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班第八章作业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纪律和秩序,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激发,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并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释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2.掌握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分析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并能够探讨这些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请简要描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答案: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气候特点是干旱,年降水量稀少。
(2)请说明塔里木盆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答案:干旱,稀少。
(3)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_______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答案:自然资源。
2.判断题:
(1)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的最西部。
答案:错误。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答案:错误。
(3)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彩色的翅膀》课文教案

《彩色的翅膀》课文教案

《彩色的翅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材分析1.1 课文背景《彩色的翅膀》是一篇描绘昆虫世界的美文,通过讲述蝴蝶、甲虫等昆虫的翅膀色彩斑斓,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1.2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通过作者的观察和体验,描绘了昆虫翅膀的各种色彩和图案,以及这些色彩和图案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第二章:学情分析2.1 学生特点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但学生对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丰富知识。

2.2 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的生存意义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知道这些色彩和图案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3.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增强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翅膀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

4.2 课文讲解通过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这些色彩和图案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4.3 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昆虫翅膀的图片或视频,讨论昆虫翅膀的色彩和图案的生存意义。

4.4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其他昆虫翅膀的资料,增强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拓展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断改进教学。

随班就读初中教学教案

随班就读初中教学教案

随班就读初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第八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二节“三角形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尺、三角形屋顶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乘高除以2。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8cm,第三边长在3cm到13cm之间,求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求这个三角形的高。

4. 随堂练习(10分钟)(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第三边长为x cm,求x的取值范围。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4.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第三边长为x cm,求x的取值范围。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腰长为5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2. 答案:(1)x的取值范围为1cm<x<7cm。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幂的运算》拓展训练(有答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幂的运算》拓展训练(有答案)

