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 件
目录
• 清热剂概述 • 常见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药理作用及机制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类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 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 剂、清虚热剂。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剂量、用法等。
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等。
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
长期用药
药物蓄积、慢性毒性等。
预防措施和建议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清热剂。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治疗方剂
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有金银花、野菊 花、蒲公英等。
治疗效果
患者服用5天后红肿消退,疼痛感消失。
05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肾损害
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异常等。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肝损害
肝区不适、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通过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 、安全、便捷的清热剂新剂型,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如黄芩、黄柏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 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治 疗作用。

方剂复习题

方剂复习题

方剂学复习参考题第一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2.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最早记载方剂理论的医著是____、对后世的贡献是_____.3.为何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是--、记载方剂--首、对后世的贡献在于--。

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是---,记载方剂--首。

5.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是--、作者是--,对后世的贡献是――。

6.如何理解理法方药与君臣佐使的关系?7.何谓配伍?药物通过配伍后组成方剂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8.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并分别解释之。

9.如何理解君、臣、佐、使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和构成?10.为什么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应该根据哪些情况进行加减?11.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变化有哪些形式?试举例说明之。

12.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有哪些?常用的方剂剂型有哪些?如何使用?13.试举例说明药物的特殊煎法。

第二章解表剂1.试述解表剂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应用及其使用注意。

2.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3.请写出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的主证、立法和药物组成和配伍特点,并分析处方。

4.大青龙汤方证与麻黄汤方证比较有哪些不同?5.结合药性理论说明小青龙汤的药物配伍规律和特点.(为什么该方配伍酸收的五味子和芍药?)6.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药对是哪两对?说明该方配伍特点和加减方名主治。

7.银翘散主治何证?有哪些药物组成?方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的意义是什么?8.如何鉴别银翘散和桑菊饮?9.如何理解有汗无汗均可使用麻杏石甘汤?如何变化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10.败毒散用人参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掌握用量?第三章泻下剂1.试述泻下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如何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请写出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主证、立法、配伍特点和药物组成。

3.分析三承气汤在组成、药量、煎服法和功效、主治上的区别。

《方剂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供中药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方剂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供中药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3 专家指导委员会
04 编审专家组
05 编写说明
06 绪言
07 上篇 总论
09 附录
目录
08 下篇 各论 010 教材目录(第一批)
《方剂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供中药及药学类专业使用。本教材在 力求传承中医特色的同时,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实用的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考虑到药学专业的《方剂学》一般为 36~54学时,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度,故凡涉及该专业现今运用较少的未予保留,重 要方剂归入相关章节予以介绍,所选方剂力求代表性与常用性。
《 方 剂 学 全 国 中 医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 四五 规划教材 供 中药学》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医学
方剂学
伤寒论
原名
心法
方剂
医方

惠民
和剂局方 病
专业

汤金
要略
温病条辨
方录

教材
目录
01 《方剂学》编委会
《方剂学》融合出版
02 数字化资源编创委员 会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第三节 清热解毒剂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第六节 清虚热剂
第五节 清热祛暑 剂
思考题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思考题
第一节 补气剂 第二节 补血剂
第三节 气血双补剂 第四节 补阴剂
第六节 阴阳并补 剂
第五节 补阳剂
思考题
01
06
思节 健脾消食 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 剂
思考题
附录
附录一 方剂歌诀 附录二 方名索引

中药学课件 清热剂-方剂

中药学课件 清热剂-方剂

·犀角地黄汤·
身热夜甚,舌绛 神昏谵语 吐血、衄血、斑疹
热入血分 热扰心神 血热迫血妄行
·犀角地黄汤·
【病机】热毒深陷血分,以致耗血、动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方解】
·犀角地黄汤·
君:水牛角—清心凉血,清热解毒。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使:芍药—养血敛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病机】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竹叶石膏汤·
君: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臣: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养阴生津
佐: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养胃和中
使(兼):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运用
·竹叶石膏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苔,
·本方治证为热毒深陷血分,迫血妄行而致。以血热
发斑、吐衄神昏为特征, · 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运用】
·犀角地黄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降。
3.临证加减: 蓄血:+大黄、黄芩 热盛神昏:+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吐血:+三七、侧柏叶、白茅根、花蕊石 衄血:+黄芩、青蒿、白茅根 尿血:+白茅根、小蓟 便血:+槐花、地榆 发斑:+紫草、青黛
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常用方剂—清热剂(方剂学课件)

