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二语文配套练习:2.3 屈原列传(鲁人版必修3) Word版含答案]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
3屈原列传本课话题——坚守追求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一位才华出众而见识过人的智者,在腐朽的社会机制和丑陋的奸佞小人面前,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之中,没有选择同流合污。
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绝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执着着自己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使自己的伟大的灵魂穿越了2 000多年的历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富强了,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坚持自己的追求,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3.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2018-2019学年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同步试题:第2单元+3屈原列传+Word版含答案
3屈原列传课后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屈原列传(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者……也”的判断句,由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屈原列传(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屈原列传课后练习(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3.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A.人主自智而愚人成(名)以其小,劣之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吾从而师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C.顷之,持一象笏至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7.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下列句中"因”字,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相同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因招樊哙出 D. 秦军解,因大破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屈原列传》(第3课时)word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2.3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教案 Word版(鲁人版必修3)
2.3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案(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的]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3、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教学要点]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点名学生朗读课文。
2.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高中语文:2.3《屈原列传》 示范教案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疏通字词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通读一遍课文,圈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分清叙述和议论抒情的段落。
要求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三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指定几名同学朗读。
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四整体把握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段落,速读这些段落,用5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提示除3、8、9、11四段外,其他均为记叙性段落。
屈原的一声遭际用任疏黜迁死5个字概括。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2单元第3课屈原列传
◆3屈原列传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地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蠢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与生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微感言: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过分享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赏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一、作者视窗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语文】鲁人版必修3精练精析:第三课屈原列传
【语文】鲁人版必修3精练精析:第三课屈原列传【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道德之广崇..广崇:广大崇高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污泥:污泥浊水。
比喻腐朽龌龊的黑暗势力C.治乱之条贯..条贯:条理D.推.此志也推:推究,推断【解析】选C。
条贯:条理系统。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犹离忧也”的“离”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的是()A.人穷则反.本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解析】选B。
A、C、D三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通假字。
而B项不是通假字。
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品行与志向。
【解析】选B。
A项,“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说法不对,此处是说其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C项,“对污浊社会的抨击”这一说法文中并未体现。
D项,这段文字没有介绍《离骚》的艺术特点。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他阐明了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2.3《屈原列传》作文及素材积累(鲁人必修3)
有关“屈原”的优秀作文及素材积累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吊屈原赋(2003甘肃高考满分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易当为容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高中语文2.1屈原列传课时训练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惨怛.(dá) 泥.而不滓(ní) 温蠖.(huò) 离间.(jiàn) B.濯淖.(nào) 啜其醨.(lí) 帝喾.(kù) 既往不咎.(jiù) C.皭.然(jiào)汶.汶(mén) 汨.罗(Mì)谗谄.(chǎn)D.屈匄.(ɡài) 相随属.(zhǔ) 靳.尚(Jìn) 滋垢.(ɡòu) 解析:A 项,“泥”应读“niè”。
答案:A2.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解析:A 项,前者是动词,相信;后者是形容词,诚信。
B 项,前者是名词,听力;后者是动词,听从。
C 项,前者是动词,写作;后者是动词,连接。
D 项,都是动词,疏远。
答案:D3.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后楚日.以削 A.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厚币..委质事楚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解析:例句,“日”为名词作状语。
A 项,“存,兴”为使动用法。
B 项,“短”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C 项,“厚币”为名词作状语。
D 项,“祖”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C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解析:A 项,连词,因为;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B 项,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C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D 项,代词,代物,指草稿;代词,代人,指楚军。
答案:B5.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B.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屈平既绌 C.①人穷则反本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D.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②厚币委质事楚解析:C项,①“反”通“返”;②“濯”通“浊”。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配套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9屈原列传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属(s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mǐ)不毕见B.餔(pǔ)其糟蝉蜕(tuì)滋垢(ɡòu)浊(zhuó)秽C.啜(chuò)其醨皭(jiào)然既绌(chù)温蠖(hù)D.被(pī)发憔(qiáo)悴濯淖(nào)罹(lí)难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人穷则反本穷:贫穷②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③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④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⑤屈平属草稿未定属:通“嘱”,嘱托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继承⑦娴于辞令娴:熟练,熟悉⑧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适:到某地去A.①②③⑥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⑤⑦⑧D.②③④⑥⑦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因留怀王,以求割地C.邪曲之害公也遂取楚之汉中地D.外欺于张仪大破楚师于丹、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齐与楚从亲C.厚币委质事楚D.其文约,其辞微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蝉蜕于浊秽②复释去张仪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时秦昭王与楚婚⑤举贤以自佐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⑧身客死于秦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6.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②兵挫地削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⑤为天下笑⑥竟为秦所灭⑦是以见放⑧战于蓝田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7.下列对《屈原列传》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屈原列传》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9课习题(一)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嫉妒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污染C.举贤以自佐佐:辅佐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祖先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屈原既绌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D.被发行吟泽畔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蝉蜕于浊秽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而成,共有诗歌17篇,都是屈原的作品。