七下第八章《幂的运算》优生拓展训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 如果a 2m ÷a 2n =a ,则m 与n 的关系是( )A. m =nB. m +n =0C. 2m −2n =1D. m +n =12. n 为正整数,则[(−1)n+1⋅p 2]n 等于( )A. p 2nB. −p 2nC. −p n+2D. 无法确定3. 计算(x −y )3•(y −x )=( )A. (x −y )4B. (y −x )4C. −(x −y )4D. −(y −x )44. 已知x a =2,x b =3,则x 3a−2b 等于( )A. 89B. −1C. 17D. 725. 计算(x −2)x =1,则x 的值是( )A. 3B. 1C. 0D. 3或06. 已知2m =a ,2n =b ,则22m+3n 用a ,b 可以表示为( )A. 6abB. a 2+b 2C. 2a +3bD. a 2b 37. 若a =−0.32,b =−3−2,c =(−13)−2,d =(−13)0,则正确的为( )A. a <b <c <dB. c <a <d <bC. a <d <c <bD. b <a <d <c8. 若a =240,b =332,c =424,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cB. b >c >aC. c >a >bD. c >b >a二、填空题9. 计算:32018×(−19)1009=______. 10. (−x 3)4+(−2x 6)2=______.11. 已知a m =2,a n =3,那么3a m−n = ______ . 12. 计算:(−2a −2)3b 2÷2a −8b −3=______. 13. 若(t −2)t−3=1,则t =______.14.已知2a÷4b=16,则代数式2b−a+1的值是______.15.如下所示,(a+b)n与相应的杨辉三角中的一行数相对应.由以上规律可知:(a+b)2=a2+2ab+b2;(a+b)3=a3+3a2b+3ab2+b3;(a+b)4=a4+4a3b+6a2b2+4ab3+b4.请你写出下面两个式子的结果:(a+b)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316.(1)|−3|+(−1)2013×(π−3)0−(−12(2)a3⋅a3+(2a3)2+(−a2)3.17.已知272=a6=9b,求2a2+2ab的值.18. 计算(2126)3×(1314)4×(43)3.19. 规定两数a 、b 之间的一种运算,记作(a,b ):如果a c =b ,那么(a,b )=c .例如:因为23=8,所以(2,8)=3.(1)根据上述规定,填空:(5,125)=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 (2)①若(−2,a)=3,则a =______________,②若(b,9)=2,则b =________________;(3)求证:(4,5)+(4,6)=(4,30).20.(1)你发现了吗?(23)2=23×23,(23)−2=1(23)2=123×123=32×32由上述计算,我们发现(23)2 ______ (32)−2;(2)仿照(1),请你通过计算,判断(54)3与(45)−3之间的关系. (3)我们可以发现:(ba )−m ______ (ab )m (ab ≠0) (4)计算:(38)−4×(34)4.21.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知道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下面介绍一种有关“幂”的新运算.定义:a m 与a n (a ≠0,m 、n 都是正整数)叫做同底数幂,同底数幂除法记作a m ÷a n .运算法则如下:a m ÷a n = { 当m >n 时,a m ÷a n =am−n当m =n 时,a m ÷a n =1当m <n 时,a m ÷a n=1a n−m. 根据“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法则,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12)5÷(12)2=_____,43÷45=_____;(2)如果3x−1÷33x−4=127,求出x 的值;(3)如果(x −1)2x+2÷(x −1)x+6=1,请直接写出x 的值.22. 规定两数a、b之间的一种运算,记作(a,b):如果a c =b ,那么(a,b)=c . 例如:因为23=8 ,所以(2,8)=3.(1)根据上述规定,填空:(5,125)=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 (2)①若(−2,a)=3,则a=______________,②若(b,9)=2则b=________________;(3)先求证:(4,5)+(4,6)=(4,30) .再猜想(a,m)+(a,n)=23. 综合与实践阅读以下材料:对数的创始人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1550年 1617年),纳皮尔发明对数是在指数概念建立之前,直到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1707年 1783年)才发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定义:一般地,若a x=N(a>0,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 a N.比如指数式24=16可以转化为4=log216,对数式2=log525可以转化为52=25.我们根据对数的定义可得到对数的一个性质:log a(M⋅N)=log a M+ log a N(a>0,a≠1,M>0,N>0).