常用方剂—清热剂(方剂学课件)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使用注意】 苔白滑者(湿郁之象),禁用
芦根
芦苇
目 叁壹
录清
热 解 毒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叁 清热解毒剂
适应证
瘟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临床表现
三焦火热毒邪,见烦热、错语、吐衄、 发斑、痈疽疔毒;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 便秘溲赤; 风热疫毒发于头面,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不利

灼伤津液

热迫血出
火 热
下迫大肠

热毒熏蒸肌肤

热壅肌肉
热毒炽盛之象
黄连解毒汤
【方解】
君:黄连—清心泻火,兼泻中焦之火 臣: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 佐:黄柏—清下焦之火 佐使:栀 子—清泻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
—引药入三焦 ,并为使药。
黄连解毒汤

【辨证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使用注意】 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
芦根 芦苇
目 伍壹
录清
退 虚 热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伍 清退虚热剂
功效
养阴透热、清热除烦
临床表现
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见暮热朝凉,舌 红少苔 肝肾阴虚,致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1)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和真假;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2)酌情配伍“反佐”药或应用反佐法; (3)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必要时可加入健脾和 胃之品。

清朝的医学典籍与方剂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清朝的医学典籍与方剂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清朝的医学典籍与方剂中药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而丰富,尤其是在清朝时期,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典籍和方剂问世。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清朝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部清朝医学典籍和方剂中药学的经典之作,属于医药类内容的经典之作,探讨它们在中医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一、《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清朝名医陈修圃整理出版的医学百科全书。

它汇集了当时三千年来的草药学知识,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内容。

《本草纲目》以草木矿物动物等药物为主,全书分为16卷,收录了1892种药物。

这部医学经典对于研究清朝的中药学和药物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清朝著名医学家伍廷芳所著,是一部系统化的中医医学教材。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脉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知识。

伍廷芳在《医学入门》中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中医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各类常用方剂的配方和应用。

这部医学经典对于推动清朝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名方释要》《名方释要》是清朝医学家张锡纯所编撰的一本方剂集成书。

该书搜集了当时广泛使用的中药方剂,总计收录了800余种方剂,并对每个方剂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

《名方释要》所包含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方剂,对于研究清朝时期的中药学发展和具体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四、《医学案牍》《医学案牍》是清朝末年医学家钱昌照所著的一本临床案例集。

该书是根据钱昌照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将病例与治疗方法结合起来,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学案牍》由于紧密结合了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千金要方》《千金要方》由明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是一部总结医疗经验的重要著作。

清朝医学家补充了许多有关方剂和临床实践的内容,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典籍之一。

第6章清热中成药资料

第6章清热中成药资料

石膏、竹叶、 君
粳米、甘草
使
人参、麦冬

胃气上逆
半夏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
阴耗伤的常用方,使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 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 证要点。
• 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
缓升型
•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
骤降 渐降
热型及临床表现: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则热因
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 上, 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 1℃,可见于大 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 病等的发热极期。
营热阴伤

清透 热热 解养 毒阴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
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 生地、玄参、麦冬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银花、连翘、竹叶、黄连 清热解毒

清解气热
丹参
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清营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加减变化 胃阴不足,胃火上逆 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加知母、天花粉。 气分热犹盛 加知母、黄连。
竹叶石膏汤
使用注意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 虚发热,均应忌用。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周四班级适用题库:单项选择题: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2.《神农本草经》载药( )(A)365 种 (B)844 种 (C)1892 种 (D)921 种3.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 .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 种 (B)365 种 (C)12807 种 (D)844 种5.《本草纲目》载药( )(A)240 种 (B)365 种 (C)921 种 (D)1892 种6.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7.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8.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9.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10.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11.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12.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13.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14.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15.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16.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17.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18.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19.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D)矿物类药20.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21.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的性能是( )(A)升降浮沉 (B)五味 (C)归经 (D)毒性 22.反映药物安全性的性能是( )(A)升降浮沉 (B)毒性 (C)归经(D)五味23.适用于外感表证的治法是( )(A)汗法(B)和法 (C)清法(D)吐法24.适用于便秘的治法是( )(A)汗法 (B)和法 (C)消法 (D)下法25.如果毒物尚在胃中,应使用的治法是( )(A)汗法 (B)吐法 (C)清法 (D)下法26.适用于饮食停滞证的治法是( )(A)和法 (B)吐法 (C)消法 (D)补法27.引经药属于( )的范围(A)君药(B)臣药 (C)佐药(D)使药28.针对主病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29.酸味药物与( )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清热剂清热剂是以清热药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等作用的方剂。

