体”的“物有本末”之说。
此本末顺序说来自于自身的生化本末说。
有了这个“内气”为本、“外形”为末的正确认知后,在“建体至用”的整个修炼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内气、外形的主从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就不会有此失误情况的发生了。
自可由始至终,一而贯之,一鼓作气地功臻大成了。
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尊“天人合一”之理法,外遵天道自然之法则,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情,是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人体攻防运动的一门专科学问,是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之修证功夫。
只有知道“内气为本、外形为末”,才能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一事的“建体”开始、“至用”终结之先后功成的顺序。
故前贤云:“练拳莫先于练气,练气要首在于存神。
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
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璧者。
”此乃练拳先炼气之论述,是从根本上立法而论的。
即先建“健之体”,那一切为了“健之体”建成的功法,就是“建健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前贤又云:“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
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此乃练拳亦练形之论述,是从末节上立法而论的。
即亦建“顺之体”,那一切为了“顺之体”建成的功法,就是“建顺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前贤又论:“功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
以灵神再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
是统神、气、形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
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此乃在“健之体”、“顺之体”基本立定的基础上,“健顺德之体”建立的论述。
那为了建立“健顺参半、内外合一、刚柔相济的德之体”的一切功法,就是建“健顺德之体”的基本功法了。
有了上述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内容的建“健之体”,建“顺之体”,建“健顺德之体”的三步内容之认识,那为了“建体”而确立的修炼之“功法”,也就有了基本上“三种功法”的内容了。
下面以“功法”为核心,讨论“功法”的针对性这一特点,方能知道“功法”的性质之不同。
建立“健之体”的功法健之体的建立,主要是内功法,是指内功练法而言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两种功法。
炼精化气,主要是内气的生成、积累的内容。
练功形式,静练为主,站桩、坐、卧都可以。
在站、坐、卧各种桩法中,主要是形静气动的功法。
即外形静态而内气在体内运行,就是各种的贯气方法。
此种方法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各家皆有自认为良好的功法。
现只介绍古人所述的“周身贯气法”以说明之: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肾,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贯于掌,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气从丹田,入于两肾间,由两腿股膝胫踝,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内气上下周流不息。
行功之法,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乃各种桩功“功法”为建立“健之体”而修炼的内容。
文中所谓“气自周全”,指的是内气在身体内周流不息的“独立存在而不改”的状况。
是“健之体”的初步建立起来了。
但此时尚不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即内气尚未清明而具灵性。
这就须要以“炼气化神”的“功法”继续修炼之。
“炼气化神”的功法,有静炼法和动炼法两种形式。
静练功法与前述“贯气法”没有区别。
动练法是外形的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
此时炼气化神之“神”,即“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之“神”。
此时外形以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乃“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功法。
此内气灵明、外形通灵,乃妙用为神之“神”。
皆因“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久而(能)力自加焉”,是说依上述功法而修炼,内气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加强,外形动静清轻而通灵的功能加强了。
正所谓“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健顺德之体”之建立,基本功成了。
然此中过程也要有建“顺之体”的系列功法之配合方能功成。
建立“顺之体”的功法顺之体的建立功法,即外功练法,有动练法和静练法两种基本形式。
动练法主要是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
静练法主要是运用内气的“以无有入于无间”的功能,可使外形脱拙换灵、脱壳换象,再以动静练法修之,可使外形“柔弱无骨、静而不躁、一息坚融”。
坚,即刚发时的“接骨斗榫”;融,即柔化时的柔弱无骨。
可知外形柔弱无骨是“顺之体”的初步建立了。
下面讨论建“顺之体”的动练功法和静练功法之内容。
动练法,主要是“抻筋拔骨、展筋伸骨”的各种功法。
前人有论:“练形者,又名曰展筋脱骨。
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
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
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筋有十二经络。
炼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变?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
”此“练形论”已将建“顺之体”的修炼功法的内容阐发得极为清楚了。
有两点必须弄清分明:一是抻筋拔骨,即将全身骨节按法依次抻开。
但要注意“在神为非人力也。
”二是展筋脱骨,即骨肉脱开分离的内景象。
这两点是外形的两种必成之功夫。
否则,“顺之体”的基础功夫不全矣!拳经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这才是外形“顺之体”的最大蓄势状态,才能在较技攻防中达到善变无形又无穷之至用,才能保证“柔化”的顺随之用,即内顺随内气之动静以用,外顺随对手的拳势动静以为用。
只有“顺之体”的“柔弱无骨”功夫,才能有此至用。
故初期的“抻筋拔骨”功法,先练手膊的肩、肘、腕:肩头的八面动转之活肩八法;活肘的旋绕法;活腕的旋绕、拉抻;肩、肘、腕的三节顺逆法。
次练腿足的胯、膝、踝:胯的拉抻旋转法,踢腿、旋胯的活胯八法;转膝法;活足踝法;胯、膝、踝的三节顺逆法。
再练身的腰、脊、颈的抻筋拔骨:腰的旋转之涮腰法;脊椎的拉抻、旋转法(在神为非人力也);颈的旋转拉抻法及腰、脊、颈的顺逆法。
上述各种练功法都有一定的模式。
但目的一定要明确,都是为了各关节的拉抻、动转圆活达到其最大极限为准。
只有这样,才能有外形的“柔弱无骨”之动变能力。
只有外形的“柔弱无骨”才能有“善变无形又无穷”的攻防运用之价值,才能不会出现“气阻力闭”的“隔病”的现象。
此乃“顺之体”的基本功能之确立,是初期动练法的“抻筋拔骨”功法之目的及其功法的效果。
然只此功法修炼“顺之体”的功能,尚不完善,还必须修炼静练法的“展筋脱骨”的功法方能使“顺之体”的基本功能趋于完善,即“顺之体”的功德圆满。
静练法的“展筋脱骨”之修炼。
功法内容简单,即内气运行的周身贯气法。
可分内气在皮下肉外、肉内、骨膜、筋膜、骨中、骨髓内各层面的运行法。
这可修炼出骨肉分离的“脱骨”之内景象功夫,使“顺之体”的皮肉成为绵泥之身即静而不躁的功夫。
再就是以内气在骨中运行,催动骨节顺向节节开张。
此内景象极为显明。
此先后两种功法的修炼,可使“顺之体”柔弱无骨、身柔若絮,是“顺之体”的功德圆满之候。
此为静练法之功效。
然亦有静练形体的桩功之法,亦可练形的松静功夫,亦可脱拙换灵,如马步桩等。
包括各种攻防拳势架式的站桩修炼,在某种情况下的修炼效果极佳,是上述两种动静功法的基础功法内容。
此种静练桩功之法,对于习拳者来说,亦不容忽视。
如形意门的初习者站三体式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修炼外形的脱拙换灵的功法。
故曰:“万法出于三体式”。
可见前人对修炼形体静态桩功功法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