理由如下:设log a M=m,log a N=n,所以M=a m,N=a n,所以M⋅N=a m⋅a n=a m+n,由对数的定义得m+n=log a(M+N),又因为m+n=log a M+log a N,所以log a(M⋅N)=log a M+log a N.解决以下问题:(1)将指数53=125转化为对数式:_______.=log a M−log a N(a>0,a≠1,M>0,N>0).(2)仿照上面的材料,试证明:log a MN(3)拓展运用:计算log32+log318−log34=_______.答案和解析1.C解:a2m÷a2n=a,a2m−2n=a,2m−2n=1.2.A解:[(−1)n+1⋅p2]n=(−1)n(n+1)⋅p2n=p2n.3.C解:由已知(x−y)3⋅(y−x)=−(x−y)3·(x−y)=−(x−y)3+1=−(x−y)4.4.A解:∵x a=2,x b=3,∴x3a−2b=(x a)3÷(x b)2=23÷32=8.95.D解:∵(x−2)x=1,当x−2=1时,得x=3,原式可以化简为:13=1,当次数x=0时,原式可化简为(−2)0=1,当底数为−1时,次数为1,得幂为−1,故舍去.6.D解:22m+3n=22m ×23n =(2m )2×(2n )3 ∵2m =a ,2n =b , ∴原式=a 2b 3.7. D解:因为a =−0.32=−0.09, b =−3−2=−132=−19, c =(−13)−2=1(−13)2=9,d =(−13)0=1, 所以c >d >a >b .8. B解:∵a =240=328,b =332=818,c =424=648, ∴b >c >a ,9. −1解:原式=91009×(−19)1009 =[9×(−19)]1009 =−1,10. 5x 12解:原式=x 12+4x 12 =5x 12,11. 2解:3a m−n=3a m÷a n=3×(2÷3)=2,12.−4a2b5解:(−2a−2)3b2÷2a−8b−3,=−8a−6b2÷2a−8b−3,=−4a2b5.13.3或1解:当指数t−3=0,解得t=3,当底数t−2=1,解得t=3,当底数t−2=−1,解得:t=1,14.−3解:∵2a÷4b=16,∴2a÷22b=24,2a−2b=24,∴a−2b=4,则2b−a+1=−(a−2b)+1=−4+1=−3,1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a6+6a5b+15a4b2+20a3b3+ 15a2b4+6ab5+b6.解:(a+b)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由:可得:(a+b)6=a6+6a5b+15a4b2+20a3b3+15a2b4+6ab5+b6.16.解:(1)原式=3+(−1)×1−(−2)3=3−1+8n=10;(2)原式=a6+4a6−a6,=4a 6.17. 解:由272=a 6,得36=a 6, ∴a =±3; 由272=9b , 得36=32b , ∴2b =6, 解得b =3;(1)当a =3,b =3时,2a 2+2ab =2×32+2×3×3=36. (2)当a =−3,b =3时,2a 2+2ab =2×(−3)2+2×(−3)×3=18−18=0. 所以2a 2+2ab 的值为36或0.18. 解:原式=(2126)3×(1314)3×(43)3×1314=(2126×1314×43)3×1314 =1314.19. (1)3;2(2)−8,;±3(3)解:设(4,5)=a ,(4,6)=b ,(4,30)=c ,则4a =5,4b =6,4c =30. ∵4 a ×4 b =5×6=30, ∴4a+b =30, ∴4 a+b =4c , ∴a +b =c ,∴(4,5)+(4,6)=(4,30) .解:(1)∵53=125,∴(5,125)=3 ∵(−2)2=4,∴(−2,4)=2. (2)∵(−2)3=−8,∴a =−8, ∵(±3)2=9,∴(±3,9)=2,∴b =±320. (1)=;(2)解:∵(54)3=54×54×54,(45)−3=145×45×45=54×54×54, ∴(54)3=(45)−3; (3)=;(4)解:原式=(12×34)−4×(34)4 =(12)−4×(34)−4×(34)4 =1(12)4×(34)−4+4=16×1 =16.解:(1)∵(23)2=23×23,(32)−2=1(32)2=132×32=23×23,∴(23)2=(32)−2, 故答案为=;(3)由(1)、(2)知,(ba )−m =(ab )m , 故答案为=;21. 解:(1)18;116;(2)3x−1÷33x−4=127,3(x−1)−(3x−4)=133,3(x−1)−(3x−4)=3−3, (3x −4)−(x −1)=3, 解得:x =3, ∴x =3;(3)x =4或x =2或x =0.解:(1)(12)5÷(12)2=(12)5−2 =18;43÷45=145−3=116;(3)(x −1)2x+2÷(x −1)x+6=1,当2x +2=x +6时,x =4;当x −1=1时,x =2;当x −1=−1时,x =0.∴x =4或x =2或x =0.22. (1)3;2;(2)−8;±3;(3)解:设(4,5)=a ,(4,6)=b ,(4,30)=c ,则4a =5,4b =6,4c =30. ∵4 a ×4 b =5×6=30,∴4a+b =30,∴4 a+b =4c ,∴a +b =c ,∴(4,5)+(4,6)=(4,30) .猜想(a,m)+(a,n)=(a,mn)解:(1)∵53=125,∴(5,125)=3;∵(−2)2=4,∴(−2,4)=2.故答案为3;2;(2)∵(−2)3=−8,∴a=−8,∵(±3)2=9,∴(±3,9)=2,∴b=±3故答案为−8;±3;23.解:;(2)证明:设log a M=x,log a N=y,所以M=a x,N=a y,所以MN =a xa y=a x−y,由对数的定义得log a MN =x−y,又因为x−y=log a M−log a N,所以log a MN=log a M−log a N(a>0,a≠1,M>0,N>0);(3)2解:(1)根据题意可得:将指数53=125转化为对数式:;故答案为;,。