C.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D.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二、语言表达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家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又不露痕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数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
除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读不懂司马迁。
7.2020年6月25日是端午节,学校要求每班准备一期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黑板报,结合《屈原列传》所涉及的内容,为黑板报设置三个板块,请你拟出三个小标题。
高中语文 2.3《屈原列传》同步测试 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於()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五、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谗:因谗之曰2、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4、明:明道德之广崇5、蝉:蝉蜕于浊秽6、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7、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8、日:其后楚日以削七、判断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秦,虎狼之国,不可信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9、此不知人之祸也10、“离骚”者,犹离忧也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1、求人可使报秦者13、是以见放八、一词多义:(一)实词: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③其志洁,其行廉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④《谏太宗十思疏》⑤梅以疏为美⑦其于计之疏也⑧十三经注疏4、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为陶谦所害③除国之大害④不能害人5、许①而赵不许,曲在赵②时人莫之许也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塞上长城空自许6、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司命之所属④屈平属草稿未定⑤有宁越徐尚……之属7、离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离别8、迁①王怒而迁之②再迁为太史令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9、与①与之斗卮酒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④蹇叔之子与师(二)虚词:为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以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竟为秦所灭( ) 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4、以啮人,无御之者(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6、为其不可得而法( )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7、闻秦王善为秦声( ) 7、其后楚日以削( )8、我为赵将( )8、传以示美人( )9、为刎颈之交( ) 9、皆以美于徐公(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 ) 焉 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3、姜氏欲之,焉辟害( )4、今君乃亡赵走燕( ) 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家祭无忘告乃翁( )九、名句默写:1、长太息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3 路漫漫其修远兮,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5、举世,,是以见放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十、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拓展延伸工人善琴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禛《池北偶谈》[注释](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适弹琴适:(2)矫首矫:(3)善否否:(4)贸薪贸:(5)囊此囊:(6)受工之直直:(7)老人所贻贻: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颇善此乎?译文:(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文:(3)工即鼓前曲一过译文:3. 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1);(2);(3);(4)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附屈原列传【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参考答案一:平,原,战国,浪漫,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二:略三:1.罹2.返3.现4.旨5.浊6.黜7.纵8.纳9.披10.贽四:1.脸色;色彩2.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加以描绘3.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4.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五:1、熟悉2、嫉妒3、写作4、夸耀5、疏远6、恨,痛心7、处境艰难8、简约含蓄9、担心10、发动11、到12、断绝13、恨14、无论15、放逐,流放16、这类人17、效法六: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形容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名词作状语7、名词作动词8、名词作状语七: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否定句6、被动句7、被动句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被动句12、定语后置句13、被动句八:实词1、见闻、闻名、名声、听到2、志向、记忆、志向、心意、标记3、疏远、用奏折陈述、稀疏、给皇帝的奏议4、嫉妒、杀害、祸害害处、损害伤害5、答应允许、赞许赞同、处所地方、称赞应许6、连接、嘱托、隶属归属、写作、类7、遭遇、使离散、背离违背、离开8、流放、升职、贬官、变更变动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虚词:为1、做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4、成为5、替、给6、因为7、弹奏8、做9、成为以1、2、用3、任用4、如果5、因为6、因为7、而,修饰关系8、而,顺承关系9、认为10、而,表并列关系乃1、于是2、竟然3、这才4、却5、是6、是7、竟然8、竟然9、你的焉1、语气词2、语气词3、怎么哪里4、形同次词尾5疑问代词,什么6、之,代词7、语气词8、于此,在这里九、名句默写(略)十、难句翻译(参考译文)拓展延伸1、(1)正、恰好(2)抬起(3)坏(4)卖(5)用袋子装着(6)值,薪酬(7)赠送2、略(见译文)3、(1)木工懂得音乐(2)演奏甚妙(3)不受金(4)赠琴。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同步练测 鲁人版必修3
3 屈原列传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属.草稿()(2)惨怛.()(3)濯淖.()(4)靳.尚()(5)温蠖.()(6)汨.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志:娴:(3)其文约.,其辞微约:(4)不获世之滋.垢滋:(5)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用事者:(6)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稚子:(7)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凝滞: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B.人穷.则反本C.形容..枯槁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王甚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不似人君B.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C.怀王之.宠姬郑袖D.之.二虫又何知二、课堂练习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B.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6.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事其.君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③以.刺世事④以.浮游尘埃之外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练-------《屈原列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2.3《屈原列传》练习题鲁人版必修3
第3课《屈原列传》练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文字资料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打印版
1.阅读《屈原列传》的第一、二自然段说说“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参考答案: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2.屈原为什么写作《离骚》?