分类:1. 清气分热剂(清热泻火药+益气养阴药)2. 清血分热剂(清热凉血药+透热或凉血散瘀药)3. 气血两清剂(清热泻火药+凉血药、清热解毒药)4. 清热解毒剂(清热解毒药+寒性泻下药或辛凉疏散药)5. 清脏腑热剂(相应脏腑清热药+养阴药、益气药)6. 清虚热剂(清透伏热药+滋阴清热药)清气分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身大热),烦渴引饮(口大渴),汗出恶热(汗大出),脉洪大有力(脉洪大)。

特点:辛甘大寒(石膏)配苦寒滋润(知母),清热而不伤阴,寒凉之中少佐甘温,使寒不伤中,且益胃生津。

鉴别: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通经络,用于治疗温疟或风湿热痹;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治疗湿温之热重于湿者,症见白虎汤证,兼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亦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竹叶石膏汤组成:人参、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症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特点:清补并行,兼以和胃,清而不寒,补而不滞鉴别:白虎汤主治气分实热之证,重在清热。

竹叶石膏汤清补并行,为清补兼施之剂。

清热凉血剂清营汤组成: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丹参、麦冬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特点:清营解毒+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双花、连翘为透热转气之用。

犀角地黄汤组成: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特点: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皆治热入血分之证,清营汤寓'透热转气'之意,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寓有'凉血散血'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卫气被遏
痛,咳嗽,咽红肿痛,
舌尖红,脉浮数
热邪侵入气分,邪正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斗争激烈
汗出,口渴,舌红,苔
黄,脉数
热入营分,营阴受损,身热夜甚,心烦不寐,
心神被扰
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数
热邪深入血分,耗血 出血,发斑,谵语,舌
动血,扰动心神
深绛暗紫起刺,脉数
白虎汤
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口舌生疮
心移热于小肠 — 小溲赤涩刺痛
导赤散
木通(君药)
清心热 利小便
清 助心

竹叶(臣药)
清心、除烦、利尿
利水不伤阴 养阴不敛邪
生地(君药)
滋阴制火
甘草梢
(佐使药)
清热解毒止痛 调和诸药
导赤散加减
龙胆泻肝汤
实火上炎
肝郁化火 夹湿下注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 烦躁、胁痛 阴肿、阴痒、带下黄臭等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目录
Part.01 概说
1.
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 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 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
2.
病邪性质
温甚为热→热极似火 →火热壅盛化毒
3.
定义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 实 温热病邪入里 热 五志过极、脏腑偏盛、过食
龙胆草(君药)