2024年大班数学课件8的组成与分解

2024年大班数学课件8的组成与分解

2024年大班数学课件8的组成与分解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大纲》,围绕教材第八章“认识数字8”展开,具体内容包括数字8的组成原理与分解方法。

详细内容涉及数字8的形态、通过实物操作理解8的组成、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数字8的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8,理解8的组成,并能够用恰当的词汇描述。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字8的分解方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8的分解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数字8的组成原理以及分解方法的实操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8的模型、卡片、挂图、磁性数字等。

2. 学具:工作纸、画笔、计数棒、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数字8的挂图和模型,创设“数字森林”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字8的存在,并讨论数字8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新知讲解(10分钟)讲解数字8的形态,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理解8由两个圆组成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操作,演示数字8的分解,如8可以分成5和3、6和2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工作纸和计数棒,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数字8的分解练习。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分解方法,用小石子和画笔在黑板上展示,并解说分解过程。

六、板书设计中心区域展示数字8的模型和挂图,周边区域分配给各小组进行分解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8个一组或可以用8来计数的。

答案示例:8个轮子的一辆车,8个花瓣的一朵花等。

2. 挑战题目:尝试用至少3种不同的方法分解数字8,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8=4+4,8=3+5,8=2+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课程的互动效果,评估学生对数字8的组成与分解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寻找生活中的数字8,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集训营培训计划

集训营培训计划

集训营培训计划第一章:概述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了集训营的重要性。

集训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各种考试而举办的培训班。

本培训计划将介绍集训营的相关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

第二章:培训目标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集训营的培训,让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上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成绩的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3. 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考试。

集训营的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各种考试的备考,包括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和托福等。

第三章:培训内容1. 学科知识培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目标考试的要求,开设相应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培训课程。

2. 能力拓展培训。

开设动手能力培训、创造力培训、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训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 考试应对培训。

开设中考、高考、四六级、雅思和托福等考试的模拟试题训练课程,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和时间限制,并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

第四章:培训师资培训师资是集训营培训的关键,良好的师资力量可以有效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师应具备以下特点:1. 专业功底。

培训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有效地传授知识。

2. 教学方法灵活。

培训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3. 亲和力强。

培训师要有亲和力强,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第五章:培训方式集训营的培训方式可以采用传统面授、在线教育或者混合式教育。

传统面授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面对学生,更容易建立师生关系,但是受地理位置限制;在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地理位置限制问题;混合式教育则可以综合两者的优势,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课文《长歌行》教案

课文《长歌行》教案

课文《长歌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歌行》。

2. 理解《长歌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 分析《长歌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长歌行》的原文背诵。

2. 《长歌行》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的理解。

3. 《长歌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 《长歌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长歌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长歌行》的作者——李白,以及他的其他著名诗作。

2. 提问:《长歌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诗歌主题是什么?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长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答疑问。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长歌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4 诗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歌行》。

2.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1. 检查学生《长歌行》原文背诵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对《长歌行》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4.3 综合评价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学语文《玲玲的画》教案

小学语文《玲玲的画》教案

小学语文《玲玲的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玲玲的画》是一篇关于一个小女孩玲玲的故事。

她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但她不小心弄脏了她的作品。

她决定重新开始,并在创作出了一幅更加出色的画作。

2.2 生字词:玲玲、绘画、比赛、不小心、重新、出色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引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课文《玲玲的画》。

3.2 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并向全班分享。

4.2 创意绘画: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用画笔和颜料进行创意绘画。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中的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学生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绘画作品,鼓励和欣赏对方的创造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6.2 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

提供绘画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七章:课文解析7.1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2 课文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运动小健将》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运动小健将》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运动小健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材《快乐运动》,主要围绕第八章“运动小健将”展开,详细内容包括运动的重要性、简单的运动项目介绍、运动中的安全常识以及运动后的放松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运动的好处,培养他们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2. 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运动项目,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幼儿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运动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参与运动。

重点: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安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运动项目挂图、运动器材、教学视频。

学具:小篮球、小足球、跳绳、沙包。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快乐运动”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挂图和视频,向幼儿介绍运动项目,讲解运动的好处,引导幼儿关注运动安全。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组练习,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运动技巧,注意安全。

4. 互动交流(5分钟)让幼儿分享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5. 放松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瑜伽、拉伸运动,让幼儿身心得到放松。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小健将2. 运动的好处: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3. 简单运动项目:篮球、足球、跳绳、沙包4. 运动安全:热身运动、运动器材检查、遵守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一周内的运动情况,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感受。

(2)思考:如何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2. 答案:(1)记录表格见附件。

(2)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走路、爬楼梯、做家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运动的好处,掌握了简单的运动项目。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教案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教案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珍惜,增强对亲人的关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是一部描绘亲情、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小萝卜头,在成长过程中给家人和朋友们带来欢笑和感动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难点: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家庭亲情和友情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和友情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3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家庭亲情和友情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家庭亲情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

