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练习):_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中国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下表中的成就,主要是因为()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C.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1965年新中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65年新中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提出于20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实现于20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高考制度恢复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结合所学解答即可.依据题干“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结合所学可知,1977年邓小平恢复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应排除.故选A.3、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①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④“三个面向”方针得以贯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一、选择题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3.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B.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C.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5.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D.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6.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
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作业 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训练21 现代中国训练的进展1、从1952年秋开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削减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转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方案地开头整顿和改造旧训练( ) C 、实现训练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育特地人才2、到1965年,中国训练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训练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 ) A 、对旧训练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训练制度 B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 、提倡两种训练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D 、制定颁布一系列训练法律法规,建立起训练法律法规体系3、中心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当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高校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
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 )A 、新中国成立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 、恢复高考制度D 、实施义务训练4、中心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终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反了下列哪部法律 ( )A 、《宪法》B 、《义务训练法》C 、《未成年人疼惜法》D 、《老师法》5、新中国训练进展的轨迹应是 ( )A 、开基创业→毁灭偏差→进行调整→严峻破坏→健康进展[B 、开基创业→进行调整→毁灭偏差→严峻破坏→健康进展C 、开基创业→毁灭偏差→严峻破坏→全面整顿→健康进展D 、开基创业→健康进展→毁灭偏差→严峻破坏→进行调整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均有留学经受,都可以称为“海归”人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模拟题精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最新教育文档
1.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期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1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953年1月,政务院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4.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对1977年恢复高考理解不正确的是()A.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B.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C.有利于人才的选拔D.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体现5.《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B.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6.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随即出现()A.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学校教育制度B.上山下乡运动C.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D.开门办学7.1977年5月,中共领导人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21 同步练习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练习第一课时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2.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肓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3.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4.对于下表的历史统计数据,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教育大跃进未必改善教育质量B.这种增长严重冲击了扫盲教育C.高等教育获得了较明显进步D.教育发展均衡性得到一定改善5.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 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7.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答案 D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 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只是调整的内容。
C项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
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据此排除A、B、C三项。
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项。
3.[2017·沈阳模拟]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这表明()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答案 B解析材料意思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未说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争取在十五年……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并结合时间可知,是“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7年完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教育并未成为发展的核心,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新人教版必修3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1.如图是2009年7月15 日,“寻访希望工程20周年”启动仪式上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正式发布的“希望工程20 年”形象标识。
这说明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 .扫盲工程B .普及义务教育C .加强中等教育D .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2.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 种。
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
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的时间信息分析,由于这一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敌视,中苏建交及友好关系发展,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苏为师” ,在高校教学体系、内容上受到苏联明显的影响,排斥了美式制度,表明了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 B 项正确;A项是在1956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随着“一五”计划逐步完成而形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形势凸显于50年代中期后,故D 项错误。
3.1952 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
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
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种变化A.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答案】A4.1952 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 ;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B.政府政策的导向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形势的变化【答案】C【解析】1952 年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所以出于与苏联交流的需要,我国教育内容有与俄语相关的科目,1984 年,我国已经不再采取“一边倒”的方针,而且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的国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而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所以我们把英语作为教育教学的必备科目,故选C;A 不符合“根本上取决于”故排除;题干本身体现的是政策导向,题目问的是这一政策导向的根本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形势的变化过于宽泛,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D。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Word版含答案
必修三第7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2、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中共“八大”文件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A、恢复高考制度B、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6、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8、“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达标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答案:C2.(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时间提示“1978年”可知题干描绘情景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相关,故选A项。
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
答案:A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A项为改革开放之后;B项体现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C项为了适应“一五计划”需要;D项是建国初期。
答案:B4.(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A.“教育革命”B.整风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答案:C5.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答案:C6.(原创题)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精神的是()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作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可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去思考,而理工科的重视恰与此相关,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解析:由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
答案:C4.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作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解析:“希望工程”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普及义务教育,故选B项。
答案:B5.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题图中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
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D 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同步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
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
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B.职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体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
这一指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需要B.科技基础薄弱C.工业成就巨大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4.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是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
《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后我国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6.下面是中国1977—2019年参加高考及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高等教育A.已经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升C.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D.在实践中实现了教育转型7.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单选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科教事业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位置。
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历程的是(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②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的号召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④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2.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951年.教育部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变化( )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 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 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4.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5.(广东佛山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
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6.如果拍摄纪录片《记忆中国·1965年》,下列可供选择的史实有(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②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③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1个 B.2个 C.3个 D.4个7.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8.“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惨遭摧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B.无数文艺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C.“八亿人口八个戏”D.“文革”十年,文化艺术工作完全停滞9.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练习: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小题专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十一课小题专练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2、阅读《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对我国髙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 )A.必须大办高等教育B.必须重视基础教育C.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D.必须重视培养“工农兵学员”3、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A.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B.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C.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D.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③④②①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5、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6、“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上述关于教育发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现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 “文化大革命”时期7、从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领域应是( )A.农业B.工业C.教育D.文艺8、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高等学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2—1976年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1977年恢复高考。
2021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每课一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1)
C、《义务训练法》的制定D、“211工程”方案的实施第21课现代中国训练的进展1、新中国的训练方针具有鲜亮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训练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训练。
”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新中国全面进展的训练方针制定于( )A、第一次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3、邓小平提出:“训练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
”这“三个面对”的实质是( )A、通过训练的进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训练的进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训练的进展需要加强国际沟通D、训练的进展需要超前性4、邓小平曾在科学和训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训练着手”,“不抓科学、训练,四个现代化就没有期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月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对”方针5、下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月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状况。
以下对其缘由的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百分比20世纪80年月初23.5%1990年15.88%1997年12.21%A、社会主义训练方针的确立B、国民训练体系的初步形成C、高考制度的恢复D、《义务训练法》的实施6、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列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 投考一般高校……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C、“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D、“在改革开放深化开放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7、邓小平说:“训练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学生用书P153(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唐山高二期中)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 A.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B.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C.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D.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故选C项。
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但不能说明1957年毛泽东的教育方针,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的,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教育指导思想而并非教育立法,D项错误.2.下表为1952年新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前后的相关数据。
这次院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
2%37.7%43。
8%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
9%6。
8%(1962年数据)AB.改变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局面C.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D.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需要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53年和1965年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断增大,且较文科生多,这与此阶段“一五”计划、“大跃进”强调发展工业相适应,故选A项。
3.(2019·南昌高二期中)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
此时,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
这样做有助于()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等信息,可知大量引进苏联教育思想,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故选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巩固
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设立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
2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教育,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提出该方针的背景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
B.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后期需要对教育进行调整
D.“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年,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时,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有可能拍摄于( )
工农兵大学生在清华大学听课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考制度被废止。
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中,B项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以斗争指导中国的教学,这是“左”倾错误的反映。
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是指(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7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希望小学”这一现象的出现最早应不早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年,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希望小学”的出现应不早于1989年。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1)根据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优先发展教育。
(2)“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促使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就,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能力提升
1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
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1954年的规定倾向于提倡学生学习俄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背景,可知此举旨在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1954年“一五”计划早已开始,学习外语与计划经济的人才储备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提到俄语和英语,且更倾向于俄语,无从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
2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 )
A.国家重视中等教育
B.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D.教育执行“三个面向”思想
,可知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大学招收群众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3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意
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把握好考试机会,这表明恢复高考制度激发了其求知热情。
4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了,结果小娟把父亲告上法庭,并且最后胜诉。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而小娟12岁,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故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做法。
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等。
(举其他例子也可)。