医学专题6第六章清热类方药

医学专题6第六章清热类方药
•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 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 湿疹,湿疮,中耳炎等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
(1)抗菌
☆广谱,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
☆抗菌强度与浓度、配伍有关。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单用黄连或小檗碱,细菌易产生抗药性,尤痢疾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黄连制剂、小檗碱对鸡胚中培养的各型流感病毒 和新城鸡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2.抗细菌毒素
黄连及小檗碱对多种细菌毒 素有拮抗作用
3.抗炎
• 黄连和小檗碱有抗炎作用 • 机制与抑制炎症过程的某些环节有关
4.增强免疫
• 小檗碱在动物体内或体外均可提高白细胞吞噬金 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保护动物免于死亡
• 能增强家兔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与剂量呈正相关,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性 • 降压机制:竞争性阻断血管平滑肌上α1受
体,降低外周阻力所致
7.抑制血小板聚集
• 小檗碱抑制ADP、AA、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 中以对胶原诱发的聚集抑制作用最强,而胶原引起的 血小板聚集与AA的释放和代谢有关
• 临床应用小檗碱治疗高血小板聚集患者,副作用小, 易被患者接受
小檗碱正性肌力作用机制:阻钾离子外流,延长 动作电位时程,使慢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增加钙 离子跨膜内流
(2)负性频率作用
• 小檗碱:负性频率作用
• 在麻醉和清醒动物中,静注小檗碱可使心 率先加快,以后持续减慢
• 随剂量增大,心率减慢更显著
• 此作用有利于心衰治疗
(3)降低血压
• 小檗碱有降压作用 • 静注给药可降低动脉压,尤其是舒张压且
抗菌机制不清楚,呈多环节作用
➢ 有的药物(如黄连)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糖代 谢过程,干扰细菌对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利用,抑 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蓝根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痄腮肿胀,咽喉肿痛。
近代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感, 乙脑,传染性肝炎等。 用量:15 – 30克。
板蓝根
同源药物:
1.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丹毒等。 用量:9 – 15克。鲜品60克。
2.青黛:咸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黄芩
黄芩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主治: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用量:3——9克。
三黄比较:
共同点: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疗湿热痢疾,热毒疮痈等。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肺热,又能清热安胎。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 黄柏:偏于入下焦,清下焦湿热; 又能清相火,治阴虚发热。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
黄连解毒汤
方解: 君:黄连 – 清热泻心火及胃火。 臣:黄芩 – 善清上焦之火。 佐:黄柏 – 泻下焦之火。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注意: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 使用。
青蒿鳖甲汤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阴虚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 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生地黄
四大怀药之一。制熟即熟地黄。 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
主治:
1、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斑疹,舌红绛等。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 3、热病伤津口渴,或消渴证。 4、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用量:9——15克。 鲜地黄:凉血,生津效佳。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慎用。
咽干,目眩,苔薄脉弦。
[方解]
君:柴胡:疏解少阳之邪,疏肝理气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合柴胡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使:炙甘草:助参、枣益气健脾;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 柴胡合黄芩,一散一清,和解少阳, 除半表半里之邪热。 2. 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2.属八法中的“和法”。
三.分类:
1.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小柴胡汤 2. 调和肝脾剂:肝脾不和:逍遥散 3. 调和肠胃剂: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2g 黄芩9g 人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
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清热药
[含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方: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
里热证——发热,热痢,痈肿疮毒等。
清热药
[分类] 里热有气分与血分的不同,有实热,虚热之别。 故大致分为四大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痈。
主治: 1、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吐血,衄血等。 2、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骨蒸无汗。 3、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 4、肠痈。 用量:6——12克。
第七章 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白虎汤 功效:清热生津。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generation of body fluid.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金银花
连翘
性味: 甘寒
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金银花 连翘
主治: 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温病发斑等。 2、热毒痈疽疮疡。 不同点:
金银花长于疏散风热,解热毒。 连翘消肿散结突出,善于治疗瘰疬痰核等。 用量:金银花:6——12克。
连 翘:6——15克。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咳嗽咯血,丹毒, 痄腮,口疮及阴囊湿疹等。 近代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用量:1.5—3克。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茵陈蒿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为治疗黄疸专药。 湿热黄疸:配伍栀子,大黄,首选。 如“茵陈蒿汤”。 若寒湿黄疸:须配伍干姜,附子。 用量:10 –30克。
4、煅石膏外用治疗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或疮疡溃后不敛等。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外用煅石膏研末敷患处.。
注意:血虚发热者慎用。
知母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主治: 1.热病气分证。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用量:6——12克。盐炒用。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臣:生地:滋阴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退虚热。 佐: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五. 和 解 剂
一.定义:
具有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 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二.立法依据:
1.《医学心悟》:“伤寒邪在表者可汗,在 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 焉。”
辨证要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四大症)
白虎汤
方解: 君: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热养阴,
助石膏清热,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 — 和中益胃,护津。 四药合用,达到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作用。
(二)清热解毒方
黄连解毒汤 功效:泻火解毒。 Purging fire and expelling poison.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辨证要点:
注意: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石膏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CaSO4·。2H2O)
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外用收敛生肌。
石膏
主治:
1.温热病热入气分证:
(高热,口渴,烦躁,大汗,脉洪大——四大症)
2、头痛,牙龈肿痛。 (泻胃火)
第二节 调和肝脾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 9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