6.2 多媒体资源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6.3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7.1 导入故事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7.2 朗读故事教师为学生朗读《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

7.3 讨论故事情节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安徒生以及其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的初步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安徒生,被称为“童话之父”的丹麦作家。

2. 作品背景:19世纪欧洲社会现实,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安徒生的照片及其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插图。

2.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安徒生会创作这样的故事。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讲述小女孩在寒冷的新年夜里,卖火柴但无人问津,点燃火柴取暖并幻想美好事物的经历。

教学活动: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小女孩:孤苦无助,但渴望爱与温暖。

2. 其他人物:如路人、点燃的火柴等,对小女孩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2. 讨论分享: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传达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故事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呼唤关爱与温暖。

2. 分析: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反映社会的不公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所表达的社会意义。

2. 分享展示: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主题分析。

第五章:拓展活动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想象拓展:假设你遇到了小女孩,你会怎么做?2. 创作展示:学生以绘画、写作或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拓展活动的创作。

2. 展示评价: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8的分成》通用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8的分成》通用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8的分成》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大班数学教材《8的分成》。

具体章节为第八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8的分成方法,包括8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方式,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8的分成方法,能够灵活运用8的分成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8的分成方法,能够灵活运用8的分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8的分成背后的逻辑,能够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更多的8的分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纸。

学具:练习题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可以分成8个部分的物品,并尝试用8的分成方法进行分组。

2. 讲解8的分成方法:通过PPT展示8的分成方法,包括8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方式,并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演示。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有8个苹果,你想怎么分成两份?”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给出正确的8的分成方法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答案。

例如:“有8个糖果,你想怎么分成三份?”5. 团队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创造出更多的8的分成方法,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8的分成1. 8分成1和72. 8分成2和63. 8分成3和54. 8分成4和4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有8个橘子,你想怎么分成两份?请写出你的答案。

2. 请你创造出三种8的分成方法,并写在纸上。

答案:1. 答案不唯一,例如:8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2. 答案不唯一,例如:8分成3和5,2和6,1和7;8分成4和4,2和6,1和7;8分成4和4,3和5,2和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8的分成方法。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搭高塔》教案《搭高塔》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大班科学领域,内容主要来源于第八章《搭建与构造》。

本节课通过搭建活动,让幼儿探索不同材料搭建高塔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塔搭建得又高又稳,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搭建出创意十足的高塔。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搭建高塔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建构技能和合作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搭建材料(积木、纸杯、牙膏盒等)、计时器、记录表;2. 学具:每组一份搭建材料、计时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邀请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高塔(如电视塔、建筑物等);2. 让幼儿谈谈对高塔的认识,引导幼儿思考高塔的特点和搭建高塔的方法。

二、讲解与示范(5分钟)1. 向幼儿讲解搭建高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2. 示范如何利用搭建材料搭建高塔,并讲解搭建过程中的技巧。

三、分组实践(10分钟)1. 幼儿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搭建材料;2. 计时器设置2分钟,让幼儿小组合作,尝试搭建高塔;3.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搭建方法和高塔的稳定性。

四、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每组展示搭建的高塔,其他幼儿欣赏并投票选出最满意的高塔;2. 教师根据投票结果,对各组的高塔进行评价,强调搭建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搭建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3.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搭建高塔的能力。

板书设计:搭建高塔1. 观察高塔的特点2. 选择合适的搭建材料3. 搭建方法与技巧4. 注意高塔的稳定性作业设计: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利用家庭资源(如积木、纸杯等),尝试搭建一个家庭版的高塔,并拍摄照片。

下次活动分享时,让幼儿展示自己与家长共同完成的高塔作品。

2024年随班就读教案数学教案

2024年随班就读教案数学教案

2024年随班就读教案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其解法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特别是代入法和消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红去书店买书,小明买了3本书,小红买了2本书,总共花费了50元。

请问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代入法和消元法求解,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如“某商店同时销售甲、乙两种商品,甲商品每件售价100元,乙商品每件售价80元。