参考答案: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第四至十自然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
4.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参考答案: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
Word打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屈原列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解析A.“汶”应读mén;B.“喾”应读kù;D.“谄”应读chǎn。
答案 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解析A.“离”能“罹”;C.“从”通“纵”;D.“内”通“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解析A.短:诋毁,说坏话;C.迁:放逐,流放;D.祖:效法。
答案 B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解析A.判断句/被动句。
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D.均为被动句。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解析A.均为副词,最终;B.助词/动词,到;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D.介词,让,把/介词,因为,由于。
答案 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亡走.赵,赵不内走:逃跑。
B.屈平既嫉.之嫉:憎恨。
C.冀幸君之一.悟一:一次。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接。
解析一:副词,全部,彻底。
答案 C7.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及政治智慧的一项是()(4分)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解析说的是楚怀王,与屈原无关。
答案 D8.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
即使这样,新君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
B.屈原在为官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朝廷。
C. 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
D.这几段文章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
解析“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错,而且劝阻怀王入秦也是在流放期间。
答案 B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不知人之祸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楚国人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而怀王没能回来。
(2)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哭庵传易顺鼎①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
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
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于.王。
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
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
十五岁为诸生,有名。
十七岁举.于乡。
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
已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于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
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②,所治皆不能竟.其业。
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
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
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③,莫能以一节称之。
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
要其轻天下、齐万物④、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
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
于是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
因.自号曰“哭庵”。
(有删改)【注】 ①易顺鼎:字实甫,晚号哭庵。
光绪元年举人。
有《四魂集》。
②方外:世外,指超然脱俗为隐士或僧侣。
③夷、惠:分别指伯夷、柳下惠,两人都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
④齐万物:即“齐物”,道家学者庄子的哲学观点,核心是任何事物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物我同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趣.召某县令使送归 趣:马上。
B .十七岁举.于乡 举:被举荐。
C .所治皆不能竟.其业 竟:完成。
D .莫能以一诣绳.之 绳:评判。
解析 举:中举。
答案 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献俘于.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 年未三十而.仕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C.⎩⎨⎧ 誓以.哭终其身请其矢,盛以.锦囊 D.⎩⎨⎧因.自号曰:“哭庵”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 解析 A .前者为介词“给”,后者为介词“到”;B.均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
C.均为介词,“用,拿”。
D.均为副词,“于是,就”。
答案 A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哭庵“恃才傲物”的一组是 ( )(4分) ①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 ②十五岁为诸生,有名 ③继为酒人,为游侠 ④轻天下、齐万物 ⑤非尧舜、薄汤武 ⑥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A .①③⑤B .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解析①说明哭庵聪明,②介绍哭庵少年时就有名气,⑥表现哭庵对母亲的依恋和孝顺。
答案 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哭庵在五岁时被藩王从贼人手中解救出来,由于藩王听不懂哭庵的南方口音,哭庵就用手指沾着唾液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得到了藩王的喜爱。
B.哭庵年轻时很有才华,也有名气,研究学问范围甚广,涉及经学、史学、理学等,但他或出世或入世,放浪形骸,行踪无定。
C.哭庵平时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哭,但他从没哭过,可等到他母亲去世后,他就每天哭个不停。
D. 这篇自传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人奇文亦奇。
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解析文中“无一日不哭”的意思是“没有一天不哭”,并非“每天哭个不停”。
答案 C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哭庵)还不到三十岁便做了官,官位不低,不到两年便弃官离去。
(2)他操行不定,像儒家又像墨家,像伯夷又像柳下惠,不能用一种节操来评价他。
(3)等到他的母亲死了而父亲还在,他不能马上殉死,就认为天下没有什么可以哭的事,只有见不到母亲才可以哭。
【参考译文】哭庵,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的家世和姓名,每个人都知道,所以不说了。
哭庵幼年时十分聪明。
五岁时被盗贼抓走,盗贼从陕西、四川到郧阳、襄阳时,用黄色的绣褓将他捆绑在马背上,驰骋了几千里。
后来遇到了蒙古藩王的大军,(哭庵)被骑将俘获,献给藩王。
哭庵说话操南方口音,藩王听不懂。
于是哭庵用右手的食指沾着唾液在藩王的手掌上写字。
藩王大喜,说:“真是神童啊!”抱着他让他坐在膝上,马上召来一个县令,让他送哭庵回家。
十五岁时哭庵就已考中秀才,颇有名气。
十七岁乡试中举。
天下人看了(哭庵)所作的诗词文章,都称他是才子。
他随后研究经学,撰写训诂考据方面的文章;研究历史,撰写文献典故方面的文章;探究透彻后便想回头修养身心,又撰写理学语录类的文章。
然而他生性喜好声色,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将爱好转移到山水、佛道之上,所研究的学问都不能成就业绩。
还不到三十岁便做了官,官位不低,不到两年便弃官离去;在万山之中建筑房屋居住,后来又弃之而去。
纵观他这二十多年的经历,开始是神童,是才子,然后是酒徒,是游侠。
少年时是名士,是经生,是学人,是贵官,是隐士,时而东时而西,时而出仕时而退隐,他的师友和他开玩笑,称他为神龙。
他操行不定,像儒家又像墨家,像伯夷又像柳下惠,不能用一种节操来评价他。
作文章也一样,有时谈古有时论今,有时朴素有时华丽,不能用一种造诣来评判他。
总而言之,他傲视天下、物我同一、讥议尧舜、轻视汤武的心气,却一天都未曾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