某天,该商店卖出甲、乙商品各10件,总收入为1800元。

请问甲、乙商品各卖出多少件?”六、板书设计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2. 解法:代入法、消元法3. 例题及解题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x + 3y = 265x y = 14(2)某商店同时销售甲、乙两种商品,甲商品每件售价120元,乙商品每件售价100元。

某天,该商店卖出甲、乙商品各8件,总收入为1000元。

请问甲、乙商品各卖出多少件?答案:(1)x=5, y=2(2)甲商品卖出6件,乙商品卖出2件。

幼儿园美术教案:《会跳舞的叶子》

幼儿园美术教案:《会跳舞的叶子》

幼儿园美术教案:《会跳舞的叶子》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和描述叶子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1.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好奇心。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叶子的基本特征。

让孩子们学会使用画笔和颜料,创作出会跳舞的叶子作品。

2.2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掌握叶子的形状和纹理的绘画技巧。

让孩子们创作出具有动态感和美感的叶子作品。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绘画材料。

收集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和纹理的叶子作为参考。

3.2 环境准备:宽敞的绘画空间,确保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创作。

保持教室的整洁和安全,避免孩子们受伤。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向孩子们介绍本次美术活动的主题:《会跳舞的叶子》。

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叶子,让他们描述叶子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4.2 教学演示:向孩子们展示如何使用画笔和颜料绘制叶子。

讲解叶子的形状和纹理的绘画技巧,并示范在画纸上绘制一个跳舞的叶子。

4.3 创作环节: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叶子作为参考,开始创作会跳舞的叶子作品。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给叶子添加动态元素,如飘动的线条、舞动的姿态等。

4.4 总结与展示: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孩子们相互欣赏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评价5.1 教学反思:思考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做出改进。

5.2 教学评价:根据孩子们的作品质量、创作过程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关注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活动延伸:邀请孩子们将作品进行展示,可以是班级内部的小展览,也可以是家庭中的亲子活动。

2024年主题班会课教案及课后总结

2024年主题班会课教案及课后总结

一、第一章:主题引入【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关于团队合作的活动方案。

二、第二章:团队合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2. 培养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进行团队拓展训练,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2. 团队拓展训练:设计一个团队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

【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关于团队拓展训练的活动方案。

三、第三章: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认识。

2. 培养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和内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讲解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和内涵。

2. 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实例,了解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关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方案。

四、第四章:公益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讲解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参与公益活动,关爱他人。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讲解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参与公益活动,关爱他人。

【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关于公益活动策划的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自我认知。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玲玲的画》。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玲玲画画的过程和她对画作的处理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玲玲的画》的主要内容简介《玲玲的画》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画家玲玲的故事。

玲玲在画画比赛中,不小心将画弄脏了一部分,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巧妙地将这个错误融入到了画作中,最终创作出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玲玲如何将错误变成创新的思路,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玲玲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和相关的绘画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使用互动白板,展示学生的讨论和分享结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幅玲玲的画作,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4.2 朗读课文1.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4.3 理解课文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自己的创新画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评价方式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给予鼓励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绘画技巧。

幼儿园大班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火箭升空》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涉及第八章《探索宇宙》中的第三节《火箭升空》。

详细内容包括:火箭的基本结构、火箭升空原理、我国火箭发展历程以及动手制作小火箭。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火箭的基本结构,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火箭升空原理的理解。

重点:火箭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火箭模型、PPT、视频、实验材料等。

学具:彩泥、剪刀、胶带、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观看火箭发射视频,引导幼儿关注火箭,激发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PPT展示火箭的基本结构,讲解火箭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引导幼儿了解火箭升空原理。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制作小火箭为例,讲解制作过程,引导幼儿掌握制作方法。

4. 动手实践(10分钟)幼儿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学具动手制作小火箭。

5. 随堂练习(5分钟)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经验,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幼儿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火箭的基本结构头部身体尾部推进器2. 火箭升空原理动力原理空气动力学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回到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小火箭,并尝试解释火箭升空的原理。

2. 答案: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利用推进器产生的动力,克服地球引力,使火箭向上升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看火箭发射视频、讲解火箭知识、动手制作小火箭等环节,使幼儿对火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开展关于宇宙探索的系列活动,如参观天文馆、观看科普影片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东丽区第七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整式的乘法8.1同底数幂的乘法拓展学习:三个9怎样组成最大的数素材

东丽区第七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整式的乘法8.1同底数幂的乘法拓展学习:三个9怎样组成最大的数素材

拓展学习:三个9怎样组成最大的数我国现代一位著名数学家,他在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数学老师给班上同学出了一道题:“用三个9组成一个最大数”。

有个同学很快就答道是999;有的同学认为不对,应该是999;还有同学提出999最大,或(99)9最大;我国这位著名数学家一直没有发言,后来举手回答说:“最大。

”究竟谁回答的对呢?用对数算一算:设x=999,lgx=lg999=9lg99=9×1.9956=17.9604,x=9.128×1017,即999=9.128×1017;设y=999,lgy=lg999=99lg9=99×0.9542=94.4658y=2.922×10+,即999=2.922×1094;设z=(99)9=981,lgz=lg981=81lg9=81×0.9542=77.2902,z=1.951×1077,即(99)9=1.951×1077;设u=,lgu=lg=99lg9,再令99=v,lgv=lg99=9lg9=9×0.9542=8.857,v=3.871×108;lgu=vlg9=3.871×108×0.9542=3.694×108=369400000,,即999这个不太显眼的数,没想到有这么大,比1古戈(10100)大多了。

还是创造大数古戈的那两个人:爱华华·卡斯纳和詹姆士·纽曼又引入了一个更大数“古戈布来克斯”。

1古戈布来克斯=101古戈=。

这个数要全部写出来可是太困难了,它的指数就是1后面有100个零。

如果你能把每个零写得不大于一个原子,整个地球表面也写不下这个数;如果你以每个原子代表一个零,那么整个已知宇宙中全部原子个数还不够给当零用的呢?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1.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移项法则及其应用.难点理解移项的同时必须变号.一、复习导入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教师:你会解方程3x+20=4x-25吗?引导学生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 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要求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教师: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把原方程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课件出示问题:下列移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6+x=8移项,得x=8+6;(2)3x=8-2x移项,得3x+2x=-8;(3)5x-2=3x+7移项,得5x+3x=7+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课件出示练习:将下列方程化为ax=b的形式.(1)2x-3=6;(2)5x=3x-1;(3)2.4y+2=-2y;(4)8-5x=x+2.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①移动的项要改变符号;②为了方便计算,移项通常是将未知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方程化为ax=b的形式.三、举例分析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35页例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1)移项的根据是什么?(2)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135页例2)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教师再次强调移项时符号的变化.四、练习巩固教材第136页“随堂练习”.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叫移项?3.移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36页习题5.3第1,3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出移项的定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移项的法则.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比较牢固,但移项时要“变号”这个问题,个别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不能灵活应用,需要加强练习.在用移项解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渗透数学中变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4.3.3 余角和补角第1课时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量角器量出图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角的和.2.说出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活动2:探究新知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师:在一副三角尺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1与∠2,∠3都互为补角,∠2和∠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如果∠1与∠2,∠3都互为余角,∠2和∠3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理由,可由两个同学板演解题步骤,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这里要让学生多讨论,学生对推理论证还不理解,但通过学生的探究与讨论,借助等式的性质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通过学生板演出现的问题,教师重新规范,使学生初步掌握几何证明的一般步骤.活动3:巩固新知例3:如图,点A,O,B在同一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学生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解答,注意做题步骤的规范.解:因为点A ,O ,B 在同一直线上,所以∠AOC 和∠BOC 互为补角.又因为射线OD 和射线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所以∠COD +∠COE =12∠AOC +12∠BOC =12(∠AOC +∠BOC )=90°. 所以,∠COD 和∠COE 互为余角,同理∠AOD 和∠BOE ,∠AOD 和∠COE ,∠COD 和∠BOE 也互为余角.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互余的角,不漏掉任何一组,从而更好的理解互余的意义.活动4:练习应用练习:教材139页练习2,3,4题.活动5: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习题4.3第11,13题.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及互为补角的性质.让学生清楚的明白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最后一道题目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了互余的意义.。

幼儿园交接班日记

幼儿园交接班日记

幼儿园交接班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第八章第二节“交接班日记”。

内容包括:认识交接班日记的重要性,学习填写交接班日记的基本格式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认识交接班日记的重要性,了解其对幼儿园日常管理的作用。

2. 学习填写交接班日记的基本格式和方法,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填写交接班日记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交接班日记模板、填写的样例。

2. 学具:幼儿填写交接班日记的表格、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交接班日记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了解交接班日记的作用。

如:某天早上,小明在交接班日记中记录了前一天晚上的玩具收尾工作,提醒小红今天早上需要继续完成。

这样,小明和小红就很好地完成了团队合作。

2. 讲解交接班日记的基本格式(5分钟)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交接班日记的模板,包括日期、时间、接班人员、交班人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

讲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要求。

3. 填写交接班日记的实践操作(10分钟)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独立填写一份交接班日记,内容为今天的值日生工作。

教师巡回检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邀请几位幼儿上台展示自己填写的交接班日记,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画出一个交接班日记的模板,包括日期、时间、接班人员、交班人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到的交接班日记知识,并尝试与家长一起填写一份家庭版的交接班日记。

2. 答案:幼儿能够向家长介绍交接班日记的基本格式和作用,与家长一起填写一份完整的家庭版交接班日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交接班日记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幼儿能够熟练地填写交接班日记。

但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部分幼儿还需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lections and Practice (1)I. Work with your partner to discuss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What elements are involved in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respectively?2. Giv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ing requirements for results with your ow n example.3.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demands of conclusion writing based on the text?4. What are the criteria in distinguishing a result from a conclusion?II. Give your comments on the following result and conclusion.Result IThe MAP transmission controller introduced above has been mounted tentatively, the effects were encouraging: MAP 3.0 software works smoothly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troller. The transferring rate amounts to 8.3M b-s and there is no fault warning found. When the whole system was connected to the LAN lab, communication proves to have high quantity and high speed.Though the design was proved to be successful, device selection is relatively complex and the logic circuit has large scope for optimization. In the future, we will try to improve our design.Result 2By comparison, we know that the index profile was closest to Gauss distribution,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auss and exponent distribution was not great. Which one describes better was not definite. However, this was already sufficie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given guide. Among the four fitting functions the Fermi function fitted worst because the parameter of the Fermi fitting was approximated by that of the square fitting and the Fermi fitting is more suitable for step distribution.Conclusion 1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atic structures of the two essays, we may conclude as follows:(1) In Chinese, as in most other living languages, there is a thematic structure which realizes the textual metafunction (上下文的超词语功能). The them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inking up individual sentences to form a coherent text. The success of a text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relies heavily on the success of the thematic structure.(2) In Chinese, the choice of TP(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s is influenced by the genre rather than content or intention. Although the two essays have different subject matters, and the author has different purposes in writing the two essay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oice of TP patterns.(3) However, the lexical choice of the themes may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In “Back”, where the author means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his father, the lexical items …T‟ and “father” account fo r almost 70 percent of all the themes of this essay. Whereas in …Moonlight‟ which is chiefly a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the locational elements occupy 50 percent of the themes.Conclusion 2This paper looks at a case in management of cultural change. The issue exists precisely in a context of a British manager and Chinese employees. It is suggested that certain behavioral patterns of the employees are not appropriate eithe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company or for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ees. The solution lies in managing a culture change, where the culture of the employees must undergo a change. Of course, as Hannagan (1995:236) argues, “the chief executive may change and adapt to the existing culture, or there may be a gradual melding of the two sets of values.” As in our case the employees‟ change of culture is beneficial, the manager‟s adaptation would mainly lie i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and actively working towards at least a “gradual melding of the two values.”I am not suggesting here that the current manager is not doing this or the manager is not effective. The point is that there is always a time when one can do better.Conclusion 3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 that can be drawn from the test result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s that it is possible, with the use of silicon fume and water-cementitious material ratios of 0.25 or less, to make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that are extremely resistant to the internal damage that can result from drying, even at 11℃. It is thus most probable that, under natural exposure conditions, the resistance to the penetration (渗透) of chloride ions of these concretes will not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ime, unless, of course, they are not adequately protected against the effect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融化,熔化) cyc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